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忠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奖励来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作用下进行的,积极的认识、愉快的心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建构教学观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奖励”教学思想,中小学教学大多提倡“愉快教学”、“成功体验”、“赏识孩子”,很多人认为,功课好的学生、守纪律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教师要责骂;学生回答不上课堂提问,教师要当众批评;学生家庭作业没做好或忘了做,教师要罚站、打手心;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了,要张榜公布;学生旷课,教师要罚款。这里的责骂、批评、打手心、罚站、罚款等,都是教学中的惩罚现象。翻开各校的校规、班规,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量具有惩罚性的条款,比如,迟到一次,罚扫教室一周;旷课一次,罚款10元等等。有研究者把教师常用的惩罚手段分成了两类:一类叫代偿性惩罚,即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为惩罚措施,如罚写字、罚背书等。另一类叫剥夺性惩罚,即减少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如罚站、罚出教室等。这说明,惩罚在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为什么教师总是倾向于使用惩罚呢?迷信惩罚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教师应该怎样合理地运用它?对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教师为什么倾向使用“惩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使用惩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因素。
1、使用惩罚可以直接发泄教师的消极情绪。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均有一种期望心理,“恨铁不成钢”。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笋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或走向目标的反面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教师感到心情不愉快时,就会想办法来宣泄这种消极的情绪。显然,使用惩罚是最直接的办法。
2、使用惩罚简单省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本来就有一种作出省力反应的倾向,而直接使用惩罚,一般都不需要经过周密的考虑,付出的身心能量较少。这是教师无意中倾向于使用惩罚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3、教师的应激行为。在教学中,学生缺乏纪律性、成绩不佳时,教师施以一定的惩罚,如斥责学生、令学生离开课堂等等,是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应付行为。这种应付行为表明了教师正处于对困难问题的应激状态。
4、对学生观的错误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在学习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部分教师却错误地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总喜欢安静、听话、服从领导的学生,而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把他们看成“破坏分子”而严加管束。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是很容易相信教鞭的力量的。
5、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认为,惩罚对学生具有威慑作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另外,我国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朴作教刑”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鞭子本姓竹,不怕书不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放下棍子,宠坏孩子”等俗语。这些故事和俗语都强调了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加思索地承袭了下来。今天的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且,部分教师从小在课堂上所受的就是这种惩罚性教学。从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出发,习惯性地,他们相信惩罚可以起到惩一警百的作用,惩罚学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在教学实践中,惩罚的方式在发生变化。教师也许不打骂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逃离了惩罚,比如,学校分班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称为“尖子班”。而剩下的学生也集中到一起,虽然没人说这是“傻子班”,但学生内心都清楚这是咋回事。
6、家长的支持。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很多家长历来都对惩罚持有肯定的态度,非常支持教师的惩罚行为。在调查中,据一位家长反映,他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的数学教师很受家长欢迎,原因是他一开校就在课堂上正告学生“谁敢不做家庭作业,老子就打谁的手心”。听到这话,学生非常害怕,而家长心理则十分了然。因为,在家长看来,孩子一送到学校,管教权就完全交给了教师,教师可以随使打骂学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惩罚学生是教师具有责任心的表现。这种偏见就为教师滥用惩罚开了方便之门。
二、迷信“惩罚教育”的不良后果
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经验来看,惩罚和奖励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于正面的激励以外,有时还就是来自于对威胁性事件的紧张反应和对不利后果的担忧。可见,在教学中通过惩罚来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迷信惩罚却决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1、损害学生的身体。大量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师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比如,让学生在烈日下暴晒而中暑;让学生在寒风中受冻而感冒等等。其实,惩罚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已有所认识。现在,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惩罚学生的身体,将体罚宣布为非法行为。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美国一些州尽管容许教师体罚学生,但对惩罚有相当严格的法定程序:学生犯规—教师找一个见证人—命学生摆好姿势—教师持木版—心平气和—打—填写书面报告—见证人签字—送交校长室存档。这种规定,目的在于限制教师体罚的范围和程度,防止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
2、损害学生的学习心理。惩罚对学生身体的损害,大家有目共睹,而惩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危害,则容易被人忽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心理因素具有内隐性,即使有的学生受到了伤害,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其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的惩罚对人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阿德勒在《挑战自卑》中分析说,孩子在童年时所受到的挫折,很可能在他成年后还深深影响着他的行为。
第一,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都与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自尊心的提高及奖励紧密相连。而惩罚带给学生的往往是失败、痛苦的体验,它所激发起的常常是学生的外部动机,即尽快完成教师交给的而自己并不喜欢的额外任务以结束惩罚。这种外部动机会削弱学生在学习上已经形成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形成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惩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肯定,是自身内在力量的显示,是推动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动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越来越强。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有的学生缺乏自尊。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就给他留面子,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就可以不给他留情面”。其实,在学习上“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往往是由教师的不当惩罚造成的。
第二,影响尝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具有唤起恐惧的作用。当惩罚过于严厉而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担优和焦虑,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对学校的厌恶情绪。事实证明,过强的惩罚会使学生处于紧张、冲突、提防、优虑的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如学习兴趣单一、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注意不集中。经常受到惩罚的学生,由于常常处在压抑和恐惧的不良心境中,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做事谨小慎微,担心事情做错,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厌学、惧考,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学校恐怖症。这些不良的学习情绪会引起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如毁坏学习用具、毁坏学校财产,还有一些学生则采取逃避教师和学校的方式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第三,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出现与学习要求相反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惩罚常常是以强迫的方式提出来的,学生尽管接受了,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对学习、教师的反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常严厉的惩罚会提高学生对惩罚的感觉阂限。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严厉的惩罚,逐渐会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心灵麻木,对各种惩罚都无动于衷。这种学生慢慢地就会成为教师真正难以管教的问题学生。
三、应该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视惩罚的教学意义。何为惩罚?本文所主张的惩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生理缺陷或人格上的歧视,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在学习上犯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施行的一种处罚,是消除某种过失行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制止某种已经发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或对可能要发生的不正确行为构成威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这种惩罚是一种符合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正当的教学行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师生双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得到控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往往能体现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常常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中的惩罚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本性,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运用“惩罚教育”时不应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心健康的人常常具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倾向。在学习中,身心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健康的,他们会认为“我是能学好的”、“我是值得别人尊重的”等等。这种自尊、自信会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在运用惩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的接受能力。违背教学原则、不注意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它只能显示教师的无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它还会造成学生厌师、厌学的心态。
3、运用“惩罚教育”时要坚持说理的原则。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直接施用惩罚简单、省事、见效快,而说理则费时、费力、见效慢。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直接施用惩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但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做了错事而被惩罚的学生都没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教师通过说理,这种情况会得到大大的改变。在说理时,教师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耐心、真诚、信任、期望,这对受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变。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独讲清道理比单独使用惩罚有效,但都不如两者结合使用的效果好;当惩罚和说理相结合时,较轻的惩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知道受罚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惩罚时,应注意让学生明确他为什么受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08-02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成语教学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在巩固语言基础,增强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够正确辨析和运用成语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题。
一、举足轻重: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学好成语不仅是为了解答高考中的一道选择题,对词语积累、语言运用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必须学习的常用语汇。”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成语对语文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增长智慧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瑰宝,而许多成语就是出于文化经典。大量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终于成就了霸业。还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纸上谈兵”等成语,就会想起一个个的历史画面。
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揭示其内涵,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成语“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先忧后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些成语一旦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有可能成为他们知人论世、安身立命的某种潜在的准则和动力。
成语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可喜的是,成语积极传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2007年4月,陈汉东先生用60个成语写成《中华文化之歌》作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的赠礼,引起越来越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鸣。《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语言文字类电视节目,体现了国家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担当,掀起了一股学习成语的热潮。
(二)成语是学习文言的“活化石”,让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语的许多特点。学习成语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的活用等。有些文言文中的字词可联系相应的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文言文的语法也可联系成语。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意为“使……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例:“劳民伤财”、“完璧归赵”等。
(三)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让学生妙笔生花
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具有不利的影响。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作文练习技巧,从而构思出新颖巧妙的作文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中,都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成语。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必须对成语进行辨析与斟酌,并结合语境与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进行成语的选用。通过日常的有意识强化,学生养成了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写文章也更加有文采。曾经问及一位台湾教师台湾的学生怎样学习作文的写作,他随口说道:“记一千条成语”。由此管窥成语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对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开展成语教学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妙语如珠。
在我们谈话时,适时、适量地加入成语,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更有味道、更具内涵。在平时的口语练习要求学生表达某种意义时,在能够使用成语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成语。学生理解、掌握的成语越丰富,就越能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勤于积累,巧于运用,久而久之,不仅能谈吐不俗,妙语连珠,而且可以增进智慧,净化心灵。所以加强成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循序渐进:成语学习的方法
成语如此重要,应该加强成语学习。《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这里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高中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重视成语积累,把积累的工夫做足
成语数量庞大,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即使不撑死,至少也会落个消化不良。教师和学生宜互相督促,坚持每天积累两个成语,定期查阅,让学成语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在成语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清晰地归类、梳理成语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1.按来源梳理。成语是汉语的“压缩格式”,往往都有自己的来历。其来源和出处主要有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历史故事(图穷匕见)、诗文词句(老骥伏枥)、口头俗语(一劳永逸)、外来语词(火中取栗)、新造成语(眼高手低)。
2.按典籍梳理。如《孟子》中的成语:揠苗助长、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顾左右而言他等;《左传》中的成语:东道主、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厉兵秣马等;《史记》中的成语:暗度陈仓、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
3.按易误用或试卷中容易出现的成语梳理。如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灯红酒绿等。可把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如试卷常见成语200例、易用错成语100例等。
如果学生也能按照这种方法对成语进行搜集积累,假以时日,梳理形成的材料会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在遇到不理解的成语时要及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询,对成语进行深入的了解。成语积累是个慢功夫,需要有耐心。耐得住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展与成语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成语的氛围,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且活学活用。同时多组织一些兴趣活动,如看成语讲故事、课堂成语接龙比赛、你演我猜说成语、看图片猜成语等。
(三)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口语表达或写作时运用成语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就能自觉地学以致用。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如果某句话用上成语效果会好得多,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和提醒,让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文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成语,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三、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
在掌握成语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
(一)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如: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二)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在使用时不加注意,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三)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有些成语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感彩截然不同,运用时应根据语境区别对待,否则褒贬误用,词不达意。如:周迅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四)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五)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如:他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六)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应该注意它的词性用法以及它的词义轻重与语境是否协调。如:少数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与其同流合污。
(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些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然而我们由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综上所述,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学好成语,善加利用,可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学好成语,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将大有裨益。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在成语这一块还有很多挖掘的地方,通过学习成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诚信自古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在诚信已经成为顽疾的今天,加强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学校、家庭这两个青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做好诚信教育责无旁贷。道德是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活动,是人们在和谐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诚信则是基础的道德规范。[1]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小教育学生诚信,而现今的诚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等等。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我们应反思,分析其说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矫正其说谎与行为,强化其诚实信行为。
一、 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任何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或者不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感染。青少年儿童也是社会的人,其诚信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必然是社会综合影响的产物。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校、家庭而轻社会的误区,不少人固执地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和父母的事。但是,现在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例如孩子们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在假期中得到有效延续、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恰恰不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够解决的。学校5个月的优质教育积累,如果在暑假2个月碰到不良社会环境,顿如春雪消融,转眼即逝,令老师、家长痛惜不已。
我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就巨大,世所瞩目。但是,由于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经济领域,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十分猖獗。甚至连统计、审计、财会和合同,也出现了严重的欺诈现象。可以说,假冒伪劣和欺诈以遍及当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誉,假冒伪劣产品也大大危害了人们的利益,这也为青少年儿童接触不良风气提供契机,使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上有个“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比如,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回到家来,父母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个屁用!” 当然,这样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少了,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因此它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一般,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商,而忽视了其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良好的言谈举止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父母的言谈举止总是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在孩子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是,父母不要随意许诺,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对孩子的要求要实事求是,符合孩子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撒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不诚实的现象,虽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教育上。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如果某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违反诚信这一原则:上级来检查,学校会交代好学生该如何做,说是为了学校的荣誉着想;某些教师开公开课前要把课堂演习几遍,说是为了班级能给听课老师留下个好印象等等。
这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目标与宗旨,能把诚信教育开展得很好么?教育教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不良到规范,从不成熟到完善。学生接受的只不过是诚信的理论教育,并不能把诚信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诚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认知和行为是两种水平。因此,诚信教育不能是空喊口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真心对待诚信,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取向,那么学校教育本身就应当是诚信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学校和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给学生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为学生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
另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过程,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认同和体验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从知到行的德育目标。诚信教育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教师要恪守诚信的最低道德原则,以自身行为传递给学生正当的认识,也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个和两难问题随机进行教育。
环境的不良影响则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说谎行为;当然,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养成也有正面影响,规范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心起作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对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进行分析。
二、 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分析
卢梭认为,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可见,说谎并非青少年儿童的天性,当他们为他们应该承担的事感到痛苦时,他们不得不说谎来逃避和掩饰。[2]青少年
儿童说谎大多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还是有必要的。
5. 给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说了谎,父母和教师要冷静地考虑孩子为何说谎,然后再教育孩子,。在气头上教育孩子,父母往往脾气暴躁,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甚低,甚至是相反的。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如何改正错误。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减轻惩罚,告诉他这是他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对于不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
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当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一个庞大群体,对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受系统的教育;社会是个大染缸。教师和家长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即使地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诚实,减少给孩子说谎的机会;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知目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衔接,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诚信教育才能得到实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诚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诚信是孩子成长的路标,是道德之基石,立人之根本。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判断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说谎动态,并运用好的疏导技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在青少年儿童不诚实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诚实心理的培养,促使青少年儿童逐步养成表里如意,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为未来输送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诚实”这张通行证。
1. 青少年儿童因想象而说谎
曾经有人指出,早在青少年儿童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在他们身上发现言语性欺骗行为。而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的青少年儿童往往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差别,说话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夸大其词。这段期间,青少年儿童的言语性欺骗行为是青少年儿童对现实的想象或者遗忘。[3]对此父母可不必过于在意,只要指明其不对,在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和现实分开,这样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切不可粗暴的训斥,或把它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惊慌失措。
2. 青少年儿童因害怕训斥、打骂,逃避责任、推卸责任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很好奇,尤其是家里买回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不小心就会摔坏东西。这时由于青少年儿童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父母发现其说谎后,要搞清基本事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严肃并耐心地对待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让其知道说谎的危害。
3. 青少年儿童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
2、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1)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强调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的方法还没有得到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还是强调对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过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在学习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职学生面临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其基础不理想,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间上去了,但是教学的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2)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生本身的基础不是很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没有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由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课堂的教学气氛不是很活跃,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身基础不理想,认为课堂学习就是为了凑时间拿毕业证,这也是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将课堂学习加以认真对待的重要因素,这种观念在作怪,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习兴趣自然提不起来。
(3)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由于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当中,再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教与学脱钩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导致中职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3、引进企业培训员工方法的重要性
企业员工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重新入校学习的一种继续教育。它的培训方法比一般的学校教育方法更开放,更多样化。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的企业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应用。因此,值得各种学校教育借鉴,今天我们主要是把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运用到更广的范围,把它和中职学校的课堂教育联系在一起。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所以,一切的中职课堂教育都要围绕就业展开。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虽然中职生的就业率较高,但中职生的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比较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缺乏耐心。我们把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像激励,团队精神,协作,职业素养的培养等等运用到中职教育的课堂上面去,会使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以致以后的就业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4、企业培训员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职学生的基础不是很理想,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养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其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并不是全由其智商因素来决定,还有很多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企业培训员工的高空云梯法,这一方法就是想象自己能够在高空之中穿越云梯。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要坚定一个思想:我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时候,要注意在课堂上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很快就能够答出来,并做一些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潜能还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这样教师在课下布置作业的时候,便可以选取较为难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延续在课堂上的那种学习积极性,去查阅相关资料去独立完成,在完成的时候心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潜能被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2)重视团队的协作
中职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企业培训员工的团队协作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说明每一组在问题讨论完毕后,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实际上,一名小组代表实际上是代表了一个小学习小组,也就是一个团队,学习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为了自身团队能够取胜,都会去积极主动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因为一个人而给整个团队丢脸,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便被激发出来了,更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