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广场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广场文化论文

篇1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篇2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究竟意义何在?很简单,它能够引导广大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篇3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小品雕塑、景观水景、灯光照明等。小城镇广场的绿化设计是广场具有尺度感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元素。铺装的设计上应结合所设计的文化氛围选择色彩和设计元素,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街道的协调统一,借助景观形式、肌理、色彩、材料以及空间表达特定文化寓意和精神含义。

1.2设计的原则

1.2.1坚持景观生态性为原则。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它贴近自然,自然之美是它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特色,其自然之美是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首选条件,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利用中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文化广场景观、提高广场的利用率,但很多景观设计中却忽略这个优势而是设计成一排排枯燥单调的现代景观。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中,要以区域背景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呼应。

1.2.2坚持社会公众性原则。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包括年轻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小城镇广场景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很多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只是追求美观效果忽略了其使用功能,广场不仅仅是供居民集聚的标志性场地,它还可以供人们在广场中进行各类活动,强化人们对文化广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2.3坚持文化特色原则。小城镇广场景观在营造的过程中应着力突出自己的景观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强调城镇个性,应以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构思中,主要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背景来创建空间特色。地域文化可以是某一自然特征、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节日、图腾、服饰、植物、传说以及当地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名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区别于其他地区,避免似曾相识、千城一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活力的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

篇4

广场舞蹈的重要特点在于组织形式的差异性。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并非在任何场合都能进行,对舞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广场舞蹈的表演者和观看者能够进行实时的互动,具有特殊的感官感受。广场舞蹈的组织人员是自发进行的,是一种业余爱好下组织的表演活动,广场舞蹈表演中使用设备和道具也都是舞蹈人员自发筹备的,这与其他舞蹈形式有着重要的差异。另外,广场舞蹈的组织形式通常以集体形式存在,在场地宽阔、人员众多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广场舞蹈组织中的集体性体现。

(2)舞蹈内容的自由性。

群众文化自身存在一定的自由性,群众的参与是自发的,娱乐内容也是自发组织的。广场舞蹈也具有同样的自由性特征。在广场舞蹈中,群众通过自我娱乐进行内心情感的宣泄,在参与的过程中群众精神世界和内心得到充分地享受。广场舞蹈的自由性也是吸引大多数群众自发参与的重要原因。

(3)舞蹈结构的独特性。

广场舞蹈的表演结构严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舞蹈表演,由于广场舞蹈所在场地、组织形式以及参与人员的特殊性,使广场舞蹈不具备较为严格的表演形式。在舞蹈结构上,通常以情绪取胜。广场舞蹈注重情绪的培养和煽动作用,以达到群体人员的热情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广场舞蹈结构的独特性,受到大部分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2解读广场舞蹈———顺应社会发展丰富广场舞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在现代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下,群众文化的广场舞蹈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1)群众参与热情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进行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人们追求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经济水平稳定的同时,更多的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对群众文化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群众自我意识增强。群众自身希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中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寻找更多沟通和交流,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众的更多的认可。2)群众希望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参与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生活的多样性,在活动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广场舞蹈的参与中,能够全面释放自身的能力,打破约束,没有限制的进行自我表演,充分进行情感的发挥和宣泄,真实地感受到存在的真实性。同时由于广场舞蹈中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没有严格的规定界限,观众在主观能动的作用下容易成为参与者。自由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群众参与热情。

(2)广场舞蹈使广场充满活力。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群众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在当下,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权利、满足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广场舞蹈的热潮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3雅俗共赏下,广场舞蹈的重要意义

尽管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对广场舞蹈的态度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群众文化中,广场舞蹈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下,大多数人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产生消极情绪,生活的紧张和工作的疲劳对人们的影响重大。通过广场舞蹈有利于人们有效缓解疲劳情绪,在自由和随意的空间内,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达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2)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

广场舞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同时运动强度较小,适合大多数人参与。在充满趣味性的舞蹈运动中,对肢体进行有节奏的控制,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肢体协调和身体健康。由于广场舞蹈自身存在的特性,对参与人群的要求较低,适合中老年人进行休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3)促进群众交流。

广场舞蹈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要求,且舞蹈的种类也较为繁多,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广场舞蹈在人民群众工作之余带去更多的是精神的放松。在广场舞蹈中,舞蹈者和光看者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存在过多的约束性,使群众自身感受到存在性和欢愉性。广场舞蹈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有利于友谊的建立,促进沟通,释放情感,缓解压力。

(4)促进社会和谐。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是活动建设的重要目的。广场舞蹈自身的文化交流形式和情感宣泄途径,都十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透过广场舞蹈中欢快的节奏,美妙的乐曲,和肢体之间有效的摆动,构成了一个和谐友爱的沟通环境。通过广场舞蹈能够培养人们之间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在沟通交流的同时,完善人们自身整体素质。通过广场舞蹈的沟通,能够促进人们在舞蹈中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提高自身团结意识,感受集体的力量,提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

篇5

随着现代化都市广场的建立,作为群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场文化也在近年应运而生,成为引导城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载体。广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广场文化的兴起

当前条件下,广场文化不仅在一些大城市中有着广阔的发展舞台,就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其生根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庭,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新追求。正基于此,广场文化在各大中小城市悄然兴起,如星星之火,燃遍大街小巷。就我市来说,每个清晨和傍晚,各区小公园、铁人广场、市儿童公园、生活小区等能活动的场所,都会看到自娱自乐的人们。上至白发人,下至学龄儿童,有的练功、有的舞剑,就连从前视跳舞没“好人”的“老正统”、“老封建”的中老年人也欢快地跳起了老年迪斯舞。看着白发人、黑发人在晨曦和晚霞中翩翩起舞,无不让人感叹今天生活的美好。广场文化的兴起,既是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思想观念上的又一次解放的具体表现,是人们积压了很久的自娱自乐心理和向往随心所欲的休闲消遣心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种宣泄和爆发。

二、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与其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独特的功能:

(一)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广场文化活动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它打破了单纯地域、单位、小团体的限制。能够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吸收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最具体现群众文化生活的优势。

(二)活动组织的认可性。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即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也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广场文化活动最能体现政府行为,从而相应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广场文化活动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取决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而且,对成功的广场文化活动也使得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作用也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三)广场文化的深远性。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参加人多,演出节目质量一般相对较高,再加上新闻媒介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广场文化的走向

广场文化要想保持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扶植、支持和参与。同时也要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加强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有些文化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有组织进行的,也有一些群众自发的。除了自娱自乐,难免鱼目混珠,这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人借搞文化活动为名,搞一些封建迷信的宣传和文化品位低级的活动,或不分地点、时间随便设置卡拉OK演唱、摆摊设赌、噪音很大,严重扰民,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加强组织和管理。

(二)广场文化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要不断吸收外地的特色文化,使高雅文化和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文化需求,各城区要探索有本区特色的广场文化,使文化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篇6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 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 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 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 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 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 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 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 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 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 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 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 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 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 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 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 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 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 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 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 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 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 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 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 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 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 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 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 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 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 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 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 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 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 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 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着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篇7

当前条件下,广场文化不仅在一些大城市中有着广阔的发展舞台,就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其生根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迪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庭,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新追求。正基于此,广场文化在各大中小雉市悄然兴起,如星星之火,燃遍大街小巷。每个清晨和傍晚,各区小公园,人民广场、儿童公园、生活小区等能活动的场所,都会看到自娱自乐的人们。上至白发人,下至学龄儿童,有的练功、有的舞剑,就连从前视跳舞没“好人”的“老正统”、“老封建”的中老年人也欢快地跳起了老年迪斯舞。看着白发人,黑发人在晨曦和晚霞中翩翩起舞,无不让人感叹今天生活的美好。。广场文化的兴起,既是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思想观念上的又一次解放的具体表现,是人们积压了很久的自娱自乐心理和向往随心所欲的休闲消遣心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种宣泄和爆发。

二、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与其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凡方面独特的功能:

(一)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广场文化活动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它打破了单纯地域、单位、小团体的限制。能够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吸收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最具体现群众文化生活的优势。

(二)活动组织的认可性,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即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也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广场文化活动最能体现政府行为,从而相应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广场文化活动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取决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而且,对成功的广场文化活动也使得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作用也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三)广场文化的深远性。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参加人多,演出节目质量一般相对较高,再加上新闻媒介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广场文化的走向

广场文化要想保持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扶植、支持和参与。同时也要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篇8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

1.音乐广场与游憩广场具有休闲、娱乐功能。这也是广场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

2.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魅力。满足了垦区各族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同时,又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石河子市的日常活动、节庆活动、艺术活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各种科普教育经常性地在广场开展,促进了石河子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4.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石河子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为经济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一系列经济活动为广场注入了活力。

5.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广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受教育的群众,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6.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具有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功能。广场是一个群体共处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广场文化活动在营造城市温馨浓烈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使人们接触到文明,陶冶了情操,在休闲娱乐中提高了自已的素养。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特征

一是具有公共性。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石河子城市生活最集中的区域,是最能体现政府公益性的地方,也是石河子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石河子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化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便会变得枯燥干瘪。

二是具有群众性。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没有围墙的大舞台。参与广场文化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欢聚在此。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是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判别,人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尽情地展现自我。而且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集市文化、节日文化等都可融入广场文化,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

三是具有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更多地举办各种节庆,包括一些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石河子的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石河子市民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

石河子音乐广场和游憩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广阔场地,比如体育场、大型建筑物前后较大的场地、公署以及面积较大的草地等而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细究之,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又可以分为固定式、流动式、半固定半流动式、自由式、自发式、盲从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临时式、定期式、不定期式、综合式、单一式等。

固定式是指利用固定的场地和空间而进行广场文化活动。流动式是指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空间进行的活动。实际上这是广场文化活动的延伸。如各种巡游等。半固定半流动式是指有一定的场地作为主活动场地而其活动又不局限于主场地。自由式是指没有组织、松散的广场文化活动。自发式是指由一些活动个体利用公园等免费活动场地而自发进行的广场文化活动。比如露天交谊舞、太极拳等。盲从式是指人们受好奇心驱使,盲目参与的活动。开放式是指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没有限制、自由参与的活动。半开放式是指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定一定的限制区域,安排或指定一定的参与个体,而限制区域以外则可自由参与的活动。临时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等。定期式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按需随时举行的活动。此外,还有综合式、单一式等。石河子广场文化以固定式为主,同时,又兼有其他几种形式的特点,呈现出多种文化形式并存的现象。

三、广场文化活动的管理

首先,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在演出队的领队中,在演职员中强调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而在活动场地方面,也要相应地做好有利于演出管理的设置。有些地方的舞台与观众之间隔有栏杆,这些是为了使舞台演出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篇9

(一)精准性

精准性体现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所有的工作进行完整、完全、完备的分工,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事情、落实到时间。在面对具体工作时,管理者必须将工作进行量化、体系化,然后才能分配工作,针对重点领域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考核。

(二)明确性

明确性体现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则是服务于管理目标和标准的确定,针对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前,必须制定系统的操作标准和考核制度,有效控制管理任务在执行环节的成效。

(三)针对性

针对性体现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主要是让精细化管理更具有适应性,更能在不同领域和环节发挥更大的效果,面对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问题,都能做到及时调整和适应。

二、公园广场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及其作用

对于公园广场管理者来说,选择精细化管理是最明智的选择[2],一方面在于这种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则是它独有的巨大适应性。因而,在公园广场管理时,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开展工作,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实效性极强。

(一)规划管理的精细化

公园广场的管理不单单是垃圾、卫生等微观领域,从大局来看,它还是城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公园广场是现代城市最主要的公共服务中心。在针对这个庞大的服务中心进行管理时,第一位需要考虑的便是整体规划管理,集中来看主要有功能设置、管理模式、制度设计三大方面需要精细化。

首先,公园广场在功能设置必须有精准的定位,不同的服务定位对于公园广场的面貌和城市发展影响巨大。例如:生态公园的规划必须有确定的地理位置,选择最能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建设形式,让公园的生物总量和植物总量尽可能多得到保留。

其次,公园广场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得到明确,现有的管理模式主要将管理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对于私人和公众管理权并没有太多考虑。因此,明确公园广场的管理权属非常重要,采用制度化管理是最好的办法。

最后,公园广场在制度设计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对于公园广场设施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制度或规定。例如:青海省平安县城市管理部门,在管理本县平安广场时,就制定了《平安广场管理规定》将广场管理方与游客的责任与义务尽数罗列,除此之外,还配套制定了《游园管理规定》《游客须知》等明确的规定,使得游客可以更好地在平安广场游玩。

(二)分工管理的精细化

公园广场在日常工作开展时,进行合理分工并落实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细化分工之后,确定下来的工作职能与岗位就有环境卫生、护林防火、安全保障、设施维护四大部门。在确定这四个部门的分工之后,还要进一步精细化分工:首先,环境卫生工作可以再细分为两个重要部分即环境维护与卫生清洁,公园广场可以安排园艺工人负责在环境维护工作,而清洁工人负责卫生清洁工作;其次,护林防火工作危险系数高、专业性要求强、责任重大,因而这部分的工作必须由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和消防武警建立联动机制,才能通力合作保障护林防火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安全保障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防范于未然”是最好的方式,公园广场必须定期进行设施安全检查,并不定期地督查设施维护情况,这是做好硬件安全的重要手段。另外在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布置安全警示牌和环境综合整治缺一不可;最后,设施维护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这项工作也是决定公园广场自然寿命长短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必须要让公园广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相关设施维护工人称职工作相协调。

(三)操作管理的精细化

公园广场管理工作分工精细化之后,就需要立即对具体操作工作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总的来说集中在细节的控制上。例如:内蒙古的南海公园在设施维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时,就将工作在细节上进行了有效控制。首先,通过建立几百米的绿篱将麦冬等植物保护起,并对的黄土实现了绿化和美化;其次,修缮了几千米的道路,增加了几十张石凳和垃圾箱,还翻新了全部的走廊护栏;最后,集中进行了病虫害处理工作,以人工和机器喷洒的方式,对植物常见病虫进行了有效防治。整套精细化操作管理模式让南海公园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游客对于园区的好评率也大大提升。

(四)考评管理的精细化

篇10

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职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在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范及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能力素质指理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广告设计专业创造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岗位专业操作技能和行业标准。行为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方面,有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只有把三大素质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广告技术向专业化、技能化发展。

二、“职场化”实践教学的灵魂——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是“职场教学”的灵魂,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培育具有“全面职场执行力和创新力”的人才理念,明确广告设计技术相应的职业岗位设置,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由校方代表及行业和企业资深人士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批准。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开发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通的课程,实现从工作结构到课程结构的转换,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在课程实施后,还要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研讨、修正,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二)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开发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现在国家公布的相关职业岗位有“广告设计技术师、视频制作师、陈列展览师、会展设计师、会展策划师、广告审查员、广告从业员、工艺美术师、画师、平面设计师、摄影师、修图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相结合,以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线,企业设计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以本专业执业能力素质为培养目标,突出目前广告设计行业内“项目实务”的特色,提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以及本行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课程的有效开发与设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广告设计专业可分为大平台基础课、平台方向课程、分方向进阶课程。大平台基础课程解决艺术设计的基础问题,包括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设计理论等。平台方向课程主要是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课程,是不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专业同项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拓展”的能力,专业的专项核心技能,如印刷、摄影、广告实务、会展实务等课程。分方向进阶课程建设,以真实项目的标准要求进行课程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拟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学生分方向进入课程实训工作室。这一阶段是运用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教学,包括项目实用技能的实践和行业实习两大课题实施。分方向进阶课程完全进入工作室,采用最直接、最真实、最贴近生产及管理实际的“全方位”“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

三、“职场化”实践教学的运行关键——建立产教结合工作室群

(一)实施产教结合工作室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理想状态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从事职业活动实践”,实现教学与企业“无界化”,形成“职场观念”。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行业专业性的职业属性,是利用学校和企业(行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转变成直接获取实际设计经验和各种能力为主的工作生产现场,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设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在具体设计工作和实践中,学生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和技能的形成是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校企共建产教结合的工作室群

产教结合的工作室群是在职场理念指导下成立实验工作室、项目工作室、设计工作室、作坊工作室和创业工作室。实验工作室是基础课程实施的实训场所;项目、设计工作室是专业课程落实的教学基地,可细分为项目筹划部、设计制作部等,使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设计实战;作坊工作室是制作工厂或公司,也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实训的教学单位,为工艺技术的实训学习提供条件;创业工作室是毕业生创业的孵化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教学示范基地。这种分层实施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是以工作室作为依托,以专业技术和操作能力应用为主线,不间断地实训、实习和商业实战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整体模式是以产业为统筹的,将教学和经济接轨,实现岗位训练的真实化、职场化,开发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情境;打造与企业环境一致的教学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

(一)完善的硬件设施保障

“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健康运行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以及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和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才能满足所有“职场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任务重,学生双证培养、平台教学和分方向进阶课程教学的运行保障是按照设计公司标准建设工作室,要求不但有校外实训基地,还要有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项目实验和工作体验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展示功能于一体,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篇11

1广场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1.1广场文化的含义

所谓广场文化指的也就是诞生于城市广场的一种文明形式,广场文化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广场雕塑、相关配套设施,以及以广场为活动场地的艺术表演等。

1.2广场文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我国广场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性。广场是人们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就表示广场中的人员相对比较集中。从本质的角度讲,广场是城市中的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广场进行利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广场中没有了市民的存在,那么广场活动也就失去了主体,广场文化也就会变得逐渐凋零。

第二,节庆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广场的用途主要有两个:第一,为市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区域;第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庆祝的场地,如文化艺术节等。可以说,广场上的各种庆祝活动对于市民有一定的吸引力。现阶段,好多广场都逐渐成为了人们跳舞健身的舞台。

2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

2.1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化

城市中的广场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好多公益性的文化活动都将其作为举办从场地。这就表示,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广场召开,这也将极大的丰富广场文化。

2.2活动组织的社会化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可以渐渐转换自己的角色,就广场文化领域而言,政策以前一直是相关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在以后的发展中,政府可以逐渐从管理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这主要是因为广场文化隶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各类社会团体。

2.3广场文化的大众休闲化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从这个角度讲,休闲娱乐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活动。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广场文化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西乡之声”是西乡街道文化春雨主打品牌之一,也是西乡街道的特色广场文化。“西乡之声”主要是为街道内众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质的表现平台。“西乡之声”积极参与本土原创音乐创作,以原创音乐征集、原创作品音乐会等活动形式,增加群众参与音乐创作及表演的热情,提升西乡的文化艺术档次,同时为西乡发与和挖掘更多的艺术人才,让西乡文化广场的活动开展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3 广场文化的创新之路

如何对现有的广场文化进行创新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从下述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3.1坚持先导性,搞好广场文化的内容创新

可以说,广场文化代表了一种群众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广场文化必须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具体来讲,广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其次,广场文化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不断的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再次,应该重视对广场文化的内容创新。一方面,根据不同层次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文化内容,以此为基础,推崇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另一方面,对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艺汇演形式、体育竞技表演形式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宣传新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将一定科学知识融合广场文化中,从而对群众形成良好的熏陶。

3.2坚持群众性,搞好广场文化的形式创新

广场文化的服务对象是群众,群众性是广场文化的一大特色。以群众性为基础,做好形式创新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传统的角度讲,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演出类型、展示类型以及庆典类型。上述广场文化表现形式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第一,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第二,整个过程相对比较枯燥,无法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形式创新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关人员可以将时代特点和民族特性融入广场文化中,挖掘更加新颖的广场文化表现形式。

3.3坚持社会性,搞好广场文化的体制新

在发展广场文化时,一定要关注其社会性,具体包括:第一,政府要重视对广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而且政府的群众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做好对广场的管理工作,为广场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不同的社会团体来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有效的丰富广场文化;第三,大力吸引投资者。加大对广场的投资力度,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投资人员提供一些优惠措施等。2016年西乡文化春雨行动“西乡之声”成功举办“春之声”“夏之彩”“秋之实”“冬之韵”四季原创广场音乐演唱会,受惠群众人数达30000余人,进一步锻造了西乡广场文化的金质招牌。

4结语

2016年,西乡街道的群众文化工作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打造“多彩西乡”,打造“动感西乡”,将街道内的体育亮点活动纳入重点打造行列,让西乡街道的广场文化活动亮点突出,可圈可点。一是拉丁舞,二是新生太极,三是麒麟醒狮舞,四是动漫Cosplay。在2015WDSF世界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亚太体育舞蹈锦标赛披金斩银,西乡街道拉丁舞文化春雨艺术团荣获团体精神文明奖,个人拉丁舞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5个。每周三、周日,西乡的文化钟点工们每天晚上在西乡中心广场定期定点举办公益太极养生培训班,传承和弘扬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使得广场文化活动人气满满,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一大去处。现阶段,广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广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情况,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12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三、记者的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作为记者,他要把所见所闻,点上面上的新闻点经过筛选组合后再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背景进行必要的交待。同时,记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将采访对象融入到报道之中,让采访对象在合适的时机出声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绍情况,以全面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记者如果仅仅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没有发挥记者作用,这样的报道听起来缺乏主题,信息量小,不符合报道要求。

四、记者的现场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记者不能迅速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过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报道主题的偏失,降低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记者对数字化设备的过分依赖使一些现场报道掺杂水份。现在很多记者所谓的现场报道,都是在采访后期一来数字化的设备合成的。尽管这种做法较好地弥补了现场的一些遗漏,但仔细听来还是缺乏现场感,最关键的是长期下去,现场报道因馋杂了过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竞争的优越性,记者也会失去真正在现场作报道的能力。应该说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我们的现场报道鱼龙混杂,水平削弱化。影响了整个新闻质量。

要使广播现场报道真正能达到客观真实、有美感,首先务必要增强“现场耳闻目睹”的魅力,用现场美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记者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闻现场的各样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地认识新闻现场。

二是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的透视,探到新闻现场的底蕴。

三是从观察到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记者要在观察中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去感受、体验观察对象的多种特点,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既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又从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体验,现场报道才会有生命,才会入情理,才会有美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