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0: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风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风格论文

篇1

在河北的广大农村,传统民居的火炕是人们特有的休息场所。火炕的制作称为“盘炕”,一般采用土坯垒砌,由横竖土坯的结合在炕中间留出空隙,形成烟道。灶与炕在山墙开口想通,使得做饭燃料产生的余热通过火炕烟道而被重新利用。寒冬季节,火炕散发出均匀的热量,宽敞平整的火炕上,一家老小,桌前桌后,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传统铺盖屋顶的选材主要是以圆木做檩、托、椽。捆扎高粱秸秆,编织苇席做铺盖,上层垫泥土,最后用麦糠泥抹平,屋顶厚度大约在25公分左右,屋顶一般是前沿稍低于后沿,以便雨水流下。这样的屋顶和土坯墙一样,除了易被雨水侵蚀外,具有较好的保温功能。在收获季节,家家户户在屋顶上晒满了粮食,使整个村庄装点出一片金黄。照壁是宅院大门内外的屏风墙。河北乡间多称“影壁”,多数修在门内,也有的修在门外,其作用主要是遮挡大门内外的视线,维护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厕所的位置和建造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居住人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既要考虑使用方便,又要使其通风清洁。河北平房宅院的厕所多建在院落的东南角或西南角,主要是保持与居住和餐饮位置的一定距离。水口多数留在大门两侧,传统民居忌讳水从大门直接流出,讲究曲水绕行,有留水润宅之意。在阴雨连绵的时日,出水有序,导流有方。河北平房民居在我国北方民居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多样化的建筑模式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顺应着自身地理气候特征,在营造和装饰居室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

篇2

自古希腊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对于室内装饰更多的是关注通过使用新奇的装饰材料、靓丽的色彩和炫目的灯光效果来装扮室内漂亮的外表。至于线条在室内装饰中所发挥的自然效果则往往被忽视,线条便成为不被强调和突出的符号。但新艺术运动就如同一声霹雳,使得富有几何化、层次感和序列感的线条成为塑造空间形象的主要素材,将我们对室内设计的视觉形象以V字形、扇形、弧形等通过线条的形式勾勒出来,并以符合设计理念的材质和色彩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比如罗马艺术流派对安全的渴望通过反复的线条来体现厚重的体积感,哥特式的陡直而细长的线条则诠释出了人们对天国追求的一种信仰。崇尚线条的装饰艺术风格恰如一颗从远方漂泊而来的种子,从落地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并不断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了与本土的共鸣。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线条也是公认的造型基础和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它可以通过抽象的上古彩陶纹样、原始洞窟壁画、严肃规矩的夏鼎商彝上的线、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放荡不羁的线等来加以表现。传统的国画,也是通过线条的不同变化将国画的意境之美体现出来的。然而,这种线条在传统艺术中的应用除了体现在绘画上之外,在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上也是十分受人关注的。在我国的传统建筑里,线条造型更是最基础的符号,我们通常所见的斗拱、墙壁、天花板等也是通过几何线条体现的,这就提示我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十分重视线条的勾勒作用。这正是中外装饰艺术风格的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装饰艺术风格之所以能踏上异乡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同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形似是分不开的。但使其真正植根于异乡土地、深入人心,需要的还是其独特的性格特征。

(二)中外装饰艺术风格均具有包容性

装饰艺术风格是在借鉴多种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多种元素的集大成者,其从形成初期就十分注重以谦虚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集思广益。具体体现在,其以新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维也纳分离派、格拉斯哥学派作为其灵感的重要源泉,在吸纳了精髓之后将自己在设计风格与方法定位为“非主义意识”,并将这种“非主义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装饰艺术风格在创作思想上没有特定的坚持与大是大非,只是通过对样式与风格恰当与正确的表达,强调最终的形式效果或是某种空间氛围所带给人的华丽的视觉体验及精神意义。此外,装饰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欧洲文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将非洲原始部落、玛雅文化、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甚至将现代科幻小说中的桥段等多种文化集于一身,也恰恰因为其吸收和包容了这些悠久、复杂而丰富的异邦文化,才使得装饰艺术风格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样,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最初只是黄河中游若干民族的集团,经过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汇集,形成了多元化和混合型的中华民族,这就奠定了这个民族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对于其装饰艺术风格,自然也会散发出包容性的气息。我国的装饰艺术风格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了完美的简约主义风格。比如利用传统的木构架建筑配合现代化的雕刻、工艺美术以及色彩装饰手段来营造设计师想要达到的意境。我国的装饰艺术风格所体现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和文明形态已在人们内心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民族发展方式、生命轨迹上,对国民生活态度、处事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接受非本土的新鲜事物时,往往会心存芥蒂地进行尝试,寄希望于内心期许的时尚,又因历史的阴影和文化的差异而徘徊不前。即便是思想意识比较前卫的设计师,在面对异国风情的新鲜事物时也会犹豫不决。但是装饰艺术风格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混血儿”,其包容性赋予了中性温和的特性。这就确保其能够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品位人们的需求,使其屹立于中国大地并生根发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恰恰是装饰艺术风格所具有的特殊的包容性,才是其能够存活于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华大地的关键因素。装饰艺术风格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因为自身难以避免的某些弊端和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走向下坡路,并逐渐衰落,但这无法将装饰艺术风格所发挥的作用抹杀。装饰艺术风格作为设计风格的一种,在室内设计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磨灭的,且在国际室内设计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空前的。装饰艺术风格凭借着与中国文化的高度融合而使这种时尚元素快速在我国国民内心与之产生共鸣,装饰艺术风格自从在中国落地,就以光辉灿烂的形象留下了芳香而清晰的印迹,让我们回味,使我们留恋。

二、中外装饰艺术风格的差异

(一)装饰艺术风格地域文化的不同

装饰艺术风格起源于20年代的西方,之后随着各国经济社会交往的频繁而传遍欧美,并波及世界。希腊艺术是西方文明的源泉,现实生活赋予西方艺术无穷的魅力,充满了浪漫、幻想及现实主义色彩。欧洲的室内设计装饰中透露着庄重而和谐的美感,活力与生机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偏爱于更多的展示出人的精神气质多元性的独特艺术风格。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于比例、匀称、庄重、谐和的规律。中国文化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装饰艺术风格中具有广泛的题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往往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体现。形式与内涵融为一体后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室内设计承载着传统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驱邪镇宅的瑞兽、赞叹情操的梅竹、中国独特的中国结等,这些简单的装饰都体现着深远的中国文化内涵。

(二)装饰艺术风格空间形态的不同

西方在空间形态上倾向于通透,在过道、落地门窗等方面的设计都体现出了强烈的通透性形态,具有鲜明的延伸感。在室内设计中,利用多个拱形门、窗户将室内与室外巧妙地连接,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在墙体上开窗、开洞,会以拱形作为空洞外形,以铁艺栏杆装饰外部,从而体现出一种隔而不闭的艺术美感。中国空间形态倾向于内外融合,不同的室内装饰会有着不同的效果划分,以便最大化地提升室内装饰效果。通常以虚拟分隔法对空间实施分隔。室内装饰设计注重似断非断的空间分隔的审美布局,利用精致的珠帘、屏风、玄关等室内装饰物对空间进行装饰、隔断、连通,不仅赋予室内虚灵典雅的艺术美感,而且还体现着含蓄、虚实结合的文化思想。

篇3

二、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主题性——自然性

在新艺术运动中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中设计师主动的向自然学习在自然的状态下寻求美的形式感,最终在整个运动中人们发现了线的美感,并且是自由的有机曲线,线条具备生命力的感受,好像在空间中寻求阳光的感觉,并在具体的空间中没有重复的机械节奏,整个造型是在对自然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设计层面对自然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表达了对机械化生产的反对。在这样的审美思维中,设计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自然的节奏关系。这带来了设计中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造型手法,在建筑设计和家具设计以及在平面设计中都具有了很深的影响,设计本身在强调功能的同时进行了适度的装饰性,这种装饰的形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感官方式上的形而上的文化状态。在新艺术运动中还可以看到对时间的理解,特别是在平面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将少女的状态都是以一种很强烈的动感体现出来的,对时间的表现方式就是运动对运动的深入理解也是对自然状态的理解,自然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运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所以在新艺术运动中同样是体现运动的文化主题。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同样是非常注重空间的整体性在设计当中从建筑设计到室内的产品设计都呈现一种高度的统一性,在风格上在具体的造型处理上都具有统一的设计风格,不管是曲线的风格还是直线的风格都在具体的空间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在设计中具有了很强的生命的感觉,并且造型在空间中的变化都是一种非对称的均衡状态,这些无疑都是一种自然哲学的体现方式,是进化论对设计的一种文化的显现。

三、现代艺术运动中的设计主题性——机械性

在工业高度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由原来的对工业文化的反叛到对工业机械的依赖再到对机械文化的深刻的肯定,这都体现了人们面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肯定和依附。从而出现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艺术形态——现代艺术出现了。现代艺术的出现是对艺术科学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方的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下,艺术成为了科学的代言,艺术中科学的成分变得非常重要。从而影响了艺术中的观念和思路以及审美。在工业文明的状态下,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的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逐渐的被代替,人们开始看到机械化生产的趋势和优点,并开始逐渐的在设计测层面深入的研究设计的核心价值观,这就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在肯定工业的同时领略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及其对功能急切的满足所需要的形式目的。那就是直线的文化和形式以及对几何造型的大量的应用,几何造型本身是一种高度机械或是高度工业的文化特性。在现代艺术的整个发展历史上,直线以及几何造型的出现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趋势,在20世纪的文化中就带有了极度抽象的文化特征,甚至可以说抽象主义是这个时代艺术最大的特征,抽象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艺术最好的解释,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伦理哲学,原来的宗教的文化消失了,人们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机械又像是一只无情的野兽一步步的吞噬着人们的宗教文化内涵,生命的意义逐渐的成为了一部无知的文化状态,我们不知道信仰跑到哪里去了,我们找到了一个工业的替代品来充当了目前宗教性或是无知的一种恐惧感,这都体现了人们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情感的稀薄。所以在现代艺术中我们更多的注重形式,注重造型,但省略了这其中的文化载体。当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时候,这样的形式是枯燥和乏味的,自然带来了人们情感的崩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情感丢失的年代,功能本身不存在美学,功能只是需要相对应的形态而已,所以在后现代艺术中人们感觉到了时代的步伐,这也是人们在艺术中呼唤自由的理想。在整个现代艺术中,艺术形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追寻最终找到了可以自我的形态。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人们的精神诉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区别的认知文化现象。工艺美术运动中,新艺术运动中还是现代艺术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形式样式,并且也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文印记。对历史文化的总结是为后面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

篇4

2出家之后:清净庄严

李叔同在1918年旧历7月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这一年的9月在杭州灵隐寺,他受共49天的具足戒,此后就成为了一个“比丘”。《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这篇文章中,李叔同是这样陈述这段经历的:“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于是由林同庄君介绍,到灵隐寺去受戒了。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是很喜欢的。我出家以后,曾到各处的大寺院看过,但是总没有像灵隐寺那么好!”在1918年秋、1922年夏李叔同之后还挂单灵隐寺。李叔同出家以后的活动局限于浙江、福建一带,后示寂于泉州,且仅限于佛教界。出家后他在有生之年,研律、著律、讲律、弘律。李叔同曾在《发愿文》中说:“愿以今生,尽此形寿,悉心竭诚,熟读穷研《南山书钞》,及《灵芝记》,精进不退,逝求贯通,编述《表记》,流传后代,冀以上报三宝深恩。”所以,之后词、诗、文作明显减少,李叔同大量写作从内容上分析,都与弘扬佛法、护持佛法有关,除了诗作还有在各处的推崇佛法的演讲、对有关光大佛学的研究著作等所作序跋题记、有关僧人的疏铭传记,以及佛学论述也是如此。李叔同将其所余精力,都集中放在了佛学上,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其特点与出家前大相径庭。

2.1佛学意味浓厚

大量佛学词语在李叔同所写题赞、题偈、说偈中随处可见体现了这一点,在此不多说了。其次,如《印光李叔同文钞题赞》、《西冷华严塔写经题赞》、《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等等的李叔同写作大多和弘扬佛法有关,还有很多大致相同的序跋题记。识律师、心灿禅师、法空禅师、本妙禅师还由弘一李叔同作传。

篇5

二、意境美创造

依据佛经仪轨,佛像没有制作完成是绝对不能够向人展示的,更谈不上供养瞻礼了。制作半身佛像、菩萨像,那将被佛教戒律认为是对至尊至圣的最大亵渎和不敬。然而,到了宋代,在大足石刻造像中出现了半身佛像、半身菩萨的雕造和力士、明王、胁侍、供养人物等的半身塑造,并且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石窟艺术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1号释迦佛涅槃图,释迦佛的身体只雕刻出一半便于整座大山连为一体,菩萨弟子均刻半身像从地下冒出,可谓是十分大胆的艺术创造。这些半身像的塑造无形中放大了整个造像的体量和气势,烘托了整个道场的氛围,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半身像的塑造在大足石刻中,俯拾即是。大足宝顶大佛湾第21号龛柳本尊行化图直接从地面涌出的五大明王半身像创造;大足宝顶小佛湾第5号窟从云中出现的明王半身像;既增大了明王造像的体量,又凸显出明王的神威。宝顶大佛湾第20号地域变图中雕刻的半身吹笛女、养鸡女,更富韵味与意境创造,宛如画作一般。龙红先生认为,这一革命性的的艺术创造实现了文本语意场与图像语意场的合二为一。大足石刻造像将佛典文本中叙述佛、菩萨众神灵等超验形象出现方式的文字描述如诸天‘半身出地,半身不现’或‘从地涌出,现半身相’;佛、菩萨、四众须臾间在‘宝树枝叶花果’中半身出现等转化成了‘最优孕育力的瞬间’的图像表达方式。李巳生先生也关注到这一现象,认为“半身像的形式,在所占壁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其形体实际上比全身像放大乃至数倍,既有利于构图中突出形象的主体,还便于安排更多的壁面来刻画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此外,大足石刻中半身像的塑造,亦是宋代文人画高度写意化追求和世俗文化高度繁荣的反映。宋代文人画‘重神轻形’与佛教美学中的‘神存形灭’‘贵神贱形’‘形粗神精’及‘遗形取神’等相一致。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雕刻匠师们实现了打破常规的艺术创造。艺术创作中‘追变求奇’精神符合世俗民俗信仰中对于神通奇异的心理渴求,最后凝结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创造思维。”

篇6

教学艺术风格不是空洞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教学艺术风格不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教学的语言风格、板书风格、教态风格等具体表现出来,教学风格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不是纯粹外在的东西,它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人格、气质和才华,取决于教师对现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

首先。创造教学艺术风格必须塑造人格、培养气质、增长才华。

其一,要想有风格,必先有人格。“风格即人”,风格就是人格。歌德说:“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风格;要有什么样的风格,必先有什么样的人格。人格有清高卑俗之分,风格就有高雅低俗之别。要创造高雅的教学艺术风格,就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鞠躬尽瘁的高尚师德,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博大精深的专业素质,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修养。有了这样的人格,才能形成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其二,要想有风格,也须有气质。其实,风格就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古人云:“惠于中而秀于外。”气质不同,形成的风格必然不同。要创造高雅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就要有高尚的人格美、广博的学识美。其三,要想有风格,还要有才华。风格与才华无法分开,风格依赖于才华,“胸无点墨难言老,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才华,一个教师就不能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当然,人的才华是有差别的,不同程度的才华可以创造不同层次的风格。才华不出众,就无法创造出众的风格。愚昧无知、孤陋寡闻只能有拙劣的表现,那决不是风格,更不是美的和高雅的风格。

其次。创造教学艺术风格。教师对现实必须有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和情感。

教学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是教师精神面貌、思想情感的表现,是教师对现实的感觉、认识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反映。一个教师有了“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有了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有了对现实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有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就必然地表现出来。这是教学艺术风格深刻的内涵。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内心世界在教学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再次。创造教学艺术风格。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淀和升华。

篇7

1为人生的艺术

万一战争爆发,罗兰和他的同辈青年一样,势必应征入伍,被送上火线。青年罗兰氶于在文艺上留下一点成绩,便开始了他的创作,其创作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个人名利;他追求的是“光明”,是“真理”,他说:“我在地底下盲目地、长期地摸索,竭力设法达到光明之路。光明在那儿,我知道,如果我不是中途而死,我一定能达到光明。”后来《约翰•克利斯朵夫》被他写下。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写下了被众多有识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它能凌驾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他无视当时的法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仍然相信自己是正义且正确的观点。在《贝多芬.序言》中有几句曾经脍炙人口的名言,说得非常动人:“欧洲的空气污浊,令人窒息,快打开窗子吧,让英雄的气息吹进来!”几乎同时,他给友人索菲亚的信中又说:“我们需要找到给人以清新之感的灵魂。这种灵魂是不多见的,我们必须创作它。1916年,罗曼•罗兰被瑞典文学院宣布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他,获奖后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胸襟博大,正如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写,“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西方的评论家把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类是“为人生而艺术”。罗曼•罗兰的艺术属于后者。罗曼•罗兰的艺术以表现“和谐”为最高境界。他的主要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都是用最后若干页表现主人公临终前的心情时,突出“和谐”的意境。这正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处。他既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又强调艺术的个人主义特点;既强调艺术的现实性和斗争性,又强调艺术的“纯洁性”,甚至提倡“纯诗”。“纯诗”的说法是他在1934年5月给苏联作家协会写信时提出的:“必须为诗歌保留‘纯诗的沉思’的自由场所和精神的广阔天地”。他在日记中写道:“谁也没有像我这样提倡艺术家和具体现实的活生生的结合任何不以行动为归结的思想,不是流产,便是叛卖。我一贯努力使我的著作成为行动。”他认为必须“抢救”人的灵魂:“现在我觉得我的第一责任在于将人从虚无中抢救出来,在于不惜代价地给人灌输魅力、信念与英雄主义。”以上各观点,都体现在罗曼•罗兰早期创作的剧本当中。戏剧代表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这种艺术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类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丑和恶。”代表这一阶段的作品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人生而艺术的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从“人类爱”转变为具体行动拥护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作品是《母与子》。罗曼•罗兰认为艺术应当为人生服务,应当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它的最高使命在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互相团结,因为艺术的灵魂是一种博爱。

2豪爽质朴的文风

风格是灵魂的镜子,罗曼•罗兰的豪爽质朴的文笔成就了他的艺术成就,刻画了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追求光明、正义识分子形象,他无愧于“人”这个称号。他成功地塑造了知识分子典型,几个从个人奋斗、个人反击出发,在时代的风浪中受到教育,在艰苦的生活中受到磨练,逐步提高觉悟走上进步道路。他能够把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分析和表现出来,也能够在反映这类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将处于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中的社会生活的一些横断图展示给大家。罗曼•罗兰的文章,常常掩卷沉思,觉得这个作家豁达的气度,宽广的襟怀,和他的经常面向未来和全人类的激情,确实能使读者的精神世界也被引向无限开朗的地平线上,瞩目于辽阔和光辉的愿景。罗曼•罗兰认为在艺术风格上的优点只希望别人用诚恳二字来评价,他一生的最高奢望和抱负,就是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的诚恳、真诚。罗曼•罗兰生平最憎恨文学艺术上的谎言。1959年增订重版的《内心旅程》中,有一段从1912年的日记中摘下来的话:“从全部文学中,经常出现谎话,像一团腐臭的烟雾,冉冉升起。谎话等于死亡。这些作家,如果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生活要表达,何至于这么说谎一切风格上的花花草草,都是发臭的有病的躯体上掩盖的衣服。艺术的第一条规矩是: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干脆闭上嘴;如果有话要说,直截痛快地说,别扯谎。”他对自己也是这样严格要求的。“真诚”分为两方面:一是提笔来写作品的原因是有话要说,而且非说不可;二是不要口是心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必由衷。这两条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都不容易做到。要做到,必须付出代价,下苦功,要正确地用最清晰、最准确、最直接和最简练的方法,正确地表达你要说得真实情况。“真诚”的先决条件,是言之有勿。罗曼•罗兰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个艺术创作的大前提。在小说《比哀和吕丝》中,他写道:“你不应当去搞艺术,除非你所感觉的东西实在太多,绝对不能将它们闷在心中而不加以发泄”。创作是什么?创作是艺术家内心火山的喷爆。喷射出来的是光和热。不能设想,一个艺术家心中冷冰冰的,根本没有火山,却偏要假轰隆轰隆的爆发和喷射。不幸的是,这样的“艺术家”,世界上确实是有的。而罗曼•罗兰绝对不是这样的艺术家,也绝不欣赏这样的艺术家。罗曼•罗兰心中充满了非发泄不可,非表达不可的激情。往往他一个作品尚未完成,已经忙于构思第二个,第三个了。创作是他唯一的乐趣:“我所有的一点快乐,几乎全部从创作中得来。”总而言之,如果艺术家内心充实,不必借助于华丽的外衣,也能产生好作品。如果艺术家内心空虚,华丽的外衣,是足以证明他在说谎。罗曼•罗兰说:“一句漂亮的句子不是艺术。一处漂亮的笔触不是艺术。这都是物质标志,通过它们,眼睛瞧不见的艺术得以表现。艺术存在于艺术家的内心。”因此,在20世纪初,西方文坛正面形象聊聊无几,颓废派作家们塑造的那些意志消沉被《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战胜了,感情反常的有气无力的人物,在英雄消解的时代屹立不倒,并且与作品所描绘的强烈的具有正面价值的光辉图景一起向读者展示了向上的生命力量和不息的奋斗精神。罗曼•罗兰的一生是处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重要的交叉路口。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他来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罗曼•罗兰认为,人们精神的软弱,担当不起纯粹的真理,生命力强烈,对于浮华表面下虚假的艺术他给予无情的批判,尖利的嘲讽和苛刻地指摘,他认为,应摒除所有缺乏生命力的艺术,他要创作乐曲要震撼欧洲,他要把响彻世界的英雄交响乐建立在艺术废墟之上。在世纪末的欧洲,他恰似一盏指路明灯,探索拯救人类精神的方略,一生追求人类生存的真理,照亮了处于迷茫、颓废的人们前进的道路。在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为其所定义的英雄,始终关注的就是—人,他有崇高理想,为传承西方人文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莎士比亚的脂汁,伏尔泰的沃土,瓦格纳壮士们所饮的蜜酒,托尔斯泰纯净饱满的谷粒,还有斯宾诺莎那美妙的葴言为年轻的罗曼。通过罗曼•罗兰自己的融会贯通,化成他独特的生命泉流,罗兰提供了精神世纪的一切甘露,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融欧洲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的人文精神及自己人生感悟于一身,使濒临衰败断裂的艺术精神得到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作者:兰铁梅 单位:辽宁省辽阳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篇8

二、洒脱巧奇的构图布局

作为“以意描形、意在而形神皆备”的独特画派,写意画历来讲究构图布局的设计运用。写意山水画也是如此,在淡化了对于景物对象的具体描绘之后,构图布局就成为了影响画作整体表现力的关键因素,从“一山一水皆为己之物,移置腾挪便知境有无”中就能看出构图布局的重要性。石涛深谙构图布局的肯綮之理,常于云游之际遍览景致,变换景物之性,融合己身所思,在构图布局上力求出新,所以其写意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也每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洒脱新奇的构图特色也使得石涛的写意山水画充满了意趣之妙。石涛的写意山水画注重以寻常之物入画,描摹其形而自出己思,其疏朗明妍的幽奇意境遂飘洒自成。在石涛的山水画作品之中,看似随意勾画的浅淡山峦、苍茫江湖、连绵芦岸、蜿蜒小道自然分布,粗看上去平淡无华,细细把玩顿觉丘壑万千、意境无穷,其构图布局所蕴藏的妙思奇想不由使人击掌称快、激赏不已。《淮阳洁秋图》即是颇能体现石涛构图之妙的典范之作,该画为石涛晚年定居淮扬胜地扬州时所作,对于构图章法的设计驾驭已臻化境。作者先预留出了画面最底部的空间进行粗笔晕染的浅色留白,凸显了秋日雾霭淡薄、江水苍茫潋滟的空濛之态。接着再对底部画面的起伏江岸进行晕化处理,以粗笔斜染出一条草色浓重的坡岸,坡岸之上垂柳摇曳、密槐高耸,坡岸东侧又随意散落着若干灰瓦人家;而在坡岸西侧,作者又以皴笔斜点出高低崎岖的坡岸、斜划出随风婆娑的苇丛,这一条随性挥划的坡线就巧妙地将画面底部的主体部分分割为东南、西北两部分,这两部分一侧浓深、一侧淡浅、一侧密重、一侧疏清,两片画面彼此呼应,使得闲适澹泊、幽深自得的渔家野趣相映而生、自然天成。而在坡岸的高槐、垂柳之上,作者又以连贯曲折的侧锋笔继续勾画出连绵起伏的江岸轮廓,用笔沉练、晕化浑厚;在滨岸的转弯之处则回笔以左侧留白,并用大量的涂染晕化对江岸的水岸相接之处进行晕化处理,这样江岸由近及远就呈现出了清晰隐约的变化之态;在江岸之上又用笔法一致而色彩渐淡的侧锋斜划出了深远的连绵密林,密林随江岸起伏延伸而呈现“之”字形的蜿蜒纵深之势,悠远淡幽的淮扬江色跃然纸上。在江岸的尽头,作者则用粗笔大片以浅色斜抹晕化,形成了江雾烟波的清空之态,在江岸尽头的偏西南侧,作者则用侧锋浓染出了一痕江岸,从而使其与对面东侧的疏淡江岸相互呼应,强化映衬了浩渺淡远的秋日江景。而在画面中心偏左的沧江之上,作者又以细笔侧锋轻勾出了一叶扁舟与一名渔客,此可谓神来点睛的绝妙之笔。统观整幅画作,蜿蜒纵深的坡岸、深幽绵延的林木以及浅色留白的江水浑然交汇、融成一体,悠远清淼的沧江飞烟澹阔之感布满画纸、流动摇曳,洒脱巧奇的章法布局与恬淡闲逸的高远意境水融,令人胸生江乡、品味无尽。

三、爽净明润的用色表现

石涛初学山水丹青之初,对于水墨较为偏爱,常自取水、自调墨进行创作,其在水墨山水的用色上也主要效法元明文人山水画的淡墨清约来进行。而在完成对于笔法技艺以及构图布局的提升改进之后,石涛开始尝试在保持己身风格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多种色调的撞合交汇,以求色彩表现的淡净轻朗和疏爽盈润。在石涛中期以后的写意山水画中,浅青、淡绿、白灰、褐靛、幽蓝等冷快莹润的色彩元素频频出现,这也使得其写意山水画的用色表现整体呈现出了爽静明润、匀和朗秀的鲜明特色。不惑之龄以后,石涛对于写意山水画用色表现的雕琢运用日渐纯熟,往往随地近取染料、以心作稿、旋即调色、乘兴挥笔,在用色表现上彰显出了随性潇洒的朗润盈爽之态。《溪南八景图册》是石涛暮年之时追忆壮年旅居皖南黟县溪南村的思怀之作,整体用色明润精爽、秀朗纤丽,其眷念旧居之情无不渗于丹青之间。该图册中有三册为水墨作色,余下皆为多色描摹。其中第二图册描绘了溪南村后山的清幽闲逸之景,用色以浅绿、淡黑、浅青为主。作者先以大片的浅青晕化擦染出了占据画面右侧大部的山间云岚,在云岚左下侧则以中锋细笔勾描出了淡黑色、浅青色相间的茂密林木与低矮石坡,色调清润深幽。在矮坡之上,作者以中锋直笔勾描出了几株较为突出的淡黑高树,在郁葱淡碧的林木之间,数间浅灰茅屋错落分布,与云岚、矮坡相呼应。而在茅屋人家的上方,作者又以略显浓粗的侧锋笔法斜勾出了起伏绵延的主体山峦,用浅绿、浅青双色自如稳转地罩染点抹,山坡之旁的灌木乔木用色深微匀净。浅碧山峦的尽头又是几户用中锋淡灰色所勾描的茅屋人家;在茅屋人家的右侧,作者以侧锋细笔勾划出了数株密布的淡黑乔木,并使其飘然腾立于右侧浅青晕化的山间云岚之上。细赏该作,淡远晴润的山峦遂连绵而起,沉深无尽的乡思悠然而生。

篇9

2儒道文化对前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我国的前山水画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自然风光,通过画者对山水以及人物的处理,也可以看出画者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观念。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老子在分析中国山水时,主张天人合一的山水观念,其认为人们在“无为”的状态下,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庄子是老子的学生,其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庄子认为“天”与“人”具有对立性,认为自然与人为是对立的概念,人只有抛弃功名利禄,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从“伪”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的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具有洒脱的意境,这也是道家思想对山水画观念的影响。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对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儒家与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艺术风格的基石,这些哲学家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审美观念有着深深的影响,而且改变了很多画家的山水观念。孔子主张“人和”的理念,其创造的学说主要是以“仁”为核心,而且约束着当时社会对美学的观念。“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一直在寻求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孔子对关于山水的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其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想,其主张将人与山水的道德以及艺术风格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增添了崇敬以及欣赏之情,为人们不断开发自然提供了信心与力量。老子、庄子、孔子都不是绘画方面的学者,但是其对当时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而且还创造出了较多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理论,其创造的儒道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美学艺术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学家,其建立了最早的艺术审美标准,而且加入了“善”与“美”的元素,其对后期中国美学艺术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山水画艺术风格必须在体现“美”的前提下,发挥出“善”的道德规范性,这也是孔子建立的社会审美标准。他的美学标准,艺术在“据于德,依于仁”的人性境界中树立并开创“善”“美”,对治理国家起到了教化作用。他的思想观点历来深受统治阶级的尊崇和欢迎。他的主要观点完全能使有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其创造的艺术在各个统治阶级中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在各个时代演绎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儒家思想已在中国历代人民的思想形态中根深蒂固。对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对山水“善”“美”的认识及崇敬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山对于孔子来说宽厚仁慈、稳重、包罗万象,巍峨屹立;水更是具有“和善”、“秀美”、动静相和、母仪之德。孔子将山水人格化,形成中国文化的人格定义,对山水这个艺术符号似乎存有“父亲”的伟大和“母亲”的美与善,这种人格精神的导向是后人认识山水、描述山水、绘画山水、寄情山水的重要形成元素。山水不仅是让人“乐”的对象,而且还具备了“乐”的属性,使人格的倾向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相结合,从山水中领悟到人生之“道”。从“中和之美”到“乐山”、“乐水”,都是教育人们解脱世俗烦恼,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找寻到保持人固有的“仁慈”、“善良”的本性。随着人们对“天人合一”、“乐”、“游”思想境界的追溯,后人“好山水爱远游”这种阐述自然成风,从而艺术家的“卧游”、“神游”、“心游”这种优雅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山水画的成型,加快了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出现,儒道学说成为人对山水、对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境的一种供奉。

从古代山水画中不难看出当时汉代时期人们已合理处置山川、河流、人物、通道、树木之间的关系,懂得了以小见大、前后有序的中国画透视技巧。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为行军打仗提供有力的帮助,满足统治者及社会的需要,也印证了《山海经》中所说“图”。地图的出现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专管天下地图的官,秦朝更有“荆轲刺秦王”中“图穷匕首见”的典故流传。在这些秦汉时期的文献及出土的器物中发现的这些地图,足以证明山水画的起源是这些早期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理性绘画,生活中他们简单的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了自然山川的形貌物象资料,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条件之一。当今童书业老师也在《中国美术史札记》中提出这一观点,他例举了张衡的《地形图》、杨修的《两京图》、戴勃的《九州名山图》等,都是“山水画起源的条件之一”这一观点的证据。

篇10

宋代瓷器包装造型的成熟而稳重的表现,标志着制瓷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艺术境界。宋代瓷器包装中的优秀作品,都是经过许多陶瓷匠师们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获得较为典范的形式,从而成为一直流传、为世人所喜爱的造型样式的。以梅瓶为例,那原本是盛装酒水的瓶子,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梅瓶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磁州窑、耀州窑、湖田窑、吉州窑的梅瓶造型也各有所异。但是,这些造型样式不同却又相近,其造型形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成为那一时期包装容器的优秀造型典范。

二、瓷器包装的装饰艺术发达,纹饰题材丰富,纹样华美

瓷器包装的装饰工艺除了刻花、画花、剔花、堆塑、点彩等装饰手法之外,宋代瓷器还将绘画手法用在装饰上。由于宋代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人物画也发展得更加精细完美。宋代宫廷画院和文人士大夫将中国画导向了一个鼎盛时期,这自然影响到同时代的瓷器包装上的纹样。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宋瓷的装饰纹样,随造型的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形式自由活泼。常用的装饰内容是花卉、龙、凤、麒麟、鹿、虎、兔、游鱼、鸳鸯、鸭等,人物纹中婴戏、自然风物中山水等也是常见纹样。另外,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钱纹等也是中间纹饰和边饰的常见纹样。宋代瓷器包装中,还利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态巧妙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有主题突出构成完整的图案纹样,还有利用窑变、釉裂、流釉等可控制技术表现自然装饰的新装饰方法。三、器表所饰瓷釉晶莹剔透,纹理优美

宋代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是最成功地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晴、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宋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如果说宋代被誉为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瓷釉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成就即是这一“瓷器时代”的特征。宋瓷包装中无论是单色釉和复色釉所采用的厚釉装饰方法,还是釉与胎体纹饰结合的薄釉装饰方法,都极力追求釉色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的形成,则又体现在制釉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上。这种审美观,受益于宋代盛行的理学审美思想,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可谓达到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妙境。例如,均窑创造了窑变釉、铜红釉。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了其他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宋代各种精美的瓷器包装,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这也是宋代瓷器包装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成为宋代包装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的重要原因。

宋代瓷釉的美不仅体现在釉色上,而且更体现在釉的肌理上。如果说,釉色之美还只是瓷器包装体现的共性之美的话,那么,肌理之美则是体现其个性之美。古代文人曾以许多名词称颂这些纹理,有的和纹理的形式有关,有的形容它的颜色。如“冰裂纹”是形容官窑器上的开片,有如冰块之晶莹透亮作层层开裂状;“鱼子纹”是指哥窑器内小开片,状如鱼子之密集者;“牛毛纹”是形容钧窑厚釉流淌的纹理,如同牛毛状;“橘皮纹”是指烧成中釉内气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呈细小针孔状,若橘皮;“兔毫”是形容建窑器之铁釉结晶有如兔之毫毛;“鹧鸪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色斑点,恰似鹧鸪鸟胸部羽毛黑白交杂状而言。

结语

瓷器包装是中国古代包装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宋代瓷器包装艺术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装饰和造型设计以及审美体现方面都为现代包装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对丰富包装形式有着传承和借鉴意义。

瓷器包装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是实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窑系为代表,最能凸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峰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宋代的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已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界。宋代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在工艺、造型、釉色和装饰上,既各具风格特征,又在地域分布上表现为交错关联,并相互仿效,使中国陶瓷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境界。在众多的传世瓷器中,有许多是作为包装容器而使用的。宋代瓷器包装,总的来说,有如下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第1版.

篇11

二、朝鲜族音乐艺术风格特点一:独特的节拍

朝鲜族音乐的节拍多数是三拍,三拍及三拍形成的复合拍6/8,9/8,12/8,18/8等复拍在朝族音乐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这种三拍式的极富特色的节拍感是与朝鲜族语言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朝鲜族的语言中单词有鲜明的长、短音节之分,而在语言中的重音安排上往往形成了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形式,因而受朝鲜族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朝族音乐中采取了有鲜明的长短区别而又能使长短间的对比感觉恰当好处的三拍子节奏形式。朝鲜族三拍子的音乐艺术节拍表现形式在柔和自然的情况下完美的彰显了朝鲜族语言的自然美,因而朝鲜族人在音乐创造中极富智慧,在用歌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为朝鲜族音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朝鲜族音乐艺术风格特点一:独特的调式

上平调、平界面调、下界面调、平调及界面调是朝鲜族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五种调式,五种不同的调式与汉族五音中强调的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调式极其相似,根据调式的色彩及功能的不同五种调式可以具体的分为平调、界面调等两大类。而形成朝鲜族音乐艺术风格特色的便在于朝鲜族音乐中对旋律的组织上与特色的民族语言的运用上。而调式与调式音阶中音级间的相互关系及音乐节奏的共同作用生成了朝鲜族音乐中极富特色的音乐艺术风格。而单独就朝鲜族音乐的调式分析可知,平调与界面调是朝鲜族音乐中最关键的两个调式,在平调类音乐中音阶多为大二度,即各音阶间存在的是纯音程与大音程的关系,如《青春歌》等突出的是一种明朗的听觉效果;而界面调式主要强调的是二度、四度的连接性质,从而使朝鲜族音乐在旋律上保有独特感,该种调式下生成的音乐多数是含蓄的,且将哀怨融合进柔和的声音中去让人灵魂随之萌生一种触动感,从而强化了朝鲜族音乐的撩拨听众情绪的魅力。

篇12

紫砂壶的造型分为光货、花货和筋纹货三大类,其中的花货是紫砂艺人把自然界的物态形象加以艺术变化,设计成仿生的紫砂壶,从而赋予作品不一样的生命力。一把好的花货壶必须具备造型优、工艺好、美感度高以及具有一定的人文意境等特征。紫砂壶“喜庆”的造型便充分融入花货特征,是一把非常明显的花货壶,其整体趣味盎然,但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备强烈的艺术美感。整器型如一只完整的南瓜,饱满丰硕,仿佛刚刚瓜熟蒂落,富有新鲜清新的气息,南瓜元素显而易见。壶身与壶盖合二为一,整体呈南瓜状,布局均匀的筋纹从壶盖向下沿壶身蔓延至壶底,线条流畅自在,在壶底中央交于一点,严谨而美观。这些看似随意的筋纹线恰是凸显南瓜特征的关键所在,线条内嵌于壶身及壶盖,从而形成一种起伏凹凸的质感,烘托出丰硕饱满的生命之力,无论是壶盖还是壶身,皆因筋纹而连贯一器,上下结合自然,虽厚而不重,营造出一种轻盈的美感。同时,壶钮、壶嘴与壶把的艺术风格也与主体保持一致,壶嘴由瓜叶卷曲成型,叶脉清晰,叶片动静结合,仿佛在风中拂动,惟妙惟肖;壶把以瓜藤弯折成圈形,其纹络粗细、深浅、长短自然,切面真实生动;壶钮则由一只逼真的瓜蒂构成,实现了作品象形艺术效果的完整呈现,一只栩栩如生的“南瓜”就此展现在人们面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