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5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成长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
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丈夫》,作品最初写成于1930年4月,后又先后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于1934年7曰21日,第二次修改于1957年的3月,现在出版的《丈夫》多为第二次修改的《丈夫》,作品先后修改过两次,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士比较少见的,同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对《丈夫》的重视程度。
《丈夫》主要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壮实、憨厚的丈夫因为落春雨,空暇同时又想念在城里做“生意”的媳妇,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爱吃的栗子,进城见媳妇。以丈夫在船上的的一天一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通过这短暂的一天一夜的目睹妻子所遭所遇,不停地挣扎、徘徊于金钱与夫权之间,最后毅然的抛弃金钱,选择夫权,带着自己的媳妇回乡的一个人性从扭曲到到人性的复苏的故事。作者以湘西的春雨为墨,丈夫的心理路程为素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的尊严的觉醒图。
一、麻木之丈夫
《丈夫》中的丈夫来自于大河坝中一个名叫黄庄的小山村,那儿“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的男人”,因为地方太穷,同时又受到上面的剥削,不管你如何的勤省耐劳,一年中还是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红薯叶子拌糠充饥。预示那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在家务农。女人们到城里做“生意”――用自己的身体为资本,来赚钱养活自己的男人。这集不与道德相冲突,也不会有损健康,同时男人也乐于这样做的,年轻的丈夫们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城里的船上做“生意”,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养的儿子归他,女子名分上归他,女子会将自己在城里的几个晚上的收入给他。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自己如果想念妻子还可到城里去看望看望!
小说中那个没有名没有姓的年轻的丈夫,只知道是一个名叫老七的男人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与那样一个环境之中,对于那个“无形的传统”可以说是深信不疑,并视之为金科玉律,无比的遵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东西。他同许多黄庄的其他年轻、壮实、憨厚的男人一样,把自己强健的妻子,送入城中做生意,自己在乡下,享受其中带来的利益,生活过的无比的美满。她在“性”和“生”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很显然,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人没有用面包填饱肚子之前是没有任何资格谈什么感情的。
二、觉醒之丈夫
丈夫,在春雨闲暇之际,,如例行规矩似的到城里探望那做“生意”的妻子,自己换上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喜欢吃的栗子,高高兴兴的到去那密密麻麻的妓船上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渴望将自己那积蓄已久的精力话语全部的发泄与自己的妻子身上,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却发先自己“如今与妻子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是否真的还属于自己,自己的选择正确吗?
丈夫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人,看到妻子那细细的眉毛、绯红的胭脂、城里人的派头和衣裳感到极大地惊讶,于是丈夫开始手足无措,知道妻子问道家中样的猪以及寄的钱是否收到,才慢慢的意识到自己是面前这个女人的男人,于是那颗稍稍惊讶的心有恢复了平静。大概自己摸出烟管准备抽烟时候,妻子夺去却给自己塞了一支哈德门香烟,丈夫那颗稍稍平静的心有泛起了点点的波澜但只是占时的。
男人把自己本应同自己女人说的话全部向自己认为是老七客人的水保说了,多么的荒唐啊!把自己带给自己女人的栗子用来款待水保,用以作为它能够不厌其烦的听自己的唠叨的奖品。他们打谈栗子、小麦,最后甚至把自己留着给自己女人说的枕边话都说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因为他太需要倾述了,最后还约定了一切喝酒。水保走了,但是他仍然很高兴,甚至唱起了山歌……
一大早,他决定走了,是那样的坚决。他吧老七塞给他的票子撒到地下去,用粗大的手掌捣着脸孔,放声大哭,他的确需要哭,因为他的心中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他觉醒了,他看到了比生存更为重要的人的尊严,他要找回那消失殆尽的夫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哪怕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于是他毅然的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
三、命运
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乡下,回到了那以送妻子做“生意”为传统的并视为一种信仰的黄村,他们将被视为那里的异类,人们将用一种不解甚至是嘲讽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丈夫回乡之后的命运如何?可能丈夫以前把妻子寄给自己的钱,给储蓄起来,回乡后的日子会比较的充实,至少在短期内会比较的幸福美满 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但当时的农村已被那“外来养不煤油“的资本主义浓的千疮百孔,他们没有生存的技能,坐吃山空,死亡时他们唯一的归属。也有可能,丈夫只是一时的冲动,可能回去就后悔了,也有可能在半路上就后悔了,又会把自己的妻子送回去,做所谓的 “生意”,来维持生活。当然这不会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宁愿相信丈夫是真正的觉醒,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他们回乡后的生活也会过得和和美美,颐养天年。甚至他们还有可能参加革命,成为杰出的革命人,为解救广大的湘西人抛头颅撒热血……种种的猜测,只有作家本人才知道,给以我们读者的将是无限的遐想。
《丈夫》中的丈夫在那一日夜的身受屈辱中,终究还是觉醒了,在“生存”与“夫权”中不断地徘徊于两点一线之间,在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变化过程之后,最后还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选着了以“夫权”为核心的人的尊严,使扭曲的人性回归人人的自然状态。丈夫的灵魂超越了现实的拘束,排除一切的压力,他的人性的尊严从他那麻木已久的灵魂中重新获得了复苏,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并以此作为一种向那种有违人性的那种介乎于“典妻”与“”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反抗,暴露了就社会黑暗的政治制度以及我们民族的深刻悲哀!
参考文献: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这是著名心理教育学家郑日昌的一句话。许多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释放,就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反之,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精神就会很充沛,身体当然也会保持健康的状态。究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当前,加强心理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推动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因为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推进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家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素质问题。通过心理教育确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排除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有关,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着直接影响。心理教育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减少了青少年犯罪,减少了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种种事故。
由于心理素质是学生的基础素质,心理学又是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使家长对学生的全面成长给予更多关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通常包括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促进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个性和谐发展,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等,这就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本身,它还体现在学生自身及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它与着重发展学生,贯彻与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基础和中介,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那心理素质教育究竟与其他各育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了教育的德育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并把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机能、身体素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现代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总结我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讨论,它在理论上奠定了心理素质的地位,也突出了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走向成功、幸福之路的条件,学校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重要奠基工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的定义应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生理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学校是人在求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在的学校和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少年儿童不断的变换环境中会通过适应环境而得到成长,同时,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伴随着这种需要,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出现。那么,在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呢?
1、 学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的内容是高深的,这都是对学生的体能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的综合考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品德的过程,其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受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学生李某,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平时小考、作业和练习卷子总是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每次大考前,她总是紧张不安,睡不好觉。临近考试的日子,又会突然发烧、头晕、肚子痛,使她考不出好成绩,为此她十分苦恼。李某的这些症状正是许多学生都存在的学习、考试焦虑。这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他们过度的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考前老师的不良刺激,很容易就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2、 人际交往问题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构成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由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同时又有其特征。在认知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自己向往的那些特点和能力估计过高,而对已有的缺点估计不足,常常把别人的优点看成是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人的优点常使自己在比较时产生挫败感;在情感上,青少年易冲动,受情感驱使的力量常大于受理智控制的力量,容易表现出情感失控,而情感失控下的个体其认知是模糊的,行为是不当的,往往给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表现,逐渐完成社会化、成人化。
3、 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身处的环境决定他们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问题当然首当其冲。这些孩子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凡事总有家长替他们操心,心理的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都相对差些。这就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从而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榜样性远远超过老师的说教;其次是学校,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要跟同学、老师交流,这就是人际交往,在学校里,孩子会和同学成为朋友;最后是社会,社会的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家庭和学校,同时孩子通过这两个渠道也会由浅入深的接触社会,进入社会,所以,一个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四、结语
通过对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心理教育要以研究“教人做人”为中心,围绕“了解人的心理需要,探讨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目标,提出新时期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即:“既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做能医治学生心病的医师”为宗旨,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途径,开展心理教育系列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他们,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开展教育工作,知道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使一些学生走极端,酿成悲剧,希望我们的学生在阳光下生活学习的同时也能拥有一片灿烂的心灵净土。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教育培训丛书》―心育指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下好人才“先手棋”。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培育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面向我省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人才政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开展省高端人才、省管专家、“百人计划”、省政府特贴专家选拔工作,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示范院校与制造业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育国际性工匠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多设立一些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和绝招绝技代际传承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队伍。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关键词:超级女声;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社会化;大众性;参与性
一、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
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实行者和国家行政指令的执行者,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大,同时,因为行政体制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政府机构管理的信任危机,使其伴有较大的职业风险。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务员与公务员群体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状态也不再是所谓悠闲的“喝茶、看报”,繁重的工作负荷导致公务员面临着日渐增长的工作压力。与高负荷工作相伴的是晋升渠道狭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另外,多数公务员因工资水平不高而产生的家庭压力。在这种多方压力和冲突之下,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显现。
二、公务员心理成长与健康建设途径的建议
由于公务员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其工作效果、服务大众的质量以及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因此,针对公务员心理健康危机的现状,非常有必要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帮助公务员群体进行心理健康建设,实现其心理成长,为其高效履行公共职责和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资本和心理保障。
(一)个人方面。1.更新观念。公务员感觉到沉重的工作压力,以及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并且应该得到及时的释放、疏通和解决,否则日积月累,极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而不利于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进展。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心理咨询还戴有“有色眼镜”,认为“心理有病/变态”的人才需要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因其身份的公众性,可能对心理咨询有着更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有很多人是碍于面子。因此,很少有公务员去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因此,公务员群体需要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心理健康概念及其标准,了解心理咨询,了解现代社会下人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正面认识和正视、面对心理健康问题。2.积极行动。在更新观念,抛开思想和心理负担之后,公务员群体应自觉、自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自我成长。首先,通过自我学习和外部观念输入,纳入正确的新观念的同时不断自我反省,发现并改变思维中已有的不合理的观念。其次,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了解自我,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需求,也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未达成的心愿、未完成的情结,了解人格中不够完善之处。
(二)政府方面。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讲解并普及心理健康标准及相关知识,化解公务员群体的心理负担,让其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像学校一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课程的讲解、活动与交流,缓解公务员群体的工作压力,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2.EAP(员工帮助计划)。EAP,最早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实施,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或者形式,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业绩。针对公务员群体日益加重的心理危机,也可采取EAP形式,例如为公务员设立心理咨询、放松室、发泄室、为公务员及其家庭成员制定健康研修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等。在进行EAP之前,需要做的是,扩充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数量,规范和提升其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和科研修养。
三、公务员心理成长与整合的反腐意义
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及其个人心理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看,公务员身心和谐,心理健康舒适,会提升其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务员的主观幸福感增强,会反哺其工作态度、工作耐心以及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第二,公务员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成长,对于社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亦有重大助益。
腐败,是个体将国家赋予的公权利用于谋取私利的一种非法行为。近年来我国反腐力度逐渐加大,并且卓有成效。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社会腐败现象的土壤依然没有被铲除。
有针对腐败犯罪人员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腐败犯罪人员的心理风格不健全,其心理动力风格歪曲,且动力性过强,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存在着不合理观点、不合理的期待以及贪婪性的欲望。
因此,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实践工作中,不能忽视这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因素。关注公务员群体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注重主体的内部疏通,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
预防腐败犯罪,可以从主体的心理制动风格着手,加强信念教育,提升制动力量;重视心理分析,发现公务员群体主要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且重要的社会经历,挖掘并疏通其背后所压抑的“情结”或“阴影”,减少甚至排除其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影响,最终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实现“制动”力量的合理释放。坚持优化行政环境,规范职务行为,使国家公职人员形成健全的心理风格,达到预防腐败犯罪的目的。努力培养公务员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从源头预防腐败现象,有利于各层级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推进。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自我阅读、认知、感悟的基本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调整心理状态和加强情绪管理,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找到多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从而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高中语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
1.阅读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共通的
翻开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国家、对亲人、对朋友和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是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维度恰是人文性的表现,而我们培育的合格高中生应该也是富有情感、能自我管理情绪、有健康人格的青少年,这和语文情感培育目标是有共通之处的。应该说,在阅读这一过程中,情感信息的传递可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产生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
2.阅读的过程和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
语文学科显著的语言的交际工具性特征也表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能的。语文阅读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阅读的过程,正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的学习过程。在阅读带来的语言交际应用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发挥作用,由此带来的表达交流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3.高中学生的阅读体悟能力使阅读中的感悟和接纳成为可能
高中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与小学和初中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自我选择、自我感悟、自我调节等能力已初步具备。在学习生活交往等社会活动中,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矛盾冲突需要指导、需要力量,而阅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通过阅读的内容与阅读的过程,学生得以获得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
二、从“阅读”到“悦读”再到“悦纳”的过程策略
阅读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信息,满足心理成长的需要,但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什么,其次是谁来指导阅读,最后是阅读的意义。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着眼。
1.从“阅读”到“悦读”
高中学生的读物开始多样化,因个人兴趣好恶等各不一样,学习活动中的阅读指向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对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阅读又是什么呢?普通阅读、学习阅读和心理成长需求阅读有所不同。普通阅读随心所欲、随兴所至,题材广泛,内容形式多样,这样的阅读目的性不明确,多带有消遣性、随意性。学习阅读与普通阅读区别在于目的比较明确,文章形式以散文、小说为主,一般带着设置的问题入手,赏析阅读对象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等为主。心理成长阅读不同于前两者,其阅读目的性更明确,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并把情感内化或者迁移生成,从而解决成长困惑、满足各种情感需要。这样的阅读其实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高需要,所以我把这种阅读称为“悦读”。
“悦读”的最大特点来自于阅读者的主动获得,在悦读活动中更多关注阅读体验、情感内化。在悦读过程中,读者不再去追求阅读的问题,更注重情感的生成。“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读者与文本、文本中的人物或者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如在阅读《敬畏生命》一文时,阅读更多在于回答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但“悦读”追求的是捕捉触动情感的文字,感受生命的重要。如读着“被你踩在脚下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那里艰难地爬行”这些细微的触动人心的情境描写,使人想到世间万物生命所具有的意义,进而体味人生意义,从而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珍视当下的生活。
在从阅读到悦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阅读的内容选择,作品不一定出自“大家”之手,但应该是情真意切的文字和自然感悟……这些都应该是选择的对象。
2.从“悦读”到“悦纳”
“悦读”的目的在于“悦纳”,“悦纳”是“悦读”的结果。在“悦读”中,体悟真情,反观自我人生,这是悦读的收获。如朱熹的《四时读书乐》一样,读书是一种美妙的心境、梦幻般的韵味,无论春之盎然、夏之洒脱、秋之萧瑟、冬之飘零,唯有读书,可让你忘却身处何境,痴迷陶醉于悠悠字词雕琢的美文世界。说不清我和书之间有着怎样的情缘,自小只要手捧一书,感性的我都会沉浸于书的境界,与纷纷扰扰的现实顿时隔绝,随着那些语言勾勒的故事展开无限遐想,或欢喜、或悲愤、或落泪、或沉思……心渐渐在这个用文字构造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年轻的高中学生喜欢多样的文本,无论文本是经典的还是流行的,都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感悟。比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本网络小说曾经风靡海峡两岸,“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伤感故事曾经影响着大批的年轻孩子,这段来自网络的大学生的恋情,给年轻的心带来生命的震撼。如女主角的一段倾诉,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那份对生命的敬仰、对年轻的珍视,超脱了爱情,上升为人生的价值。
经典名著的“悦读”一样可以让人产生很多感悟。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简·爱坚定不移地追求一种光明圣洁、美好生活的信念,给予罗切斯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女主人公返璞归真的简单却深沉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尊自强、敢爱敢恨、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女性,其身上焕发的精神魅力,触动读者心弦。高中学生可以在“悦读”之中思考、体悟,获得灵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人生。
3.教师在“阅读”到“悦纳”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训者,更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鼓励学生从“阅读”迈入“悦读”,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为丰富。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成绩,更是人生的完善。在悦读之中,教会学生悦纳,悦纳生活、社会、人生,其实更是对自我的悦纳。
三、结语
孤独感是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一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它使人觉察到内心的无助和失望。Cassidy和Asher(1992)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儿童从5岁开始就能够理解孤独的本质。临床及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很多青少年都无法逃避“孤独”这种痛苦的内心体验,进而产生适应不良、厌世情绪,损害身心健康。家庭是个体进入社会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引导孩子心理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纵观国内外研究,尽管对孤独感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颇丰,但大多数是对儿童和大学生的研究,对初中生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将以贵州省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关注和探索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状况,以便从众多的研究中去探索一个适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父母教养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贵州省安顺市农村云锋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90.9%,其中女生236份,男生164份。
(二)方法
中学生孤独感问卷。本问卷采用邹泓修订的孤独感问卷,用于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共21个项目,包括纯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积极)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消极)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孤独感问卷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729~0.836,各维度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59~0.868。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采用岳冬梅等(1993)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量表包括母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育方式两个分量表。父、母亲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323和0.80970。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
由表1可知,贵州省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与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其中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初中生孤独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孤独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表面父母越是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子女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孤独感体验就越强烈;父母越是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子女越是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孤独感体验越少。这与已有研究存在着一致之处,如郑雪梅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经常给予子女情感温暖、理解,多一些鼓励和赏识,那么个体就会趋向肯定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当孩子在犯错误时,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采取严厉的惩罚方式,而不是细心的教导,就会使孩子产生排斥的心理,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从而导致他们往往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对社交活动的回避,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孤独感受强烈,如果被孤独感包围,孩子则不喜欢与人交往,进而又产生更强烈的孤独感,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处于初中阶段的子女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父母认可会使子女相信自己,悦纳自己,能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并在这种探索中积极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言行采取拒绝、否认的态度,则会让子女产生一种自卑感,使子女不仅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别人,而且会觉得自己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之中;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关注子女的成长,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子女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给子女一个心灵的依靠,那么子女的孤独感就会减少。
总之,如果父母对子女采取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消极的教养方式,就会使子女的孤独感上升,对子女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如果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积极的教养方式,子女就会感受到较少的孤独感体验,从而积极得到去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勃,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2]毕旭军,李永超.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