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3: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属材料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属材料论文

篇1

2陶瓷-金属封接

与玻璃-金属封接相似,陶瓷-金属封接亦有2种材料物理化学不相容和热应力问题。陶瓷-金属封接工艺主要通过陶瓷表面烧结金属化层的方式实现与金属材料的表面润湿。对热应力的释放则依赖于金属化层和钎焊过程中钎料的变形和缓冲。陶瓷-金属封接广泛采用的是烧结金属粉末法(如活性钼-锰法),该连接工艺主要包括陶瓷的处理、膏粉的制备、涂膏、金属化烧结、镀镍、二次金属化、钎焊等过程。陶瓷表面金属化层的质量是决定整个陶瓷-金属封接接头的主要环节。目前对该种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陶瓷表面金属化的机理研究、表面金属化强度提高、陶瓷与金属化层强度表征等。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对陶瓷-金属封接工艺及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张巨先等人[5]研究了不同陶瓷表面金属化时金属粉与陶瓷相的相互作用机理。针对w(Al2O3)95%陶瓷采用Mo含量不同的粉末对陶瓷表面金属化,指出在金属化过程中,Mo颗粒形成骨架网络,金属粉中的玻璃相填充骨架网络的空隙,并与w(Al2O3)95%陶瓷中的玻璃相融和,通过毛细作用渗入陶瓷,得到有一定强度的致密金属化层,当玻璃相含量较高时,会在骨架网络中形成较多的内闭口气孔。针对高纯Al2O3陶瓷[6],由于陶瓷内部无玻璃相及玻璃相迁移通道,其金属化主要通过Al2O3相表面细小颗粒的溶解、沉淀、析出及玻璃相对Al2O3陶瓷表面的润湿过程,实现致密结构。赵世柯等人[7]采用传统的Mo-Mn法对透明Al2O3陶瓷进行了金属化,获得了气密性可靠的陶瓷-金属封接件,并指出金属化层与陶瓷之间的结合主要来源于金属化层中的玻璃态物质表面良好的润湿性。由于制备工艺的限制,陶瓷内部存在随机的内部和表面缺陷,则其与金属封接接头的强度具有很大的分散性。石明等人[8]采用Weibull统计和正态分布,对氧化铝陶瓷的封接强度进行统计分析,试验表明,Weibull模数和变异系数可以表征材料强度的离散性。

3陶瓷-金属活性钎焊

陶瓷-金属活性钎焊工艺利用传统的钎焊方法,通过在钎料中添加活性成分(Ti,Zr等),可以增大钎料对氧化物、硅酸盐等物质的亲和力,实现钎料对陶瓷表面的润湿和铺展,完成陶瓷-金属的钎焊,而钎料对金属侧的润湿能力一般都较强,因此对其研究较少。相对于陶瓷-金属封接工艺,陶瓷-金属活性钎焊具有工序少、周期短、封接温度低、零件变形小等优点,因此成为近年来陶瓷-金属连接方向的研究热点。YLiu等人[9]研究了SiC陶瓷的活性钎焊(Ag-35.25Cu-1.75Ti)工艺(温度、保温时间)对接头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指出,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钎焊接头的弯曲强度升高,但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活性钎料与陶瓷间的反应厚度增大,形成较多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使接头的力学性能下降。此外,笔者通过XRD手段分析了界面的反应产物,发现陶瓷与活性钎料的连接面由SiC/连续细小的TiC层/不连续粗大的Ti5Si3层/填充合金层组成,从而验证了活性元素Ti与SiC陶瓷间的反应产物。ZWYang等人[10]研究了SiO2-BN陶瓷与因瓦合金的Ag-21Cu-4.5Ti活性钎焊。钎焊温度为1113~1173K,保温时间为5~30min。通过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分析发现,非晶态SO2在钎焊过程中活性较低,而h-BN与Ti反应生成细晶反应层的活性较大,钎焊过程中形成了100~150nm厚的TiN-TiB2反应层,从而实现了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接头。而因瓦合金中的Fe,Ni元素与Ti元素反应生成Fe2Ti,Ni3Ti,并固溶在Ag-Cu基体中,随着脆性相Fe2Ti,Ni3Ti含量的增高,接头的抗剪能力下降。李卓然等人[11]研究了95%氧化铝陶瓷与低碳钢Ag-Cu-Ti活性钎焊反应机理。试验采用的钎焊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5min。通过XRD方法对接头不同区域的物相进行分析发现,接头由Al2O3陶瓷/Ti3Cu3O/Ti3Al+TiMn+TiFe2+Ag+Cu/TiC/低碳钢组成,钎料中的活性元素Ti,一方面和Cu与Al2O3反应形成Ti3Cu3O和Ti3Al,另一侧由于Ti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导致Ti向低碳钢侧扩散与C充分接触,同时较小的C原子也快速向钎料层扩散,形成连续的TiC层,另外与Fe,Mn结合生成TiFe2和TiMn。

4陶瓷-金属过渡液相扩散焊

陶瓷-金属的活性钎焊工艺可实现两者的可靠连接,但接头的高温高应力下的环境适应性较差,这是由于活性钎焊的连接温度较低,若提高钎焊温度又会引起热应力的增大。而陶瓷-金属的过渡液相扩散焊可较好地解决此问题。陶瓷-金属过渡液相扩散焊的中间层一般为复合中间层,即由一薄层低熔点金属或合金熔敷在相对较厚的高熔点核心层上。低熔点薄层熔化后扩散进入高熔点材料并与之反应,使液相消失,形成的合金或中间层性质取决于高熔点核心材料的物理性质。JiuchunYan等人[12]研究了采用Cu/Ni/Cu中间层连接Al2O3陶瓷与6061铝合金。钎焊温度为58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的抗剪强度呈提高趋势;钎缝部位有纯Ni层、Al0.9Ni1.1化合物层、Al基固溶体的存在;钎缝中的Al-Cu的共晶组织增强了Ni层的扩散,并缩短了钎焊时间。MBrochu等人[13]研究了使用Cu-Ti/Ni/Al中间层局部过渡液相扩散连接Si3N4陶瓷和FA-129铁铝合金。预加压应力为300kPa,首先以10℃/min的加热速度加热到950~1100℃,并保温30min,之后以5℃/min的速度加热到1100~1200℃,并保温1.5~6h完成均匀化过程,最后以55℃/min的速度降温到300℃。其中Cu-Ti以粉末状夹在Si3N4/Ni之间,而Al以箔状夹在Ni/FA-129之间,最终接头的弯曲强度约为80MPa。李京龙等人[14]以Ti/Ni/Ti为中间层,利用局部过渡液相扩散方法对多孔C/SiC材料进行了连接。中间层中的活性元素Ti对C/SiC润湿性能良好,因而形成了能够沿连接界面孔隙渗入C/SiC基体内。接头冷却后可形成“扎钉结构”,从而提高接头的连接强度。

篇2

2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数控加工控制方法

2.1RBF神经网络及相关算法概述下页如图1所示,RFB的每一个神经元同输入层连接的向量W1i与输入的矢量Xq的距离设为b1,输入y=radbas[dis(W,x)×b],并且输出层的神经元对相应的输出函数采用线形的加权组合。对于基函数大齿常采用高斯函数:对于RBF的初始化及相关的学习可以参照图2。在进行训练前,先输入矢量X,与之对应的是目标矢量T以及径向基函数的一个拓展常数C。具体的训练目的是,求W1,W2以及b1和b2。当系统完成所有输入值的聚类以后,会自动求得每个隐层节点RBF的中心ci,进而确定相应的W1。在改进方法上,主要是针对第0个神经元进行初始的训练,排查出错误后自动的增加神经元[2]。

2.2难加工金属材料的RBF监控系统难加工金属材料的RBF监控系统构造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采用的是M317069的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速,SZMB-9的磁电转速传感器进行转速的测定,HK-NS-WY04的位移变送器进行对吃刀量的检测。一旦检测到加工过程存在问题,系统就会实行自主的参数控制。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神经网络所采用的最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结构的模型。它的输入模式具有线性不可分性,考虑到这些实行的是多层化的感知器网络,以实现多层次的网络输出,若最终的输出结果不是想要的,可以通过修改各个感知器的权值来达到目的。

篇3

2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毕业设计环节众多,但选题环节是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根据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专业性、可行性、实用性、新颖性、自主性和科学性[3]。(1)专业性:选题必须符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可行性:仪器设备等相关条件能够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工作量适中,确保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3)实用性:以工程实践和博士、教授进企业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与企业联合选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4)新颖性:避免选题的重复性或过于陈旧;(5)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择业意向或主观意愿在教师指导下自拟题目,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自主选题;(6)科学性:选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拟定题目。

3导师制度建设

导师制度是适应教育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通过一名导师负责几名学生,来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联系,使导师在思想、学习上、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同时也密切了师生之间教学与科研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学习上,凭借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或择业意向指导学生量身定制修业方案。此外,学生修业过程中,导师通过面谈、网络聊天、同事间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和知识竞赛,同时对毕业设计选题、报考研究生、就业等进行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组织的全面提升。为此,在入学伊始就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

篇4

2金属材料焊接中的防治措施

金属材料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缺陷,由此导致金属材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针对金属材料焊接中的缺陷采取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1防止裂纹的措施严格遵守焊接的相关规定,选择科学合理的焊接程序,做好对焊条的选择工作,酸碱性要分辨清楚,可将焊条放入保温箱中,防止受潮,随焊随取。还要对接口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洁,确保没有水分、油污或是锈迹残留。在焊接过程中,多采用小电流,按多层、多焊道执行,有效避免焊缝交界处产生裂纹。同时对焊缝形状系数适当提升,减小焊接的应力。

2.2防止未焊透、未熔合的措施在焊接前,正确选取坡口尺寸和角度,对于焊条直径按照规范标准进行选择。还要恰当的选择电流的大小和焊接的速度。焊接中,适当摆动运条,并且在融合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密切注意两侧情况变化。确保一切过程按照正确的焊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

2.3防止夹渣的措施首先要注意焊条,如果选择酸性焊条,就要适当加大电流;如果用的是碱性焊条,就要控制电弧的长度,不能太长,因为电弧过长容易出现夹渣。还要规范确定坡口角度以及使焊接速度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不可过快。

2.4加强焊工的技能加强对焊工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在选取所用材料以及施工环境,或是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姿势、控制等专业知识,确保在无外力作用下,焊接工作的有序进行,也能进一步减少焊接过程的缺陷。同时加强焊工的自检自控,对于不专业不合格的焊工进行培训,严格把控焊工的素质和技能达标。

2.5其他综合措施还有很多其他的综合措施,例如,密切注意施工环境,气温低于零度时,对于材质采取必要的余热措施、现场建立合理的施工清洁区、定期对于装备进行检查和修补、正确处理钨丝灯的打磨角度以及焊接停留时间、严禁管内有风穿过,将顶端进行堵塞,同时要保障施工环境时常通风,使空气湿度低于90%、以及保持氩气浓度不小于99.99%等措施。

篇5

1.2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结合“三性”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3]。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可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项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举办科技作品大赛,引导学生参加导师课题。通过组织协会、开办论坛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习,以学生创业促进学生就业。以地方科技园的资源优势为平台,鼓励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师以江苏省“材料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先进金属材料和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开放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科研项目中提炼综合性实验项目,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两次荣获一等奖,创新成果丰富,效果明显。

1.3加强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互动,促进产学研合作,整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资源通过与材料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点企业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形成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人才的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建设大学生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和“兼职硕导”,联合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而为江苏省培养科研及实用型经济建设人才。目前,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南方轴承、江苏国强镀锌实业有限公司、常州鑫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中钢精密锻材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别从铸造及轧制技术、热交换器焊接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新型镀锌合金成分优化、材料失效与防护等方面承担了多项产学研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关键材料和工艺等技术问题,而且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保障,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衔接。

篇6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化"师资队伍实践水平的提高必须寻求校企合作,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企业定期为教师开展培训班,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过程。支持教师参加岗位职业资格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我系逐步建设一支熟悉行业企业需求、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同时,企业可以推荐专业骨干教师与高技能人才承担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组织“双能型"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整个工程实践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教学能力。对于工厂实践教学我们将学生带到工厂,利用工厂的生产设备,聘请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师现场授课,比如玻璃窑炉的实验课程,我们就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依据企业的窑炉现场讲解整个窑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非常生动形象,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工程化实践能力。同时现场教学也增强了学生“工程化"思想,在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成为工程师,将来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化"教育中学生体会和掌握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分析方法,提升综合实践素质。

二、促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一直是工科专业的薄弱环节,如何借助“工程化"提升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工程化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工程化方面的培养,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基本仪器设备的添置与更新组建成工程中心,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满足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满足相关专业内涵与外延拓展需要。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利用蚌埠玻璃设计院等具有丰富工程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智力资源,利用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安徽鑫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安徽德力集团、凤阳珍珠水泥集团、海螺水泥集团等企业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化人才培养质量。

篇7

超量的Ni离子具有细胞毒性,会导致局部组织刺激反应或组织坏死,甚至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和过敏反应,Ni离子也会抑制细胞增殖,存在潜在致癌性。Ni的致病机理仍然存在争论。研究表明,在人体内二价镍离子利用Mg2+离子传输系统透过细胞膜。二价镍离子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质的配合基结合,不会在细胞核内聚集,因此不会引起癌变。但是镍的化合物可能致癌。镍的化合物表面电荷为负,溶解性低,更容易被内吞。当镍化合物颗粒被靶细胞内吞时,在细胞内发生反应,二价镍离子被释放,与DNA分子结合,结合的DNA分子若不能正确修复,将致DNA断裂或突变,从而间接引起致癌。镍离子会减弱DNA、RNA等酶的活性,减少DNA复制。镍离子通过降低DNA合成,改变DNA结构,抑制DNA的转录和复制,引起DNA和蛋白质交联以及DNA单链断裂,导致DNA损伤和细胞毒作用[21]。镍在一些生物化学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活性,比如氢化和脱氢反应。并且在一些氧化反应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当金属(Fe、Co、Ni、Cr、Mo、W和Re)和一氧碳化物反应时,形成羟基金属化合物,以液体、固体或复合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Ni(CO)6和Cr(CO)6化合物不稳定,这些离子对生物体有害。Ni(CO)6在常压下即可形成,在人体温度加速发生放热反应,释放镍离子。Ni(CO)6的有害作用与其抑制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有关,引起体内缺氧反应。Ni(CO)6分解形成的氯化物也具有毒性。

Al和V都是常用医用钛合金Ti6Al4V中的有害元素。在生物体内长期植入的Ti6Al4V合金会释放出Al和V离子,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Al元素在人体内形成的盐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导致人体器官损伤,此外Al元素会引起骨软化、贫血和神经紊乱。铝元素与无机磷结合,会致使磷缺失,会诱发老年痴呆症等。人体内铝元素的毒性和其与体内的生物配体反应有关[25]。有毒的三价铝离子取代人体重要酶及二价镁离子从而影响细胞机能。三价铝离子通过影响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将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三价铝离子进入细胞内将与亲和力高的钙调蛋白结合,导致其无法调控钙离子浓度,从而造成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机能改变甚至坏死。铝元素的神经毒性机理与铝离子与染色质中的DNA结合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改变基因传递信号影响细胞活性,引起神经元纤维异常蛋白质合成,从而造成神经元的病理改变。钒元素在人体内易于形成钒酸盐(VO3-,V5+)和钒氧阳离子(VO2+,V4+),它们进入细胞后被还原物质还原,并同磷酸盐、蛋白质、乳酸和柠檬酸等配位体结合。适量钒酸盐和钒氧阳离子对生物体的机能起有益作用,当其超量聚集时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钒酸盐和钒氧阳离子在人体内累积于肝肾、骨、脾等器官,其毒性作用与磷酸盐的代谢有关,通过影响钾、钠、氢和钙离子的ATP酶发生作用,其毒性可能超过铬和镍,引起致癌。钒酸盐和钒氧阳离子还与躁狂郁抑症有一定关系[30,31]。人体红细胞内的钾钠和ATP酶的活性与钒酸盐的浓度成反向关系,当浓度上升时,钠泵活性下降。躁狂郁抑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细胞不能产生新的钠泵(Na+,K+—ATP酶)有关,引起钠和钾进出细胞失调,使人体内细胞钠浓度增高,造成代谢紊乱。三价到六价铬离子等活性中间体在氧化应激反应和氧化组织损坏情况下会引起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当六价铬和镍离子达到一定剂量时,会干扰体内正常氧化还原反应,进而破坏细胞传递信号和基因表述。钴的致癌性在于其抑制了DNA的修复,而二价钴的毒性大于三价钴的毒性[7]。

2防护涂层研究

大量的医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NiTi合金在各种生理条件下未发现人体排异性反应和炎症,满足人体植入物生物学医用材料评价标准(QNB0030-1998)的要求,即无致敏、无细胞毒性和无致癌性,溶血性为0.13%。但是考虑到医用金属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人员仍对Ni离子溶出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持谨慎态度。金属材料的耐蚀性及其合金元素的毒性是影响其生物相容性的关键因素[32]。为了提高医用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抑制有害离子的溶出,对现有金属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已经成为必要手段。例如,在与生物体组织接触1000h的条件下测量镍钛合金支架释放的Ni离子的含量,机械抛光镍钛合金的Ni/Ti离子含量比为0.18,而电化学抛光合金的约为0.04。这个结果说明电解抛光大幅度降低了NiTi合金的Ni离子释放。目前,多种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或功能性涂层已被用于生物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如金属(Au、Pt、Pd、Ta、Mo)涂层、弹性高分子聚合物涂层、各种氮、氧化物涂层、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生物陶瓷涂层和固载骨形成蛋白(BMP),达到了改善耐腐蚀性能,提高生物相容性和降低有害离子溶出的目的。生物涂层的制备方法种类很多。等离子喷涂多用于口腔、关节种植体的表面处理。可以喷涂的基体包括纯钛、钛合金及不锈钢等,涂层材料有羟基磷灰石(HA),α或β-磷酸三钙、磷酸四钙及三氧化二铝等。

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新型涂层材料、涂层与基体之间的过渡材料、喷涂工艺及涂层与诱导性生物质的复合等。在种植体表面烧结的多孔结构有利于成纤维细胞形成紧密的附着及定向生长。离子束辅助沉积法克服了等离子喷涂时涂层与基体间附着力较差的缺点。Ektessabi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薄膜方法在钛合金表面成功地制备了附着力高的羟基磷灰石薄膜[39]。但该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应用。化学热处理法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形成微米级和纳米级结构形貌,获得特殊的表面物理和化学特性。该方法是一种热化学工艺,包括酸蚀刻和控制氧化处理,处理后表面无裂纹、与基体结合强度高。表面形成的多尺度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羟基化化学特性有利于细胞的附着、增殖和分化。通过酸蚀刻先破坏原有的氧化层结构,重新再氧化形成纳米尺度和微米尺寸的表面结构。其结构与二氧化钛涂层结构有明显不同。植入物经HF+H2O2处理后在模拟体液沉浸一周后评估Ti6Al4V表面离子释放水平,发现钒离子和铝离子释放水平明显降低。钛及钛合金通过表面形成薄的氧化物层抑制离子释放和反应,表面形成惰性层提高了生物相容性。另一方面,表面惰性导致纤维组织层的形成,抑制了骨整合。离子注入法应用较多的是Ca、Na、P、F离子注入和Ca-P联合注入。Ca离子注入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磷酸钙的沉淀物,促进新骨的形成。P离子注入在植入物表面形成TiP涂层,提高了基体的耐蚀性,抑制了基体有害离子的释放。

溶胶凝胶法可以使植入物在溶液中沉积薄膜时达到分子水平的均匀混合,有益于提高基体与涂层的结合强度。这种方法可以对形状复杂的植入物件沉积薄膜,并控制沉积膜的组成、厚度及形态。采用这种方法制造的薄膜包括TiO2、CaP和TiO2-CaP以及SiO2基薄膜。采用这种方法在NiTi合金表面制备了TiO2-SiO2薄膜,提高了基体的耐蚀性和血液等生物相容性,与基体有较高的结合力。在钛合金表面制成的TiO2/HA涂层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利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技术(PEO)又称微弧氧化技术(MAO),可以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以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TiO2为主的涂层,制备HA相或CaTiO3相涂层。含有HA相的磷酸钙涂层的弹性模量(30GPa)和人体骨弹性模量(20GPa)接近,可有效抑制应力遮挡造成的危害,同时,由于具有和人体骨接近的化学成分组成(包括Ca、P浓度和Ca/P比例)和较高的结合强度和密度,使该涂层能抑制生物材料内有害离子的释放。MAO技术使人工假体表面具备了生物活性和多孔性,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复合,促进了新骨形成。

篇8

1引言

变电站容量的扩大对接地网安全运行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接地体的热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在我国,由于资源、经济等原因,接地网所用的材质主要为普通碳钢。接地网腐蚀通常呈现局部腐蚀形态,发生腐蚀后接地网碳钢材料变脆、起层、松散,甚至发生断裂。某盐碱性土壤变电站现场与接地网连接的普通碳钢试片埋置2年后的表面情况。一般性土壤变电站现场与接地网连接的普通碳钢试片埋置226天后的表面情况。无论在盐碱性土壤中还是在一般性土壤中,接地网的碳钢试片腐蚀是非常严重的,其表面有许多局部腐蚀坑,试片边缘也不完整。

腐蚀是导致接地体事故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运行多年的接地网而言,由于腐蚀性土壤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以及电网设备等运行中的泄流造成的腐蚀使得接地体截面减小,甚至断裂,造成接地性能不良,不能满足热稳定性的要求,因而电路电流将会烧坏接地网,使得变电站内出现高电位差,造成其它主设备的毁坏事故,还会危及人身安全。由于接地网埋设在地下,一旦腐蚀严重到使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合格,甚至局部断裂时,对接地网的翻修改造是相当费劲和困难的,费用也是巨大的。因此防止接地网腐蚀,保证接地性能的稳定性,延长接地网的使用寿命,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生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接地网防腐蚀的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两条路线[1],一是研制耐蚀性能优良而且经济性好的导电材料以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碳钢;二是采用电化学保护技术以减缓正在服役的接地网的腐蚀速度,延长使用寿命。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接地网防蚀研究及应用”课题组经过长期大量的试验,已经筛选出耐蚀性能优良且价格合理的材料,可以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普通碳钢。

2试验情况

由于接地网土壤腐蚀是一个缓慢过程,因此为了能快速优选出所需的材料,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电化学测试,试验测试方法包括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扫描。由于变电站接地网要承受雷电流及电网不平衡电流的泄流作用,因此在对材料进行筛选时必须了解材料的耐电解电流腐蚀的性能,为此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材料的电解试验。试验所用土壤介质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其自腐蚀电位为-688mV。根据德国DIN50929土壤腐蚀性评价标准评价该土壤为腐蚀性土壤[2]。试验所筛选的材料为2种稀土钢材(CL4和CL5)及3种常见表面处理的合金钢(CL1、CL2和CL3)。为了便于对比,试验还使用了普通碳钢及镀锌钢。根据实验室初步试验的结果,在变电站现场土壤中埋置了一定数量的材料试片以了解材料在变电站土壤现场中的耐蚀性能。

(1)极化曲线测试

1)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即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阳极。其中工作电极是将各种材料制作成体积为1cm3的小块,留出一表面作为研究面,其余表面用环氧树脂密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插入电解池;辅助阳极为铂电极。试验介质为土壤水土比为5:1的浸出液。试验所用仪器为TD3690型恒电位仪,HD-1A型信号发生器及3086-1AX-Y型记录仪。

试验时,起扫电位的选择是阳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低100mV,阴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高100mV。每次扫描的速度为2mV/s。

2)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BETACRUNCH(VERSION)程序进行计算。

(2)交流阻抗测试

1)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介质为水土比为5:1的土壤浸出液和水土比为2:1的泥浆,试验使用的仪器为EG&G公司的交流阻抗测试仪,包括锁相放大器,M283恒电位仪。计算机3个硬件部分通过GPIB总线连接起来。软件为M398阻抗数据专用测量软件。

2)数据处理

以频率最低处的阻抗值(|Z|0.05)来表征材料在介质中的耐蚀性能。|Z|0.05越高,说明材料的耐蚀性能越好,反之亦然[3]。

(3)电解测试

电解时试验材料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用石墨棒作为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电解所用介质为变电站土壤的水土比为2:1的泥浆,电解时间为3h,电解电流为64.0mA,槽压为150V。

3试验结果和讨论

3.1极化曲线测试

极化曲线测试试验的结果可见,在这些土壤介质中,材料CL1、CL2的腐蚀速率较其它材料低,其耐蚀性能较好。

3.2交流阻抗测试

试验结果可见,材料CL1、CL2的阻抗值明显高于其它材料,比普通碳钢高出2个数量级。材料CL4、CL5的耐蚀性能与普通碳钢差不多,甚至有时还不如普通碳钢。

3.3电解测试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镀锌钢耐电流电解腐蚀性能较差,材料CL1和CL2的耐电流电解腐蚀性能较好,其耐蚀性能比普通碳钢要高得多。电解结束后观察材料表面可以看出,镀锌钢表面的镀层出现了局部剥离现象,而其它材料表面均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

3.4现场埋置试验

不同材料制作的试片在变电站现场土壤中埋置624天后挖出,经过表面处理后测定材料的腐蚀速率,结果可见,材料CL1和CL2的腐蚀速率较碳钢及镀锌钢要小得多。

同种材料,当与接地网连接时其腐蚀速率高于接地网不连接时的腐蚀速率,原因是与接地网连接的试片除了要受到土壤自然腐蚀作用外,还要受到变电站接地网泄流时的电流电解腐蚀。

在变电站土壤现场埋置试验过程中发现,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在不到1年时间其表面镀锌层就已经被电解腐蚀掉,而未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其表面镀锌层却完好。从现场埋置材料试片测定的腐蚀速率结果也可以看出,镀锌钢用作接地网材料时其耐蚀性能较普通碳钢没有多大提高,因此用镀锌钢材料来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意义不大。

4结论

(1)在土壤腐蚀性较严重的地区,为了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在设计时往往考虑采用镀锌钢。其防腐蚀的原理是锌的腐蚀电位较普通碳钢的低,在土壤介质中锌优先被腐蚀掉从而保护了普通碳钢,达到延长碳钢使用寿命的目的。在没有电流作用下,镀锌钢的使用寿命的确较长,在变电站土壤现场埋置试验的结论也是如此。但是作为接地材料,由于其要受到接地电流的作用,镀锌钢表面的镀锌层很快就会被电解掉,因而镀锌钢对延长接地网的使用寿命实际作用不大。

(2)根据实验室电化学测试的结果可知,无论是在土壤浸出液中还是在土壤泥浆中,材料CL2的耐蚀性能较其他材料的耐蚀性能好,是普通碳钢耐蚀性能的5~7倍。

(3)经试验测试表明,材料CL1和CL2的耐蚀性能较普通碳钢要强得多,这对于延长变电站接地网的使用寿命,确保接地网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考虑材料的经济性及来源等因素,本文推荐用非铜质材料CL2替代普通碳钢用于接地网防腐蚀。

参考文献

篇9

2面向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综合实验平台与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设置上,每门专业基础课均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即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固态相变原理实验、材料分析方法实验、材料成形原理实验、金属材料学实验、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等,进一步系统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合理配置实验装置和设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配合理论教学深入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实验设置上,基于专业整体学时有限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两个学期设置了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I和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II,通过系统规划、整合各课程的实验环节,使之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并能够在工程问题的解决和工程思想的培养上得到进展。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设置按照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层次系统布局,渐次推进。其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在课程学习的早期进行。重点对各类材料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实践上的验证和事实的说明,从而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以综合应用性实验为主体,重点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应用性、专业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原理、工艺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教学内容的实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设计创新性实验以学生设计、创新为主体。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及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命题、选题,开设、开发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完成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实验教学目的,有效利用实验资源,我们为实验人员及学生提供灵活的选择,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系列实验的大框架下,设置六个二级平台:(1)样品制备平台;(2)显微组织观察及表征实验平台;(3)相变测试及分析实验平台;(4)性能测试及表征实验平台;(5)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平台;(6)无损检测综合实验平台。在各二级平台中建设模块化的实验单元,为各类实验提供平台。例如:在样品制备平台二级平台下设置块材样品制备技术、薄膜样品制备技术、电镜样品制备技术、性能样品制备技术等实验模块;在显微组织观察及表征实验平台二级平台下设置金相显微镜的构造、成像原理与使用方法,金相组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物相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材料成分分析、表征方法,晶粒尺寸测定及评定方法,铁碳平衡组织观察,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铸造组织及缺陷的观察,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组织观察等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实验的要求,选择各模块开展实验。建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层次合理、功能基本齐全、规模适当的教学实验体系。

篇10

2.动态摊销系数双单位管理模式实施要素:

2.1搜集基础数据

实施库存管理的双单位管控模式首先要搜集基础数据:主单位:对于金属材料,主单位通常为KG;次单位:对于棒料、管料、矩管、扁钢等条状柱状管状的物料,次单位通常为米;对于板材次单位通常为平米;理论单重:在理论上,单重通常为每次单位数量的主单位数量;单位通常为KG/M或KG/平方米;主次单位换算系数=1/单重;摊销系数=结存主数量/结存次数量。

2.2基于一定的库存管理软件

由于实施双单位管理,在入出库环节会增加很多计算工作,如果这种计算工作不能借助管理软件进行运算及控制,将严重影响双单位管理模式的出入库效率及准确性,更严重一些可能导致双单位管理模式的难产。我公司目前采用和佳软件公司的ERP系统,该系统本身为每一个物料都设定了主单位及次单位,只是在给我们公司实施过程中,针对我们公司的金属材料库实施双单位过程中增加了主次单位自动转换、自动按照库存发料、收料误差控制等功能。

2.3控制要素

由于有了前期准备的基础数据,有了管理软件做支撑,我们还要注意在库房管理的入库、出库、盘点、移库等环节做好控制。

2.3.1入库控制:

在入库时,通过检斤来获得入库物料的主单位数量,通过检尺来获得入库物料的次单位数量,通过计算实际单重与理论单重的比值(以下简称入库误差)来控制材料采购环节的误差问题,避免出现超差问题。对于超差问题控制,通常根据每一类物料的国标来圈定一个该物料的实际单重与理论单重的误差允许范围,然后通过判断入库误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来判断材料是否超差。以Φ30的2A12~T4圆铝棒来说,该铝棒的国标为GB/T3191~2010,依据国标,该物料的理论单重为1.964KG/米,按照国标允许的误差为~2,换算成单重的允许下差1.724KG/平方米,允许上差为1.964KG/平方米。如果入库时1.724≤实际单重(实际主单位数量/实际次单位数量)<1.964,则系统自动判断为材料在允许公差范围内,可以入库;如果实际单重<1.724或实际单重>1.964,则材料超差,拒绝入库。

2.3.2出库控制:

在出库环节,可以直接依据测量次数量进行发料,系统记录发料次数量,并通过动态摊销系数来计算出库主数量。

2.3.3盘点控制:

在盘点物料时,需要主单位与次单位同时进行盘点,盘点次数量是盘点所得,盘点主数量=盘点次数量*动态摊销系数。

3.效果分析

通过动态摊销系数双单位管理模式的实施,金属材料库的管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3.1明确库管责任,减少了不确定性

以前单单位管理模式下,金属材料往往检斤收、检尺发,收发两个标准,出现盈亏无法界定责任;采用双单位管理模式后,严格按照次单位数量进行盘点,库房数量的盈亏依据次单位数量的盈亏作为判断依据,出现盈亏时责任比较明确。

3.2满足了使用部门对于次数量的掌握

由于金属材料是否足料往往通过次单位数量来进行排料,在库存管理模块能够直观地查到库存次单位的结存数量,便于使用部门的决策。

3.3减少了发料环节的计算工作

以前单单位管理模式时,发料时需要库管员计算次单位数量然后进行发料,现在系统直接展现的领料计划就是次单位数量,可以直接发料。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相关联的重要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在毕业离校前的一次全面培养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2-6]。然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受到限制,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如何针对目前的状况,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系统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该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由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来,该专业覆盖面宽,优势和特色明显,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得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也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论文质量严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和观点提炼能力弱,文献查阅不充分。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检索与所开展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过程中,文献查阅不充分,收集的资料比较凌乱,文献阅读少,对文献的观点缺乏提炼。

2.实验方案不合理,工作量不饱满。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时,一般都会安排较为饱满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不能有效归纳,实验方案设计欠合理,总会对实验工作量进行“打折”。此外,由于实验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往往会导致毕业论文工作量不饱满。

3.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论文撰写时,普遍存在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的问题,将实验所得数据简单地进行罗列和基本描述,缺乏从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4.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是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过程等章节,普遍存在着抄袭、拼凑的现象。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基本上都是从相近的几篇文献中整段成篇直接粘贴拼凑起来的,甚至连对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格式错码或者乱码都没进行检查修改。

5.论文撰写不规范。从内容上看,有的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英文摘要的语态、词态、主谓搭配和专业术语等错误较多,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不一致;有的论文表述口语化,结构松散、不完整,逻辑性差、缺乏条理,文章的前后没有合理地组织联系起来。从格式上看,毕业论文中常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文字排版、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有的论文中还有不少的错别字。

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花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时间逐渐增加,选择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的16~20周和第8学期的4~16周,共计18周。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是第七学期末,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也在此时逐渐进入旺季,考研学生利用第七学期的最后五周进行复习冲刺,求职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到了第八学期,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和企业的面试又占去大量时间,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若课题实验时间过短,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不高。

大学四年,各门考试都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而唯独毕业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因此,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思想: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只要我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了,学院就不会不让我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有些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论文,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毕业而做毕业论文,达不到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更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认真查找和阅读文献,不设计实验,不动脑筋,对课题目的、要求、方法等不熟悉、不理解,对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以为然,临近答辩撰写论文时,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将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去完成,而到了企业之后,繁重的工作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二)指导教师的原因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包括:申报毕业论文题目、下达任务书和外文翻译、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以及论文修改,准备各种记录材料。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充,分配到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大概在4~6名,总体来讲指导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由于生均实验仪器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指导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大部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与科研和教学相比,毕业论文工作给指导教师带来的回报低,加上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要求不严,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互动,缺乏定期检查和监督;甚至有的老师让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管不问。

(三)管理制度的原因

学校为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客观公正的考核,缺乏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淘汰机制,最终使制度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往往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迫使教师对毕业论文采取过分宽松的政策,暗中降低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迁就的态度,论文成绩评判和答辩过程不严谨,几乎没有不通过答辩的论文。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开放选题

改变教师分配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的模式,以系为单位,所有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上报题目和任务书,根据指导教师的能力和实验条件严格限制每位指导教师上报课题数量。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工作量和实验室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题目不能过大、过深,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最终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课题难易程度进行自主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提前启动毕业论文

以往毕业论文时间是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集中,且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让学生在第六学期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带着课题在第七学期学习《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方法,在培养和提高论文检索、翻译和撰写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在第七学期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这样能使学生提前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的时间,安心去准备考研、复试和找工作,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时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主动性

让学生知道本科毕业论文是其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指导教师。在从课题库完成选题以后,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了解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要求,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进度,开展实验、分析结果,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开展必要实验准备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加强教师指导

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工程问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促使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科研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鼓励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建立指导毕业论文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以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充分调动积极性;而对工作缺乏能力、教学不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让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的整个工作状态、进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学习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除了进行论文答辩外,在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实施全程跟踪。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院系成立了检查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工作进展实施集中检查,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进行认真论证,避免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而偏离主题,或因实验条件不够而中间改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教育,在规定期限内督促整改。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率超过10%就不予答辩,退回修改。答辩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任务没完成、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盲评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正式答辩前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同时根据学生的预答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严格答辩程序,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答辩,详细记录答辩内容;从平时工作、中期检查、论文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四方面客观地考核、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严格实行答辩不及格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做论文修改,进行第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不通过者,当年不予毕业。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王淑梅.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67-69.

[3]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0):123-124.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属材料;教学

高职院校金属材料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了解金属材料的成分、结构、生产工艺以及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通过工艺设计提高金属材料的质量、性能,延长金属材料的寿命,开发新的优质材料。学生所必修的金属材料专业课中概念很多,并且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感觉枯燥,产生厌学情绪,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金属材料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1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有许多特质。他们普遍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如别人,将来什么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对未来也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缺乏勇于拚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学校他们整天懒懒散散,消磨时光,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此外,他们中的部分学生是 “问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反感、厌恶学习。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给学生以感性知识,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想像。”例如,在讲金属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时,可以用语言描述擀饺子皮的过程来加以说明。因为,在面团变成饺子皮的过程中就包括了两次变形,而且是学生们看到过、能想得出的,这就让学生对金属的弹性变形的塑性变形有了很好的理解,而且会记忆深刻。此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将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进行过渡,在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先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然后再独立思考,独立提问,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觉得着学生学习金属材料相关课程的方式和努力程度,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知识掌握牢固,理解透彻。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那么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绪论课的教学,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当中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给学生以兴趣、好奇以及探究的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措并举,切实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金属材料相关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讲金属材料形成的时,可以用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作为引子,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寒光逼人,异常锋利,可以就此讲到剑的生产所涉及的材料、成分、防锈处理、铸造等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在学习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这一节内容时,可以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刀一用就卷刃,有的却毫发无损,这是为什么呢?奥秘何在?在讲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可以列举自行车中的不同部位因受力不同,所以需选择不同性能材料,使学生加深对对材料力学性能在产品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3 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支粉笔、一个黑板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金属材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学原理相关内容抽象、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太零乱、太枯燥、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学生难讲,学生难学,不能牢固掌握有关专业知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计算机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计算机教学条理性强、关联性强、直观明了,并且软件的色彩丰富,能够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不但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把老师传授的知识、书本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金属材料教学是一个科学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教师要想讲好,让学生学好,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多措并举,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首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拥有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培养他们学习金属材料相关课程的兴趣,使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上金属材料这个专业,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信柏,“金属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8(3)

[2] 王建华, 苏旭平, 王鑫铭, 石英,“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3)

[3] 张万红, 徐晓峰, 成国煌,金属材料成形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