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教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进行管理时,要想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机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现阶段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激励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认可,激励机制的实施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并增强学校管理质量。在实施激励机制中要求学校要做到对教师利益的关注,充分将教师的潜力进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小学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小学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也应该进行提高。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时,大多数的小学还是在实现传统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来说,管理的决定权以及话语权主要还是在校长或者是学校管理层的手中,而教师只能在学校的要求下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制度过于死板苛刻,学生只能遵守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小学教育未来的发展。

(二)个人与团队间的冲突

在进行个人激烈以及团队激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制定出导致个人与团队出现分歧的激励机制。一般在进行激励机制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会更重视对于个人的激励,对于团队的激励就显得并没有很重视。其实每个团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成员所组成,在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让所有人更关注团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团队的利益。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

在学校进行管理时特别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师就会缺乏工作的热情。教师也不会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是把对学生的教学当成任务机械性地完成,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地对待教育,全力以赴地进行教学,才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该将学校的管理放在阳光下。但是现阶段很多小学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施时,因为特殊关系的原因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这样激励机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变了,不仅不会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二、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针对不一样的工作类型制定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进行激励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学校的管理民主化,让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一起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师的参与可以很好地实现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师对于激励机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励标准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要让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的制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方向的明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感。同时也有利于每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将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打造成优秀的班集体。

(二)有效平衡个人与团队

对个体进行激励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在进行班級管理时,对于表现好,而且班级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以及鼓励。对团队激励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的学校管理层应该合理地进行个人激励以及团队激励,重视对于教师个人的激励工作,重视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表现也要加以重视,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同时进行培养,促进学校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机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在对激励机制落实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教师以及学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教师才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

本文以激励机制为基础,对现阶段小学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为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将激励机制进行实际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教师以及学生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从而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的融合论文

摘要:在农村小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教育渗透,还需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和热爱家园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将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教育,并借此丰富学生的艺术认知、强化学生的传统艺术感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素养和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花鼓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054

花鼓灯是安徽省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并引领学生在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参与和实践中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进而逐步实现综合素养的完善。同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花鼓灯在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将花鼓灯与教育实践巧妙融合,以期帮助农村学生在艺术欣赏、艺术参与和艺术展示中实现进步和成长。

一、花鼓灯与农村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想要高效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传统艺术活动,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和了解其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首先,在农村小学中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艺术参与中建立个人自信。很多小学生缺乏个人自信心,但是经过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将在趣味化的艺术活动中建立活动兴趣,并逐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个人眼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教师需要借助传统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借此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动参与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在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参与中实现艺术素养的逐步建立。学生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参与中将学会艺术表现的唱腔和动作,并在日复一日的艺术练习中实现个人艺术表现力的强化;

最后,在农村小学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促使新一代中国建设者在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在艺术学习和活动参与中完成传统艺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播。

二、花鼓灯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应用

花鼓灯与农村小学的教育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灯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将成为每一位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花鼓灯艺术认知:建立文化认同

为了对小学生实施花鼓灯艺术教育,教师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述,并借助花鼓灯的艺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成艺术认识和了解。同时,经过花鼓灯艺术介绍,学生将对于这种安徽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艺术训练和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参与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学习之前,笔者借助花鼓灯艺术活动进行了艺术展示和介绍,并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参与兴趣。首先,笔者借助花鼓灯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并希望学生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建立兴趣。经过艺术欣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过这种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跟着奶奶学习过花鼓灯的舞蹈;还有的学生表示花鼓灯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好看。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进行了花鼓灯历史的讲述,以期帮助学生深入、详细了解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最后,笔者还借助花鼓灯中凤台、颍上、蚌埠等主要艺术门类进行了介绍,并借助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学生不仅在活动参与中实现了花鼓灯艺术参与兴趣的建立,还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初步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传统艺术文化认同的有效确立。

(二)花鼓灯艺术参与:提升表现能力

当学生对花鼓灯艺术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艺术学习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参与,并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认真思考、积极练习,以期逐步实现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同时,教师需要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并逐步帮助学生在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与后场小戏中实现艺术表现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为舞蹈是花鼓灯艺术形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对小学生开展艺术训练时会首先借助花鼓灯舞蹈的动作教授和技巧传递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会借助“大花场”“小花场”“盘鼓”等部分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动作的要领、各个舞蹈动作的关键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艺术训练中逐步掌握基础动作。一开始,学生往往会对于动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兴趣和积极性,并主动跟随笔者的讲述与介绍进行练习,最终实现了花鼓灯舞蹈基础的建立和花鼓灯艺术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灯艺术表演:健全个人素养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将互联网应用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开创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新篇章。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互联网;问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其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帮助社会更好的进行变革。互联网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推广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互联网在小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小学教育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无计算机设备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地域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其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1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其教师在招聘时的条件相对较低,这导致很多的小学教师在计算机使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无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设备,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互联网设备还能够对当前的纸张和教具等进行取代,节约小学教育中的成本支出。但由于教师无法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教材用具和粉笔等被浪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1.2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心。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技术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中,由于年轻教师眼高手低,导致其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这对小学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1.3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资源的需求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进行小学学习时对互联网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小学教学知识。而新媒体等新兴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资源,其兴趣更大,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希望教师能够让其自身参与到操作中。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

1.4学校、家长和教师对于互联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实现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新资源的兴趣,从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导致学校建立的互联网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

2提高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当前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由于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对其反映非常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1多加展示互联网教学资源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多采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小学教育主要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其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依靠教材,而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另外,定期将一些优秀的网络课堂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小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

2.2课后积极利用网络课堂进行知识学习

小学教育中学生具有非常多的课后时间,这些时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对学生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像浏览名家微博等,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教学平台,将自身筛选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通过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2.3通过聊天软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对网络上的聊天软件基本都有一定的涉猎,但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往往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聊天软件同学生的家长或者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另外,这样还能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从各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帮助,提高其学习效果。

3总结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经过学校的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同他人沟通和交流。而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包含着小学生的美好憧憬,且其中包含的大量有利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自身,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篇4

1.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

《科学》内容异常丰富,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基础,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生活中学,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水平,更要与时俱进,掌握国内外科学领域最前沿、最新颖的理论。

2.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教师需要有扎实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怎样用玻璃棒搅拌、用秒表记时,看似简单,但足以表现自己的功底。只有教师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3.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这种智慧需要渊博的学识,更要随堂的机智。张洪鸣老师教导我们:在学生面前,需要你表现得让学生捉摸不定,你懂的要装作不懂,不懂的又要装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让学生不理解你是真懂还是假懂,把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起来。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得机智些,如将问题不露声色地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自己,再在恰当的时候,解答问题,哪怕是科学上的未解之谜,也应该把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情况告知于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去攻克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4.尽心尽职的“保姆意识”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服务。我把科学老师称为“垃圾老师”,瓶瓶罐罐是我的宝贝,办公室、家里的“垃圾”我总是看了又看,有时扔了还去捡回来:它还有什么利用价值?科学课上的哪个实验用得上?讲台里、橱柜中各种各样的物品,为我课上的教学机智提供了可能。虽然我说自己是“垃圾老师”,但孩子们却说我是“把垃圾变成宝贝的老师”。

二、科学教师的培养途径

小学科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除了自身需要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尤为重要,需要掌握宽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相关的高等师范学校引进人才,也可以由现今正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中择优转型而来。

1.积极引进

虽然高等师范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与小学科学匹配,但生物、物理专业的学生有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现代科学技术”,对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颇多,可以积极引进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识科学概念的特点,不断积累和生成教学机智,提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他们将是以后“独领”的科学教师的生力军。

篇5

第一,从教育目标出发,保证幼儿教育的全面性、启蒙性。幼儿园教育中,要将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身心健康作为其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权利,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实现保教并重,使幼儿的天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与教学教育的衔接中,也要将其全面性教育以及所应具有的启蒙性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注重幼儿求知欲以及好奇心的保护,并且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与生活密切结合。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将孩子的实际需求作为其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对于课程的设置上,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的内容,使得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使得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通过体验性教学来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以及教学活动的应用,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增加其体验,并且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和操作,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实现幼儿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

第四,在幼儿园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中应该包含更多的幼儿自我规范和管理的内容,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启发幼儿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完善,以游戏等开展和应用使得幼儿能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使其自觉的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通过灵活教学方式的应用来强化教育的效果,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积极的鼓励以及引导等使幼儿更好的认识行为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五,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进行有机的衔接。为了更好的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将幼儿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发展等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且要注重衔接的有序性以及合理性,使得幼儿园教育不失去其应有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使得幼儿教育能够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的同时又与小学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充分重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好的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情况,为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和讲座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儿童教育的方式,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产生愉快的体验,而客观事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现代学生的生活是简单的两点一线,上学、回家,再上学、再回家,缺乏和社会必要的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大多数是满足的体验,而很少有不能满足的体验,因此,造成情感产生单一,缺乏情感产生的外界条件。

(2)学校智育比重过大,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学校过于注重智育,只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至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就只是应付一下完事。于是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健康心理。

2.现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情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

报纸上多次报道:某某学生因为老师的训斥而轻生;某某学生因为母亲暂时不能满足他的所谓合理“要求”而杀掉自己的亲生母亲;某某大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工作后的重压而轻易结束掉自己宝贵的生命。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要强盛的时候,我们能依靠这样心理不健康的“人”吗?——不能,决不能,我们要的是优秀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智力上优秀,更应该是心理上的强者。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

(2)培养学生完善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课堂教学要想进一步得到提高,只重视教材内容的变革、教学手段的丰富是远远不够的,而发挥学生情感的动力作用,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科学化、艺术化。因此,很多教师在努力抓好教材改革的同时,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种功能的最好诠释。

3.学生情感的培养手段及方法

(1)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在家庭中父母要重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我们父母工作再忙也要重视和孩子共同支配一定的时间来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只从物质上给予满足,要在精神、心理方面多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就走得坚实。

(2)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特定的情感培养目标。

小学生的情绪反应快,转变也快,缺乏必要的持续性,但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的学生热情大方;有的学生沉着、冷静;有的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特征制订特定的情感培养目标,不能简单地统一划分。

(3)在教学中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感染功能。

例如,讲解课文时,读到高兴的时候,眉飞色舞,脸上自然流露出兴高采烈之色;读到悲痛之时,情真意切,不悦之情流露于表,这样,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被我们感召起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篇7

二、学分制理念导向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而实行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这与学分制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具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格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衡量教育成果的教育教学制度。当然这种改革并不是否定学生评价,而是改变传统的统一课程、统一内容以及统一进度的单一呆板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这也与学分制的初衷与基本理念相契合。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任何把能力培养排斥在外的知识传授都是不科学的教育。因此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在大统一为基础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这种启发式教学并不能真正得到实现,而只能模仿其表面。只有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促成个性发展目标的达成。

(三)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学分制理念的贯彻与渗透,首先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适应性变革,使之符合学分制理念,反过来学分制也会刺激教师的教学创新。学分制理念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教育活动成败都要依学习者的发展为衡量标准。教学管理者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对教学进行管理。具体来说,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效能应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为了固定任务的达成。学分制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与标准化教育向创新教育的积极转进相适应的柔性管理,这种管理的主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和非权利干涉性,由教育和管理艺术产生的潜在说服力,引发的自觉行为的管理而不是管理者意志的具体展现与贯彻。

三、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形式探究

(一)直接采用学分制

1.直接采用学分制的优势。学年制和学分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制度,但是学分制在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应用较少,因此,其具体的应用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以适应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从中学教育学分制的试验结果来看,在小学段实施学分制也具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相比较而言,学年制要求教学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学生质量相对比较均衡,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要求不适应。学分制的基本特点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成果的基本依据,学分的计算以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在内的课程为计算单位,并按照其地位、要求以及学习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限定,并以学分的形式予以体现。因此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有利于打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同时限制考试对素质教育推行的负面影响。

2.小学教育采用学分制的条件。首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目前这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的中小学管理一直采用学年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教育正在期待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出现,以适应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小学课程改革形成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课程设置上的先决条件。其次,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学校能够开出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对于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是一个较大的困难。此外,学分制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跟进,学分制的实施将失去它对于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根本目的也无法达成。

3.小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讨。近年来在部分初中进行的相当数量的学分制试验。试验中学分制教学管理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素质学分制,其基本出发点是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计量,在学业期间达到一定积分即视为完成学业。二是学科积分制,将学生的课程学习用时作为积分的计算单位,学段内达到规定积分即视为合格。三是部分学分制,只有选修课和活动课采用学分制。由于小学学分制处于试验阶段,尚无经验的分析与借鉴,因此要结合小学教育的特征,积极探索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学分制。

(二)流动班级制改革

流动班级制是学分制理念下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创新,这两种形式都属于班级授课制,其主要区别是学生的组织方式不同。1.流动班级制的优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集体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统一要求,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整齐划一注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呆板,利于知识传授但是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采取流动班级制教学形式,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面,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指导,这一点对于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实施流动班级制的条件。

(1)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综合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要适合本校学情的特色教材。

(3)要根据走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4)要有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以及学业评价制度,以保证走班教学的正常进行。

3.流动班级制的开展方式。

(1)能力分班制。将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和不同的特长进行分班,对各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选择进行区分,并采用不同的进度标准和要求,使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也可以按学科的学习能力或跨学科学习能力进行编班,在进行一段学习之后,根据课程变化或学生的发展变化重新进行调整。

(2)学科编班制。这种编班方式的原则是同年级的学生混合编班,但是针对其中某些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科,进行重新编班教学,以使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样,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进行调整。

(3)作业分组制。在同一个班级内,同一学科的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层次性的不同而布置不同的分层作业。或者同时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完成之后都视为学习合格。这样可以留给不同学生大致相同的发展余地,实现不平等表象下的实质性平等。

(三)实行弹性课时制

1.弹性课时制的优点。统一课时制的缺点是十分明显的,这种不分年级高低的统一时长,很难适应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及思维素质。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小学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选修课以及活动课的增加。而这些课程都按照四十分钟一节课显然与实际需要不符。此外,要真正实施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学时长和课堂容量的适当调整。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时长变革应该以缩短为主,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集中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小课更符合儿童心理;就小学段的教学内容而言,二十分钟也就足够了,小课的紧凑高效也比大课有明显的优势。

2.弹性课时制的实施条件。首先,弹性课时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上课时间更加紧凑,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进行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使语言简洁明了,要注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弹性课时制下,传统的课时管理与作息时间的统一性被打破,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对于教学管理进行必要改革,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3.弹性课时制的应用形式。早在上世纪我国上海市的部分小学就实行过讲课时进行大小划分的试验,每节课分别为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进入本世纪以来,部分小学进行了大课40分钟、小课20分钟的试验,实施效果也很明显。具体的时长如何划分,需要更多的教学实验进一步探索。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弹性课时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实际学情特征,全国各地的学生心智发育程度并不相同,同时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也较大,因此课时的弹性也正是弥合和适应这些差别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课时长度进行统一划分,是否有利于弹性课时制效能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上看最起码是设想的那样。

(四)不分级小学

1.不分级小学的优势。目前,班级是教学进行的基本单位,编班依据是儿童的年龄,这种分级制学校在理念上认为相同年龄的儿童具有相同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在整个教育活动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层面。上述认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真正合理的教育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同龄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并以此为导向指导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基于这一观点,实施不分级小学,而按照学生特质进行同质分组式编班,不仅仅是班级组织形式上的变革,其深层教育理念与学分制理念是一致的。其哲学起点是承认个体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种模式下,学生摆脱了年级束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何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不分级小学的实施条件。首先,对学生的正确分组是不分级小学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不分级小学将客观、直接的生理年龄分级标准转换为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基础标准,而这些标准的不可量化性给学生的正确分级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其次,由于不分级小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放在了中心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不分级学校必须实行纵向课程。该体制打破了学科界限的综合课程,因此学校必须开发出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并与其相融合的纵向课程,这无疑对课程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分级小学的应用形式。不分级学校理念最早由古德莱德提出,其实施手段就是所谓的“同质分组”。即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上让他们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由于这种教学形式目前在我国尚无大规模实验的先例,因此,具体实施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

篇8

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是指对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改正,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约束力。教育惩罚的本质是一种“合理惩罚”,即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犯错误的动机、危害程度等,按照相关的制度与规定,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处罚原则和严谨的处罚程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强制性的矫正。

(二)教育惩罚的对象

教师落实教育惩罚的对象是惩罚行为所指向的客体。因此,教育惩罚的对象不是学生本身,而是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教育惩罚对小学生的意义

(一)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站在教育意义的角度上看,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承担应有的责任。惩罚的过程应当充满尊重,应当以明晰道理为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给学生指出改正错误的方向,还要对学生积极承担责任、改正错误的心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一些教师在对缺乏责任心的小学生实施奇教育时,在将其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阐述之后,采取让其保管班级钥匙并要求其提前到校为同学们开门的惩罚措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帮助小学生增强其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级管理与学校教育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直接目标活动,促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主义是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否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及精神,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教育学生培养其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集体认同态度。

在班级管理教育惩罚的过程中,需要以集体纪律作为保障,当个别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不仅会给学生自己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集体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在此时选择实施惩罚不仅能够维护集体纪律的权威性,还能使实现集体目标得到保证;同时,小学生也会产生与集体共荣辱的思想,其集体意识也会逐渐变强,能够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上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三)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把民主意识教育提上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惩罚虽然是由教师来具体实施的,但实施过程中所依靠的并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由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所决定的,取决于其对惩罚的认可度。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应当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在制定班规班纪时,应当注重学生民主意识的充分发挥,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并组织开展学生民主讨论会,在会上形成和完善合理的教育惩罚,制定出与教育实际更加契合的班级管理规范,以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当出现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按照既定的班规,或者是征求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实施合理的惩罚,这不仅可以使违纪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能在班级当中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增强小学生的耐挫力

科学、合理的惩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感,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抵抗并战胜诱惑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意志和尊严感。在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我们应当注重赏识教育,要乐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形成我必卓越的信念,谨记天生我材必有用,促使孩子们充满自信、积极上进地成长。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赏识,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是赏识,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孩子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形成“自己永远是对的”的错误观点,进而导致他们的内心十分脆弱,一旦有不同意见出现,就无法适当、及时地使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得到良好的调整。尤其是现在许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备受全家人的宠爱、呵护,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养成任性、唯我独尊、自私、不管别人等等不良习惯和倾向,容不下一点别人的批评,更无法采纳别人的建议,缺乏责任感,一遇到问题就一味抵制,不接受规矩规范,无法承受挫折,耐挫力极端低下。

三、把握惩罚程度,合理实施教育惩罚

(一)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在当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有很多教师都把学习、运动、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如当学生犯了错时,就用学习来对学生进行惩罚,罚他们抄生字、做作业、背课文;或者用体育运动来惩罚,罚学生到操场上跑三圈,或就地做若干俯卧撑等;或用劳动来惩罚,罚他们扫厕所、倒垃圾、拣废纸。这些惩罚措施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学习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体育锻炼也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劳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件光荣而高尚的事情,但是当把其与惩罚相联系并强制学生执行时,产生负面影响就是不可避免的。做了错事或者违反了班级规定就要去学习、去进行体育锻炼、去参加劳动,时间持续久了孩子们就会把它们跟罪责感、耻辱感、厌恶感相联系,因此,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必须要正确把握惩罚程度,注重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劳动热情。

(二)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

从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需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对学生的表扬作为主要的手段去带动班级及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惩罚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要避免进行大面积的惩罚,因为对大多数学生实施共同惩罚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还会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消极对抗心理,引起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反对。中国有句俗语,即“法不责众”,当班级中没达到要求的同学的比例超过了50%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应当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要合理界定教育惩罚的范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一味对学生进行惩罚。

(三)做好罚前教育和罚后疏导

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痛苦的体验,而且还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牢记心头。虽然经历了惩罚之后学生会停止错误行为,但对其内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会产生叛逆的想法,痛恨老师甚至是抵制老师;有的内心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认为自己不再被老师喜欢,从而任由自己消极、堕落。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具体的惩罚措施前,必须要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得到充分的认识。惩罚之后还要对学生的行为、情绪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便及时疏导,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思想包袱。

(四)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

篇9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篇10

【摘 要】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我们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不管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大力发展教育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的研究,可以帮助各小学以学生思维培养为目标,实现教学的科学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生思维;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相对不成熟,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没有形成,因此是进行科学引导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方向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在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小学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轻。可以说,对于我国的小学教学来讲,“考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检查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就另一方面来讲,它完全禁锢了我国的教学模式,这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形成成熟,但由于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分数,忽视思维培养,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变成高分低能。所以说,过于重视考试,使得学校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2、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

在有些小学中,已经注意到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为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小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一至六年级(个别地区一至五年级),年龄从六周岁到十二周岁左右的学生,可以说跨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他们的各方面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于事务的理解能力等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学校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措施,也就是说,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思维培养方式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也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个障碍。

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以及成长情况确定了小学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他们思维形成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指引学生思维形成

虽然家庭教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样,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作用就在不断增大。在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他们更愿意接受,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恰当,那么他们对于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就会很容易的实现。

2、小学教育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但是家长与学生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内,所以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错误,而学校是传授科学,教育真理的过程,所以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因此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对于纠正学生思维错误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

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是小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环节,只有确定了思维培养内容,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才有开展的可能。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时需要注意: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思维培养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阶段,整个思维的模式基本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基础性的思维培养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思维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已经有了筛选性接受的意识,这样,在思维培养内容确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内容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思维培养过程。

其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目的性,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保证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所以整个思维培养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再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创新性,这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要求。创新是所以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而小学生时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创新性建设做准备。缺乏创新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进而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培养内容确定过程中注意创新性内容的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篇11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二).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篇12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依靠后天的力量逐渐培养起来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凡是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兴趣;而浓厚的兴趣,又是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原动力,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在教学实践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愿参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课中并得到验证,从而满足他们好奇心,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还不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在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爱搞一些小动作,有很强的好动性,如果我们合理的将这一心理特点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就会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能使他们好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又能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讲述《死海》,那为什么会称为“死海”呢?我们就可以开展一次实践教学课,将鸡蛋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过15分钟鸡蛋就会被“煮熟”并浮上水面。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我们讲述的“死海”的原因,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实践检验真知,脱离实践的知识如同是空中楼阁”。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尝试到知识应用的乐趣,才会产生兴趣,更好地学习,进而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只有在充分实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认识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会发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新理念之一。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重要的是在小学教育中应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践活动课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应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这样宽松和愉快的环境。比如在进行《认识新同学》、《我们做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活动中不但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亲近和了解,还可以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灵敏性;还比如小学自然课《石头、沙子和泥土》,石头、沙子和泥土具有原始、天然、随手可得的特点,而这些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做《沙糕》和《沙桥》游戏等实践活动课,引领学生自己体会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中获得较清晰、完整的认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能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和与伙伴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想象、设计、制作、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课程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而是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多交流、多合作,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内容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时、分、秒的认识”后,可安排活动课,让学生到客运站、火车站、商店门前等地方记录关于时间的内容,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同时,可以自发收集生活中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实践活动课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的广泛性,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性,这样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四、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1.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的强弱、思考方法得当与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能力素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七桥问题”,老师可以在实践活动课上先教给学生一笔画的初步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偶数点”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这样学生会发现“七桥”不能“一笔画”,进而提出怎样才能“一笔画”的问题。这就在实践中无形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求异探索,激发思考情趣。

2.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实践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讲“圆”、“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作用时,可以开展教学实践课“有趣的拼搭”,学生在拼拼凑凑、堆堆搭搭、推推滚滚中联系生活,就会明白“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造房子时采用的砖头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实践,就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实践课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

3.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解答往往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需要,当今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开展《变废为宝》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如用废纸设计成衣服,进行服装表演;利用易拉罐设计各种造型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借助这些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美化生活。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