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构成危害,特别是地震、洪灾、火灾等破坏力极大的灾害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持久的创伤。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少年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以及以后的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期为类似灾害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中学、北川二中、安县中学各5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有关专著、教材、硕士学位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抽样问卷共500份,其中北川中学、安县中学高中部各100份(北川二中只有初中学生),以上三所中学初中部各100份。(根据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3―19岁,相当于灾区的初高中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及心理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与表现形式
“5.12”地震灾后初期,我在灾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经历了特大地震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沮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地震发生时突如其来的情景忘不掉,与地震相关的现象很敏感,易做恶梦,触景生情,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于担惊受怕,集中注意力困难,有的持续回避,避免回忆某些人或事,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变窄等。研究表明,这些以不良情绪为主的创伤后心理反应,如长时间仍不能消除,就可能会成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
2.2体育活动对缓解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与机制
体育活动是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也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对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作用。同志曾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由此可见,体育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智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3灾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2.3.1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地震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变化,经常参加和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减少,很少参见的人数增加。经访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灾区部分中小学由于灾后受损较为严重,体育课教学受到严重影响;震后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被用作安置灾民;震前初、高中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学生学业负担大,体育课流于形式,在体育课上没有学到更多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了解和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只能选择方便和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是导致地震灾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地震前灾区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
从表2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分布不是很广泛,且选择相对集中,前四位分别是篮球、乒乓球、足球和跑步,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看,男生较女生多。从选择的倾向性来看,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的人较多,而女生则更偏重于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等对抗性较低项目。地震后他们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无明显变化,但除跑步外,参加各活动项目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2.4不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较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能够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系列情绪效应。对抗类项目,由于其竞争性的本质,使得参与个体的心境状态产生即时效益,即根据比赛的结果而发生变化,既可以产生平衡效益,又可以产生失衡效益。而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如健身活动和耐力训练对心境有平衡效益,锻炼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紧张等负性心境也能够缓解、改变。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所以只有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恢复。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场地的限制,地震灾区青少年从事的运动项目多是有比赛性质、对抗类的。然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有着不同的动力平衡机制(Abele&Brehm(1993))。有的项目不仅不会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起到恢复作用,反而会加剧心灵的创伤。建议灾区青少年多从事有氧锻炼,健身和耐力训练等非比赛性、无胜负结果的锻炼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情绪改善”作用,而且初始心境越差效果就越明显,这种效应虽然也可能通过其它活动(如心理疏导)得到,但身体活动的效应可以使“情绪改善”持续较长时间。
3.结语
体育活动作为中学生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心理干预的补充,体育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心理治疗更能有效地降低地震过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帮助灾区青少年缓解不良的情绪。所以,建议地震灾区青少年多从事太极拳,民族舞蹈、跑步、健身操等没有竞争性质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且易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艳杰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2,(24):1512-1513.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不同的家庭气氛 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和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以及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方法建议三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综述
(一) 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皮克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方法对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父母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和子女良好的人格特征的相关很高,父母的信任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相关很高,而家长的严厉态度与子女的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友好态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均有负相关。在早期的研究中, 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做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早期经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始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研究者,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并以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鲍德温(A.L.Baldwin,1955)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沙弗( E.S.Schaefer,1959)划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柏利(W.C.Becker,1964)划分为“温暖―敌意”和“限制―宽容”两个维度。[1]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 authoritatie style)、专制型( 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 permissie style) 三种类型。鲍姆林特发现,所有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其言行的特征都离不开管束、成熟要求、亲子沟通和养育四个方面,只不过各位家长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管束是指父母为子女订下的规矩以及子女违反规矩时的处理方式;成熟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时,如何与子女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养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来自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宽容型家庭中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缺乏主动性。 [2]
(二)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80年代,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如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3]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4]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5]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6]
陈晓燕(2003)对昆明市224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管教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民主、严格、宽松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溺爱型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偏执情绪的出现;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精神病性问题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强制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7]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
以往学者对北京城区2432名7―14岁在校学生的研究表明,出于有口角家庭、暴力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其心理与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比和睦家庭者高,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而父母教养方式又受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8]张溯在考察了东京和北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之后发现: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中国家庭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中日两国母亲相比,日本母亲的学历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二)家庭生活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调查显示: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与温暖,也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偏爱。[9]2012年,陶沙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
三、 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必须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为了使青少年将来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挑战并能取胜,就得从小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练。父母对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拮据、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对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青少年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讨论时尚资讯,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分析、处理近日来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同时对其做得正确的事情要加以肯定,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 天津社会科学,1994,(4)
[4]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3)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