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科实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科实习论文

篇1

一、理顺关系,加强实习的领导管理

工科专业的实习应该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直接领导,在教务处、相关教研室等有关联的部门密切配合指导下完成。要确保实习教学秩序的稳定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就要在领导管理上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实习例会制度、实习管趣细则、实习检查制度、实一习成绩考核方法等,并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实习现场、调查研究、解决现场问题的制度在全员(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及指导人员)管理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分工合作制度;在实习质量管理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即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体系来实现全员及实习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实习基地应彻底摆正实习和生产的关系,把教学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其互补、促进和提高的目的。

二、采取措施,搞好实习基地建设

切实搞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习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训练,发展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这就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只能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进行。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在一些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并日臻完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系统、高效、形象地获取工程实际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的环境和条件。总的来说,校内实习基地应集实习、教学、电教、参观于一体、创造一个多层的使用空间,使学生通过实物、电教片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实习,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实践衔接起来,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计算机专业即可在校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基地,通过组装、维修计算机来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综合认识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部分软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硬、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而且也给学校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校实习工厂需重点建设和完善,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工厂的宗旨应以教学为主体、偏重于教与学相结合,为教学服务。

但校内实习基地是不能完全替代工厂的生产实习,因此在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培养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使校、厂双方的内在优势调动起来,达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稳定和发展。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系和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工程公司签定了长期实习合同后,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工艺生产实习结束了“游击”实习方式,从而为夹习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带来了便利,为实习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方法

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程素质和较高的工程能力,是实习的要求和目的。而实习教学的规范化、法规化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保证。

1、制订实习教学文件,明确实习目的

工科专业的实习应制订系列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教材、实习检查考核方法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使整个实习过程管理有章可循,实习目的明确,做到不同专业、不同实习时间的实习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使重点专业、重点知识得到重点实习。而给学生配备针对性强、符合实习特点、具有启发性的实习教材尤为重要。它可以节省实习师生大量繁琐的实习准备时间.把有限的实习时间应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上。从笔者指导金工实习和工艺实习积累的经验来看,配备了针对实习现场的实习教材后,对实习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实习应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

传统的实习方式是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分散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贯彻的,其结果使实习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实习的全过程不明确,形不成总体概念,给学生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而工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各种环节组成的。因此只有在实习中注重学生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才能达到培养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金属工艺学实习,在认真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其机械制造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闭环循环:

实习前把这个闭环循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各实习工种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及其横向、纵向联系,从而建立起金工实习的总体概念和金工实要求的进一步明确。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贯穿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技术经济、市场竞争、质量等观点,从而就把单一化的知识内容、方法、技能组成了相对完整的实习教学体系,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既具有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实习目的奠定了基础。

3、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学手段

工科专业的实习在总体概念树立的基础上,应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它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核心。实习前在强调安全、纪律的基础上,明确实体安排和总体要求;实习中严格要求、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师傅、学生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刻掌握实习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电教参观等方式,弥补实习基地由于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欠缺而引起的不足,特别是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而将一些内在、微观、抽象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实习后抓住理论考核的楔机促进知识质的飞跃,并坚持统一标准,公正地评定实习各个环节,使成绩真正地反映实习质量。

从我校的金工实习、工艺实习等专业实习来看,要显著提高实习质量,使学生体会收获大,则必须做到:实习前广泛动员,准备充分,精心组织,配备针对性的实习教材;实习中细订大、周密计划、分段检查、严格考核;实习后认真总结。.‘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

担负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师一般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简而言之,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那么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是选派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为人师表,指导实习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并根据需要不断充实高学位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及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优化队伍结构,其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实习基地的生产一线参加技术实践,通过技术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总之,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是·实习的基础,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素质的改善则是全面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

篇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基本概况

曲式即音乐的结构,它与和声、复调、配器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课以具体、完整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作品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旋律为主干,进而联系旋律与和声发展的关系、调性布局等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以便最终客观地诠释音乐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与艺术境况。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本课程以完整、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其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下属各部分的结构样式,总结出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较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

(三)授课对象及其要求。对于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学知识。

(四)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情况与重要性。本课程是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同时,这门课程又是音乐考研初试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该课程从内容的难度、广度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两类教学,一类是基础班,即曲式公共课。另一类是音乐理论班,主要针对有意向深入学习作曲技法的学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学生。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为曲式公共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音乐艺术各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写作方式的音乐作品。为紧扣这一主旨,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下面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一堂具体的公共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准备

1.教材的选用。《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本课程的教科书,《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李贞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辅助教材。

2.作品分析谱例来源。《钢琴基础教程》1-2册(李晓平修订,上海音乐出版社)、《谱例汇编集》,以及以上罗列的4本教材中的谱例。

3.分析曲目的音响资料。一是教师或学生弹奏;二是CD、网上收集。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析法、归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二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死记硬背、过目即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教学的同时,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征采用简洁、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曲式学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篇3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篇4

2空间信息可视化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探讨

2.1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1)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已成为专业测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掌握测绘计算机辅助成图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地图符号的定制、地形图及地籍图的绘制及测绘绘图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设置,为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原理》课程和进行数字地形图绘制奠定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软件系统操作基础、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绘图环境的设置、块、属性与外部参照的使用、测绘符号的制作和定制、地形图和地籍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以及系统二次开发。

2.2地图学1)教学目标地图学为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地理事象空间认知、抽象、地图表达的能力,掌握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主流GIS或绘图软件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应用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如GIS)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地学专业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2)教学内容设置本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数学基础(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数据源、地图语言与符号设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地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数字地图理论与制图和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地图学》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本质、构成和基本要素,地图符号设计原则及方法,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以及地图分析、应用、输出等专业知识。

2.3计算机制图学1)教学目标计算机制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制图学是研究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图形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显示,图形的变换及人机交互式绘图等问题,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图像及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图软件的学习,实现数据的获取、设计、绘制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图形图像(如地图、遥感影像图等)。通过对《计算机制图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制图学发展现状,掌握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根据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实现计算机图形生成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制图理论基础、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计算机制图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制图应用。本课程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制图学的基本概念着手,重点讲解计算机图形生成,图形在计算机中的表达,计算机图形处理算法,人机交互式图形图像制作及计算机制图的应用等方面。

2.4电子地图1)教学目标电子地图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地图后产生的一个新的产品形式,也是空间信息可视化输出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电子地图的定义、电子地图类别、电子地图设计理论、电子地图的生成与显示、电子地图的存储、电子地图的管理和应用。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概述、电子地图设计、电子地图数据模型、电子地图的逻辑结构、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地图显示技术和电子地图应用。

2.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在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一般原理、过程与方法,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上机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掌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等)进行图像处理。2)教学内容设置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等内容。实验教学环节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经过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具有遥感图像分析的基本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