专业技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业技能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业技能论文

篇1

素描学习是大学美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少人认为它是一种简简单单的造型练习。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其实,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艺术,具备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点,也能艺术地、能动的表现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因此,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长期的素描专业训练中,搞好素描宜从以下几个面进行。

1.千方百计调动兴趣,找到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自己的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欣赏优秀作品,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悟透艺术精髓-优秀的素描作品看起来简单,但是却作为经典流传的根本所在,从而加深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艺术大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要跃欲试。其次,虚心向老师学习,看老师的作品,从而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对自己要高要求,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素质。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更能激发自己的素描兴趣。

2.虚心求教,感悟精髓,加强训练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作画的训练中,经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要虚心向老师学习,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由表及里地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比如:当发现形不准时,科研向老师求教,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方法,以便老师给予相应的微观指导,从而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3.多种方法并举,加强科学性

素描因素分析法。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要进行认真把握,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从而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移位、组合学习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训练方法的新的手段。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有时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可以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篇2

2现状分析

船舶修造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船舶修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管理专家,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国外船舶修造行业,我国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严重紧缺,并在现有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这些员工的学历都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就直接上岗,而国外的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培养后才上岗的。由于目前这个状况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用工需求,缺少技术工人,很多工程项目都由外包工来做。船舶行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解决,但大量的技术工人无法全部引进,只有由本地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提供。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实训设备昂贵,因此一些开办时间短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院校与行业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因此,一些造船新技术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造船企业的技能要求。而不同船厂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船厂,其中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都不能缺少船体装配工。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除普通的钳工和焊工技能外,重点需要掌握船体装配这项专业技能。而目前和船舶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以“船舶电焊工技能竞赛”为主,因此举办以“船体装配”为主题的技能竞赛十分有必要。

3船舶装配工技能竞赛方案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方案的实践研究:结合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船厂对造船生产设计及船体装配两项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究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方案。

3.1理论知识竞赛

(1)试题范围。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机械识图、常用船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碳弧气刨基本知识、船舶结构及钣金展开知识、装配测量知识、船舶概论、船体识图知识、船体放样知识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船体部件装配知识、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知识、船台装配知识、船体修理知识、起重基本知识、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气割基本知识、火攻矫正基本知识、船舶下水知识、造船精度管理知识、壳舾涂一体化知识、安全卫生和环境以及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为60分钟。(3)命题方式。题库抽取与专家命题相结合。

3.2技能操作竞赛

(1)技能操作项目。技能操作节点装配,根据提供的二维图纸,对钢板进行号料、切割、装配。(2)竞赛时间。节点装配:180分钟。

篇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篇4

目前在高职教育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专业培养目标订得过高,这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面向地方或行业经济的特征,明确高职教育就是为学生从业服务的,就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由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技能,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及对外经贸管理工作。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得出结论,突出国际贸易技能教学是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离职教育中国际斑易专业技能体系

三年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要完成sa多门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哪些课程与技能教学有关呢?这还要从什么是技能谈起。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涵盖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的必播的一切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把专业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去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含岗位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演讲与口才;英语听、说、读、写、译;中英文录人;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专业技能包括四个方面:谈判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与国外客户建立贸易关系;交易磋商与合同的签订阶段:包括成本核算预报价、商务洽谈、外贸合同的拟定;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单证业务、储运保险、报关报验、国际仲裁;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训练。

二、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的苍础课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对有关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专业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 岗位拥有专业技能,胜任基本工作打好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兰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下列基本技 能课程的训练。(见表)

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有组织与考进行,最后还要考核。应由专职教师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教学、实训,实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操作、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达到考核要求。考核方法可通过现场操作和综合打分等形式进行,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能熟练攀握计算机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及其他外贸应用软件,并达到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英语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达到CET--4或英语应用能力A级,三校生英语应达到应用能力A级或CET-3 。

(二)专业技能训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是围绕进出口业务的开展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谈判前的准备阶段。这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国际市场调研。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该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广大学生掌握如何在国际市场商搜集商品信息和做好商品定位、市场细分等国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其次是与国际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该项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寻找海外客户的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客户关系外贸英文函电的处理,寻找海外客户的各种途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英文函电”、“进出口业务”、“国际经贸地理”等。

第二阶段:交易的磋商与合同期签订阶段。包括:(1)成本核算与报价: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产品的成本核算,外贸商品报价技能,不同的贸易术语(主要是FOB.CFR,CIF)的报价转换,不同报价货币的报价转换,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2)国

际商务谈判。这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组织能力,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基本礼仪,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英语听说”、“公关礼仪”、“国际商务洽谈”、“国际商法”、“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3)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包括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等合同条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对外贸易合同中各条款拟定应注意的间题。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WTO概论”等。 的培养。 第三阶段: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1)单证业务技能训练。单证业务包括开证、审证训练和单据制作和修改等方面。通过单证业务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的业务流程(模拟进口商)掌握进口业务开证的相关技能,通过单据的制作的修改训练,使学生拳握发票、汇票BlL等专业单据的制作,具备单证员的业务能力,相关专业课程有“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训练,使学生掌握货物储存、运输、保险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胜任货代员的工作。相关的课程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外贸商品学”等 (3)报关报脸技能训练。该项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商品报关、商品检验、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胜任报关员、报检员的工作,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4)国际仲裁训练。这是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出现纠纷后进行国际仲裁应具备的应对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国际商法”、"WTO概论”、“进出口业务”等。

第四阶段: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实训。该阶段的技能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笔进口(或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掌综合外贸业务能力,并具备一般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单证业务”等。

三、专业技能教学应该特别注惫的若干问题

篇5

2技能大赛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2.1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观念的革新中等职业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原因,往往会发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学生重视理论考试、轻视实训技能,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提高,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公司需求和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倡导以技能竞赛促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大赛为载体,进而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实现了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转变,逐渐建立起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和以技能考试为重点的评价体系,确实让学生学以致用。

2.2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内容的革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由行业专家或学科、技能带头人来制定的,技能竞赛试题不仅要切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还要切合生产实践;既能涵盖新内容、又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突出中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求,不仅能突显专业特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就涉及到配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机原理与驱动、通用变频调速设备装调与运行,PLC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创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的原则,从学科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且还要考虑各科教学内容间的交汇和融合,设计出多门课程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满足生产岗位对理论和技能的需求。摒弃落伍的内容和抽象的推理知识,要敢于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生产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讲什么知识,并且要以实用为主从而突显实践能力的培养。

2.3技能大赛改变了教师角色技能大赛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实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呈现。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张显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要求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热情投入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演变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要从知识的接纳者演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法与以往教学相比,其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篇6

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注重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解,且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普遍浅显易懂,不能深入挖掘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视对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工作的预期相对较高,而忽略了实际社会情况,与工作职位情况,从而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

1.2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本身就存在缺陷,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同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专业性较强,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找到一个相对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从而也不能满足与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1.3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一般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但针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一般企业对学生要求较高,且同一实习单位能够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致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遇到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从而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错过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1.4不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般高职院校仅在最后一学年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学生即使学习了相关内容,但在短时间内确难以形成变化,从而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最终导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普遍认识不高,最终降低了其职业能力。

2.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问题,而这些正是笔者所要探索的,但是仅仅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培养、提高其职业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

2.1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帮助教师多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后活动;其次,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分配给学生相应的项目,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在学习之中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2.2开展课程改革,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分组实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分组内都能找到对应岗位,确保其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构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实践之前的知识储备。

2.3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加强校企合作,开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提高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积极为学生寻找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实习岗位,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习阶段,从而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2.4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在新生入学初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还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员或往届学生到校开展关于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企业文化等专题介绍,使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职业规划体系。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与积极性。

篇7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2技能竞赛改变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重在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究速度和熟练程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技能竞赛的需求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为了学生能够参加技能竞赛,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相关考核内容,拓展技能竞赛方面的知识。同时,各地区的技能竞赛又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班级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实训过程直接放到企业,由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需要。通过“校企双制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企业生产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搭建起机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2009年起,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江苏瑞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软件测试”专业,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实训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条件改善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并注重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且多在技能竞赛中使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新型设备,具有技能型突出的特点,使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择优功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设备,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配备了计算机机房,这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技能竞赛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先后建立了多个综合(实训)机房,还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和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室。综合(实训)机房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购置当前最新的硬件配置,能运行当前最新的各类软件,保证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网络实验室提供技术先进、全面交换和路由实验环境,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要求进行网络实验,充分结合当前网络工程的典型应用,并能模拟真实环境.

篇9

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但最终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大部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由内而发,学生一般来说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项目实践,不能把工作中所碰到的情况真实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如果专业教师有过企业锻炼的经历,就能将课堂模拟出一个工作情景,在情景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学习网站建设首先要明白网站工作的一个整个流程,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就很难把一个问题具体化,教师也很难讲明白,学生也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将课堂中模拟成一个具体的工作环境,如:谁负责网站,谁负责域名,谁负责服务器等,在操作中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网站建设的流程。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老师能够灵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将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2.1专业与企业岗位相结合

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自己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最后掌握了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行流程。在企业中,首先自己在角色上从教师变成了一名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遵守企业制度,其次,学会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能跟随企业发展而自我充电和摸索。

2.2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只要进行一些网站的基本管理如编辑文章、处理图片,有的企业进行网站的模板设计和一些网站编程和数据库操作,其中有一次,在一个旅行社的暑期下企业锻炼中,从网站的域名、空间和整个网站的开发都是笔者和同事完成的,这些平时能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都在这次锻炼中得到了解决,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2.3总结实践勇于创新

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中要学会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让自己在问题中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后能够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的需求。就拿网站建设来说,它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在网络、编程、数据库和网站制作方面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然后不断的深入学习、操作实践才能应对不同的需求,才会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

篇10

2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整体认知能力为目标,将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共7门课程组成一个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研究课程群建设定位、目标、构建模式,提炼课程群内课程相互衔接内容,制定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规划纲要,为新一轮的课程体系调整和教学大纲修定提供可参考依据。

2.1主要研究内容

2.1.1课程群建设模式研究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结合计算机系统课程群的改革现状以及本校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研究该课程群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群建设新模式以及新模式下课程群课程的定位和设置,确定需要整合与调整的课程内容。

2.1.2课程群内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研究研究程序语言课程与数据结构课程以及编译原理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探讨数据结构课程与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之间的协作内容;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原理课程之间融合内容;探讨具有综合特点的软硬件系统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课程补充内容,分层次提炼和确定7门课程的关联知识点,形成课程纵向线索。

2.1.3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研究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的覆盖程度,探讨体现计算机硬件相关的高效程序验证性实验内容;研究编译原理与C语言、汇编程序试验的衔接方法;探讨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容与语言类课程实验和数据结构课程实验内容的衔接方法;探讨设计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

2.1.4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研究针对课程群规划教学内容,研究群内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纵向贯通方法,探讨开展群间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系统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时间、组织方式、学生参与方式、研究生助教指导方式等,为课程群建设内容实施提供指导方案。

2.2关键问题

2.2.1课程群建设的模式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规划和实施的过程,既要体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又要结合本系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985高校的改革模式,也不能受限于目前课程组织形式。因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个重要问题。

2.2.2软硬件课程衔接方式问题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理解是建立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体系有效衔接基础之上,由于硬件实验与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连接实验难度大,对实验室硬件要求高,目前很难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研究现阶段软硬件课程有效的衔接方式。

2.2.3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式问题组成课程群的7门课程分别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开设,时间跨度为2年,共4个学期。然而,计算机系统观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每门课程学时有限,因此,课程群衔接内容以及课程群系统性实验设计内容的实施方式尤为重要,它是课程群教改内容“落地”的保障。

3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3.1第一阶段:调研与框架设计(1)高校计算机系统相关课程群调研。拟调研的学校有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拟调研的内容包括课程群建设模式、课程的定位和设置、课程群教材选用、课程之间衔接的知识内容、课程群实验设计内容以及课程群教改实施方式等内容。(2)制定课程群构建模式和基本要求。确定课程群构建初步框架和基本要求;按照纵向关系划分子群,选举子群负责人,细化项目成员的任务分工。然后通过课程群建设研讨会的形式,收集各任课老师意见,讨论确定课程群构建模式、框架和基本要求,并形成“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基本要求”。

3.2第二阶段:计算机系统课程群规划纲要编制(1)学生调研和课程学习困难情况汇总。以课程群基本要求为指导,各子群负责人统一规划,由任课老师针对上课学生收集编程难点、理论学习困难点以及设计类实验开发困难点信息。同时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理论教学衔接内容。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构建基本要求为指导,结合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状况调研报告,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衔接知识点以及子群课程之间的衔接内容,并由子群负责人编写该子群课程与其他子群课程衔接内容大纲。(3)以子群为单元设计课程群课程实验教学衔接内容。以课程群理论教学衔接内容大纲为基础,以分主题开讨论会的形式,分层次确定子群内部课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补充与调整内容,编写各子群“实验教学补充与调整内容大纲”。(4)设计课程群教改内容实施方案。以讨论会形式明确教改内容实施时间、方式以及学生的组织方式,研究生助教的参与形式。结合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统一分配导师,然后再由课程群统一分组和分配指导老师。

3.3第三阶段:初步应用与纲要完善进行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篇11

2.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技能教学研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各专业技能教学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生产任务法、流水作业法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区别,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机械专业可以选择项目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而服装专业可以选择生产任务法和流水作业法。

3.认真进行教学效果考查

对教师实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检查,全面、集中、及时地了解和评价阶段性教学工作状况。同时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主要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教风师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综合考核、教学评奖的重要依据记入教师教学档案。学生评教对教师增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课堂学习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篇12

第二,高校金融专业对于培养优秀的金融营销人才具有十足的优势,课程的制定不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动,金融专业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对教学体制改革提出相应对策。高校的教学机制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实施起来更加迅速有效。

二、高校培养学生加强金融专业营销能力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求职者来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营销能力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营销的成败将直接关联到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会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将会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是金融行业的需要。金融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生存,要看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团队。现今拥有娴熟营销技能的人才远远跟不上金融行业的需求,金融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受着人才短缺的煎熬。高校只有加快对期货、银行、信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人才的培养,才能体现拥有金融专业教学的价值。

三、高校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的调整教学方案

高校的金融营销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向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整,这是高校开展金融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计划模式改善为整个金融市场培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断接受着全球挑战,金融专业开展的教育也从封闭式的国内金融转变为面对国际的金融服务。二十一世纪之后,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要逐步适应金融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只有结合学校自身教学优势和特点,才能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实际上,高校在教学中开展金融专业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忽略了金融营销专业化的特性,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市场营销的内容,并没有结合金融理论知识,一些金融专业类的书籍没有专门针对金融营销能力进行编排。金融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若是不能好好掌控基本理论就不会活学活用,为以后的营销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挑选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高校主张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就必须要以高学历的学生为基础,对于一些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学生会加强教学,而对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就会忽略这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高校在开设金融专业的过程中不要只追求高层次,要实事求是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力上,不要有特殊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建设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四、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