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教学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1.2教学模式问题。
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1.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4考核方式问题。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2.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3完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2.4改进考核方法。
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关键词:教授;本科生;实验教学
近年来,有些大学教授特别是名教授,把主要精力用于争项目、找经费、作科研,出现无暇顾及本科教学的现象。学生冲着教授声望入校求学,但在讲台上或实验室中却难以看到教授特别是名教授的身影,引起了“大学教授为什么不给学生教课?不教课算什么教授!”的公众讨论与社会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南开大学调整和完善政策导向,生命科学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激励并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激励并要求教授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为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南开大学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学和科研五个同样对待”,即:要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根据文件精神,生命科学学院制定了“关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有关规定”。其中明确规定:
1.教授必须给本科生讲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教授除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外,还应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3.院长、副院长、系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业务领导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要带头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该规定为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起了保证与推动作用。
二、组织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除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本科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中青年教授实验队伍外,还组织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以及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等在内的名教授,以组织编写实验教材、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开设新实验课、指导部分实验内容、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实验课责任人等八种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1.教授组织编写实验教材
近几年来,由教授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五本。其中《生理学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两本实验教材纳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选题计划。2001年,杨文博教授参加并由多所高校共同完成的“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与应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参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微生物学》荣获教育部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翻译出版了美国优秀教材《Brocks微生物生物学》,组织编写出版了内容丰富新颖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另有多名教授承担了南开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待出版实验教材五本。
2.教授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
近几年来,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教授主持天津市实验教学改革项目3项,天津市精品课建设1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刁虎欣教授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2003年,主持完成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国家级教改项目,在全国高校较早创立了本科“科研创新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参加完成的“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3.教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依靠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教授们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CP)基因的检测”、"PCR扩增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吲哚生物碱的提取测定”、“衣藻遗传转化”、“植物根茎维管组织过渡区的研究”、“微生物胞外多糖一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等15项实验内容皆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教授们将这些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又将学生引到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显著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4.教授开设新实验课和更新实验项目
近几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青年教授不仅将科研成果和科研内容纳入实验教学,而且还主动开设新实验课。白钢教授,将科研成果编制成“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化表达及免疫印记检测”和“干扰素(IFN)基因的转化表达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个高水平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出1学分36学时的“免疫学实验”。陈德富教授,将谷光甘肽酶基因研究成果,作为外源转化表达基因,为学生开设了一门2学分64学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必修课。宋存江教授为学生新开设“发酵工程实验”,并把“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科研项目内容,纳入“发酵工程实验”,开成研究式实验课。与2000年相比,新开设实验项目40多项,其中15项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实验内容更新显著。
5.教授亲自指导1~2个实验内容
生科院院长卜文俊教授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本科生动物学实验,他一进实验室就受到学生的掌声欢迎。他对节肢动物体形特征生动、形象的讲授,对学生实验一丝不苟的指导,深受学生好评。在院长的带动下,多名系主任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1~2个实验。
6.教授亲自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生创立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教授们认为:高等院校应努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既具前瞻性的视野,又具有主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先进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在内的多名教授主动将自己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欢迎、接纳、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7.教授为学生作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院内知名教授为学生作系列讲座。原南开大学教务长张自立教授的“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讲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董金堂博士的“实验课与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职业”讲座;新世纪杰出人才王宁宁教授、朱旭东教授、孔德领教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真菌学是一门大科学”、“心血管学组织工程”等讲座以及分子病毒学教授耿运琪的“病毒――朋友还是敌人?”讲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8.教授作实验课责任人
实验教学中心聘请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李翠凤教授多年主讲“生物化学”,是天津市“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责任人,同时兼任“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责任人,负责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生物实验中心主任张金红教授,主讲“普通生物学”基础课,同时兼任“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责任人,并兼任“研究创新型实验课”责任人。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共聘请7位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
目前已有30多名教授,皆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占生科院教授总人数的80%以上,深受学生欢迎。教授们以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风范,高尚的师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实验教学的成果和效果
1.多项实验教学成果获奖
“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应用”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植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探讨――形态与解剖部分”2006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2.出版或修订再版实验教材6本
《生理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态学实验与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生物化学习题及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现代生物学技术》(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6年。
医用物理学是将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面向医学院校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医用物理学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使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学习现代医学做必要的知识准备;二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医务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提高医用物理学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医用物理学基础课程作用,是医用物理学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重视学科的学习,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医用物理学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不属于专业课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医用物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理解,存在排斥和惧怕心理,形成心理压力,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对医用物理学的学习也起到了抑制作用,导致学生缺乏学好医用物理学的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讲授之前向学生介绍医用物理学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学习医用物理学的必要性,加强学生对医用物理学的重视。向学生强调医用物理学与高中物理在课程特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的区别,消除学生认为物理难、物理学不好的心理障碍。介绍课程安排及成绩评定方法,使学生明确要求,帮助其树立学好医用物理学的信心。
二、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医用物理学的前提,学生如果继续用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学习医用物理学,肯定是学不好的。高中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通过大量做题来夯实基础,属于知识性的学习;而医用物理学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们的学习方法大有不同。而且与高中相比,大学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只靠听课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的学习要注重课后复习和自学,大学学习也是一个自学能力培养和思维锻炼的过程。
充分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网络辅助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同步练习题等,或进行布置作业、答疑、网络考试等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环境。
三、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物理学与医学的联系
医用物理学的教授对象是医学专业学生,因此医用物理学教学内容在保持物理课基础性的同时,应突出其医学应用,注重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如在讲授流体的运动这一章时,分析相应知识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在药学中的应用,如在药物合成和制造过程中,流体的输送、测量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把物理学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为医用物理学教师,应主动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医用物理学教师大多来自于物理学专业,具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医学知识十分缺乏,这是限制医用物理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师通过跨学科听课、进修等方式,提高其医学理论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调整实验进度,使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呼应
医用物理学实验课和理论课虽然在形式上是分开的,但在内容上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实验课主要用于验证理论课中讲授的内容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脱节,理论内容滞后于实验,则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限制学生对实验结果做更进一步的探索,而且实验老师需在理论上做过多的讲解从而增添课时上的重复。合理安排实验课进度,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紧密呼应,理论内容讲授后及时做相关实验,可以使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验,并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探索评价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依赖于终结性评价,通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传统评价方法一方面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医用物理学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它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兴趣的保持、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中,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主编及参编《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测量实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多态性的微型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方法研究”“蛋白质多态性的纳米基质辅助化学发光成像方法的研究”和“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分离-直接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新方法研究”。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50余篇,近5年在SCI收录刊物发表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9篇。被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imica Acta,Talanta等国际刊物聘为审稿人。承担了“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字画鉴定”的文化部社科基金,并被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和《走进科学》栏目作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于1998年,于2006和200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998年,化学系(2005年撤系建院)将原来分属于各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与大型测试仪器室整合成立了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个院系本科生的化学实验教学,继续教育学院本、专科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育,以及全校文理科本科生的化学实验选修课。中心统一安排实验教学课程和聘任实验教师,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
集中精力与优势资源,分三步建设高水平示范中心
第一步:打破“教辅”模式,实验独立设课
1999年,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心从师范院校特点出发,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校“综合性、有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打破以往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辅”模式,在化学一级学科平台上,以“一体化、多层次”的形式独立设课,重新确定高师本科化学实验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构,强调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在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完善、更新了基础型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减少了验证型实验;加强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时,结合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在原来二级学科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形成了“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的大多数实验项目是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与“夯实基础—综合提高”的实验课程一起,形成完整的“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新体系。
第二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造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模式
2002年,中心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每学年开设教学实践周,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学生的实验课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增加结合科研前沿的实验,开设绿色化学实验,并给予大力支持;对低年级学生施行课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验教学中心每两年举办一届“食品分析大赛”及“实验教学课件制作大赛”,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场地和仪器设备,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创造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的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大大加强。
第三步: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打造实验精品课程
在实验教学新体系推动下,中心教师教学相长,加强实验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2006年起,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适合师范生特点的化学实验系列教材8部。由实验教师主编的《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学测量实验》等4部实验教材被选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心教师主讲的课程中有3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5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标明中心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成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