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代建项目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我国的建筑工程市场的管理日益完善,各种新的制度不断涌现,补充了我国建筑工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现代的招标就是建筑市场中的重要新兴制度之一。作为自行招标制度的一种补充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工程建筑市场实际操作中,招标人有着严格的准入机制,这为很多想要进行工程招标的企业和个人带了准入困难,因此,招标方便可以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会对招标人的各种信息进行审核,,管理,从而为招标人和有意向投标的人搭建一个交易的平台。招标的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在复杂系统的招标工作中,操作人员的素质,系统的管理等各种原因都会让方对整个招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变得更为艰难。
一、代建制及其问题
1.工程项目代建制度
工程项目代建制度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按照建设项目工期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过去工程自管型的小生产管理方式向项目专业化转变,项目的工程技术及管理手段也趋于现代化。
2.工程项目代建制度的问题
(1)法规不全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虽然规定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但目前,国家尚未建立项目代建制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亦未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
(2)机制不活
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这种机制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竞争。代建市场处于发育期,代建主体少,尤其缺少经验丰富、水平高的代建企业,还未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这将极大的阻碍代建企业的市场竞争,影响代建企业的长远发展。
(3)素质不高
目前的代建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代建没有明确的代建资质,有的以其他建筑类资质代替代建资质,代建人、代建资质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知识面偏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经济、商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项目经理、复合型人才。并且代建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考核机制也尚未健全,而且培训经费缺乏,缺少专门培训机构。
二、工程代建项目招标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招标缺少论证和程序
一些项目不严格履行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工作不充分,对市场价格不深入调研,施工图设计深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招标工作。招标将部分内容,例如主要的建筑材料、室内外装饰、水利水电建设等费用,临时定价成为独立的成本。有些人得知工程项目开始招标消息,立即寻找有资质的建筑企业结伙报名,中标后雇用他人组织施工;部分小型建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同意挂靠工程项目,并按中标价的3%~5%提成。
2.很多专项资金工程和咨询服务都没进行招标
一些特殊项目的建设工程供水、供电、路灯、设计、监理、招标、造价咨询服务项目,大多数的建设单位采取定向招标投标和费率竞争等方式,选择专业的工程和咨询服务单位,基本未履行招标投标过程。比如一个医院门诊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直接把300 万元的准备金直接划入单项建筑工程、以独立的门诊费用进行招标。
3.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1)招标场所不规范。虽然各单位有专门的、较规范的招标交易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项目、不少单位招标不在交易市场进行,而是由业主或中介公司自己选定招标地点进行,有的选在宾馆小会议室,有的在中介公司办公地点进行,有的中介公司在自己设置的专家库中抽取评标专家,以便操纵招投标。
(2)招标文件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招标文书一般分技术部分、商务部分和其他部分组成。商务部分和技术部分大部分是硬性指标,因此得分悬殊不大;而其他部分基本上是对投标方的实力评价、业绩、信誉、服务承诺、文明安全设施等软指标,并且分值设置在零至6 分,有的甚至达到零至10 分,一些业主正是通过不科学的分值设计达到决定中标人的目的。
4.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1)存在行政主管部门招标监管机构监督检查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做到严格按程序对招标实施有效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2)存在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社会监督太弱、纪检监察监督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
(3)工程招标监管中存在重管理轻查处、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致使不少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通招标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5.代建项目招标管理给后期管理带来的影响
招标管理贯穿工程代建项目管理中前期决策、实施阶段,工程项目根据不同情况要进行设计、勘察、监理、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材料(设备)供货等单位(供货商)招标。招标管理给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招标工作应该做好事前控制,并编制招标总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总控计划组织招标工作,招标工作越细给工程的后期管理带来的风险越小。
三、加强代建项目招标的控制措施探讨
1.构建合理的代建合同及组织架构
代建项目部组织架构图,应分层次分部门编制,避免遗漏部门给后期管理带来无人管理或同一部门兼任多项职责的现象。
2.做好招标工作
(1)要不断提高招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招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多自主学习,更深入的了解工程建筑的等相关的市场行情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加深对新的国家政策,各种部门的法律条文的认识和理解,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整体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招标工作在法律的轨道内运行。其次,要大力培养招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注重提高工作的责任感,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出发,严格执行投标文件的编制标准,提前做好招标公告的,细心做好招标文件的核对审查,从各种小事避免出现工作失误,保证整个招标过程的质量。
(2)招标工作人员要做好全过程招标的风险控制
市场上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着显性的或者是隐藏的风险,招标工作总风险尤为巨大,因此,从招标的全过程实施风险监控,风险处理,做好风险的防护工作,是整个招标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首先,招标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对各种法律条文,商务条款,招标文件等各种隐藏着漏洞和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仔细盘查,认真从细节分析,总结,反复论证,一旦发现招标漏洞,立刻采取合理的措施,将风险或者是漏洞消弭在尚未萌发的阶段。其次,要规范对所有参与投标的人员进行谨慎科学的管理,可以将所有参与投标人员的信息作出审核,建立其人才管理数据集成系统,加大对在招标过程中伪造资质,假造工程绩效等多种常见恶劣行为的审查和处罚。实施严格的招标人,投标人的准入机制,从历年的该企业或者是该投资人的信用状况作出选择,并做好存档,从投标人和招标人的信用情况,降低整个招标过程的风险,提高整个招标工程的公平科学性,保证招标的质量,维护合法权益。
(3)招标方和招标人的全面配合,双层把关
实施全过程的招标质量控制,全过程参与,就要求招标方必须全面参与到招标过程中的采购任务,商务协定,合同的签署,标准的执行等各个环节,防止招标人在一些环节出现问题,防止招标人的单方面作出决策,必须让招标人和招标机构从各处细节完美配合,从各个环节把控,既发挥出招标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又可以协助招标人真实的完成相关协议,二者互相监督,全面合作,全过程参与,全过程实施严谨的质量监控,实现整个招标质量的提升。
(4)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公路项目代建制的法规建设滞后于实践,代建单位招标还没有规章制度可遵循,交通主管部应尽快制定代建单位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编制相应的招标文件范本,以规范招投标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并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监督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工程代建项目招标过程中要加强监管机制,不断健全法规和制度,来规范招标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从而最大限度去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杜绝小部分人的不正当行为,为国家的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民用建筑施工所需的建筑材料种类日益丰富,这也导致了建筑材料管理难度的加大。很多施工现场还存在着施工材料分配放置混乱的现象,一些建筑材料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类就随意的乱放,会降低其使用效果,或出现过期废置的现象。
(2)没有进行严格的施工现场环境监管
虽然现在很多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设置了屏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施工人员的随意进入,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很难被切实地利用去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环保性、优质性。不仅如此,一般的施工现场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导致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因此,相关的施工管理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整治是迫切需要的。
(3)施工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备常常使原有的施工管理标准与规定成为摆设,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的监察管理作用。很多施工现场都存在着施工管理秩序模糊混乱、建筑材料摆放不分不明、材料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利用、废弃及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导致施工现场秩序混乱、施工效率低下的原因。另外,对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的不正当使用操作和缺乏科学、合理的故障维修处理应对措施,都减少了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期限,还导致了很多材料资源的废置。
(4)施工管理人员缺少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一些施工现场只设置了很少的警示牌与安全标识,而且是设置在一些隐蔽区域,不容易被及时的发现和回避,这种现象如不进行及时的整顿与处理,就很可能导致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使建筑施工正常、高效率地进行,就必须保证施工的优质质量。然而,现在的施工现场仍存在施工人员不注重对自身的保护,误戴或不戴安全帽的行为,一些危险地带施工者没有进行安全防护准备等现象。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威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2、实行有效的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1)对建筑材料与施工设备进行有效管理
充分发挥各种建筑材料的作用,规范的操作施工机械设备能够促进施工管理控制的有效进行。对于购买来的建筑材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与性能检验,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归类放置,对一些重要的材料进行复检以保证其有效的发挥使用效果。与此同时,施工材料负责人也要对施工材料进行系统、合理的分配与储存,避免材料漏用、误用情况的发生。最后,还要重视对建筑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和施工完成后剩余材料的有效利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时的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2)落实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或破坏,那就是得不偿失了。因此,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应尽量使用环保性能强的材料,这样能够实现环保与好的材料使用效果的双丰收。根据施工场地所处的地理、生产生活环境情况,对噪音较大的施工机械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适时改变,做到较少的打扰到周围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工作,维持一个和谐、安静的生活、生产环境。合理分配施工设备、材料、办公地点的布局,力求把施工污染降到最小。另外,还应在施工场地建设一定面积的绿化带以及采取一些清洁措施来有效的减少施工灰尘污染。
(3)形成系统、有序的施工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民用建筑工程的有效实施,使施工管理控制措施的核心手段。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应对各种问题的制度,统一规范施工行为与标准,实行明确的职责分配和有序的施工程序制度。根据施工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改进施工管理制度,使施工管理控制能有一个明确、有效的遵循标准。鼓励全体施工管理工作者进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使监督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增强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必须把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否则会对施工的有序进行产生严重影响。建筑施工管理者应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的施工安全知识与机器设备合理、科学操作等知识的专项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来减少由于施工保护或操作不当而引发的悲剧。管理人员也同样要具备全面、系统的管理知识,积极主动的承担起各自的工作责任,保持工作热情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真正保障民用建筑的施工与有效的施工管理控制的同时实行,派遣专业人员实时、有效的监督安全管理工作动态也是一个不错的监督管理方法。最后,还需要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对建筑工作者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的安全施工鉴定。
这个根本问题,各企业的领军人物都注意到了,不少企业都以高度重视,大量投入建设管理信息系统,那么,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保证速度、节约成本呢?加强项目管理,控制项目风险是项目建设的核心。由于对信息化项目风险认识和控制不足造成项目失败的案例却很多,信息化项目管理者往往缺乏对信息化风险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领导重视不足、乙方实施经验不足、双方对实施成功定义不同、双方对项目管理认识不足、项目经理行业经验不足、第三方咨询能力不足等。作为一项日益被重视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越来越被重视,那么,在项目整体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充分体现先项目管理的作用呢?
经过实践检验,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规划先行要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一条便捷之道便是"尊重常识,尊重历史经验教训"。在软件项目管理中,有许多的原则和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预先做好统一的中长期规划是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规划的主要内容包含:根据经营思路,分析业务要求,实事求是确定工作目标。计划细分,明确实施步骤,确定分期目标。抓好配套工作,理清业务流程、在资金预算、人力安排上确保规划能够顺利进行。切合实际的规划可以避免系统建设上的失效和反复,并可以对象目的持续建设提供保障。
2前期准备(1)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建议请监理公司予以监督。监理公司不但可以项目管理专家身份协助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工作方式、进度质量和专业技术,更为有效的是用户方和开发方之间协调沟通的重要渠道,有些不方便直接说的话可请监理方提出。(2)选择开发商。资本雄厚、技术成熟十分重要,最好选择本地开发商。异地开发商可以在招标阶段有很好地承诺,但验收后,到运行维护阶段,便会有很大困难,只能在网上和他们的技术人员交流。(3)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这个过程并不过分困难,价格、主要工作甚至细则都在招标过程中确定了;合同较为关键,建议使用规范文本,并尽量分期付款,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好处。(4)分析需求。用户往往无法明确提出需求,对希望建立的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含糊概念和原则性的要求,需求分析的重任往往落在开发商的肩上;而开发商往往难以真正领会用户的想法,或是向较为简单的程序解决方式引导,必须多方把关,尤其要发挥监理公司的作用。
3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保证项目建设的时间、质量的关键步骤。包括:(1)规则确立。项目开始前,必须明确开发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问题,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分工、决策机制和授权、沟通方式、例会及纪要、文档交接、档案管理方式等。(2)阶段划分。阶段性成功对于项目非常重要,使工作团队有张有弛。(3)问题解决机制。问题出现怎么办?如何确认?如何解决?应在此阶段定义。
4开发过程(1)规则建立开发的规则主要是指开发公司在编码和实施中对源程序的撰写规则和标注要求。研究成果不单独归属开发方时都应当对此予以重视,这项根本规则的确立使程序可读,在后续的维护甚至调改、续写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2)需求细化①业务细化:业务环节必须环环相扣,细节很重要;涉及各部门间衔接部分,设计要尤为明确。②管理模式建立、用户权限:岗位设计、岗位管理、用户设计和权限分配。(3)详细设计。所有的用户需求细节、技术框架的搭建都在此体现,专业性较强,建议用户、监理方都要审核确认。(4)编码。这个阶段主要靠开发公司的内部控制,如果合同中确定成果归用户方所有且用户方有意在后续维护中掌握主动,可派员定期了解编码情况。(5)开发方内部测试调改。开发方需提交测试脚本、规范的开发公司有专门的测试部门,完成内部测试后,主要是准确性、黑箱和压力测试,要出具书面测试报告。(6)用户测试。以功能、业务流程测试为主,需要搭建模拟环境,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测试;也可选择一、两个试点,运行实际业务测试。
5实施过程(1)数据采集。保证系统成功的艰苦的、重要的过程,如果是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则需要明确数据格式、类型、项目以及对应的关系;如果是首次建立系统,就需要安排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具体要依照系统规模,专业工作小组做这件事。(2)用户建设和管理模式成型。这是用户方要切实把握的部分,建设的核心是权责分明,权力与义务对等,简洁实用的统计查询会大大提高本项工作效率。(3)培训。首次培训的作用只是和系统见个面,用户方信息化工作部门要有心理准备,在半年左右的时间不断解决问题。(4)试运行。前6个月最辛苦,问题多,权限必须放得较大,以允许各类数据、情况进入系统追踪范围。待运行平稳后,必须将权限重新清理,按照标准重新核定。但在此阶段,用户要注意明确自身要求,控制详细设计书以外的额外要求,防止需求膨胀,阻碍系统接收。这样做表面上维护了用户利益,实际上往往拖垮了开发公司,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6组织配套。按照系统建设的原则,按照系统确定的业务流程和用户体系,如果与企业现行组织机构不相符合,应在此时进行调整。同时,系统正式运行后,系统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不断清理缺陷数据,保证系统顺畅运行的工作必不可少,所以用户方的信息化工作部门要装备好专门力量。
7验收。试运行结束即为可开始准备验收工作的标志。(1)条件准备。合同确定条件齐备、确认,包括文档准备、源程序交付等。(2)专家组邀请。专家组成员为单数,应包含业务专家、IT专家,内部及外部人员。对专家们提出的不足要有照单全收的气量,毕竟专家们要提出问题再主流肯定的。
分类号 G250.73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传播媒介,为记录、传播、累积人类已有的知识、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学术期刊危机”的出现,学术期刊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基于传统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出版流程及运作成本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基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缩写为OA)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危机”,给学术交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遴选
依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对开放存取的界定,开放存取期刊是指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免费获取,并允许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用于任何其他法律允许的,而没有任何经费、法律或技术方面障碍的,经过同行专家评阅的高质量全文电子期刊。
依此标准,笔者以CNKI所收录的1094种医学期刊为范围,从中遴选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
2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现状
依据上述标准及范围,笔者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3月,以百度和C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对CNKI所收录1094种医学期刊逐一进行搜索调查。经两轮逐一访问,笔者确定国内医学领域共有开放存取期刊85种,占国内医学领域期刊总数的8%(注:至第二次检索未更新的期刊不计算在内)。
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上网形式有两种:①单刊上网,有37种,占总数的44%;②集刊上网,有48种,占总数的56%。其中,45种均依托中华首席医学网进行开放存取出版,约占总数的53%。
北京、上海、山东、重庆四省市的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共44种,约占总数的52%,如图1所示:
在85种期刊中,有73种(占总数的86%)追溯年代在2000年以后。追溯年代较长的为:《遗传学报》(1974年)、《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80年)、《临床儿科杂志》(1983年)、《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年)。
开放期数总体偏少。截至2008年3月,85种期刊中开放期数在50期以下的有63种,开放期数在100期以上的仅10种。开放期数在前5位的分别为:《遗传学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Acta PhamlacologicaSinica》、《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在85种期刊中,49种(占总数的58%)提供HT―ML格式全文,25种(占总数的29%)提供PDF格式全文,10种同时提供PDF和HTML格式全文,另有1种提供DOC格式全文。
图2为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学科1-5分别为内科,外科、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及特种医学,医科大学学报与院刊,其他学科。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评价开放存取期刊的传播效果,即评价用户对其认识、接受及利用情况。在传播学中,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依据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传播效果可依次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此即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国科学院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站评价的相关理论,获得评价的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划归相应一级指标,即构建了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消除指标间的效果叠加,笔者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法明确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归属。因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情报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学科,为此,笔者分别邀请了情报学、心理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共17位研究生作为调查组成员。
经三轮调查,在对调查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作了修改。其中,为使调查组成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背景,第一、第二轮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与17位调查组成员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三轮问卷调查。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 指标阐释
一级指标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直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这里特指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程度”,通过网站被链接情况、国际著者论文比两个指标及相关调查数据来说明。
态度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度、赞同度。这里以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项目论文比为评价指标。
行为效果指用户在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学术行为,包括对OA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引用情况,在OA期刊上发表或将情况。这里以的机构数、被引频次、期刊他引率、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在经了解、认可之后,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赞同度。
4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定量分析
依据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05版、2006版、2007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并利用百度、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以及AltaVista获得的检索结果,获取关于85种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传播效果评价的指标数据。藉此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依次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4.1 认知效果
国内对开放存取出版较为了解的学科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其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非常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4.6%、15%。
我国用户对国内外运行较成功的开放存取资源系统,如开放存取期刊名录(D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奇迹文库等,了解其中1个及1个以上的占53%。
上述数据表明,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相符。但调查组还发现,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知名度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量较少。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1.1 网站被链接情况Altaista检索功能强,检索
途径较多,且检索结果较为稳定,因此,笔者以Alta-Vista为采集开放存取期刊网站链接量数据的工具。
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例子,检索命令为:link:http://省略/1009-3079/index.jsp
结果表明,期刊网站首页链接量在100以上的有25种,占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29%。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链接量平均值为488。
4.1.2 国际著者论文比
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例较低。85种期刊中,国际著者论文比为0的有38种,占总数的45%;在0至0.1之间的共有37种,占总数的44%;大于等于0.1的共有7种,占总数的8%。表2为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情况,其中因有3种无法获得国际著者论文比数据,故表2中未将其统计在内:
4.2 态度效果
目前,国内医学领域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超过50%;20.08%的用户在选择自己成果出版模式时选择开放存取期刊;如用户单位将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同等看待,则有12.6%的用户优先选择开放存取期刊,有55.12%的用户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均可。
因此,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在态度上已有很大程度的认可,调查组对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及基金项目论文比情况的统计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
4.2.1 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统计表明,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中,3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被2004年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或被列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占总数的40%;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SCI、CA、《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Elsevier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收录的有18种,占总数的21.2%。
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各刊国际化程度不一,且总体国际影响力较低。同时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的仅有6种,占总数的7%;而未被任何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则占总数的78.8%。
4.2.2 基金项目论文比基金项目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为显著相关,基金项目论文比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因此,基金项目论文比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的认可程度。
在85种期刊中,基金项目论文比较高的期刊依次为《遗传学报》(0.93)、《生理学报》(0.84)、《AetaPharmacologica Sinica》(0.79)。其中,大于等于0.5的共12种,占总数的14%。表3说明了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基金项目论文比分布情况。
4.3 行为效果
用户在对开放存取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效果,就是引用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及将论文刊发于此。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3.1 机构数该数据与期刊出版频次、期刊载文量存在很大关系,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行为上的接受程度。
发文机构数最大的三种期刊及发文机构数依次为:《实用医技杂志》(1 228个)、《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1 014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970个)。其中发文机构数在100个以上的期刊为43种,占总数的51%。85种期刊平均发文机构数为169个。
4.3.2 被引频次 从所刊论文传播的角度看,论文所载成果对他人的影响,即论文的传播效果,可以从被引频次来反映;同时,被引频次也反映了用户对某刊物学术行为上的认可度,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的行为效果。
被引频次较高的几种期刊及被引频次依次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6 950次)、《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4 551次)、《中国针灸》杂志网络普及版(3 234次)、《中国矫形外科杂志》(3 065次)、《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 053次)。85种期刊平均被引频次为927次。
4.3.3 期刊他引率期刊他引率最高的为《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和《中国处方药》,他引率均为1。他引率达到0.9及以上的共49种,占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58%。他引率平均值为0.88。
4.3.4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7种,占总数的8%。图3为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布:
85种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4 41,且其影响因子在子学科中的排名均靠前,如表4所示:
5 数据分析
调查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效果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5.1 认知效果及成因
由于开放存取期刊自身的先天优势,用户可通过网络即时、免费访问获取其所载论文,这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危机”的存在,开放存取出版得到了国内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及政府相关机构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又推进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相关文献调查结果及调查组调查掌握的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现状及其网站被链接数据,均证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语言障碍及国内期刊自身条件的限制,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2 态度效果及成因
首先,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论文质量较高,其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比例也较高;其次,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多由传统期刊演变而来,在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同时,仍延用传统出版模式,这在我国目前的成果认定体系下显得尤合时宜。这些促使用户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赞同度较好。开放存取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及其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其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比例已达21.2%。
但由于现有成果认定标准的局限,采用单一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刊物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评价机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消除成果评价体制等人为因素对开放存取期刊发展造成的障碍,以使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5.3 行为效果及成因
期刊机构数、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均表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认可度。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对传统期刊的继承性,使用户更倾向于在其上;开放存取期刊获取的便利性,加速了期刊及论文的有效传播;同时,开放存取期刊论文时效性及质量较高,这些都提高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行为效果。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单一地使用“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我国外贸发展的形势,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当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发现对现实的贸易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特点,众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辉把专题式教学应用于“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唐勇和陈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就已开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很好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均尝试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如,刘波等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误区,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4]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从各个高校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来看,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受到课程特点、学生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的影响。因此,针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性质,需要探索出适合我校该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目前该课程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研究内容决定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持续更新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开始,笔者就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利用32学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讲授,8学时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别设置了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经贸关系两个方面的项目。项目具体名称根据授课学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确定。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各项目,学会在项目小组中分工合作、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设计、文献数据等资料的查找、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制作、项目研究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和课程论文写作等。在各项目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课堂成果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分和点评。因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大多为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论文写作,且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及查阅文献数据的途径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过程中,使之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等,为学生后期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进行教学法的改进。从近年来所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看,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文献、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制作Excel图表、制作PPT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授课内容需不断调整和更新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教材内容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热点问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压缩部分理论内容,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少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施时只安排了8个学时的课时,最多只能安排两个项目。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
(三)选课学生人数多,项目分组人数设置的问题
目前,每学期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如分组过多,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结果需要较多课时;如减少小组数量,则每组人数又过多,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四)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成绩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课下学习过程考查比较欠缺。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课下花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以及项目论文的写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与拓展原有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海关管理制度、贸易促进制度)、对外贸易关系、农产品贸易等专题。教师讲授专题内容前启发学生先自学,教师重点讲授难点,并多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开展的。
(二)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数
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20个学时,设置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关系、贸易争端等方面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结合每学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制定。
(三)每组人数控制在7人以内
目前,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个项目的分组数量就会在20组以上,汇报项目组的成果需要较多的课时,且先汇报完成的组到最后几个组汇报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建议5个行政班选修该课程时,分为两个教学班来授课,每个教学班人数控制在70左右,每个小组7人左右。
(四)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30-02
1 前言
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的新兴技术,包括发酵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四大工程。生物工程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环境等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工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生物工程实验方法外,还要具有整体实验的综合安排能力[1]。实验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目前,许多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大多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而且实验内容相对分散,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规定内容完成实验,处在被动学习地位,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效果[2]。因此,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2013级)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开展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
制定生物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实验开展情况,参考兄弟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的开展项目内容,组织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大纲,通过了教务处组织的实验项目论证,同时组织学科教师编写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制定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包括:减少重复性实验,体现专业实验的整体性、连贯性;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在课程安排上,生物工程实验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在前5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课程,所以在实验项目设置上,避免开设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重复的实验,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连续性。最终确定的生物工程实验教学大纲包括10个小的实验单元:1)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2)DNA琼脂糖凝胶电泳;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4)DNA的限制性酶切及纯化;5)质粒载体与外源DN段的链接;6)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7)抗生素平板筛选重组转化子;8)原核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和检测;9)大肠杆菌发酵培养及表达产物的纯化;10)纯化蛋白的细胞学活性检测。
开展综合性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要根据实验教材,按教师制定好的实验步骤,利用实验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即可完成。这种机械式完成实验的方式,实验教学效果很差,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如“丹参病程相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实验设计依托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丹参病程相关蛋白基因SmPR10的克隆及功能研究”,通过对丹参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PR Protein)为研究对象,通过SmPR10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纯化以及活性检测进行实验,深入了解生物工程表达异源蛋白的原理,掌握生物工程的实验操作,巩固和检验已学的理论知识,为毕业论文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该实验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通过病程相关蛋白的制备了解生物工程的相关基本操作,掌握DNA重组、载体构建、微生物菌种保存与培养、目标蛋白的分离提取等专业实验技能。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允许学生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失败,但是一定要注重强调学生对自己实验过程中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3],找出实验问题所在,然后修订实验方案,进行下一步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整体安排实验的能力,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领着学生走的现象。
集中时间安排实验环节 因为生物实验周期长,同时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对实验的连续性要求较高,将学校安排的每周4个实验学时改为4个学时为一个实验单元,每次完成综合性大实验的一个实验项目,而且集中在每天下午开设实验课,体现了综合性大实验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以往的实验课成绩完全由形成性成绩构成,主要有考勤、提问、实验报告和最终测试3部分组成。实验报告在最终实验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做实验,最后为了写出好的实验报告,就会出现编撰数据甚至抄袭其他学生实验报告的不良行为。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计划在以往实验课成绩评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除了考勤、提问外,还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对实验文献的查阅情况,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团队合作能力、实验中的操作规范、独立思考能力等。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科研小论文的书写,通过每次实验结束时的总结讨论和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参与到实验结果和实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整个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写作科研小论文。
科研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正文之前部分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3~5个);正文部分包括前言、实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4部分,要求层次分明;标题层次不得多于3层,采用1、1.1、1.1.1方式。前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验意义。结果与分析是对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处理,客观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描述。讨论部分则是对整个实验的分析讨论,如果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分析;如果没有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则要分析实验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科研小论文最后要求列出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篇)。
通过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锻炼学生写作科学论文的能力,为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引入先进工程设备 在以往生物工程实验室中,发酵实验都是在摇床上用不同规格的三角瓶来完成,与实际工厂生产过程相差较大。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购置了6台10 L小型全自动生物发酵罐、1台30 L种子罐和1台300 L的全自动生物发酵罐,可以开展从小试到中试的发酵实验,使得发酵工程实验中的啤酒发酵实验和红霉素发酵实验如同在缩小的工厂进行,整个发酵过程的参数一目了然,使学生了解生物发酵的全过程,掌握发酵接种技术以及发酵过程中温度和pH控制、氧气的供应、添加补料、发酵液的后处理等生产工艺,学习到现酵车间的先进生产技术。
在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开展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如在质粒DNA提取过程中,采用试剂盒提取质粒DNA,这是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主流方法(而不采用配制试剂、最后酚氯仿抽提的方法提取质粒DNA),同时给学生讲解质粒提取的原理。在PCR实验单元,采用进口的Takara所产的DNA Taq酶和dNTP试剂,让学生手动加入每样试剂,同时讲解每样试剂的作用,复习PCR的实验原理。
3 结语
通过开设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不但巩固了学生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给予学生在一个综合性实验中整理安排实验的训练,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4]。
新的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实验改革的顺利进行。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改革的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整个实验体系的设计中工科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弱,主要受限于学校、学院和学科的特点,这一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肖连冬.生物工程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8):311-317.
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000字。
3.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4.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并请在首页脚注第一作者(及指导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年、单位、学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是否研究生导师、1~2项最主要学术兼职、研究方向,以及作者通讯地址、邮政编码、随时可联系上的电话(包括手机、区号、办电、宅电)、传真号码、电子邮件(Email)等。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一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其他作者工作单位用数字1,2…以角注形式标于首页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一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5.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国家、省部级等基金项目或攻关项目,应将项目及编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对已获奖项的论文,请附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6.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文摘的书写要求详见国际GB6447-86。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
7.中国图书分类号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或第5版)标出。
8.关键词论著需标引3~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关键词第1个字母大写。
9.前言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本研究选题依据的由来,给出既往研究的背景资料,指出尚存在的知识空白点、疑问处或争议面,并以角码形式给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出处。前言中不应只有“……(本课题)国外刚刚报道”,“国内研究报道不多”之类空泛无物的叙述,而要给出实际内容。验证性研究是大量的论文来源,其前言应给出验证的理由、验证什么、或用什么新方法验证;验证性研究不应是简单地原水平重复,也可能有新发现,得出新结论,引发新争论,使知识深化。②针对上述给出的背景资料,或待填补空白,或待解答疑点,或待解决争论,或待作出验证,强调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前言行文要开门见山,精要简练。更不要叙述本专业普通知识,所占篇幅较小,通常为300~500字。
10.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11.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以数字1,2…表示,不可漏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以计算机制图,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表的书面材料。
12.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与kPa的换算关系(1mmHg=0.133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
13.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50.2%士0.6%及4cmX3cmX5cm。
14.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2.28),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xˉ±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5.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6.参考文献按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右上标),并排列于文末。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顺序来编码。未发表的内部资料不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并以实心点"."结束。期刊类文献文题后标注[J],图书类文献文题后标注[M],参考文献必须与原文核对无误。
1.5;">17.投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三、稿件采用与否,均由本刊编委会最后审定。本刊在收到稿件后即寄出回执(附稿件编号)并于3个月内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由编辑部退修给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后,请按修稿要求于所要求的修回时间将修回稿件返回本刊编辑部。有关稿件一切事宜本刊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联系。
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应用是当前应用的一个热点,在用户数目与通信负荷很大的场合,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笔者参与某个银行系统项目开发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应渗入到项目论证、选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性能与质量的需要,系统的性能才是真正可保证的和可扩充的。
文章从系统的实际运行与相应的经验出发,阐述了性能改进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在本文中讨论了Web服务器平台的选型考虑;Web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与预先设计系统时可扩性的性能保障等具体内容。
通过技术上的分析与改进,综合性地运用多类措施与手段,在实际系统中,Web服务器运行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正文】
我所在的单位是把目标定位于金融领域开发IT应用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希望能整合市场渠道。比如主要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形的网上银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参与了开发新一代网上银行产品,涉及到提供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外汇买卖服务、网上企业服务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项目开发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处于第一线,从而在改进Web服务器性能、提高整个网上平台系统性能方面收获良多,在本文中简要讨论如下,希望与读者们共享经验。在Web服务器配置与优化方面,我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的体会:
第一方面是Web服务器选型考虑。
在Web服务器选型及网上平台搭建之初,我们就已充分考虑整个网上平台的性能及可扩展性问题。这一考虑为该系统的稳定性及扩展性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银行原有的一些网上产品由于开发较早,故而采用的是老式的HTTP Server+CGI程序调用的方式。这时,每一客户请求需要对应于后端系统的系统进程来运行CGI程序来处理,系统的开销相当大,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很差,性能已不能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故而在为此银行系统具体选型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方案。
通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比较选择,我们选择了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Web Sphere产品系列作为该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平台。作出这样选择是因为Web Sphere基于使HTTP Server和应用服务器相分离的整体架构,同时支持JSP、Servlet和企业组Java Bean等轻量级线程规范,所有的请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线程,系统的开销低、效率非常高,同时Web Sphere整个体系结构相当的灵活,为适应扩展需要可以作不同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从而可以满足各银行未来的扩展需要。
正是因为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我们就已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要,整个系统在接下来的几次性能改进方面,我们大体上都能相对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是Web服务器的性能配置。
在一开始系统上线的时候,由于系统的负荷不是很大,为了节省系统总拥有成本TCO投资,我们在一台较低配置的IBM RS6000上投产了该系统。整个系统的HTTP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均位于该台机器上,由于初始投产时用户不多,所以系统的性能基本上能令人接受。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访问量的增大,我们发现该服务器的响应变慢,系统的CPU利用率和内外存交换显著增大。经过跟踪,我们发现关键原因之一是系统的内存不足的缘故。由于网上服务器把大量用户的会话信息保存在内存中供给应用系统使用,当内存不足时,大量Session信息被迫交换至硬盘,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等候内外存的交换上,系统效率迅速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该服务器的内存由2GB扩充为4GB,同时相应调整用户会话信息的保存时间,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又回到较为理想的状况。
由于新应用的不断投产及数据库操作的日益增加,我们后来逐渐监控到系统的数据库处于繁忙状态,系统的错误日志也记录下了供应用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连接处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个系统由于硬件配置所限,应该进行横向扩展,因此我们把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出来,配置到另一较高性能的服务器上,相应定义的数据库资源也大幅增加,这样整个系统的性能又处于较为理想的状况。
第三方面是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配置及相应的硬件扩展不失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一条捷径,但应用系统的优化也是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毕竟它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
在开发的初期,我们就已经十分注意系统的利用效率,比如提醒程序员尽量不要利用用户会话信息(Session)来传递大的对象,对于内存要注意回收等。同时,通过内部的交流会推广与介绍一些小的、有用的编程技巧来提高开发人员的水平,通过代码的抽查,希望能在早期就发现问题等。
在系统运行期间,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所基于的Java虚拟机,其内存堆的空闲空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每隔若干天导致空间消耗殆尽、无法分配新对象空间,从而导致系统重启。在排除了系统本身问题的原因外,我们确定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问题。通过从网上万载IBM公司检测Java虚拟机的相关工具对JVM进行监控后终于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着不能回收内存的对象,再通过查找相应的程序发现在该程序中有“环状”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对象使用后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所回收。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由于该问题不能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资源配置而得到根本解决,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决是完全值得的,更何况通过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给整个项目组上了生动的一堂软件质量保证课,对项目组的质量意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井不单纯是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渗透到开发以及
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
第四方面预先考虑未来的扩展与性能需要。
现代社会是在两种技术的推进下发展的,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信息方面,关于生产、传播和信息的接收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正在多个层面、多种纬度上走向融合。这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像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与新闻出版业等,传统产业界限也从曾经的界限分明变得日益模糊。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场信息业革命的规模是绝无仅有的,它催生了各类新的媒体形态,比如在电视方面有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广播方面有数字广播、卫星广播等;报刊方面有电子报刊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些新的媒体形态,这些新的媒体形态成为一支让人们无法忽视的力量,其有着传播技术上的革新与传播形态上的颠覆,并且搅动着传统传媒格局。三网融合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全面而且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三网融合是一种新的革命,并不仅仅涉及某些传播介质在信息中的更换交替,它还牵涉到三网融合中的两个全方位的革命――内容生产和管理体制。对于这种情况,本文从运营模式、接收终端、传播形态、经营管理等层面进行分析。
在大众传播时代,在三网融合中媒体商业模式和运营平台的重建是运营模式平台化的根本意义。传统媒体根据各自不同的传播媒介,在技术的限制下为大众提供界限分明的产品。“媒介融合”通过三网融合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传播方式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而成的大传播格局下,“全媒体”就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台化建设是在全媒体传播别值得重视的。相对于使用者而言,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在媒体向荣的趋势下通过同一个平台实现。此外,从某些角度来看,媒介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必然演化形态是媒体融合,也同样是一种以融合为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形态。
三网融合是一种纽带与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模式才可以在传媒产业中更具有竞争力?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平台模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提供多种信息类型。“平台”是一种交互装置或交互空间,并在海量端点和通用介质基础上建立。它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通用介质(网络)聚合后连接海量端点来提供内容和服务,在满足用户的需求上,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提升海量端点之间的交互效率。由此观之,三网融合为平台化的趋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种平台化趋势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主要对象是媒体的生产和运营模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很多方面将发生改变。首先,在资源的观念上,开放将取代封闭;其次,利益观念上,从前的独占被共享所代替;再次,在具体组织上,对等协作替代了层级控制。就国外和国内方面来看,英国成立OFCOM,以及美国的兼并和联盟方式,都是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实现广播电视和电信的双向准入,从而使技术和业务两方面互相融合,最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IPTV作为平台的运营方,也在我国的发展中初步体现出这种转变。
在中国,对于三网融合的进程,接收终端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是不言而喻的。主导权经历了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到“终端为王”的论争,而数字技术的推动成为新媒体接收终端发展的开端。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各类新媒体为用户实现了更多的服务,例如语音数据、音视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等。它们通过采用数字化的制作传播手段,以及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渠道来实现。另外,它们有可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利用彼此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目的,而数字技术给他们提供了各类媒体相互融合的接口。
同时,在三网融合中,实现了最大化的传播覆盖。产品的差异性以及平均成本分别实现了最大化和最小化。信息可以产生多种价值的传播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些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充分整合运用各种传播途径,扩大了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传播。同时,在接收终端中促成了多样化和多功能化。移动化的体现是当下最为典型的。新媒体的接收终端进一步多样化,可以说正是由于向移动化方向发生的转移。近些年,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来源于互联网的延伸,这一次浪潮与新型的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相结合。此时的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体现了最典型的应用。在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手机已经成为强大的媒体终端,然而,曾经它只是一种单纯的移动通信工具。现在各类型的融合新形式也纷纷呈现。这些融合的新形式,有手机中的报纸、出版、视频、APP等应用方面。各传统媒体也纷纷向手机媒体领域迈进。并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发挥出手机的传播特点。移动媒体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例如,在3G中,用户的一些需求在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和资费下降的情况下被极大地刺激,我国用户通过手机这一媒介上网的数量急剧增加,在2013年1月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经有4.2亿,远远超过网民整体增幅,年增长率达18.1%。另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也达到了74.5%,此时,在网络的使用中,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已逐渐上升并变得更加稳固。三网融合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渠道,它的发展还将继续推动新媒体的多功能化。三大网络及其终端给用户带来了便捷的体验,也实现了功能上的更好融合。通过相应的软件,可以满足用户在电话、电视、网络等多种需求上的“一条龙服务”,这种方式极大地避免了资源方面的浪费,支持用户所需的各种特性、功能和业务。曾经有学者指出:“对普通百姓来说,手机、电视和电脑最简单地实现了‘3屏’的相互融合,手机可以看电视、电视可以上网打电话、电脑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也相互交叉出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2532184)
参考文献:
高校专业图书馆是高校内由掌握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采集、整理、加工、收藏,为教学和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文献利用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文献效益机构。它收藏某一学科(主题、领域)文献信息的图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学校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的终端部分,与学校图书馆在管藏建设、信息收集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自有所侧重。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人才质量要求和科研任务的加重,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迫切,诸多因素都对新时期下专业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挑战。
专业图书馆与高校公共图书馆相比,除常规借阅工作外,工作重点更要体现“专业”二字,即进行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开展情报服务,使之成为本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和情报服务中心。高校中建有专业图书馆的单位,多为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因此专业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博导等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生们。专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强,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并引导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急需了解并使用国内外学科前沿成果,因而专业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利用、开发文献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图书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专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
首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坚贞理念。论文写作,学科馆员。论文写作,学科馆员。对于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要有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图书馆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学术奉献的服务工作,服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归宿,只有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过程中才能得到承认和支持,只有优质服务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有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精神,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坚贞理念,忠于职守、热爱事业,更好的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朝着“学科馆员”标准迈进。业务素质是从事专业图书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专业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做好专业图书馆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对每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掌握图书情报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专业图书馆馆藏资源、各项业务、各类检索工具。对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有敏感的认识,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的能力,能熟练编制二次、三次文献,掌握网上资源的搜索与获取,进行知识综合化、一般性咨询服务等。
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努力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 ,又称联络馆员) 就是以学科划分业务工作并为对口学科的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作为一种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学科领域提供服务的对口服务模式,其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当时被称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接着,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and Free Guide)。这种服务通常都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资深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Librarian)担任。而后,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馆员这种服务模式。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小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为读者和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论文写作,学科馆员。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特别是一名专业图书馆学科馆员,就要具有精深的对口学科专业知识。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大都是资深的教授、专业科研人员,他们咨询的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是分析、理解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信息需求的基础。同时,从大量的专业信息资源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也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也需要专业功底。
想要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还要培养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工作性质、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关系到能否发挥信息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科馆员应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将有效信息从庞杂繁多的信息源中鉴别、提取、筛选、整序,形成适合需要的、便于使用的信息产品,真正成为信息的收集者、组织者、传播者和导航者。
此外,培养自身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运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必不可少。合格的学科馆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查新等咨询活动中,能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多层次、多品种网络电子文献及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满足信息咨询要求。据统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论文写作,学科馆员。要想及时跟踪获得最新的信息,首先要突破语言障碍。图书馆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各种语言文献的利用,开展联机检索,从网上获取信息,及时跟踪国际学科领域发展动态等,都要求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以适应国际间交流、网上信息利用等工作。
再次,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学科馆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是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因此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科研意识,通过自己对所服务学科领域发展的跟踪了解,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具有科研价值的课题推荐给科研人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院系的科研活动,利用自己对本学科领域信息资源的了解掌握,查找信息资源,报告最新科研动态,提供定题服务,进行科研查新及科研项目论证等工作。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新生进行专业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与利用教育,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讲解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知识,介绍中英文期刊与核心期刊以及校园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初步的文献搜集能力。结合专家学者所设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在课程开设之初为学生列出推荐参考文献与相关网络资源下载链接,为学生提供课前熟悉新课内容,课后独立思考、自学知识的途径,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有效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带来的讲授知识内容不能完全展开的局限。论文写作,学科馆员。配合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有针对性地为其介绍专题文献资源,提供导读服务,协助专家学者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等。
高校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上述职业素质,才能更精准地体现专业图书馆的特质,更具针对性地为专业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更丰满的诠释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彭艳.对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和发展定位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96-99.
2、徐恺英.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92-94
3、惠冬芹.图书馆员积极人格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6,(7):65-67
可行性研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由国外引进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投资决策前,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和工作阶段[1]。《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可行性研究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者进行项目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自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内容、《报告》编制规范、各类项目投资的流程及参数类别予以规定,可行性研究工作日趋规范化。尽管如此,可行性研究的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的良莠不齐[2-3],不能达标的《报告》不仅影响投资主体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同时存在因调研及论证不足导致的项目风险。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前期信息资料的充足性、可靠性、时效性调研工作未能夯实。因此,如何高效获取充足、可靠、完整的信息资料,是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值得思考、讨论的关键部分,也是亟待形成规范的重要环节。故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中的可研报告编制经验,结合工程实例,就民用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资料调研方法的一些心得进行讨论和总结。
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流程和不同阶段的需求,本文将信息资料调研分为三个阶段(图1):(1):前期与甲方单位的座谈,确定可行性研究整体工作的合理性;(2):在座谈基础上,按照可研构架需求以文本形式确定资料清单,保证有效沟通;(3):通过针对性实地调研,修正前期资料认知并予以完善,同时为其他可研的座谈进行补充、规范。具体方法运用及讨论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如下阐述。
1 头脑风暴式座谈法
顾名思义,头脑风暴式座谈即在项目洽谈初期,项目负责执行人员根据项目的基本信息,组织甲方单位负责人员以座谈方式进行发散式、质疑式询问、摸底。在实际工作中,项目洽谈前期的座谈机会往往被工程咨询人员视为可研委托任务的意向性沟通,尚未形成借此思考讨论项目初步可行性的主动性。笔者在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实例中,适时有意创造与建设单位关于项目建设缘由(现状、背景)、建设条件、立项依据等的前期座谈机会,并注重座谈的方式方法,发现该阶段不仅准确掌握到甲方的建设意图、设想构思,且可提早发现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需建设单位尽快落实的问题,并可形成可行性研究的框架思路,与建设单位达成协作共识,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整体把控和效率提升均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已积累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根据研究项目的不同特征,将常采用的两种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如下:
(1)发散式问题列项询问法。对于一些调研目标暂不明确、建设思路尚未清晰的建设项目,在对既有问题询问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延伸出涉及影响及边缘内容的信息点,积极引导甲方,“逐步深入、环环相扣”,以问题列项逐个询问记录、重点标记,最终将项目可能涉及的因素均予以交流,并及时将项目开展需尽快落实的问题和需办理的手续反馈于甲方。以异址迁建项目为例,既有问题即为何迁建,原因是原址对项目生存存在某些弊端,可能发现的新问题是原址存在弊端可通过修治恢复而避免,进而延伸出实施修复和异址迁建的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对比论证问题。同时,项目原址弊端若涉及环境污染、旧城改造拆迁、危房等问题,需考虑核实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城市规划资料、危房鉴定报告、当地政府意见等是否对项目具有支撑性意见或不支持矛盾。另外一些涉及影响性问题,诸如迁址后原址资产如何处置,是否已有意向性处置意见,处置资产对迁建项目资源共享、资金筹措、组织结构重组等存在的影响等。通过“步步为营”式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晰项目论证研究的重点、分析依据,及时反馈信息于甲方,使项目过程问题落实与可行性研究同步进行,不仅明显节省了前期工作时间,且使技术人员及早介入有利于项目多方案比选论证。
(2)自由填表式。对于某一类,或者常规项目,可以通过以往工作素材的积累,制定一些表格类内容,提供于甲方进行初步信息填写。这样可以快速直观的了解项目情况,并在初步信息填写后,针对项目的特殊性,进一步修正表格设置项目,在原基础上自由增减调研内容,以期形成一套适用、规整的图表化素材。笔者已在大量的工程实例中采用该方法,不仅其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参考性的指导作用,且为《报告》实现数字化、图表化表述提供了最为直接、便捷的素材。本文以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表格式信息资料调研实例为例,对该方法的具体运用做以简要阐述:
1)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该类项目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为改善现有现状为基本立项依据。因此,对其原有相关建筑的现状调研为该类项目的调研重点。根据笔者对大量现状现场的调研经验总结,支撑项目新建的原有建筑现状不足主要表现在建设年代久远,安全性能低下,面积紧张导致的空间狭窄、功能缺失,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采光通风及安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对上述问题了解的信息需求,设置如下一种现状调研通用表格(表1),并以某医院门诊楼的调研内容为例填写。同时,在该表格的使用中咨询人员可积极引导甲方进行内容扩大阐述,并根据项目的特殊性,自由增减项目内容。譬如灾后重建项目可增设受灾状况一项,租借场地的情形可增设租金承担一项,功能缺失为主要新建理由可增设房屋功能布局一项。
2)政府投资类住宅项目。政府投资类住宅大多为社会保障性住房,该类项目的普遍特征是政策性强、以申请人员情况为主要调研内容。根据某一类住房申请人员的特点可设置该类住房通用情况调研表(表2为政府机关单位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情况调研通用表),该类表格可直接提供于甲方填写。若涉及单位较多,更方便于甲方随后分发于不同单位快速上报、汇总。该类表格可用于多个项目,不仅以图表式、数字化的表述提高可研报告的精准度和编写质量,且同时提高了资料调研效率。
2 资料清单法
资料清单是将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需要甲方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内容逐一明细列项以书面形式提供于甲方的文字材料。资料清单的设计有益甲乙双方的沟通及存底,不仅是咨询人员(乙方)信息资料条理、规整采集的有效途径,也是甲方单位信息资料准确、快速提供的指南。资料清单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构架和座谈中涉及的问题,由政策及批复文件(1,12,13,14,15)、基础(2,3,4,16,19)及技术资料(5,6,10,17,18)、建设条件(7,8,9,11)三大类构成,详情见表3(按可研报告章节设置顺序编号)。资料清单通用表格特别适宜于不熟悉建设流程的甲方单位。笔者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的节约了沟通时间,同时保障了资料收集的完备性和准确性,使得可研编制的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本表格为通用的资料收集清单,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考虑不同项目的特殊性进行内容增减。
3 针对性实地调研
在前述座谈、资料清单反馈和信息资料掌握的基础之上,基于以下三个目的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实地调研:
⑴拓宽资料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现场,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及时发现现场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搜集论证支撑资料,通过多点、多面、多渠道的走访了解,实现项目多方案、多场址比选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⑵对原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辨识和认识偏差修正。尤其对于需要深入现状调研的项目,现状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依据,也是报告准确可靠的保障。同时,因甲方单位急于立项和咨询人员需客观公正之间的认识偏差,或咨询人员对项目区域经济文化的认知偏差,会导致一些诸如场地地质灾害问题、民族元素设计等的认识不一致问题,因此,深入现场走访调研是消除偏差,使技术上更趋于合理可靠,各相关方面统一协调的有效方法。
⑶调研建设单位对项目拟建规模、组织形式、功能设置、建设标准等方面的需求,并结合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工程理论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各要素的配置需求及标准给予建设单位合理性建议,使可行性研究在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建设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之上,实现建设单位价值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性实地调研较一般的调研有更为明确的对象和重点,一方面对已收集资料进行辨识、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该方法有利于结合实际,及早发现问题,降低项目建设风险,且为建设单位及时给予合理、经济、适用的咨询建议。
4 结语
本文基于笔者的实践工作积累和思考,对可行性研究的前期信息资料调研步骤及方法进行了讨论及总结,并创建了一些信息资料的通用调研表格及清单模式,充实了可研报告前期工作的研究方法。笔者总结的方法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讨论为进一步大范围内的应用及修正提供了思路,为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持续推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全面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速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对陕南各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伴随境内高速公路、铁路的贯通,汉中将进一步打破封闭,迎来突破发展新局面。特别是我校所在地汉中市深入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设,确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源头、中国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国内一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对我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找准发力点,在服务区域中实现事业发展将带来新机遇。如何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如何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包括我校在内的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多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3]。在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力求为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借鉴,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学是陕西理工学院长期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目前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并以“中国最大生物基因库”和 “物种分布中心”的秦巴山区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注重各学科交叉、渗透、互补,紧密结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同时依托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研究中心、红茶研究所、果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秦巴地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蓝莓研究所、大鲵研究所、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联盟、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秦巴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院士工作站、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较为完善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好的学科特色。并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了一批基础宽厚、勇于探索和创新、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3]。鉴于此,认真确定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科学设置选修课程,强调体现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科技英文写作、项目论证与技术分析、文献检索技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维及跳跃式思维,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因为二者始终贯穿生物学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从文献查阅、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到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均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应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实行动态管理[4]。对导师遴选、上岗后监督和评价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首先按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科研成果取得情况、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反响、以及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获奖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严格按条件遴选导师。在导师上岗后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档案,定期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包括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研究生教学基本情况、指导研究生及研究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反响获奖等。从而有效监督导师队伍,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积极吸纳校外专业人才,先后聘任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陕西建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加强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实用性研发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政府和企业迫切地要求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实现共赢,高校也需要寻求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某种程度上产学研的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重要趋势。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科充分依托人才、科技、平台与信息优势,切实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立足地方农业资源禀赋,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周边企业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题和困境。如与周边企业开展了《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及种苗技术研究》、《皂素产业废弃物种植蓝莓的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元胡与黄姜优良品种引种与筛选研究》、《汉荷牌荷叶茶研发》等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助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强化其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契机,为其就业奠定了技能培训基础,也为实用性研发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五、扩大学术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之一,是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陕西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动,把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并设置专门学分进行考核。近年来陕西理工学院以“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和国家高端外国专家等高水平人才,积极聘请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 等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双聘教授[2]。生物学学科更是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学术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一方面,先后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所化学与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院所的知名教授来校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并与研究生进行座谈、交流;同时依托区域资源和学科优势,积极承办组织中国北亚热带大樱桃学术研讨会、中国博士后汉中行、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等各类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和提升思维层次,增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对提高学校及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依托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努力培养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实验,有利于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6]。近年来学校以研究生创新项目和创新基金为导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服务经济发展,鼓励研究生的原始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汉中气候温润,非常适宜食药用菌类生长,该地区用于栽培生产的香菇菌株具有多样性。《秦巴山区香菇液体种生产工艺及开发利用研究》以香菇菌丝体生物转化量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合香菇南山1号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利用Minitab 15软件做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出对菌丝生物转化量影响显著的因子,得到最优的香菇液体种生产的工艺条件。比之传统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技术在短期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菌种。同时,液体菌种接入固体培养料时,具有流动快、易分散、萌发快、发菌点多等特点,使汉中当地袋栽食用菌接种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7]。
汉中素称“天麻之乡”,汉中天麻占全国产量的40%,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天麻中天麻素提取检测方法和加工条件及产品开发研究》首先调研发现市场流通的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大部分未能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而进一步到各县取鲜天麻样品加工后进行测定发现各个产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远远超过中国药典的要求,从而判定其原因可能源于天麻的加工和炮制。基于此,该项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天麻素提取条件。优化后的方法比中国药典天麻素提取方法测定的天麻素含量提高2.12倍,可更准确的反映天麻中天麻素的真实含量,从而保证天麻药材及其制剂的品质。该法与传统加工法相比,其天麻素含量提高了43.40%,为提高天麻药材的品质和种植农户正确掌握天麻加工技术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汉中天麻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
汉中也是国家珍稀动物大鲵的种质资源保护与人工养殖基地,并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授予“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大鲵皮肤黏液含有的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是天然药用资源开发的宝库。《大鲵皮肤粘液抗肺癌活性成分研究》以大鲵皮肤粘液为对象,通过柱色谱法对大鲵皮肤黏液糖蛋白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分子量约为30kDa单一组分的糖蛋白。将所得黏液糖蛋白样品利用MTT比色法对A549肺癌细胞的活性检测表明,黏液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肺癌活性的作用。大鲵黏液糖蛋白的抗肺癌细胞作用,可为抗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同时为养殖大鲵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并且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主战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蓬勃开展。获得了知识,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除上述研究成果外,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彩色薯花青苷组分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维生素D受体在骨质疏松症及肥胖症中的作用研究》等也荣获2015年度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和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