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质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master degree thesis;master graduate student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73-03
0 引言
随着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倾向。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最综合的体现,也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重形式轻内涵、重表面轻实质等问题,这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大打折扣,国内不少文献研究纷纷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如方仪、钱志中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选题陈旧、创新能力不够[1]。李安萍认为学位论文创新能力有待改进[2]。常宝英指出研究生学位论文理论深度不够、创新性不足[3]。赵宏伟指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新颖、内容没有创新,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不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结论与科研成果不能突破前人。有些论文虽然提出了新的方法,但是缺乏与其他方法的全面比较,很难看出其创新的程度[4]。应建华指出:学位论文选题不当。有的选题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发现亟待研究的问题,大多选一些资料多、前人成果多的问题;有的选题过大,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没有能力完成[5]。李占华等(2006)指出:部分论文选题较小,分析深度不足[6]。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生入学缺乏学术道德素质教育,不能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研究生尽早明确学业目标,制订合理学术规划的重要时机。部分研究生对研究行为守则、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缺乏了解,类似于“学位论文不过关,能否拿到毕业证”这样的问题,甚至在高年级研究生中仍模糊不清。不少研究生抱有“临时抱佛脚”的急就思想,选题方向不明,未将学位论文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持续性工作。同时,高校也缺少以专题讲座、专家讲解会等方式,对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教育,这使研究生无法树立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围绕学位论文的撰写认真进行文献查阅、数据收集、读书报告、问卷发放等相关工作。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工作拈轻怕重,不愿投入精力进行艰苦的学术研究,对学位论文的完成总想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1.2 研究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启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校现阶段硕士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同时由于教师与教学资源条件所限,大班授课的情况占据多数。这种课堂讲授一对多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了一定制约。研究生阶段,导师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激发受过系统大学教育却无学术研究经历的研究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开展科研创造活动的能力。
1.3 学位论文开题管理较松散 部分高校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并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召开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国内不少高校对研究生开题工作的时间进度掌握十分明确,但对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实质性内容的判定仍有待细化。部分学生开题报告撰写不够严谨,甚至直接沿用往届学生版本,导致出现题目与内容大相径庭的谬误;开题论证工作形式化严重,缺乏实质内涵。开题撰写、导师签字、开题论证等环节衔接松散,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 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一、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一、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高校基建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至今,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按照这两个“蓝本”执行,而社会上档案观念的转变、监理制度的实施、对基建工程审计的加强,使基建档案的特点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也导致目前基建档案的库存状况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所以基建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亟须改进。
基建档案是指在基建管理和工程项目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基础设施的扩建、新建;后勤服务中心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理、危房鉴定、房产部门办理房产证,以及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经济纠纷的调解等方面,由此可见基建档案的重要性。
要更进一步科学化地管理好基建档案,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基建档案的特点。
一、高校基建档案的特点
目前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元化也必然带来管理的多重性,从而增添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对高校基建档案自身的质量、项目的齐全性、数据的准确性、查找的方便性都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抓住基建档案的特点,是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所在。主要有以下七点:
①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基建档案的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
②成套性,基建工程是以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的,规律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科技文件。硕士论文,档案管理。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包含了从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文件、进行地质勘查、设计招标、签订合同等全过程文件,要把整个工程的来龙去脉清楚显现。
③现实性,是指它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其它文件材料归档后,基本上完成了现行功能,多半是用来历史查考,而基建档案则不同,它不仅没有退出现行使用过程,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发挥现行效用。
④广泛性,档案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从工程项目建议书到竣工验收,档案材料来源涉及到政府部门审批、设计部门论证设计、施工单位实施建设、监理单位监督管理、质监部门质量评定以及材料、设备供货单位的合格证书、检验报告等等都使基建档案材料具备了广泛性特点。
⑤复杂性,基建档案涉及地质、气象、环保、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供变电、消防等多种专业内容,这些专业有机地融合才能完成一个建筑单位工程,也带来了专业内容的复杂性。
⑥庞大性,基本建设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往往较大,参与单位多,涉及专业广,以及项目归档文件套数多等因素,使得最终形成的基建档案数量远比其他技术活动行程的档案多。硕士论文,档案管理。
二、高校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施工图纸的变更部分没有重新绘制到竣工图纸上;项目文件涉及单位多,收集不齐全;学校立卷制度不细致等等;从大方面讲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①档案意识不强,归档材料质量不高。高校基建部门以及主管领导对基建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基建管理人员严重存在着“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能经常发现有些工程项目档案内容丢失,图物不符,不少材料分散在承办人和技术人员手中,其中设计变更、施工记录等的遗失最为常见。严重者还有管理人不交接、不存档,“人在资料在,人换资料失”的现象。一般情况,高校仅能做到目录级管理,即只能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检索到目录,没有相应的材料和电子资料。具体材料又常常是复印件或者用铅笔、圆珠笔书写等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硕士论文,档案管理。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地下管网工程等也普遍存在没有及时记录和编制准确的资料、数据等竣工档案。
②管理制度不严格,缺少制度保障。硕士论文,档案管理。虽然国家自1994年1月1日全面要求实施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但由于基建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导致档案工作难落实,管理人员敷衍了事,消极应付;归档滞后、拖拉甚至遥遥无期。除此之外,在人员、设备经费保障上也不能满足,对专(兼)职人员不能进行定期培训,在这些需要经费支持的工作中,学校往往投入的专项费用很少甚至没有,这些都是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机制造成的。
③ 缺乏档案专业人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基建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较少,能分配给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更是严重不足,既熟悉基建业务又熟悉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而作为一名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能在了解基建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技能和熟悉数据库技术,因为“新校区”建设工程浩大,没有相应地信息化管理手段易导致资料的遗失,这一点普遍存在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三、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办法
①制度要健全,约束机制要完善。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细则实施是不够的,要根据每个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好符合学校或者基建部门特点的制度,它并不是按部就班。基建档案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集科学性、严谨性、特定性于一体,力求完整、齐全、系统、准确。首先,要建立档案管理组织结构和明确岗位职责,不仅在校级有管理机构,而且基建部门也应设立专人负责,两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样才能提高档案收集的准确性,减少收档人员工作强度。
②执行要坚决,归档管理要同步。硕士论文,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是做好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检查和交接制度。按章管理,能使基建档案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基建档案资料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提高档案的卷宗质量,应坚持基建档案“三纳入”、“三同步”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加入比如:每月技术例会检查,重点工作归咎;档案管理部门参加成果鉴定,工程竣工验收,专家会谈等活动。做到边施工边整理,软硬件同步进行,保证竣工时,竣工档案完整齐全,从而使归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③领导观念更新,硬件投入加大。搞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领导重视,领导实实在在的支持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工作关键,只有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才能将基建档案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分配各科室工作,形成网络,责任到人。硕士论文,档案管理。同时,逐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提高学校基建档案管理部门和立卷归档单位的工作效率,把繁重的组卷、调卷、抄写卷内目录等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逐步变手工操作为方便快捷高效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添加必要的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等。
④多方协作,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流程。由于基建档案牵扯单位较多,常涉及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质检部门等,因此需多方密切合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基建投资日益增大,建设工程也逐年增多,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为学校基本建设做好重要的历史记录,适应形势,满足学校的整体需求。
参考文献:
[1]缪长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2010年第二版
[2]黄福如.高校合并后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8)
【Abstract】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is vital to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lope, especially to 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 which are more than 30 meters high. Such slope's sliding surface are usually made of several long broken lines,it'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 by exploratory methods.In practice,the orient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are usually assumed based on actual geological and prospecting data.Some possible miscalculation may reault in hidden danger.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houghts on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sliding surface in 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living example for the referance to relevant people.
【Key words】Sliding surface;Heterogeneous rocky slope;Slide slope
1. 引言
滑动面是边坡岩土体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滑动面也会相应的变化,边坡治理中滑动面分为已发生的滑动面和潜在的滑动面。目前滑坡处理广泛采用的参数反演法 [1] [2] [3]、折减法 [4]、不平衡推力法 [5] [6],都是基于滑动面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仅土质边坡的圆弧滑动面可采用SLOPE/W法 [7]搜索确定,而对于大于30米的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客观确定鲜有提及,本文从治理边坡实例出发,探讨一下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合理确定。
2. 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1)以黟(县)-七(都)K3+394~+462段高边坡位于路线右侧,最大坡高67m。边坡地貌单元属低山剥蚀地貌,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在40~60°之间,上陡下缓。该处地层岩性主要为牛屋组(Pt2n)板岩,风化强烈,板理及裂隙发育,岩石破碎,薄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片状,碎块状镶嵌结构,层厚2.40~13.20m;中等风化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地层产状195°∠70°,属中硬岩,表层为松散碎石混粉土,碎石含量可占50~70%,粉土可塑状态,该层厚1.6~6.2m,如图1所示。
(2)该边坡原设计为矮挡墙支护,运营一年多,于二00八年五月中旬产生滑坡滑体厚度1.60~6.20m,体积约为10000m3,滑坡体主要为碎石土,其中碎石占60%,低液限粘土占40%。滑坡堆积体及滑坡后缘坡体均存在进一步滑动的危险性,属活滑坡。
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边坡勘察资料,本次滑坡沿风化接触面形成的浅层滑坡,滑坡体为松散碎石混粉土,坡面雨水下渗通道良好,在雨水作用物理力学性质软化明显,在不利条件下,会诱发更大的滑坡,需及时治理。
3.1设计参数的选取。根据勘察资料正常工况下:重度取为20.5KN/m3,c为18KPa,为21°;根据滑坡带物质组成在暴雨工况下,碎石粉土:重度取为22.5KN/m3,c为6KPa,为21°;强风化板岩:重度取为24KN/m3,c为50KPa,为21。
3.2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经产生滑坡的形态、地貌及坡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为了增加下部坡体的稳定性,确定第一级为原挡墙+坡率为1:1.75、高度为5米的人工边坡,第二、三级坡坡率1:1,高度为8米,第四~六级为1:1,高度为10米,第七级为1:0.5,高度为10~12米,每级边坡设2.0米宽的平台,进行刷坡,最大坡高为67米,如图2。
3.3剩余推力计算。
图1地质剖面图 3.3.1刷方减载后,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后,滑动面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第三级边坡开挖边坡全部 进入强风化板岩中,为此我们将滑坡体分为上下两个不稳定体,形成两个滑动面。
3.3.2依据暴雨工况下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勘察资料确定的已发生滑坡的滑动面,当稳定安全系数为1.2时 [8],采用不平衡推力法:
Ti=FsWi sina i+ψiT i-1 -W i- cosa i tanφi-ciLi
ψi= cos(a i-1- a i )-sin(a i-1- a i ) tanφi (1)
ψi为传递系数
3.3.3上部碎石粉土不稳定体的剩余下滑力为590KN/m,此外我们对于强风化板岩可能出现的深层滑动进行计算,如图2所示,对应潜在滑面2的剩余下滑力为80KN/m;对应潜在滑面3的剩余下滑力为100KN/m;对应潜在滑面3、4结合的剩余下滑力为330KN/m;对应潜在滑面4的剩余下滑力为510KN/m;可见强风化板岩中,在固定的边界条件下,只有滑面4的形态接近客观的潜在的滑动面,基于此,不断微调滑面4的形态,直至找出最大的剩余下滑力,本次边坡治理采用滑面1、4对应的剩余下滑力,进行边坡处置。
图2潜在滑面搜索过程及边坡治理图3.4边坡治理。
(1)上部不稳定体中,由于滑面1较陡,抗滑桩效果甚微,滑坡体会从抗滑桩顶滑出,滑面4较厚,锚杆无法进入稳定地层,基于上述因素,本次边坡治理采用锚索方案:
(2)对应滑面1的下滑力,第4、5、6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根据间距、排数、倾角,每个锚索的设计抗拔力至少要达到25吨,根据勘察资料所提供的锚固体与岩石的锚固强度,所需的锚固段长度在13米左右,初定锚索总长度17米,但对于深层潜在滑动面4的剩余下滑力而言,其锚固长度需大于9.5米,自由端为10米,锚索总长至少需要19.5米,可见,仅按照滑面1来治理边坡,本边坡深层滑动的需要无法满足,无法从整体上保证边坡的稳定,给工程带来隐患。
(3)考虑岩体风化界限的不确定性,结合计算情况,确定本边坡的治理方案为:第四到六级坡均采用锚索框架,每片框架由三根竖肋和三道横梁连接而成,在节点处设置锚索锁固,每束锚索由3根15.24钢筋制成,设计荷载280KN,张拉锁定荷载300KN,对应滑动面1而言,第五、六级锚索设计长度20m,锚固段长度15米,第四级锚索设计长度17m,锚固段长度12米。本边坡经过6年多的运营检验,稳定性良好。
4. 结束语
(1)滑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岩土体边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对于一个高边坡来讲,其潜在的滑动面很多 [9],因此,高边坡治理必须考虑深层潜在滑动面的稳定性,对于强风化破碎岩体的潜在滑动面,必须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多次模拟形态,找出规律,最终找到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从已经产生的滑动面、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两方面出发,进行边坡的治理,做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参考文献
[1]龚玉锋、周创兵、梁轶等.参数反演在岩质高边坡变形与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2,(05):570~574.
[2]孙志斌.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方法及参数反演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3]鲁志强.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设置模拟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陈国庆、黄润秋、石豫川等.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02):243~256.
[5]时卫民、郑颖人、唐伯明等.边坡稳定不平衡推力法的精度分析及其使用条件[J].岩土工程学报,2004,(03):313~317.
[6]张月英. 基于改进不平衡模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程序实现.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067-02
1、振动信号产生与组成
地面目标激励下产生的地面振动信号,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目标的距离,其频率一般比较低。比如,人走路的振动信号由人脚拍打地面产生,轮式车的振动信号主要由发动机及整车振动产生,履带车除发动机及整车振动外还包括履带拍打地面产生的振动[1]。地表目标活动形成震源,其产生的振动波以压缩波、剪切波、瑞利波、乐夫波的形式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按照介质质点运动的特点和波的传播规律,振动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其中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面波是体波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相长干涉并叠加产生出的频率较低、能量较强的次生波,主要沿着介质的分界面传播,因而称之为面波。面波有瑞雷面波和乐夫面波两种类型。
从上述各类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来看,在离震源较远的观测点处应接收到一组振动波列,先后到达的是P波、S波、乐夫波和瑞雷波,它们的传播形式如图1所示[2]。
纵波和横波的波前为半球形面,其面积正比于半径R的平方,所以其能量按的规律衰减。瑞雷波的波前面为高度约为的圆柱体,其波前面面积与R成正比,即瑞雷波的能量随着与目标的距离R的倒数形式衰减。可见体波振幅衰减与1/R成正比,面波振幅衰减与成正比。
瑞雷波在振动信号中能量最强(约占振动总能量的70%)且传播速度最低(在泊松比为0.25时,为纵波波速的54%,横波波速的92%),能量的衰减也比体波慢得多,因而容易检波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3]。故当震源位于地表面时,瑞雷波是振动传感器探测目标的主要波形。
2、振动信号的频率特性
为了接收到有效的振动信号,首先我们要了解目标信号的频率特性:
由振动波波谱知[4],面波在低频处有极大值,主频在10~30Hz内;反射波主频在30~60Hz内;风吹草动造成的微振频谱很宽,在60Hz以上;声波频谱范围一般在100Hz以上;工业交流电干扰频带很窄,主频是50Hz;浅层折射波和直达横波的频谱,分布于反射波频带内。车辆造成的振动信号频率主要集中在200Hz以下,信号的主要能量集中在25~150Hz的低频段。特征峰值频率很低。
理想状态下的均匀介质中,瑞雷波的频率与它的传播速度无关,即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没有频散性。而实际信号都是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传播,瑞雷波速度随频率变化而不断变化,即非均匀介质将导致瑞雷波的频散[5]。
3、EMD方法分析振动信号特性
3.1 EMD算法
经验模式分解中本征模函数IMF是一类函数[6],其特点是:整个信号序列中,极值点(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的数目与过零点的数目必须相等,或最多相差不超过一个;并且在任一时间点上,信号局部极大值所确定的上包络线与局部极小值所确定的下包络线均值为零。本征模函数两零点之间的每一个波动周期中只有一个单纯的波动模式,没有其它叠加波,是EMD中分解信号的基本单元。经验模式分解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找出信号x(t)的所有局部极值点,将所有极大值点用一曲线连接起来得到上包络线,所有极小值点用另一曲线连接起来得到下包络线。记上、下包络线的均值曲线为m(t)。
(2)记与的差为(t),
如果(t)不是一个本征模函数,继续上述过程,既将(t)作为待处理数据,重复上步骤,直至(t)是一个本征模函数,记为
(3)分解出第一个本征模函数,得到剩余信号
(4)把当作一个新的“原始”序列,重复上述步骤,依次提取出各本征模函数。最终,变成一个单调序列,其中不再包含任何模式信息,即为分解后的余项
这样,通过经验模式分解,信号被分解为个本征模函数与一个余项的和,即:
本征模函数反映了信号中不同频率的成分,先分解出的IMF频率较高,后分解出的频率逐渐降低,至余项变为很低频率的脉动,即趋势项。经验模式分解结完全由信号本身决定,是一种自适应信号分解方法,其滤波特性与小波分解非常相似[7]。
3.2 EMD法仿真振动信号
图2中的原始信号是振动传感器收集到的来自一辆客车的振动信号,我们对其进行EMD分解,得到一系列IMF分量C1~C5和剩余信号。每个IMF分量都包含了原信号的特征时间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C1和C2分量含有较多噪声。
参考文献
[1]陶小亮.基于地震动的目标识别和人员定位算法的研究与实现.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
[3]陈灯.岩土工程地下空区瑞雷波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4]王晓丽.地震动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太原: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不仅地质灾害数量多,而且灾种全。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浅层表生地质灾害异常突出,分布有大量的由滑坡堆积、崩塌堆积、残积层、冰溃堆积、坡积物等组成的松散堆积体斜坡[1]。与此同时,西南地区一系列大型乃至巨型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在复杂地质环境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水库蓄水及暴雨等复杂条件下,可能会有大量的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发生变形甚至失稳破坏。
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失稳的代价是巨大的。斜坡或边坡作为一种人类不可回避的地学环境与工程形式,总是伴随着人类的工程活动,人类为了安全始终关注着边坡的稳定性。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边坡变形过程、失稳形式、失稳机制、稳定评价及滑坡预测预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借助数学、力学和计算科学理论与方法,试图对边坡的稳定、演化及滑坡的预测预报进行研究,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1.土坡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1边坡稳定性分析现状
边坡失稳作为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经历了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归纳,再实践,再归纳,并逐步总结提高的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大量边坡工程问题、特别是滑坡问题随之产生,并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开始应用材料力学和近代土力学的理论对边坡问题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分析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着重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和边坡类型的划分,以此进行边坡的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在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边坡稳定研究方法现状
研究边坡稳定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历史分析”方法、极限平衡法、概率分析法、极限分析法、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物理模拟法、非线性方法等。现将主要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列述如下:
(1)“地质历史分析”方法: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工作者在滑坡研究中采用了苏联的“地质历史分析”方法[4],但该方法偏重于定性描述和分析。
(2)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是一种定量方法,也是工程中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极限平衡理论。它通过分析在临界破坏状态下,土体外力与内部强度所提供的抗力之间的平衡计算土体在自身和外荷作用下的稳定程度。同时,根据假设不同而形成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极限分析法: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是典型的塑性极限分析问题。塑性极限分析对象包括塑性区Gussmnna.P提出了运动单元法,以莫尔一库仑岩土介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技术与现代数值手段,通过运动分析、静力分析和求多变量目标函数值的优化分析,有效地分析了地基极限承载、挡土墙极限土压力及斜坡稳定性问题。
(4)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数值计算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FDM(有限差分法)、FEM(有限单元法)、DEM(离散单元法)、DDA(不连续变形分析)、FLAC(快速拉格朗日插值)、NNM(流形元方法)等。
(5)非确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评价基础是工程地质类比法、滑坡静态规律的认识以及预测科学的一般原理。随着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理论、模糊数学等方法用于滑坡预测,目前已形成了多种预测模型。其预测成果可相互对比、检验,使预测成果更具合理性、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非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7]:①经验方法;②数理统计方法;③信息模型法;④模糊数学评判法;⑤灰色系统方法;⑥模式识别方法;⑦非线性模型预测法;⑧人工智能法。
其中,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①有限单元法(FEM):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它能够考虑滑坡体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等特征,考虑岩体的应力应变特征,避免将坡体视为刚体,能够切实地以应力、应变为变量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了解滑坡的应力分布、应变发展很有利。其不足之处是:数据准备工作量大,而且原始数据易出错,不能保证整个区域内某些物理量的连续性;对解决无限性问题、应力集中等问题精度较差。
②边界单元法(BEM):该方法只需对已知区域的边界进行极限离散化,具有输入数据少的特点。其计算精度较高,在处理无限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不足之处为:一般边界元法得到的线性方程组的关系矩阵是满的不对称矩阵,不能采用有限元中成熟的求解稀疏对称矩阵的解法。另外,边界元法在处理材料的非线性严重不均匀的滑坡问题方面,远不如有限元法。
③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为了克服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法不能求解岩土大变形问题的缺陷,人们根据显式有限差分原理,提出了FLAC数值分析方法。该方法较有限元方法能更好地考虑岩土体的不连续性和大变形特征,求解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同有限单元法一样,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离散单元法(DEM):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岩体变化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速度场等各个参量的变化,也可以模拟边坡失稳的全过程。另外,该方法特别适合块裂介质的大变形及破坏问题的分析,但所需计算时步非常小,阻尼系数也难以确定。
⑤块体理论(BT):该方法是以构造地质和简单的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拓朴学和群论提出的一种评价三维不连续岩体稳定性的方法。随着关键块体类型的确定,块体理论能够找出具有潜在危险的关键块体的临空面位置及分布。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近几年还出现了如无界元(IDEM),不连续变形分析(DDA)等方法。此外,由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数值方法的算法,使滑坡稳定分析数值方法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数值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计由于计算参数的选取是以某种简化为基础的,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继而影响了计算结果的精度[5,6,7,8,9,10]。
1.3边坡参数选取研究现状
边坡的静力稳定研究中,计算采用参数的准确程度会对边坡稳定的评价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对边坡物理力学参数选取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当前国内外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研究的总趋势是有经验、半经验、精度较低的数值计算方法向考虑多种因素影响,计算过程复杂、精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数值中计算分析法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加快。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常用的方法有点群中心法、优定斜率法、最小二乘法、随机一模糊法等。点群中心法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目前已不常采用,国内对于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主要是从岩体力学参数本身所包含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出发,应用随机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更为逼近岩体力学实际参数的“真值”[11]。
1.3.1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塌岸范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库岸所处的地质环境将发生改变,自然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引起岸坡变形失稳,库岸线也逐渐后退,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库岸再造。库岸再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地质过程,受岸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态及水流等多因素控制,塌岸过程复杂,尚无法精确地通过数学计算式来表达。
1.3.2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地震边坡稳定性研究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中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刘红帅等认为,从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边坡岩体参数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分析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两大类;从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对地震动作用的不同处理方式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宜分为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试验法四大类[5,10,12-18]。
2.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已建、正在兴建和规划中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在该地区。水利工程中库岸边坡的滑动范围和稳定性问题是大坝安全、社会效益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西南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震级高、强度大,大量库岸边坡都是重力崩塌堆积体。西南堆积体边坡,考虑地震作用下修正塌岸预测方法中图解法,并将其用于预测边坡滑动范围;与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反分析,藉此评价堆积体边坡震后滑动范围图解法反分析在工程上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丁秀美.西南地区复杂环境下典型堆积(填)体抖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5,1.
[2]曹毅然等编.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集刊第15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3]黄润秋.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22(6).
[4]张悼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6]杜明亮.考虑渗流作用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河海大学地质及岩土工程系硕士论文,2007,5.
[7]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中国工程科学,2002,10,4(10).
[8]Dawson E M,Roth W H,Drescher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strength reduction.Geotechnique,1999,496,49(6):835-840.
[9]Griffiths D V,Lane P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Geotechnique,1999,493,49(3):387-403.
[10]Sarma S K.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s and slopes.Geotech.Eng.ASCE,1979,10512,105(12):1511-1524.
[11]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博士论文,2004,7.
[12]马芳芳.基于地震动力时程反应的有限元边坡稳定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6.
[13]祁生文,伍法权,刘春玲,丁彦慧.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8,23(16).
[14]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9,3(20).
[15]Zienkiewicz O C,Humpeson C,Lewis R W.Associated and nonassociated visco-plasticity in soil mechanics.Geotechnique,1975,254,25(4):671-689.
摘 要:文章以矿井瞬变电磁法的扇形观测系统在钱营孜煤矿西风井掘进巷道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矿井瞬变电磁法在煤矿水文地质方面工作的作用,也阐述了扇形观测系统与常规的观测系统相比的优点。为矿井瞬变电磁方法的发展及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矿井瞬变电磁;扇形观测系统;水文地质;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T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03-01
1 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
瞬变电磁法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发送回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掌子面传播,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如按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生电动势V(t),就得到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曲线。如果没有良导体存在时,将观测到快速衰减的过渡过程;当存在良导体时,由于电源切断的一瞬间,在导体内部将产生涡流以维持一次场的切断,所观测到的过渡过程衰变速度将变慢,从而发现导体的存在。瞬变电磁场在大地中主要以“烟圈“扩散形式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电磁能量直接在导电介质中传播而消耗,由于趋肤效应,高频部分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且其分布范围是源下面,较低频部分传播到深处,且分布范围逐渐扩大[1-8]。
2 井下观测系统布置
本次探测主要是探测巷道顺层前方、顶板、底板的富水性,所以在测点上共布置三个探测方向,一个是线圈平面方向是平行巷道掌子面朝法线方向探测,一个方向是斜上45°方向探测巷道倾顶板方向,一个是斜下45°方向探测巷道倾底板方向。西三轨道山上山巷道迎头立面较小,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发射和接收线圈的几何尺寸受到的一定的制约。现场观测系统布置时只能采用多匝小回线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形式,即边长为2m。测点布置在巷道迎头里面附近,从巷道迎头左侧开始,左右两侧各布置了3个测点,每个测点处在竖直方向上采集3组数据,依此为超前顶板、超前顺层、超前底板,其中顶板和顺层方向数据采集时天线法线方向约与迎头立面成45°,顺层方向天线与迎头立面垂直。本次探测是轨道迎头前方的电阻率变化情况,巷道设计在停头位置做相应的变化,即在水平面内旋转天线,使天线的法线方向与巷道的左侧分别成60°、30°、45°和90°的夹角进行探测。当天线的法线方向与巷道迎头界而垂直时,根据其主迎头断面的宽度布置4个测点;到巷道迎头右侧时类似左侧方法分别成90°、30°、45°和60°的夹角进行探测、右帮布置3个测点,从而实现从多个角度采集数据,称之为“扇形”测深系统技术。
3 结果解析及结论
由图1可见迎头前方的视电阻率剖面,从观测系统中可以看出,本次探测的所有测点均分布在巷道平面上,为重点解释区域;本次实际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100m,解释迎头前方80m,盲区20 m。针对前方探测结果解释如下:
(1)掌子面前方20-40m段范围内顶板、顺层与底板的视电阻率值较高,相对较高,该段岩性变化不大,不存在低阻异常;
(2)掌子面前方40-60m段范围内顶板、顺层与底板的视电阻率值均有所降低,与迎头相比电阻率存在变化,相比岩性有所变化,注意支护;
(3)60m-100m左右,视电阻率的结果跳跃较大,特别是巷道的左上方及前方,推测是存在构造或者是破碎带,掘进到此处时请注意支护与超前钻孔探放水,以探查引起视电阻率变化的地质原因;
参考文献:
[1] 武军杰.瞬变电磁新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 长安大学,2005.
[2] 李志聃.煤田电法勘探.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3] 郑永祥,郗金栋.矿井无线电透视法试验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1978.03:22-31.
[4] 何峰,蒋维庆.矿井音频电透视的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5] 于景邨.矿井瞬变电磁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1999.
[6] 岳建华,姜志海.矿井瞬变电磁探测与应用.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5).
【关键词】地质公园 解说系统 社会效益
“地质公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一项旨在促进地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其主体为带有观赏价值、稀有性以及特殊学意义的地|遗迹,并和人文、自然景观共同构成的特殊地区,是出于保护遗迹、普及知识、开展科学旅游以及带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等目的,由此建立的自然公园。到2016年年初,国内已有三十三家世界地质公园、189家国家地质公园。
2007年十月,地质公园云台国际论坛成功于河南焦作修武县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召开。本论坛也是中国第一个关于解说的会议,目的是促进地质公园的解说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钱小梅、赵媛、王艳等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就国内而言,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依然存在一定的约束,发展方面也和地质公园的科普需求无法适应。
地质公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更需要扶持其承担公益承诺,而目前基于社会效益视角的解说系统研究还很欠缺。
一、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分析
在建设精神以及社会物质文明方面,旅游景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为社会效益。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又是什么呢?
就地质公园的社会效益而言,具体如下:
1、促进游客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第一话题,地质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通过地质公园让游客认识到地球是脆弱的,资源是稀缺的,让游客认识到环境需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保护,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地质公园由于特殊的地质遗迹,更好地让游客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变化,从而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质遗迹的存在,是对地球如何发展进行探究的一个关键依据,因此就全社会而言,地质公园的存在是开展科学探究、推动专家成长的关键;也是普通人获得更多地质知识的课堂;其以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作为关键,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地质公园的重要功能是科普教育,通过参观地质公园,对地球科学知识加以普及、扩宽视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提升了旅游的科学品味
我国的旅游景区尤其是自然风景区,大多依赖于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让美丽的景区在游客眼里只能作为拍照背景,无法获得寓教于乐的机会;而很多奇特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构成和成因,这些独特才是吸引游客的地方。建立地质公园有利于让景区变得更科学,通过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让游客明白景区的奇特是什么,同时也能揭示成因,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游客也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等行为,真正能够享受旅游,同时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
4、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建立地质公园有利于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二十世纪而言,金属、能源矿产、地下水气一直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对象。地质遗迹的价值包括如下,如休闲、观赏等,同时也不需要对位置加以移动,不需要对其性质、面貌加以改变,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资源。地质公园能够让宝贵的资源不需要对原本的性质以及面貌加以改变,即可实现可持续以及循环利用目标,是深层次的环境保护。
5、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地质公园就分布地点而言,大多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为主。通过地质公园的构建,能够让传统的资源利用、生活方式得以改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机遇。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5个就业人员。地质公园刺激地方企业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得以发展、居民就业得以提升、最终可实现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是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6、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基于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偏向于神话故事、被神化等诸多现状,构建地质公园,可以达到反对封建迷信、传播知识以及崇尚科学新风气的树立。通过旅游寓教于乐,通过科学的普及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二、解说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旅游解说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服务、教育、启迪、塑造形象与管理的功能。解说是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旅游企业向游客展示的一种渠道。解说系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服务
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首要任务就是服务游客,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讲解服务及其它生活服务。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可以实时地告诉游客可以玩什么、怎么玩、不能干什么等等游览事宜,从而引导游客进行观景赏美,同时也娓娓道来地讲述景点的经典、原因、特色,让旅游不再是只懂得拍照、睡觉的一种行为。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让游客对景区不再陌生,真正让游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能够给旅游安排一个好的参考,让游客合理的选择线路和参与的项目,安排合理的游览时间,让旅游变得更从容;同时能够让游客明白在景区里哪些是不能干的事情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旅游的风险,确保旅游的安全与乐趣并存,才能真正地享受旅游的过程。
2、教育
通过解说系统向游客展示景点的特色、成因等,能够让自己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不仅可以让游人获得快乐的体验,此外也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中传播文化、寓教于乐。通过地学、生物、文化等知识的渗透,让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被改变,使得人们产生探究奥秘的好奇心,普及相应的科学知识。
3、塑造形象
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游客可以迅速对旅游区形成良好的印象,认为旅游区是规范有序的,旅游区更容易获得游客的认可。通过游览图让游客更合理地安排行程,通过指示牌让游客游览更流畅,通过提示牌让游客游览更安全,通过解说让游客游览更有内涵、真正做到旅游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解说系统是旅游更简单、更快乐,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自然也就形成了。
对于游客而言,他们对景区并不熟悉,在同一档次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越舒心越便利的旅游活动,游客就对此存在极高的评价。解说系统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尤其是在游客心里的形象。游客的认可,是旅游景区形象塑造最大的成功,也是形象传播最有利的一个渠道。
4、管理
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很难的,有效互动更难,原因是游客的流动性大、散漫。旅游景区又必须要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管理,那么如何完成这个管理过程呢?旅游发展的初期,景区对游客的管理只停留在检票和书面告知两方面。导致景区的管理制度游客知晓度低,带来了很多管理盲区和安全隐患。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景区的管理迫切需要游客的知晓并遵守。解说系统很好地担起了这个重任,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了解景区的游览规则,了解景区游览的注意事项,了解景区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景区对游客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解说系统通过其不同的解说媒介,将景区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与游客相关的管理分解后传递给游客,实现了景区与游客的有效互动。
三、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
通过对社会效益、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相关内容梳理,为本文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提供依据。Oggenbuck表示,要以信息的长度、解说员的技巧、游客的反应等作为评价的关键。罗鹏宇则认为,游客知识、态度以及行为受到解说系统的影响,才是评价的标准所在。Nichol认为解f牌示的字体、和游客的距离如何,都会对使用率产生影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庄晓琪则表示,可结合解说人员、游客中心等作为评价解说媒体的标准。
本人是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评价因素分析,所以对社会责任这一因素更为关注。结合其具备的科普性特性,有必要对相关人员掌握地质学知识的程度、技能以及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方式等进行重点考虑。
借鉴周善怡的论文《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研究》中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指标”,通过对全国部分高级导游的问卷调查,结合上文分析对湖北、河南、省五个地质公园进行的实地调查,整理出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因素(如表3.1)。
基于社会效益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关键性因素是:是否方便游客游览、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科普的有效性。
地质公园是科普旅游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解说系统可以很好的将科普知识传播给大众旅游者,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覃建雄、刘开榜.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2]周善怡.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世界地质公园网http://
[4]胡传东.基于元分析的国内旅游解说研究特征分析[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陈安泽.国家地质公园概论[C].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054-02
0 引言
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车通过高压手段把压裂液挤入底层。然后压裂液的液相在强大压差的作用下会滤失在地层当中,长此以往下去压裂液会大量的滤失,并且造成稠化剂的浓度升高,破胶机的浓度降低。另外,如果在液相滤失形成滤饼的过程中滤饼过厚的话,也会造成上述现象。而要想有效的解决这种现象,必须在压裂液体系中加入降滤失剂。通过室内研究,优选羧甲基羟丙基瓜胶和锆硼复合交联剂,合成粘土稳定剂PDA,改性油溶性降滤失剂,组成防膨降滤失压裂液的基本体系。下面对该压裂液的降滤失性能进行研究。
1 压裂液滤失性的影响因素
压裂液液相滤失量的高低和是否在压裂液体系中加入降滤失剂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加入降滤失剂可以有效的降低液相的滤失量,如此不仅可以使压裂液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用最小的量发挥最大的价值,还能够使稠化剂的浓度得到合理控制,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时还能够增强破胶、返排效果,降低残渣含量,有效的保护油气层不受伤害。并且在压裂液体系中加入降滤失剂,还能够使裂缝的导流能力得到增强,有效改善压裂措施效果。
动滤失、瞬时滤失和静滤失是压裂液滤失的三种主要类型。通常我们说的加入降滤失剂降低压裂液的滤失量就是通过降低压裂液的瞬时滤失和滤失系统实现的。其中影响瞬时滤失的主要因素是压裂液的基液粘度、地层温度等,而滤失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滤失系统,需重点研究。
2 油溶性降滤失剂的制备与评价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油溶性树脂的改性
通过选用磺化沥青对油溶性树脂进行改性,提高整体性能。
首先高温熔融磺化沥青和油溶性树脂,要求其具有不同的软化点,然后进行多组室内平行实验,通过优化两者之间的配比,研制出一种新型抗温性油溶性树脂降滤失剂。
2.3 降滤失剂油溶性评价
为了实验降滤失剂是否溶于原油,是否影响油井的产量,是否影响渗透率的恢复,我们为此进行了以下实验。
首先应该准备100ml脱脂煤油,并加入2.0g油溶性降滤失剂。
然后准备4组实验样品,使之充分的溶解,并分别把其放入不同的恒温箱内24小时,要求这些恒温箱处于60℃、80℃、100℃、120℃不同的条件。
最后按照规范步骤称取油不容物的含量,并且计算油溶率,评价油溶性。实验结果见表3。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不难发现,温度对降滤失剂的油溶性有着一定的影响,降滤失剂的油溶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的加大,降低油不溶物残渣的含量。这说明了在脱脂煤油中新型的降滤失剂的溶解度是很高的,固体质量会很快减少。
所以,该降滤失剂能够溶于原油,不会影响油井的产量,也不会对地层造成伤害。
2.4 降滤失剂软化点的测定
评价降滤失剂的耐温性能可以通过降滤失剂软化点的测定来实现。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想使油溶性降滤失剂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使其略高于地层温度。
实验时,首先把适量的油溶性滤失剂颗粒加入到200ml丙三醇溶液中,然后把其放到电炉上进行缓慢加热,最后观察并记录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滤失剂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见表4。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油溶性降滤失剂是在温度升到110℃时开始软化、变稀的,所以该降滤失剂的软化点是110℃,此时抗温性能最好。
2.5 降滤失剂的分散性能评价
由于油溶性降滤失剂具有溶解性,很容易与压裂液出现分层,如此不仅影响降滤失效果,也影响压裂施工效果。但是如果在压裂液中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就能很好解决掉这个问题。为了评价降滤失剂的分散性能进行了以下实验,配置两组稠化剂为天然瓜胶的降滤失压裂液,一组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并使之充分溶解,另一组不做处理,然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溶液的分层情况。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知道,分散剂对提高油溶性降滤失剂在压裂液中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其整体性能。
2.6 降滤失剂滤失暂堵模拟实验
通过降滤失剂滤失暂堵模拟实验可以评价油溶性降滤失剂的滤失暂堵性能。选取4组天然岩心,使用岩心流动压力仪,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采取反向煤油驱替,测定相对渗透率Ko1;正向2%KCl溶液水驱,测得相对渗透率Kw1。将天然岩心浸泡在5%油溶性降滤失剂中,置于恒温箱内在60℃下进行养护。数小时后取出岩心,正向2%KCl溶液水驱,测得相对渗透率Kw2;反向煤油驱替,测定相对渗透率Ko2。根据Kw1、Kw2,计算降滤失剂滤失暂堵率ηw;评价油溶性降滤失剂的滤失暂堵性能。根据Ko1、Ko2,计算岩心渗透率恢复值ηo,评价降滤失剂的解堵性能。如表6所示。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知道,油溶性降滤失剂具有明显的亲油憎水特征,不仅可以有效的堵水,还由于其能够遇油解堵,最大限度的恢复岩心渗透率,真正的实现了其屏蔽暂堵的作用,并且不会对油气储层造成伤害。
3 总结
①通过选用磺化沥青对油溶性树脂进行改性,首先高温熔融磺化沥青和油溶性树脂,然后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抗温型油溶性降滤失剂。
②通过室内研究发现,温度对降滤失剂的油溶性有着一定的影响,降滤失剂的油溶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的加大,降低油不溶物残渣的含量。另外,分散剂对提高油溶性降滤失剂在压裂液中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其整体性能。
③油溶性降滤失剂有很强的滤失暂堵性能,从滤失暂堵模拟实验中得出,油溶性降滤失剂具有明显的亲油憎水特征,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渗透率。
参考文献:
[1]李超.防膨降滤失压裂液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2-03-23.
[2]张涛.潜山裂缝性变质岩储层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