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孝悌之道
“礼”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礼见仁,通过礼可见出人的性情与道德。孔子特别看重“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兄弟之间友爱和睦相处。在孔子看来,“孝悌”是最基础也应该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只有建立了孝悌的观念,才能够学习到其他的道德观念。根据“知行合一”与“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在校内,教师应该给幼儿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
在课堂中设置特殊的情境,如让孩子在公车上扮演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的角色,跟孩子们一起表演《孔融让梨》的故事等,这种情境教学直观、简单,使得“孝悌”这样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在家中,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在餐桌上礼让老人,在家发起为长辈洗脚的活动,言传身教,营造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孝悌”观念就能够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三、总结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国家未来的兴旺和发展必然要依靠未来主人——幼儿。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指导幼儿观看爱国电影和图片,在无形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
2.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必然离不开一批有志向、道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虽然幼儿距离进入社会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有效的德育教育无疑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当他们进入社会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岗位,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时,不仅要求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
二、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缺乏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高度认识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但因为思想品德的隐性化形态,导致目前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经常被忽略和轻视,不能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只有少数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从而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但还有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开展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
2.幼儿在德育教育中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幼儿德育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者阶段要求,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通过幼儿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及实际行动,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师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对幼儿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是从幼儿的内心出发,采取有效的心灵自主活动,是幼儿在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及主体性的表现。
3.幼儿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配合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和社会对幼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对幼儿的品德影响更大。但是从目前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开展教育。教师可以在幼儿表现出某种道德需求的时候,及时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当幼儿看到其他学生手里有精美的玩具的时候,自己想玩却遭到了拒绝,内心难免失落和伤心。这时,教师通过改变幼儿心理的策略,引导幼儿通过商量、交换或者请求的方式跟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幼儿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明白了如何跟同学相处。
2.丰富幼儿园德育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容易引发学生讨论的,含有正反面对比的教育情境,通过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判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促进幼儿道德品德的建立。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道德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后,针对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并加以巩固。
二、积极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只有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只有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同孩子一块玩,放下老师的架子,做他们的朋友,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交流,这时的教育质量才会更高。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差异,教师要分别对待。例如,有的幼儿天生身体有缺陷,很难完成正常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有时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自信心受挫。陈某是弱听,听力神经萎缩,常常听不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话,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都不爱和她玩,有一次还讨论陈某是不是个小哑巴。知道这件事以后,我马上找来了议论的几个孩子,问道:“你们小的时候,会说话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接着说“那就对了,现在的陈某还处于你们小的时候,说话不清楚也是正常的,你们作为哥哥、姐姐,平时要多照顾她,而不是取笑她,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孩子们低下来了头,认清了自己不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小伙伴。从那以后,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主动拉着陈某的手,孩子们都在关注陈某的进步。当遇到问题时,老师要“不抛弃不放弃”,激发幼儿的爱心,引导幼儿走向正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与幼儿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与幼儿智力发展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要引导他们向周围的哥哥姐姐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自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孩子刚参加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打怵,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不用心做。可以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孩子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好胜心,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队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赛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经心,需要每个孩子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孩子们忍受着苦,忍受着痛,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从小就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孩子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又加强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三舞蹈与幼儿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教《小兵》的时候,先创设情景:”一个个小女孩儿穿着帅气、漂亮的小兵服走路上,她们英姿飒爽,神气极了,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一。”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穿了一身整洁的小兵服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神气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
四、舞蹈与幼儿审美修养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在《毛序诗》中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舞蹈和音乐的共同点还表现在抒情性。儿童听音乐舞动,音乐可以激发感情,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舞蹈情节表达中去。既加强了他们的节奏感,又能让他们体会、理解、感受音乐的美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舞蹈与幼儿道德培养
给幼儿冠以“好孩子”的紧箍咒,无形中束缚了幼儿个性、主体性的发展,忽略了幼儿的个体价值,容易使幼儿形成顺从、趋同的心理;同时它还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使幼儿的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好孩子”在成人世界和权威的重压下容易丧失独立人格,其权利也因此受到侵犯。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求幼儿成为“好孩子”是在剥夺幼儿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选择的机会和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反省,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意识,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好孩子”要“谦让和利他”,这使早期教育出现“泛道德化”、“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常用“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准来评价幼儿,把幼儿的不良表现都归为所谓的道德品质问题;用“谦让”的方式来解决幼儿间的冲突,把本该通过协商、轮流、合作等方式解决的问题盲目纳入道德领域。这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了幼儿“朴素自利”①的合理存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有层次的,幼儿谦让、利他的道德品质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处于较高的层面,它的发展要以幼儿基本的合群素质和能力,如轮流、分配、合作、表达、协商等为基础,否则,势必造成教育目标拔高的现象。
总之,幼儿德育中“好孩子”现象的价值诉求存在很大的消极意义:(1)它扼杀了幼儿的个性。(2)它剥夺了幼儿的正当权利。(3)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
二、幼儿德育的现实基点:“小公民”的诞生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转型,其实质是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的转变或重塑,它要求中国公民用一种新的自觉的文化塑造一种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由自觉的、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文化是以“公民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普遍化为核心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1〕它与“臣民文化”造就的“好孩子”现象不一样,“公民文化”造就的是具有自主、权利、平等、公正等意识的公民。为此,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6部门于200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在全国3~18岁的少年儿童中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的宣传教育、实践创造、评选展示活动,以培养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公正意识等。
从“好孩子”到“小公民”,体现了当代幼儿德育的根本转向。作为一个“小公民”应具备哪些主要的素养,首先要从公民的本质说起。对比“公民—私民”、“公民—臣民(子民)”这两组词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私民无他,只有个人的‘私利’,没有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臣民无我,只有对统治者的责任、顺从、服从,没有个人的权利。”〔2〕公民是两个向度上的共同主体:一是日常生活的人格独立的个性主体,二是公共生活中的权责主体。公民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它具有自立的状态、自主的需要、自律的意志和自由的性质。
对于“小公民”素养的要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教育界就提出:“使儿童认识个人作为公民与家庭、邻里、社区的关系,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使儿童认识香港社会的特色,了解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及法制精神的重要;培养儿童批判性思考的素质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我国2002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也规定:“在全国儿童中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以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立面对生活时做胸怀宽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为主要内容,开展生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3〕结合以往的研究和此类相关文件,对于“小公民”的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价值理念
从价值理念角度分析“小公民”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生命意识。培养幼儿“生命神圣”的观念,从而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基础认知和情感体验。
2.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小公民”意识的基础。我们要使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与他人平等的主体;认识到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能够自己做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学会有目的地参与班级生活;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
3.权利意识。权利是“小公民”存在的方式之一,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班级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在班级生活中,作为主体的幼儿有权进行积极、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创造活动,有权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普遍利益,从而促进个体和团体的发展。
4.民主、平等意识。现代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能平等地享有公民权利,平等地履行公民义务。
5.公德意识。公民良好的公德意识反映了公民的文化道德修养,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它能使公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包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守信用、保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安全等。
(二)公民能力
从公民能力角度看“小公民”素养,又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
1.个人层面。当代幼儿德育要求培养幼儿具有反思、批判和创造的精神,具有自省、自决和自律的能力。
2.社会层面。幼儿要成为积极的团体参与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力,如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协商,与人达成共同决策等。
三、班级生活共同体:“小公民”实践的基地
以上所述“小公民”的基本素养是开展幼儿德育时必须考虑的依据。幼儿德育的开展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进行。
幼儿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从家庭来看,应尽量淡化家庭中的父权和夫权色彩,发展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家庭交往模式,缔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关系,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批判、探究能力,使幼儿在家庭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社区看,要创设和谐的公民文化,为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从幼儿园看,组织班级生活共同体对“小公民”的培养尤为有效和重要,下文即重点论述。
幼儿班级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由情感维系的、建立在协商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其特征是团体事务的共同参与性、成员间的平等协商性、情感的亲密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教师引导下的幼儿参与、协作和自治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幼儿在充满尊重、民主、互惠、自由、秩序的共同体氛围中建构知识,养成自立、自强、平等、协作、正义的人格特质。班级生活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各种情感为特征,如体贴、真诚、关爱、认可等。
班级生活共同体在幼儿的精神发育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和谐的交往、参与中,幼儿培养责任感,学会关爱、尊重他人,并为建立更大的民主团体、适应更广泛的民主生活而努力。我国学者刘焱指出,如果我们仅仅把“班级”看作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或管理的对象,那么幼儿必定仅仅是规则约束的对象。应当把班级看作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社区”,把幼儿看作是“社区”的主人,赋予幼儿管理“社区”的责任,让幼儿学习选择和负责。〔4〕这一观点即反映了作为共同体存在的幼儿班级的属性。
在班级生活共同体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制定规则、设计活动、管理事务和决策问题等。通过参与制定团体规则、决策相关事务,幼儿逐渐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学会平等待人以及遵守和维护规则。
教师是班级生活共同体中的“首席平等者”〔5〕,他要以超越幼儿群体的姿态指导幼儿的行为,又要以共同体中平等一员的身份成为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直接参与者。作为首席平等者,教师的作用没有被削弱,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平等协商的榜样和共同体中的指导者双重身份要求教师以榜样的姿态,以平等协商的形式处理好自己与幼儿、与同事间的关系,从自己的行为出发尊重每一个幼儿,促进幼儿间关系的和谐,让幼儿体会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成为幼儿可依赖的伙伴。
幼儿班级生活共同体的公民实践活动,能促进幼儿理解公民的价值理念,积累公民的基本技能,使其不断进行自我定位、角色体验,接受规范约束,加入组织,了解制度结构,解决矛盾冲突,巩固并拓展家庭教育所养成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在团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祖社。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J〕.齐鲁学刊,2003,(3):70-74.
〔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7.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S〕.2002.
〔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6.
互联网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齐、丰富多样的特征,其中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作为幼儿德育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整合资源。首先,要关注网络资源的适宜性。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资源对幼儿是否适宜,是否与德育教育理念相符,基于适宜性原则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才能促使网络资源能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其次,要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性。教师不能盲目筛选搜集到的资源,而是要按照主次原则,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有针对性地使用网络资源。例如,大班幼儿教师在讲授《首都北京》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适当筛选网上与北京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向幼儿展示,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开发德育学习网页,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师在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确定德育教育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时制作与幼儿德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网页,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页多元化、综合性等特点,引导幼儿大胆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对此,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浏览网页信息资源的方法,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图片、书籍等资料,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给幼儿展示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的家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有关家乡的图片放到网页中,让幼儿通过网页欣赏家乡的美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方式
1.运用设备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开展“好朋友”社会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日常拍摄,将幼儿一起玩耍、互相关心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并在德育课堂上播放给幼儿观看,借助影像培养幼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品质。
2.借助校园电视台,展示德育教育成果
校园电视台具备音频、视频、文本等多文本传输功能,幼儿园德育教师可以将其当做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出来,还可以将之应用于幼儿园德育成果的宣传活动中。例如,幼儿园在开展德育诗歌诵读比赛的时候,可以借助校园电视台进行直播,让幼儿园全体成员都能够观看到比赛现场的情况,对幼儿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各种游戏之中。孩子为了游戏或者说玩,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游戏的内容出现了转折,游戏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成了对幼儿实施各种教育的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别提出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正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而作的重大改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成长的需要。通过游戏孩子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游戏的种类和特点,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一、角色游戏中的德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把想像活动和现实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种游戏既是假想的,又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角色游戏由幼儿自选主题充当角色,可充分表现出幼儿的愿望,满足他们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在角色游戏中,由幼儿自己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自觉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守则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成人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如在游戏《乘火车》中,乘客较多,扮售票员的幼儿就不能自己坐下,还要提醒乘客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让座。扮司机的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车等。幼儿在此游戏中模仿成人去关心他人、尊敬长者,使尊老爱幼的思想在幼儿心中萌芽。通过角色游戏这一特定的自然情景,可以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利用角色中模范人物的力量,使幼儿受到感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幼儿效法正面的榜样,从而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二、表演游戏中的德育
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和游戏动作进行表演就是表演游戏。这种游戏也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但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童话故事的内容。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住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在表演《三只蝴蝶》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以便于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情意正是需要幼儿去模仿学习的;三色花的斤斤计较、小家子气也是幼儿应该克服的毛病。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亲自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幼儿的言行向好的方面倾斜,克制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幼儿在扮演角色时往往愿意扮演主角或正面角色,而不乐意扮演配角和反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表演每个故事,都需要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主角、配角、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逐渐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构游戏中的德育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通过想象活动,创造性反映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依照幼儿的愿望构思再动手造型,然后达成构思,获得成功的愉悦。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会积极地、独立地、全神贯注地摆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须克服一些困难,认认真真地去做,失败不气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这自然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并且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轮流使用结构材料的习惯,幼儿在游戏时,常常需要互相协商交换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之间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四、智力游戏中的德育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有趣的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持久性。智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它促使幼儿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长大后才能遵纪守法,成为有用之才。
五、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中的德育
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在人受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一个系统组成部分,这部分的组成是由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以及幼儿社区教育共同建立起来的。其中幼儿园教育属于国家一种正规教育机构,它是作为一个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教育阶段,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另外,这种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范畴,对幼儿的成长与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对幼儿做好保育的工作,这也是作为幼儿园教育机构做好保教结合的实施方针。幼儿通过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并在智力、品格以及个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对综合性人才培育的发展目标。
2.幼儿家庭教育的阐述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成长和培育的摇篮,幼儿在出生之后与父母之间形成具有血缘的亲情关系,随着幼儿的成长,父母让其对世界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相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耳濡目染来形成自我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所以这个过程来自父母的举止、修养素质、个性行为、人际交往和兴趣等都将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个作为幼儿成长发育最基础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衣食住行以及引导孩子的启蒙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家长开始对孩子在一出生就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值,所以很多家长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学习成长的目标;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在这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下希望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所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作为家长或者幼儿老师的一种责任和期望,通过把两者的这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权衡和把握,就能将幼儿逐渐培养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2.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履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这种幼儿园教育也是为了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幼儿家庭教育的出发点相对比较自由和随意,没有绝对的目标,这就形成与幼儿园、社会之间的密切统一,然后相互之间通过配合和完善,来达到教育的统一性,并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来让幼儿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这也是为了给孩子多样性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3.幼儿家庭教育能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效果和水平离不开幼儿的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为幼儿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教育出发点实质上是与幼儿园相统一的,所以就使得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通过幼儿家庭教育主动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就能为幼儿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加促进性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幼儿受教育更加全面和顺畅,反之倘若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与幼儿园之间进行配合则会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带来阻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要协助幼儿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要实现同师幼的积极互动首先必须建立在宽松、自由、和谐的基础之上。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与幼儿积极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并和幼儿保持愉快心情,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试想如果幼儿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不仅不乐意参与课堂,更会对课堂学活动产生恐惧心理,更谈不上课堂的积极互动。
二、与幼儿实现情感交流,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提前
与幼儿积极互动必须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是实现与幼儿心灵交汇,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实现师生的积极相互交流。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和谒可亲,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们情感变化的因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心理需求教师不仅从具体活动中满足他们,更需要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实现情感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与教师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我一定能行,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活动蕴含的乐趣。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强、自爱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坚强意志,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
课堂中的师幼互动,教师要突出幼儿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作用,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以便适时、适宜地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对象。幼儿在课堂上遇到不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以微笑的表情,耐心细致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并给予恰当的回答。当然,教师要细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动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师还需要积极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平等、自由的交往,乐意参与讨论,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突出幼儿课堂的主体性,实现师幼互动,让课堂精彩纷呈
改变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枯燥单调的讲授,突出幼儿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积极实现师幼互动,让课堂精彩纷呈。互动就是要让他们从课堂中解放出发,让他们积极动起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参与课堂,当然有时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不能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最终失去课堂教学的宗旨。比如:教师在组织幼儿玩沙时,如果放任自由,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随便活动,有时候现场是混乱一片,没有活动的主题,幼儿表现很活跃,但又失去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价值,如此一来,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呢?这时,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不妨参与到活动过程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与他们积极互动,实现课堂有序,有效。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关注幼儿实际需求,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实现与师幼的积极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想象可以挖出那些东西和他们一同分享,和同伴共同商讨、共同游戏,让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幼的积极互动。可见,积极构建师幼互动的课堂模式,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对幼儿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要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幼儿阶段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2解放儿童的眼睛,充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是幼儿教育中一直会论述的主题,而陶行知先生则是用"解放儿童的眼睛"这一形象的说法,来告诉我们广大教育者,要让孩子们用一双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幼儿对获得新知识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如何解放幼儿的眼睛?到了秋季,我们要开展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于是,我利用春游或秋游的机会,让孩子去观察发现春色与秋色的不同,也让孩子仔细而充分地观察秋季周围环境、季节和人物衣着的变化,在变化中发现不一样。这样,在以"秋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眼睛的观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感受,不仅能够很好的开展主题活动,更能充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当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也可以通过平常幼儿园对于小动物和花草的养殖,让幼儿每天观察小动物或花草是否有变化,并为此变化作详细的观察记录,这也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解放儿童的眼睛",发展幼儿观察力的实践。
3解放儿童的嘴巴,提高语言发展能力,言论自由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都会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而培养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语言活动。"解放儿童的嘴巴",在我看来就是给予幼儿自由言论的机会,与此同时,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而我在教育中的实践也是在于语言活动。在一次绘本故事《会飞的抱抱》中,我让孩子们学习故事中的一句话:"有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抱抱送给他的外婆,地址在信上,这就是那个抱抱。"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句话,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提问,给予幼儿多说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幼儿语言的发展能力。同时,在阅读此绘本时,我也组织幼儿讨论,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们进行自由言论。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我相信,"解放儿童的嘴巴"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很好的实践。
4解放儿童的空间,走出幼儿园,给幼儿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不能将孩子禁锢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拓展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让幼儿到社会中去感受和体悟,去社会中进行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的机会。而我,对于"解放儿童的空间"实践就是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为了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贴近孩子的生活,我组织了一次"走进超市"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那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并让他们掌握更多了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