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孙子兵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谋篇与全局
《计篇》:“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综合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因而,谋略战争应有全局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个综合体系。我们指导作文,也应作到必谋全篇,高瞻远瞩。如何统谋全篇?
(附图{图})
无论控制论,还是系统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的作文基本构成因素,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方胸有成竹,并有意识地针对某方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求掌握作文规律。
2材料与积累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孙子认为,作战的通常规律是,只有作好充足的军需物资,才能兴师打仗。这是取胜的前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宣泄,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才能在作文时从容选择精心筛选题材。很多学生“作”而无“文”,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材料?
其一、生活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富有生活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其二、阅读贮存。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我们获得所需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阅读贮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报纸杂志和名文名篇。前者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后者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阅读时内容上无论文史哲理,形式上无论古今中外正反。至于文章精妙之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立意技法,都可或圈或划或点,加以理解悟会,以便借鉴模仿,提高自己。
孙子把观察、判断敌人为“相敌”。因此,积累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分类整理,以待取用。
3蓄势与情感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善于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样进攻才有强大的冲击力。“势”是作战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作文而言,则是一种创作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作情感。
如果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造成一种蓄势,使其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学生作起文来必是因情生文,顺意成章了。写作最好的主动力是情感动力,情动而意动,意动而文成,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便是情感喷发的艺术产物。既然孙子认为作战必须让士兵蓄势而动,以求获得强大的冲击力,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势情和兴趣,并让其成为驱动学生产生作文欲望的动力。如何激活学生情感?
其一、寻找情点1.家庭亲情:①父母培育的的无私奉献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爱护之情。2.学校友情:①师生尊敬与被尊敬,关怀与被关怀之情。②同学之间互帮互爱之情。3.社会风情: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的物质文明。②助人见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爱国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耻辱感。③历代爱国志士的高风亮节。
其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产生的。创设情境创设作文情境,就要酝酿一个让学生可知可感的氛围,有效地产生情感共振,进入最佳的作文状态。可从两方面着手:1.生活再现。譬如,要求学生隐去一个熟悉教师的姓名,只对其肖像、服饰、神态、性格爱好和习惯语言动作描写,使人一看就可推则测是谁。由于这样提供了一个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发学生写作热情,文章也写得较有情趣。2.电化教学。通过录像、音响和幻灯等电化手段再现人、物、事。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4规律与技法
《孙子兵法》不但揭示了战争规律,而且在通过对大量战争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作战方略和取胜技法。孙子指出,作战应把认识规律和应用技法结合起来确定作战行动。他在《计篇》总结了谋划“诡道十二法”,《火攻》总结了火功五法,《用间》总结了用谍五法,且举例予以证明。这些例子都说明,要会在作战现象中寻找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技法,以便达到取胜目的。
孙子对战争规律的揭示和技法的归纳的方法于我们探讨作文教学是很有启发性的。作文是一门具有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其技法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找出隐藏在组织现象后面的普遍遵循的某种格式、框架、规范,那么,将有助掌握作文规律。实践证明,技法可操作性强,是学生作文入门捷径。通过对某种技法进行程序化训练,将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反馈能力:一见文题即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下笔成文。其思维过程是:文题模式表达。从哪方面归纳技法?
其一、文章结构如写人记叙文结构:
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孙子在论述谋略作战时指出,作战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又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规律亦然,它是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就以结构而言,其形式虽然多样,但无非基本是两种,其他均是以此发展而来。如:
纵
横
其二、语言组织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对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句子的组成结构进行剖析,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格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试以《背影》“父亲买桔”为例说明:
①父亲买桔子。
②父亲不顾肥胖探身、倾身、爬下,跨月台买桔子。
③父亲爱子情深。
我们可以看出:①父亲做什么:买桔子。②父亲怎么做:探身、倾身、爬下。③父亲做的原因:爱子情深。①、②直接印证人物的内涵。但动人之处不在①,而在②。揭示内涵之处不在①、②,而在③,这点突破了人物表层的现象,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一种写人格式:写人细节=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原因。
再以《听潮》的“海睡图”剖析写景的语言组成结构:
①大海静寂。(环境特征)。
②波浪轻吻岩石。(拟人)。
③月光辟开云汀。(拟人)。
④灯塔红光像红玉。(比喻)。
⑤幽静和平的愉悦的神秘。(议论)
⑥“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心理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写景格式:景物=特征+修辞描写+议论+心理感受。
其三、审题立意
《计篇》:“兵者,诡道也。”《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认为:作战之道,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以奇制人。
作文也应以“奇”取胜。这个“奇”应是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整篇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如何使作文别出心裁?
其一、观点新1.见解独特深刻,不落俗套。比如对《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撇开“不畏”的传统观点,提出“倒逆历史潮流是愚蠢的”的论点。对《孟姜女》提出有违于“对秦朝残酷统治的控诉”的逆论:为“小我”而“大我”是自私思想。这些逆向思维都会令人耳目一新。2.要富有时代气息,真正站在前头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记者 韩胜宝
台湾孙子兵法战略研究学会相关人士向记者宣称,1985年,黄营杉以《兵家之管理思想:策略形成与执行》的论文,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他也是台湾首位以研究《孙子兵法》等古代兵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黃营杉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兵学自春秋战国时期由贵族流散于民间,群雄争霸而使兵学盛极一时,成为专门之学。传世兵书以宋元丰年间所頒武教学教材,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之《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代表作”。
黃营杉的论文以以《孙子兵法》和《武经七书》为研究对象。从现代管理之观念剖析其战略规划、执行与控制思想,並导出兵家思想之現代管理及建立中国式管理之含义。全文分九章共17万字。论文析论兵学与管理学、兵家与兵书之关系,並确认《武经七书》为兵家思想之核心。论文还分析兵家之策略规划过程与原则、兵家战略执行与控制,以及组织、用人、领导、统御等重点,并从所分析归纳之兵家管理思想提出現代管理之含义。
《孙子兵法》论文获博士学位的黃营杉,在中国式管理方面如鱼得水。他先后任美国声宝公司副总裁、中华彩色印刷公司总经理、羽田机械关系企业执行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兴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大学商学院院长、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电公司董事长,还出任台湾“经济部”部长、“财政部”财政金融专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兵法与商略》、《从高阶管理观点论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思想与企业管理》,《中国古兵家之领导思想》、《中国兵家之管理思想》、《吴子兵法与策略管理》等80多本。
另一位特别引人瞩目的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林英津,为女性。她在1985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写的博士论文《夏译〈孙子兵法〉研究》,对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孙子兵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这一珍贵版本得以传承下去。林英津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87出版专著《孙子兵法西夏译本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1994年她的博士论文《夏译研究》,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刊印,引起海峡两岸学术界的关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9-02
将军统帅千军万马,战胜敌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把自己手下的人马管理好,令行禁止。令进,虽刀山火海无所畏惧;令止,虽地裂山崩亦不为所动。因此,管理军队在《孙子兵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几乎篇篇都有论述。实际上,不仅军队,其它行业部门也需要良好的管理,如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等等。关于《孙子兵法》和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已发表了许多,本文侧重联系学校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加以论述。
一、“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兵法》行军篇)
“文”,仁恩;“武”,威罚(十一家注孙子,李荃注)。首先,班主任必须爱护学生,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如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问题,助学贷款问题等等。如此,学生就会感到班主任是可亲可敬的人,是靠山。就会乐于听从班主任的指挥。“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将视卒如子,则士卒将视将如父。未有父在危难,而子不致死。” (十三家注孙子,张预注)“故虽死与死,虽危与危。”(十三家注孙子,梅尧臣注)说到底,师生的人格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班主任不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尊敬班主任,在需要学生配合工作时,学生就会敷衍了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其道而行之。
其次,要严明法纪。不能因为同学生的关系亲密而废掉了法纪。不能只纵不管。“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破坏法纪的往往是和班主任关系最亲密的人,影响最坏的也往往是这些人。因为他们是班主任最常接触的人、最信任的人。如果他们发生问题、破坏了纪律,别人谁还去遵守纪律?如果他们不去为集体贡献力量,别人又谁肯为集体出力?
赏和罚都是管理的手段,不可专用。专用罚,会成为暴君,众叛亲离;专用赏,会变得懦弱无能,部下混乱不堪,不能治理。受赏者,应该感到荣誉得之不易,是自己艰苦努力的结果,倍加珍惜;受罚者,应该感到罪无可赦,理当受罚。所谓是非清楚,赏罚分明。“赏贵轻,罚贵重”, 赏要赏到地位最低的人,哪怕他平时的表现最普通,学习成绩最差,只要他作出了某一方面的成绩,就要赏,这会使学生感到公平,任何人有了成绩都会得到奖励,每个人都有前进的动力;罚要罚到地位最高的人,如某学生是校内教工或领导的子弟,有很优越的社会关系,如果他犯了错误,就一定要罚,而且要重罚。让大家看到,王法无情,没有谁可以例外。
“文”“武”的次序不可颠倒,必须先“文”后“武”。在批评教育和处罚之前必须先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先礼而后兵。例如,某学生经常上课迟到、逃课、不出操 ,影响很坏。对此该如何处理呢?一种方法简单明快,根据这个学生违纪的情况,按校纪校规予以惩处;第二种方法麻烦一点,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话,了解他违纪的原因,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和校纪校规对于维护学校纪律的意义,并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表现的好可以减轻处罚或免予处罚,如果表现的差将加重处罚。显然,第二种方法对于挽救这个学生要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即使受到处罚,也心服口服,完全是自己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若免予处罚,违纪学生会从心里感激班主任,是班主任帮助了他,今后班主任的工作他会积极地支持。一个班级,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一般是只有几个人,如果能够把他们教育好,这个班级问题也就不大了。
《孙子兵法》对这个问题阐述的特别清楚:“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二、“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孙子兵法》(势篇),意即:管理众多的人如同管理很少的人一样,是因为组织分配合理(“分数”,组织分配)。
有时,一个老师要管理几个班级,一、二百人。班主任不可能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都去管,要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选拔学习好、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群众威信高的同学任班长和团支书。实际上,大学的班主任,只要选好了班长和团支书,就解决了关键的问题。大量的工作是要靠他们去做的。能力强的班长和团支书,甚至比班主任的直接工作更有效力。有人介绍监狱里管理犯人的经验时说:管理犯人的最好办法时用犯人去管。道理很简单,犯人最了解犯人,他们整天生活劳动在一起,知道每一个人是怎什么一回事,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同样地,由学生管理班级效果也是最好的,班主任起到一个监控作用就行了。班主任做班级干部的后台,给他们权利。有时候,可以让他们“先斩后奏”“独断专行”。班级评选先进和优秀也让他们说了算。让学生清楚,班级干部是在代替班主任行使权力,是在执行班主任和学校的意图,是有权威的。班级干部也会因肩负重任而努力工作,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期望。
班长下面有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等等,分管各方面的工作。因此,班长也不必事必亲躬,把工作分派下去监督执行就可以了。
有了这样的管理,小的班级可以管好,大的班级也可以管好。
所以,任用好带头的班级干部,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是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程。
三、“求之于势”
让马喝水的方法有三种:1.把马牵引到河边。2.把水桶放到马的嘴边。3.在马吃草的时候,把盐放到草中,当马感到口渴的时候,再把水桶放到马的嘴边。显然,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实现目标之前,先造成一种“势”,然后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勉强,不造作,形成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的局面。对于这种“势”,《孙子兵法》有多方面的论述,如:“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孙子兵法》九地篇),造成“登高而去其梯” (《孙子兵法》九地篇)有进无退的形势。
我曾接任成教学院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工作。当时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室的卫生没人搞。各班级的普遍做法是:由班级干部按照学生的学号临时安排学生搞。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弊病。第一,学生不知道自己何时应该扫地。第二,它的随机性很强,如轮到扫地的同学不在,就让下一号同学顶替,很混乱。班级干部叫学生扫地,叫不动,没人响应。学生总是说:“怎么又轮到我?”不情愿。久而久之,谁也不履行职责了,教室成了垃圾场。我接任后,改变了一下做法:编出值日轮流表,全班分成十组。每组的编排都是设计好的,一名班级干部任组长,一名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任副组长。他们是可以起到带头作用的,班级干部在班级有地位、有荣誉感责任感,党员在平时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且一般都在预备期,还要接受考察,积极分子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平时的表现甚为关键,因此会加倍努力。在《孙子兵法》中,这叫“兵有选锋”。每组都安排一、二名女学生,男女混编,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对异性有一种特殊的爱面子的心理,不愿在异性面前丢脸,让人家说自己偷懒。同时,再三申明纪律,对于不参加值日扫地者,按学校规定,累计二次,给以计过处分,绝不手软。这样,形成一个强大的“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孙子兵法》形篇)之“势”,每个人都被置于有责任的境地,利害攸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孙子兵法》九地篇)。很快,班级的面貌大为改观,在每周的检查评比中,由倒数第一,一跃而成为先进班级。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