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写作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8-01
作者在对毕业生进行论文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没有思路,没有方法,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论文提问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选题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结构混乱,论文整体上质量不高。从而也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某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而论文写作的特点,即选定一个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目的,从而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来达到论文研究的目的。这与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完成项目的过程实质上就体现了一个针对某个学科的某个方向完成论文写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对项目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的内容,大致包括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几个方向,这与我们在课程中的学科设置基本相同。因此我们企图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某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独自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正是当今大学生比较缺乏的一种能力。
下面以英语专业中文学课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项目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很多学生都喜欢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评论作品中的某种写作方法等等。但在论文写作中对论文的整体结构把握混乱,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不甚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文学课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对可以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进行规划,教师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运用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七个步骤: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估。
比如在讲授美国文学中作家爱伦坡的部分时,爱伦坡的写作方法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等都是文学研究的重点。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我们选取爱伦坡作品中的一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爱伦坡笔下女性主人公的觉醒。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定适当的计划,从而掌握觉醒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等等。在获取信息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可以提供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明确任务以后,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即通过怎样的步骤安排,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到计划中,包括回答学生在计划中某个步骤的困惑,给出建议或更多的选择,或通过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确定更好的实施计划。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以往此类的优秀论文,作为范例来讲述如何实施。也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完成一个论文,让学生参考或提出意见,从而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即项目完成的步骤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对作者生活背景的分析,对女性主人公生活时代的分析,女性觉醒表现的形式等等。检查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对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改正,以免影响整个项目的完成效果。学生完成项目后,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同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价。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制定任务完成的计划,明确任务完成的步骤,对整个任务解决过程,思维清楚,结构明晰。因此对未来完成文学方面的论文写作任务信心倍增,通过最近两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也证明,论文写作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可见,项目教学法确实能够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课型中应用。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体裁教学法是以语篇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为核心,这与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次,体裁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实用英语写作的素材大多为社交信函和常用商务信函。另外,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考试多以应用文为主,高度结构化的体裁分析比较适合考试要求,从这点上说,体裁教学法的采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考试焦虑感,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写作考试成绩和写作能力都有益处。
从体裁分析理论看,写作是同社会情景密切相关的,写作是作者与某一特定社会情景沟通的手段。情景语境通常包括三要素[2]: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的内容和目的,语旨指交际双方的关系,语式指交际的方式。以确立贸易关系信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这类文章的交际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情景语境的分析: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列出其图式结构,分析其特点,这样对学生习得英语写作有重要意义。当然,体裁教学法并不否定成果教学法中常用的语言层面的分析。相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参与特定体裁的用词和句法的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建构和意义建构,完成与社会的书面交往。
2.目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掌握学习策略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科学化、标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首先从有计划地确立目标开始。通过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目标不断接触新知识、得出新结论,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阶梯式训练。为增强写作课程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师生都要对写作课的目标了然于胸,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原来存储的与目标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生长点和衔接点去生成新知识,增长新经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拿到毕业证;远期目标是毕业后面向就业市场,满足社会需求,掌握和运用各种应用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教学法在写作课程实施中通常有四个步骤[3]:扩大词汇量,提高基础写作水平;写作要点和格式的训练;写作内容和质量的训练。批改反馈,修改成型。教师要把学生上交的写作初稿认真批改,检查从语言知识积累阶段走向语言知识运用阶段的成果。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问题心中有数。确定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合理。不可攀,增强其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3.错误分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拼写、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错误,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错误分析理论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而提出的。错误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上的失败,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所做的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4]。通过错误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立和检验假设的,进而探索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寻找错误的来源,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通常来讲,作为教学或准备教学材料的一种辅助方式,进行错误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搞清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试图搞清造成学习者错误的原因;获取有关语言学习者普遍难点的信息。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是学生学习语言内化知识的外显反映。但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应持宽容态度,允许错误存在。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教师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还可以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在课堂上一一解释说明。
纠错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完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语言错误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错误,教师都不要急于亲自纠正。由于学习是渐进的,有些错误是暂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
参考文献:
[1]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2]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赵芳,景品兰.错误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
二、网络协作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协作教学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改造和重组旧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新的知识和信息。三是心理干预、对话实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习者进入知识建构角色,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不管是何种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其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原有的知识支撑和相互协作作用。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库尔特•勒温(KurtLewis)认为,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因素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动力的实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心理倾向的总和,即为完成目标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勒温实验提示我们,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相互激励和包容,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快捷畅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该理论证明:其一,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同智力、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可以“互补”。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间通过相互启发与分享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其二,协作学习的方式使个体间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增进了友谊,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群体动力理论指出,协作教学的理论核心即相互合作,即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相互协作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动力,小组成员也甘愿为小组成功完成目标而努力,并且协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和信任感。
三、网络协作教学法设计
通过网络平台、协作学习机制及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利用到了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真实的学习情境、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呈现出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它也必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重构和创新。就网络协作学习支持平台来说,国外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协作学习教学支撑平台。例如,WebCT的特点是互动渠道的通畅。Moodle是一个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帮助教师、专家创建在线学习社团,使学习效率更高。网上协作教学平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内容完善,功能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参与简便,师生信息共享,部分平台支持协作小组讨论等。尽管学者们赞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有效形式,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内协作学习的创新发展和利用相对于国外还有差距。我国目前处于协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广为人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WebCL)。目前国内这样的教学系统对协作学习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多数平台只是加入了一些交流工具来实现协作功能,如电子白板、聊天室、BBS、E-mail等工具,缺乏协作的系统性和完善的知识管理,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关系网络不够重视,导致协作效果并不好。近几年还出现了用Wiki来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但协作学习作用仍很有限。在职业教育中,网络协作教学法还在尝试阶段,尤其是要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系统更是难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一些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常用的主要有博客、微博、QQ、微信、MSN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都在改变着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在这些互动系统中,微博在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优势明显:一是距离适中。微博既没有传统博客、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的延迟性,也没有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紧迫感,保证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适中的距离。二是随时随地。微博设置了传统教学流程中不能实现的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PC和手提式电脑畅所欲言、共享资源、释疑解惑。三是互助协作。微博的内容是公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转发、评论和交流,从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四是永久保存。微博的内容、评论、收藏的微博、收发的私信都会按时间先后永久保存,科学分类,通过标签功能随时查找。由此可见,微博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在众多的教学平台中优势显著,下文我们将以它为例,论述一下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过程。
(一)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构成要素组合
1.学习群体。以班级为单位,或者将班级依据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则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2.交流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讨论,互相帮助,答疑解惑,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指导监督。教师作为指导者、督促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交流成员,网络教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协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具备更高水平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深度、拓展知识广度、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4.中心话题。无话可说,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摆设,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习相关的微主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四个构成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学习群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一个微博学习群,利用这个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对学习内容做一个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前期分析。网络协作教学法最主要的是网络平台,前期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学生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及所在学习环境中的硬件条件,包括手机、电脑及周围的网络条件等,学生群体中微博的使用情况等。
2.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前期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微博平台的功能介绍,明确学习目标,下一步是创建微博网络平台。这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了解程度来创建。如学生有多少使用微博,熟练程度如何。如果学生未曾使用过微博,对其一知半解,要适当地进行帮助:如何注册成为微博用户、如何设置和保护个人资料、如何转发、如何评论、如何关注感兴趣的人,如何发私信等。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3.创建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轻松,无人监管,学生态度容易松懈。划分小组,组建微博社区,可以让学生之间在组内活动,相互评价。这时,教师要经常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权威人士或是机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互动过程。学习平台建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便开始根据相应的角色进行互动,为了使微博在协作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设计教学内容等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注重能力培养。将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教学拓展。网络协作教学可以应用到很多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所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微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3)注重引导交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目的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且微博的宣传口号就是“随时随地发生新鲜事”,所以教师要按时间段去学习社区查看最新情况,解答学习疑问,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师生、生生随时随地地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资源,解决疑问,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信心,最终每个人完成自身知识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方法;兴趣
造成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写作素材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改的潮流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适应发展趋势做出适应的调整,加快写作方法改革的脚步。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的课改起到积极的建议。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传统,僵化,学生没有兴趣:首先,语文老师并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处于“被动”的状态。写作教学偏于形式化,最普遍的方式是把积累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名人事迹添加到文章中,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很多老师只是注重写作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学生并为深层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写作技巧。其次,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对语文写作并不重视,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模式的僵化,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2语文基础薄弱,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老师经常抱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只是加强的力度,而不没有重视文章的质量和内容。另一方面,小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约束自己,在充实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应付或者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1.3写作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感情交流: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依赖作文书上的文章内容,生搬硬套,甚至是抄袭,没有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与现实脱节。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创造提高他们结合生活能力的环境,缺乏锻炼和实践;第二是小学生自身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只是对自己身边的材料和资源选择写作内容和素材,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缺少总结概括、加工的能力。
1.4教学过于注重课本,迂腐和沉闷:首先,很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本,凡事以课本为主,盲目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出现教条主义。教学中缺乏创新,无法发挥自身和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觉得写作很是无聊。其次,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按照课本传授知识,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写作,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感悟生活。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对于语文这一综合学科而言需要丰富的资源和素材,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
1.5忽视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标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以对生活的感悟为基础,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小学生生活空间和范围有限,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弱,看待事情的态度不明确,导致在写作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制约因素对学生的阻碍。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打破僵化教学体制,使教学模式创新化:当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出现碰撞时,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进行,认真落实相关的条例以及规章制度,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在课余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感悟生活;也可以组织感恩演讲比赛,让学生感悟亲情、友情等感情的真谛。
2.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奖惩制度,让学生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感悟生活中的语文,为写作积累素材。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多翻阅字典,多读些名著,通过阅读课外书丰富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保障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丰富知识储备。
2.3学习生活相结合,表达真实情感: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感悟生活,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等能力。学生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身边的事物多加留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做到下笔言之有物,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4打破学生思维困境,培养学生想象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风趣有趣的课堂活动,利用游戏展开教学,例如成语接龙、“我是故事大王”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调动大脑发挥想象。言而总之,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完成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李红花.小学生写作策略运用的特点及其与作文成绩的相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文学读本”类:《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2)“古文读本”类:《选读》、《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
(3)“古代诗歌读本”类:《唐诗宋词选读》。
(4)“实用文读本”类:《实用阅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
课本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课本中人物可引证、诗词可引用、事件可运用。
二、点面结合,学会分析
首先,要能从整体上安排文章结构,从宏观角度分析论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总式。
第二,从局部来讲,要学会对所使用的论据展开分析,避免以叙代议。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3.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注意本段使用了条件分析法)
4.意义分析法
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5.辨证分析法
分析论据时要遵循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掌握方法,灵活使用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4.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6.归谬法
当劝说受传者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或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受传者不听劝时,不去正面劝说、批驳,而是顺着受传者的思路,把受传者的观点或行为推论到一个荒谬的结果,让受传者看到自己观点或行为的严重后果,他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了。
7.演绎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秘书是指在高等学校院二级教学部门的教学管理中负责各类工作,并承办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有关工作的教学辅助管理人员。是高校落实办学理念、维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1 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原来由学校教务处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由此以来,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承担的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成倍增加,教学秘书既要起到连接学校教务处和院(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完成本院(系)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
1.1 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1.1.1 专业性
教学秘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学秘书既要熟悉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色,又要掌握行政与文秘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备出众的职业素养,以便能够从容应对各类突发问题。
1.1.2 服务性
教学秘书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这是教学秘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秘书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人,面对成千上万的性格迥异、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使教学秘书服务的难度加大。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教学秘书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真心诚意服务的基础上,急教师所急,解学生所难,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1.1.3 繁杂性
教学秘书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工作难度大,但要求准确不得有任何失误与差错,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教学事故。
1.1.4 机密性
教学秘书工作涉及试卷与成绩管理、教学文件与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具有一定的机密性。
1.2 教学秘书工作的作用
1.2.1 参谋和助手作用
教学秘书受学校教务处和院(系)领导的双重领导,既要协助院领导完成教务处下达的各项具体的教学工作,又要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另外,教学秘书要协助院(系)领导完成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每学期教学任务安排、各类等级考试的报名确认、成绩的登录、教材的订购、教学档案的管理、模拟和实习安排及成绩汇总、毕业论文的选题、教师工作量的核算等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成绩的管理、毕业资格审定等学生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井然、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2.2 协助作用
任课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要保证其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有教学秘书的密切配合。在每学期初,教学秘书要向任课教师发放教学课表、学生学习情况记录本等,在学期中,要组织教师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提交听课记录表和期中教学检查小结;在学期末,要组织老师期末考试出卷、登录考试成绩,协助老师进行首开课、开新课的资格审查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帮助老师处理和协调一些临时性的问题,如解决老师因特殊情况需要调课、更换教室等问题。
1.2.3 服务和指导作用
学生是学校的学习主体,其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经常和学生接触,他们每学期都要完成学生缓补考及重修考试的安排、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对学生成绩进行整理汇总等工作,每一项工作都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若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教学秘书通常要与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或有关教师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2 目前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
教学秘书的工资、津贴及其它待遇难以和教师、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相比,通常是院系中待遇最低的人。按照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的现行规定,教职工的津贴发放分为两大类:教学、科研和教学辅助系列按职称领取,管理系列按聘任的岗位级别领取。由于教学秘书属于管理系列岗位,于是享受科员待遇,因此即使评上副高级职称,往往也只能按科员档次领取岗位津贴。这样就造成教学秘书们渐渐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2.2 岗位职责范围不明,认识不到位
教学秘书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在教务部门和院(系)双重领导下开展具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虽然对教学秘书的职责范围或多或少各校都有些规定,但由于学校的各个部门、院(系)的领导和师生对教学秘书的职责范围不清楚,因而不论是教学管理,还是科研、行政、党务方面的工作,都习惯于找教学秘书。教学秘书的责任重大,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拖拉和疏忽,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但有的领导和教师对此认识不够,甚至错误地将教学秘书视为打字员、话务员、内勤员。
3 稳定教学秘书队伍的主要保障
第一,要高度重视教学秘书工作,把教学秘书队伍纳入到学校师资培养的计划中来,学校应吸引教学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秘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替代的,教学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秘书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他所从事的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和行政双重职能的管理。
第二,要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和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认识。根据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改善教学秘书的工资待遇,为教学秘书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对高校的教学秘书可实行岗位聘任制,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范围和任务,开展评比活动,奖优罚劣。对于不负责任和管理能力差者要批评或调离甚至解聘;对工作责任心强和业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对特别突出者晋升院(系)办公室主任等职。
综上所述,教学秘书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充分认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落实整改措施,才能使教学秘书工作日新月异,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雪琛.对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思考[j]. 学理论, 2006,(05)
[2] 张晓梅,赖剑明.高校院系教学秘书的素质和能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8):191.
[3] 张爱中,高来举.浅析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作用及素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87~89.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知识虽与叙事学知识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知识,比记叙文的知识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出发,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索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学生以记叙文写作能力为主的叙事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叙事情节的安排
情节是指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事件”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他把情节界定为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基于这种认识,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事件。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掌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
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因此必须强调记叙文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学生在叙述过程中的“赘余”,会极大破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在平时训练中要重点解决学生作文中与情节结构脱节的内容的删减,增强文章情节的整体性。
(二)布局的合理性
在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记叙文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侧重于叙事内容的详略,即该详处用墨如泼,该略处惜墨如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叙事学中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更侧重于各情节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这种组织规律在布局上主要体现为各情节组成部分的承续原则,主要表现为时间顺序的原则和因果关系的原则。从时间原则来说,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发生和发展的。我们经常说事件是一种变化过程,这无疑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因为所有事件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在时间的轴线上表现出来。因果关系原则是一切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先有生,后有死;先有离别,后有重逢。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事件则是对前一个事件的继承和发展。由此环环相扣,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中,时间原则和因果原则可以结合使用,共同促进情节的合理发展。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了解情节安排的原则,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情节的能力,在平时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围绕一个中心编故事或给出一段情节让学生续写。
(三)安排的艺术性
谈到情节安排的艺术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何为“艺术性”。要解决这一认知层面上的问题,必须了解叙事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即“故事”和“话语”(情节)。按照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故事”是指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因果关系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指对这些素材在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实质上是“对故事内容和表现故事内容之方式的区分”,也就是说,“情节”是相对于素材的文本表达,作为素材的“故事”是一定的,而作为文本表达的“情节”却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这一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节”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记叙文写作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对同一素材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理解对素材的不同艺术处理而造成的不同审美效果的差异,进而提高学生对素材的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即便是叙事也离不开人物,可以说人物是记叙文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叙事学理论中,先后产生了许多种人物观,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功能型”人物观,主要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的媒介或执行者,将人物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作用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心理型”人物观,这种人物观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逼真)的人,人物往往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真实的内心活动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这两种人物观中,与记叙文写作中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比较接近的是“心理型”人物观。也就是说,记叙文写作中的人物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叙事学理论关于人物的塑造,更多关注的是叙述形式,因此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塑造方式的认识和掌握,可以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章可循,游刃有余。就人物塑造的基本方式来说,主要有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两种方式。
(一)直接形容
直接形容是一种将人物的基本特征直接且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方式。它通常采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抽象名词、喻词对人物加以直接界定,采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刻画人物具有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的特点。在文章开头做这样的描述,不仅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得以直接展现,而且使读者能够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能为人物在以后的情节中的种种行为寻找到根源。这种直接形容的方式在传统的叙述作品中比较常见,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常常在小故事的开头对人物做一些基本的描绘,如“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聂小倩》)作为一种叙事成规,这种方式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权威性和静止性,在运用中对它的采用必须是谨慎而有限的,最好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免产生某种不均衡的效果。在记叙文中,它往往被用在开头或结尾,作为文章引起下文的“引线”或在文章结尾起总结强调作用的结论。
(二)间接表现
与直接形容相对,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来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采用各种手法来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的方式能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和能动作用,突出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能力,在现代的叙事作品中更为常见,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间接表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行动、语言、外貌以及对环境的描绘。
拿鲁迅的《孔乙己》来说,行动上,最典型的就是“排”和“摸”两个动作,虽然都是付钱,但表现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排”字不仅显示出他穷酸的本相,而且也有向别人卖弄他一文不少的意味,而“摸”则说明他已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语言上,孔乙己则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如“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等,一方面显示出他显摆学问,炫耀他读书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揭示了他迂腐不堪的本质;外貌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低下,“穿长衫”则又说明他仍然自命清高,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种矛盾的表面行为下有着深刻的意义:孔乙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已根深蒂固;环境方面,咸亨酒店的人包括短衣帮对他的取笑和嘲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和麻木。总之,作者综合运用了间接表现的四种方式,将一个心地善良,执着于功名不可得,走投无路以致沦落为社会最底层的读书人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孔乙己这一形象保持着难以忘怀的印象。
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这两种人物刻画方式各有特色和优势,不同的作者可能会侧重使用其中某一种方式,但是就叙事作品总体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通过两者在叙事作品中的相互交融和相互组合,能够使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生动。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可将上述塑造人物的方法特别是间接表现的方法,逐一进行单项训练,然后,在篇章训练中再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学生的刻画人物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语
将叙事学相关理论纳入中学记叙文作文教学体系,是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全新尝试,也是将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纳入科学化、系统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为立足点,借鉴叙事学中的相关理论,从情节和人物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学记叙文训练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将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为中学生叙事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叶圣陶先生1981年与《写作》杂志编辑谈话时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中职生亦然,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实用能力。
一、中职应用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庞杂,不合时宜,缺乏明确的指引性
2.教学方法陈旧刻板,“纸上谈兵”,效果不佳
3.学生写作基础薄弱,缺乏兴趣,常常依照范文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
4.教学反馈不够深入,缺乏有梯度的深入练习,效率不高
正是上述原因,致使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中职学校,处于十分尴尬和无奈的
境地。
二、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宜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在应用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把一个或几个应用文知识点组成一个大内容作为学习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完成。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巧妙地整合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项目。
1.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步骤
(1)明确项目任务,制订任务书。由教师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制订各小组的项目任务书,包括目标、步骤和分工情况,此项由组长负责组织全体组员商讨确定;每个组员制订个人子项目任务书。
(2)项目实施,完成任务。这是实质性阶段,根据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及要求,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共分四个
阶段:①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②交流讨论,相互提出修改意见;③修改完善;④组内项目成果交流。
(3)展示成果与评价总结。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项目成果,并进行评比。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要适时地做相应的总结,项目完成后要对学生的项目做出合理评价,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巧设各种情境,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应用文教学
(1)结合校园生活,设计应用文写作训练项目。例如,结合学校运动会的举办,设计“阳光运动会”应用文写作项目。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宣传海报、动员会议通知、运动会口号、运动会通讯报道等。此项目来源于学生校园生活,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经过评价后推荐优秀的项目成果全校展示,如将优秀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印贴响亮的口号,推荐优秀的运动会通讯稿到校园广播站广播。
(2)紧扣社会大事,设计应用文写作训练项目。例如,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按照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和要求,确定了“创文人人齐参与”应用文写作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创文”倡议书,“创文”的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创文”广告语,“创文”实践活动策划书,“创文”活动消息,活动总结。在这项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心身边时事,并指导他们运用学科知识为家乡建设做贡献,既让他们掌握应用文相关的知识技能,又让他们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
(3)联系职场工作,设计应用文写作训练项目。例如,我们以新公司开张作为一个项目去开展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项目的情景设计是: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中职生打算自主创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为此,他在整个公司开张过程中需完成以下具体任务及相关的应用文写作。
申请开业,写开业申请书公布开业消息,写开业启事建立与客户联系方式,名片制作庆祝开业,邀请他人参加,要写邀请信,设计请柬开业庆典,写开业致辞。
通过创业开张的项目教学活动,学生一方面了解了自主创业的基本流程,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开业申请书、开业启事、邀请书等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技能。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项目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协助能力等,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 语法 辨析 硕士论文
一、对外汉语语法辨析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选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性论文写作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这一类论文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写作方式、论文思路、价值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方向的教师有所启发,对学生有所指导。
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研究中,语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义,它涉及到二语习得的过程考察、偏误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汉语本体的规则细化。我们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我们看着电影吃爆米花。
这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碰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纠正偏误,判断其为表达结构使用不当,应当改为:
(2)我们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
问题是,这个偏误有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们发现造成偏误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语规则不明。汉语“VP1着VP2”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相伴随发生,例如“听着音乐做作业”“哭着说”“躺着看书”。而汉语中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动作相伴随发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一边哭一边说”“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等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VP1着VP2V”和“一边VP1一边VP2V”以及“VP1时VP2V”“VP1的时候VP2V”这些表达格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各司其职?教材、词典中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母语相关规则不明确。第二,教学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参考,因此可能进行随意的解释,形成典型的教学误导性偏误。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看看我们收集到的偏误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如果经过针对性调查测试,发现问题确实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确实是难点,这就增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说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
目前很多现代汉语本体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视野中来,就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上述类似的情况。由留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目的语的规则还很不清楚。
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中,“V起来”和“开始V”之间的比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间的辨析,“继续V”和“V下去”之间的辨析,“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之间的辨析,这些辨析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两个词,而是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出现频率极高,意义极其相似,很难习得和掌握,而相关的语法规则又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发泛化使用现象。
同时,语法辨析还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强大的同义词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还”“更”的辨析,“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内”“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会”“能”的辨析,“短时体”副词“就,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这类选题意义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回归到本体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将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二是把该类格式看做一个特殊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成员均具有共性、相互重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尝试对该系统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加以阐释,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地展开对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结论能够真正具备应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语法辨析性硕士论文写作程序
(一)提出问题与综合分析
怎样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呢?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谈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遇到这么一个句子:
(3)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老师一般会解释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一边VP1一边VP2”临时看作“VP1的时候VP2”。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此解释则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一边VP1一边VP2”等于“VP1的时候VP2”吗?这个目的语知识点相当不可靠,因为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隐含诱导偏误产生的潜在危险。
第二,“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等义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得像马真(2004)对“还”和“更”进行辨析、刘月华(1980)对“V不得”和“不能V”进行辨析一样,只有通过辨析,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三,“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可以自由替换吗?现有的词典、教材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没有现成的成果、结论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编写教材的时候来加以参考使用,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这一类问题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经验来应对。
第四,“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的辨析到底属于一个什么问题呢?应归属到什么范畴?本体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出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的满意答案。
就我们目前收集的部分相关偏误语料来看,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规则阐释得不够清晰,各项格式的特征分析还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词典和教材在解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都不是很透彻,经不起推敲。因此,要解决与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关的各类偏误,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完善目的语知识,要系统、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关规律,用以杜绝目的语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杜绝目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语感的任意解释、教材编写理论依据不足等现象。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特定条件下互相替换之后仍然能够表达相似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的手段;但是在许多条件下,各个格式之间又不能互相替换,更不能作为相互印证与解释的手段。
从句法层面上来看,格式不同,句法当然有差异,不同格式的替换实质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态的转换,其规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转换规律一样,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表达相近意义,而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不能表达相近意义,发现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语用上来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看,又会有一些超出句法语义层面的新的制约条件,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发掘。
在确立好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综述。笔者认为,前期文献综述是考核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标准。一般在撰写硕士论文中,很多学生都是简单地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达到写综述的要求。真正要写好综述,就要把前期的相关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论,哪些规律经过验证是可行的,哪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哪些规律论证不充分、覆盖率不强、例外太多,说明不了问题,都应详细说明。
综述的写法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看看关于某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什么时候,由哪位学者提出,再看看后来的学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补充。
辨析型论文的综述写法要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往往进入辨析研究范围的几个单位(词、短语、结构)先要分别加以阐述,再将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虽然是从两三个近义语言单位入手,但是在撰写综述的时候,就不能局限在两三个语言单位的对比上。例如所举“一边V1一边V2”与“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问题,实际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一个系列的问题,这个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命名为“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伴随”又常被解释为“同时”。所谓“伴随发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在同一时段相伴发生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边VP1一边VP2”,它还包括:“一边VP1一边VP2”“连VP1带VP2”“VP1的时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着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这些格式所表达的语义都是“伴随发生”的行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功能相似,类似于近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近义结构。因此这些内容也应该在综述中加以说明,才能够真正凸显文章的理论价值。
(二)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转换分析法,例举转换矩阵图,如:
1.“一边VP1一边VP2”“VP1的时候VP2”
(5)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圈内的趣闻。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聊着圈内的趣闻。
(6)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读自考。≠ *他现在打工的时候读自考。
(7)这堆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这堆人说说笑笑的时候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2.“VP1的时候VP2” “一边VP1一边VP2”
(8)他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他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9)小张看书的时候,认真地把重点打记下来。 小张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地把重点记下来。
(10)开车的时候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11)投篮的时候眼睛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一边投篮眼睛一边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时候崴了脚踝。≠ *一边急停一边崴了脚踝。
(13)我吃饭的时候,爸爸正在看报纸。≠ *我一边吃饭,爸爸一边看报纸。
(14)他笑的时候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他一边笑一边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只要矩阵图一列,好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与“不能去”的对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我生病了不能去。
(16)他喝不了二两酒。≠他不能喝二两酒。
(17)放心,放冰箱里坏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坏。
“开始V”和“V起来”也都可以通过转换分析的矩阵图来展示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规则。
(18)我们开始喝吧。 我们喝起来吧。
(19)明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 *明天上午8点上起课来。
(20)我们是昨天下午开始比赛的。≠ *我们是昨天下午比起赛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辨析语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换分析法。从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句型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意义搭配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甚至从语用环境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就是说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设计转换矩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察不同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的能互相转换,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转换,寻找其中的限定性条件,进行归纳和整理。例如,在“伴随性表达格式”中,我们就可以从动作行为的时间长度、连续性特征、主次关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条件。
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而在一定条件下则转换不能成立。例如“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的时候VP2”之间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饭的时候聊天。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22)打球的时候崴了脚。
*一边打球一边崴了脚。
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着VP2”也是如此:
(23)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听着音乐做作业。
(24)一边填土一边聊天。
*填着土聊天。
可以看出这些格式在表达意义上有时差不多,有时则差很远。实际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构成类似关系,各个成员就像一个排列组合一样可以配对成为研究对象,共同隶属于一个系统之中,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各种“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发掘,可以帮助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据此再进一步研究对策,指导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针对性地建立小型的相关偏误语料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注意收集测试、作业等。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把能够最后具备应用价值的规律一一列举,运用造句方式来检验这些规则实用程度。将各种格式互相进行对比辨析,挖掘细致的差异,凸显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条件,尝试探讨不同格式背后隐藏的认知原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解释。因此,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练使用,最后提炼出最有实用价值的观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硕士生来撰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方面的论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骤来进行:
a.从偏误中去发现哪些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最容易混淆,最难学。
b.验证相关偏误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确定偏误成因是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的使用规则不够清楚仔细而导致的,就可以进一步调动逻辑思维,来预测哪些现代汉语相关的语法规则可能会诱发偏误的产生。
d.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区辨近义语言单位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充分,就确立自己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e.在语法辨析过程中,要以转换分析方法为核心,从句法、语义、语用3个层面来设置转换矩阵,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项转换细则。要充分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论来进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方法,包括传统描段、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
f.对区辨性条件加以提炼,凸显各自特征,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中近义语言单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语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各个领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讨,撰写硕士论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法方面的论文写作,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16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月华.可能补语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3-02
一、引言
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共通语(Lingua franca)地位的建立,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逐渐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世界交流的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Ammon,2001)[1]。一方面,英语通用语使学术交流更广泛和高效,而另一方面,形成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发表学术见解的障碍。所以,NNS学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处于劣势,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学术知识,还要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技能与成功与否是相关的,这也使得非英语国家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蔡基刚[2]也提出大学英语应从基础英语逐渐转到专业英语上来,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学术英语。本文将讨论如何在学论文写作中通过体裁教学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二、体裁教学
以Halliday[3]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4]和Bhatia[5]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genre解释为:“体裁包括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generic stages)、目的(social purpose)和语篇形式(textual form),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discourse community)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曾对此作过进一步的阐释,其要点是:(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5]。
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根据语篇的“语步”(move)和“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体裁教学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构建(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构建(social meaning constructs);(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题材的语篇(Kay,H.&T.Dudley-Evans 1998)[6]。
国外对体裁教学法的研究提出各种形式,笔者在此借鉴Feez[7]提出的教学循环模式(teaching and learning cycle),包含一套系统完整的某个特定体裁的写作教学的参考模式,为写作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建构特定语篇体裁的五个步骤,每一教学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也有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五个步骤是:Building the context- 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Linking to related texts。
以论文的“介绍(introduction)”部分写作为例,Swales提出,论文的介绍部分通常有三个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2)建立合适的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3)占据该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通过Feez提出的五步教学循环过程,学习者能够对论文介绍部分的构成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每个语步极其目的探索解构过程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掌握语篇布局,教学过程可以遵循下列步骤:
第一步:建构语境(Building the context),即引导学生了解目标体裁语篇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目的,介绍或者提问学习者对论文的介绍部分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提供辅助及背景知识。第二步:塑造并解构语篇(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使学生分析实例语篇的结构模式和解构语篇了解其特征,在解构论文介绍部分时,可以使学习者参考Swales提出的三个语步,并让学生自行探索实力语篇是否符合这三个语步,进一步分析各个语布都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第三步:共同建构语篇(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学生共同参与建构所学体裁的语篇,小组共同探索,参与学生互相学习。第四步:独立建构语篇(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独立建构语篇。第五步:联系相关语篇(Linking to related texts):学生探索如何把再次教学循环模式中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同或相似语境的其他语篇相联系。
第一和第二教学组成部分,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都可以参考教学循环过程完成教学步骤注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使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论文介绍部分的语篇布局,即在理论上认识论文的写法。第三步和第四步则在有了语言输入后让学生能够合作甚至独立建构类似语篇,使学生在认识目标论文后,能够合作或独立完成类似语篇,即主动探索论文的写作过程。第五步则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将所学语篇应用实际并得到发挥,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完成介绍部分写作教学后,论文的其他。
三、体裁教学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写作教学及四六级考核形式,侧重写作的最终成品,应试的学生完成写作上交试卷,学习者在写作中没有更多的反思。然而,论文写作与四六级作文的写作过程和目的都不一样,研究生阶段学生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EAP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单纯采用过程教学法(process-based approach),其典型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一稿、二稿至终稿的撰写和同辈互改等形式,难以满足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所以,笔者认为,要借助过程教学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本,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采纳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构建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学习者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很可能在步入社会时发现所学知识已经陈旧,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使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就显得尤其重要。自主学习并非孤立的自我学习,而是要有教师辅导、同辈互助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而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更应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得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将体裁分析法结合到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体裁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于它的解析性,它不仅是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揭示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并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回答了语篇是如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这样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体裁教学法过程的问题
(一)教师要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和在课堂利用合适的语料,以完成整个教学循环过程,因为在前三个环节,学习者都要围绕教师所提供的语料进行结构分析,这三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提升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的作用,对学生的继续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辅导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师在辅助学习者进行文本解读时,也要提醒学习者,体裁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一定时期被某一人群所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但体裁可能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而存在某种差异,人们可以在不破坏体裁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写作课堂学到的是写作方法,他们才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师在遵循上述教学循环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与学的次序,并在必要时对某个环节进行再循环或多次循环,直至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
参考文献:
[1]Ammon,U.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M].Walter de Gruyter,2001.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6-308.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单一地使用“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我国外贸发展的形势,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当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发现对现实的贸易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特点,众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辉把专题式教学应用于“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唐勇和陈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就已开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很好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均尝试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如,刘波等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误区,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4]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从各个高校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来看,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受到课程特点、学生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的影响。因此,针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性质,需要探索出适合我校该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目前该课程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研究内容决定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持续更新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开始,笔者就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利用32学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讲授,8学时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别设置了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经贸关系两个方面的项目。项目具体名称根据授课学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确定。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各项目,学会在项目小组中分工合作、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设计、文献数据等资料的查找、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制作、项目研究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和课程论文写作等。在各项目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课堂成果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分和点评。因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大多为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论文写作,且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及查阅文献数据的途径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过程中,使之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等,为学生后期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进行教学法的改进。从近年来所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看,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文献、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制作Excel图表、制作PPT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授课内容需不断调整和更新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教材内容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热点问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压缩部分理论内容,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少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施时只安排了8个学时的课时,最多只能安排两个项目。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
(三)选课学生人数多,项目分组人数设置的问题
目前,每学期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如分组过多,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结果需要较多课时;如减少小组数量,则每组人数又过多,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四)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成绩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课下学习过程考查比较欠缺。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课下花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以及项目论文的写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与拓展原有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海关管理制度、贸易促进制度)、对外贸易关系、农产品贸易等专题。教师讲授专题内容前启发学生先自学,教师重点讲授难点,并多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开展的。
(二)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数
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20个学时,设置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关系、贸易争端等方面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结合每学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制定。
(三)每组人数控制在7人以内
目前,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个项目的分组数量就会在20组以上,汇报项目组的成果需要较多的课时,且先汇报完成的组到最后几个组汇报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建议5个行政班选修该课程时,分为两个教学班来授课,每个教学班人数控制在70左右,每个小组7人左右。
(四)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