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5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成长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
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丈夫》,作品最初写成于1930年4月,后又先后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于1934年7曰21日,第二次修改于1957年的3月,现在出版的《丈夫》多为第二次修改的《丈夫》,作品先后修改过两次,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士比较少见的,同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对《丈夫》的重视程度。
《丈夫》主要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壮实、憨厚的丈夫因为落春雨,空暇同时又想念在城里做“生意”的媳妇,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爱吃的栗子,进城见媳妇。以丈夫在船上的的一天一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通过这短暂的一天一夜的目睹妻子所遭所遇,不停地挣扎、徘徊于金钱与夫权之间,最后毅然的抛弃金钱,选择夫权,带着自己的媳妇回乡的一个人性从扭曲到到人性的复苏的故事。作者以湘西的春雨为墨,丈夫的心理路程为素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的尊严的觉醒图。
一、麻木之丈夫
《丈夫》中的丈夫来自于大河坝中一个名叫黄庄的小山村,那儿“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的男人”,因为地方太穷,同时又受到上面的剥削,不管你如何的勤省耐劳,一年中还是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红薯叶子拌糠充饥。预示那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在家务农。女人们到城里做“生意”――用自己的身体为资本,来赚钱养活自己的男人。这集不与道德相冲突,也不会有损健康,同时男人也乐于这样做的,年轻的丈夫们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城里的船上做“生意”,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养的儿子归他,女子名分上归他,女子会将自己在城里的几个晚上的收入给他。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自己如果想念妻子还可到城里去看望看望!
小说中那个没有名没有姓的年轻的丈夫,只知道是一个名叫老七的男人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与那样一个环境之中,对于那个“无形的传统”可以说是深信不疑,并视之为金科玉律,无比的遵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东西。他同许多黄庄的其他年轻、壮实、憨厚的男人一样,把自己强健的妻子,送入城中做生意,自己在乡下,享受其中带来的利益,生活过的无比的美满。她在“性”和“生”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很显然,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人没有用面包填饱肚子之前是没有任何资格谈什么感情的。
二、觉醒之丈夫
丈夫,在春雨闲暇之际,,如例行规矩似的到城里探望那做“生意”的妻子,自己换上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喜欢吃的栗子,高高兴兴的到去那密密麻麻的妓船上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渴望将自己那积蓄已久的精力话语全部的发泄与自己的妻子身上,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却发先自己“如今与妻子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是否真的还属于自己,自己的选择正确吗?
丈夫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人,看到妻子那细细的眉毛、绯红的胭脂、城里人的派头和衣裳感到极大地惊讶,于是丈夫开始手足无措,知道妻子问道家中样的猪以及寄的钱是否收到,才慢慢的意识到自己是面前这个女人的男人,于是那颗稍稍惊讶的心有恢复了平静。大概自己摸出烟管准备抽烟时候,妻子夺去却给自己塞了一支哈德门香烟,丈夫那颗稍稍平静的心有泛起了点点的波澜但只是占时的。
男人把自己本应同自己女人说的话全部向自己认为是老七客人的水保说了,多么的荒唐啊!把自己带给自己女人的栗子用来款待水保,用以作为它能够不厌其烦的听自己的唠叨的奖品。他们打谈栗子、小麦,最后甚至把自己留着给自己女人说的枕边话都说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因为他太需要倾述了,最后还约定了一切喝酒。水保走了,但是他仍然很高兴,甚至唱起了山歌……
一大早,他决定走了,是那样的坚决。他吧老七塞给他的票子撒到地下去,用粗大的手掌捣着脸孔,放声大哭,他的确需要哭,因为他的心中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他觉醒了,他看到了比生存更为重要的人的尊严,他要找回那消失殆尽的夫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哪怕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于是他毅然的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
三、命运
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乡下,回到了那以送妻子做“生意”为传统的并视为一种信仰的黄村,他们将被视为那里的异类,人们将用一种不解甚至是嘲讽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丈夫回乡之后的命运如何?可能丈夫以前把妻子寄给自己的钱,给储蓄起来,回乡后的日子会比较的充实,至少在短期内会比较的幸福美满 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但当时的农村已被那“外来养不煤油“的资本主义浓的千疮百孔,他们没有生存的技能,坐吃山空,死亡时他们唯一的归属。也有可能,丈夫只是一时的冲动,可能回去就后悔了,也有可能在半路上就后悔了,又会把自己的妻子送回去,做所谓的 “生意”,来维持生活。当然这不会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宁愿相信丈夫是真正的觉醒,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他们回乡后的生活也会过得和和美美,颐养天年。甚至他们还有可能参加革命,成为杰出的革命人,为解救广大的湘西人抛头颅撒热血……种种的猜测,只有作家本人才知道,给以我们读者的将是无限的遐想。
《丈夫》中的丈夫在那一日夜的身受屈辱中,终究还是觉醒了,在“生存”与“夫权”中不断地徘徊于两点一线之间,在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变化过程之后,最后还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选着了以“夫权”为核心的人的尊严,使扭曲的人性回归人人的自然状态。丈夫的灵魂超越了现实的拘束,排除一切的压力,他的人性的尊严从他那麻木已久的灵魂中重新获得了复苏,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并以此作为一种向那种有违人性的那种介乎于“典妻”与“”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反抗,暴露了就社会黑暗的政治制度以及我们民族的深刻悲哀!
参考文献: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这是著名心理教育学家郑日昌的一句话。许多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释放,就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反之,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精神就会很充沛,身体当然也会保持健康的状态。究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当前,加强心理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推动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因为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家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素质问题。通过心理教育确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排除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有关,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着直接影响。心理教育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减少了青少年犯罪,减少了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种种事故。
由于心理素质是学生的基础素质,心理学又是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使家长对学生的全面成长给予更多关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通常包括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促进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个性和谐发展,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等,这就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本身,它还体现在学生自身及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它与着重发展学生,贯彻与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基础和中介,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那心理素质教育究竟与其他各育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了教育的德育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并把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机能、身体素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现代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总结我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讨论,它在理论上奠定了心理素质的地位,也突出了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走向成功、幸福之路的条件,学校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重要奠基工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的定义应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生理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学校是人在求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在的学校和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少年儿童不断的变换环境中会通过适应环境而得到成长,同时,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伴随着这种需要,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出现。那么,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呢?
1、 学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的内容是高深的,这都是对学生的体能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的综合考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品德的过程,其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受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学生李某,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平时小考、作业和练习卷子总是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每次大考前,她总是紧张不安,睡不好觉。临近考试的日子,又会突然发烧、头晕、肚子痛,使她考不出好成绩,为此她十分苦恼。李某的这些症状正是许多学生都存在的学习、考试焦虑。这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他们过度的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考前老师的不良刺激,很容易就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2、 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构成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由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同时又有其特征。在认知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自己向往的那些特点和能力估计过高,而对已有的缺点估计不足,常常把别人的优点看成是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人的优点常使自己在比较时产生挫败感;在情感上,青少年易冲动,受情感驱使的力量常大于受理智控制的力量,容易表现出情感失控,而情感失控下的个体其认知是模糊的,行为是不当的,往往给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表现,逐渐完成社会化、成人化。
3、 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身处的环境决定他们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问题当然首当其冲。这些孩子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凡事总有家长替他们操心,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都相对差些。这就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榜样性远远超过老师的说教;其次是学校,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要跟同学、老师交流,这就是人际交往,在学校里,孩子会和同学成为朋友;最后是社会,社会的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和学校,同时孩子通过这两个渠道也会由浅入深的接触社会,进入社会,所以,一个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四、结语
通过对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心理教育要以研究“教人做人”为中心,围绕“了解人的心理需要,探讨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目标,提出新时期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即:“既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做能医治学生心病的医师”为宗旨,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途径,开展心理教育系列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他们,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开展教育工作,知道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使一些学生走极端,酿成悲剧,希望我们的学生在阳光下生活学习的同时也能拥有一片灿烂的心灵净土。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教育培训丛书》―心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