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50: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44-02
自人类最初的意识诞生,造物或者说设计最初的形态就已经诞生了。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由工匠同时身兼设计师和艺术家及工程师,这一切都通过手工性的劳动来完成,手工艺活动成为沟通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的最初媒介。而工业革命之后,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手工艺的美荡然无存。
一、工艺造物发展的历史描述
(一)前工业时代的工艺
1、前工业时代工艺状况
前工业时代在时间上是指第一次产业革命爆发之前,大部分造物活动由手工完成的阶段。从历史来看,最早的工艺造物是以满足功能为目的的,由于条件局限,人们只能通过对自然材料施以简单的加工,来满足于日常初步的吃、穿、住、行,等初级的需要。随着技术与审美的发展,人们对器物的认识逐步深入,于是诉诸于设计上也相应地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漫长的前工业时代,人类仅凭双手和自然打交道。但正是这一双最朴素的手构成了最直接、最人性的力量。手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起点,也是生命个体介入文化世界的起点。
同时,卢梭也曾在《爱弥儿》里说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的成长。①
2、前工业时代工艺的分类及特征
本文参照张道一先生的分类方式,将手工时代的工艺大体上分为四类:宫廷工艺、文人士大夫工艺、宗教工艺以及民间工艺。
宫廷工艺,是为宫廷贵族们制作的。历朝历代,宫廷中设立多种管理工艺的机构、作坊,工匠数以万计。由于阶级的差异,在无视费用、选择良材、不惜工本的前提下,工匠们制作出奢侈的、华贵的器物,在体现贵族们权威同时,还能再现他们的生活。
文人士大夫工艺以士大夫为主体或以其为服务对象。该工艺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更以表现美为准则。此类工艺更加靠近于艺术,器物表现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强调雅致的格调、闲逸的情趣。
宫廷工艺与文人士大夫工艺在形态上虽然都是工艺品,但是在这些工艺品中,“看”的因素要胜过“用”的因素,两者多半都是供人欣赏的工艺,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无缘。
宗教工艺,主要是指佛教和道家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工艺。以服务于宗教为目的的工艺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浓郁的精神内涵。
而民间工艺是指以实用为第一目的,为服务于民众生活而制作的器物。此类工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生产数量最多,而且价格更便宜。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民间工艺体现了实用与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体现最贴近生活的美,反映劳动者最本真的情感。
3、前工业时代人与物的关系
(二)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探讨工艺造物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可分为原始造物阶段和手工造物时代。“早期的人类‘制器造物’,实际上是借用和模仿自然物的功能和形态,是受自然启发而主动地发现和发明,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为目的的活动。”②古代社会,人类利用大自然唾手可得的物质材料如石块、树枝、泥土等,根据需求来完成打击、采摘、投掷等活动。随着人们逐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物活动进入手工造物时代。由于主体的个性和技术差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特征,造物活动注入手工艺人的心智,贯穿着个人的精神。在手工艺造物活动中,工具脱离了原先的闲置状态,和掌握它的劳动者一道进入人的生活内部,和人的生命本体休戚与共。此时,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逐渐征服物,物作为人的手工工具而存在,从而形成一种“握在手里用着”的“在手”③状态,这种平常而朴素的手工劳动蕴涵着重要的人文意义,它意味着人和工具的“物我一体”关系的确立,这种关系肯定了“手”的人性力量,它始终保持“自然―人―社会”的生态与和谐。
二、机器夺权时代的工艺
(一)机械时代的工艺状况
机器夺权时代是指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主、机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的时代。在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后,人类劳动作品中手直接参与越来越少。高度的机械化、规模化带来大量的实用产品,人类的物质需要虽然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当机械工业成功取代人力出现在劳动现场的时候,人文情感逐渐被剥离。
(二)机械时代的工艺特征
机械时代工艺朝着机械工艺和手工艺两个方向并行发展,同时指向艺术和技术两极。一方面,机械化生产代表技术的进步。1851年,英国举办“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集中展现英、美等国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产品,其中多为机械产品,这些产品朴实无华,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手工艺作为对抗工业化的方式,成为人们选择逃避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机械时代人与物的关系
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造物活动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日趋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为了使工人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雇主努力改进机器,忽视操作者的易用性;为了能跟上机器的节奏,工人必须拼命从事技术水准很低的工作。机器成为生产的主宰,人成为受制于“物”的附庸。从电影《摩登时代》里我们就能窥探到机器的速度与效率对人身心的摧残,“自动喂食机”将人基本的吃饭时间也“效率化”了。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形象就如同机器上的零件,进行程序化劳作;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作方式磨灭了人的本性。
三、工艺造物发展的现代境遇
(一)新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
当今的时代,设计已经从实体的、物质的文化转向为越来越不可触摸的非实体文化。人们已经从人与物的交流转向人与机器的交流,从实体空间的交流转向虚拟世界的交流。人们过去多数以传统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如天与地、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感性与理性、人文与自然等。然而,在非物质社会,随着信息的侵入,这种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似乎正在消失。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所依赖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高技术与高情感这一对立的两极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信息时代人与物的关系的困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进步,使当代社会大众的工作方式与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呈现互动关系,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设备,人们可以随时进行远距离沟通。但是在网络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已经模糊,网络空间随时都可以打招呼、报平安;网上的交谈可以随心所欲却也拒人千里之外,没有手握手眼望眼的感觉,也没有白纸黑字,情感如同电脑屏幕一样的苍白。手机的便利性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渴望,以直接交往为基础进行的情感交流正在减少。手机、网络等技术应用下的远程交流,只是纯粹的语言或图文对话,使“身体的惯用语”的交流受到阻隔,造成了“身体”的缺失,信息和情感的传递“缩水”。
(三)后工艺时代的生成语境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手工艺的定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同时人们不断思索工艺与技术、设计、艺术的关系,不断思考手工艺在后现代、后工业社会中的地位、属性与边界。
从20世纪50年代起,越来越多手工艺人尝试翻越纯艺术与手工艺的樊篱,兴起一场“工作室手工艺”运动,西方手工艺人将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的观念、方法、风格移植于各传统工艺门类,以期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他们希望摆脱传统“作坊”的束缚,步入现代“工作室”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由“工匠”向“艺术家”的身份转换。20世纪70-80年代,后工业化社会在西方发达国家初现端倪,设计领域也随之出现了由批量化大生产向个性化、小批量、甚至单件化产品复归的迹象。手工艺与艺术、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翻开新千年的篇章之际,关于手工艺的不同学校、研究机构相继更名,促使人们不断思索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学科属性、社会定位。例如久负盛名的美国手工艺博物馆(American Craft Museum)④突然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将焦点对准了手工艺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例如,2006年,美国“手工艺组织发展协会”以“创造价值、激发变革:手工艺的未来”为主题举办年会。2007年11月,加拿大举办“新工艺:手工艺与现代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手工艺的社会定位与多样可能性。2007年5月,当第10届纽约SOFA展如期举行之际,“后工艺”的概念由马克・雷曼(Mark Lyman)提出。他在SOFA网站上发表了名为《工艺还是后工艺?》(Craft Or Post-Craft?)的短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后工艺”的概念,并宣告了“后工艺运动”的到来。在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商业紧密结合的当今社会,工艺与技术、与设计、与艺术间的关系出现新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工艺发展的新语境。
四、小结
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人们不断处于被技术挟持的处境,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矛盾再次暴露,我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现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艺造物的发展,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状态,由“物我一体”的手工造物,演变为机器时代“人役于物”,信息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出现困境,进入“后工艺”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必然出现新的变化,“物我和谐”的手工艺必然获得发展契机。
注释:
①杭间.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P19.
②赵洪江.设计艺术的含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P2.
③吕品田.动手有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P45.
④美国手工艺博物馆1956年由美国手工艺理事会的前身在纽约设立,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收藏、研究与推动当代手工艺实践的中最重要机构之一.
参考文献:
[1]杭间.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当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支柱产业,从当前发展情况看,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投资形式,从而推动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再次受到重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统手工艺品涉及品种十分广泛。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有8000多项传统手工艺门类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工艺美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手工艺涉及各个门类,如陶器、瓷器、漆工(泥金、漆、雕漆、堆朱)、琥珀、珊瑚、玳瑁、贝壳、角、皮革、面花、剪纸、珐琅、琉璃、玉石、服装、刺绣、染织等。这些工艺美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凝练,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在生活中孕育而生的工艺美术,不但体现了一种精湛的手工技艺,也透视出人类艺术审美的发展情况,展示出一种活态文化体。这些工艺美术品蕴含着人们的造型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心理价值观念等,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世代传承发展的脉络,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目前,一些高校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2稿)中,“工艺美术”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足以证明高校将成为推动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工艺美术专业将成为国民教育的基础科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工艺美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在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中的优势
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发生改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工艺美术品息息相关,尤其对工艺美术品在生活中的装饰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高校不能局限于对传统的继承,而要与时代同步,开发和研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需求,生产和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产品,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此外,高校教学资源多学科交叉可以解决很多工艺难题,能有效弥补传统手工作坊的设备不足等问题。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在保护工艺美术技艺方面占据优势。工艺美术专业以再生产为主要教育形式,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很高。高校的实验室设备,比如特种机工艺室、传统手工艺扎染和蜡染工艺室、陶艺工作室、金属工艺创作工作室、雕刻工作室等,为工艺美术专业提供了较强的设备资源。
三、高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引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积累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方面的经验,发表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工艺品设计竞赛。还有一些教师通过出国学习,开阔了专业视野,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邀请大师进高校教学,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并且,高校的专业设计思想能够深入传统技艺,在不断磨合中提升了工艺美术品的审美品位。辽宁传统工艺美术历史辉煌,岫玉、抚顺琥珀、本溪剪纸、辽砚、面花、皮影,以及满族服饰文化、锡伯族文化等工艺美术门类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在为辽宁工艺美术文化发展提供源泉的同时,也展示了辽宁工艺美术历史的深层内涵。辽宁省的一些高校应立足辽宁区域资源优势,推动辽宁文化发展与繁荣,为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使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为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1传统砖雕艺术的历史传承
1.1先秦时期
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砖来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在当时,砖主要有条砖、方砖、空心砖三种主要类型。方砖使用的范围主要是铺设路面,条砖主要是用在房屋建造中,而空心砖的形体比前两者体积大,主要用于陵墓的墓室建设。在装饰纹样上,这一时期的砖雕多为装饰简单的模印花砖,数量较少,雕刻纹样的做工较为粗糙。
1.2秦汉时期
秦朝建立统一王朝后,便开始大兴修建陵墓、水利建设等,这些基础建筑都为砖的使用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秦砖的色泽呈青灰色,制作规整,并且十分坚固耐用,砖上的纹饰主要有绳纹、回纹、龙凤纹、云纹以及圆形、棱形、S形等纹样。砖雕作为装饰要素,也因秦砖的大量普及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砖雕的艺术角度来看,盛行于汉代的画像砖标志着中国的砖雕艺术开始走向成熟。随着修建陵墓之风的盛行,画像石、画像砖而被广泛的用来装饰墓室,它的形制多样、图案精彩、题材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性,纹样从先秦时期简单的几何纹饰演变成描述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图样,自此砖雕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1.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对佛学的重视,使得佛教建筑大力兴建,因而使得砖雕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塔作为佛教建筑,砖雕则被广泛应用在塔基、塔身和塔刹位置。雕刻的题材主要是动植物花纹、佛像以及佛教故事等。这一时期虽然砖雕艺术在应用范围上得到了广泛的扩展,但是表现内容和雕刻水平上却处于停滞阶段。
1.4唐代时期
唐代国力兴盛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高涨。各种类型的宫廷建筑的兴建,推动了砖的生产使用。这一时期在宫殿和寺庙建筑中十分流行用花砖来铺地,所谓花砖,就是在砖的表面雕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营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此外,在唐代墓室之中出现了繁盛和奢靡的彩绘浮雕。
1.5宋元时期
由于城市建筑的兴建,对砖的使用出现大量需求,所以此阶段对砖的使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一时期的砖雕首次出现了全雕凿的形式,主要以半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为主。此外还创新性的发明了在素砖上色的做法。可以说宋元时期的砖雕具有纤细、生动、精致的风格特征,自此砖雕具有等级的象征意义。
1.6明清时期
明代的砖雕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明代初期的砖雕仍局限于王府、庙宇等建筑中,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到明中期之后,砖雕开始在公共建筑和普通的私人宅邸中大量使用。作为当时建筑中最主要的装饰,它的纹样主要有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器物、字符、锦文等等。砖雕艺术自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到了清代,砖雕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这一阶段出现了专门制作砖雕的作坊,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行业。由于受到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清代砖雕在装饰上显得更加繁琐、华丽、细腻。
1.7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在延续清朝装饰风格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一种中西混搭的艺术形式,即将砖雕镶嵌在西方的各种柱式上,将西洋建筑风格和中国本土的砖雕工艺结合起来,开辟了中西结合的新装饰手法。然而,随着传统的居住结构和模式的革新,以及大量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型建筑的普及,使得砖雕艺术受到极大影响,自此砖雕艺术开始走向低迷的状态。
2砖雕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困境
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工业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快餐式的廉价机械操作模式的运行、现代主义标准化的批量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变革等等,使得传统手工艺———砖雕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科技的进步致使砖雕的使用范围不再像从前那样具备鲜活的生命力。然而砖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项文化遗产,作为存在于建筑中的、已传承了几千年的装饰样式,如何唤醒这种文化基因,使其能在当代环境下创造出新的生命力,并再次找到存在的空间,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探索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使这门艺术形式继续传承下去。
3砖雕在当代环境中的再设计探索
在当代的现实需求和审美视野下,砖雕艺术主要有两种发展保护模式:一种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工艺技法、造物理念和形式主题,以“传统”继承“传统”,这主要用于“修旧如旧”的传统遗产建筑的修复或纪念性建筑的建设,即重复性的复制传统形式;另一种则是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即对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工艺等进行“再设计”,挖掘和拓展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砖雕艺术的适用范围,这也是传统工艺在当代背景下的改良和再生应用的新出路。所谓“再设计”就是要通过对传统的工艺流程和造物理念进行重塑和解读,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行为习惯和市场需求,转变传统固有的装饰模式,拓展适用范围,并付之于具体的设计实践领域。1)在当代新建的砖建筑中,建筑师们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或寻本溯源,会运用一些同当地的环境、历史文化相关联的图案与符号来深化文化底蕴、强化本土特性,那么将砖雕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将其随着砌筑方式和表皮肌理的变化而穿插于装饰其中,则可以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提升建筑的地域感和文化感。装饰的手法或是形成立面统一的序列:重复、渐变、在变化中求得统一秩序感;或是间或的点缀其中,形成丰富的动感效果。2)青砖与现代材料重组的建筑形式,为砖雕的拓展应用提供了机会。现代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铁、玻璃等)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使得建筑缺乏生命力和亲和力,建筑同一化问题较为严重,现代人对其缺少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然而,在不同材质相交的关键位置或局部的重要位置上使用砖雕,通过材质的变化和装饰的丰富性来达到突出建筑特色和深化细节的效用。砖雕与现代多种建材的携手重组,使它作为装饰材料而获得新的生命。这种组合方式既能表达历史的存在感和厚重感,又富有新时代的特质;既保证了建筑整体的简洁统一,又不乏装饰细节。历史文化遗迹与现代建筑语汇在建筑中并存,创造出了具有独特装饰性与文化性共存的建筑。3)砖雕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以多种表现形式构成独立的艺术小品。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可以应用于文化墙、纪念墙、城市雕塑、景观服务设施等;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可以应用于酒店入口大堂、大型公共空间的柱体、包间内部以及各种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和私人住宅等。例如原本存在于传统民居中屋顶上的如鸱吻、走兽等砖雕形象,在现代建筑中已然没有用武之地,但却可以当作独立的景观小品进行展示,起到装饰作用。4)砖雕作为独立袖珍艺术品而存在。砖雕千百年来都是作为建筑装饰而存在的,由于砖雕使用范围的特殊性,不能使人随意携带和摆放,然而将其微缩成袖珍的工艺品不乏为形式的创新,手工艺品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具有情感传递和交流的功能。手工艺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艺人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和文化传承的理解,其技艺以及产品中也凝集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作品本身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环境因素和手工艺人内在的品格性情,同时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丰富。砖雕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它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可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作品,保持了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有别于大工业产品的“国际风格”,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应在当代设计环境下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来推动其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先琳.民间砖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6-03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达几十种。目前,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打造地域品牌,吸引外界商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经过专门训练,生产周期长,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展脱节。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保护存在误区。目前,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整理现成品,编辑名录,收集入库,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文化意识薄弱。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划拨研究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工作室也承接订单,进行手工生产,产品以求精为特征,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调整价位,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以独立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生产灵活,市场反应力强,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选好发展时机,避免盲目投资。第二,把握发展方向,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提供技术服务,安排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制定市场指导价格,规范经营行为,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接收订单安排生产,实施商品化运作。
5.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1)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扩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2)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扩展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科学化管理。(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推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9.
近几年,国内产业生态研究的项目不少,尤其在对民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研究中,国内的研究很多项目都急于进行传统工艺的现代改造与产品开发,忽视对设计产业现状资料的科学收集与细节分析。如《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传统竹产品再设计研究》、《当代民间手工艺品的消费需求调查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设计价值体系研究》等项目,着眼点都是传统工艺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与再设计。而《创意产业背景下工艺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制度研究--以近代著名手工艺家族为视点》等课题研究,无地域与年代限制,作为资料存留的证据细节不足。
一、研究对象
本土资源的生态型传统手工产业,大部分传统生态型手工业正面临着从业人员减少,甚至无后继者传承,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营与生产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调研的对象正在逐渐消失,调研工作迫在眉睫。地方政府面对本土资源产业的调整出发点受到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区对生态型手工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意义认识不足,因此生态型绿色产业在政府政策调整时得不到支持,面临生存危机。而部分地方政府意识到手工产业的重要性后,对此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也在探索性对策阶段,急需专业人员在学术上给予建议。因此,本研究项目的迅速开展意义重大。
在我省本土已存活了上百年的传统手工产业,并对其发展现状和生态事实,利用影像技术对地方原有的产业现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资料收集,除此之外,重要的工作在于对地方生态型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政策性学术建议。对于保留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商业流通、大众使用基础的低碳、低技术产品,研究生态土壤与人文资源对于其在民间存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护和提升其设计价值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研究的重点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我省地方手工产业的影像文本进行细节收集,同时对本地文献中与产业有关的文本进行有序收集与整理。此研究项目前期已经取得部分地区地方的支持,提供了部分地方手工产业的调研对象。收集对象处于偏僻和交通不便区域,寻找与发现完整的产业文本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调研对象部分手工业者面临手艺传承的危机,被调研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困难。另外,部分地方产业的历史文献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文本(地方志)存藏和整理都有缺失,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国际同类文献的翻译,因语言的差异和对译问题,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按照本省原生自然资源分布的条件,对不同地域的生活用品本土加工条件进行有序调研,选定如香河、邢台等地域案例进行深度调查,通过摄影摄像、文本采集留证其生产加工资料,跟踪部分工匠,进行个案样本采集。重视对现有的商业生态的数据信息采集。研究^程中主要以调研法为主,同时进行个案研究。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对象对地方文献和行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不同区域调研行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检索亚洲国家和其他省内同类情况的文本,翻译收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第三阶段: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完成同题系列论文的有序资料及其他出版成果呈现,并组织交流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议,探讨我省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途径,取得相关环保产业的学术和商业组织机构的认同和支持,逐步推广环保产品设计及产业经济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法
按地区分类,走访和采集5-10个生态型手工制造作坊和个体产业,对其现状进行影像和文本资料采集,对其产业与商业生态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对其发展状况做成功、有待推动和发展的个案做具体分层分析,参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项目的案例进行横向比较,适时将项目成果与北京、山东等省的同类研究机构和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获得各省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同时,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近现代产品设计史论研究,一直未有适合我省本土国情发展脉络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我省地域性生活文化与产品设计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地产、人文资源特点,有着与其他省份,特别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发展不尽相同的发展基础和文化传承,本项目课题从河北省各地域田野调查入手,广泛调查收集属于本土化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和低碳型传统制造产业的状况。一方面获得国内先进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扩大河北省本土传统生态型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激活该产业的成长,提升我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价值。
四、手工艺传承的设计产业生态化
1.挖掘延续先祖传承下来本土的造物方式的无公害生态型产品设计制造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人文基因;收集整理本土生态型手工制造产业资料,提升其恢复繁盛和扩大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对未来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实例。弘扬河北省本土设计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建立本土环保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产业规划的系统性发展策略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可应用的实际案例。便于国内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力图将本项目所产生的本土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对未来我省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作出应有的贡献,并造福于大众。
2.对于当下大多数高能耗的地方工业化产品制造产业,转型为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清洁型产业发展的国策,提供实效性应用研究范例,尤其是对地域传统手工产业的商业生态和就业方向分析,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规划政策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在项目研究中整理翻译亚洲国家和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做参考对比并推广,使之能够对我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土设计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对亚洲临近国家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且依然处于上升势头。中国是手工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官民生产历史。本课题立足我国本土已存活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原则为根基,研究传统手工业生产生活、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有序回归,提供可参考的实际事例,由此提升我省生态型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娅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产业中的传播[D].山东大学,2006.
[2]房彬彬.基于传统文化消费心理的手工艺设计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
[3]黎敏娜.传统手工艺图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
一、麻柳刺绣的技艺概况
“可赞麻柳绣花女,装点秦岭巴山秀”,这是专家学者们对麻柳刺绣的肯定与赞赏。麻柳刺绣题材丰富,所绣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生活场景类;自然风景类,动植物类。这些图案表现了麻柳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典型的川北风情。麻柳刺绣“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定法”。绣女们刺绣一般不用底稿,图案全在心中,飞针走线,数丝而绣。据1984年的调查,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誉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1]。
二、麻柳刺绣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近年来,麻柳刺绣面临着传承危机,不仅仅是老艺人的渐渐离去,更重要的是麻柳刺绣产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刺绣工艺在现代服饰中的繁荣发展,麻柳刺绣除了用于一些生活饰品中,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依然能展现麻柳刺绣技艺特色,将这种传统技艺得到活化保护,亦使现代的服饰设计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具有中国文化刺绣特色的服装设计,构建中国的流行时尚。
1、活化保护麻柳刺绣传统技艺
濮安国先生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曾指出:“任何传统手工艺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今天消费者或使用者的需要[1]”。活化保护麻柳刺绣传统技艺不仅让麻柳刺绣回归于生活本身,更让它实现作为生活文化的价值。刺绣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如今,刺绣这种带有民族风味的古老时装元素,在现在的服装设计中备受设计师们的青睐,将刺绣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麻柳刺绣也可以沿用这种与时尚品牌合作的模式,以服装为载体,使得麻柳刺绣这种传统技艺能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并融入人们的生活。
2、提升现代服饰的深层价值
刺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其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在夏、商、周时期得到发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其工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麻柳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刺绣的组成部分之一,麻柳刺绣在明清时期已趋成熟。麻柳刺绣是中华刺绣中的一个特例,羌绣是麻柳刺绣的母体,但是在麻柳居住地每一次移民的迁入和迁出,丰富了麻柳的地域文化,使得麻柳刺绣吸纳了其他民族的刺绣特点,不断融合了羌族刺绣文化与汉族刺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与撞击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麻柳刺绣文化【2】。
3、为建立中国时尚文化流行系统奠定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约•奈斯比特认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几乎是同时发生的。[3]”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全球生活方式同一化的趋势中,将更具吸引力,被人们所欣赏和消费。随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文化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服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大舞台,国内的设计师也纷纷号召发展具有中国风味和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处于国际流行体系上游的时尚文化相融合,发展具有中国文化自身特质的时尚品牌文化”[4]。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的结合,逐步建立中国时尚文化流行系统。
三、麻柳刺绣在高级成衣服装中运用的思考
近年来,民族刺绣服装的日益发展以及被国内外设计师所推崇,消费人群也逐渐增长,给这类服装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与成衣相比,高级成衣的版型、规格更多一些,采用的面料更加考究,并且在设计中融入品牌的风格和理念。在制作工艺、装饰细节上也更讲究,甚至会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在设计麻柳刺绣服装时,应根据服装的定位确定服装使用的面料材质,刺绣图案的题材与色彩,以及在图案所在的位置与面积。现以麻柳刺绣高级成衣为例进行设计分析。
1)设计理念。
麻柳刺绣目前处于纯手工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使其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生产,这就决定了麻柳刺绣服装适用于高级服装定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保留麻柳刺绣的文化价值还要适应于市场需求。
2)纹样题材。
麻柳刺绣作品有的写实,在造型时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动植物形象的形体与形象改造的极度夸张和变形。有的作品采用抽象的手法,形成几何抽象的纹样,图案变化巧妙,生动有趣。例如:、牡丹、荷花、石榴、窗格图案与彩格几何图案等。以窗格图案为例,窗格图案大多用于鞋垫等生活用品中,这种纹样不仅表现了麻柳人民的精神世界,从中还发现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能够融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3)色彩搭配。
在高级成衣设计中可沿用麻柳刺绣的传统配色,根据服装风格,采用素绣、蓝底刺绣、红底彩绣、白底或者黑底彩绣,色彩种类不宜过多,表现活泼端庄而又素雅明艳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参考麻柳刺绣窗格图案鞋垫的色彩搭配。
4)图案布局。
麻柳刺绣在构图上分为连贯式和分段式,为了充分展现麻柳刺绣图案的美学特色,具体方法有两种:其一,在保留图案寓意的基础上,重新构图或者重组图案,采用四方连续的方式,将图案运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提升服装视觉感染力;其二,以“刺绣纹样为第一视觉的观察秩序”[6]为图案布局的准则,将图案分布在人体最有魅力的位置,突显人体优点。
5)绣法选择。
麻柳刺绣的“绣法主要以绣花、挑绣为主,常见的有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等八种绣法组成。”[7]绣法可选择单种或者组合搭配的方式进行。如外观精致典雅的挑花,特点是在刺绣时讲究数针和数线。也可以选择“全挑”、“补花”、“滚边”或者“半挑半绣”。
四、结语
对于麻柳刺绣这种独具美学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现在面临着的传承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寻找它的发展新途径,服装装饰是刺绣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文化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综合竞争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寻找设计元素,以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使中国服装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建立中国的时尚文化流行系统。
作者:廖昀蕾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此吾.麻柳民间刺绣[Z].四川省绵阳地区文化局内部交流,1984.
[2]濮安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1994(4):6—7.
关键词:
铜文化 传统文化 传承 产品设计
铜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体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铜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很多人抛弃了本土文化的精髓,让铜文化慢慢地消失在了人民的视野当中,铜似乎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严重打击了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绿色,传统材料的日益向往和怀旧情感加剧,这为“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关系
1.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释义
铜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关于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象征着高贵、权利、地位和财富。铜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铜雕,铜器等载体,这些器物都凝聚着当时传统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一段自己的发展印记。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就大量使用,并创造出一个个世界青铜之最,如“青铜人立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号称“铜像之王”,在其后的朝代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货币、建筑、天文、气象等,陕西皇陵的铜马车,甘肃威武的马踏飞燕,以及长信宫灯,无不例外地把青铜铸造技术推向另一个高峰。家居产品与人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与家居产品打交道。家居产品从用途上分类可以分为观赏性家居产品和实用性家居产品;从材料上又可以分为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家居用品;从类别上进行分类,家居产品叉可以分为家具、床上用品、厨卫用具、室内配饰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总之,家居产品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离不开社会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家居产品的深层内涵应该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才是现代家居产品前进的主流方向。
1.2铜的优势分析
从铜的分类来看,我们大致把铜分为黄铜,红铜(叉称紫铜),白铜和青铜,从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来看,它在锻、铸、刻等加工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美,并在氧化、涂饰、焊接时会反映出质地感和视觉感,它的颜色及其丰富,是集富责、庄重、环保于一身,适合于各种场所。基于这两点,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现实发展空间和丰富艺术创造的可能。
从文化承载来看,铜文化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铜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它具有澄黄闪亮的光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贵气的色彩,不像别的金属那样让人感到冰冷,相反,它看上去很温和,能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家居环境,另一方面,铜材质容易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所以,它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和可持续设计的思潮,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1.3国内研究情况
中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各位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多部独著与合著,如:《青铜器简说》、《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新铜器新时代》、《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等等…一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化,工艺设计以及对铜雕大师朱炳仁一些作品的研究。有些论文已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或获奖,研究内容也相当广泛,如2010年,在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铜在家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国内关注度相当匮乏,对于“铜家居”这方面理论著作的关注度还是不太高。因此对于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起前瞻性的作用。如何在铜文化的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如何将铜艺与家居产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1.4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1.4.1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形态中的应用
家居产品的形态是营造产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产品造型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产品氛围,这种形态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同的心理情绪,如夸张、趣味、神秘。具有象征性意义,在产品形态中融入铜文化元素,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如青铜时代的司母戊鼎,将其四平八稳、雄伟庄严的形态运用到家居产品中,其精细神秘的饕殄纹和雕饰也会给人以大气但紧凑,不乏精致的感觉。当然,在家居产品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应该把铜文化的这种内涵和心理感受通过设计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将铜文化元素的形态语义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1.4.2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色彩和机理中的应用
色彩是家居产品中最抽象化的语言,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在家居产品设计中,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象征性,这种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铜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铜材质的色彩是及其丰富的,如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是锡)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称为青铜。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制成,耐磨性好。它的色彩不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且非常醒目,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和心理反应,白铜呈银白色金属光泽,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让产品看起来更简洁,更时尚。所以,将铜这种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可以让铜从金属的生硬变得柔软起来,并使得铜锋芒的现代感和温婉的历史感得到了最后的交融,它特有的美感、生命力、艺术品质和环保性,切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2.铜在古代家居产品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2.1长信宫灯案例分析
在古代,从铜的开采与冶炼,到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再到与青铜文化相关的信仰等这些都是铜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体现,汉代的长信宫灯就是古代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是古代设计中的精品,集审美、实用、科学于一体,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灯具高约48厘米,高约44厘米,整个造型是一个宫女呈跪坐直腰姿势,惟妙惟肖。她一直手在下面拿着底座,另一只手往上护灯,整个产品无任何装饰,所以显得整洁干净,作为一件日常用品,它保证了其基本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此灯具的灯罩和灯盘都设计得非常合理,使得光照效果和角度能进行调节,为了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操作灯盘,制作者在灯盘的外缘设计了手柄,使用者可以转动手柄从而控制光照的方向,整个产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结晶。长信宫灯除了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外,还具有科学性,当宫女呈跪着的姿势,断开的中空右臂与灯罩相连所形成的空管会使烟雾从此处被吸入宫中腹腔,为了更进一步吸收烟雾,我们可以在灯具的底部盛满了水,而且,在宫女的腰及腿的连接处设计了一个转角,使得未被吸收的烟雾被挡在内部而不致于迅速回流,符合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总之,长兴宫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它的工艺还是它的功能,都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深厚的影响。
2.2被中香炉案例分析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薰炉”,这里所提的香薰炉是以铜材质为主的,它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在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在炉体的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可以自由转动。同样,内环和外环相互支撑,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导致它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由此可见,被中香炉是古代一种先进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铜文化在家居产品上的科学应用。
2.3古代铜家居给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铜文化重新回归到家居产品设计中,将铜文化与家居产品设计相结合,将其古代铜家居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铜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用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创造出独特的、优秀的现代家居产品。
3.对未来铜家居的展望
现代的家居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家居产品。以下几点是我对未来铜家居所寄予的创新与展望。
第一,将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和共生的整体生态观。即铜及铜艺与其他材质或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又具有文化底蕴。如在2015年的米兰设计周,由杨明杰设计的新手工艺之屏风系列――中国画的三围解构。利用紫铜跟亚克力结合,整个造型简洁叉不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铜艺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利用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段,让由传统的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具备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第二,将铜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来渲染家居产品,使家居产品更加具有文化魅力。铜的颜色是及其自然与丰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黄铜、紫铜、白铜等进行不同的搭配,使其家居用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将不同色调的铜与其他文化结合,如将国画,太极、旗袍等中国元素运用在铜家居中,用来表达设计理念,彰显民族个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原有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错误定位和认识,以及当前工艺美术产业的不景气,使得人们对工艺美术的认识就是低知识、低技术,手工艺的小作坊,从业者是知识水平低的人。这样的认识的高学历者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无人愿在就业时选择工艺美术。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但毕业生也都转向了其他专业就业,使大师后继无人,没有徒弟可带。工艺美术门类正面临着日渐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使许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工艺美术面临危机与挑战。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此情况下传统工艺美术如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将会慢慢淘汰,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虽然失去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着中国工艺造物的一贯美学特征,已经形成一定的象征模式并融入社会之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空间中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在我们生活中工艺美术无处不在,有工艺美术作品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它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生活、释放情绪的媒介,这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在众多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中到处都能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较以往都有了更大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精神自由、张扬个性美感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家庭住房、物用品质、室内陈设等社会空间都是艺术家设计创新的空间,也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概况
室内装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门类,现代的室内装饰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潮流,一是从使用功能上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如科学地通风、采光、色彩选择等等,以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另一种是创造个性化的室内环境,强调个人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调。室内装饰设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并与建筑设计、装饰艺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改善空间,对室内空间进行美化和修饰,通过选择与设计,创造一种理想的室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怡情逸性。
我国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室内装饰设计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公共场所、办公区域以及居住空间环境装饰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室内装饰设计的迅速发展。不管是公共场所还是家庭居室,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当时装饰设计及创作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观念和较为完善的体系,室内装饰设计局面比较混乱。有些一味照搬外国设计成果追求所谓的“西洋风格”,有些到处堆砌传统装饰样式强调所谓的“民族特色”,甚至于把不同风格、特点的设计元素混杂于一室已达到“中外合璧”的效果,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们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在古代就已经作为室内装饰物供人们赏玩,从审美特质上看,传统工艺美术品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相比,装饰性更强,更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
工艺美术的对象主要是手工艺品,而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个是传达了传统的道器思想,一个是体现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以往的工艺美术史论多是讲技术和现象,多是研究图案、装饰的问题,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艺阐释。与工艺美术相对应的是道器,器指物质载体、道指精神内容,是相对于工艺美术领域的范畴而言的。而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主要是指包含了人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理念的人化自然事物。工艺美术的“形、道、器”相对应的就是艺术设计的“造型、设计、产品”;传统的“制器和器用”就是当今的“产品和用品”。道器是传统的器物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人为事物是当代的对设计的一种认识,二者互不排斥。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结合,也是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出路。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形式,其蕴含的劳动价值量非一般工业品所能比拟。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几乎完全被工业品所代替,从实用品转身变成仅仅充当审美对象的艺术品,褪变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其发展空间受到强烈挤压。可以说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有着500年历史的景泰蓝采用的无机化学,材料学和金属加工技术,还是历史更久远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无不透视出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而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发展数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艺美术的传承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注入。
四、方法
如何避免千人一面,是所有的设计师关注的话题。经过十余年的争论、反思和探索,目前,业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我国的室内装饰要健康发展,应该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设计道路,努力探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室内装饰设计理论和实践体系。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不断探索创新,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文化艺术元素都得到了充分发掘,个性化越发明显。室内装饰设计风格也因而频繁变化,自然环保、民族特色、异域情调、前卫现代等风格随处可见,呈现出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局面。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吸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元素、主题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并对现代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装饰和处理,使传统特色和现代建筑统一,对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征又具强烈时代感的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作品意义重大。传统工艺美术运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符合室内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或繁或简,采取合理方式手法适度地进行装饰。
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时,其原则是要符合室内装饰的特点。首先要契合室内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合理适度的进行装饰,使装饰成为室内环境的亮点。第二,传统装饰品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和灯光、家具、隔断、植物、陈设等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美的要求。第三,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内的整体性又要突出其现代感,不能把传统装饰进行堆砌而成为古代装饰的简单克隆产品。第四,尽量降低传统工艺美术中不适应现代装饰设计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银器等珍贵的原材料、制作程序过于复杂和表现手法太过精细的工艺品,虽然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但都不适合普遍使用,要重视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设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现代设计观念,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论、结构体系中,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的室内装饰。最基础的方式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图案、纹饰直接引入到室内装饰设计方案中,对传统装饰进行解构与重组,或者对材质、工艺和表现手法进行替换,延续其审美形式。在掌握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造型方法、特点、规律之后,可以进一步对传统元素进行革新和再创造,通过抽象、变形或增加新的表现方式,产生新的形式和效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 《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并且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显示出一种科学与人文精神,能够给人以启迪,至今仍发出璀璨的光辉。”他归纳出《考工记》具有以下10个方面的“启示”: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创物”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工艺”的完整定义;为工艺规定了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具体体现出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体现了美学原则;具有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成就;是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5]。事实上,《考工记》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能挖掘出不同的珍宝。就拿“设计思想”来说,其内容也是特别深厚,下面仅以笔者的粗浅理解介绍其中的几个对现代设计仍然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2.1 强调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性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3]。这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意思是说“百工”是国家6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之一,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创作产品,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它强调“百工”——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者(“知者”)的成果(“创物”)通过“巧者”述守,使其在整个手工艺生产活动中得以传承。
2.2 强调设计分工
《考工记》记载六大门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包括木工7种、金工6种、皮革5种、染色5种、刮磨5种、陶瓷是2种。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工艺往往就对应于一个工种,每一个工种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木工”中包含了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有“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事实证明:分工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6]。
2.3 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
《考工记》对设计的“规范”思想是贯穿始终的。首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制度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膜拜,这使得我国传统造物从一开始就重视规范。其次,从设计和技术上来说,《考工记》本身就是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而成书的。
《考工记》中强调“设计规范”的例子处处可见,例如:它用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从产品的制作生产到检验都有相应的工艺参数、要求和标准。
《考工记》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运用参数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的思想。《考工记》中的实例很多,如:古钟、古车的设计制造[7-8]。《考工记》所载古代的参数设计方法,一般是选择器物的一个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几何尺寸作为参数尺寸的基准。然后再按不同的比例常数确定相应的尺寸。
2.4 强调“和谐”设计观[1-2,9-12]
普遍认为,《考工记》对中国造物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或审美价值标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所谓“天时”和“地气”,《考工记》有专门的解释,书中写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桔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这些都为天时。而“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件,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材美”与“工巧”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进一步说,这其中包含三层设计与造物思想:首先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设计的首要条件;其二,设计者应主动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第三,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造物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统一性基础上。“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的“合”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符合“合”之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古代中国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无不体现着“合此四者”的原则。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统一上。如“车舟人为车舟”篇中,强调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保证马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已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
3 《天工开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3-14]
除《考工记》外,《天工开物》是反映中国传统设计领域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的又一部巨作,作者宋应星是一位失望于科举而转向实学的普通读书人,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36年撰成此书。《天工开物》共十八章,其中有十三章与造物设计有关或属于造物设计范围,大体上可分为七大类:农用工具设计;衣料染织设计;金属铸锻设计;陶瓷砖瓦设计;造纸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舟车);珠宝琉璃设计(珠玉)。几乎涵盖了除漆器之外造物设计的各个方面。
3.1 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
《天工开物》所撰内容,主要着重于一般造物,并主张造物设计应“效用于日用之间”。全书以“农用工具设计”为首,着重于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阐述了人赖以生存的水稻、小麦种植,筒车、牛车、踏车、拨车、等水利工具及耕种器具的设计及使用情况。在“衣料染织设计”篇,着重介绍各种布衣和毛皮、毛布、毛毡的设计制作。“陶瓷砖瓦设计”中首先论述民用器物;“舟车”篇也以民用杂舟实用槽舫和普通驴马大车、独辕车为主。
《天工开物》的编排和内容表达出“造物设计”应该适应商品市场和生活需求、注重实用器物的观念,体现了明代知识分子对下层社会生活民间百姓之需的理解和关注的思想。在《天工开物》记载的普通造物活动中,已看不到类似《考工记》中所表达的那种森严的伦理等级规范,所看到的主要便是设计、技术、分工、生产的发展痕迹。造物设计发展到这一时期,与文化艺术一样,越来越明显地分化为上层(为宫廷和士大夫服务)和下层民间(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两大支流。
3.2 主张造物设计科学化,追求实用、和谐、适应自然《天工开物》探其一般造物规律,以普通日用物品为主,记述设计结构、数据、操作方法等,很多都有设计工艺图示,这反映出明代重实践、轻空谈,重试验观察、轻烦琐考证,重实用技术、轻神仙方术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对造物的“和谐性”与《考工记》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天工开物。这4个字本身及著作中的内容都表明:只有在人的工巧与天然物质条件相互协调适应,互相配合作用下,才能开发出适用之物。“适应自然、物尽其用”是对中国传统设计普遍要求。因为传统设计以自然材质为主要物质基础,只有适应自然才能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强调在设计时保证整个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规范性
不少学者在总结古代造物思想中的“和谐性”,注意了古人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等多方面的协调,从《天工开物》中,还不难发现,古人造物设计时也特别强调“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造物过程”系统性体现在要求各造物制作生产过程都能有效地协调各个环节要素,对每一环节具备的功能和外部资源都有详尽的类型分析。例如:无论是冶金、锻造还是制陶、造车,从原料与能源消耗、成品产率到设备构造以及器物尺寸、重量、容积比率和工艺生产所需工时、技术规范等等都有详尽的分析说明,某些关键处还给出工艺操作和结构示意图解,体现系统的设计安排。
“造物过程”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体现在强调工艺的每个环节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们的完成一方面需要单元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按照严格细致的步骤、往复时间来操作,以保证环环相扣,确保有效性。
4 结语
中国传统的造物体现了中国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道德和人格培养,朴素节俭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归真返朴、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传统造物重自我、以人为中心、物为我用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观念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和缺乏的。因此发掘传统造物观念中的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到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之中,不仅可以使产品达到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全球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摆脱对西方现代科学理性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的造物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许多许多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和设计人员的身体力行。但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断被发掘,与自然的和谐、对人性的尊重、对物品文化内涵的追求等传统造物精神必将会通过现代设计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潜铁宇,孟永刚.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和谐观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5,26(5):276-277.
[2] 唐林涛.设计理事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闻人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4]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
[5] 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 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7):41-44.
[7] 刘克明,杨叔子.中国古代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4(3):56-58.
[8] 麦秀好,沈法.论中国古代车辆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 2006,27(3):165-167.
[9] 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2007,(4):142-144.
[10]李倍雷.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5,(4):20-21.
[11]郑凌.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6):8-1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病人、残疾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1)经由人综合而成的;(2)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3)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2]。
2《考工记》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又名《冬官考工记》,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和一些具体的工艺制造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源流[3-4]。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古代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交之际的剧烈社会变革,为知识分子和工匠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自由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为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学术地位,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说:“凡是从事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考工记》。它不仅记录了2500年前的一些主要的造物活动,并且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显示出一种科学与人文精神,能够给人以启迪,至今仍发出璀璨的光辉。”他归纳出《考工记》具有以下10个方面的“启示”: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创物”与“造物”的关系;给出了“工艺”的完整定义;为工艺规定了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具体体现出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体现了美学原则;具有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记录了当时科学技术成就;是工艺技术的综合运用[5]。事实上,《考工记》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能挖掘出不同的珍宝。就拿“设计思想”来说,其内容也是特别深厚,下面仅以笔者的粗浅理解介绍其中的几个对现代设计仍然有价值的思想观念。
2.1强调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性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3]。这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意思是说“百工”是国家6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之一,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创作产品,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它强调“百工”——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者(“知者”)的成果(“创物”)通过“巧者”述守,使其在整个手工艺生产活动中得以传承。
2.2强调设计分工
《考工记》记载六大门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包括木工7种、金工6种、皮革5种、染色5种、刮磨5种、陶瓷是2种。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工艺往往就对应于一个工种,每一个工种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木工”中包含了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有“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事实证明:分工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6]。
2.3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
《考工记》对设计的“规范”思想是贯穿始终的。首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制度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膜拜,这使得我国传统造物从一开始就重视规范。其次,从设计和技术上来说,《考工记》本身就是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而成书的。
《考工记》中强调“设计规范”的例子处处可见,例如:它用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从产品的制作生产到检验都有相应的工艺参数、要求和标准。
《考工记》还体现了中国古代运用参数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的思想。《考工记》中的实例很多,如:古钟、古车的设计制造[7-8]。《考工记》所载古代的参数设计方法,一般是选择器物的一个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几何尺寸作为参数尺寸的基准。然后再按不同的比例常数确定相应的尺寸。
2.4强调“和谐”设计观[1-2,9-12]
普遍认为,《考工记》对中国造物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或审美价值标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亦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所谓“天时”和“地气”,《考工记》有专门的解释,书中写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桔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这些都为天时。而“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件,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材美”与“工巧”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对“美材”予以“巧”治,即古人常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进一步说,这其中包含三层设计与造物思想:首先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是设计的首要条件;其二,设计者应主动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第三,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造物原则的4个基本要素最终都归结到“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统一性基础上。“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的“合”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符合“合”之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古代中国传统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无不体现着“合此四者”的原则。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统一上。如“车舟人为车舟”篇中,强调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保证马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已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3《天工开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3-14]
除《考工记》外,《天工开物》是反映中国传统设计领域所获得的丰硕成果的又一部巨作,作者宋应星是一位失望于科举而转向实学的普通读书人,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36年撰成此书。《天工开物》共十八章,其中有十三章与造物设计有关或属于造物设计范围,大体上可分为七大类:农用工具设计;衣料染织设计;金属铸锻设计;陶瓷砖瓦设计;造纸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舟车);珠宝琉璃设计(珠玉)。几乎涵盖了除漆器之外造物设计的各个方面。
3.1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
《天工开物》所撰内容,主要着重于一般造物,并主张造物设计应“效用于日用之间”。全书以“农用工具设计”为首,着重于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阐述了人赖以生存的水稻、小麦种植,筒车、牛车、踏车、拨车、等水利工具及耕种器具的设计及使用情况。在“衣料染织设计”篇,着重介绍各种布衣和毛皮、毛布、毛毡的设计制作。“陶瓷砖瓦设计”中首先论述民用器物;“舟车”篇也以民用杂舟实用槽舫和普通驴马大车、独辕车为主。
《天工开物》的编排和内容表达出“造物设计”应该适应商品市场和生活需求、注重实用器物的观念,体现了明代知识分子对下层社会生活民间百姓之需的理解和关注的思想。在《天工开物》记载的普通造物活动中,已看不到类似《考工记》中所表达的那种森严的伦理等级规范,所看到的主要便是设计、技术、分工、生产的发展痕迹。造物设计发展到这一时期,与文化艺术一样,越来越明显地分化为上层(为宫廷和士大夫服务)和下层民间(为普通民众服务)的两大支流。
3.2主张造物设计科学化,追求实用、和谐、适应自然《天工开物》探其一般造物规律,以普通日用物品为主,记述设计结构、数据、操作方法等,很多都有设计工艺图示,这反映出明代重实践、轻空谈,重试验观察、轻烦琐考证,重实用技术、轻神仙方术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对造物的“和谐性”与《考工记》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天工开物。这4个字本身及著作中的内容都表明:只有在人的工巧与天然物质条件相互协调适应,互相配合作用下,才能开发出适用之物。“适应自然、物尽其用”是对中国传统设计普遍要求。因为传统设计以自然材质为主要物质基础,只有适应自然才能符合客观规律。
第二,强调在设计时保证整个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规范性
不少学者在总结古代造物思想中的“和谐性”,注意了古人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等多方面的协调,从《天工开物》中,还不难发现,古人造物设计时也特别强调“造物过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造物过程”系统性体现在要求各造物制作生产过程都能有效地协调各个环节要素,对每一环节具备的功能和外部资源都有详尽的类型分析。例如:无论是冶金、锻造还是制陶、造车,从原料与能源消耗、成品产率到设备构造以及器物尺寸、重量、容积比率和工艺生产所需工时、技术规范等等都有详尽的分析说明,某些关键处还给出工艺操作和结构示意图解,体现系统的设计安排。
“造物过程”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体现在强调工艺的每个环节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们的完成一方面需要单元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按照严格细致的步骤、往复时间来操作,以保证环环相扣,确保有效性。
4结语
中国传统的造物体现了中国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道德和人格培养,朴素节俭的传统人文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归真返朴、天人合
一、物我相忘,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传统造物重自我、以人为中心、物为我用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观念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和缺乏的。因此发掘传统造物观念中的精神内涵并将之融入到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之中,不仅可以使产品达到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全球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摆脱对西方现代科学理性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的造物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许多许多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和设计人员的身体力行。但无论如何,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断被发掘,与自然的和谐、对人性的尊重、对物品文化内涵的追求等传统造物精神必将会通过现代设计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潜铁宇,孟永刚.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和谐观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5,26(5):276-277.
[2]唐林涛.设计理事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闻人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4]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
[5]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肖屏.《考工记》设计思想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7):41-44.
[7]刘克明,杨叔子.中国古代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4(3):56-58.
[8]麦秀好,沈法.论中国古代车辆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2006,27(3):165-167.
[9]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2007,(4):142-144.
[10]李倍雷.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5,(4):20-21.
[11]郑凌.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6):8-10.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建筑活动中的社会角色
建筑的决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够在建筑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一方来担当,建筑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参与决策的技术专家或服务者。正因为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动不仅是单纯的造物活动,同时也是执行者与决策者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博弈,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执行者与决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职能的影响。
(2)市民文化与大众审美
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历史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工艺技术的表达具有选择作用。客观的工艺技术在文化特征与大众审美的综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与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艺表现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艺表现的艺术价值。
(二)行业因素
中世纪末期,为了与不断涌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竞争,并最终维护已有利益、保护辛苦学来的手工技艺,各行各业手工艺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行会。不断完善的行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实践作为建筑理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那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必然对建筑品质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与督促作用。
(三)个人因素
建筑活动具有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精准的数理推导过程,而是在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个人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成长环境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对于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表达方式。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存在于每一个建筑活动中,其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
二、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师的技术展开与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对于当前中国建筑实践而言,非技术性因素是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自身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建筑师的技术展开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与国外优秀建筑师相比,中国建筑师选择适应性技术的能力欠缺。以盖里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参数化设计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人及与其相配合的专业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宜性工艺技术。
其次,中国建筑师在技术落实环节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凡是建筑专业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能和空间问题,更多的是与各专业技术相关的交叉问题。解决这些交叉问题既需要建筑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相关技术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创作行为,建筑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良好的行业运营机制下才能够实现,于是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另一个因素,即建筑行业运营机制。
(二)建筑行业验收与反馈机制有待于完善
建筑活动是一个极复杂的多系统合作过程,其行业运营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设计――商业合同――施工――竣工验收――保养与反馈”六大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估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对建筑师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监督,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有效运营。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建筑实践中,由于建设周期短、工期紧张,通常不能保证建筑活动全过程按照标准运行,特别是在“竣工验收”和“保养与反馈”阶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这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保障、工艺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反馈,阻碍了建筑品质的提升。
(三)市场对于建筑精致性的需求不明显
在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建筑活动中,缺乏对于精致性的需求是当前建筑品质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论上讲,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业主方对商业价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术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设计方自我实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实践中,这三方面对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显。
(四)建筑产业链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建筑工艺需要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同工作,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和合理的经济制约关系,这有效地督促了相关厂家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了建筑工艺的圆满完成。而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如此精细、严谨的技术体系。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相关技术厂家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转型,然而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提高建筑品质的几点建议
(一)工艺系统架构
具体而言,工艺系统的知识构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工艺技术相关,它包括材料知识、工法知识、设备知识、施工知识、构造知识6个子系统;第二层面与意识形态相关,它包括设计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义3个子系统。技术层面的各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是建筑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品质塑造的必要条件。而意识形态层面各子系统则是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是建筑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感观依据。两个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
(二)适宜性技术调整
建筑工艺与制造业相比较为保守,对于建筑工艺体系中单项技术的提升与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指标的刷新,而是要针对建筑所在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环境特征进行适宜性调整与可行性技术开发。适宜性的技术调整与可行性的技术开发能够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塑造工艺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实现高品质的建筑需求。
(三)产业链整合
当代技术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经济学家理查多.龙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观点,当代技术系统是按照自组织演变模式和选择机制向前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进化是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连续、平稳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健全的产业链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专项技术产业链有助于建筑品质的提升。
结语
建筑品质的研究主体是建筑师,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工艺技术呈现。建筑品质问题的内涵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而外延是与建筑活动相关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判断建筑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媒介条件下,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以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论文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针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质的意见。
参考文献
《万物》的作者雷德候是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起初看到书名与副标题,误以为是一本工艺美术史类的书,但仔细翻阅后发现这本书完全不同于国内出版的各类研究中国古代美术与工艺美术的书籍。作者雷德侯以大胆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艺术、工艺美术、建筑等归为模件化制作与模块化生产。为此作者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工艺美术资料加以佐证,纵观全书,我们被作者丰富的实例论证所折服。
《万物》以中国汉字的模件化组合研究作为整套理论的序幕,这也意味着文字是带来一切文明的基础,之后作者并没有按照一定的历史规律与顺序排列研究的主题,而似乎在模仿中国古人随性的并列逻辑思维方式,列举了青铜铸造、秦兵马俑、手工艺制造业、建筑构建、印刷技术等,在每个项目的分析中都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各类工艺美术模件化的独到见解。书的最后所提及的书法绘画艺术虽然一再强调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在于创造性的随意发挥,虽然这或多或少与作者模件化的主旨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但作者还是在艺术形式感的造型表现上找到了可以说服读者的众多例子,这也许是此书为了说理而说理的牵强之处吧。
《万物》是一本值得国内艺术理论研究界反思的书。博学的雷德候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中国千年的艺术与文化,这样可以站在一个系统化高度,纵观全局地将各门类的艺术进行清晰归类与总结,得出大胆而独到的中国艺术模件化的见解。然国内的学者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不是墨守成规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高度其实没有多大的难度,其中更多的则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
《万物》也是一本让国内一些自诩为设计理论研究者感到汗颜的书。作者雷德侯先生至始至终贯穿全书的中国艺术模件化与规模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实物的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作者的理论提出是以坚实的实物考证为依据的。对实物的研究、分析,总结直至归纳,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合理的途径之一;然而国内的许多设计理论文章大多脱离了实物与特定语境,以众多以往得出的结论推导出自以为满意的理论,充斥在这些文章中字眼最多的则是“早在多少年前某某就说过”, “某书曾经记载”等等,犹如以百年的包豪斯教学作为经典推论当代中国设计思想一样荒唐。完全依赖历史结论为论据,推导出来的论点是人文研究方法的误区,任何历史时期所得出的结论都有限定的历史语境,抛开历史语境的妄自推论,会导致偏颇甚至极端。
《万物》对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理论论证并非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完美,但雷德侯先生在此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式,犹如巨斧敲裂了闭锁的墙垣,透进了新鲜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