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已有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可知,一方面,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管理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在借鉴和吸收他人优点、长处的基础上,弥补自身缺陷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利用个体知识以及长期以来的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在吸收他人知识精华,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实现隐形知识的外显化,创造出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知识主体、知识环境以及知识活动四个要素———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对象;知识主体是指教师本人,教师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中能动的主体性要素;知识环境是教师个体对知识进行管理所借助的教育场景或教育设施;知识活动是指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活动的实践性要素。无论是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包含的内容还是其涉及的基本要素,都深刻反映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它反映的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个人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复杂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围绕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中心论题,确定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一是在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侧重探究“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科研意识”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面;二是进一步厘定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其中,知识获取是基础,知识整合是优化,知识共享是关键,知识应用是核心,知识创新是旨归。
二、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在因素分析
(一)知识获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获取,即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知识获取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在构成因素,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有学者利用两分法从三个维度把教师个人知识分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9〕也有学者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师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学科知识次之,教育理论知识再次之,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力最弱。然而,无论是对教师知识的两分法归纳,还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重要性的梳理,知识的获取始终处于首要地位。目前来讲,教师个体获取知识应该考虑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首先培养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强烈愿望,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学习观念;第二,在准确定位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哪些知识是个人需要获取的;第三,掌握知识学习的相关工具与技巧,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浩如烟海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收集和加工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二)知识整合: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化知识整合是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编码,使知识便于记忆、积累、查找、公开、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筛选与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与组织等方面,它具有长期性、自律性、实践性、情境性等特质。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能否表现出熟练的知识筛选与分类技巧,是否具有知识归纳与总结能力以及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的提炼与个体知识体系的组建等等,这既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必备条件,更是衡量其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检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知识整合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起着优化与推动作用。教师个体对知识的筛选与分类、归纳与总结、提炼与组织是教师知识整合的重要内涵,是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动力源泉。知识的筛选与分类是教师主动适应当前知识日益剧增、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的表现,即在多、杂、乱的知识中有筛选性地学习,实现知识的选择;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是教师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予以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进行情境化分析与归类的过程;知识的提炼与组织则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的自我提升,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工作资本”,适应社会要求的重要表现。教师个人知识的整合并不是迫于工作职责或领导高压政策下的产物,不是因为他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前提下的自然生成。
(三)知识共享: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层面上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建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体的“反思式学习”,即借助教师间的互通、互融,实现知识的共有、共鸣。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个体的“反思式学习”,就是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组织形式。知识共享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建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间知识的“外化”,是教师知识的共有型发展。它直接制约着共同体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共生。这种共有型发展就是在共同愿景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的个体知识与经验转化为集体知识,从而拓延了自己的知识来源,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知识的“雪球效应”表明只有在相互交流中知识才能更快地发展,实现增殖。知识的增值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工作经验以及研究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大家才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和共同提高。”〔12〕其次,倡导“反思式学习”,即教师个体知识的“内化”,是教师知识的共鸣型发展。对教师个体而言,“反思式学习”是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增殖个性化体现。在知识的这种共鸣型发展中,教师个体将“学习共同体”中的团队知识与个人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嫁接”与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个体知识的扩展,最终实现其专业化发展。从教育教学实践看来,“反思式学习”主要源自四个方面的视角:〔13〕一是自我反思的视角;二是学生所提供的视角;三是同事的感觉和经历所提供的视角;四是理论文献所提供的视角。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历史教师的良好史德
历史教师要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为人正直、公正的教师。无论是谁都知道,过去的就是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有人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有人发挥想象力,虚构人物情节,那这绝对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历史是就是历史,不是任何人想象的,也不允许想象。我们都承认,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界的传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求实的态度搜集史料,以公允的态度解释和运用史料,这样才无愧是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且其可塑性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史德,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评价历史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捏造历史,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更不能用虚假的“事实”给学生讲解。另一方面,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真实地讲述历史的同时,自己对历史的感情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教师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流露。教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成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教育不限制学生的年龄、性别。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成教生的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已步入成年,甚至已成家立业。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肩负着工作、学习、家庭的多重压力。
2.教学实效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许多在岗人士重返校园,目的是希望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满足学生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现代成人教育特色。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区别,讲授重点偏向理论与知识点。因此,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显得颇为重要。
3.知识专业化
对成教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是他们的学习重点,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多为兼职或本身缺乏专业实践培训,无法系统全面地讲授专业课程。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成人教育创新的具体思路
1.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人才素质要求
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设置,从课程类型上改革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课程建设要不断吸取现代课程理论的新概念,教学计划要保持特色,突出重点。建筑工程学校两年制成人中专的教学理念一直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保持专业特色,明确主干课程或主要学科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做到少而精,避免内容交叉或重复;第二,以提高成教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增强其适应性和创造性;第三,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训操作课学时,以培养成教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应用水平;第四,规格多样化、能够满足各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五,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具有前瞻性及灵活性,注意借鉴和创新。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我校教师在两年制成人中专教学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采用趣味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①趣味教学法。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将当今热点话题引入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迎合了成教生的学习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经典建筑案例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教学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发言,再由教师总结。比如,在建筑CAD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将学生分组上机制图,并展示制作成果,各组之间围绕制作成果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这一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互动,强调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更新教学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也日趋信息化和网络化,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教学手段的变革将促进人们更加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我校在成人教育中不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目前,网络即时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互动教学、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已全面在成教课程中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互动、作业批阅、测试、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纳入教学平台。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推行“老带新”的模式,积极开展各个学科的网络精品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所谓“三位一体”,即在培育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过程中,由地方政府统筹,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位合作,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辐射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同步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其目标是:确立“协同创新、引领服务、实践育人、彰显特色”的教师教育新理念,实现高校、政府和中小学互动合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建立政府、社会与学校共同培育高素质师资的长效机制。
2.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在多年教改项目积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闽南师范大学为共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县域内地方政府共建“以培育农村骨干教师、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为共同责任”的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联盟工作。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县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育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成果,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一支由高校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中小学教师参与互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协同提高区域教师培养和培训质量;保持高校办学特色,整合区域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协同创新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引领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
3.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的模式构建
校地共建、协同创新“三位一体”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为抓手,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共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义务教育师资协议,依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构建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校际交流”、“置换培训”同步改革方案,将合作培养和培训教师工作辐射整个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解决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力量薄弱、在职教师进修工学矛盾、留守儿童教育引导不足、城乡学科教师配置不均等问题。截至2014年,闽南师范大学共与5个县级人民政府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及其运行机制,为大面积解决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机制运行
1.建立以培育义务教育师资为共同责任的保障机制
根据实验区共建框架,闽南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成立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管委会),下设工作小组和实验区办公室。高校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地方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由教育局、财政局、进修学校等负责人组成。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定“教育合作协议”,先后出台创新实验区“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等。在经费投入方面,地方财政划出专项改善实习基地办学条件、校际交流教师和师范生的生活、交通补助;高校在提高生均实习经费2000元的同时,还规定对置换培训考取教育硕士的在职教师给予学费减免(全程培养经费的1/3)。五年来,闽南师范大学用于县级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专项投入600多万元。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划拨在职教师培训经费(教师工资的2.0~2.5%)归入实验区管委会统筹,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等,切实保障了实验区建设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承担服务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培育重任。
2.实施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的同步改革计划
地方教育部门一是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入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培养计划,双方建立培养农村骨干师资责任共同体;二是制定教师“置换培训计划”,为师范生腾出实践岗位,解决教师培训工学矛盾,并为师范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三是制定教师“校际交流计划”,实行县域优质学校与农村或薄弱校“结对子”帮扶,优秀教师进行“支教交流”的同时兼顾指导师范生实践,承担校本培训任务。高校安排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和指导教师,原则上以农村或薄弱学校为主。实习生跟班接受优质教师指导,为薄弱学校(教学点、班)承担一定顶岗支教和留守儿童教育引导任务;建立学科教育培训专家组,定期开展以高校为基地的“院校培训”,并与实验区基地校本培训相结合。以上“四个计划”从顶层设计上同步实施,强化了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的责任,确保了服务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落实。
3.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的学习共同体
按照协同共建要求,闽南师范大学通过“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研修计划”等项目,定期为实验区中小学小开展校长、教师培训,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置换培训计划”,安排优质教师为实习生开设片段教学观摩,举办教学设计、说课等各类比赛,提供教学比武平台,提升实习支教质量。为提高实验区骨干教师学历层次,闽南师范大学结合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招收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配备高校导师与实验区副导师共同培养,建立由大学教师、师范生和中小学在职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素质的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4.深化高校内部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配套改革
为促进“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机制创新,闽南师范大学深化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全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应师范生个性化需求和在职教师发展,初步构建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的教师教育“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地方高师践行教育类课程改革作出有益尝试。二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五年来,学校投入45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构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对接平台,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训后测”教学能力和技能考评制度。三是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即在当年师范专业招生指标内,各专业大类攻读师范学生数由高校自主决定培养指标。1或1.5学年后开展“双向选择”,实施分流培养,提升师范生准入质量。同时,学校根据中小学对高学历师资的需求,开展“2+2+3”的“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推进师范本科与教育硕士衔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三、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