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生物入侵给我国带来的危害
首先,从生态环境来讲,生物入侵一词本身指的负面影响,外来生物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引进,都或多或少的给本土的生态系统造成侵害,比如松材线虫、食人鲳、水葫芦等,这些生物适应能力极强,因为他们从一个生物链步入了另一个几乎没有天敌的生物链,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繁衍生息,给本土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其次,从经济社会方面来讲,每年我国由于生物入侵带来的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比如椰心叶甲每年给海南带来的经济负担达1.5亿元,广东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需要一亿多元人民币。最后,由于人们缺乏对外来物种的科学认识以及引入的盲目性,加之有些人在眼前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环境资源和景观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违背自然法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从而导致入侵物种种类增加,严重危害了自然生态环境,打破了生态平衡。
(二)生物入侵的渠道
Lonsdale提出有关群落可侵入性的假设,所谓lonsdale可侵入模型是指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述生态系统里外来种的数量,能简便的解释在某些群落或地域可发生的生物入侵。从可侵入性影响因素和入侵全过程来综合考虑,推理得出可入侵模型:E=IS,其中,E是指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指的是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指的是外来种的存活率。I又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有意引进。例如牛蛙、福寿螺、尼罗罗非鱼、短盖巨脂鲤、路斯塔野鲮等的有目的的引进,最后由于养殖管理不善或者由于地域因素的差异而导致价值降低,从而遭弃养沦为野生或者泛滥成灾。第二种,无意引入。在各国进行贸易期间,由于检查检疫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些外来物种随木材、花卉等进入他国领域内,比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小家鼠、苍耳等,比较典型的要数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第三种,自然入侵。主要借助于大自然的力量从一个地域传入另一个地域,比如紫茎泽兰、薇甘菊、美洲斑潜蝇、麝鼠、屋顶鼠都属于自然入侵。
二、基于生物入侵引发的哲学反思
(一)从哲学的视角来分析
生物入侵这是指在理念思维和价值取向及伦理道德等哲学观念的范畴内来考察生物入侵所起的作用,人类的行为直接影响生物入侵的活动过程,也就表明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直接或间接导致生物入侵。因此,防治生物入侵首先是防止和严禁外来物种引进,这就必须解决意识和理念问题,也就是哲学问题。所谓奥卡姆剃刀原则是指“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人们盲目的引进外来物种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追逐自身利益的后果便是给生态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最终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而且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人们遵循“自然剃刀”的原则:如无必要,尽量不要对生态系统实施人为的干预。当然,自然剃刀原则并不指让人们永远不要干预自然界,当人类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有权利提出自己的生态性要求——人类的生存权,这样就给原则中蕴含的“必要的人为干预”作出相对确定的界定——为了确保人类成员生存权利而作出的人为的干预。该原则并不是要求人类回到没有生命保障的原始社会,而是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成员的生存权后尽可能自然地生活。人类中心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们肆意的破坏和践踏自然界,违背自然界规律过分的夸大人的主题的能动性。对于外界来说,人们的这些行为展现的更多的是消极的主体能动性,比如工业废气、燃烧秸秆等引发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固体废物的污染等。世界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人们所利用,成为一种手段和方式,其价值判定在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达尔文曾经说过:“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文明的标准,就是他扩展其同情或道德的程度。”尊重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会相应的尊重你。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更非自然的主人或主宰,必须尊重自然法则、服从自然规律。
(二)生物入侵与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的中庸主要指德性生于天性而成于习惯,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习惯,才能达到一种至诚至善,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避免过于不及,始终保持中庸之道。人们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一种合理的状态。而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激情,这就是美德。他的中庸之道主要指他的政治学的见解,他既反对少数寡头的专制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权的民主制度,他认为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因为这些人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由奥卡姆剃刀原则所引申出来的“自然剃刀”所描述的如果没有必要切勿增加对自然界不必要的干预,也就是要警示人们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把握适度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庸之道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要求人们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的境界。人们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须独善其身,自己管控自己的行为,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相结合,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人们自觉地修善自身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比如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的引进外来生物,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三)生物入侵与自然无为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本质,达到一种至上的精神境界。庄子也曾经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里所说的无为指的是自然无为,人在与自然相处时,一方面要发挥一种自然的天性,促进自然不断演化;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一种深层生态伦理主义的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从而走向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在自然界中实现一种本我和自我的“理性无为”。这种自然无为直接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整体主义思想。相反,生物入侵从道法自然这个层次来看,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突破无为转向“有为”,刻意引进外来生物,打乱了本土的生态秩序,反而对人类本身、社会和自然界造成严重危害。这就需要人们树立深层生态观,用道法自然的思想约束自身。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3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3.2.3生物防治
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生物防治被认为是继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方法。现在我国泛滥的水葫芦,生物学家也找到了一种水葫芦的天敌——象甲。专家在实验室中发现:被放置了象甲的水葫芦,植株明显变小、叶子变小、茎干变细、分支减少,水葫芦的整个生长过程受到抑制。但象甲吃完水葫芦后,是否还会去吃其他的植物,是否会造成再次“引狠人室”?然而,生物防治确实是目前生物学家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法,当然它的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向言词,彭少麟.生物入侵及其影响.生态科学,2001(20):68-73
[2]李博,徐炳声.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生物多样性,2001,9(4):446-457.
[3]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及相应对策.防护林科技,2001(51):41-43.
[4]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志,2002(24):223-230.
[5]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6-20.
[6]梁忆冰.植物检疫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作用.植物保护,2002(28):45-48.
[7]陈兵,康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环境保护,2001,(12):30-31.
[8]徐承远,张文驹.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01,9(4):430-438.
一、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更是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等趋势。
目前在江苏境内,就已经发现了91种外来物种的入侵行为。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物种中,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已经在江苏蔓延。
二、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危害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 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
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在上海郊区,北美一枝黄花往往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致使其它植物难以生长。
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外来鱼类通过与土著鱼竞争食物并吞食土著鱼卵使土著鱼种类和数量减少的例子很多。如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种,引入了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13种外来鱼,但目前已有5种土著鱼如洱海特有鲤鱼和裂鳆鱼处于濒危状态;泸沽湖中麦穗鱼等外来鱼种也造成了裂鳆鱼的绝迹。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
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生存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
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据对沈阳等八城市的荒山、河滩、铁路、公路两旁等多种栖境调查,豚草优势度为0.85~1.0,群落多样性为0~0.62。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5、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禾草或灌木入侵种占据空间后,其它的乔木无法生长。许多外来入侵种使植被破坏,变成层次单一的低矮植被类型。
6、影响遗传多样性
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可与假蓍紫菀Aster ptarmicoides)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二)外来入侵种对健康的危害
外来种对人类健康还可构成直接威胁。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为害,据调查1983年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1.52%,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爱滋病更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三)外来入侵种对经济的危害
外来入侵种可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危害。早在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外来入侵物种当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98.76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其中对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而对中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高达1000.17亿元。
外来入侵动植物对农田、园艺、草坪、森林、畜牧、水产等可带来直接经济危害。 紫茎泽兰含有的毒素易引起马匹的气喘病,仅1979年在云南省的52个县179个乡,发病马5015匹,死亡3486匹,甚至造成“无马县”,。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达2000多万亩,目前在我国,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
外来生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比如,大量的水葫芦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有的因此而被废弃使用,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地,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尽管这些损失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三、外来生物入侵种的防治
(一)加强已入侵生物的治理和控制,防止其进一步蔓延扩散
1、对于已经严重入侵江苏的有害生物,要摸清情况,迅速建立外来入侵生物信息库(包括其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控制方法与技术、国外防治经验)等,并长期维持和更新信息,跟踪其发展蔓延和危害程度变化等情况,为其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抓紧研究或寻找入侵有害生物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和方法,可组织专门人员对国内外的相关工作经验进行搜集、整理和筛选,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广大群众。对资源化利用入侵有害生物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3、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物力对已经入侵的有害生物加以彻底根除。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农业、林业、卫生、科技等部门制定专门的工作计划,采用人力、机械或物理、化学以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入侵有害生物进行灭活,同时要防止残体的后续影响。控制上述入侵生物继续蔓延的势头。
(二)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预防
1、由江苏省环保、农业、林业、卫生、贸易、海关、检疫等部门联合成立“防止生物入侵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领导全市的生物入侵防范工作,并负责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由该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对江苏全省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建立江苏生物物种数据库、典型生物群落数据库,乡土物种数据库、外来物种数据库等。并对每年新引入的物种和新发现的物种进行动态跟踪。
2、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规建设。尽快出台江苏省外来物种入侵条例,同时加强湿地保护相关法规如野生动物、植物、农业、林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使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有法可依,切实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3、加强外来生物的监管。除海关和检疫部门要对入境的各种交通工具、旅行者携带的行李、各种货物加强检查外,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引种生态影响评价制度。需要进行生物引种的企业、个人和部门,必须对引种生物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提交影响评价报告书,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实施引进。对于擅自引进外来生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根据相关法规给以一定的处罚。国外引种时,引进和应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向环保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在环保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检测机构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后,才能引进,同时引进和应用的单位和个人要对引进外来物种采取隔离或缓冲区等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环境监测和建立监测档案。
4、提高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意识,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意识。进一步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宣传加强教育。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宣传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六.五环境日”和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开展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宣传教育。同时,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外来物种入侵,提高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意识,使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工作逐渐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5、各市在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清除治理工作。要定期对辖区内外来物种引进和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现引进的外来物种是入侵物种时,应责令有关单位、个人立即停止引进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清除,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有关情况。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环境特殊和脆弱的区域以及内陆水域等应作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一、生态侵权的提出背景
(一)强烈的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生态侵权问题的严重性
外来物种入侵具有灾难性,它会使某个生物圈食物链单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此类生态问题带来严重利益损害,且随对外交往频繁而加剧,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一百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已发现五十多种,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已不可逆转,迎接挑战,做好事前预防、事中规制和事后处理成为必须。
(二)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与动态
我国关于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体系。现行立法主要集中在防止入侵上,立法基点相对片面,对于生物入侵事后定性、治理和救济无明确规定。立法目的主要基于公民健康、生产安全以及对外经济贸易考虑,缺少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的表意。同时,由于缺少综合性的基本法和各方面的单行法,地方性的生物入侵立法不配套,防治生物入侵立法的效力层次较低,各种规范多是附带性规定,司法可操性差,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
生态伦理学的大量论证指出了生态法益的重要性,我国《侵权责任法》采用的直接列举具体权利结合“等人身财产权益”的模式扩大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却使环境侵权中的生态法益成为遗漏。
从生态侵权发生上看。其作用机理不同于一般环境污染侵权。一般的环境污染侵权,其作用机理为“排放——(环境要素)——人”。即排放造成环境要素本身的损害。然后再造成人身、财产等损害,或排放直接造成人身、财产等损害(如噪声、辐射污染)。而生态侵权的作用机理则是外来物种——地区生态平衡和地区食物链——人,且由于破坏了上游食物链条,这一致损机理是不断循环的,比一般环境侵权的后果发展更不易被消化和阻止。生态利益本源和终局有特殊性,《侵权责任法》没有对环境这一概念做细致区分,也因此未对生态侵权与污染侵权做出明确区分,使生态侵权案件的界定和处理、受害方的权益填补成为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语境下的环境应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态侵权是环境侵权中后发的、具有特殊性的一类,环境侵权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设计不能涵盖生态侵权,有必要做区别论证和重新定义,进而提出有所区别的原则和制度设计。
二、确立生态侵权责任,以《侵权责任法》为主规制生态侵权行为的适格性
(一)生态入侵符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过错、因果关系、损害事实”责任构成三要件说
1.生态侵权的概念和特征
(1)环境与生态的区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森林、草原、土地、矿藏等。而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百科词条显示,生态环境(ecn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环境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实际上是环境的下位阶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应将《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解释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侵权法语境下环境侵权与生态侵权的区分
但是,文意上的从属关系并不能使生态侵权成为环境侵权的分支。环境与生态在文意解释上有着极大地区别。《汉语大词典》中生态的解释是:1.显露美好的姿态;2.生动的意态;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可以发现,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的定义更侧重于生态圈(biosphere)内各物种之间的联系。生态好比一个链圈,是互相联结、不断循环的一种状态。生态侵权破坏了生态圈各物种的之间的联系。人在生态中,是其链条的一部分,生态与环境影响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3)生态侵权的界定与特殊性
综上,生态侵权应定义为:民事主体由于经济文化等类型的交往活动使本不属于本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即本地具体生物链之外的物种)流入本地生态系统使本地生态系统失衡,导致人身、财产以及生态安全等环境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及用益丧失,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其中,一个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它是指一个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借助自我调节和外部控制不断演替变化,趋向相对稳定状态,它不断循环、较为稳定,具备完整性、连续性、平衡性。而“本地”概念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案例中必须具体界定,不能做明确划分,只要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就可以认定为构成一地的本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定性上,笔者认为应严格审查是否使一地生态失衡。例如某些导致外来生物入侵的案例中,当地恰均具备其上下游天敌,能够经过生物链自我运动,又形成新的完整生物链进行有机循环的情况,上下游物种只受到短暂的一般影响,虽然导致生态系统改变,但未致失衡,一般不会至损,这种特殊情形属于一般生物系统运动,为一地所接受,不宜上升至生态侵权行为。主体方面,由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侵权人和行为人两个概念上的模糊,在外来物种流入、生态失衡和至损过程中提供原因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国家机关均可成为侵权主体,又由于比一般环境侵权具备更大的潜在至损可能,生态侵权的受害人可以扩展至不特定的多数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环境侵权案件也涉及生态损害,其侵权责任应与生态侵权责任区分,比如海上石油污染案中因石油污染物使某些物种过度繁殖或被抑制而影响生物链条致损。这类情况符合环境侵权构成要件,在对《侵权责任法》的适用上不存在问题,不属于生态侵权责任。
本文主张的这种界定看似狭窄,但却是周延的。在实践中,生态致损往往后果严重,利益极不易得到平衡,这种保守的立法模式有利于提高保护力度和制约功能。其次,随着保险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在人身损害赔偿领域侵权法的功能日益降低,甚至再也不介入。侵权责任法的出发点是风险由所有人自己承担,有且只有当发生归责事由时才能发生侵权责任,这是侵权法和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区别,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而归责。所以笔者认为生态侵权责任的定性只能限定在由生物入侵导致的本地生态平衡破坏范围内。有些学者提出《侵权责任法》中环境侵权一章没有囊括进生态破坏侵权,认为应当修改之,其范畴不同于本文的生态侵权,而是着力于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污染。
生态入侵问题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存在的脱节,《侵权责任法》也没有填补这个空隙。分析整个生态侵权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事先预防、审查和监管以及一旦造成生态灾难结果,损失的触目惊心和影响的深远都导致了相关行为的高成本。上文已经论述了其他法律规范或形式对生态侵权进行规制和救济的不适格以及侵权法规制的适格,那么侵权法就需要通过责任的运用来填补漏洞,将这些外部性内部化。
把生态入侵问题纳入《侵权责任法》,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比新立法或者修改其他法律更合理和简单易行。在我国侵权法已经单立的前提下,通过《侵权责任法》等私法途径为主的法律规制是我国最为现实的应对之策。
(二)制度设计上的公私法权重
首先,我国未来将建立以民法典为框架的较为完善的民法体系,私法将获得巨大发展。在维权、确权和处理各种问题时,选择私法渠道成为趋势。其次,理论上。行政救济机制的启动权应该在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人手上。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惜牺牲受害人的法律利益,主动介入环境纠纷事件的分流解决,采用多种手段影响当事人。第三,在损害赔偿上,私法途径更专注于各个受损人的损失,比公法途径的整体目的性更人性化。排除我国现阶段关于环境权定性的争议,在我国,可堪完善的对生态权益的规范体系应由宪法和法律共同完成,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属于民法规范部分,是私法基点下正义能够伸向生态权益这一具有公权私权双重性质的尚未类型化的利益的第一双援助之手。第四,侵权法不向处于风险之中的人进行赔偿,只在风险发生时赔偿。这源于判例法的本质以及欧陆法律文化对自由的追逐所致的填平原则,这些受害人只能等待许多年后损害发生时才能去起诉,未来损害要依赖行政法上的安全规章来获得救济。而《侵权责任法》突破了这点,因此在我国,生态侵权的规制可以降低公法权重。同时,民法责任又由于自身局限需要公法协助。作为把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工具,侵权法还需要其他政策工具的协助,需要通过公法尤其是行政法以命令、禁止、负担和税负等方式找到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侵权法规制所产生的行政费用几乎只在损害发生时才产生,而公法规制会使相应的制度、人事等系统始终存在并持续运作,如果权重过大,将产生很大的行政费用。
因此,我国生态侵权问题的处理应逐步改变为以私法途径为主,公法途径为辅。
(三)保险救济手段的瑕疵
一、问题与探究孕育核心素养
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的内容围绕“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形成“科学探究”“生活化学习”“经典教育”三大类别,共24个专题。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活动的多样专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认知素材和体验场境。
学生在进行专题课程学习时,带着课程核心问题进入知识场域、生活场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从而走进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灰霾天气”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生物入侵”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经典传承”情境启发学生对理国、践行孝道的思考。例如,“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以从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物入侵》课程引导学生到相关场所观察入侵生物,了解它们给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灾难,并思考应对之策;《广州地区的灰霾研究》课程以“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的”为导入,启发学生对灰霾形成的原因、灰霾与天气的关系、灰霾的危害等问题的思考。其中一个学生小组,坚持定时、定点目测灰霾天气,拍照存据,并与广州市政府环境部门公布的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得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二、活动与交往催生核心素养
鸢尾花(IRIS)C合课程倡导“由阅读走向实践”,强调由知而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注重内外一致、和谐统一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关系的形成。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创设了“自然而然”的条件。在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的学习中,“活动与交往”是学生知行合一的催化剂。
在《节约粮食》课程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粮食的相关情况和知识,了解粮食的紧缺危机,了解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策划粮食调查方案,对家庭、学校、酒店等公共场所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调查,并及时地把相关情况进行记录交流。最后,学生针对调查情况,制定了节约粮食的计划,积极开展了节约粮食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
在《生物入侵》专题的学习中,笔者联合了鸢尾花团队的部分成员,进行了跨地域、跨校际的协作指导活动。江苏、广州的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主动质疑、自主选题,并基于研究主题逐步开展阅读活动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地入侵生物的知识,通过观察、访谈等实践活动,思考了入侵生物给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灾难及应对之策,并积极宣传物种入侵的危害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引言
植物入侵(PlantsInvasion)是指一种植物在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从原产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定居(colonizing)、建群(establishing)和扩散(diffusing)而逐渐占领该栖息地,从而对当地土著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外来植物入侵的原因很多,如动物活动,占领空的生态位等。外来植物入侵现象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经济问题,打破了入侵区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危害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特别对农田、草坪、果园等人工栽培的经济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破坏。植物入侵造成了全球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和危害人类社会经济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研究入侵植物的生态和生理特征,准确预测植物入侵性,有效防止有害植物的入侵成了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研究工作的焦点。
1.植物入侵概念和入侵植物的特征
1.1外来入侵植物及植物入侵的概念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一定威胁的植物。植物入侵是指一种植物在各种活动的影响下,从原产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定居,建群和扩散而逐渐占领该栖息地,从而对当地土著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1.2入侵植物的特征
外来入侵植物,特别是那些入侵性较强的外来植物,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和生态等特征。比如:外来入侵植物一般多为草本植物,多为单年生或二年生,生活周期短,植株较小,种子数量巨大,种子小而轻,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特征。如薇甘菊广叟果千粒重010892g,具5"脊",先端一圈冠毛;紫茎泽兰种子千粒重0104~01045g,广叟果顶端有冠毛;飞机草广叟果千粒重仅为0105g,具五纵棱,棱上有短硬毛。这些体积小、重量轻,加之具有翅、柔毛或冠物等附属物,能通过空气、水流、动物或人类等多种途径进行远距离散布。研究表明,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更具入侵性;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单年生、二年生植物比多年生植物更具入侵性。对入侵我国最严重的90种外来植物中草本和木本,单年生和多年生的数目分析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
2.目前我国植物入侵现状
据调查,目前中国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88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70种,隶属41科。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49种)和禾本科(33种),来自美洲的有12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6.15%。这188中入侵植物中,最严重的为90种,对这90种外来植物的性状和生活周期型的统计,发现草本与木本的数量比为81/9,单年生、二年生与多年生数量比约为52/38,并且,作为草本的禾本科(Grai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数量居多,分别为11种和22种。统计的结果显示,在这90种外来植物中,草本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由于该90种外来植物在我国入侵性评价中处于最严重的地位,故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更具入侵性;而一、二年生与多年生相比,也占据一定优势。我们抽样对90种外来植物的其中蓖麻等5种植物的形状和入侵强度列出如下:
3.有效防止和防制植物入侵的一般方法
目前对入侵植物主要采取检疫、人工、生物、化学、农业、机械或物理防治,以及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方法简述如下。3.1杂草检疫防治
杂草检疫是防治植物入侵的首要环节,也是杂草防治不可缺少的环。它是依据植物检疫法,对输入或输出的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中夹带的有毒、有害杂草的繁殖体进行检疫的防治方法。必须提高检疫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宣传、呼吁,加强科普教育,使人们有充分认识,从源头杜绝有害外来植物的入侵。
3.2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原始、最简便的方法,适于控制刚传入,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清除,但对高繁殖力的物种则因费时费工,除草效率低。深圳曾多次进行人工拔除薇甘菊,但因效果差而放弃。人工防治是一种清洁的生态防治方法,但要注意除后残株必须及时妥善处理,否则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客观上加速外来植物的入侵。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杂草的天敌,如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菌、线虫、食草动物或其他高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发育、生长蔓延和危害的方法。其目的不是根除杂草,而是通过干扰杂草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繁殖与传播,使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利用有害植物的天敌进行防治,国内外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3.4动物治草
以虫治草是利用昆虫能相对专一地食取某类杂草的特性来防治杂草的方法。一般程序为:原产地考察采集天敌-安全性评价-天敌引入与检疫-天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天敌的释放与效果评价。从20世纪中叶至90年代,以虫治草的研究和实践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1945年美国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1978年前苏联利用豚草条纹叶虫防治豚草;1987年中国利用空心莲子草虫(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空心莲子草;利用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对水葫芦进行防治等。
目前防止和防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方法日益增多,也日益科学化,环保化和有效化,主要体现在生物防制植物入侵的方法上。
结束语
一个外来植物在远离原生境后要迅速占据新的生境,并不断扩展分布范围而成为入侵种,必然有一定的生理和生态学基础对异质生境较强的适应对策、快速的繁殖能力、高效的种子散布方式。这些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
植物入侵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危害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视,寻找有效而科学地防止和防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措施成了植物入侵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史刚荣,马成仓.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学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6.4.
中图分类号:U6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17-02
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强制性国际法律公约《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简称《压载水公约》),其生效条件是,合计占世界商船总吨位不少于35%的至少30个国家批准1年后生效。在摩纳哥、印尼和加纳于2015年11月加入该公约后,业界一度认为压载水管理公约将在2016年11月生效。虽然后来统计发现,已批准公约的47个国家共控制着全球运力的34.56%,还不到35%的生效条件,但预计目前世界最大的船旗国巴拿马将于2016年下半年加入压载水公约,即2016年内能突破公约生效要求的35%门槛,因此业界预计《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将于2017年年底生效。
虽然目前公约还未达到生效条件,但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其国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船舶压载水的排放来保护其国内海洋生态环境。由于《压载水管理公约》为强制性国际公约,即不论我国是否加入该公约,一旦公约生效,我国国际航行的船舶都需符合公约的要求。就算我国不加入公约,我国船舶在加入公约的他国港口停靠须执行公约的要求,但停靠我国港口的外籍船舶则不须遵守公约的要求,我国无法按照公约的要求来有效保护自身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可见加入公约是我国势在必行的选择。
1 主要海运国家对压载水的管理情况
1.1 澳大利亚
早在1999年澳大利亚就通过船舶压载水管理的国内立法,以降低来自远洋船舶压载水中含有的有害水生物引入到澳大利亚周边海域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2001年7月,澳大利亚正式开始实施强制性压载水管理要求,要求船舶达到95%体积的压载水交换。此后,澳大利亚又签署并加入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
澳大利亚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对压载水的监管,农业、渔业和林业部生物安全局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压载水管理的牵头部门。该部门负责确保需要在澳大利亚领海内(领海基线12海里内)的压载水排放按要求进行管理。经过多年的展,澳大利亚对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管理从立法到实际操作方面都比较完善系统。
1.2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要控制船舶压载水携带外来生物的国家之一。早在1990年,美国就制定了“非本土异类生物预防和控制法案”,由美国海岸警卫队在美国东西两岸海域和五大湖区水域统一形式执法权。美国还制定诸多压载水管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压载水管理规则》中对要求进入美国海域的船舶进行压载水置换的距离等进行了规定、《环境技术验证建议书》对压载水管理系统型式认可实验规则进行了规定;加州和纽约也颁布了各自的船舶压载水排放标准,可以说,美国的压载水排放标准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严格的标准,而其中加州的排放标准又是美国国内最严格的标准。
1.3 欧盟
欧盟有90%以上的外贸和40%左右的内贸是通过水上运输来进行的,入侵物种在欧盟一个成员国内的引入和传播有可能导致迅速在整个欧盟范围内扩散开,因此欧盟对于压载水问题非常重视。但由于成员国众多,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需要协商的问题较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在欧盟层面上通过的压载水管理的法律文书,压载水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在欧盟内部进展较缓慢,因此,欧盟委员会强烈建议其成员国批准加入《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在此期间,压载水临时管理措施已在欧洲的4个海洋区域内实施。
2 我国压载水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自2000年至2004年我国参与了由国际海事组织、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设立的全球压载水管理示范项目,该项目包括本地压载水取样、港口风险评估、港口本地生物监测、宣传、培训教育及建立国家外来水生物管理工作机制等,该示范项目为我国压载水管理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根据公约要求,压载水标准分为两个层次,即D-1压载水置换标准(过渡性标准)和D-2压载水执行标准(最终标准)。D-1标准比较简单,要求将船舶总的压载水置换成深海中的水,置换率达到95%即可;而D-2标准则要求通过压载水管理系统(BWTS)对压载水中含有的生物进行杀灭,这是公约G8导则中对船舶压载水排放控制要求的最终标准。按公约临时解决方案,2009年后建造的新船应满足D-2标准要求,2009年前建造的没有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的船舶也需要改造安装,即未来所有远洋航行的船舶都需满足D-2标准,这让我国大部分船东产生了紧迫感。
目前我国已有11家厂商的压载水管理系统获得了型式认可,且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我国船舶履约要求,这是我国加入公约的一项有力条件。但由于目前航运业不景气的状态,使得船东主观上不愿支付改造费用。且在选型方面,船东面对众多的压载水管理系统设备以及公约要求和美国要求的不同时,存在一定的选择困难。
我国对压载水的管理依据主要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卫生检疫法》、《海域使用管理法》、《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条例》、《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申报暂行规定》等几部法律法规。虽然在法律法规中有个别法条提到了禁止船舶在中国水域排放压载水,但没有专门针对压载水管理的立法,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检验办法。我国部分远洋船舶应他国港口国要求,已开始实施压载水置换的操作,能够满足D-1标准,有些前往美国的船舶能够满足D-2标准,但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压载水的相关国内立法作为支撑,因此相关主管部门无法有效的对他国远洋到港船舶实施检查检验要求。2015年中国船级社了一份《压载水公约指南》,对压载水公约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公约进展、实施建议、压载水管理系统布置等进行了分析整理,为我国压载水管理及技术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指南毕竟无法等同与法律法规,因此,在面对必然的履约进程,我国在立法、技术装备、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履约对策
3.1 完善立法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船舶压载水中外来生物入侵的统一立法或规定,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和惩罚措施。因此需借鉴学习其他海运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并以《压载水公约》为基础,尽快制定出压载水管理及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装备和检测检验技术标准体系,这样既可以为我国主管部门的查验管理提供法律支持和标准准则,也可以为我国生产厂商研发符合D-2标准的压载水管理系统和为船东安装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选型提供指导意见。
3.2 完善我国海洋生物本地调查
中国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生物种类种群多样且复杂,一旦有外来生物入侵很可能会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对沿岸海域、河口和入海河流的本地生物物种开展调查登记,在主要对外港口周边建立完善的本地海洋物种资源数据库,为未来开展船舶压载水风险评估、制定生态赔偿机制和技术指标提供数据储备,为我国主管部门未来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3.3 注重技术研究
我国目前有11家企业获得了压载水管理系统(BWMS)的型式认可证书,占全球同类设备数量的近五分之一,但是国内现有的设备核心技术基本由国外企业控制,而压载水公约下的导则也在不断更新,一旦新的导则设置了更新更高的技术门槛,我国的压载水管理系统生产厂家将面临生存困境。因此需要国家大力提倡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和带动这些压载水管理系统设备生产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对于研发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以便促使我国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发展。此外,我国船东与压载水处理的相关设备厂商、船级社、科研机构等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发、进行技术创新。
3.4 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压载水管理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如九龙治水不利于管理。因此需尽快建立多方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明确细化各管理部门,如海事、检验检疫、渔业、环保等部门各自的监管权利和责任。同时在各部门现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各自资源,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压载水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以达到优化管理、信息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硕慧等,《履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水运管理,2009.
[2] 唐议、苏舒,《防控船舶压载水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管理问题》[ 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
[3] 盛伟群等,《国内外船舶防污染规范标准现状分析及我国对策研究》[ J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16.
关键词: 生物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Key words: biological safety;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67-02
0引言
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当活动干扰、侵害、威胁生物种群的正常生存发展而引起的问题,包括生物、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公私财产受到污染、破坏、损害等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真正引起国人关注是源于2002年发生的“食人鲳”事件,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全面清查处理[1]。但多位专家均指出,一时一地的清理查处只能治标。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物入侵的悲剧再次发生[2]。
1国内外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生物安全本科专业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新上的本科专业,由福建农林大学率先招生,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首次招生,作为我校一个年轻的本科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中突出优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显得还不够成熟[3]。
而在国外高校中, 没有设置专门的生物安全专业, 而是在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设置了和生物安全有关的课程设立了食品安全的方向, 这些课程包括: 生物安全导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化学、生物地理学、动植物检疫学等[4]。
2专业建设基本规划
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新近发展,但应用性又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据此确定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考察省内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我们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充分认识到:本专业要培养的不仅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生物安全教学和科研人员,而且还要面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生物安全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本专业建设目标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生物安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我省生物安全人才的重要基地。经过4-8年的建设与发展,将生物安全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先进、且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专业。
3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生物安全专业创办之前,就多次组织了有关领导、专家、系主任及骨干教师,到省内外等院校及相关部门考查,了解生物安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培养等情况。回来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我校生物安全专业建设计划。
3.1 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一方面,本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具备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称的基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具体而言,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科研部门、企业和管理机构从事生物安全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专门人才,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生源。另一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安全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受到生物安全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从事教育、研究、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简言之,四年的教学工作应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增进人文素养、夯实理论根基、加强方法训练、提高应用技能。
3.2 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学院及系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我们主要采取通过“自我培养”和“外面引进”等措施:①在基本满足专业教学的前提下,规定本科生一律不进;②立足教师在职培养,按照《湖南农业大学进修、培训工作规程》,大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高级研讨班等,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教师攻读学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现有2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授已顺利完成访学任务;③积极引进具有高学位、高职称的专业教师,特别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生物安全专业所在的生物安全科技学院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办法。近年来,经过我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3.3 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建设为核心关于生物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方面,我们已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反复修订完善,认为原有相关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不清晰,似乎面面俱到,但都蜻蜓点水。从长远发展来看,生物安全专业目标应该定位于面向学校、科研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有坚实而宽广的生物安全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是开展生物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思路。主要改革思路:明确专业地位,优化课程设置;增强生物安全研究方法类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强化应用技能课程。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大胆尝试,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3.4 以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基本条件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是专业建设中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根据生物安全专业特点,确立实验课教学体系,开设配套实验课程。
3.4.1 确立了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包括设计性实验:如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综合性实验:生物安全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创新性实验:生物入侵机理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
3.4.2 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分类,分为基础性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室,昆虫与植物病原分类实验室)和应用性实验室(转基因检测实验室、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室)。
3.4.3 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功能,为生物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服务,让低年级学生操作一些与基础知识有关的生物安全实验;为生物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让高年级学生参与专业课老师课题辅助研究;为学生提供生物安全研究演示性实验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让学生多参加生物安全类SEMINAR及学生社团等活动。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目前设有一个专门的实习基地:湘丰有机茶生产基地,促进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也大大推动了生物安全这一新学科的建设步伐。另外,计划在2011年前正式筹建校本部、南方和北方三个联单生物安全实践基地。
4专业课程设置
4.1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保护。
4.2 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安全学、生物入侵预警及控制、生物灾害学、转基因检测及安全性评估、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昆虫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药物分析、检疫学基础、生物信息学基础。
4.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4.4 主要专业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检疫性病害的鉴别、监控与防御;转基因生物的分子检测技术;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体系;动植物检疫技术、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的鉴别、测报与防治;农药常用剂型、药物分析等。
4.5 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须获173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设有必修课105学分;公共选修课217学分,学生必选21学分;专业选修课20.5学分,学生必选14.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8.5学分,创新学分4学分。
5结束语
生物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生物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致力于构建创新体系,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多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亚辉,胡学友,伍玉明等.谈谈“食人鲳”――兼论生物外来种的入侵[J].动物学杂志,2003,(01):98-100.
Sustainability and Humanity
A Comprehensive View
2012,201p
Hardcover
ISBN9789400713208
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平衡系统,数以百万的物种在其中生存了数十亿年之久,而人类历史仅在其中占了几万年而已。地球环境在最近一段时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显然正是人类本身的一些不计后果的活动对地球的生态平衡构成了巨大威胁。近些年来的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虽然缩短了距离,便利了交通,增加了社会财富,但是正如本书所指出的它也导致疾病的传播,以及因外侵物种而造成的原生态的改变甚至毁灭,自然灾害的事件也频有发生。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对自己的历史、演化、决策的后果有判断意识的种群,也有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人类肩负着维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自然环境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应该开始保护环境。
本书是2010年5月5-9日在葡萄牙布拉加举办的第2届国际学校会议的会议文集。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教育学家和政府代表参加,与会者在各自专业领域就地球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13年第3期(总第311期)地球/环境科学地球/环境科学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13年第3期(总第311期)全书共收录论文13篇:1.环境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2.新奥尔良:灾害的环境历史;3.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水资源与气候的历史;4.生命条码技术倡议对发现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的贡献;5.海洋底部不断增加的压力;6.生物入侵与全球贸易;7.由环境引起的的心理学;8.在教授气候变迁内容时通过参与性学习法促进高中生学会批判性的思维;9.环境教育与社区授权方面的图文开发;10.可持续社会的参与与建设;11.蜻蜓;12.让环境问题纳入发展政策之中;13.我们想要的世界与我们拥有的世界。
本书适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授和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刘昊,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62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文具有很明显的语文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这表明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然而提到说明文,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枯燥乏味、缺乏形象性,一堂课下来,只围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来学习,结果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降低。其实说明文有其独特的长处,如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井然有序、语言文字精确简炼、通俗易懂;说明方法合理周到、灵活多样。
从八年级的几篇说明文来看,《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等都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说明文,从而学到知识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激趣导入,使学生喜闻乐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充满兴趣,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很好。这需要教师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落日的幻觉》时,笔者播放了落日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落日的特征。学生观察后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太阳火红火红的”“太阳又大又扁”,“有落日的天空好美”。接着笔者又问:“落日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太阳有何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天空的云彩不同”。有些同学发出了疑问:“同是一个太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此时笔者趁势导入:“《落日的幻觉》一文就向我们说明了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于是,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的兴趣很高,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基本上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就掌握了课文内容,获得了知识。又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们在座的各位是克隆人吗?克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世界上有没有克隆人存在呢?”说到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都充满了好奇,满怀期待地进入到《奇妙的克隆》一文的学习中来。
二、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插图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充满情趣画意、活泼生动。说明文许多文字虽然形象生动,但学生因见闻较少,难以展开想象去了解文字内涵,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插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插图。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先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图画美”,再让学生结合插图把苏州园林不同特征的美与插图一一对号入座,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园林之美。学习《故宫博物院》时,笔者先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平面图填写,再依图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游览故宫,由于图的辅助作用,学生思路清晰,很快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读图学文使学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探究说明方法、感知写作内容,顺便作了一次免费旅游,学生自然乐在其中。图文结合使学生观察、想象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发现的乐趣
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尤其是对于他们自己找来的资料,他们更加关注。笔者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之前让学生找“水葫芦”“椰心叶甲”两种生物的相关材料(恰巧“水葫芦”的内容在生物课本上就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并介绍所查找的资料,学生付出的劳动得到了肯定,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很多时候,教师讲的知识学生记不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他们却会记得很牢。如《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前两段需要认真品析,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从旁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入手,然后小组交流,组长整理汇报,学生乐此不疲,几乎能独立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效果奇好。此时,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点点拨、归纳即可。参与其中让学生既学会了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四、拓展延伸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 F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136-07
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如何实现原本单一依赖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建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可以描述经济系统中各产业之间演变的关系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也有学者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以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效率[2]。事实上,产业结构演变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各产业内部企业数量的波动[3],通过对企业数量波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明晰地描述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4]。因此,本研究将视角放到微观层面,尝试对企业的数量波动进行分析,以期解释区域经济系统波动的趋势。
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活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运用传统的分析工具在解释区域经济系统内产业结构的波动存在困难。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引入logistic映射来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系统内产业结构的波动进行解释。如果把区域经济系统考虑成一个抽象意义上的生存系统,把企业看作为生存系统内部的种群个体,我们可以方便地把logistic映射运用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中去。进一步地,把产业规模的变动看作是区域经济系统内各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那么如何将系统内各要素原本复杂无序的状态向有序通畅的状态演进[5],就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任意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中,企业的类型是复杂而多变的,出于技术上处理简便性的考虑,本研究将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企业分为传统型企业与新型科技企业两类。本研究假定,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数量的波动意味着区域经济系统发展趋势的变化。如果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构建logistic方程,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得到企业数量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将作为观察对象的复杂经济系统简化为单一系统,人为地忽略了这两类企业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因此会在解释力上存在缺憾;另外一种方法是把这两类企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复合系统内考虑,尽管可能这样在技术处理上更为困难,但是明显更符合现实逻辑。
考虑一个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若技术水平一定,区域经济系统会向强烈依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靠拢,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源储量有限性和技术水平制约的客观现实,这种发展方式难以长久维持,并且这种“路径依赖”会把区域产业结构推向“单一化”的境地,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失速和环境持续恶化[6]。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不同产业规模的变化[7]。因此,本研究以logistic生长方程为工具,构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协同演化模型,尝试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不同产业企业数量波动的趋势进行解释,以期对该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演化经济学的一般思想,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内的传统型企业和新型科技企业同时纳入思考,尝试构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协同演化模型。
1.1 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1.1.1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模型
其中,N为种群的数量;α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K为种群所处环境所能承载种群最大量,是对环境系统固有属性的描述。
事实上,单纯考虑单种群的方程无法全面地反应系统的内部子系统间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单个种群logistic方程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参数βi j(i,j=1,2),该参数代表着子系统i对子系统j的影响力度,于是,确立出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
其中,N1,N2表示子系统1、2,在本文中,即分别代表资源依赖型企业、技术驱动型企业;α1,α2分别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有可能的最大增长率),是由两个系统的固有属性所决定的。在本模型中,我们假定资源依赖型企业与技术驱动型企业系统在观察期内的系统属性不变,自然增长率 α1,α2保持不变。
K1,K2分别为理想条件下,系统环境对资源依赖型企业、技术驱动型企业最大承载力,它由环境和子系统本身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对于参数βi j(i,j=1,2),当βi j>0,说明j系统与i系统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j系统自身发展并不有利于i系统的发展,后者的发展水平随着前者持续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的限制;当βi j
如果把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传统型企业”与“新型技术型企业”这两个子系统的状态考虑为是绝对稳定的话,我们可以通过α1,α2阐述子系统的自身属性;通过K1,K2阐述子系统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β21,β12阐述复合系统协同过程中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因此,模型(2)、(3)可以较好地描述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脉络。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个子系统很难在初始条件下保持稳定。所谓“稳定”,意味着观察的企业群落在生态学意义上已经初具规模,种群内部个体普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生存[8]。事实上,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传统型企业群落很容易可以保持稳定,而新型科技企业却难以达到这样的状态。这是因为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来说,资源型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而新型科技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规模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如果把新技术产业进入旧产业结构的过程看作为生物入侵过程的话,在生态学理论中,生物入侵过程中是对种群密度有要求的,在入侵物种并未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前提下,有可能还存在着较强自抑效应[9]。同时,模型(2)、(3)也未能描述在种群发展过程中,内部个体对整个种群的影响路径,而这恰恰是解决本文所关注问题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7]。
1.1.2 具有Allee效应的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模型
“自抑”效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生物种群的数量不会无限制膨胀,可以最大程度地适应自然界的承载力。在生物入侵理论中,一般把这种自抑效应称之为“Allee效应”。Allee效应通常是由种群内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例如:寻找伴侣困难、社会功能障碍、扩散损耗等,当由于以上原因引起种群增长率减少则称为弱Allee效应,若出现负增长,则称为强Allee效应。该效应表现出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种群几乎所有方面的强烈影响,尤其是Allee效应对入侵物种的种群动态,特别是传播率,被入侵种群的受感染率上有着深刻的影响[10]。因此,在模型中引入Allee效应显得必要。
其中,NiNi+αi(i=1,2)便是Allee效应项,α1(i=1,2)表示Allee效应常数,其值越大,表明种群受Allee效应作用越明显,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稳定生存。
1.2 复合系统平衡点分析
1.2.1 协同进化模型的平衡点
接下来讨论系统的性质。根据方程平衡点原理,分别令dN1dt=0,dN2dt=0,得到方程组如式(5):
它表示在系统中,最终资源依赖型企业顺利存活,而科技驱动型企业灭亡。由此,依据上述分析,依次可以得到平衡点的稳定型分析(见表1)。
1.2.2 系统性质分析
分析系统性质,首先应当分析系统的平衡点,由表1可知,p4虽然是平衡点,但是却是不稳定的,因此该点对于我们的分析没有贡献价值。因此本研究集中讨论p1,p2,p3三个稳定的平衡点所展示的复合系统的状态。
首先,p1和p2分别是两个极端情况,所反应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传统型企业和新型企业两个子系统分别达到复合系统(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极限,所采用的方式均为在复合系统演化的过程中,通过挤占另一个子系统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水平最大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产业结构都会走向“单一化”。具体来说,当β21>0时,表示新型技术产业对于传统企业形成强烈的竞争力,严重限制了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使得传统企业的收益出现不断的衰退,致至无法生存。同理,β12>0表示传统企业对该地区出现的新型技术产业形成了竞争高压,挤压了新型技术产业的生存空间,使得该类企业无法在区域的经济系统中长久存活。
然而,虽然我们通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得到了这两个稳定的平衡点(显然,p1和p2是属于竞争替代性质的),但是,从客观现实来讲,区域经济系统几乎不可能是单一稳定的,必然是由几种产业共同组成经济复合系统,因此,点p1和p2无法准确地描述现实区域经济系统。
因此,在此着重分析第三个稳定平衡点p3,该稳定平衡点是属于部分竞争共存的性质,即传统型企业和新型技术产业在区域的复合系统中是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既有
1.2.3 参数估计
解决方程组的参数问题主要的方法有最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但这些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线性方程,对于本研究并不适用。因此,本研究将解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求解最优化问题。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在系统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使得方程左右近似相等,即找到较为精确的参数,使得方程等号的左右双方无限接近,于是,这就转化为一个寻找最优化问题。
其中,Xj表示p个变量,[aj,bj]表示Xj的初始变化区间,f为非负的优化准则函数。标准遗传算法的原理,进化从完全随机个体的种群开始,之后一代一生。在每一代中,整个种群的适应度被评价,从当前种群中随机地选择多个个体(基于它们的适应度),通过自然选择和突变产生新的生命种群,该种群在算法的下一次迭代中成为当前种群。当最优个体的适应度达到给定的阈值,或者最优个体的适应度和群体适应度不再上升时,或者迭代次数达到预设的代数时,算法终止。此时就把当前群体中最佳个体或某个优秀个体指定为遗传算法的运行结果。
2 计算及结果讨论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白银市作为分析对象。白银市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国家资源战略的布局,是一个典型因矿而生的城市。近年来,由于矿储下降的影响,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从2006年开始,白银市开始大力引入新科技型企业,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白银市的发展脉络大致符合本研究的假定,适合作为本研究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暂且讨论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两个产业群中所含个体数量,在二者组成的复合系统内协同演化。
2.1 案例描述
本文通过《中国工业企业年鉴》,筛选出甘肃省白银市1998-2011年,总计14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个数。我们定义科技驱动型企业有如下标准:
(1)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调整如下: 销售收入为5 000万元以下企业,比例定为6%;销售收入为5 000万―2亿元的企业,比例定为4%; 销售收入为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定为3%;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包含5大门类:医药制造业,航天航空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3)科技型企业产品领域范围: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及其他高技术领域、农业专利产品(新品种、新成果)等;
而资源依赖型企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依据以上分类标准,分别统计出规模以上的大中型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科技驱动型企业数量,得到表2。
2.2 参数求解
由于上文对式(4)中的各个参数的意义已经做详细说明,而内禀增长率是种群的固有性质,并且我们认为在观察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首先求解该值。
生物学中的内禀增长率求解方法有近似解和精确解。近似解过程如下:
即精确解是通过寻得一个精确的rm,使得∑nt=0e-rmt・l1・mt-1无限接近于1。
由于企业的生存与生物的生存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例如,生物学上的存活率是t期内存活的数量t期期初新生数量,即t期初新生的不一定在t期期末生存,而企业一般不会在当期成立又在当期倒闭。因此,企业的
2.3 结果解释及讨论
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强烈依赖于区域的资源禀赋,而从资源有限性的假定出发,可得该类型产业的内禀增长率为负值,通过数据的计算,(-0.126 8)也验证了这种推理。而科技驱动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资源型产业不同,它是通过技术创新而非单一依赖矿产资源实现发展,而技术创新是资源转变为财富的关键,这种发展模式会在技术的驱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其内禀增长率应该为正值。同时,依照本文的假定,可知带有入侵性质的科技驱动型企业是从一个旧的生存环境进入崭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该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必然带有异质空间的性质,在同质作用空间中的入侵扩散一般是数值,而在异质空间中一般是带有空间变量函数。以上的计算结果(0.096 7-0.299 6×i)较好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复数事实上是空间向量的一种表达形式,实部0.096 7代表的是其增长率,虚部-0.299 6×i代表其空间方向。
计算出两种类型企业的内禀增长率后,将其数值以及表2(其数据先进行中间差分,中间差分是基于泰勒公式,近似得到不同时间点的dN1dt、dN2dt,这里不再多述)带入下式(12),利用遗传算法求得其余参数值。
由计算结果,β21,β12均小于0,但logistic模型建立的出发点是扣除已生存的企业占有资源之后剩余资源,这部分剩余资源是新个体所能支配的全部,因而虽然β21,β12均小于0,但代入模型后,事实上是大于0,即说明在科技导向型企业入侵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后,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科技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数量方面是“共赢”的,即均相互增加各自的企业数量,促进各自的发展,并且采取的发展模式为共同发展,即改变过往该区域企业单一发展模式,形成战略联盟,使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加强。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当地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协同演化,使系统向平衡点演化,最终实现系统的稳定。同时,由于β21,β12二者的值十分相近,也就是单纯从企业生存这个角度而论(即只考虑数量不考虑发展质量、潜力等),两者在企业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对于代表自抑效应的参数α,资源依赖型企业群是4.352 9,科技导向型企业群是5.099 7,后者的Allee效应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在新技术进入区域经济系统后,科技型企业存在较强的Allee效应,其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更大的企业密度。这也就是意味着小型的科技型企业生存会显得较为困难,需要更多规模以上企业联盟存在,这样的科技型型企业才能实现生存的目标。这是由于对于区域经济系统而言,新产业结构替代旧产业结构的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同时又考虑到研究目标区域白银市地处西部,在吸引人力资本和新技术上明显弱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其生存难度会更高。
3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集中分析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系统,构建了其系统协同演化模型,以期描述技术型企业和资源型企业在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数量的波动轨迹,最终通过对研究目标区域的实证分析,解释了资源枯竭阶段区域内不同产业规模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研究结论大致归纳如下:
(1)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科技型企业数量的自然增长率将高于资源型企业,且资源型企业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2)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新技术的引入会同时为资源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在区域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两类型企业的数量均会增加;
(3)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在新技术进入的前提下,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将依赖更大的企业密度,其生存难度将大于传统资源型企业。
3.2 对策建议
对于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而言,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得益于丰厚的资源禀赋,在其初始阶段会保持持续地增长,但随着资源枯竭速度的加快,其单一的产业结构会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事实上,实现该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有新技术的进入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其数量的稳定增长。由研究结论可知,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新技术企业的存活需要依赖更大的种群密度。这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新技术企业数量的稳定增长,才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
(2)促进新技术企业与资源型企业的合作,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对于传统资源型企业而言,在资源枯竭阶段如何实现自身快速的转型,是保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新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企业战略联盟,会有助于传统资源型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并且可以与新技术企业共享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资源,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verley M. Can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Explain Diverg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1,41(2):195-203.
[2]Kiminori G, Fumio K. Diversification Dynamics of the Japanese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0(8):1165-1184.
[3]王子龙,谭[美,许箫迪.企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41-149.[Wang Zilong,Tan Qingmei,Xu Xiaodi. The Evolu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Enterprises Cluster Symbiosi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6,14(2):141-149.]
[4]王峰.企业规模、效益、年龄和企业生存:理论与再认识[J]. 未来与发展,2011,(7):73-80.[Wang Feng.Firm Size, Benefits, Age and Survival: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Reinterprets[J]. Future and Development,2011,(7):73-80.]
[5]Mistro D C,Rodrigues L A D,Petrovskii S. 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Biological Invasion in a Spaceand Timediscrete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the Strong Allee Effect[J]. Ecological Complexity,2012,(9):16-32.
[6]Daniel M F, David V B, Claire M C,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the Disposal of Mining and Mineral Processing Wastes[J].Resources Policy, 2011,36(2):114-122.
[7]陈晓红,曹裕,马跃佳.基于生命表方法的我国企业生存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企业样本为实证研究[C]//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长沙: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257-271.[Chen Xiaohong, Cao Yu, Ma Yuejia. Life Cycle Measurement of Hunan’s Enterprises an the Determinants Analysis[C]//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Management: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 Session Proceedings. Changsha: China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08:257-271.]
[8]Silvana D, Sergio G. Economic Driver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A Worldwide, Biogeographic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105:154-165.
[9]Qianlong W, Wentao H. Limit Periodic Travelling Wave Solution of a Model for Biological Invasions [J].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014, 34:13-16.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78-3
0 前言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又名喜旱莲子草,英文名alligator weed属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原产于南美洲,现已扩散到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南部、非洲东西部等地区,是一种全球性的水陆两栖型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被侵华日军作为马饲料带入中国江浙一带,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猪饲料在全国推广,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逸为野生,并迅速蔓延,对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交通航运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空心莲子草主要以茎节生出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茎节最多可生出20多条不定根。茎节腋芽萌发力也很强,最多可形成10个分支,旱地陆生的空心莲子草可形成1cm左右的肉质储藏根,当其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大量不定芽,使得空心莲子草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呈蛛网状扩散,密布整个生态系统。2003年,空心莲子草被列为我国首批16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
针对空心莲子草的蔓延和危害,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除、机械及人工防除等。由于空心莲子草再生能力强等的生物学特性使得机械防除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其扩散和蔓延。化学防除速效、便捷,但对本土生物也有一定影响,并且其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生物防治以其防治成本低、可持续性、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受到推崇。
1 空心莲子草的主要天敌昆虫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从空心莲子草原产地筛选引进3种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 & Vogt)、从毛沃斑螟(Vogtia malloi Pastrami)、安氏御管蓟马(Amynothrips andersonii O′Neill),分别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在佛罗里达州、南卡罗莱纳州等地释放,并在水域上的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中获得极大成功。其中,以莲草直胸跳甲作用最大,斑螟抗寒性较强,而蓟马作用效果较弱。我国于1986年从美国引进莲草直胸跳甲,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通过大量繁殖,在重庆、湖南、福建、江西、广西、上海、浙江等地释放,对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形成了自然种群。
我国本土取食空心莲子草的昆虫种类有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tes cyrtosema Meyrick、后黄卷叶蛾Cacoecia asiatica Walsinghum、木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红腹白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t (Walker)、星白雪灯蛾Spilosoma menthastri(Esper)、斜纹夜蛾Porodenia lif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leata Fabrieius、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蓝角胫叶甲Gastrophysa atrocyanea Mootschulsky、虾钳菜披龟甲Cassida piperata Hope、稻棘缘椿象Cletus punctiger (Dallas, 185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白条细蝗Catantops splendens、条纹褐蝗Phlaeoba infumata、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Willemse)、褐背细斯Conocephalus maculates、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江西巴蜗牛Bradybaena kingsiens Martens等。其中,虾钳菜披龟甲、甜菜白带野螟、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取食量较大。但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是重要农业害虫。本文就莲草直胸跳甲、虾钳菜披龟甲和甜菜白带野螟做简要介绍。
1.1 莲草直胸跳甲
莲草直胸跳甲又名空心莲子草叶甲、曲纹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亚科Alticinae,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专食性天敌昆虫。其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阶段。成虫和幼虫均取食空心莲子草,老熟幼虫钻入空心莲子草茎杆内化蛹。莲草直胸跳甲主要取食叶片,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会啃食茎杆。对空心莲子草的叶片日取食量为0.61-4.63cm2,一生可取食22.4-39.9cm2。1头成、或1头幼虫一生能控制3-5株空心莲子草,直至杂草死亡。
莲草直胸跳甲喜阴湿,一生无滞育,南宁1年可发生8-9个世代,全代平均历期47.3-54.5d,平均每雌产卵1295粒,最多可达2636粒。温度是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35-40℃卵孵化率为0.4℃卵孵化率仅为33.24%,4-12℃的低温胁迫和35-40℃的高温胁迫下1龄幼虫的死亡率均为100%,32℃化蛹率为40%。所以,在田间释放莲草直胸跳甲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均会引起种群的急剧下降。李宏科和王韧1988-1991年期间在湖南省1500公顷水域进行莲草直胸跳甲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连续释放2-3年,空心莲子草可以得到基本控制。1988-1990年,重庆市沙坪坝区释放莲草直胸跳甲1.18万头,至1995年底将全区20多km2范围内的空心莲子草控制在不危害水平;重庆19个县区800多个村通过引种释放,1995年底莲草直胸跳甲控草面积达2万公顷,扩散面积3.3万公顷。莲草直胸跳甲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10月先后2次被引入沪郊,现已成功定居并建立自然种群。经扩散繁衍,对现闵行区370km2范围内的空心莲子草均有明显的防除效果。福建、安徽、湖北、广西、贵州等地相继引种此虫,在水域均出现明显防除效果。但莲草直胸跳甲对陆生型的防治效果较弱,马瑞燕对莲草直胸跳甲在不同生态型空心莲子草的化蛹适应性研究表明,陆生型空心莲子草的次生结构是制约莲草直胸跳甲化蛹的主要因子,茎杆的木质化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莲草直胸跳甲幼虫钻入茎杆的难度。
1.2 虾钳菜披龟甲
虾钳菜披龟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龟甲科Cassididae。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是空心莲子草的本土天敌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取食空心莲子草叶片,初孵幼虫仅啃食少许表皮和叶肉,食痕为针嘴大小的白色小点;2龄啃食一层表皮和叶肉,仅留一层表皮,食痕似窗纸;3龄至成虫活动性递增,均将叶片取食到仅留一层表皮或啃食叶片呈缺刻、孔洞。虾钳菜披龟甲每日单头可取食叶片1-2片,严重时,幼虫可将空心莲子草叶片取食成“天窗”网状,仅剩叶脉和表皮层;成虫可将叶片完全取食光。虾钳菜披龟甲在湖南冷水江地区1年发生4代,春季气温回升到14℃时开始活动,气温30℃以上,卵孵化率仅为43.8%。林冠伦1987年用19科38种植物对虾钳菜披龟甲进行了食性测定,结果表明,虾钳菜披龟甲仅取食苋科和藜科包括空心莲子草、反枝苋、藜、小藜在内的7种植物,属于狭食性昆虫,对经济作物不会造成危害,且在空心莲子草上的取食量是其他植物的2-10倍。戴红君2009年对虾钳菜披龟甲进行了选择性取食实验和非选择性生长发育实验,结果表明,虽然虾钳菜披龟甲产卵取食均偏好本地寄主,在本地寄主上发育速率也比在空心莲子草上快,但在空心莲子草上能完成世代随着其他寄主在自然界的发生量减少,虾钳菜披龟甲将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防作用物。
1.3 甜菜白带野螟
甜菜白带野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在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非洲和北美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贵州、台湾、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我国对甜菜白带野螟的文献不多,主要围绕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展开。2004-2005年高同军等就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潜力做了初步研究,通过对50种植物进行室内食性测定发现,甜菜白带野螟仅取食苋科和藜科部分植物。且对空心莲子草有极强的食性趋性,且取食量极大。甜菜白带野螟仅幼虫取食空心莲子草叶片,幼虫一般吐丝卷曲隐匿于叶背,1、2龄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使叶片只剩下透明的上表皮,3龄到5龄幼虫均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严重时只剩叶脉。幼虫迁移能力强,取食完一片叶后迅速转移继续取食。高同军等对甜菜白带野螟食量观察发现幼虫3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每头4龄幼虫1.5d可将1株空心莲子草叶片吃光。在南京地区,8月下旬到9月中旬,甜菜白带野螟发生严重,某些区域空心莲子草被取食得只剩茎杆和叶片主脉。因其在中国分布广、食量大,可以考虑作为空心莲子草的天敌昆虫加以利用。
2 展望
目前,国内利用天敌昆虫对于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莲草直胸跳甲方面。莲草直胸跳甲具有种群繁殖快,取食专一性好,对水生型控制效果好等优势。但其分布范围小于空心莲子草的分布范围,对高温和低温耐受能力弱,冬季和夏季种群数目减少,直接影响春季和秋季种群基数。可以考虑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进行高温驯化和低温驯化,筛选培育适合更大温度跨度的品系,解决莲草直胸跳甲的越冬越夏问题。
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因其独特的次生结构和极强的繁殖能力,在某些地区其危害已经超过水生型空心莲子草。虾钳菜披龟甲对其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作为本土天敌昆虫,分布范围广、食量大、适应性强,可以考虑莲草直胸跳甲配合,共同发挥控制效果,但国内关于虾钳菜披龟甲的相关文献只有4篇,建议先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后再开展应用。
甜菜白带野螟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控效显著,但制约其成为生防作用物的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白带野螟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其迁飞习性尚不确定,食性测定也有限。但其取食量较大,也能填补莲草直胸跳甲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取食的不足,建议先对其进行系统的食性测定后,一旦存在生防潜力,考虑到甜菜喜温凉,耐寒耐旱,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40°以北,而空心莲子草分布于36°S到32°N之间,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对待空心莲子草的方法,对甜菜白带野螟进行检疫性分区域管理。
Denoth等认为,传统生物防治过程中,多种生防作用物的协调应用有助于提高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因此,开发本土天敌昆虫对空心莲子草进行生物防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Coulson J R.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a review and evaluation.1959-1972[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 1977,1547:98.
[2] Holm L G,Doll J,Holm E.et,al.World weeds:natural histories and distribu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7,37-44.
[3]刁正俗.中国水生杂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129-130.
[4]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空心莲子草主要生物学特性[J].杂草科学,1993,2:10-12.
[5]廖衍伦,叶能干.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初步研究[J].辽宁杂草科学,1984,(3):28-31.
[6]淮虎银,金银根,张彪,等.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多样性及特征[J].杂草科学,2003,1:18-20.
[7]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S].环发,2003,(11).
[8]Schroeder D.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 a review of principle and trends[J].Pesq.Agropec.Bras.,1992,27:191-212.
[9]Vogt G B,Quimby P C J,Kay S H.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Valley Region.1973-1983[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1992,1766:143.
[10]Buckingham G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the world's first aquatic weed success story[J].Castanea,1996,61: 232-243.
[11]杨志华,何翠娟,钱德明.沪郊曲纹叶甲消长规律及对空心莲子草作用效果的初步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 2002,18(4):79-83.
[12]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曲纹叶甲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应用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7,6(5):47-49.
[13]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15-739.
[14]林冠伦,杨益众,胡进生.空心莲子草及生物防治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0,11(2):57-63.
[15]曹华国,李海生,陈东华,杨子琦.南昌郊区取食空心莲子草昆虫种类调查[J].江西植保,1997,20(4):23.
[16]黄榕娣,蔡笃程.海南岛空心莲子草天敌昆虫种类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5):53-55.
[17]吴珍泉.温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81-184.
[18]马明勇.环境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影响[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9]李宏科,王韧.空心莲子草叶甲的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94,10(1):11-14.
[20]吴珍泉.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 hygrophila (鞘翅目:叶甲科)各虫态田间垂直分布[J].武夷科学, 1994,11:43-46
[21]管卫东,徐宏军,肖圣辉.水花生直胸跳甲对水花生控制效果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54.
[22]黄大兴,李伟群,邓国荣,等.引放曲纹叶甲防治空心莲子草的研究[J].广西植保,1996,(1):1-4.
[23]马瑞燕.空心莲子草叶甲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引进中国后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
[24]唐耀光.虾钳菜披龟甲生物学的研究[J].昆虫知识, 1994,31(3):158-160.
[25]戴红君.入侵杂草水花生对本地昆虫虾钳菜披龟甲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6]张恒泰,田涛.甜菜白带螟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研究[J].中国甜菜,1993,(3):30-34.
[27]高同军,强胜,朱云枝,等.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3):3023-3024
[28]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1-252.
[29]Julien M H.The management of alligator weed,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A].Ballina,Australia:The 10th Biennial Noxious.Weeds Conference[C].199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