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一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2.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2.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3.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3.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3.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使师生、生生之间都能够形成信息情感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讨论、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多向的互动过程。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走入了误区。例如采取“分组式”讨论教学,一般先给出问题,最恰当的讨论契机是当学生们经过思考,开始嘀嘀咕咕地小声交流时。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对问题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行为学上讲,小声交流就是拥有结果但不明了的表现,学生开始主动交流见解,内心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有比较强烈的需要。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时采用课堂讨论,效果则较好;在新课讲授完后,让学生讨论一节课的收获,以这种组织方式作为课堂小结,效果也较好。
二、关注素质发展,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课堂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更应关注育人、发展的目标。课堂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互相帮助,达到对不同思维和方法的解释与分享,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如讨论前分好小组、学困生做讨论记录、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评价之中等。
三、考虑客观因素,谨慎采用讨论
实践表明,在学生群体中困难生较多的班级,课堂讨论效果较差。一是课堂难以控制,学生中“天南海北”聊天、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较多,开展难度大;二是学生本身知识水平限制,讨论深度低;三是学生心理“自卑”因素多,参与积极性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展课堂讨论,应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有效地开展讨论。在人数非常多的班级,教师在开展讨论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课前提前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分阶段准备,防止课堂上花较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
一、“教学创意”先于“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划。侧重于教学方式的创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构想,侧重于教学内容独特性,侧重于教师的个性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的集中表现。
简言之,所谓创意教学就是教师将创造力表现于教学中,不会按照相同既定模式进行教学,但也并非指某一种教学过程为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透过教师不断的自我充实发挥创造力,去重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最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知识探索的能力。正符合新课标下提出的“课有常而教法无常即教无定法”这一教学理念。
二、创意教学不是仅追求“求异”,更呼唤“求真”“求实”
【案例一】高一的某公开课《集合》
流程一:课前谈话老师围绕“我既喜欢…又喜欢…”、“我喜欢…”、“我只喜欢…”三种句式展开,明确分辨三个不同词句的含义,由此过渡到集合问题的分析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自然的,有必要的,完全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创设课堂问题相应的情景。
流程二:“拿到黄花的同学有6人,拿到红花的同学有7人,其中有3人既拿到红花又拿到黄花,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拿到花?”
流程三: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老师安排了好多的形象呈现,先是请拿花的同学上台,用两个布圈分黄花、红花圈出来,重点讨论既拿红花又拿黄花的同学怎么办。
流程四:学生演示完毕后再让他们画图表示出条件,然后再课件演示韦恩图。自始至终,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关注韦恩图每一部分的字面解释,而从未涉及“只拿到红花的有几人、只拿到黄花的又有几人”的讨论,更没有明确重复的3人实际上是数了两次的结果。
流程五:列式计算环节,老师更多关注算法多样化,关于为什么要减去3的讨论一带而过。其实当时一个孩子说得挺好的:“重复的,所以要减3”,这时若老师再给孩子一点时间讨论,适当引导,大家定能明白:6人里有3,7人里也有3,3算了两次,所以要减掉一个3。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雾里看花,仅凭模仿答题了。
整节课,每个环节象蜻蜓点水,只凸现出学习方式的外县性,忽视学习方式的内涵。忽略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忽略了这节课重点和难点这虽说是课堂有创意,这是有悖于日益理性的数学课堂。
反思这节课,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
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一个追求“求异”的教学创意,更呼唤“求真”“求实”的教学创意。
三、创意教学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设计时,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新知识的建构
1.创意教学不能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二】《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片段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复数的四则运算,是‘数’的角度来研究复数的,这节课我们要从‘形’的角度来研究,运用多媒体创设思维情景,屏幕上显示:
问题1:在几何上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实数?
生1: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屏幕上显示:实数(数)数轴上的点(形)
师:回忆复数的一般形式:Z=a+bi(a,b∈R),一个复数由什么唯一确定?
生2:有实部与虚部唯一确定;
问题2:类比实数的表示,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复数?
生3:用y=ax+b来表示(学生的想法很独特,偏离了教师的预设,不过执教老师没有批评,竭尽全力加以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做得还是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学生启而不发,学生的回答远远偏离教师的预设?教师在创设探究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1与问题2之间的跨度太大,这样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太大,以至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找不到附着点。如果我们在问题1与问题2之间增加问题3:平面上的点用什么来表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实部和虚部组成一对有序实数是否与点对应,这样可以用点来表示)。因此,在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创意教学需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案例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片段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Sn=1+2+3+…+n,又有Sn=n+(n-1)+(n-2)+…+1
2Sn=(1+n)+[2+(n-1)]+[3+(n-2)]+…+(n+1),得Sn=n(n+1)/2
问题3:等差数列{an}中,前n项和Sn=a1+a2+a3+…+an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a1+an=a2+an-1=a3+an-2=……=an+a1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得出am+an=ap+a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
,则a1+a2+a3+…+an=a1+(a1+d)+(a1+2d)+…+[(a1+(n-1)d]=na1+n(n-1)d/2(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建构知识。
另外在创意教学设计上我们要注意两点
1.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要顾及好学生,而要更重视学生全体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探究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以求得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2.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要更注重其他目标
2制作仪器操作演示视频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我们还制作了仪器课的教学视频。目前,针对学生实验的三个主要部分,分光光度计、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显微镜的实验内容制作了相应的教学演示视频。在视频中介绍仪器的主要部件,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等内容,充分反映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内容的各个环节,突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学视频会放在教学实验中心的网站上,供学生随时点击观看。此外,经常搜索网上有关于仪器结构、原理和操作步骤的动画和其它教学视频,放到中心网站,供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
3及时批阅上交的预习报告
经过以上的课前学习,要求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上交实验预习报告,并及时进行批阅,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这样,在仪器教学时,学生做起实验来条理清晰,教师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心中有数,对于预习报告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着重讲解。目前,我国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国外教育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国外医学生入学前已经通过医学实验仪器使用的预科训练,他们具备了较好的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技能,有的地区通过直接参加医学科研工作,使学生的医学实验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这种预科训练,所以仪器课程的开设正是适应新形势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需要的必要产物。近年,国内很多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基础实验仪器基本操作的课程,并且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研究内容主要都是针对仪器课程中原理构造抽象和操作规程陌生的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特点进行改革和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仪器设备的内部构造和仿真实验,教研室的教师在2011年也实施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但是,鲜有在实验前的预习环节上下功夫,通过让学生提前熟悉仪器,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经过以上改革,预习过程有序进行。首先,学生会阅读为仪器课程专门编写的实验报告册中的引导问题;然后,带着相关问题学生来到实验室面对仪器进行现场预习;同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观看教学实验中心网站上提供的相应学习资料;最后完成实验报考册上的题目并上交到授课教师手中进行批阅。
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
一、问题应能能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课例:[问题]查找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难易度应恰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在熟悉教材,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则取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
例如:提问可分为(1)判断"是什么";(2)描述"怎么样";(3)分析"为什么";(4)比较"有什么异同";(5)评价"有哪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针对差一点的学生;(2)(3)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4)(5)主要用来提问中上水平的学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问题应渗透于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提倡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探究、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将问题渗透于探究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抓住重点,综合设问
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课文的阅读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二、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七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讲究设问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得到提高。
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认识、情感、需要、自我意识等)的发展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思品课教育目标既不切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的道德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从大道理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以及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唯独没有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他们对“关心他人”和“被人关心”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别人和自己的需要,学会自己去认识道理,形成内在的道德态度,获得道德上的自主感和成长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改革思品课教学模式,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二、关于改革思品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充实和优化思品课教学内容
1.充实新内容。?可以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认识我自己”、“怎样过好双休日”等,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材料,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具有针对性。?3.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提供现实、生动的感性材料。
(三)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品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般密码编制理论中,称要传递的原文为“明文”,经加密后实际传递的是密码构成的“密文”,收信方则将其解密,恢复为明文使其可理解,就完成了通信任务.这其中加密和解密要用通信双方约定的方法,这一方法就称为密钥.更一般地,人们首先给定一个加密算法,不太严格地说,可把这一算法视为函数,函数的值就是密钥,而解密算法可以说是加密算法的一个反函数,使用同一个密钥(原函数的值)可将密文惟一地译成明文.
密码的关键就在于通信双方约定密钥而不被外界所知,外界对密码的破译也就指向密钥了.而且为了防止外界可能的破译,就应尽力使外人不可能积累在同一密钥下的许多密文,否则可用统计分析法等确定出密钥,世界战争史、外交史上有许多破译成功的例子.这样就经常变换密钥,重要的通信要每天一换甚至通一次信换一次.
这么频繁换的密钥怎样送给对方?如果随其他信息(用无线电或网络)易于失密,每次派专人送又不可能,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是RSA密码的长处了,它把密钥分成加密钥和解密钥.如A和B通信,A把加密钥公开送达B(可用明码电报或与上次通信同时),不怕外人知道,所以叫公开密钥,而解密钥留在自己处不送达B,B收到公开密钥后,用它加密要给A的信息,然后送回A(这也无须特别秘密),则A可用手中的解密密钥解密.
外人没有解密密钥,就无从破译密码了,那么加密钥和解密钥就没有关系了吗?当然不是,否则就无法解密了.不过这种关系正是建立在大整数因数分解困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由公开密钥得出解密钥要进行一个充分大的整数的因数分解,你无法分解也就无法破译.
具体的编码过程是,先找出两个不同的大素数p和q,再给定一个数r(一般是用计算机产生一个随机数或至少一个伪随机数,也可每次一换),使r与数(p-1)(p-1)互素,这三个数p、q、r就是解密密钥.
再求一个数m,使(rm-1)能被(p-1)(q-1)整除.严格表述为:求m,使
rm1(mod(p-1)(q-1)).
由于r与(p-1)(q-1)互素,所以m是一定可求出来的(有数论定理保证).再求出数n=pq.m、n为加密密钥,即公开密钥.
具体的加密方法为,设明文为x,可把x视为(或变为)一个大整数,设x<n,若x≥n,则将x表示为s进位的形式(s≤n,常用s=2t形式)的数,使其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小于n,再分数位进行编码.求一个数y(0≤y<n)使
yxm(modn)(可理解为,使(y-xm)能被n整除),y就是用m、n密钥加密后的密文.
解密过程为,求
z=yr(modn)(0≤z<n),
在限定的条件(0≤y<n,0≤z<n)下有(可严格证明)
δ=x,
即得出明文.
外人要想破译密码,就必须由m、n求出数r来.
2进一步重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力求全面发展
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素质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现代医疗卫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则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其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使得医学生只局限于专业学习,从而呈现知识面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状况对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等,就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医德修养、医学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3]。目前对医学素质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几个方面也不能忽视,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学生从业的准绳,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医学生医德的萌芽期,是医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医学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医德修养的培养,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强化医学生医德规范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态度。同时,科研素质的培养也是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使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基础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3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知识体系是从分化不断走向于高度综合,新兴的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而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高,他们的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得片面地获取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高校同样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比如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创新等。此外,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成一般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出现基础医学教育有关临床方面知识的缺乏、老化现象,而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迫切需要重视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临床再教育。同时,基础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基础型和应用型科学研究[5],才能不断融合新知识,让自己的课堂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比如给基础医学教师提供临床见习带教的机会,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不断地接触最新的临床技能,获取最新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教学手段的学习,不断根据新的教学工具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育的结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案。
4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常言道: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旧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讲解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他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的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营造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营造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到: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至此至57岁逝世,其间20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端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扣住文题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在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的回答到。“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克服自己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为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制造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的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问不当,不仅无益于教学,还会窒息课堂气氛,禁锢学生思维。
据研究发现,目前中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数量随意性大,一节课最多的可提二十多个问题,最少的只提一个问题;提问仍然是从教材内容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基本没有答案开放的,鼓励学生阐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反复重述、打断学生发言的情况比较严重;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不高;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些表现是目前课堂教学提问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提问技能,透过该现象能更深层地反映出目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掌握,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唱着主角,学生并没有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这种观念对课堂教学提问的影响在于,它使教师对提问的功能、目的、类型、作用等的认识和实际运用机械、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较差。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提问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提出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温故知新,联系已有知识
教学要真正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多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任何一个物理教师在上课时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学生无动于衷。在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列举提问,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也离不开生活。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物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三、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液体的蒸发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将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就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又如,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惯性知识时,教师举例:人绊倒时通常是向前扑,而人滑倒时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从而进入问题情境。
四、学以致用,采取应用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五、引起争论,激发思考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这样既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也可以把有关知识融会贯通,收到效果比单一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为此,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智力,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
1、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角度认为,问题是激发思维运动的主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思维运动的连续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通过这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提问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产生疑问—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启动的始点永远是一个问题。恰当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不可忽视的手段。它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加学生的智力,及时帮助学生诊断学习的障碍,同时,当学生学习热情较低、教学课堂乏味、沉闷时,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
2、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这也是许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依然按照机械、枯燥的逻辑思维展开,一句句严谨、教条的“为什么”、“怎么做”会让学生由乏味、厌倦逐渐升级为恐惧和逃避,这种课堂提问显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提出问题“什么是有理数”或者“有理数的性质是什么”等等没有思考和探究空间的问题,学生只要到书上找到对应的解释或概念就可以,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和总结,也谈不上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趣味性的导入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教师可借用蒙托夫的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心里默想一个数,然后除以2、加上3、减去5、乘以2、最后再减去心中默想的数,教师说出预测结果是-4,当学生对教师的“神机妙算”产生好奇时,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么?”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激发。
3、把握课堂问题的梯度
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又要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学习“圆的概念”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去了解圆的概念和一般性质,首先让学生思考,“车轮通常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听到是与自己生活相关并且很简单的问题,必然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圆的,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方形的”,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也会明白,这些形状的车轮不能转动,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椭圆形的也可以转动,可是为什么也没有做成车轮”,学生此时会陷入深度的思考中,可能部分学生会总结出:因为椭圆车轮的边缘到转轴的距离不一样,车子行驶会出现颠簸,而圆形车轮的一周到转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使教师及时的切入圆的概念,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乐趣。
4、拓展课堂提问的广度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过度和移动,通过课堂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临边垂直会有什么改变?这两个边垂直且相等呢?除了四边形的边改变,如果对角线相等或垂直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整理出没种限定条件下的特殊四边形并比较这些四边形的异同点,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化的拓展,学生在总结和整理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了问答式教学手段的束缚。
5、找准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是一个要注意时机的活动,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抛出问题,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才能在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学习兴趣淡薄、学习状态不佳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一课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在回顾旧知识后,教师可及时的将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告诉学生“四边形内角和可以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来求出的,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在学生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随便画出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一条对角线,也可以让学生将任意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猜想一下,四边形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并说说自己猜想的原因,通过这种适时的切入问题,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方式,不仅顺利的解决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