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石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中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
(一)灵活运用账户体系利用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总分账户和商业银行辅助账户体系,实现跨行结算资金快速集中。严格资金支出过程,控制加强资金“全要紊”管理。一是固化业务流程,加强资金业务的线上控制,按照相互牵制原则和层级管理原则合理进行操作,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二是推行资金要素管理,实行支付总额和分项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牢固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和计划理念。三是根据不同资金计划项目设定资金流向,实施大额对外付款支付对象锁定管理。四是实行对外付款“黑名单”管理,减少外部拖欠、恶意侵害集团整体利益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严格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办理程序,建立完善涵盖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所有控制环节、整个支付程序、每个岗位的相互制约关系。
(二)资金管理人员的强化体系
一是通过系统培训来强化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由于资金管理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道德素养的工作,因而资金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为高超的知识储备与道德涵养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资金管理技术也不断的变迁,这就要求销售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业务特征,对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资金管理人员也应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负责,通过自学,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来获得必须的技术与知识,并获取更高的从业资格认证。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销售企业应当在相关资金管理准则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设计出资金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在同资金管理人员及专家进行沟通的前提下,加以实施。根据这一考核标准,对于在资金管理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业绩较低的员工给予一定的警告与处罚。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金管理工作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相关活动的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得工作结果更具科学性与精确性。为了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重点做好如下两点工作。一是有必要将原来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到电脑之中,为信息化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纸质档案电子化转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构建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将原始档案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到相应文件夹中。二是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有必要将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逐步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转变化网络资金管理模式。在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遵循重点突破,逐步开展的模式,结合企业经营管控决策,将资金管理软件进行装载与人员培训,并实验性的进行网络监控资金管理。
三、中石油销售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
(一)开展内部资金使用效率专项申计
内部审计是实施企业资金管理监督考核的重要环节。中石油销售企业自身每年应最少一次开展投资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一次,总公司应对所有石油销售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全面,根据审计结果落实总公司相关决策及使用人的责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保障预算管理取得实效。
(二)提升管理者的重视水平
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必须对“合作理念”建立共识,产生使命感,由使命感产生团队力量,进而完成各种业务目标。销售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自身业务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导日常领导工作。在风险管理方面,应采用如下措施,也即管理者应注重资金使用质量。在资金应用风险方面,应制定“资金合理应用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定,对同一营销活动的投资也应制定限额,避免资金集中在同一营销环节上。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何良俊,(1506——1573年),字元朗,号柘湖居士,明代松江华亭县人(今奉贤县柘林乡)。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文学家、 藏书家和美术家,与其弟何良博并负才名。著作有《何氏语林》(30卷),《四友斋丛说》(38卷),《书画铭心录》(1卷),《何翰林集》(28卷)等。其诗文作品大多收在《何翰林集》中,在其七卷(第1到第7卷)诗歌中,幽人及其相关词组出现了12次之多。可见,对幽人形象的研究是我们深入研究何氏作品及思想的关键之处。
一、何氏诗文中的幽人形象与隐逸传统
何良俊诗歌作品,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友情送别诗、祝寿题赋诗、写景抒怀诗、题画诗等等;从体裁上看,近体、古体、五言、六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皆有。从作品的深度和文学价值看,我认为何诗自我抒怀诗成就相对高些。而幽人形象大多出自这类作品中。下面是其中的几首及相关的小序:
“嘉树生南国,托根在江介。凌霜荐朱实,乘春飘素蔼。幽人重其德,昕夕勤灌溉,不逐上苑荣。秉志固有在,浮俗易迁化,因之发深嘅。”[①]《江阴花子索赋培橘》
“朝爽入轩棂,高树明初旭。好鸟语花间,幽人睡正足。喜无客到门,况有酒新熟。起尝四五酌,盎然春满腹。过午不冠栉,行持道书读。啜茗涤烦襟,焚香延静福。凌晨骑马客,富贵空戚促。”[②]《晨起用白传体》
“丁巳春,余谢客齐居,初九日始一造黄淳甫。俄而雪骤,姚原白盛、仲交杨伯海继至,觞酌留连,不觉迨暮。灯下,余索观石田二画,而归爰缀斯咏以纪胜。集诸君同赋,人成四韵。”
“余驾访幽人,献岁得良唔。入春未盈旬,林花已飘素。积李虽缟夜,恍疑月微露。酌醴复披图,偏映孙康户。”[③]
“條风弄柔和,青杨转南陆。幽人启轩窗,庭花媚晴旭。酌醴共邻叟,旷望平芜绿。悠哉闲适心,孰不希高躅。”[④]《南野》
从以上所选的诗来看,何氏的幽人指得是隐居田园,向往闲适生活,自娱自乐的隐士。何氏大量诗中涉及的幽人和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息息相关。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对于中国隐逸思想阐述的很清楚:“隐逸思想早在《庄子》中就体现得很强烈了,隐逸主题可以追溯到《楚辞》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汉代的张衡的《归田赋》可以看着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到了陶渊明时,隐逸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将玄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日常事物去体现玄理。他的独特,洒脱、安贫乐道、自娱自乐给后世士大夫提供了精神的家园,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后往往回归于陶渊明,在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到了盛唐时期隐逸之风有增无减,只是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大多是出于对乱世生命渺小,转瞬即逝的恐慌和无奈,只能空对山水风月寄托思绪,自然与玄学思想的兴起也密不可分。到了盛唐,大一统的盛世让知识分子渴望投身仕途,建功立业,他们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隐逸只是入仕的阶梯,即所谓的“终南捷径”之说。但然,更多的人是将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表现人品的高洁,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宋元明清甚至往后,文人知识分子都喜欢写隐逸主题的诗文,这都不出于以上几种想法。”何氏也不例外,但是除了与隐逸传统相关之外,也和其本人思想及所处社会相关,这就是下文中笔者所要提及的。
二、何氏诗文中的幽人形象与其思想
何良俊作为明代著名的文人,他在诗文、书法、绘画、戏曲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从他的《四友斋丛说》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他的诗学思想。诗文中的幽人形象与其思想是一脉相连的。
“四友斋”的四友指的是庄子、维摩诘、白居易和自己。原文如下:
“四友斋者,何子宴息处也。四友云者,维摩诘,庄子,白乐天与何子而四也。……”[⑤]对于维摩诘是否是唐代王维,文学界产生了分歧,一般人认为王维,理由是王维字摩诘。也有人认为是指东方世界的如来。[⑥]何良俊以庄子、白居易和维摩诘为友,而他们正好分别是道家、儒家、佛家的典型代表。可见,何氏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他认为:
“庄子者,昔人谓其体醇白而家万物观其绝圣去智,名物淑诡,博达自姿而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然则游尘累之外,孰有过庄生耶。”
“白傅,虽仲尼之徒,其学不专为儒,然能处世而不住于世,仕官而无官官之心,以声色自娱而不染于声色。”
“余观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思议解脱。其释者曰:‘解脱者,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也。”[⑦]
在何良俊看来,庄子、白居易和维摩诘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对自由的向往。身心虽处于尘世,却不被尘世所累,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何良俊所向往的,这也是何氏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之处。何氏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三教思想在他这得到统一。也正因为如此,何氏以这三者为友。何氏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在诗文作品中就表现为大写特写幽人幽居。下面是选自《何翰林集》中的一首:
“朝爽入轩棂,高树明初旭。好鸟语花间,幽人睡正足。喜无客到门,况有酒新熟。起尝四五酌,盎然春满腹。过午不冠栉,行持道书读。啜茗涤烦襟,焚香延静福。凌晨骑马客,富贵空戚促。”《晨起用白传体》(已注)
通读全诗,一个自由不拘,超尘脱俗,安逸闲适的隐士跃然纸上。和真正的隐士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脱离世俗生活,而是隠于闹市之中。通过日常的饮茶、焚香、读书、喝酒使生活诗意化、艺术化。这就是何氏的愿望,诗中的幽人就是自己或者说是理想中的自己。
无独有偶,何氏的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在其作品中,也体现在其对诗文、词曲、绘画、书法等所有的艺术的鉴赏评价中。对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就是鲜明的例子。陶渊明的诗自然含蓄,将玄理带入日常生活,通过闲适的田园,朴实的话语——道出。这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诗风是后人所推崇的。但是,何良俊喜爱陶诗更多是将其作为精神自由的家园。这从对白诗的态度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大致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几类。何氏并不是喜欢其所有的诗,相反他欣赏的是其的晚年的闲适诗,上面诗的题名就是最好的例子。对自由的追求表现在对诗文风格的推崇上是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是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⑧]
“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⑨]
“……观云林此三言,其即所谓自然者耶。故曰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今画者无此逸气,其何以窥云林之廊庑耶?”[⑩]
无论是“不事雕饰”,还是“本色”都是讲究自然。何良俊将自然贯穿于所有艺术作品的评论中,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也积极地寻求自然,追求幽人的艺术境界。这些是深受其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何氏诗文中的幽人形象和社会思潮
人处于社会之中,一定会受特定社会思潮的影响。何良俊生活在明中后期,他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这也是何氏为什么强调自由、自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外在因素是复杂交互地起作用的,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将其人为割开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阳明心学。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阳明继胡居仁,陈献章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这种学说虽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心,变成人们自觉遵守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在客观上也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觉醒。这也是王学最具生命力的所在。随后的王学左派,从王艮、罗汝芳、何心隠到李贽等,思想越来越激进。“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心学的兴起及传播,使人们的生活思想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张扬个性、提倡自我、肯定人欲成为主流思潮。何氏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表现在其对王阳明非常推崇,曾“杖策渡浙江,欲走见阳明先生”[11]他说:“阳明先生拈出良知以示人,真可谓扩前圣所未发。盖此良知,即孔子所谓‘愚夫愚妇皆可以与知者’,即孟子所谓‘赤子之心’,即佛氏所谓‘本来面目’,即中庸所谓‘性’,即佛氏所谓‘见性成佛’。乃得于禀受之初,从胞胎中带来,一毫不假于外。故其功夫最为切近。”与之交好的文征明受心学影响颇深。文征明,号衡山,明代著名画家,其受白沙心学影响很深,在其画学思想和创作中有所反映。此外,他与阳明弟子聂双江也有交往,《何翰林集》卷十八中有《复大司马聂双江先生书》,卷十七有《代聂双江兵部尚书谢上表》,可见两人友谊很好。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诗中他写“幽人”的“过午不冠栉”强调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强调“本色”,强调“自然”,强调“性情”。
其次,商业的兴起。明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明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文人的世俗化,文学作品的世俗化,民风的奢侈化。以巨商为主体的富豪阶层,当他们在占有大量财富后,自然产生了一种对精神的追求,希望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同样,读书人则非常羡慕商人的经济自由。双向的需求促使士商关系的密切化。同时,商人阶层骨子里还是希望通过读书来光耀门楣,让后代走仕途之路。在江浙地区,许多文人出自商家,如高濂、唐伯虎、王宠、何良俊、汪道昆等。出身商家的何良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是明代新型的文人,追求世俗化的享乐,这在《四友斋丛说》中有所记载:
“余尝至阊门,偶遇王凤洲在河下,是日携盘榼至友人家夜集,强余入坐。余袖中适带王赛玉鞋一只,醉中出以行酒。盖王脚甚小,礼部诸公亦常以金莲为戏谈。凤洲乐甚,次日即以扇书长歌来惠,中二句云:手持此物行客酒,欲客齿颊生莲花。盖不但二句之妙,而凤洲之才情亦可谓冠绝一时矣。”[12]
以妓鞋行酒体现了何氏任情放纵,狂放不羁的的真性情,并非传统意义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讲究非礼勿视的卫道士之流所理解的。正是因为如此,何氏才不遗余力地强调性情,强调自由。
第三,山林文化的影响。纵观何良俊一生,发现他爱好广泛,友人颇多。以其活动的地域计算,大致包括三个地方,即华亭、吴郡苏州、南都金陵。友人大致有董宜阳、张之象、徐献忠、莫如忠、文征明、王维桢、郭第等,此外与王世贞也有交往。文人之间的交游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一般而言,志趣相投或观点相同的文人喜欢聚在一起,何氏与其友人的交往,自然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在其著作中也得到证实。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文化现象,那就是和何氏交好的文人包括他自己都喜欢以山人或居士为号,如董宜阳号七休居士,张之象号王屋山人,徐献忠号九霞山人、长谷山人,文征明号衡山居士等等,何氏也不例外,自号柘湖居士。“山人”本意是指山中人,在这里是指明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时期,山人的界定是不同的。但其代表的山林文化是与台阁文化相对的,隐逸文化与市井文化不断合流的混合性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传统的隐逸文化,它消融了隐逸的高洁,虽号山人或居士,却不需要住在深山,同样可以尽情地享受现世生活的快乐。可见,隐逸的世俗化、现世化促使文人走出书斋、走向市井、享受现世,提倡个性解放。
明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商业的兴起,山林文化的发展,王学左派的影响等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的。何良俊生活在这个时代必然受其影响,他的诗学思想也与此相关。
研究何氏诗文中的幽人形象,是对其诗学思想及所处的社会及相关传统研究的一个小小突破口,我认为其价值就在于以小见大地反映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三 第31页
2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三 第31页
3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三 第31页
4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三 第31页
5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十五 《四友斋记》 第125—127页
6 亢学军 《明中期江南世人心态之形成——以何良俊为例》,《中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4期
7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十五 《四友斋记》 第125—127页
8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卷二十五 诗二 第226页
9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卷三十七 词曲 第342页
10 明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卷二十九 画二 第265页
11 明何良俊
《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刻本)卷十九 《与王槐野先生书》
12 明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卷二十六 诗三第241页
参考书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朱良志著 《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在新课标准背景下,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怪现象.如阅读教学成了思想教育课,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成了天马行空的讨论课,这些虚假繁华的背后。显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和迷惘。这样阅读教学是无益,而且是有害,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读
感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教学的起始环节,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这里的感读方法——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定。这种对课文整体的初步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譬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在请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离奇的、滑稽的、讽刺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后,一旦转化为自己的意,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且会有阅读、探索情感的产生。
二、课前:“山雨欲来风满楼”
1.“以问促读”。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前,为了学生的阅读目的明确,更好与教师形成思维共识,课前的设问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要紧要,不繁多,要难易适中,不能太难太简。
2.“以读促问”。教师在学生阅读时。不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让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要求学生向教师提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困难的精神,而且通过问题教师也会发现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无论是“以读促问”,还是“以问促读”,教师都要对学生问题及时收集,这样便于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及时对教学目标作出调整。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疑问答案进行收集分析,那么教师就不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出评判,这就会导致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预习失去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便厌倦阅读之前的热身。
3.“以激促读”。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搜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不要求学生对文本做深入的分析。如说明文或人物传记之类。文本展示的信息是有限,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不仅扩充了知识面,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预热不仅可以熟知文本,而且为课堂教学的对话交流作了铺垫。
三、探究读
探究就是让学生凭借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动脑思考,逐渐学会处理信息、认识矛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实效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器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抱着探究的心理阅读,咀嚼语言文字,发掘深刻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潜心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力,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天地,同时也为学生探究课文指出方向与方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静下心仔细读课文,悉心学习,学生认真做批注,有圈有点,有了问题虚心求教,同自己的学伴充分交流,激烈讨论。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体验、感受是多元的,在这样探究氛围里,学生逐渐增长了阅读能力,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拓展读
拓展读,就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训练。实现广度、深度、厚度的统一,还要不失语文味。课堂上的拓展读,应该坚持以文为本这一原则,即课堂活动都要聚焦文本,拓展应该切合学生实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所教的是语文,文本“内”与“外”的整合应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要“以外养内”。在上《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结合写春草、春花、春雨的诗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拓宽知识面。新教材后面的“探究练习”很注重课外延伸、举一反三。只有“课内”没有“课外”,就不能使语文深入人生。只有“举一”没有“反三”,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在教完《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后,针对这个单元“至爱亲情”的话题,推荐学生去拓展阅读李丽的《祖母绿》、毕淑敏的《母爱》、胡德斌的《父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学生阅读名篇的过程中设计了“阅读指津”,让学生写下阅读的感受,学习借鉴名家们在表达至爱亲情时的艺术手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亲情话题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至爱亲情”的话题,而且能从同一话题的不同篇目阅读中学习借鉴表达方式,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而且积累了写作素材和技巧。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广阔领域,在“以学定教”的背景下反思我们的课堂:有时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热闹,教学形式的变化多端,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而缺失了对学生学情的关注,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学定教”,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