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个人知识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篇1

二、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

继组织知识管理研究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之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热点,学者们对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流程、作用、方法、原则、技能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研究,并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研究推向了深入发展。同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较为明显的。首先,研究群体不够丰富。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渗透于现在所有的知识工作中,但是目前,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图书馆员等,而对于企业中大量的知识员工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企业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增强其竞争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这是现有研究中的一个缺陷。第二,缺少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的研究。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的因素很多,但是目前研究中欠缺对于影响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系统性的研究。第三,是实证研究的缺乏。目前,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在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机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三、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最初来自于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技术的研究,经过发展,逐渐上升到更深更广的理论研究,包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原则、流程、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等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还不够丰富,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的研究还不够。因此今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和深入,与其他领域融合的研究也将更多的出现,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认知和应用更加的深入。

(二)从最初的对大学生、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扩展到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来自于对大学生人群的相关发现,在对教师、大学生、图书馆员等具体人群的个人知识管理进行较多的分析和研究之后,人们将研究目标扩展到了企业中的知识员工。一些关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已经出现,但是数量较少。随着人们对于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重要性认识的加深,以后关于企业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在数量上会更多,在质量上也会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员工,其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方法、工具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未来应该会出现关于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类型的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研究。

(三)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对于组织的作用将进一步被挖掘

对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领域进行专门的研究才短短二十年,之前的研究都聚焦于组织的知识管理。因此,作为一门较新的理论,对其作用和规律的把握和认识还比较粗浅。掌握知识的个人始终是创造组织财富的源泉,目前关于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尤其是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数量不多,在深度方面更是欠缺。国内仅有少量文献对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实际操作中来看,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作用不可忽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相信在未来,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互动以及其对于组织绩效作用的研究将更为丰富,关于这些作用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都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将进一步与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相融合

纵观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研究者们将blog、wiki、SNS等技术都融入了个人知识管理中。有学者的提出了将“云计算”技术融入个人知识管理中。已有研究将混搭社会性软件引入知识员工个人知识管理领域,提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混搭社会性软件包括社会性书签、即时通讯、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和博客等。对于Web2.0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现在开始转向Web3.0与个人知识管理进行融合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等问题。Web3.0是互联网第三代的简称,与第二代相比,Web3.0更加融合个性化的信息、更注重跨平台和跨语言的信息交互、信息搜索更为精准和智能化、服务更加整合化和高效。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发展轨迹来看,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推动人类知识传播与发展。

(五)识员工的个人知识共享问题

知识共享是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促进组织的发展,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个人而言,知识是具有独占性和专有性的,一旦共享,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那么知识的独占性会降低,个人会感觉自己的知识权利丧失,可能会影响个人在组织的地位。而在越来越动态化的环境中,个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个人对于自己所辛苦获取和掌握的知识,会担心由于分享之后,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其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将削弱。因此个人可能会选择不将自己所掌握的核心知识进行分享,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知识进行共享。如何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使员工能够从自己对别人的知识共享中获得价值,需要组织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篇2

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估计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或者社区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由于创造显性知识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组织知识管理通常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去调动知识工作者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最为重要的知识往往是存储在知识工作者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所以以显性知识为核心的组织知识管理通常很难获得对于组织来说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知识.

1.2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组织知识管理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对知识工作者提供支持,即帮助知识工作者通过更好地整理、访问和使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相比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更可能给知识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从而使得知识工作者有更强的动力去创造和整理知识,也更有可能被知识工作者接受和青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组织能够为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知识工作者将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创造和分享知识,进而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对单个的知识工作者来说重要的知识.后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解开始转向组织个人信息、获取和推敲信息的含义、产生新的想法、扩展网络、协作、分享和互动.Kirby指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知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就是解决常规的、新颖的、发现型的和专长以外的问题的过程,他结合Tissen等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的竞争力模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和应用信息、知识资源及过程能力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个人知识管理环境要与个人的工作环境集成,以支持协同的知识创造、分发、共享和应用.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维基百科、社会化标签服务等社会化应用的出现和流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点从支持用户创造、编码、组织和分享知识,延伸到开展社交活动、扩展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通过协作来更好地组织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使得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可以更容易的创造和分享知识,从而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帮助知识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获取、分享、使用和创造知识.这两方面相结合,不仅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用户的参与度,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可以真正的实现高质量的组织知识管理.

2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

2.1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也称在线社交网络或者社交网络系统,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社交网络服务强调用户实名制和与用户之间真实社交关系相对应的网络联系,突出用户创造的内容通过与这种网络联系的传播,从而加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降低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

2.2个人知识库的模型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构成了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最经常使用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获得并使用的知识的范围,是知识工作者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三类知识是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最为关注的知识,它们对知识工作者来说的可信度要高于偶然性知识.

(1)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重要,知识工作者会持续关注和使用的知识.核心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系统性的知识.对于核心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会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经过整理的核心知识通常是以由文件和文件夹组成的树形结构保存在知识工作者的计算机中.由于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可以长期保存核心知识的网络空间和方便的查找与搜索服务.

(2)扩展知识

扩展知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有用,知识工作某些时间和某些情况下会用到的知识.扩展知识同样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扩展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而是会保留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记忆.由于知识工作者希望在用到扩展知识的时候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能够找到并使用这些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能够方便的记录扩展知识中自己所关心的内容的服务,如标签服务.

(3)社交圈知识

社交圈知识是指知识工作者通过与社交圈中的其他知识工作者交换得到的知识.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知识工作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形式包括主动交换和被动交换两种.主动交换是指知识工作者与特定的交换对象进行的知识交换,如聊天、发私信、限定范围的分享等;被动交换是知识工作者通过基于社交关系的消息推送机制获得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公开分享的信息.知识工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其他知识工作者,也可以将其他知识工作者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自己的知识存入个人知识库.

(4)偶然性知识

上述三类知识以外的知识称为偶然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知识工作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偶然获得这些知识,也可能将其中的某些部分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者核心知识.搜索引擎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偶然知识最常用的途径.

2.3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

社交网络服务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它让知识“动”起来了.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知识分享过程中,存在知识网络和用户关系网络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圈内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核心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知识工作者交换的知识中会有关于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作为者、分享者的用户的信息和知识内容中的关于用户的信息,因此在使用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作为知识使用者的知识工作者与作为知识创造者和知识分享这的知识工作者之间可能建立新的社交联系,从而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交网络服务存在大量的用户创造和传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更加真实准确的和动态更新的关于个人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网络联系信息、的信息、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等,因此社交网络服务可以成为个人知识库可信的优质信息来源.其次,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关于某些主题的、成体系的、高质量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够为知识工作者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提供丰富的、使用方便的素材.第三,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以个人的网络联系为基础的、有效的知识传播通道,而且可以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基于用户的群体智慧的、多维度的知识评价,为知识工作者选择需要和适用的知识提供参考.第四,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对显性知识附加的浏览、评论、评分、赞等信息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因此,社交网络服务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后,考虑到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都希望用户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让用户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3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社交网络服务由用户交互接口、开放平台服务、社会化应用、核心组件和基础组件组成.用户交互接口根据用户的定制信息和用户特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界面;开放平台服务提供社交网络服务与其他网络服务集成所需要的账号认证、内容共享和数据共享等服务;社会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服务,包括用户档案、微博、博客、活动、即时通讯、消息、视频、音频、相册、文档、投票、问卷调查、日历、问答等;核心组件向社会化应用提供用户管理、关系管理、资源管理、应用管理、群组管理和系统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基础组件向核心组件提供账号认证、应用访问控制、日志、流量统计、用户特征分析和系统监控等方面的服务.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管理服务和知识库组成.知识管理服务包括知识分享、知识收集、知识标签、知识评价、知识搜索和知识推荐等基础性的知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与具体的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社会化应用集成以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独立为用户服务.知识库保存社交网络服务中用户生产和分享的各类知识,并将知识按照指定的权限提供给相关的用户使用,分为个人知识库、社交圈知识库、群体知识库和公共知识库.个人知识库保存用户生产和收集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库保存用户个人社交网络中的联系人分享给用户的知识,群体知识库保存群体成员分享到群体的知识,公共知识库保存用户公开分享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所有知识首先是属于者并保存在者的个人知识库中的,同时被人工或者自动地分享到指定的范围中,如分享者关系圈、特定的群组或者整个社交网络服务中并保存在相应的知识库中.

篇3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越发感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其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繁荣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如今网络信息总量早已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从过剩的信息中筛选出一小部分符合自己要求的,必将消耗过多无意义的时间和精力。知识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概念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为个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甘永成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作用有两个:①将隐性知识更加明晰化,一方面将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综合,得到可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和决策的知识化信息;另一方面使知识能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或更容易理解、查找和利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从获取信息开始的。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经过学习者的评估、组织、分析、外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加,学习者还应建立起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将已有知识归类整理,以便日后的查找和利用。②与他人更好地共享已有的知识,能使知识快速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将思想转化为行动。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用和增值效果。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共享知识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取满足感,并赢得尊重和信赖;另一方面对他人共享的知识、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助于丰富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创新。

1.2个人学习环境与知识管理的契合性

知识管理需要工具的辅助和支持才能提高人的竞争力。然而,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由于占用资源大、运行速度慢、高级功能有限等原因,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随着社会化学习理念的推动和Web2.0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并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创造了新的机遇。

1.2.1个人学习环境从理念上涵盖知识管理

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PLE)在英国教育技术和互用性标准JISC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technologyandinter-operabilitystandards,JISCCETIS)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实质上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这与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一致的。此外,MicheleMartin构建了PLE概念图。根据学习阶段将个人学习环境分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行动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各类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从而更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这与甘永成所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相吻合的。

1.2.2个人学习环境从工具上支持知识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不仅在理念上支持知识管理,它还集合了多种工具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管理。Wiki作为一种开放的超文本系统,模糊了信息创造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学习者可以通过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两种方式查阅相关条目信息,也可以创建、修改某一主题,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Blog作为信息的获取与平台,结合了网络环境下读与写两方面的信息承载功能,学习者既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Flickr、BBS、人人、豆瓣等各类社交网站聚集着海量的志同道合的人群,有利于集思广益;此外,实名制的人脉关系,也为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提供了诸多便利。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RSS阅读器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订阅相关的网页内容,大大缩短了查找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近年来,聚合技术逐渐从简单的内容聚合走向了应用聚合,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将不同的站点或应用放在一个页面内进行集成显示。一站式的用户体验,方便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也给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带来了新思路。

2个人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进入e-learning2.0时代,学习者不再是单纯的消化、吸收课程者组织的课程教学内容,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创造新内容,并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应用与创新。如何使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技术给养,并使学习成效发生显著飞跃,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文章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依据甘永成和MicheleMartin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个人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把它纳入到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要求,有效支持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包含获取加工、交流共享、应用创新三个阶段。获取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化和数据库化,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和显示存储等环节,交流共享与应用创新是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通过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提炼和推论,促进知识的有效增值。下面将以学习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为脉络,对上述模型展开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中知识管理与个人学习环境并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更深层次上的动态融合,人、工具、资源、服务可以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服务。

2.1获取加工

获取加工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学习者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查找并收集信息。知识搜索引擎是学习者常用的信息获取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其自然语言查询技术,通过输入简单疑问词句直接搜索得出答案。然而,网页上大部分信息资源几乎都是非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形式上的高维、海量、异构与动态;内容上的不完整、不确定、无序与歧义;表达上难以用有限规则刻画;翻译与应用上依赖信息利用主体的感知和理解等。这就需要学习者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组织、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质量较高的知识集合。知识集合只有充分显示出来才能被进一步的利用,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学习者可以利用Wiki、Bl-og等工具进行知识的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也可以利用电脑或网络云盘等将组织好的知识存储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库。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者应根据一定的规则给信息内容加以标识并做好分类整理工作,以便日后方便快捷地提取先前资料。

2.2交流共享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多元化网际助学者的集合体。所谓助学者(facilitators)意指一种多身份的存在,他不仅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还应该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参与者,所有人都应当成为共同体学术性对话的主体之一。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QQ群、博客群、论坛社区等应用与助学者之间展开对话,双方可以就某个主题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类问题。交流共享的过程涉及到人、工具、服务,自然也涉及资源。然而,信息拥有者习惯于通过“垄断”的方式,将信息、经验作为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不愿意把自己最珍贵的知识资源拿与他人共享。这就导致共同体内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一直停留在较浅层次,难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与知识共享。为了实现良好的共享效果,学习者应摒弃传统的垄断观念,主动共享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以及各种显性材料,从而获取他人的理解、信任与认同,不断把交流共享提到新的高度与层次。

2.3应用创新

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按其本身的复杂程度,往往被分为个人任务和协作任务。在个人任务中,学生通常在信息获取、加工、交流、共享过程中逐步构建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在协作任务中,学习者在主动承担个人任务的同时,还应与他人共享资源、及时沟通,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一代知识管理强调现有知识的编码化与共享,相比而言,第二代知识管理则更加重视新知识的快速生成,从而提高学习绩效。个人学习环境为知识创新的自然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许多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都能够帮助学习者厘清知识脉络,发现关键环节,产生思维跳跃。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累积,借助想象与灵感,学习者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的设想与发明。学习者还可以使用Bl-og、Wiki等工具把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记录下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成果的生成。个人学习环境和Web2.0的基础是一样的:社会性网络和社区的兴起,强调创新而不只是消耗。基于知识管理的个人学习环境将学习者置身于一个研究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不断进行深度思考并展开一系列的分析、探讨活动,这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篇4

围绕改革措施的实施,针对部分员工对改革的片面认识和不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既满足多数员工的合法权益,又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干部调动、人事调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干部调动、人事调整的依据是工作需要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涉及的是个人的荣辱和收入,对干部、员工利益触及很大,再完美的方案也不能满足每个干部员工的心愿,总有不满情绪产生和抵触行为存在,但组织决定不能因此而改变,又要保证调整方案的落实,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时要靠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

(三)薪酬改革调整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

薪酬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但又很复杂的工作,它同样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由于我国薪酬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历史连带问题较多,对每位员工来讲,很难做出准确的比较评判,而员工对薪酬的期望都是企升,对自己的条件多是利好评价。因此,薪酬调整中的员工出现不满和疑问不可避免,这也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

二、做好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人工作的目的是得到相应的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人事管理工作就是为每个员工提供工作平台和得到公平合理报酬的机会,为员工追求幸福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员工通过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合理的报酬,并能公平的体现多劳多得,就是人事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人们追求物质报酬的数量是无穷尽得,心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中总认为自己干的多而得的少,是每个人的天性,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不满情绪,所以,单纯的追求物质报酬是人们价值观的缺陷,单纯以物质报酬换取人们工作激情的机制是不完善的。另外,人们在追求物质报酬一定程度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成长需求、被尊重、被信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需求,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给员工补上这一需求,首先帮助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干好工作,合理取酬的同时,爱岗敬业奉献,在奉献中获得荣誉,得到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单位可以通过举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主题演讲会,宣传树立先进典型,设立员工成才奖、奉献奖等活动,为员工爱岗敬业奉献,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提升员工的综合幸福感。培养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调动员工高昂、持久的工作积极性。

(二)定期开展岗位调研,掌握员工思想动态,主动解疑释惑

定期开展岗位调研,是人事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调研,及时准确的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在单位机构体制改革、薪酬体系改革、调整等敏感时期,要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员工内部进行调研、征求意见,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编写宣传材料,回答员工的疑惑和问题。重大政策问题,要组织宣传骨干培训,由理论骨干进行宣传员工,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把员工的疑虑解释在萌芽状态,实现思想的统一,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中,通过岗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和生命力。

(三)推行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人事管理中,员工许多的问题和疑虑的产生原因是管理信息的封闭,信息流的不对称,员工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知情的权利。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主管理已落实到很多领域。人事管理也应该推行民主管理,扩大员工的知情权。具体做法是,单位在制定人事管理各项制度时,要召开员工座谈会,征求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允许员工参加核算过程;在薪酬计算发放时,让员工了解计算方式和过程,认可计算结果;在竞聘上岗中,员工要清楚竞聘规则和运行过程。使人事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具有公信度和说服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