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级畜牧兽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级畜牧兽医论文

篇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篇2

范性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79-03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农业大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畜牧业历来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畜牧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很好适应行业发展等,已严重制约着广西畜牧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因此除加大力度对在职的畜牧兽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创新培训提高外,还要对现在校就读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强其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据初步统计,中职在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占大中专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生70%。因此,加强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研究尤其显得突出和必要。本文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正确定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部在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如何定位?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6年多来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就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畜牧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广西畜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立“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逐渐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几年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积极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然后1年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学生第三年通过到企业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训练,直接体验到职业岗位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熏陶,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作用,密切了校企关系,强化了就业基地的培育,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施“校中厂”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学校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企业参股”等形式筹集资金,在校内建设了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生产性“校中厂”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专业岗位技能,真正做到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选择了一些区内外优秀企业,如扬翔集团、春茂集团等,校企共同育人,订单企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数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这种订单式的学生占专业学生15%左右,“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试行,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职业技能证+中职学历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促进课证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双证制”学生占专业学生95%,毕业时取得双证,成为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本着“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原则,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改革上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上遵循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实用为原则,专业技术课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程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目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对行业工作过程化探究,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根据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将整合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将原来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按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相适应”等方面作为衡量新课程体系建立的标准,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动物疾病防治岗位设计出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猪、牛、羊、禽)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四个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相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对接,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相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能同时满足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的目的。

(二)重视德育课教学,创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德育课、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交、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团结协作与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三门德育课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德育这一主线,将德育贯穿在各课程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为载体,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对语文、化学、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程度、行业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并与时俱进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促进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使文化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如语文应加重应用文写作的比例等,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积极性。

(三)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除进行教学内容精选组装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新法,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动学,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凸现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特点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猪生产》、《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部国家和农业部规划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部,在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基础理论适度,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编写的教材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定和推广,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业务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编写了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书、习题集,开发和制作了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软件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组合成一体,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营造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初步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专业特色。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教师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多年来,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开展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计划,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国家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培训4人;第二,强化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1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第三,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编写教材著作和,仅2008年以来,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就承担了教育厅、水产畜牧兽医局教改、科研项目7项,发表教育教学和专业论文20余篇;第四,聘请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5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第五,学校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教师普遍树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枝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学校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7人,“双师型”教师11人;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1人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名师培养工程人选,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上都远远超过了示范专业要求,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按照示范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校内实验实习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确保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本专业生产性、技术性的各种规范性实训。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由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校内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

其一,新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设置了16个实训室,基本满足了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各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

其二,按生产企业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建设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能力,提高技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其三,完善动物医院的建设,在满足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能积极对外开展畜禽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还结合教学带领学生为附近养殖场、专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在防治疾病中碰到的问题,为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其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系列政策等有关规定,制订一套完善的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方案,做到规范管理,确保安全,互利共赢。积极选好了一批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育人环境好的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广东温氏集团等20个著名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保证了常年可容纳500名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企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学校教师则担负起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训的条件,在行业内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全区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其指导和示范作用。

六、学生素质的现状及素质教育的方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等6个方面。据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素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诚实守信,学习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能正确对待就业等。但部分学生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较差,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薄弱,厌学、自卑、失落等现象令人忧虑,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与社会所期望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致使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一,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作用。第三,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广泛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第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实训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把学做人和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达到教、学、做合一,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通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专业教育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科学和人文品位的专业精神,逐步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篇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一批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规模化生产、疫病免疫、诊断、检测、疫情控制与扑灭、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动物药品开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更加关注,畜牧兽医学科对我省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兽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畜牧兽医既是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家禽时期;又是现代的学科,拥有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畜牧兽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由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畜牧兽医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学、饲料营养学、繁殖学、饲养管理学、草地与饲料生产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产科学等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科的研究已扩展和延伸到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学、畜牧兽医法学、公共管理学、动物卫生经济学等领域。

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畜牧兽医学科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担供了宽阔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涉及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

2 学科体系建设现状

2.1 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畜牧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多年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86年建立了兽医内科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兽医学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动物生产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畜牧学研究生。目前拥有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1个,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点 2 个。2001―2006年,已培养学士790名、硕士98名。同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与“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创办于1985年,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320名、中专生1500多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中专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职业高中学校畜牧兽医班从1983年开始兴办以来,共招生6800多人,毕业6000多人。

省、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动物检疫、信息管理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仅1991年以来,省里组织培训就达70多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从而提高全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各地农函大利用教学培训资源,对全省畜禽生产第一线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共培训4万多人。

我省历来十分重视畜牧、兽医科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研究所” 已在石狮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设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工程”也通过省级验收;设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已经立项建设;设在龙岩学院的“预防兽医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已经立项建设。

2.2 机构与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畜牧兽医机构与队伍建设,历经几次改革和调整,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省级成立畜牧兽医局,设畜牧兽医综合处、兽医处、畜牧处、饲料兽药处,拥有行政编制25人;事业单位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全额事业编制94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等事业机构,共有939人员编制,实际人员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2483名,实有人员1418人,由于几次改革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影响到机构与队伍的稳定,目前正在理顺;为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实施,我省从2004年起,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全省共15043名,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此外,全省还拥有畜牧兽医教学、科研人员3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适应的畜牧兽医的行政事业、教学、科研机构与队伍。

2.3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加大了对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体系、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场,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215万元,建设了96个实验室,面积达19800平方米。其中1个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能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或确诊;9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分析、诊断等能力;8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具体承担辖区内畜禽抗体监测、数据整理、汇总和报告以及样品采集等能力;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2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基本具备了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31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备了承担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和消毒工作;373个乡镇兽医站,大部分初步具备了分发疫苗、实施免疫、样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计投入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建设经费5995万元,新建4个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1个国家水禽地方品种畜禽资源基因库和1个种畜性能测定与评估中心。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我省畜牧业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已达33914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5708万元、畜牧业标准化建设13120万元、生猪生产大县奖励3166万元、母猪保险1920万元。

3 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

3.1 学科发展现状

3.1.1 畜牧

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为重点,已建立了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建黄兔、山麻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河田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长乐灰鹅、闽北白鹅、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晋江马等20个畜禽地方品种保种场和晋江马保种区,并开展了品系选育和配套系选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金定鸭品系选育和莆田黑鸭高产系选育,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麻鸭高产系和配套系选育相继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鸭高产系目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存栏量达到3亿以上,成为我国蛋鸭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山麻鸭配套系产蛋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福建省农科院对半番鸭羽色性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鸭作为父本生产白羽半番鸭时,半番鸭白羽毛性状的遗传主要决定于母本,选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母本品系,《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分别获得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了半番鸭生产的经济价值,使我省的半番鸭选育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鸭人工授精技术在我省起步较早,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猪RN基因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开展了黄牛、山羊以及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进行番鸭的种用性能选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基金立项。 “优质白番鸭RF系列”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向全国16个省、市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望推广应用。“肉鸡、肉鸭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和“番鸭选育中动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对加快肉禽良种选育及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殖机能的调控与繁殖新技术方面,取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我省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儿胎盘的内分泌学、组织学变化与胎儿生长、母体代谢以及母子妊娠期、围产期疾病的关系,提出了胎儿胎盘机能的内分泌学和组织学监测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外专业学术杂志上20篇,其中SCI论文2篇。在生殖内分泌对生殖机能调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着力于研发相关配套技术,力争实现奶牛一年一产,进一步提高禽类生产性能。番鸭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调控技术研究将通过功能基因的辅助选择,提高番鸭繁殖性能,可望在禽类分子育种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国首创研究出蛋鸭无水面旱地圈养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水禽提供了替代传统水面放养的生物安全饲养技术。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药物残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资助;开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初见成效;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项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中兽医药技术为特色的肉猪、半放养优质鸡、黄兔的标准化生产和药残控制技术体系。“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黄兔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半放养优质鸡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猪新型免疫调节剂研究”分别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农业部门和省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在天然药物深加工及兽药新产品研究与应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中药多功能提取、分离浓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常用的中药的有效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加工,探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07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鱼腥草系列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近年开发出了多种新制剂和系列产品,主要有中药浓缩颗粒制剂、中药超微粉制剂、中药免疫调节剂、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散剂等,与有关兽药厂家联合申报取得中兽药制剂生产批文10个,这些制剂在畜牧生产尤其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出系列新型兽用透皮吸收制剂,如洛美沙星搽剂、克痢星搽剂,环丙沙星搽剂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使用简便、腐蚀性小、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无环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系列,如“稳定化戊二醛消毒剂”和“新型溴氯海因缓释型消毒剂”,于2003年通过了农业部评审并获得新兽药证书;研制成功提高动物抗病力、减少应激的新制剂,如烟酸铬、烟酸铜、吡啶-2-羧酸铜,其中烟酸铬获得2002年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200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1.2 兽医

我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共患病,开展了病原生态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果奖3项。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伪狂犬病灭活苗”的应用,有效地消灭了牛羊Pr,牛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标准”产品,该成果获得1984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1990年研究人员采用蚀斑纯化和温度诱变方法,从PRV闽A株(强毒)中选育出伪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该苗对猪安全有效,“伪狂犬病弱毒株的选育”于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与弱毒疫苗比较,不存在潜伏感染及毒力返强的问题,克服了油乳剂灭活苗常见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该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国伪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新型佐剂的引入及效果,对于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77~1978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开始对猪链球病菌苗进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开展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1983年应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的要求,无偿将猪链球菌Ft117弱毒株赠送该厂扩大生产,为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3株PRRSV分离株,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属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离的地方毒株进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应用本地分离株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本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88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和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先后获得成果奖三项,其中“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鉴定和诊断研究”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株病毒,应用电镜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组部分片断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规和分子水平上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系在国内首次鉴定该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的RT-PCR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国外至今尚无活疫苗。

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型,详细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开展“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示范推广”项目,两年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近700万羽份,获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从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二项。研制了既适合规模养殖场又适合基层使用的口蹄疫、猪瘟等动物传染病的胶体金试纸条;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畜牧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畜牧、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骄人的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如表1所示),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按照畜牧兽医分类,其中畜牧28项,兽医20项。审定批准了1个新饲料添加剂和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兽医科学成就,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4 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4.1 学科发展趋势

畜牧学科研究将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猪、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优质品种遗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质育种、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禽育种的重要内容。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又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环境友好的饲料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环境控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控技术等领域研究亦日趋重要。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中广泛应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疫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来畜禽疫病研究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开展对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发病机制、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病原的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与抗原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盒是发展方向;预防兽医学的研究进步将在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疫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预报和疫情快速应对体系。

4.2 关键技术

4.2.1 畜禽遗传育种

(1)技术需求: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术;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技术;畜禽数量性状选育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畜禽超高产育种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猪的新品种(系)以及配套系的选育;优质肉鸡、水禽品种(系)、配套系的选育;山羊新品系的选育;优质肉牛、奶牛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畜禽肉质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种特有DNA资源的分离和鉴定;种畜禽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技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术研究。

4.2.2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术需求: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和完善技术;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4.2.3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1)技术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加工生产、优化配制利用技术,以及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种和已有添加剂品种的低成本、高新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动物营养物质代谢、需求规律、饲养标准修订和配套饲养技术(含无公害、绿色、有无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饲料加工工艺开发技术;饲料及添加剂原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不同畜禽地方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等的优化生产利用技术;青粗饲料利用新技术;适用我省饲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配方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技术;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代谢调控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药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关键设备与工艺,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术;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与仿生饲料的生产技术。

4.2.4 草山草坡保护利用及草业开发

(1)技术需求:牧草品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技术;牧草良种选育及良繁生产技术;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产品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放牧、刈割、环保、绿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种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选育,优质牧草良种繁育技术;不同类型种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集约化生产技术;不同草产品加工工艺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开发;筛选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草食动物的四季牧草轮供品种。

4.2.5 畜产品加工

(1)技术需求: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畜产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质量控制及监督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功能成份、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优质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型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设备开发;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白质、清洁、卫生、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皮、毛、绒现代清洁初加工技术研究。畜禽副产品清洁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原料与制品保鲜技术开发;大宗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畜产品与制品质量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及监测技术开发。

4.2.6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1)技术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洁生产”环境质量保证技术;畜禽场废弃物无害化自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安全无污染饲养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发技术;环境标准、质量监督检测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高效、低耗、装配化、标准化猪鸡环境设施的开发,新型清洁饲养工艺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粪尿高分离固液分离技术设备研制;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自理新技术与设备;经济型固体废弃物快速发酵技术,有机复合肥生产技术及设备,N素损失控制技术;液体粪便土地直接利用技术和配套设备;臭气控制新技术。

5 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与畜牧业发展需要动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兽医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级安排农业科技专项仅为12886万元;而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省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这与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称。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禽遗传育种技术滞后,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营养和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较少;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比较落后,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寄生虫病研究尤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利用、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畜禽场环境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畜牧兽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畜牧、兽医科学所需的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安全Ⅲ级和Ⅱ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质量遗传评估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畜禽防疫体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并建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5.2.3 加大学科关键技术攻关

要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投入力度,重点在畜禽优质高效高产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术、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技术、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技术、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7-农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陈越,杜生明. 21世纪初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展望[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课题组成员:

1. 梁全顺,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兽医师。

篇4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3、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3.1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

3.1.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更要有过硬的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3.3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篇5

【作者简介】 占取胜,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总务主任,国家级示范专业畜牧组组长;张征,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王丛军,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52-03

我校(特指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下文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开办多年,是学校骨干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现被纳入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示范校建设的实际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农村中职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要保证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1,实施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重要保证,也是“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三段递进式”(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学习、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职业方向选择的专业技术模块学习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尝试“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实训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把本专业建成产学结合、特色鲜明、对口就业率高的示范专业。

一、校内实习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条件,认真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训实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社会(顶岗)实习、农村庭院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 利用学校实训室组织教学实习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学校就建立起了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农牧实训室,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农牧实训室硬件设施,学校教务处把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开出率必须达到80%以上,督促各科教师努力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内容,保证了校内教学实训的落实。

2. 利用实习实验动物,组织各科教学实训

畜牧兽医专业各学科的许多实训实习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如果每学科的实训都配齐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实习实验动物,显然是学校的财力所不允许的。对此,我们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各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配合,努力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例如把一头猪作为实验动物,在确定一个实训活动周或实训活动月中,可以综合作为以下多门课程的多个教学实训:①《家畜饲养学》的饲养实训;②《畜牧学》的家畜品质外貌鉴定实训;③《兽医诊疗学》的基本检查方法、操作技能训练;④《家畜外科学》的常见手术操作技能训练;⑤《兽医药理学》给药途径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药理实验;⑥《家畜病理学》的病理解剖和《家畜解剖学》的大体解剖实训等。

3. 利用实训实习教学实习

学校共建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既是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也是畜牧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在这里参加生产实习劳动既可以掌握家畜家禽饲养的全过程,又可以掌握畜禽的疫病防治技术,还可以了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以及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二、社会(顶岗)实习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为此学校与县畜牧局及其下设的各乡镇兽医站、养殖场以及专业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尽快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社会(顶岗)实习包括:

1. 根据畜禽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季节性实习

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疾病防治的季节性特点,突击性地进行参观实习和短期实地实习。由于此类实习具有一定的知识超前性,在实习前,教师可突击性地、有针对性地提前介绍有关专业知识。例如,突击性地参加乡、镇各基层兽医站的春季或秋季畜禽疾病预防工作,时间一般为1―2周,此项实习活动是在兽医站最繁忙之际插入,很受他们欢迎。同时,由于工作范围广,还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又如在畜牧学养禽的教学过程中,春季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各家禽孵化厂(室)参观或联系生产实习点参加禽蛋的孵化生产值班,了解禽蛋孵化的过程,直至出雏后的幼雏雌雄鉴别、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2. 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们与正邦集团、畜牧局红彤物业公司、湖北闽湖畜牧公司、武汉华龙饲料公司、红安利达畜牧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要求达到1:1.1,部分专业课教学中尝试构建“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如针对猪生产等养殖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堂设在现场,把现场搬进课堂。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改变观念,把教室搬到养殖场、实训室,采用“工学交替”“轮流顶岗”的现场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部分每周安排1-2天集中讲授,其余时间均为实践技能的训练,由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在校内实训室、校办实训养殖场以及县域内校企合作的养殖企业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一定时间后再轮换,使每个学生对猪生产、家禽生产等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学生通过参与猪场的生产过程,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养猪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与生产脱节、能力培养不到位、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岗位培养目的明确、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学生融入企业环境、兼有双重身份、校企合作、互利共盈。密切课堂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 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好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重点,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组织生产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我们的毕业实习具有明确的任务,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求实效。为此,我们首先取得县畜牧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县畜牧局统一开出介绍信,介绍实习生到各乡、镇兽医站或养殖场等基层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另外,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组织部分学生到养猪场、养鸡场、饲料厂等规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为九个月至一年,具体实习场所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结合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到兽医站主要进行兽医实习,到养殖场主要进行畜牧生产实习,甚至还可到畜禽养殖专业户进行生产实习,规定1―2个实习生认定一个畜牧兽医技术员为自己的辅导师傅,在其安排下进行实习。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轮岗实习。要求实习生边实习、边看书、边完成实习任务,在专、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实习日记、专业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等。学校领导及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回检查、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个阶段的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所在单位、辅导师傅、带队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存入学生档案。返校后,检查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认真作实结。把实习成绩列入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农村、庭院实习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村组农户庭院养殖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庭院的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畜牧生产劳动,既是学校实训、社会(顶岗)实习的补充,又能直接服务于农村、家庭,解决当地农村、家庭在畜牧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发挥学员农村家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职业中专的影响,增强了学校办学吸引力。农村、庭院实习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畜牧良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应用、科学饲养、兽医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

篇6

为了科学合理的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笔者对辽宁省内五所开设动物科学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各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措施,并采用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了畜牧行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梳理出适合辽宁省畜牧业发展的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本着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训练和创新性训练五部分构成。

一、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熟练、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严谨、客观、科学的实践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调整一些陈旧、落后的内容,增设适应畜牧行业发展的较先进的实验项目,对原实验项目进行必要的精简、浓缩并进行整合,避免相近学科之间不应有的简单重复和彼此孤立,充分体现畜牧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二、专业基础训练

专业基础训练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六大技术支柱进行设置。分别是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动物生产技术训练、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及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家畜品种的选育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熟悉人工授精的方法与过程,了解冷冻的制作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要求学生深入到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卫生调查及牧场规划布局情况的实习;动物生产技术训练要求学生参与畜牧生产的各环节,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及动物营养技术;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动物普通病及传染病的诊疗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营销策略和技巧,增强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和产品。学校教学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修正教学内容,紧跟时展需要,适时增加新的试验,为培养实用人才而努力。

三、综合能力训练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属实习单位或学校附近的奶牛场、养猪场、家禽场、兽医诊疗结构等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实习期间要熟练掌握生产全过程及生产技术,掌握各种大型养殖场家畜疾病的防控措施要求,实验室分析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

四、毕业实习训练

毕业实习是全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训练。按照毕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综合性实践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企业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创新性训练

1.参加专业社团组织

专业社团组织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该组织旨在给同学们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提高实践技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制定加入社团的相关要求,并进行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合格的同学可以加入该组织。

2.开展实践技能比赛

设立学生创业比赛和操作技能比赛。学生创业比赛是由同学们自由组队,自由选择拟创立的企业,对创办企业的前景、规划、生产模式、产品、销路、运转、管理、分工、利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策划和说明。由评委老师评出名次并颁发证书和奖品;操作技能比赛是本着贴近生产实际、将实践和乐趣融于一体的原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技能比赛的内容,规则及评选办法。

3.参加企业短期培训

学校与企业结合办特色班。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生产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学生再去企业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

4.参加科研训练

许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学生可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中的某一项内容。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县、镇、乡等社会第一线,了解当地经济及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生活文化水平。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技术,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并练就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物科学专业属于实践性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严格的要求。学校只有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胜球,乔灵,董小英.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2):92-96.

[2]刘国买,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8-70.

[3]何若钢,覃小荣,李秀宝.实践教学推进动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3):110-112.

[4]王博,祝爱锦,黄国清.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西畜牧兽医,2012,(2):9-12.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6]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23-127.

[7]白文林,尹荣焕,罗光彬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1):156-158.

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石屏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以使广大人民真正吃上“放心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实施畜产品安全放心工程对保障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然而,当前在畜产品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少数畜禽饲养户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农药、抗生素和兽药等,致使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严重地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

1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防疫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

基层防疫监督管理权混乱,乡镇政府经常对防疫工作进行干预,有时会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致使畜产品在流向市场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给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2药物残留严重,违禁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

目前部分养殖专业户为了提高畜禽成活率擅自加大兽药剂量,并在日常饲养中用药剂或添加剂来防控疾病的发生,使兽药在畜禽体内集聚,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3检测体系不健全,缺乏检测人员

我国畜产品质量检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主要以维生物等常规检测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与产业化的发展,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日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畜产品安全问题开始引起行业和社会的关注,行业对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的检测工作有所加强。但目前石屏县还没有正规的检验室,只有以诊断动物疾病为主的兽医诊断室,而且未通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和计量认证,检测结果缺乏权威性;畜牧系统中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太少,而中级的大多属于畜禽养殖兽医防疫治病技术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验室检验人才,残留检测项目不能开展。所实施的“放心肉”工程也只是经过检疫做到外观卫生,猪胴体达到“四无”标准,摘除了三腺,兽药残留等还停留在感官评价阶段。

1.4养殖方式落后极大地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石屏县畜牧业生产现状是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厂少,大量的畜产品由一家一户的农民以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生产,对生产过程难监控,尚无完善的饲养管理标准;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性大,包括饲料的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免疫程序、排泄物处理、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难以达标,因此很难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畜产品。

2对策

2.1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加大立法工作,完善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配套法规,使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处理有法可依。二是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增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水平。

2.2加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

要深入贯彻执行《兽医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一是加大对兽药饲料的查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二是加强对畜禽生产养殖户用药用料的监管,督促他们建立用药用料记录,规范畜禽养殖用药行为,严格执行休药期;三是加强对禁用、限用药物的监管,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合格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的品种和名录。

2.3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管工作,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进一步做好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的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二是进一步加大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使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出栏和出产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严格查物验证,无检疫证和运输工具消毒证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一律不准上市交易,同时加强对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查处,一经发现及时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2.4严把饲料、兽药关,强化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控制

要控制减少兽药残留、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必须引导饲养户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的要求,做到坚决不用违禁药品,严格遵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停药期,推动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畜禽生产体系建设。同时畜产品生产者要严格按《兽药使用标准》、《饲料使用标准》、《饲养管理准则》等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确保饲养过程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产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以及各种饲料、兽药产品标准和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有效控制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2.5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实施可追溯性管理模式

在畜产品生产体系中,实施质量档案制度,对原料、成品饲料、添加剂、畜禽谱系、饲养过程防疫疾病治疗用药、屠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要有准确完整的记录。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根溯源分析可能产生危害及影响安全的因素,突出关键点的控制,通过质量档案实施质量追溯,以确保畜产品质量。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搞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畜牧部门的重要职责。必须把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自始至终贯彻到从动物饲养到餐桌的全过程,确保动物产品无病原微生物侵害、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无掺假注水,使广大人民真正吃上“放心肉”。

参考文献

[1] 汪保根,汤婕,汤锋.畜产品重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4(9):62-64.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5-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100%。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优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江.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104-106.

[2]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711):63-65.

[3]崔景艳.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时空,2012,8(12):69-70.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23.

[5]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79-80.

篇9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给兽医临床工作的内涵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在诊疗方式、诊疗动物种类、疾病防治内涵、对疾病的处理方式、就业岗位类型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动物医学专业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动物医学专业人才[1]。为此,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改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创办自1975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畜牧业经营管理者。专业升本以来,我院启动“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包括全新教学模式和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改革(EIP)两个教学改革计划;“四个坚持”,即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4个4兽医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程能力培养体系。

一、全新教学模式

我院对传统的动物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实施了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全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精品”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

二、全浸式英语教学改革(EIP)

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听、读、说、写”能力是我院精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浸入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系统教学工程,将课堂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EIP)。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我院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实施基于网络的EIP教学,要求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第三学期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第五学期参加六级英语统考,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英语能力,为后续专业英语教学奠定重要基础。

三、实施“四个坚持”,全面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

新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4个4”模式,构建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1.以“4门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和《兽医生物技术》)为龙头,全面强化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这四门课程是我院新教学模式最有特色的综合性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统计学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批判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等掌握摄取知识的能力。《兽医临床方法》包含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内、外、产科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横跨5个学期,制定严格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课程将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整合为一体,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能力。《兽医生物技术》是一门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操作,不但系统了解了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自行设计的综合性、探索性试验,培养了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以“四种教学手段”(应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畜)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兽医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

3.集中安排“四学期临床实践”(第5、6、7、8四个学期,包括生产见习、实验室技能操作、临床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在动物生产与兽医临床一线中磨炼。有效的兽医临床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第5学期为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动物生产全过程;第6―7学期为实验室基本技能集中培训的时间;第8学期我们安排选择实习14周,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生产单位强化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兽医临床工作。

4.坚持“四种技能考试”,确保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通过四种技能考核,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①所有实验课均要求考基本操作(占10―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②技能模块(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兽医生物技术)以技能考试为主(占50―70%);③兽医临床实习坚持技能考试(占50%);④临床毕业实习技能考试占毕业考试60%。

(二)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确保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对本专业学生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第1―2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EIP)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3―4学期实施教学外(课外)EIP计划,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刊物、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EIP教学不断延伸和深入;第5―8学期在自愿基础上,辅导学生应用英文教材学习,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三)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近年来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事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动物性品的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甚至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畜牧产业因产品品质问题而面临国内和国际双重的压力和挑战,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强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

(四)坚持科研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探索性实验和设立开放实验室等,全面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

2006年以来,我们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拨出1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本专业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57项,重点项目资助6000元,一般项目资助2000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收集资料、申报课题、预备实验、正式实验、论文写作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从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工作均严格要求。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我院本专业生总数的40%。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学习到严谨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科研能力,深受师生的好评,也获得一批优秀的成果。

2.开设探索性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

“三理学”是由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三门课程整合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动物药物注射、解剖、离体蛙心制备,等等;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从正常到异常再恢复到正常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为探索性实验,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现有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机能学学习网上展开讨论,修改问题,然后答辩。②立项:通过讨论修改后立项。③实验准备:包括动物、试剂、预备实验等。④正式实验:按照设计方案,预备试验方案进行实验。⑤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⑥论文报告会。通过探索性实验,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2008级开始,所有学生均要求参与探索性实验,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篇10

1 加强与实践教学相配本文由收集整理套的专业理沦教学体系的建设

针对现行的预防兽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不太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要求,(1)首先重组和调整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能够保证专业性质决定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多开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诊断技术”课程,增加“兽医微生物学”、“畜禽传染病学”的授课时数;压缩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新开设《动物医学新技术》、《动物微生态技术》、《兽医生物制品概论》、《畜牧兽医导论》等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开拓意识等等。预防兽医学科各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快,没有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应修订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2)其次充实和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充探索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避免学科交叉间不该有的简单重复;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课程,不仅要突出白己的办学特色,而且整合和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资源。

2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多年来,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个基地的建设不完善,同时,因管理及市场等原因,基地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因此,应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1)鼓励校院加大对基地的经费投入,使条件更加优越,设施更齐全;(2)吸引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搞科研,提高校内基地的科技水平;(3)调整基地建设的功能,逐步由以赢利为目的转向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需要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同时,也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选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合作融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或作为本院校外专门的学生实践基地。这些措施既可加强校系与企业的联系,又使双方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而富有成效。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出能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有用人单位主体——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模式,也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追求有差异,所以导致合作不稳定;以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没有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实习。因此,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1)学校可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企业,鼓励专家教授在企业中担任职务或投资入股;(2)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搞科研,企业也可利用开发的专利技术推广盈利;(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4)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岗生产,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切合实际,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强,同时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第一时间选拔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5)邀清相关知名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会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考试考核和质量评价,便于学校及时发现社会对专业的新标准新要求,随时作出新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机制。

4 加强教学、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

转贴于

动手能力有限,掌握的知识不切合实际,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职工作,不能独立承担任务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工作:(1)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畜牧兽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理沦——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不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临床教师亲自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的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2)举办“兽医技能培训班”。学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举办多期培训班,形式、人数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使学生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如在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动物传染病,学院可以及时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介绍扑灭该病的措施及整个过程,以增加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送检的病例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如何诊断动物疫病的全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其亲自动手操作;定期带领学生走访附近农户或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举办以“宠物展览会”和“宠物选美大赛”为特色的兽医校园文化节。通过宠物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世界名猫、名犬及宠物关容技术,激发学生们实践教学的兴趣;(4)进一步提倡、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学院可加人投入经费(寻求社会赞助),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土创新能力。

篇1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事实上是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的指定…,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l就业导向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灵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为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就必须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瞄准产业的发展进程,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依据,对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全面素质来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诚信素质的教育,而且要重视以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再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加大设置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在内涵上体现职业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三性原则"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等性,又体现职业性。

2.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形成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地向纵深发展,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有职业工种的社会化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3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积极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

按照《意见》的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旨在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技术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内容,形成一个贯穿“三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岗位试就业阶段)、依托“四个平台”(基本技能实践平台、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岗位技能实践平台)的实践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也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1)认真剖析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课题组从社会调查人手,围绕行业发展前景、人才素质(从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建议这三个重点,兼顾调研对象的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产规模以及不同经营类型和产品结构,采取与企业专家访谈,设计问卷进行调研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了近阶段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见表l,

掌握了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在主要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又请相关企业或单位的生产一线的技术经理、技术厂长、技术员、工程师按照丁作任务分析表设计的内容进行作任务分析,并对其进行能力分解,见表2。

(2)积极构建“四位一体”梯度式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思想和观点等的总和。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来说,它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为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为此,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杜威的职业“主题”轴心论、职业能力观和行动导向等理论,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同时,根据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了一套以“项目包”为主体,融基本技能项目包、专业技能项目包、综合技能项目包和岗位技能项目包“四位一体”和由“项目包——项目——模块——任务”梯度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这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职业人”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因素

4.1树立面向21世纪的全过程实践教学观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围绕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导向的现代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体系,摒弃传统的“三个中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以岗位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树立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职实践教学观。

4.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只有建设好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确保很好地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专业技能规范的目的和要求,实施实践教学方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此,要实行专业教师企业的蹲点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要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校联系,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群体达到整体优化。

4.3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52-03

目前,我国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并引入了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各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不过,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多数校企合作仍是短期的、松散的、低层次的,没有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表明,目前只有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介绍在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推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初步建立一套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集合、按需组合、共同发展的目标,达到真正体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局面。

一、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继续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服务。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情况不容乐观。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少或根本不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一般是企业到学校招聘,院(系)对实习单位简单了解后确定为实习单位介绍学生,约定面试具体时间,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面试合格者校企签订协议,学生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企业和表现较好并愿意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签订就业合同,使其成为企业的员工。一般情况是学院每年选派一批学生赴企业实习,使顶岗实习工作循环往复进行。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浅层次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的效果。

本文所说的校企合作指的是深度融合,要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达到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渗透,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授课或和企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或科研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开展校企合作前,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社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合作办学”、“合作办班”、“合作办专业”、“合作办企业”等多种合作模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对一地培养人才,在满足行业和企业不同需求的同时,改革、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校企合作“三赢”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多方调研,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开展合作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大型知名企业洽谈合作。从我院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现状调查发现,在将近2000名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愿意到大型知名企业工作,因而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多选择大型知名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至少要能同时接受10名以上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另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小企业有发展空间,因此也可以适当考虑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小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对象。

在选择合作对象的过程中,我院领导非常重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促成合作:一是动用院领导拥有的广泛的社会人力资源。一般情况下,由于领导能够高瞻远瞩,再加上朋友之间拥有深厚的感情,在信任的基础上能做到兼顾双方利益,共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了专业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我院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教师学历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多数和许多大型养殖企业有业务往来,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部分人力资源优势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经过筛选,首先选择大型集团公司或连锁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比如上海新农集团、南农高科、上海牛奶集团、南通宝宝贝贝、现代牧业等知名企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服务标准、超前的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学生和专业教师到这样的知名企业工作或学习,更能学到先进的养殖技术服务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意义深远。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行业、企业接轨,是保证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我院通过对学生、行业、企业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初步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该方案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制定了基本能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我院再和有意向合作的知名企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校企合作班”补充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不影响学校非校企合作班的教学秩序,又弥补了各岗位技能需求不同的不足。

(三)共同管理“校企合作班”

“校企合作班”全体学员由我院和企业共同管理,双方各安排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我院与各“校企合作班”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结合企业组织架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制定班级管理相关制度。目前,“校企合作班”的管理已得到我院与企业的肯定与认可。上海新农集团因为和我院的成功合作,该集团将建立校企合作班学校从2所(另1所是集团董事长的母校)增加到10所,这足以表明这种深层次的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了多赢。

(四)教学培训设施共用,学校与企业师资共享

由于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较多,又需要1年的顶岗实习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又能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在校期间的学习尤为重要。为此,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实施由企业在学校开设技能培训课堂,学校在企业开设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一方面做到了校企双方的进一步融合、交流,另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时间。以上海新农集团校企合作班为例,学生除了完成其毕业文凭所修学分课程,还利用周末的时间,由上海新农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担任任课教师,培训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这些“教师”都经过企业资深专家专业培训,一些高级专业课如猪病防治技术,则由上海新农集团技术总监张以藻同志亲自讲授,其在猪病防治行业有40多年的丰富经验,他的讲课赢得了所有学生的赞扬。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完成岗位实践能力的学习,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学校课程的学习,我院会选派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授课。在实践方面,上海新农集团拥有10余个生猪养殖场和1个原种猪场,1个疾病诊断中心,学生实习时可轮岗进行,最后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开展工作。我院与企业教学培训设施共用、师资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短暂的三年学习时间和学校、企业的教学设施,真正实现了“学生、企业与学校”三赢。

(五)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设在合作企业

毕业论文答辩是学校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我院与上海新农集团合作的“校企合作班”的毕业论文答辩是在上海新农集团举行,我院的教师与上海新农集团技术专家参与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分为3个阶段:首先由答辩学生进行论文陈述,然后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内容向学生随机提问。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创新程度、论文质量以及答辩中的表现综合测评成绩。这种在企业现场召开答辩会的形式,不仅加深了企业领导和学校专任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更主要的是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录用和选拔人才提供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实习就业两不误。

(六)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晋升相结合

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能达到一致,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决定把学生的考核评价与企业的录用提拔结合起来。为此,我院与上海新农集团合作的“校企合作班”在集团公司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25名学生分散到各猪场不同岗位开展实习,每个岗位实习2-4月,再轮换到其他岗位,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掌握公司3-4个以上岗位技能,并实行了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主要负责该生岗位技能的学习,学生岗位技能学习成果不仅仅和学生本人录用挂钩,还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晋升、加薪挂钩;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管理事宜。

为了促进学生成才,对“校企合作班”的考试制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考试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试卷为主的“一锤定音”的方式改为学校、企业共同考核。一方面,以企业对学员的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等为主形成评价;另一方面,根据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校的各种考核。在考核团队中以上海新农集团人员的评价为主、我院考核评价为辅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非所用”。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能为企业人事部门的正式录用和职务晋升提供直接的依据。

三、小结

目前,与我院建立校企合作班的企业均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或连锁企业,与其合作办学可以把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等融入到我院的教育模式中,促使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在与知名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使我院融会更多的企业文化,使大学生和专任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和企业家,增进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然,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企合作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管理制度、毕业生与岗位不完全适合等一些问题,这尚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