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50: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本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以,用这种方法记忆历史知识,一旦牢记,即使若干年不复习,也不会被遗忘。
因为历史知识都是处在一个历史整体中的,我们要考试的大纲知识也在这个整体中,一旦识记住了知识整体,把准知识整体的脉络,再去记大纲要求的零散知识,就相当于拿折断一把筷子的劲儿去折一双筷子,简直游刃有余。
好的历史教师会指引学生先学习知识整体,再将这整体中的单个知识点个个击破。
很多的文科生会有这样的学习体会。那就是,我们学习了四五年的历史了,可是对于家乡的历史却仍不了解。只记得大纲上要求我们这样记忆,这样的历史知识,终归是从书本上来的,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有的还很抽象,所以学起来会索然无味儿,所以,很多文科生的历史,从书本上来,最终又回到书本中去,只是应付应付考试,于生活无益,过后便不会形成历史知识在脑中的条件反射,学不学它,之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变,于是乎历史学便像书柜上的花瓶一样,美观而不实用了… …
其实,历史学并不是不实用,而是我们并没有学到其中的精髓。历史本就是一门十分智慧的学问。只是应试教育将历史学刻板化了!刻板化的应试教育,不仅麻木了学生,更麻木了历史教育、历史教师。
为了考试而背记的历史知识,永远没有用处,只怕一参加工作便彻底忘却了上学时所记忆的知识点,更别提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了。多数教师只是为了应试而让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这种知识除下拿来应考,别无它用,也不会被学生记忆的时间太长,更与社会实践无益,多显得有些浪费我们的脑细胞。
多数文科生学完历史学后,知道的全是些夸夸其谈的大历史观,至于说自己家族的历史,甚至于自己所在县、所在省的历史着实也没有学清楚,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历史恰恰离我们实际生活最近。这些离我们实际生活最近的有用的、有启发意义的历史,别说学生不清楚,恐怕教历史的老师也不尽然全知。给学生一瓢水的前提是自己得拥有一桶水,教育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在学生心中形成整体思考,整体记忆,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明晰并对一个历史知识点记忆深刻,就必须用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去诠释这个知识,只有教师懂得的多一些,学生了解过去的眼光才能更深邃些。如果让学生强行记忆的历史知识,离他(她)们的生活很远,那又怎么让历史学深入到学生心中并应用到学生生活领域?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98年,2014年6月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这类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我院结合实际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系统过程管理的理论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环节,我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效、动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计划阶段: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及实施方案。实施阶段:各学科专业根据总体要求和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阶段:按照计划分为三阶段,检查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前期主要检查各学科专业指导教师的选派、选题、开题等情况;中期对教师指导论文情况、存在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检查;后期检查答辩安排情况,如答辩组成员的资格、答辩记录、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定等。处理阶段: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总结成功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应该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赋予高校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我院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1.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责任和义务。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如同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管理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受到专业实践训练,成为教育最直接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在社会中得到体现。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我院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体系,完善了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就学生专业知识系统科学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此外,我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才、研究设备等资源,结合实习内容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提高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
2.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中,质量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的。
由一开始对顾客基本需求的一致认可,发展到顾客开始根据是否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品位选择产品,到目前依据顾客的潜在需求来设计新的产品的服务。为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评审标准,我院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统一了开题报告格式、写作格式和装订格式,并根据各专业特点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指标体系。各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系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检查、监控及质量评估工作,对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论文选题、撰写、答辩、评分等提出统一规范和要求;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遇到的问题;向学院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工作总结,及时检查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原理决定了它的特点是“三全”模式,即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质量管理。
鉴于此,我院实行多层次质量评估和监控,一方面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考勤、学习工作态度、查阅资料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艺论证及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工程绘图技能、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答辩小组对论文(设计)工作量、论文或计算正确性、设计方案先进性、推理严密性、图纸质量、数据处理、论文(设计)特色、独立见解与创新、文字表达、附件水平等进行评分。力图全员、全过程、全范围检查监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全过程,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英国学者辛姆斯说:“全面质量管理关注每一个过程是如何改进的,并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标准和评价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不断改进对自己和整个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竭的功力之源。我院改变由单一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方法,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由高职称教师、中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轮换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明确指导教师资格,各系选派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设计经验、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员担任。此外,鼓励各系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水平、能力的人员担任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学习积累实践指导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5.为选拔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表彰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指导教师
我院每年将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表彰工作,并编印《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编》,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获得者,由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以此激励教师更好地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会调查、收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要大力提倡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还要大力开展校内的教研活动,从强化物理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着手,开展交流讨论、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业务方面的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统一标准、取长补短的目的,此外还要开展与其他同行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教学名师来校讲解新的教学理念及新的教改动态;参观兄弟院校的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等。
1.2搭建物理实验教学微课平台
首先要加强医用物理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制作物理实验微课网站,提供微课资源展示的平台;其次进行微课方面的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然后上传优秀的微课作品,以便师生学习。目前各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实验的项目和数量各不相同,我校能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有10个,而医用物理微课教学的实验项目选取了五项:基本测量、血压计的使用、蓖麻油黏度系数的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示波器的使用。从十位物理教师中选取五位优秀教师,来尝试实验微课教学。五位物理教师一人选取一个实验项目,制作医用物理实验微课课件,限时一月内(2014年3月)完成。4月份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观看,讨论,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修改,限时一月内改完。5月份再集中观看、讨论,提出微课修改意见。然后交校教学督导专家组观看、观后讨论,提出宝贵意见,继续修改,直至专家满意为止。再公示在校园网上,征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公示期一个月,再总结、修改,于2014年7月基本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我校2014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课程的五个实验项目采用微课教学,与2013级临床本科医用物理实验采用传统教学相比较。实验班学生49名,男30名,女19名;平均年龄18.1岁。对照班学生50名,男30名,女20名;平均年龄18.2岁。两班学生均是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可比性。
2.2教学方法
对照班所用教材为2013年校内自编教材《医用物理实验讲义》,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每个实验指导教师主讲15分钟左右(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讨论,书写实验报告。实验班所用教材、授课计划、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之处是:提前告知学生要做的实验项目,上课前在网上观看实验项目的微课视频;上实验课时,到实验室再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老师逐一解答。然后按照分好的小组(两人一组)做实验。
2.3教学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微课教学效果,学期结束后,采用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实验报告评分:每个实验结束后统一上交,教师按照统一标准要求打分,满分5分,其中数据的准确度(误差)3.5分,讨论分析1.5。实验操作考试:期末。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从五个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进行操作考试,统一标准,满分10分,其中实验操作规范5分,实验数据5分。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班49位同学发放一份调查问卷,回收49份。问卷包含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成、中立、不赞成三种选项,采用不记名的问卷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学对象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2.4统计处理
评估结果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进行处理。
3结果
3.1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报告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报告总成绩、实验数据分数、实验数据讨论分析部分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报告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实验班与对照班医用物理实验操作成绩结果
通过t检验,实验班实验操作成绩、操作规范和实验数据成绩均优于对照班,两个班的实验操作规范成绩、实验数据成绩、总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3问卷调查结果
发现赞成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的人数明显高于不赞成的人数,说明医用物理实验微课教学不仅显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第一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因为酒店管理专业需要设计很多实训的内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就难以实现有效化。例如对酒店的前厅服务模块而言,一些高校并不具备酒店前厅的运营软件,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进行模拟对话、填写单据以及礼仪礼节等方面的项目,而没有掌握酒店的前厅服务所需的真正技能。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当中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同时学生也抱着得过且过心理,导致实践考核分数基于教师感性认知而缺乏公平性。
2.教师实践技术的业余化。
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高院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触过实践性比较强的那些服务技能课程,反而是侧重于学术栽培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例如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师当中,真正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教师由学校组织到酒店进行相关的培训,有些教师则是直接上岗,而面对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教课时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在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偏差而无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就导致高学历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却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工作顺利得开展进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职业教育。
本科的酒店管理可以考虑增加心理教育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业心理素质。除了旅游饭店服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同酒店管理相关的心理及沟通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专业好感,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当中。此外,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入学之后就培养其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参观有一定知名度酒店以及模拟训练为主,例如餐台准备布置、厨房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酒水鉴赏以及现场督导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则开设拓展课程,例如艺术欣赏以及民俗等。通过各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酒店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首先可以增加交互式的实验课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讲授过程性的知识,所以要将学生置于核心,而强调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酒店运行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现场项目情境实训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是鼓励课外的学研实践,从而提高行业的感知感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到酒店实践,增加同行业的接触,提高专业学习目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职场的实践经历增加,可以熟悉掌握行业的职业要求,对职场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实践经历以及职业感知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表现力。最后是要设置实习的分享课程,从而培养管理能力。本科酒店管理的毕业实习长达半年乃至1年,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阶段。出于利益考虑,学校以及酒店方都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缺乏目的性。教师就要设计实习分享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的流程、对客服务以及酒店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为将来管理奠定基础。
3.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同酒店行业的发展接轨。
因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往往开设的时间不够长,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因此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同行业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并且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尝试通过驻店调研以及辅助管理等不同的形式来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第一线,从而掌握酒店经营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那些新问题,最终有针对性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聘请著名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学或者作为兼职的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培训等专业教学的过程当,确保本科酒店管理的教学始终同行业保持接轨,最终保证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处于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学生临床实习的第25周发放问卷。本研究的问卷主要是压力源量表,是根据Pagana的CSQ(clinicalstressquestionnaire)、Admi的NSSS(nursingstudent''''sstressscale)、Beck-Srivasta的BSSI(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及CohenandZick的SSCI(studentstressandcopinginventory)等量表及文献设计而成。压力源量表共有6个方面,44个项目,本研究中问卷可信度Cronbach′sα为0.86,BSSI在以前的研究中,有很高的信度,Cronbach′sα为0.82~0.90,证实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问卷内容包括:就业压力、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实习环境6个方面。问卷从没有压力感到重度压力感以0~3分表示,每项分4个水平,参考以前的研究,将压力水平根据压力高低描述,将结果分为3个水平,均数在1.00以下为低水平压力,均数1.01~2.00为中等水平压力,均数2.01~3.00为高水平压力[4]。
结果
72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6个方面压力得分情况见表1,压力水平分布见表2,前10位压力源得分及排序见表3。
讨论
1.护理本科生的压力程度。护理本科生在学校学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刺激学生学习。而高水平的压力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则可使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5]。本研究显示,68.1%的护生有中等水平压力,20.8%的护生有高水平压力,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4]类似。
2.护理本科生常见的压力源。压力源来源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改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就业”,其次为工作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及实习环境。其中“就业前景”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最大压力源,排在前10位的还有“学校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同学之间的竞争、处理患者紧急情况的能力、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排在第1位的压力源已不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人人都关注的就业问题。可见本科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用人单位的提早招聘,给尚未完成实习任务的护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表现为低估自己能力,缺乏自信,胆怯忧伤。此外,学生常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学校到医院,从理论到实践,护生因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性质的改变,常感到紧张、焦虑而不能主动学习,加之患者病情变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临床,造成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第3位压力源是“同学之间的竞争”,而以前的研究[3,4]中,分别位于第8位和第6位,可见本研究中的护理本科生在同学之间的竞争方面有较大压力,这是因为我国的青少年从一进小学起就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被迫与周围的孩子竞争[6]。此外,带教老师的评价、专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学生重要的压力源。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每个护生来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更是直接影响了护生的情绪故也成为学生的常见压力源,这与以前的报告结果一致:教师的监督与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4]。
对策
1.我国护理教育在不断改变中发展方向与世界趋于同步[7],但仍存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偏颇[8,9],在培养目标中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道德情操、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0],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用的应对方式。因此,培养护生具有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是护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11]。心理素质是人素质结构的核心,一个人的各项素质只有最终转化为心理素质才具有稳固性和坚定性[12]。
2.精选带教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增强对专业的认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研究[13]表明,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希望通过学习榜样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各科室要选择一名热爱护理专业,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主管护师作为本病区的带教老师。其职责是了解和评估学生的表现,落实各项教学内容,及时总结实习情况。各病区每周进行一次临床业务讲座,根据实习生的需求,带教老师要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从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都进行讲解,最后给出病例,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使课堂教学得到延续和补充,学生亦能够获得真实的护理体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国际、国内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逐渐稳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3.培养人际沟通的技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评价、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排在护理专业学生常见压力源的前10位。可见有效的交流技巧是处理好与带教老师、患者、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学生应该尊重带教老师,谦虚好问,也应多与患者交流,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同时,带教老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护生积极向上和求知欲强的心理,帮助其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有效的应对各种压力。
4.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安全对护生来说较为敏感。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系统讲授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防护措施、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无菌观念、规范化操作等,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身职业防护的观念。同时,加强临床防护的培训,带教老师应严格要求护生熟练操作规程,执行查对制度,培养其自律性。进行损伤性操作前后要严格无菌操作,六步洗手法,接触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时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带教老师要给护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及时提醒学生注意防护,一旦发生伤害,在给予及时处理的基础上,带教老师还应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对护生来说,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护生刚接触社会,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质量,她们感受到的压力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医学、社会学和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其中就业压力、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实习环境等是较重要的因素。压力是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1]。压力源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能构成压力源[2]。了解护理本科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缓解心理压力是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将我院2003-2006年在我院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生的压力调查分析及结果总结,现报道如下。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21
[4]曹颖,向虹,于艳秋.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6]何贵蓉,向红.护理本科生的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5,19(3):487
[7]黄金月,王慧莲,李洁明,等.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3-336
[8]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29(9):549-551
[9]史瑞芳,张风平,刘静蔚.适应整体护理需要,系统改革护理教育.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48-549
[10]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189
创作之初,要进行资料收集。课本是最先考虑的资料,但还需要课本以外的更多的资料来支撑,应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网络上查找史料,首先确定编写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及故事的发展梗概,要符合剧本的特点,涵盖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方面,还应有戏剧冲突。有可看之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外,剧本的内容应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二)课本剧排演
课本剧在角色的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气质声音等诸多方面也要考虑周全,这要求我们的老师或者学生导演能掌握演员的特点、技能,把有限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学们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排演期间,要求演员能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记住自己的台词,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配合默契,服装道具准备充分。(三)课本剧演出 课本剧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要适时导入,实际教学时要注意衔接得当。虽然课本剧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增加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但教师依然要积极引导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为了教学的需要,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适时引入课本剧。让学生带着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来观看,而不是图热闹,看完之后,一无所获。
二、历史课本剧在教学时的实用价值
(一)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层次性
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也是学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不断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历史事件,了解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了关键的知识要点,理清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更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思维更清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更有层次性。另外,通过课本剧的编排,熟悉了课本剧的流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解读
历史事件往往比较繁琐,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困惑,记忆也有相当的难度。而历史课本剧的恰当引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缺憾,把历史事件恰当穿插,对人物进行主客观评价,解决了平时教学中难以达到的实际效果,本来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都难以理解的知识,现在却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接受,解除了学生心里的困惑,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由于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知识面开阔了,从而更多地了解了历史的知识。
1.对象。选择我院2003-2006年在临床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生,年龄22~24岁,均为女性。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学生临床实习的第25周发放问卷。本研究的问卷主要是压力源量表,是根据Pagana的CSQ(clinicalstressquestionnaire)、Admi的NSSS(nursingstudent''''sstressscale)、Beck-Srivasta的BSSI(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及CohenandZick的SSCI(studentstressandcopinginventory)等量表及文献设计而成。压力源量表共有6个方面,44个项目,本研究中问卷可信度Cronbach′sα为0.86,BSSI在以前的研究中,有很高的信度,Cronbach′sα为0.82~0.90,证实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问卷内容包括:就业压力、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实习环境6个方面。问卷从没有压力感到重度压力感以0~3分表示,每项分4个水平,参考以前的研究,将压力水平根据压力高低描述,将结果分为3个水平,均数在1.00以下为低水平压力,均数1.01~2.00为中等水平压力,均数2.01~3.00为高水平压力[4]。
结果
72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6个方面压力得分情况见表1,压力水平分布见表2,前10位压力源得分及排序见表3。
讨论
1.护理本科生的压力程度。护理本科生在学校学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刺激学生学习。而高水平的压力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则可使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5]。本研究显示,68.1%的护生有中等水平压力,20.8%的护生有高水平压力,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4]类似。
2.护理本科生常见的压力源。压力源来源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改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就业”,其次为工作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及实习环境。其中“就业前景”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最大压力源,排在前10位的还有“学校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同学之间的竞争、处理患者紧急情况的能力、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排在第1位的压力源已不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人人都关注的就业问题。可见本科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用人单位的提早招聘,给尚未完成实习任务的护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表现为低估自己能力,缺乏自信,胆怯忧伤。此外,学生常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学校到医院,从理论到实践,护生因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性质的改变,常感到紧张、焦虑而不能主动学习,加之患者病情变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临床,造成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第3位压力源是“同学之间的竞争”,而以前的研究[3,4]中,分别位于第8位和第6位,可见本研究中的护理本科生在同学之间的竞争方面有较大压力,这是因为我国的青少年从一进小学起就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被迫与周围的孩子竞争[6]。此外,带教老师的评价、专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学生重要的压力源。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每个护生来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更是直接影响了护生的情绪故也成为学生的常见压力源,这与以前的报告结果一致:教师的监督与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4]。
对策
1.我国护理教育在不断改变中发展方向与世界趋于同步[7],但仍存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偏颇[8,9],在培养目标中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道德情操、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0],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用的应对方式。因此,培养护生具有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是护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11]。心理素质是人素质结构的核心,一个人的各项素质只有最终转化为心理素质才具有稳固性和坚定性[12]。
2.精选带教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增强对专业的认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研究[13]表明,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希望通过学习榜样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各科室要选择一名热爱护理专业,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主管护师作为本病区的带教老师。其职责是了解和评估学生的表现,落实各项教学内容,及时总结实习情况。各病区每周进行一次临床业务讲座,根据实习生的需求,带教老师要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从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都进行讲解,最后给出病例,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使课堂教学得到延续和补充,学生亦能够获得真实的护理体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国际、国内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逐渐稳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3.培养人际沟通的技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评价、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排在护理专业学生常见压力源的前10位。可见有效的交流技巧是处理好与带教老师、患者、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学生应该尊重带教老师,谦虚好问,也应多与患者交流,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同时,带教老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护生积极向上和求知欲强的心理,帮助其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有效的应对各种压力。
4.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安全对护生来说较为敏感。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系统讲授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防护措施、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无菌观念、规范化操作等,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身职业防护的观念。同时,加强临床防护的培训,带教老师应严格要求护生熟练操作规程,执行查对制度,培养其自律性。进行损伤性操作前后要严格无菌操作,六步洗手法,接触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时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带教老师要给护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及时提醒学生注意防护,一旦发生伤害,在给予及时处理的基础上,带教老师还应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21
[4]曹颖,向虹,于艳秋.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6]何贵蓉,向红.护理本科生的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5,19(3):487
[7]黄金月,王慧莲,李洁明,等.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3-336
[8]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29(9):549-551
[9]史瑞芳,张风平,刘静蔚.适应整体护理需要,系统改革护理教育.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48-549
[10]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189
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由保温层、保护层与固定材料构成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外墙外保温工程是将外墙外保温系统通过组合、组装、固定技术手段在外墙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建筑物实体。其优点和作用主要是节能。外墙外保温工程主要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物或旧建筑物的墙体改造工程,起保温、隔热的作用。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目前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之一,该系统是由基层(如砖墙、砌块、砼剪力墙等)、界面砂浆、保温浆料、钢丝网、抗裂砂浆组成,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粘结力强、抗裂防水、防火抗冻、耐久抗老化、无冷热桥、施工简便、综合造价低等特点,对于层数不高的楼幢有较大的适用性,是较为理想的外墙保温系统。
1、胶粉聚苯颗粒施工的技术要求
(1)一般技术要求
高层建筑如采用粘贴面砖时,面砖重量≤20kg/㎡,且面积≤1000㎜2/块。涂料饰面层涂抹前,应先在抗裂砂浆抹面层上涂刷高分子乳液弹性底涂层,再刮抗裂性柔性耐水腻子。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设计厚度不宜超过100mm。必要时应设置抗裂分隔缝。现场应取样检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干密度,但必须在保温层硬化后和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现场取样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不应大于250kg/m3,并且不应小于180kg/m3。现场检查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负偏差。
(2)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墙体处理涂刷界面剂吊垂、套方、弹控制线贴饼、冲筋、作口抹第一遍聚苯颗粒保温浆料(24小时后)抹第二遍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凉干后)划分格线、开分格槽、粘贴分格条、滴水槽抹抗裂砂浆铺压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找平、压光涂刷防水弹性底漆刮柔性耐水腻子验收。
(3)基层处理
在保温层施工前,基层表面应清洁,无油污、脱模剂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应剔除并找平。找平层与墙体粘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裂缝,面层不起有粉化、起皮、爆灰等现象。
(4)保温层施工
抹保温浆料前,在基层上抹一道界面砂浆,界面砂浆要粘结牢固。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经现场拌合后喷涂或抹在基层上形成保温层。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宜分遍抹灰,每遍间隔时间应24h以上,每遍厚度不宜超过20㎜。第一遍抹灰应压实,最后一遍找平,并用大杠搓平。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设计厚度不宜超过100㎜,必要时应设置抗裂分隔线。保温层硬化后,应现场检验保温层厚并现场取样检验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现场取样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干密度不应大于250㎏/m3,并且不应小于180/ m3。现场检验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负偏差。
(5)抹抗裂砂浆面层
保温层硬化后,将搅拌好的抗裂砂浆均匀地抹在保温层表面,厚度2~3㎜,同时将翻包玻纤网压入砂浆中。将玻纤网绷紧后贴于底层罩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玻纤网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玻纤网皱褶。玻纤网不得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铺贴遇有搭接时,必须满足横向100㎜、纵向80㎜的搭接长度要求。抹面层罩面砂浆,在底层罩面砂浆凝结前再抹一道罩面砂浆,厚度1~2㎜,仅以覆盖玻纤网、微见玻纤网轮廓为宜(即露纹不露网)。面层砂浆且忌不停揉搓,以免形成空鼓。砂浆抹灰施工间歇应在自然断开处,方便后续施工的搭接如伸缩缝、阴阳角、挑如等部位。在连续墙面上如需停顿,面层砂浆不应完全覆盖已铺好的网格布,需与网格布、底层砂浆呈台阶形坡槎,留槎间距不小于150㎜,以免网格布搭接处平整度超出偏差。
(6)饰面层
按具体工程的设计要求,涂装弹性外墙涂料或天然真石漆、贴面砖等。
2、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要点
在一个具体工程中,提高质量就应该注重细节的操作和严格把关工序上的技术。一般要求包括有:基层墙体表面应清理干净,无油渍、浮尘,大于10mm的突起部分应铲平。经过处理符合要求的基层墙体表面,均应涂刷界面砂浆,如为粘土砖可浇水淋湿。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不得出现偏差。
保温浆料每遍抹灰厚度不宜超过25mm,需分多遍抹灰时,施工的时间间隔应在24小时以上,抗裂砂浆防护层施工,应在保温浆料充分干燥固化后进行。抗裂砂浆中铺设的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时,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采用加强网格布时,只对接,不搭接(包括阴阳墙角部分)。网格布铺贴应平整、无褶皱。砂浆饱满度应为100%,严禁干搭接。饰面如为面砖时,则应在保温层表面铺设一层与基层墙体拉牢的四角钢镀锌丝网(丝径1.2mm,孔径20mm×20mm,网边搭接40mm,用双股Φ7镀锌钢丝绑扎,@150),再抹抗裂砂浆作为防护层,面砖用胶粘剂粘贴在防护层上。涂料饰面时,保温层分为一般型和加强型。加强型用于建筑物高度大于30m而且保温层厚度大于60mm,加强型的做法是在保温层中距外表面20mm铺设一层六角镀锌钢丝网(丝径0.8mm,孔径25mm×25mm)与基层墙体拉牢。墙面分格缝可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施工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
变形缝盖板可采用1mm厚铝板或0.7mm厚镀锌薄钢板。凡盖缝板外侧抹灰时,均应在与抹灰层相接触的盖缝板部位钻孔,钻孔面积大约应占接触面积的25%左右,增加抹灰层与基础的咬合作用。抹灰、抹保温浆料及涂料的环境温度应大于5℃,严禁在雨中施工,遇雨或雨季施工应有可靠的保证措施,抹灰、抹保温浆料应避免阳光暴晒和5级以上大风天气施工。施工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二、目前国内外高校导师模式下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注重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创新的希望,是国家创新的未来。国外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沟通。国外大学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导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到科学研究项目中,注重本科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积极思考引发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更加注重通过导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本科生的学习与分析能力,逐步从学习、验证过渡到研究、创新的过程。这些正好为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做了有利的铺垫。然而,与国外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大学相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我国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三、本校班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各高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均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其中尤其以班导师模式最为普遍适用,本科生在班导师模式下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采取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管理模式的创新
本科生导师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总体管理转变为整合与分散并进的模式。入学时,班导师统一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能力。从本科生二年级开始,学生进行自由组合2~3人的队伍,自行选择题目,并由导师指导分配每个学生的侧重点,完成课题研究并申报。分散模式中学生根据导师的合理安排,结合自己所做过的课题研究或是重新确定课题研究题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最终通过答辩顺利毕业。
2.将创新能力培养概念融入课堂中
本科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方便的渠道无疑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教师要从最初的教学转变为导学,然后再到学生自主学习,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知识,促进学生在提出疑问,解决分析,正确理解课堂知识后,能继续思考并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课堂将创新意识于无形中灌输给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成熟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我校本科生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集中安排实验课时、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对本科生全面、部分、定时开放实验室,确保了本科生的实验时间。同时导师还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研究内容,最大化地培养学生感知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前期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参与科研活动的基础。在班导师的指导建议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点,选择最适合的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的进程。导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课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自主性创新,独立完成课题
通过班导师的指导学习,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在独立完成课题中显示出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是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独立申报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出一套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方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前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导师独自完成科研活动,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班导师模式下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效果
以上列举的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显著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补足学生单方面或是某几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些方式方法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相互间协调统一,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运用合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当然,这些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无法针对个人的优劣势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同时还存在一位导师指导多位学生的情况,无法使更多的学生同时接受到同程度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充分提高。对于高校来说,如何采取最有效、最广泛的模式培养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主要目的,充分整合学校可利用的资源,配备良好的设施,也会使结果事半功倍。建立合理的体系与系统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设置合理的评价认定、适当的奖励都会辅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自2011级实施班导师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2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