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篇1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而阅读是初中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新课标以及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现状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理不清文章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在做议论文阅读时,特别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1.议论文出现时间较晚

以苏教版为例,议论文阅读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作为中考三大阅读之一,九年级才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间上有一些迟。加之九年级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在新年之前就已结课,学生真正接触议论文只有半年左右时间,因此,在学生心底的印象比较浅,导致议论文掌握比较困难。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议论性文章主要有《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这些文章前两篇为演讲稿,文章长,整体把握较困难。后两篇是书信,随意性较强,均不太适合作为议论文进行教学。在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文章类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些讲解,对于学生把握较为有利。议论性文章少,典范性文章更少,这是议论文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在八年级或者更早为学生引入一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小文章,对于议论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2

二、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提问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提问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准备,也叫等待时间。有调查显示,60%的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在8秒钟以内,这样的时间长短显然是不够学生进行充分理解和思考的。所以等待时间需要更加长一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在等待时间里,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一些引导,逐步让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有思路可言。如学习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狼》一课,老师在和同学一起解读文本后,往往除了提问“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直观问题,还会进一步提问“屠夫靠什么消灭了狼”“如果你出了这种状况会怎么做”的理解性和拓展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文本的时间,在有了一定认识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理解;学生也掌握的课文的基础知识,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回答。

(二)合理设计提问内容,讲究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提问的问题应与当堂内容紧密联系,而问题的数量也应该恰到好处。按照每堂课40分钟,每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计算,每堂课应该提出8个问题。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始终围绕教学重点的,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和比较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某位老师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时,先是利用学生是不是喜爱放风筝作为开始,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在对文章的讲解中,为了使学生更加体会兄弟之间的感情时设计的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关于描写兄弟情感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与本文的学习重点联系并不密切。对于学生而言,喜欢的句子很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了重点感,思路不清晰。如果能这样提问题:“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对兄弟感情的片段很多,请问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最让你有所感触。”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时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便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了。

(三)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评价。实验表明,老师越是积极主动的评价学生的回答,越是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乐观向上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时,很多老师用的是“很好”“回答的非常正确”这样的空洞词语,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来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答错问题时,不要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要找出学生回答中对的方面或者对的地方,充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然后再对错误的地方予以指正,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不被班级学生嘲笑,也能让学生自己明白如何改正错误。

篇3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篇4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篇5

二、师生互动,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互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思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碰撞出多种视界的沟通与汇合,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蕴含情感的有效感知与体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时,要积极利用师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作用,对阅读探究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阅读探究的成效。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提出了“韩麦尔先生在讲课过程中哽住的原因是什么?”、“韩麦尔先生会使出全身力气来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为什么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来宣布结束?”等问题,师生互动交流。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韩麦尔先生哽住的原因是爱国情感一时难以自禁;有些学生认为“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眼正是韩麦尔先生内心浓浓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及国家将要沦丧的悲痛之情。通过这样多元互动的过程探究,不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想法、观念、情感等得到有效交流,还成功地引起学生与韩麦尔先生及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极大增强教学效果。

篇6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7

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议论文这一体裁,教师要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教给学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而衍化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关于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有哪些教学策略呢?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从初一抓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中考制度的体制之下,分数依然是衡量诸多因素的重要指标,作为中考的必考题,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万万不可从初三才开始练习,既然中考题型了然于胸,不妨从初一抓起,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路,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活跃学生的思维。首先,我在教学时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做一套中考题。学生可以不会做,可以去查资料,但是一定要经历做题的过程,我会抽出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也许学生的认知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但无论接受多少,只要接受就是值得的;其次,规范答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初中生身心都很活跃,思维也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呈现在卷面上,可能就会吃大亏。为此,我搜集整理了很多中考卷的典型例子,用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阅卷老师如何进行采分,怎样答题才能迎合老师的需要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清晰的头脑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日积月累,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工整,给人以舒服之感。同样,我搜集了很多中考卷面的正反例子展示给学生看,同样的答案,也许就是因为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而与满分失之交臂,提醒学生不要等到考试前夕才后悔没有好好练字,日常的学习中也要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写字时集中注意力,一旦写错字,轻轻地画一下,不要涂成了黑点,以免影响美观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也可以决定成败。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生本”思想得到了推广和借鉴,课堂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教师所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阅读与理解模块则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毕竟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完成阅读、分析、思考等环节,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师要大胆放手才行。首先,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如果学生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对于议论文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你所讲的内容他究竟接受了多少。为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比如实行小组积分制,哪位学生举手发言就为其所在的小组加一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如果人人的回答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更何况语文学科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即使是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也是如此,很多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平台。阅读与理解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要充分把握放任自流与全权之间的尺度,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既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奇妙的克隆》这篇议论文时,我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遇到瓶颈时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学生读得十分认真。

三、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需要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扫清障碍,在课下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是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宽慰学生的心灵,带领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其次,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才会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例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阅读任务,并且进行了师生比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题型,都不是依靠速成能够练就的,想要真正掌握,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认真思考,勤于动脑,肯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的战场上叱咤风云,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8

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连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效果;阅读分析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为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作了如下尝试:

一、先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初中语文阅读课,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阅读教学的最大效益。因此,在阅读前要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整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阅读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阅读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在综合阅读训练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二、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题,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三、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整体感知,培养鉴赏水平

篇10

一、明确教与学的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明确的方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定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将要学的文章进行“提前曝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大概的了解。在这一点上,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做得都不够好,没能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会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读起文章来漫无目的,为读而读。另一方面,教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上课的时候告知学生教学目标的内容,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立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体会文章中作者运用语言、选择材料的能力;第二,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第三,感受文章中传达出的浓厚亲情,从背影中挖掘出深深的父爱。在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仔细体味文章中所传达出的意蕴和中文排列组合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的上升。

二、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各种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为了响应新课标,更为了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康、全面的姿态成长和学习,教师要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一定要合理,一方面,小组内学生的性别比例要尽量均衡,避免出现小组间的“男女大战”。另一方面,要保证将班级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和阅读课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每个小组的实力均等,并且在小组内能够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其次,教师要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并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派出代表对问题进行回答,接着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船长为了拯救船上的乘客,牺牲了自己。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对于船长的牺牲,大家有什么看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完全融入了课堂学习之中,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在信息技术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日臻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学课堂中,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巧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效率。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幻灯片,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逼真的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之中,从而更加积极热情地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中间。课本上对文章的描写虽然精彩,但是与文章有关的拓展内容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事先下载好与文章有关的奇闻逸事和图片、文字资料,在课上的时候为学生展示和播放,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最后,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将文章的脉络和其中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做成PPT,在文章学习结束之后,打开PPT,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学生的知识,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多地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说动漫人物点缀、时事新闻穿插等,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第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固然能够向学生展示许多课本中没有的东西,但教师切不可对其进行过度使用,偏离了文章的内容,而是要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有得放矢地使用多媒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做到教与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4.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4.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4.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2.1 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4.2.2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12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