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数据预处理
此过程一般要经过数据集成、清理、转换、归约这四个步骤。为了建立决策树模型,本例中选择性别、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机时间这三个与成绩相关性较大的属性作为建立决策树模型的依据。本例中收集了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320条学生成绩信息来建立决策树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数据作为训练集,三分之一数据作为测试集。其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不好、一般、好;一周上机时间经过离散化处理后分为:少于2小时为<2,2到4小时位2—4,多于4小时为>4;分类属性为:成绩<60的为不及格,成绩60—80的为良好,成绩>80的为优秀。
3构建决策树的计算过程
以学生成绩的不及格、良好以及优秀为例说明构造决策树的计算过程:首先,计算成绩为不及格、良好、优秀的分类所需的信息熵的值为1.1101582067719973。然后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决策属性为例,按照以上公式可计算它为“好、一般、不好”这三个类别时的信息熵分别为:0.11023523512325469、3342393443232003、0.26626684897980446。按照属性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划分S后样本子集的信息熵为0.7107414284262594。信息增益值Gain(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0.39941677834573786。分裂信息SplitE(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1.2686583529964333。则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属性列的信息增益率的值为0.31483399561620257。同理,可得出决策属性为上机时间信息增益率和性别的信息增益率分别为0.38135113259381354、0.016149189936541544。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增益率最大的是“上机时间”决策属性,所以我们应该把“上机时间”决策属性作为根节点,按照以上计算方法,依据比较信息增益率的大小,再对每个分支的节点属性进行确定。
4决策树规则提取
由以上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决策树,但为了消除噪声数据和异常点,我们对决策树采取剪枝策略。剪枝后生成的决策树可以直接从中提取决策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45-02
1 引 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培养一大批面向工业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高校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阵地,在“卓越计划”的推进过程中加强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管理运筹学的飞速发展为各个行业把握管理大型组织的复杂性提供了一套十分重要的工具。这些工具集中了世界的各个边缘的知识,其中包括数学、统计与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电机工程甚至生物学。这些外来的技术,如线性规划、排队论、自动控制理论、博弈论、动态规划以及信息论,正在帮助解决各个行业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应针对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和其面临的客观环境条件,作出假设分析,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问题解决者要知识面广、逻辑思维严密,这对于非数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实在过于困难,因为,由于受到学时限制,经管类专业学生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学的比较肤浅,没有或很少经过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是文理科兼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底子较差,这客观上就给运筹学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为使经济管理类学生能正确全面地掌握各级管理中已被广泛应用,且发展较成熟的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并能恰当运用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最优化问题,有必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运筹学课程的性质,进行运筹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 运筹学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管理运筹学在数学建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许多数学建模竞赛中都涉及运筹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图与网络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通过“奥运场馆周边的MS网络设计方案”这个例子来说明其应用。假定奥运会期间每位观众平均出行两次,一次为进出场馆,一次为餐饮,并且出行均采取最短路径。测算题目中20个商区的人流量分布。首先将建模结构图转化为无向赋权图,并鉴于该图的对称性,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流量计算方法对传统的Dijkstra算法进行改进;其次,用MATLAB编写求解最短路的应用程序,可以得到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进而得到观众出行的最短路径和所经过的商区。
接着通过“彩票发行方案的优化设计模型”这个例子来说明决策论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设计一种“更好”的方案,据此给彩票发行部门提出建议。对此问题,可根据效用理论中存在着主观概率,以及彩票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效应,建立主观概率意义下的优化模型。但这个模型是较大规模的非线性规划模型,用穷举法求解比较困难,可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来求解,用MATLAB编程实现。
3 结合数学建模改进教学方法
3. 1 更新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结合数学建模在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统筹安排课时,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力求在完成每一知识点的学习后安排一次实验。实验内容将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本章节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教师进行监督与指导,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 2 分级教学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是将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分别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不同科目的不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有效的分级教学,能使教师节约精力突出重点积累经验,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说,分级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成才为本理念基础上,为实现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异性所进行的重要实践,因材施教是分级教学的核心思想。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分级教学,培养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建模人才。
3. 3 适宜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由于扩招,生源的扩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案,调整教学内容、次序和教学组织方式;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出发,引入正题,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能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知识,并能恰当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传授新知识时,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并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下,分散介绍,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教师的讲授将是无效的讲授。运筹学课程内容多、逻辑性强且抽象,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板书一定要简洁、条理清楚、重点和注意事项突出,并要求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以便于课后温习理解和掌握。
3. 4 量体裁衣,突出专业特色
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是反映教学目的载体,丰富的实验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宽知识结构。因此,实验内容的选择要“量体裁衣”。面对知识面较广的商学院学生,要想上好运筹学并凸显其实用性,教师需具备充分的定量和经济管理学知识。例如,库存模型通常将需求区分为固定和相对复杂的随机两类,当学生对需求满足特定分布的假设产生疑惑时,教师就应当能够适时介绍需求数据的获取及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其分布加以判断的方法,这可加深学生对运筹学交叉性的理解。
4 结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卓越计划”的深入推进,需要对运筹学课程的建设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意义上实现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应有的重要作用,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
[2]韩中庚. 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论文精选与点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引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原有的功能基础之上,融入了一些统计学理论,使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众多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中抓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引领了社会各个领域内的数据量潮流,人们要想在无限的数据中采集有用信息,就必须深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研究。
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流程
1.1明确数据挖掘目的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开发具体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需要明确数据挖掘目的,进而选择对应数据库。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数据挖掘目标需要依靠不同的挖掘技术数据算法,如果目的不明很容易造成最终开发结果的偏差[1]。
1.2数据选择和预处理
明确数据挖掘目标、数据库后还要对所持有的数据进行选择和预处理,数据选择是要将数据中的部分信息纳入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内,预处理是将这些数据中的错误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正,确保列下有用信息。
1.3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过程中要有两个步骤,其一是根据挖掘目标确定接下来要利用的开发技术和采用的算法,其二是在确定了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后构建出数学模型,以此来推动挖掘技术的开发。
1.4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的最大作用就是对开发出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成果进行检测和验证。如果数据挖掘结果不能够达到数据挖掘开发目的要求,就要及时进行修正,如果数据开发结果符合数据开发目的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其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2]。
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
1、可视化技术开发。要想得到有效的信息,就需要从计算机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入手,但是当前的网络信息中存在不少的隐性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就要依靠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抓取隐性信息的某些特征,当利用散点图的方式将这些隐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项目中的一个重点。
2、联机分析处理。网络是复杂的,其中的网络信息和数据更是十分的庞杂,要想快速、准确的抓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需要依靠联机分析出不同地域和时段的多维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方式需要依靠用户的配合。在处理多维数据时,需要所有计算机用户自行的使用或者筛选出分析算法,利用这些分析算法对数据做处理,这样对探索数据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决策树。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需要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化建立,决策树是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因为决策树的作用是发挥预测和分类的功能,对所处理的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预测和分类。目前开发的决策树算法已经有很多种,主要有SLIQ、SPRINT、ID3、C4.5等,SLIQ算法具备连续性属性,还可以对数据做出具体的分类,SPRINT算法与SLIQ算法有同样的功能属性,并且这两种算法可以通过大型训练集对决策时做出归纳[3]。
4、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开发之中借助了医学神经系统的研究结果,将人体神经元研究脉络通过技术处理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神经的研究,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深入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计算机中研发出的神经网络是安全输入、输出和处理单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的,这三个层面代表了计算机神经网络系统,当前的开发结果中显示,可以利用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的调整、计算和整理。
5、遗传算法。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在自然学科中,生物基因可以通过遗传中的不同变化促进后代的自我优化,利用这种思想理论,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模型进行组合、演变来创新开发出新的数据算法。
结束语: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属于当前社会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功能得到验证,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相信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得到更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图1 情报学学科发展论文随年代变化的曲线
图1表明,自1989年至2000年,我国有关情报学发展的论文数量不多,但从2001年开始,数量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达到最高峰。笔者在全面参考国内外关于情报学的学科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概念,拟对我国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进行初步探讨。
1、情报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科技文献数量的飞速增长,内容交叉综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文献载体和出版形式呈现多样化,新陈代谢加快,出现所谓的“信息爆炸”的现象。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收集、加工、组织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这种背景下,情报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正式诞生。1945年,美国学者万尼瓦尔·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著名论文“As We May Think”,被认为是情报学出现的标志。情报学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科学,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学科贡献。梁战平先生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情报学及情报工作的“七项贡献”[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经济形态逐渐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强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情报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自身基础理论研究长期无重大突破的局面,也使情报学的发展面临着空前压力。20世纪80年代,在图书情报学最为发达的美国,至少有15所被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图书情报学院被迫关闭。在我国,经历了“情报”改“信息”的风波后,学科专业名称也经历了图书情报学情报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多次转变。学科名称的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报学研究思想的混乱。由于没有阐明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情报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和学科地位问题没有获得解决[2]。相关学科的扩展和蚕食,研究资源的相对缺乏,科学研究市场化导向的日趋强烈,都使情报学的学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3],引起了“信息科学将取代情报学”、“情报学是否存在”等激烈争论[4],甚至出现了“不知自己学科是干什么的”的情报学“迷失”现象[5]。
针对情报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情报学的发展途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观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在促进情报学研究深化的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大多是针对情报学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而提出的发展观,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忽略用户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提出后缺乏后续深入系统的研究,无实际指导价值等。面向21世纪的情报学,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全局意义、能够统领整个情报学的发展观来推动整个学科的第。
2、国内外情报学发展观简介
2.1 国外情报学的发展观
国外情报学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情报学理论体系之中,具体包括:
2.1.1 布鲁克斯的知识观 布鲁克斯(B.C.Brooks)是现代情报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情报学的基础》。他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出发,认为情报学是关于客观知识的分析、组织、传递和利用的科学,并预言“情报学将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就像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样”。他建立了用以表达知识与情报关系的著名方程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地图”、“知识地图”等概念。布鲁克斯的情报学发展观立足于对客观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和利用,重视情报学的定量研究,提出“等级位次排序”和“对数透视规律”作为情报学定量化的途径。布鲁克斯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哲学倾向,体现了英国唯理论派的学术传统,对未来情报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性[6]。
2.1.2 米哈依诺夫的科学交流观 米哈依诺夫(А.И.Михайлов)是情报学科学交流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是《情报学基础》和《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他将情报学研究范围局限于科学情报,理论基础是科学交流。米哈依诺夫注重于情报学的社会关系研究,认为情报学属于社会科学,情报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科学交流的理论。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米哈依诺夫的理论逐渐显示出不适应性,但其严谨的逻辑理论体系仍对世界情报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3 萨瑞塞维克的通信观 萨瑞塞维克(T.Saracevic)是通信观的提出者,代表作是《情报科学导论》。他在借鉴信息论、控制论的基础上,认为情报学是专门研究人类通信现象和通信系统特性的科学。他将情报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认为情报学分为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两大分支。前者研究情报特征、利用、评价等问题,后者研究知识交流的技术问题。萨瑞塞维克的通信观反映了当时美国情报学界注重研究应用性问题的传统。
2.1.4 约维茨的决策观 美国情报学家约维茨(M.C.Yovits)从决策论的角度研究了一系列情报理论问题,如情报效率、情报价值和情报量的测度等。他认为情报是“对于决策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情报学研究对象是“一般化的情报系统”。决策观的主要内容是对决策过程的情报要素进行分析,包括学习、选择、预期价值、不确定性、效能的系统化和定量化[7]。约维茨的决策观以广义信息系统为依托,从广义角度分析情报流、情报量,力图使情报学成为一门精密学科。
2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考研率;注重特色专业教学以提高就业率;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厚基础:是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与国内综合性大学接轨,提高考研率;宽口径:增加选修课的开出门数和质量,提高选修课前沿性和新颖性;有特色: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多方向、模块化教学体系,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争取较多的学生毕业前就能获得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重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①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②转变以往单一规格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③转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模式,加强生物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生物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食品发酵、环境保护、生物信息或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数理化),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能力、领导和驾驭事物的能力等。②较系统地掌握生命科学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生物技术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③具有初步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流。
4建立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划分成三个专业方向(生物化工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信息科学),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主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必要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程强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向专业课程强调不同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程体系除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外,遴选并设置每个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要能形成其基本知识、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特色课程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本专业在不同方向又设置了相关的特色课程,如生物化工技术方向的特色课程:微生物工程、化工原理、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生化工程、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艺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生物化工相关的工厂、公司就业或考研。生物医学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人体生理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药用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诊断学、免疫学、生物制药技术、医学生物制品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等就业或考研。生物信息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运筹学与决策论、离散数学、生物信息软件方法、分子进化分析、程序设计与算法、生物信息数学方法、数据结构、统计遗传学初步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相关公司就业或者考研、出国等。
差序格局的概念最早由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就像漾起的一圈圈波纹,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扩散形成“差序格局”。费先生的语境是传统乡土社会,面对社会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差序格局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的特点、产生的流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使用量化的方法,对网络中差序格局的特征与流变进行分析,并探讨流变背后深刻的历史、技术、社会原因,对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进行多维理论诠释。
“差序格局”的概念化与测量
1.“差序格局”的概念化。本研究使用“厘差定序”的方法,对网络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行测量。首先通过计算不同圈层相对中心的差等距离,确定个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个体行为“序次”的变动程度来确定差序程度的强弱。概念里的“差”是静态的差等结构,即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逐层向外扩展的类似同心圆的模型。本研究以“由私到公”的顺序选取“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五种人际关系为“差”的测量变量。“序”则强调个体动态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如何对待不同圈层中的对象。本研究使用关于信任的测量题器,测量个人对不同人际关系圈层的信任水平(S)来判定“序”的程度,并将序的程度分为四级。2.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202份问卷,有效问卷196份,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研究参考RotterJ的人际信任量表(ITS),以“微信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水平”为主题设计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对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人与不同圈层的人的信任程度的测量、对差序结构松散程度变化的测量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核心,共8个问题,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对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陌生人的五点评分矩阵量表。五个圈层最终根据8个问题得到各自的总分,这个分数即为本圈层信任水平,根据这个值划定圈层的“序”。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呈现特点1.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存在特征通过频次统计发现,82%的人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聊天和社交,且62%的人好友数量都在150人之上。这证明微信是网络社会重要的社交工具,对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网络社会存在类似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数据分析显示,五种人际关系真实存在于网络人际关系中,且比例有所不同,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好友中最多的是同学同事,最少的是陌生人且数量不到20%;人们依然倾向于将陌生人放置在个人社交网络的边缘,并表示更愿意花费时间和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聊天。不过有趣的是,与亲戚相比,人们更愿意花时间与陌生人交往。传统的差序格局中,亲戚与个人存在血缘关系,仅次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但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却表现出对于亲戚圈层的疏离。(2)网络社会存在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通过计算各圈层信任程度(S),得到S值分别为:家人36.4、亲戚29.6、朋友31.7、同学/同事26.9,陌生人16.6。将各圈层值划入“序”的程度,发现个人对家人的信任程度最高为“四度”;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为“三度”且差别不大,但对亲戚的信任程度低于朋友,这与传统差序格局特点不一致;陌生人为“二度”且与上一层的差距较大,说明虽然网络赋权个人与更多人交流的机会,但与陌生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信任鸿沟。2.网络社会差序格局更为紧凑化通过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微信聊天使他们与家人的距离更亲密,40%认为无变化,极少有人认为更加疏远,网络差序格局的内边界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关于外边界的变化,数据显示个人在网络中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比现实中更强,与网络中陌生人相处更加放松,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觉得对方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小。但是,与现实相比,人们却不容易接受网络中陌生人的推销,这可能和当面拒绝难度高以及担心网络诈骗等因素有很大关系。3.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差序程度的显著性因素。本研究选取性别、出生地、文化程度三种人口统计学因素,观察它们是否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首先要对差序程度的测量进行规定:定义差序格局中“距离值”为各圈层到个人中心的距离,通过计算各圈层与相邻圈层“距离值”的差值得到“距离差”,对各圈层“距离差”的均值、标准差进行计算,进而求出标准系数来表示差序程度。分别将性别和出生地与差序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二者对差序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均t<2)。通过对文化程度与差序程度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F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对差序程度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208>0.05),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对网络陌生人存在更多恐惧与偏见,对家人和亲戚的重视程度也更高,更加回归乡土色彩。
差序格局流变诠释的三重维度:历史、技术、社会
1.社会历史变迁颠覆传统“家”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关系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纽带和联系,亲戚、街坊等在差序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城市化发展使许多农村人开始进城打工,地理隔离也一定程度拉开了个人与亲戚的距离。但是,中国仍然难以摆脱根植于骨子里的小农社会思想,虽然“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被颠覆,但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结构却长久存在。2.技术赋能“差序格局”紧凑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与父母的交流仅限于面谈、书信等传统方式。随着移动电话、网络聊天、视频语音通话等高效高质的交流方式走进视野,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差序格局内边界向中心移动的重要力量。同时,技术也使人与人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的匿名性也为与陌生人交流提供了保护屏障,人们能更加坦然地展示自我,差序格局的外边界也逐渐向内移动,整个网络差序格局更加紧密化。3.文化程度反映社会阶层,影响个人差序格局。个人的文化程度代表受教育程度,也代表了个人知识文化水平。由知沟理论和数字鸿沟理论可知,虽然网络信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但是要弥合鸿沟仍然相当困难。文化程度不同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存在自我偏见。其次,文化程度不同,社交圈也存在很大差异,对社交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的亲疏态度都受到周围圈子的影响。因此,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社会关系有不同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个人差序程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结构,且与传统中国社会相比产生了流变,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将朋友关系视为“私”的程度超越了亲戚关系;二是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内外边界都呈现向内移动的趋势,展现出更为紧凑的差序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的呈现,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与技术发展内涵。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胡安宁.差序格局,“差”“序”几何?[J].社会科学,2018(01).
[3]罗汉洋,于素敏.我国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维度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高盼盼.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7]王建民,宋金浩.网络空间中的差序格局——“众筹”的社会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6(06).
[8]张积家.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9]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
[10]李岚冰,吕新艳.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意向分析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道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增多,而为了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过很多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都处于闹市区,人流车流都非常多,如果不能有效进行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不仅会对以后道路的使用带来影响,还会扩大现阶段施工中对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采取在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分析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不仅包括市政道路工程,无论对于任何工程施工来说,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来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是道路本身工程的安全。在加强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上,首先,相关管理和作业人员要认识到施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安全意识,做到“安全第一、人人有责”,树立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以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第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总之,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全过程中都要贯穿安全的理念,并保证高度的预见性,并自觉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市政道路工程和其他建设工程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工期较紧,因此,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中,首先,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应的进程计划,项目负责人员也要定期对现场的施工进程实施检验,来判断其能不能按照策划实施。要是遇到实际工程进程受到影响的现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阻碍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排除其中对工期进度不利的影响因素,同时,一旦进度被延误,就需要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进程进行的弥补与调整,以尽最大的努力将施工进度赶在原定的计划之内。从而有效确保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完成。
(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来说,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做好合理经济效益的获取,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相关的实践经验发现,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否有效控制显性和隐形成本,对于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扩大施工企业的利益,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可以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全面分析竞争对手,将单位和市场进行良好的适应;其次,将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工程任务进行总量统计与成本费用研究,完善财务管理,进而为后续成本造价管控创设参考标准。再有,在施工阶段中,应采取合理的手段在利益、安全和质量之间寻求相应的平衡点,引入偏差成本控制,对于误差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1)重视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来说,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亦不能轻视,在这一阶段中要重点做好设计阶段本身发生费用的控制和因为设计带来问题产生的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重要的内容。前者是确保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必须支付的费用,理所应当属于质量成本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后者需要在设计阶段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严格的论证、评审以及试验等,使设计阶段的成果更加科学和合理,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2)严格控制入场的主要设备及材料质量
主要设备及材料是保障市政道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从采购工作做起就制定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标准,以降低购入材料的故障成本。初次检查后,还可通过定期访问重新检查审核的力一法对供应商进行监督。施工期间,施工企业进行定期审核,有助于促进卖方保持预选检查时具有的质量体系,保持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人员紧密接触,这也是预防和及时纠正缺陷不可缺少的措施。除此之外,对材料消耗的质量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目前施工现场来看,材料的消耗所占有的成本核算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有效降低材料消耗就需要加强对材料消耗前的质量方面进行管理,当然,这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3)从细节入手做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若要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就需要从细节入手,将质量控制工作细化,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对施工工艺以及装备的质量成本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施工工艺以及设备。在企业的施工过程中,要完美做到对工艺及装备的科学选择几乎是难以做到的,总是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和浪费环节,因此,对于其中复杂、成本较高的施工工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质量故障成本的考核,其中主要包含控制返修损失和停工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市政道路的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实现数量上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保障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郝文卓,施永健. 浅议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 江西建材,2015,04:181-182.
[2]吴强. 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 江西建材,2015,07:203-204.
[3]杨斌. 项目施工管理在市政道路桥梁中的分析[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4]马尚. 试析市政道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2:30-3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ERP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顶峰和成熟阶段,通过确定适合企业个性化特点的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思路、方法来整体优化、组织、控制、调整企业的人、财、物、技术、设备、信息、时间等各项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内、外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整合。
一、企业发展ERP的必要性
从管理方式上讲,企业大多数是老板集权的管理模式,很多事情都是老板拍板,决策上带有很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ERP的实施能够在有效监控的情况下,将决策权部分下放,并且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来提供决策支持。从发展速度来讲,企业反应速度快,经营方式变化快,规模扩展快,要求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做保障,这种高速的扩张,要求一个动态的、灵活的管理体系。ERP的实施能够帮助建立一个稳定的、灵活的、动态的管理体系。从经营特征上讲,很多企业正好处于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在创业阶段,产品与服务的领先、市场的迅速开拓是经营的主要焦点;在发展阶段,市场竞争、保证质量与降低成本是工作的核心,ERP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解决降低成本与以提高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正确地实施ERP可帮助企业规划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规范与制度、实现对经营过程的及时监控,为企业的扩张打下基础。
二、ERP条件下的企业财务控制要点
1、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重组(BPR)或业务流程再造,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竞争、变化)的挑战,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是彻底重新设计企业流程,使得成本或时间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2、对信息实时控制。ERP通过数据结构的统一实现了各个不同模块的实时传递,从而将整个系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时反映了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便于及时做出调整。在ERP系统中,会计控制系统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还反映非货币信息。
3、强化作业基础预算管理。ERP环境下的预算控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预算,实行精细化管理,使企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作业基础预算在考虑完成预算目标时,要对上期经营进行作业分析,找出各环节作业和资源消耗的联系,从而发现低效和浪费的环节,重新制定更加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资源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预算目标。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ERP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将以系统安全保障控制和信息治理控制相结合为重点。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财务会计控制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机共同控制,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访问权限、操作日志治理等。
三、实施ERP系统的风险分析
1、目标过高。在制定ERP系统项目的目标时,中小企业制定的目标过高,无形中夸大了ERP系统的功能。中小企业的ERP系统实施范围过大,脱离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和现有资源,对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评价。
2、设计与业务脱节。整个选型过程由IT技术部门负责,以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主导,业务部门不参与选型。在实际环境中,各个部门的业务都很繁杂,ERP系统的应用本身就是与各个部门密切相关的工作,只有亲自参加选型过程,才能充分理解所要选择的ERP系统。
3、过于相信承诺。决不能把承诺作为系统建设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建立在任何承诺之上,谨慎的做法,就是把承诺当作不存在来进行系统的选型和实施,只有真正的成功实施,才是不变的真理。
4、过于追求新技术。ERP系统是基于软件技术的商品,但它的目标是进行业务管理,不是为了实现某项技术,中小企业并未真正领会到这一点。ERP系统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信息技术及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四、应用ERP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ERP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管理理念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代表了各类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它对传统的管理系统来讲是一场革命。
1、经营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竞争加剧。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ERP的管理思想建立在系统工程、决策论、行为科学、劳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之上,它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来取得最高利润。
2、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ERP最大的优势是集成的系统、优化的流程、协同的工作流,要求对所有工作都要写出规定的流程,经过哪些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时间、遇到意外情况处理方式和处理权限等,它要求明确地规定某事应由谁做以及怎样做。ERP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而传统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是管人的制度。ERP是由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输入计算机的程序是规范化的,这样可以避免因人而异、各行其是的情况发生。
3、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将引起企业组织的巨大变革,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出现一支庞大的中间管理人员队伍,造成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现象,实施ERP后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一些主要的管理内容,如计划、统计、成本核算等由多级变为一级,减少管理层次。中间管理层在组织结构图上的消失或人员规模的削减,使得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ERP的实施,影响着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最终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带动组织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组织结构的重新构造和组织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的重新建立,从而使整个企业组织脱胎换骨。
4、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改变。ERP应用工业工程、计划与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物流与布置、工作研究、工程经济等原理于管理上,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ERP的应用软件中都有所体现,如滚动计划,物质A、B、C管理法等。ERP管理的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使信息共享,可以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企业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起到强化管理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主要为人才竞争,可以说,企业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所有财富中最宝贵的资源,所以企业职工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突出。那么怎样充分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为企业人才开发服务,有效提高职工专业技能,以此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成为了企业获胜的重要所在。为此,在企业人才开发中,必须重视网络培训工作的开展,促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
1企业人才开发的重要性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通常会涉及一些商业、业务、经济等活动,在落实这些活动的时候,均要依靠人力资源,由人去执行,由此说明,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所在。一般而言,人才开发就是将人的知识、才干等潜质借助一些方法与途径进行挖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做出贡献,同时也是对人才本身的挑战与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才开发就是发现、培养人才的过程,通过培训活动激发人才潜质,提高人才素质,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企业人才培训现状
2.1培训观念落后
多数企业管理者未对培训工作予以重视,并且未在企业中落实此项工作,同时部分管理者持有应付了事的态度,导致培训工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开展培训工作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参与不积极,导致企业职工未正确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培训效果的提高。在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时候,强制性较强,未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导致职工培训未得到充分落实,未使职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导致其综合素质未得到有效提高。部分企业在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时候,只是敷衍了事,过于形式化,导致职工参与不积极、不主动,甚至部分职工认为培训工作是一项没有意义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国部分企业对网络培训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网络培训会缩减培训部门的职位与职工,所以,未充分应用网络培训技术,导致企业培训观念落后、手段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培训模式滞后
在企业人才开发中,合理选择人才培训模式十分重要。针对传统培训模式而言,主要为理论灌输、大讲堂,通过语言讲解、专题讲座的形式向职工普及专业知识,此种模式无法充分挖掘职工潜能,实践程度低,加之培训模式均是借由面对面的交流予以完成,培训模式的新意不足,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培训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对现今工作内容的一个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长远目标的考虑,造成培训模式缺陷非常明显,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3培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开展培训工作的时候,主要是由培训人员执行,工作中经常涉及很多因素,需要培训人员进行综合考虑,进而要求培训人员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与业务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培训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都不高,导致网络培训工作受阻,为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培训人员的态度不端正,认为人才开发是企业的事情,和自身无关,导致培训内容与态度均有所欠缺,使得培训工作效果不理想。
3企业网络培训的发展策略
3.1转变培训观念
现阶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人才开发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只有具备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才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对此应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人才培训的重要性,提高重视,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意识,促进网络培训工作的全面落实。在开展培训工作的时候,应加强网络环境的利用,为人才开发提供可靠的支持平台,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实现网络资源应有的作用,之后评估培训效果,为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培训充分顺应了时展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的个人能力与素质,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2构建网络培训平台
在企业人才开发中,为了全面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一定要加强对网络培训的重视,创建网络培训平台,充分挖掘职工潜能。在企业支出中,网络培训平台的构建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网络培训系统的购买,先进网络交互技术的引进等,以此确保音频、视频信号质量达标,满足职工培训需求。此外,加强Authorware、Premiere、Frontpage、Photoshop等软件的运用,达成图文、动画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有效调动职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现预期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企业培训交流群,职工可以将业务方面问题或者不懂的内容上传到QQ、微信等交流平台上,通过和培训人员的沟通,利用网络平台,有效解决职工的问题,这样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还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3.3构建优质培训团队
在网络培训工作中,培训人员是主要的工作执行者,可以为人才开发提供可靠保障,是培训工作全面落实的主要基础与前提。在传统培训工作中,培训人员只要具有专业能力,就可以开展培训工作,然而针对网络培训工作而言,只是具有专业能力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还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此确保培训工作全面展开。所以,为了保证网络培训工作的全面落实,一定要构建优质培训团队,不仅具有专业的培训能力,还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充分利用Authorware、Premiere、Frontpage、Photoshop等软件,以此设计优质培训计划,在职工眼前呈现具有新意的培训内容,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企业网络培训的优势
4.1突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职工自主学习
传统培训模式是一种具有统计培训计划的集结式培训,使得职工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聚集到一个固定地点参与培训,导致职工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然而,网络培训的开展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为职工学习创造了非线性的“超文本”“超空间”条件。针对职工而言,能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与时段,充分实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培训不再受工作条件与时空的制约,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企业职工的全员培训与终身学习,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2摆脱了传统培训的高成本,促进了企业全员培训
在传统培训中,由于培训场地与培训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导致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投资。如果职工到企业外部接受培训,那么还要支付一些差旅费、交通费等。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美国企业培训费用中,食宿费用、讲课费用、交通费用等约占总费用的70%。在我国,进行集中脱产培训与跨区域培训时,食宿费用、交通费用均会超出学费。更重要的是,传统培训模式经常会占用一定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对职工培训产生了质疑。而网络培训的落实,只需要一台电脑与一个互联网账号,就可以维系培训人员和职工的关系,职工只要在家中或者办公室连接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职工学习,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还可以减少培训成本。
4.3摆脱了一次性面授的局限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通常情况下,成人学习均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弱的特点,所以传统培训模式并不适合成人,而网络培训充分摆脱了此种局限。在网络培训模式中,培训人员成为了永不厌倦的“E教师”,其能够让职工进行反复听讲,反复学习,借助温故而强化记忆,有效延长了职工对知识的记忆时间。尤其是随着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信息转变为图解、照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以此加深职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而在此基础上予以创造,为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人才开发是基础与前提,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加大关注力度,能够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先进地位,通过网络平台对员工加以培训,不断更新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在对员工实施网络培训期间,应积极转变观念,构建网络培训平台,组建优质的培训队伍,从而确保网络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有效提高职工专业素质与能力,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冀湘.企业人才开发与企业网络培训发展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2]刘俊英,唐玉德.大型企业网络大学体系架构设计案例研究[J].继续教育,2014,(11).
[3]严孔德.试析企业人才开发与企业网络培训发展策略[J].科技风,2015,(23).
[4]杨晓春.试析企业人才开发与企业网络培训发展策略[A].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5.
[5]孙秀芹.发挥远程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作用[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
[6]朱从研.浅谈电力企业的网络化教育培训[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Abstract:after the 1999 921 earthquake , In Taiwa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public works reconstruction guide the ten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oughts combined with "Regionalism". In logical thinking,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cluded the "locality"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hich was rejected by early modernism, and "respect" the original been neglected lifestyle research approach; A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rm in the space dimension, authenticity issues region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incide. Urban heritage is a microcosm of Taiwan society, with divers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In the proces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discussion, the core issue is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uthenticity hierarchical design criteria for judgment and planning is one of the two sides can not be cut. the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last ten years to come to Taiwan i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field us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ursuit of "locality" and "authenticity" value judgments, The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heritag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tec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level thinking. Provide knowledge in the face of fellow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 regeneration benefits' value assessment, From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can preserve the value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meaningful dialogue messag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both hum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uthenticity ; historic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ethics ; heritage regeneration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66(9)
1 文化遗产调查与修护所遭遇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课题
整个世界在都市发展扩张和现代化的借口之下,建设性的破坏对具有价值的城市遗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联合国对于城市遗产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并拓展了保护(safeguarding)的内涵,即鉴定(identification)、防护(protection)、保存(conservation)、修缮(restoration)和再生(renovation)。
保护城市遗产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活化的实践越是深入的历史调查,所遭遇的原真性课题往往越复杂。具有意义的史料浮现,总是冲击研究者的视野与保护规划思考的盲点。依据对文献资料的深入历史调查、建筑本体的深层构造检测分析、隐蔽部位的解体与挖掘调查与特殊构造式样研究、残构现场的痕迹调查等所获得的信息,逐步建构城市遗产保护的研究方法架构,提供调研与规划设计实践者与评审委员、学者专家讨论原真性课题的适切分类信息,整合提出符合文化资产保护伦理的修复决策,以及规划可适性利用的空间设计方案。
2 在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化效益价值评估前建立保存伦理对话讨论的平台
1964年《威尼斯》及1994年的《奈良原真性档》对于文化资产修护的原真性有相当深入的讨论,且已成为国际依循的主要共识。其中《奈良原真性档》针对世界文化小区(Cultural community)有其多元性,因此特别提出原真性的维护应在《威尼斯》的精神之上作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然而,因为遗产之价值必须在其各自的“文化涵沟”(cultural context)中加以考虑及评断,在缺乏具有可信度之相关历史调查信息下,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及再利用的实践由于缺乏原真性的考虑而衍生许多修护偏差[1]。本研究认为这些原真性的偏差主要在于遗产保护与再生效益价值评估的缺乏讨论平台所致,以下则为多位学者对于台湾历史遗产保护与再生所进行的讨论。
文化资产保存旨在延续古迹、历史建筑的保存状态,而文化资产再生则在积极发挥古迹、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及其彰显的文化及历史意义。保存包括发表、经营管理与利用[2] 。从都市环境角度而言,历史空间再生指的是广泛运用不同方式在当代为这些历史性元素寻找合宜的使用、合宜的地位以及合宜的环境,并在都市设计构想的统合下,为保存与发展取得平衡点,进而开创出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现代生活环境[3]。历史再生的积极性意义,当然应该在强调其再利用价值时不对原始保存形成伤害为前提,必须对文化资产更动过程中一些弹性的处理是否会使原建筑的原真性遭受更多的破坏有进一步的验证及讨论[4]。
历史再生与历史原真性保存的课题,在表面上是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但若各执一端,则维护的对策极易陷入各有立场的论证,达不成统一的意见。因此,两者之间的效益及价值权衡必须在某个讨论平台上,作出一些思维上的厘清及折冲,在历史建筑的展示与鉴赏以及文化意义的传习、推广和交流与历史原真性保存在方向上趋于一致,此外的面向则需要依据历史空间保存的层级化对策,必区分出不同的保存方式及所对应的保存范围。对于绝对不可扭曲的原真性原貌,亦需设定最基本原则,形成历史原貌保存核心价值[5] 。也就是说,必须针对各项保存及再生需求,分别研拟对策及细致的决策论证过程,不可单以齐一的准则作武断的处理。
在日本,文化资产修护制度――“解体调查”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深入调查,包括基础调查、破坏调查、构造诊断调查、历史的调查、仕样调查(构造、意匠、技法、材料调查)[6],其中“历史的调查”意指建筑兴建或修建的历程及修建痕迹调查。相较于日本将解体调查纳入遗产保护调查之先期研究的层级的机制,得以达到预期――避免在无意之间拆解许多不应干扰的文化资产部位,以及进行可适性利用评估的目标,显然解决了上述之遗产保护与再生的难解课题。因此依实际之调查实践而言,不应以“解体调查”名之,或可称为“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
在台湾,近年古迹、历史建筑修复所实行的调查研究与日本行之有年的解体调查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调查与解体调查阶段的割裂,以致在修护工程之预算及空间再利用评估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已于历史调查阶段先行作了粗略决策,决定了政府编列经费额度,此时即令发觉修护经费偏差甚大,亦难以修正,造成在不合理预算限制内进行偏差修护的困境。因此,就遗产保护之原真性决策及实际操作面而言,具有深化历史调查之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的行为而言,其施行越早越好。
3 在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历史调查
世界先进国家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修护工作均面对文化资产保存之伦理课题,实践中执行面亦是相当复杂且困难。如何让修护层级适切,减少过度的修护介入与干预,是文化资产保护再利用的成败的关键。
3.1 重视史实性之保存与维护与可适性利用
目前世界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潮流,主要着重于史实性之基础特征之延续,亦即为原真性与历史性(historicity),所指向之历史物证被加以刻意保存与维护下来,以作为后代的见证物。换言之,历史建筑原物之保存与维护是相当重要的指标,若无法保存与维护原物的话,那么人类文化遗产就将丧失无存。
文化资产的保存与维护必须在确保史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保存与维护以及可适性利用。近几年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范畴中实践的成果,逐渐走出仅重视历史文献研究的调查框架,而于施工前甚至于计划阶段进行实质影响修护原真性判断的修护信息判读调查,包括将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作为施工准则的决策评估依据,逐步迈向文化资产保存法所揭橥的目标:
(1)古迹应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毁损,而主要构造与建材仍存在者,应依照原有形貌修复,并得依其性质,依其调查提出计划,经审议核准后,采取适当之修复或再利用方式。
(2)修复计划,必要时得采用现代科技与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灾、防潮、防蛀等机能及存续年限。
(3)再利用计划,得视需要在不变更古迹原有形貌原则下,增加必要设施。
3.2 重视维护伦理、介入越少越好之维护干预
为了文化资产维护计划构想与上述方向接轨,重视古迹及历史建筑之保存与维护伦理,以及可适性利用变成重要之保存议题,而其中之标准及在于如何透过适当之方法达到控制修护行为的干预,达到介入越少越好的修护准则。古迹与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有其主流之依循标准,这些标准在国际修护界称为维护伦理(Ethics of Conservation),包括:
(1)在任何维护介入之前,建筑物必须加以记录。
(2)历史证物绝对不可以加以损毁、伪造或移除。
(3)任何维护介入,必须是需要的最少程度。
(4)任何维护介入,必须忠实的尊重文化资产美学、历史与物质的整体性。
(5)所有维护处理过程之方法与材料,都必须加以全面记录。
4 多元修护层级与课题与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根据维护伦理进行的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层级有许多种,一般而言,世界上先进国家对其文化资产保存方式,可归纳约有以下七类层级:(1)衰败防治(prevent deterioration);(2)残迹/原物保存(preservation);(3)加固与强化(consolidation);(4)原貌复原(restoration);(5)原样复制(reproduction);(6)重建或移筑(reconstruction);(7)再利用/可适利用(reuse/adaptive use)。这些维护层级,各有其特色。而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也大致依此层级,不过一项重要的原则乃是介入愈少愈好。
本案历史建筑调查研究与文化资产修复前的深入调查研究准则,是以最少破坏介入,寻求较多修复信息的调查模式,对于维护伦理及多元的修护层级均提出了贡献。同时,本案研究计划主持的伦理最大的特色在于:在调查研究与修复计划阶段尽可能在遵守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的历史调查、深层的构造检测分析与隐蔽部位的检测调查所得的信息,以多元维护的层级的概念定义保存与再利用课题,作为本历史建筑再利用计划审议与决策的讨论基础(图1-3)。
4.1 衰败防治层级课题
(1) 以环境控制的方式来保护古迹或历史建筑,预防衰败的产生和损坏媒介的劣化作用。
(2) 物理环境控制和劣化因子控制。水的不同物理形态对建材的作用、材料之物理及化学变化、虫害及微生物劣化作用、温湿度及光线等物理环境控制,以及预防火灾、雷击、窃盗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等相关之基地劣化因子控制。
(3) 定期的检查与修缮是预防古迹与历史建筑劣化的根本。具有定期、持续且合理的的日常维护与检查计划,可防范建物的损坏于未然。
4.1.1 衰败防治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非破坏检测仪器探讨环境因子,如木料湿度、密度、材质检测,砖石构材的材质、含水率,以及生物劣化类型之基础数据,其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课题,包括:(1) 探讨如何采用与历史风貌协调之方式进行环境控制,列入审议范围包含通风、采光、排水、屋面防水、防潮、虫蚁防治、空调、避雷、防盗、文物保护之防止劣化维护方式。
(2) 生物劣化防治及环境用药维护准则――木作构件防腐防虫维护准则。
(3) 建筑构材(砖、石、R.C.、面砖、壁涂装饰等)劣化维护准则。
(4) 日常维护计划(包含上述事项之定期检查维护执行及维护计划督导等)。
(5) 防灾工程(包含全区排水、消防设施)。
4.2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课题(图4-7)
(1) 残迹/原貌保存层级乃是直接处理古迹与历史建筑构造之方式。
(2) 建筑物破坏现象已经产生,维持古迹与历史建筑于现存状态已不可能,必须加以制止劣化现象之介入行为。
(3) 藉由真实物的保存,使参观者可以想象以前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可能的风貌。
4.2.1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以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不严谨的臆测性修复不应被鼓励且执行。
(2) 局部或全面的残迹/原貌保存应视为维护之重要审议及工程执行项目。
(3) 残迹/原貌保存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未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3 加固与强化层级课题(图8)
(1) 在古迹与历史建筑实质架构中做物质性的添加物、使用黏着物或导入支撑材,以确保其持续的耐久性或结构的原样。
(2) 当古迹与历史建筑构材强度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危险时,现存材料可经由适当的介入加以强化。
(3) 为避免轻微的损坏最后演变成严重的破坏,加固与强化之修护层级应被视为从破损到原样修护的中间层级,必要之补强不应以破坏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和谐与美观而排除此多元修护的可能性。
(4) 结构系统的原样必须加以尊重。
(5) 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使用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当传统方法不敷需求时,得使用合适之新材料与现代技术加固与强化。
4.3.1 加固与强化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结构系统的深入了解检测,包含基础试掘、构造取样及试验评估,近代建筑结构配钢筋方式之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承重砖墙灰缝抗剪力测试,以及楼版荷重之评估信息等,以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讨论决策之信息,包括:
(1) 评估能否符合耐震法规及楼版公共安全之标准,若不能符合则采限缩限制使用强度或加入适当之加固与强化措施。
(2) 在限缩其使用强度的条件下,经委员会广泛的讨论决议得依排除有关其建筑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项。
(3) 若需补强则须配合原真性价值之判断,于影响最小处进行加固与强化的修护决策,并将过程纳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4 原貌复原层级课题(图9-10)
(1) 原貌复原的层级为对于古迹与历史建筑残破部份利用原有材料(或相近材料)及原有工法加以复原。
(2) 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复原比残迹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然而执行此复原的层级,应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
(3) 经过考证复原已佚失的装饰性构件,其替换亦为复原的形式。
(4) 修护计划中拟加以去除的部份及拟被显露出来的某时期材料应提据其历史或美学价值,及其保存现况是否良好经委员会广泛地承认决议后实施。
(5) 任何时期的添加部份及近期的去除与修护应被视为历史重要历程,而施予历程记录。
(6) 建筑物构材表面附加物的去除、清洁与防护,呈现出原有未受污染的部份,亦视为复原层级的方式之一。
(7) 残破部分构件之复原,应使用原有材料及工法,以增加其历史启示及价值r原材料及工法被广泛的认为不适合使用时,得以相近之材质或工法取代。
(8) 丧失部份的替换应与整体和谐,但同时又必须能够与原有的部份区别出来,而不致混淆其原有艺术与历史的证据。
4.4.1 原貌复原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现代科技工法进行试作(如环保剥漆剂、喷砂工法),去除建筑表面后期之附加物。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其次,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为彰显文化资产整体美学和历史价值,进行历史上各不同时期之附加物之去除与保存之决策取舍,复原必须以尊重原始材料和考古证据为基础,臆测性的修复应加以避免。
(2) 原貌复原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施工纪录之工作报告书中。
(3) 匠师资格依其工法之特殊性于施工说明书中加以规范。
(4) 施工前工程厂商文物构件清点、统计及保全。
4.5 原样复制层级课题(图11-12)
(1) 复制的层级应在下列情况为之:复制原作之一部或全部以替换某些已丧失或损毁的部份时为之,以维持原有的美学和谐。
(2) 古迹与历史建筑面临无法恢复补救的破坏或遭受其所在环境的威胁时,方可经过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后迁移至更合适的环境中予以保存,并且为保持原地或建筑物的协调而以复制品取代。
(3) 高艺术价值的彩画、建筑构件若无法现地保存,则可采复制的层级,将原物保存于适当的场所,而以与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将可以保护高艺术价值之构件免于加速破坏。
4.5.1 原样复制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重要之历史写真(历史照片)之搜集、使用单位访谈、修缮纪录进行全面性了解,作为细部修复调查之基础,针对历史照片及使用单位之访谈,进行现场损坏及痕迹调查判别建筑构件是否为原物,加上非破坏及测试之检测信息,进行原样复制之修护层级讨论基础,包括:
(1) 可考证原样之佚失构件,或不堪继续使用之原物是否采原样复制之方式,此部分包含门、窗、灯具、五金、特殊金属构造物等。
(2) 重要建筑构件(如重要原始灯具、五金等)及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如重要原样生产工具、家具等)是否采保存展示者以复制之手法再现,并经都市设计审议委员会讨论共识后决议之。
4.6 重建或移筑层级课题(图13-16)
(1) 重建之构造物缺乏岁月之痕迹,故无特殊意涵的仿古重建并不该被鼓励。
(2) 重建之行为应尽量保留可再使用之旧有构件。
(3) 遭受天灾或意外毁损之构造物应于短期内进行清理纪录,且留用合适之构件。
(4) 除具重大之公共性利益考虑外,非有必要不作迁移整栋建筑物至新的基地之营造行为。
4.6.1 重建或移筑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历史上不同时期之兴修营建行为,各有其不同之历史价值,并非复原至最早之形貌,也非现况的冻结保存,当进一步了解历史分期上之兴修行为之空间意义与价值,可作为冲突甚大之两种不同保护方式之决策,包括:
(1)在基于正确的考证和证据的支持下,而非基于臆测的重建,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始可允许其仿古重建。
(2) 已被拆毁之历史建筑,得以依考证形式重建复原风貌。
4.7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课题
(1) 保存古迹与历史建筑最佳的途径乃是维持其合理的持续使用,合理使用以维持其始建用途为保存的最好方式。
(2) 在许多状况下,适度改变原建筑而可达致合理的再利用,此层级是使古迹与历史建筑之历史和美学价值得以被经济地保护的较佳的途径。
(3) 接受容积奖励之古迹或历史建筑维护,应提供具公益性之再利用计划,并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始可给予容积奖励。
(4)为使古迹与历史建筑获得再生之机会,再利用涉及之现代化设施或管线之添加,应降低对历史风貌之冲击。
4.7.1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综合上述之史实性考证信息,以及建筑物各部分空间之细致价值评估后,作为不适宜之空间再利用方式,并基于有效管理与营运之综合考虑上,讨论整体空间再利用决策,包括:
(1) 与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貌及再利用准则研拟可适性之相关现代化设施(包含水电、空调、消防)之设备标准及管线计划。
(2) 开放民众参观之动线及多媒体解说系统规划。
(3) 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格装修考证和日夜间之活动,以及配套使用空间剧本设置室内家具及夜间特效照明。
5 结论:保存对话平台与系统化的架构流程
保存实践与应用应以文献档案搜集分析考证、基地及建筑本体构筑研究,以现场测绘及拍摄基本图面、特殊工法及构造、文物及装饰艺术等调查,并针对损坏模式以解体调查及非破坏检测逐一进行纪录交叉比对信息,综合上述数据整理及分析考证后,探讨保存标的物本身的文化遗产价值,以作为拓展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实践基础(表1)。
5.1 层级化与系统性的讨论架构
第一层级:在考虑史料及证据的准确性、原貌保存状况与环境限制、修复与保存技术的可行性下,严守真实性修护的核心价值,提出保守且严谨的方式进行最低度的干预,并能确保原真性风貌的讯息。此层级具有无可替代的承载历史事件、匠艺再现的场域诠释性。
第二层级:复制及重建的修护意义,乃是在视觉场域建构的基础上,将原貌已完全丧失或是遭到不当修改,于恢复历史情境具有重大文化意义,或恢复文化形式集体记忆具地方高度认同的原则,做出风格复制或重建回复的高度介入干预,此与原貌保存的精神有所不同。
第三层级:在于契合历史空间或历史产业相符之文化产业开发,包含教育研习推广、空间体验鉴赏、有效经营管理建立可持续的财务自主性等,此层级偏重于经济面向考虑。
5.2 建构日常管理维护之理论思维
对于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修护与发展试图寻找永恒的解决方法的观念是难以达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建构系统性的价值对话平台与研究方法,以及渐进的改善与日常保养维护是比较容易被建构的。因此评估保存情况的小变化很重要,而且需要适当的工具。许多历史性的古迹或历史性建筑,从街屋房舍、合院、庙宇到公共性建筑等较大的建筑都有悠久且复杂的历史,大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建筑所有权人(或相关权利人)或管理人要对这些建物做彻底的检视其实是较难以达成的。
因此街区维护后由管理组织或学术单位成立之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其成员的技术专家具备可对建物做全面勘验的技术知识及物理技术,对于保存建物文化资产兼备理论与实际技术。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之技术专家对报告不足或损坏的地方,应可立即执行急迫性的小地方修复,例如松脱的屋瓦。他们不执行较大的修复工作,只检视损坏的可能原因,并对日常保养维护或修复工作提出建议。他们将勘验结果整理成状况报告,做为建物拥有人自己动手或委托建筑师或建筑包商日常保养维护时的指导方针。如果是清单上列出的建物,也许可以根据此份报告向政府相关单位申请维修许可。
由官方提供之大型研究中心,投入集中人力对文化资产之检测与修复研究,并非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近十年来,台湾各大学之相关系所纷纷成立文化资产研究中心补足相关检测仪器、研究设备及相关检测人力之培训,对于未来多处之文化资产经过大规模的维护再利用后所产生之日常管理维护思维,具有永续实践意义之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傅朝卿.向世界文化遗产杰出普世价值与真实性学习--台湾古迹保存与再利用之自省[C]// 乐山文教基金会.古迹活化再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山文教基金会,2001.
[2] 林会承.历史建筑的保存与再生[J].北投温泉博物馆专刊,2001.
[3]徐明福.台南市孔庙文化园区之规划:台南市旧街区保存与再生之契机[J].乡城生活杂志,1998(56).
Reevaluation for systematic review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for coronary disease
YIN Xiuping2, XIE Yanming1, LIAO Xing1*, LUO Man3
(1.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3.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o reevaluate the systematic review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jections for treating coronary disease, data in four Chinese databases and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d of Science OVID from inception until May 2016 were searched. We extracted data according to the AMSTAR and PRISMA checklists to evaluate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nd 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A total of 69 systematic review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24 TCM injections, which showed certain efficacy in treating coronary disease, and whose main outcome indexes included alleviation of symptoms of angina pectoris and electrocardiogram. In all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s, the duration of followup were not reported. Six systematic reviews reported TCM typing. In the 44 system reviews, 1 335 reports mentioned 4 137 adverse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MSTAR and PRISMA checklists, the quality assessment scores about included studies were not high, and most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s suffered heterogeneity and irrational processing of forest plots. In conclusion, TCM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disease have a wide range and positive effects. However, affected by the low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the production of reevaluation, the study had some limitations.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reviews shall be further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advanced clinical evidences to clinicians.
[Key words] coronary disease; injection; systematic review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doi:10.4268/cjcmm20162228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日趋年轻化,现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12]。在我国用中药预防和治疗疾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与西药相比,这些天然药物具有作用温和、安全性高等特点。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或物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近年来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传统中药剂型相比,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无消化道吸收过程等优点[3]。随着循证医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循证中医药的研究逐步深入,已有多个系统评价的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对冠心病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这些系统评价存在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等诸多问题,对证据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45]。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 of re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治疗和诊断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其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增加了证据的强度、广度和深度,实用性更强[6]。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中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系统评价的再评价研究,旨在评估其循证证据的可靠性和有用价值,为证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纳入的系统评价原始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CCT)。
1.1.2 研究对象 所有纳入的关于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其原始研究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性别、年龄、种族、发病时间和病例来源不限。
1.1.3 干预措施 纳入的系统评价治疗组应用中药注射液或中药注射液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或其他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治疗。
1.1.4 结局指标 所纳入系统评价中的所有指标。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文献;②数据无法提取的文献;③动物实验、诊断性实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 分析、单纯质量评价。
1.2 检索策略
中文以“冠心病、心绞痛、系统评价、系统综述、Meta分析、荟萃分析”检索CBM(1978年―2016年5月)、CNKI(1999年―2016年5月)、VIP(1989年―2016年5月)、万方资源数据库(1998年―2016年5月);英文检索词按MeSH主题词表与自由词结合产生,以“coronary disease,angina pectoris,systematic review, Meta analysis”。检索Pubmed(1996年―2016年5月)、Embase(1974年―2016年5月)、Web of Science(1997年―2016年5月)、Cochrane 图书馆(1993年―2016年5月)、OVID(1963年―2016年5月)。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征进行主题词联合自由词的综合检索。相关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都在上述数据库已检索。所用文献资料使用Notexpress软件3.1版进行管理。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位评价者(尹秀平、罗曼)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资料提取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发表年份、纳入标准、检索策略、纳入类型、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结论等17条,然后对每个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完成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双方讨论或通过咨询第三方(谢雁鸣、廖星)协助判断。系统评价报告质量评估采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ISMA声明(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7],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 AMSTAR量表(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8]。PRISMA声明具体评分从横向比较,对纳入系统评价进行评分,总分27分,每个系统评价符合条目为1分,不符合为0分,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级,0~10分(含10分)、10~22分(含22分)、22~27分(含27分)分别为“低”、“中”、“高”级;从纵向比较,对27个条目进行纵向评分,总分69分,每个系统评价符合条目为1分,不符合为0分,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级,65分(含65)以上为“高”级,20分(含20)以下为“低”级,其他条目评分为“中”级。AMSTAR 量表具体评分从横向比较,对69个系统评价进行评分,每个符合条目为1分,不符合为0分,并且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级,0~4分(含4分)、5~8分(含8分)、9~11分分别为“低”、“中”、“高”级;从纵向比较,对11个条目进行纵向评分,每个符合条目为1分,不符合为0分,总分69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60分(含60)以上为“高”级,20分(含20)以下为“低”级。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步检索出相关文献212篇,经NoteExpress 3.1去重,阅读题目、摘要及进一步阅读全文后,对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69篇,纳入文献的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69个系统评价中,67个为期刊,2个为硕士学位论文[910],文献发表时间为2005―2015 年,近5年共发表的系统评价占 93%。纳入的系统评价中,有11个报告了人群的年龄情况[9,1120]。所有纳入系统评价均未报告结局指标的随访时间。69个系统评价中,16个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中所报告的研究对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nstabie angina pectoris,UAP)[15,18,2134],1个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35],2个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10,36],其他系统评价研究对象全部为冠心病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患者。所纳入系统评价中,有6个系统评价报道了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3641]。69个系统评价对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中有39个采用的是 Jadad 量表,26个采用的是 Cochrane 系统评价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有4个系统评价未具体说明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4144]。在偏倚风险评估中有1个系统评价说明不存在偏倚风险[45],2个未具体说明[12,35],其他均表明可能存在偏倚风险。
2.3 纳入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
运用PRIMSA条目和AMSTAR量表对纳入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
参照PRIMSA条目,69篇文献均对题目、结构化摘要、合理性、目的、方案和注册、纳入标准、信息来源、资料条目、效应指标、结果研究筛选、研究特征、单个研究结果、合成结果、证据总结、局限性、结论有描述;而对检索、方法的研究选择、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方法的合成结果、研究间偏倚、补充分析、研究内部偏倚风险、研究间偏倚、结果补充分析、资金支持描述的不够全面。对具体评价结果进行横向比较,69个系统评价中,10个系统评价评分为“高”级[4,11,13,19,24,3536,4648],1个系统评价评分为“低”级[36],其他系统评价评分为“中”级;从纵向比较,27个条目中,其中方案和注册、资料条目、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方法和结果中补充分析5个在20分以下,为“低”级,题目、合理性、目的、纳入标准、信息来源、资料条目、单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和局限性9个评分在65分以上为“高”级,见图2,3。
参照AMSTAR量表,69篇系统评价均对是否提供了前期方案、纳入和排出的研究清单,是否评价和报道了纳入研究的科学性,是否恰当地运用纳入研究的科学性推导结论有描述;而对纳入研究的选择和资料提取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否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发表状态是否已考虑在纳入标准中,是否描述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合成纳入研究结果的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评估了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是否报告了利益冲突描述的不够全面。具体评价结果从横向比较,69个系统评价中,5个系统评价评分为“低”级[28,32,34,4144],2个评分为“高”级[4,9],其他系统评价评分为“中”级。从纵向比较,11个条目中,是否提供了前期方案,发表文献是否已经考虑到纳入标准中,以上2个条目评分在20分以下,纳入研究的选择和数据提取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否评价和报道了纳入研究的科学性,以上2个条目评分在60分以上,见图4,5。
2.4 纳入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与观察指标
2.4.1 干预措施 所纳入系统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干预大致可以分为2种情况:治疗组一种是给予单纯中药注射液治疗,另一种是给予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一种是给予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另一种是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联合其他中药或西药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的中药注射剂有24种,主要有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指除静卧、吸氧、镇静、止痛外,一般包括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扩管、他汀类降脂调脂、 受体阻滞剂改善预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等,有2个系统评价中对照组采用中药注射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4950]。有9个[13,41,43,5156]是2种中药注射剂比较治疗的系统评价。
2.4.2 观察指标和主要结论 冠心病病因多样,可引起全身各系统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所有系统评价主要分析了次要终点如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等,研究中有36个系统评价分析了心绞痛缓解指标,其中有3个提及心绞痛缓解时间或持续时间,36个系统评价中,有1个系统评价说明中药注射剂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结果不稳定,其他均表明中药注射剂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17个系统评价分析了心电图改善指标,且说明中药注射剂能有效改善心电图指标,8个系统评价分析了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有2个只针对中药注射剂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8个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有一定作用,但2个系统评价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26,37]。
2.5 系统评价不良反应描述
本研究纳入的69个系统评价中,有44个系统评价描述了不良反应,其中有1 335个研究的4 137例发生了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胀、心悸、瘙痒和皮疹、面部潮红等。有6个系统评价对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合并分析[13,1617,38,53,57],其中2个系统评价进行异质性检验I2>75%[38,5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其他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他22个系统评价报道未提及或未见不良反应。
2.6 所纳入系统评价的异质性、森林图和发表偏倚分析
2.6.1 异质性 Meta分析的异质性不可避免,在考虑临床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的同时,依据卡方检验所获得的I2和P来取舍是否进行定量合并,即Meta分析,并进一步确定是否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纳入69个系统评价中,43个系统评价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 1个系统评价单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58];8个系统评价对结局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9,11,24,3536,46,51,59],其中,6个系统评价经敏感性分析后,固定效应模型转为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9,11,24,35,46,51],3个系统评价对结局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4,27,40],9个系统评价对无法合成的结局指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但是,在本研究中,所纳入的系统评价并没有统一的统计学异质性判断标准,其中,有12个系统评价在方法学部分仅以P值作为判断标准,其中有9个系统评价以P>0.05作为判断标准。
2.6.2 森林图分析 RevMan中的森林图表示合并效应量的菱形块的位置默认较低事件发生率为有利,该默认值只适合于有害事件,如死亡率,恶化率等,而对于有利事件,则菱形块所在的对侧为有利[60],而本研究所纳入系统评价有44个系统评价在分析有利事件时菱形块的位置出现错误,对此,在AMSTAR量表和PRIMSA声明评分中,在相关条目中已给予减分。
2.6.3 发表偏倚 本研究纳入的69个系统评价中,有11个系统评价未提及发表偏倚,有2篇系统评价使用漏斗图、 Begg检验和Eggef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40,45],其他均采用漏斗图进行评估。
3 讨论
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治疗和诊断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6],临床试验研究属于原始研究,当针对同一临床问题有多个临床试验出现时,系统评价综合了多个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其可信度更高,但系统评价再评价则从更高层面对系统评价证据进行综合,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61]。本研究通过开展中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提高临床试验研究质量,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客观证据。
3.1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广泛且具有一定疗效,但对其长期治疗和发生的不良反应应谨慎对待
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制剂,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在纳入的系统评价中,中药注射剂涉及24种类型,其中主要有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其主要成分都具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脂、血液黏度、改善冠脉供血、调节血脂等作用[4,35,54]。与其他传统中药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无消化道吸收过程等优点[3]。在纳入系统评价结果分析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常规治疗或其他西药治疗相比能够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等主要观察指标,说明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具有一定效果优势,但本研究所纳入系统评价中仅有少于1/3的系统评价报道未见不良反应,均未报告结局指标的随访时间,致使无法了解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系统评价主要分析了次要终点如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等,对于主要终点如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等则很少研究,其不能为使用者提供较高质量的临床证据[6263],因此对于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尤其是长期治疗,临床医生应该谨慎对待。
3.2 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应讲究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在中医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证型主要为心血瘀阻、心气亏虚、气虚血瘀等,本研究69个系统评价中仅5个系统评价报道了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中药注射剂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而成,保留了原有中药寒、热、温、凉的特性,其组方根据中药配伍原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因此临床用药要遵循辨证论治,评价中药的有效性时,应该根据该药物目标病证评价其有效性,否则既不符合中医理论,也难得缯确结果[64]。故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应注意病证结,讲究辨证论治。
3.3 应正确处理系统评价中的异质性资料和森林图标识
当纳入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应该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找出异质性原因,然后对纳入资料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分析,只有当各研究的条件确实完全相同或无法解释研究间异质性的来源时,才对这样的异质性资料进行合并分析,或异质性较高时只进行描述性分析[65]。本研究所纳入系统评价存在异质性时大部分并未说明异质性原因,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直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不同异质性资料进行合并分析,据此得出治疗无效或有效的结论,降低了研究质量和合并效应的可信度。森林图是Meta分析中最常用的结果表达形式,它非常直观地描述了Meta分析的统计结果[60],但本研究纳入的69个系统评价中,有超过60%的系统评价其Meta分析图中的菱形位置出现错误,这容易造成读者对结果的误解[65]。其原因可能是系统评价研究人员未能真正掌握系统评价的方法和技能[66]。因此,建议系统评价研究人员应进行系统、规范的方法学培训,学会正确处理系统评价中的异质性资料和森林图标识等方法和技能。
3.4 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系统评价的证据级别和证据质量有待提高,且应重视原始研究质量
参照AMSTAR对纳入的69个系统评价进行纵向比较,其中是否提供了前期方案,发表文献是否已经考虑到纳入标准中评分在10分以下,是否提供了前期方案这可能会影响系统评价制定的严谨性,发表文献是否已经考虑到纳入标准中该条目说明了发表偏倚和查寻偏倚,一个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 分析应该在可能情况下包括各种类型的文献,即使是灰色文献,只利用中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其结果极有可能发生偏倚[8]。参照PRIMSAS声明从横向比较中纳入的系统评价大多为中等质量研究。从纵向比较看出纳入系统评价评分普遍不高,其中方案和注册、研究选择、资料条目、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方法和结果中补充分析、资金描述评分在30分以下。根据AMSTAR量表和PRIMSAS声明,所纳入系统评价存在诸多方法质量和报告质量问题,评分质量不高,原因可能与制作者实施过程中不够全面有关,全面规范的制作将提高评价的可信度[67],此外,系统评价结果是根据原始研究获得的,其证据强度又受原始研究质量的影响[68] 。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最佳证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只有高质量的系统评价才能为临床医师、患者及其他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否则很可能会误导决策者[69]。因此,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系统评价的证据级别和证据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工作者有必要严格根据PRIMSA声明和AMSTAR量表对已有的原始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以期能够进一步研究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5 局限性
系统评价再评价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原因可从2个方面分析,一是系统评价再评价制作与报告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要求,其本身存在报告形式不一,且无成型的报告质量规范等问题[6];二是其结论的可靠性及完整性受纳入系统评价的影响,根据AMSTAR量表和PRIMSAS声明,本研究所纳入系统评价存在诸多方法质量和报告质量问题,评分质量不高,另外,系统评价存在的偏倚风险和高异质性也会对系统评价再评价结论的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7071]。
4 结论
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系统评价再评价制作方法不统一或系统评价研究质量偏低等问题使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仍需高质量、大样本原始研究进一步验证,且所有将要开展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有必要严格根据PRIMSA声明和AMSTAR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以保证最终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所获得分析结果可靠和完整。
[参考文献]
[1] 尹寿祥,张少华. 参附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Meta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56.
[2] Xiong X J, Borrelli F, Ferreira A S,et al. Herbal medicin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4,2014: e809741.
[3] 马骏.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 医学信息,2011(3):188.
[4] 王凤姣,谢雁鸣,廖星,等. 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5(16):3298.
[5] 李廷谦,刘雪梅,张鸣明,等. 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3):180.
[6] 高洪阳,赵阳,高蕊,等. Cochrane overview的研究现状及制作方法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2):165.
[7] David Moher,Alessandro Liberati,Jennifer Tetzlaff,等. 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ISMA声明[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9):889.
[8] 熊俊,陈日新. 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的评价工具AMSTAR[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9):1084.
[9] 石亚飞. 两种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与药物经济学分析[D]. 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2014.
[10] 何健.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 吴嘉瑞,杨树谊,张晓朦,等. 基于Meta分析的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系统评价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2):1.
[12] 王旭,张丽,朱瑾. 香丹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10):1257.
[13] 石亚飞,闫荟,孙世光,等. 两种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其药物经济学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3):287.
[14] 徐国良,赵丽荣,林淑梅,等.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235.
[15] 徐国良,赵丽荣,林淑梅,等.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2(1):73.
[16] 赵业清,朱慧娟,文九芳.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6):1722.
[17] 彭丽虹,余正,盛春雷.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57.
[18] 徐国良,徐卉,曹鸿雁,等.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60.
[19] 赵勤,杨晓菁,胡锐,等.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成药,2014(12):2486.
[20] 刘学会,周芳,樊光辉.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8):810.
[21] 周英武,谢雁鸣,王连心,等. 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性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62.
[22] 闫奎坡,朱翠玲,孙彦琴,等.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5(5):771.
[23] 刘莉. 丹参多酚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5(4):8.
[24] 鞠建庆,李运伦,杨雯晴,等.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8):114.
[25] 王晓怀,潘文,康开彪,等. 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西部中医药,2013(10):61.
[26] 钱青,王鹏,张矗等. 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药业,2013(22):20.
[27] 管燕,刘兵,廖小娟. 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0.
[28] 崔然,夏昆,时萍,等. 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1):14.
[29] 刘光先.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7):1831.
[30] 查勇,李羚.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1(5):1271.
[31] 王建民. 冠心宁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19):1810.
[32] 嵇宏亮,留永咏,吴秋帆.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28):2665.
[33] 徐国良,林淑梅,徐卉,等.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765.
[34] 吴逢波,徐E,李健,等. 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药业,2010(17):4.
[35] 吴嘉瑞,张晓朦,张冰. 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4):219.
[36] 张茜,金若敏. 生脉注射液结合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4):310.
[37] 刘辽,周渝敏,杨代喜,等. 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5):3888.
[38] 洪小凤,许新容,林晶. 红花黄色素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 海峡药学,2014,26(11):122.
[39] 王玉军,徐国良,秦玲.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36.
[40] 李傅冬,沈毅.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23):3651.
[41] 黄宇虹,胡镜清,高秀梅,等. 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Meta 分析[J]. 天津中医药,2005,22(5):375.
[42] 王屏,徐彦贵,高仲阳.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Meta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43.
[43] 裴兰英,郑明常,梁华龙. 葛根素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 河南中医,2008,28(7):91.
[44] 徐秀余,吴云敏,陈潇潇,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 海峡药学,2014(3):114.
[45] 张恒刚,武文斌.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及FG影响的Meta分析[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4(6):28.
[46] 吴嘉瑞,张晓朦,张冰,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3):39.
[47] 闫薇薇,徐国良,秦玲.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413.
[48] 王承龙.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医药,2015(13):133.
[49] 张长江,邓银芝,李元红. 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2):145.
[50] 易春峰,李元红,江洪. 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 现代医学,2013(9):620.
[51] 胡松华,马康,刘静雅. 葛根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1):50.
[52] 赵劲波,李元红. 灯盏细辛与丹参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作用的系统评价[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2):208.
[53] 黄媛,占美,吴逢波,等. 黄芪注射液对比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中国药业,2013(12):61.
[54] 徐国良,李继红,秦玲. 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2(9):1443.
[55] 林淑梅,赵丽荣,秦玲,等. 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46.
[56] 徐国良,曹鸿雁,徐卉,等. 舒血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8):2028.
[57] 郭胜才,邹晓华,邢旺兴,等.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4):54.
[58] 李莎,王芳,马兰,等.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药房,2015(30):4236.
[59] 左祖俊,黄秋明.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1(4):32.
[60] 刘关键,吴泰相. Meta分析的森林图及临床意义[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3):198.
[61] 杨克虎,刘雅莉,袁金秋,等. 发展和完善中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1):54.
[62] Xiong X J, Wang Z, Wang J. Innovative strategy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by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experience from combination therapy in Chinese medicine[J]. Curr Vasc Pharmacol, 2015(13):540.
[63] Jing L, Hao X. Outcome measur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 doi:10. 1155/2012/927392.
[64] Qiu Y, Xu h, Shi D Z.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overview of cochrane review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doi:10.1155/2012/417387.
[65] 吴泰相,刘关键,李静. 影响系统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浅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1):51.
[66] 李青,夏芸,牟钰洁,等. 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献质量再评价[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8.
[67] 汪慧琪,魏林,吴伟,等.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中草药,2014(5):738.
[68] 王俊文,崔蒙,赵英凯. 中医药领域循证医学发展建议[J]. 世界中医药,201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