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更增加了电子产业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电子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强劲的增长势头给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但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建设还不够优秀,造成了社会上众多该职位的空缺。因此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也成为我国如今的必须,在目前我国该特色的建设之中,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在近几年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的方案以及展示了建设之后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一)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未来的应用中将会十分的广泛,该行业的需求将涉及到各个行业,所以现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并且要具有极强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培训教师的优秀性,所以打造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基础的,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定出完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立,首先需要对教师的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加强学校内部教师的学习与校间教师的交流,更要建立一个不同层面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的多呈次需求。
(二)改善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多年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合现在教育的特点,根据目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社会的需求,制定出一套新的适合现在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改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改进,将教育体制进行更加的完善。在加强学生培养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培养出自己的经验。
(三)开展多类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更要通过开展多重类型的实验进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实验的主要部分,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也可以写下心得及实验的收获体会。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组成团队的方式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让三到四个学生为一个团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讨论,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体会到实验的兴趣。
二、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
(一)教学科研等成绩上的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加强及教育资源的增加给在校学生的成绩及教学和科研上的成绩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在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改革的这些年中,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获得了众多的奖项的同时,学生们也凭借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获得了众多的优秀奖励。在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改革建设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大学阶段受到优秀教师的实践训练及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培育的学生都具备了在电子行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开发、制造、生产、维护及管理等能力。随着改革建设的进行,教师们融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可以帮助学生讲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应用,加强了学生的锻炼,更有效的帮助了成绩的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加强
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近年来的就业率、签约率以几乎到达了100%,这表明了近年来电子信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充分的表明了近几年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改革具有了显著的成效,明显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样伴随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增多,学生获奖的次数也渐渐在增加,并且一个班级内就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大学生竞赛奖及数学建模竞赛奖。并且近几年中,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部分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将是他们在今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因此收获了如何做事成功的秘诀。还有学生撰写论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刊发了学术论文数十余篇,包括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均比以往获得了更好的成绩,极大的增加量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信心。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增加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完善了教育的体制,增多了专业上的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实验过程中的单调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在和传统的实验学习过程相比,在创新过后的实验课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们学习的主观性中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工程在改革建设之后的显著效果。同样在建立了团队合作之后,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及学习讨论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加,这些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在团队中不同学生特长之间的借鉴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各个学生本身的成绩。这样的团队合作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课程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这必在今后的学习路上给予极大的帮助。
三、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历时多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更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们的应用能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加强建立,改善了目前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育及实验教育进行结合,使教学的成果显著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此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立为今后其他专业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摘要:人才培养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广东白云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规格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等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关键词 :CDIO;“3+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3—03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教研教改项目。
收稿日期:2014—10—07
作者简介:龙诺春(1964— ),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技术。
余丽红(1985— ),女,湖北咸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林春景(1963— ),男,福建普田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结构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同时,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来看,“985”高校和“211”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定位模糊,大多采用“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条件的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人才要求,导致出现生产一线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用人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一、CDIO教育理念与“3+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愿景、一个教学大纲和12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CDIO的愿景是利用现代工业环境,以真实的产品或系统为载体,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CDIO的教学大纲反映了这个时代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目标的主流要求,对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逐级分别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具体化、可观测的目标体系。[1]CDIO的12条标准分别考察专业培养理念、课程计划的制订、设计实验和实践场所、教与学的方法、教师提高以及考核和评估等最根本的、体现CDIO工程教育特色的要求。[2]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面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它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改良)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学校内进行三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教学,进行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构建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即以什么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因此,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然后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关键。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地方区域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一线,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培养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能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厚基础、重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具有专业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电子工程项目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流程,具有掌控和管理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
5.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修养和素质修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门工程学科于一体的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广东白云学院的定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理念,基础学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置,相关主干学科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能力为本”为原则设置,以“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由五大模块组成: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语言与写作、体育与心身健康、形势与政策、职业与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2.自然科学知识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分电子工程和嵌入式系统两个方向。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专业课程有电子工艺、感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电子工程方向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
5.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类方面的基本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属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同时,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是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对工程项目和系统的掌控能力。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性质要求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选修课程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征和行业需求表明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本专业的主要特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4]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与应用综合训练两个教学环节。大多数课程有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学时按总分时的25%~50%分配,有些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课程实验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设置,重点是设计性、综合性内容教学。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应用综合训练主要是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安排在适当的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综合训练按训练项目和开发项目分类。训练项目主要有电工实训、电子线路CAD训练、程序设计综合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能力;开发项目主要有模拟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电子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学生的小应用系统设计与系统调试等基本能力。
(三)专业课外活动教学项目设置。课外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专业应设置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课外环境下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成才空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教学项目的设置应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赋予课外活动项目一定的学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做到课外与课内相贯通,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项目,又要考虑到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课外活动教学项目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可以从语言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拓展和整合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规划运作和操控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
(四)企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企业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教学体现了在现代工程实际环境下,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企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新技术、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通过企业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综合素质和技能构成,企业实践教学包括: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六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设计(论文)应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进行选题,真题真做。
为满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3+1”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CDIO 理念的“3+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参考文献]
[1]徐武雄,钟东.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
[2]顾佩华,陆小华.以设计为导向的 EIP-CDIO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善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毕业生适应的能力,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难点,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现厚基础、宽口径以及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高职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所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点。
1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由于环境、资金、观念以及师资等方面原因,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同专业培养的要求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认为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理论课进行验证以及补充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目的也是为加深理论课理解,或者将实验教学片面地作为教学一个实践的环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在高职当中客观地存在,这就导致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甚至有些实践教学的环节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实验课仍是主要用来演示以及验证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比较模糊,同时成绩考核也比较片面,实验教学的体系更谈不上完整。
第二,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健全。高职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中心往往是由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的实验室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的实验室而组成的,通常被称为三路实验室,从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地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片面注重理论验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工程素质培养却存在很多约束。尤其是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定位也不够清晰,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似的实践教学未能真正实现自成体系。
第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科学。首先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过多,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比较少,同时封闭式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多,而开放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单科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在目前高职开设的实验课程当中,缺少那些同工程实际问题结合并且有着综合性以及研究性的内容,因而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专业能力领域缺乏有效方法以及手段,导致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环境以及条件。
2 改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
第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片面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职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当中,例如在DSP技术实验、电子综合设计实验以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当中安排一些自选的设计性以及综合性的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条件,便于他们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他们主观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探索以及创造性学习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或者由学生同教师商讨来选择实验题目,并拟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指点以及引导,并且通过实验室开放来做好实验,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16-03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NG Shuyan, MA Chunlong, HAO Junhong, ZHU Juan, TIAN Jiya
Abstract Present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education objective, 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is so-called “four levels, six modules, four kinds of ability”,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actice ability
随着现代科技与工程的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中,民办高校在生源层次、学生特点和办学基础等方面都不同于地方普通高校,应考虑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监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1]。本文结合长春光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
1 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形式无法替代其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在谈论或开展实践教学,但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实践教学总体上水平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2]。
1)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许多民办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约80%,实践教学学时只占总学时的约20%,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2)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教学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工程应用的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只能照本宣科。
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严格。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达标。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由于缺少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 “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由多个要素组成,具体包含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3-5],在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大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是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根据岗位群的要求,构建了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框架的“四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依据四种能力的要求,为了实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完善并改革了原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四层次。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把实践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研究实践层四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综合,层层递进,是一个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为一体、专业能力学习和职业化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础实践层。基础实践是本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实践,通过开设基础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子产品安装焊接能力,具备读图能力,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技术指标测试能力及调试能力。
②专业实践层。通过专业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相关的重点内容,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实验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③综合实践层。综合实践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能力,增强工程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毕业专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职业化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
④创新研究实践层。科技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在这个层面上包括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
2)六模块。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包括课程实验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科技创新模块与职业化教育模块。
①课程实验模块。课程实验是针对于某一门理论课设置的。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课程实验的性质,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②课程设计模块。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课程实验,学生要经过查阅、分析、总结资料、设计任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也可是多门课程综合的。
③实习、实训模块。实习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④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适当的项目研究为背景进行研究。通过多个方面(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订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⑤科技创新模块。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础,对四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实践创新学习任务,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院组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同时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省市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电子竞赛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维护与管理工作,当教师科研助手,参与科研项目。
⑥职业化教育模块。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没有职业化教育模块,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增加了职业化教育模块。把职业化教育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增加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如单片机应用设计师与嵌入式工程师等培训课程,使许多学生考取了相关证书,提高了工程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六模块”融合在“四层次”中具体实施。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为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采取以下措施[6]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学校根据各学院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采用专家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形式分别进行。
对实践教学进行专门的教学督导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成立了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督导,通过随机听实验课、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实地考察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行。
加强学院自身监控与评估 电气信息学院在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基础上,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制度,使实践教学质量与每个教师的经济利益相关。
本专业成立实践教学监控小组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由本专业的负责人为组长的实践教学监控小组。该小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互相听课,检查实践教学文件。
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
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要使“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7]。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抓好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加大投入,同时依托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结合“吉林省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教学资源,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工作,能够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毕业后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培训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配备“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吸引与留住实践教学教师,采用了相应的措施:
1)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待遇;
2)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定期外出学习、交流,并鼓励其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3)部分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可以由实践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编写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大纲、计划、教材、总结等,并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同时编写了相应的实训室操作规程和实训室管理条例。
为学生配置专业导师 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让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专业导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5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工程能力为核心,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目前已与吉林省奥利夫电梯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出一批电子信息行业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6 结语
通过构建“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完善并增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学生得到了全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工程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增林,关秀峰,沈呈民,等.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6-57.
[2]王雪芳,邱仁辉.“四模块、四层次”网状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73-76.
[3]田纪亚,李晓光.民办高校理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22-2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87-02
一、引言
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专业的技术文献或资料,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读不懂英文技术资料而增加了专业知识学习的困难。英文摘要是毕业论文和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不会用科学的专业英语表达方式撰写,影响了论文质量,甚至可能影响正常毕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学学基础英语后扩展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掌握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翻译技巧,具备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写作能力,并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相关专业的英文科技论文[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2],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难点。
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既是基A英语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3]。但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4-6],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重要的,否则无法正常毕业,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备考中。另一方面,在多数普通高校中,专业英语都被设置为电子信息专业的考查课。很多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即使考试不通过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性差。尽管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多数教师仍是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一般是从生词识读开始,到文章的逐字逐句翻译。专业英语文章多为与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相关的说明文,无论内容还是文体都不如基础英语丰富,仍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另一方面,专业英语教师多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在专业英语应用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是无法与经过专业训练的基础英语教师相比的。
第三,教材内容侧重成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教材将基本原理的推导作为文章内容,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已经熟知这些基本原理,会感觉文章内容没有新意。有些教材选取文章多从微观角度描述现象,如电流的形成、电阻如何导电等,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很少关心这些微观现象,而是更注重如何更好地应用。
三、讨论式教学环节设计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讨论情境,让学生高效愉悦地接受知识、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7]。在国内外,讨论式教学法被广泛应用[8-10],它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11]。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应用需求,提出采用组织口头报告的方式实现讨论式教学。在专业英语的应用实践中,如学术报告、工作报告、产品会等,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口头报告。口头报告是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教学是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其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兴趣性和可讨论性的口头报告题目。口头报告题目要源于教材,又适当高于教材,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拟定学生感兴趣的、可讨论性较强的题目,例如,以“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DSP、FPGA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身边的应用”等作为口头报告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
2.合理分配课时,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参与度。分配课时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应用方法,如专业英语的行文及结构特点,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口头报告的规范与要求等预备知识。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讨论,真正在口头报告实践中正确应用和巩固教师讲授的专业英语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口头报告的各个环节中。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人数为80人左右的教学班,3―4人一组,每人5分钟口头报告,效果较理想。
3.教师现场主持,引导演讲者与听众,保证口头报告和讨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该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讨论问题的核心,也便于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例如要求学生讨论报告中被动句的用法是否恰当、长句的结构是否正确等。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讲去听,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展开讨论,会引起他们对知识点(如被动句的使用、长句的结构等)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对报告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以恰当的方式随时给予演讲者必要的指导,尽可能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学术报告场景。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次用英语做正式的口头报告,必然会出现一些小失误。
4.归纳总结讨论结果,点评专业英语应用中的亮点和不足。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对讨论的问题给出具体且全面的答案,这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
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的讨论式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突出应用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8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他们更乐于参与到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多次口头报告的锻炼,学生掌握了专业学术报告的表达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口头报告经验,这为其完成后续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面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1):63-65.
高职由于环境、资金、观念以及师资等方面原因,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同专业培养的要求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认为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理论课进行验证以及补充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目的也是为加深理论课理解,或者将实验教学片面地作为教学一个实践的环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在高职当中客观地存在,这就导致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甚至有些实践教学的环节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实验课仍是主要用来演示以及验证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比较模糊,同时成绩考核也比较片面,实验教学的体系更谈不上完整。
第二,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健全。高职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中心往往是由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的实验室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的实验室而组成的,通常被称为三路实验室,从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地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片面注重理论验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工程素质培养却存在很多约束。尤其是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定位也不够清晰,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似的实践教学未能真正实现自成体系。
第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科学。首先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过多,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比较少,同时封闭式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多,而开放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单科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在目前高职开设的实验课程当中,缺少那些同工程实际问题结合并且有着综合性以及研究性的内容,因而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第四,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专业能力领域缺乏有效方法以及手段,导致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环境以及条件。
2改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
第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片面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职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当中,例如在DSP技术实验、电子综合设计实验以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当中安排一些自选的设计性以及综合性的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条件,便于他们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他们主观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探索以及创造性学习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或者由学生同教师商讨来选择实验题目,并拟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指点以及引导,并过通过实验室开放来做好实验,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大力实施实验室开放。实施实验室开放,可以让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当中规定的实验教学前提下,在课外的时间对他们开放,让学生完成自选的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包括课程设计、技能竞赛、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大力实施同时积极支持利用实验室的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的制度。这种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将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的重要条件,并且结合实验方法改革还有创新能力培养,来制定实验室的开放计划。高职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要求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来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或者创新设计。
一、引言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华盛顿协议》多数成员国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且用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传统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育偏离工程师培养目标,工程训练不能形成主流从而浪费了工程训练资源,实践训练课程缺乏且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4]。中国2015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设定机制来跟踪和评估学习过程,强调完善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发展性[5]。根据中国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至2016年,全国共有576个专业通过了认证[6]。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经过4年的改革,在2015年通过了专业认证[7]。其他高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8-10]。但是直到2016年仅有10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生所处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症正在日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有效掌握一种或几种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正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文中简称“认证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5],认证标准为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电子专业要将这7个要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打造“吸引招生-全方位培养”的学生辅助模式
本校电子专业在陕西省内是一本招生,生源主要是省内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录取分数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奖助体系,争取优质生源;学生入校后,学校应该加强服务辅助意识,在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加强师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
(二)制定与行业需求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证标准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包括毕业时的要求,还要体现学生毕业五年后要具备的能力和事业发展预期。本校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特别要突出“需求性”和“特色型”。本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广泛邀请电子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家参与,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召开讨论会,邀请学生、家长、不同层次的企业家参会,通过这种形式让培养目标及时跟随行业发展。
(三)制定符合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把检查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尺子。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项,分别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5]。根据这12项的导向,电子专业要进行大量调研,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设置对应的教学活动群,并改革现有的成绩单形式,新的成绩单应该清楚列出毕业要求,每项要求对应的课程和实践培养项目、考核方式、反馈机制。新版成绩单的作用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入校起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企业需求;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它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资料。
(四)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包含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和竞赛等环节并没有设置学分,同时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配合度欠佳。因此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支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目的,必须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改革,课程设置时要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要围绕实践技能开设课程群,将授课教师集中起来讨论授课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层次递进;课程群要以完成某一项技术学习为目标,统一设计课时和学分。最后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技能学分,将所有形式的实践环节(科技实践为主,文娱为辅)均以学分形式体现,改变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状。
(五)优先建设“需求导向”双向对接的实践体系
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专业要根据行业的技术需求高效安排时间,要将学生的优势精力投入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上,要优先设计实践体系(包括实践操作和实践平台建设)。有效的实践体系既要能支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也要能及时与电子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接。改革重点要将实践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整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上,重点讲授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操作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将现有的豆腐块式的短时实验课按照技能类型进行整合,例如,可以集中开设信号处理类专题实验课,增加课时,设置单独的实验学分,引入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项目,将现有的演示实验设置为学生作业,专题实验改为应用型实验。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操作环节,改革方法是“强调持续性”。以毕业设计为例,目前是在大四第2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前3年半内工程设计经验几乎为零,理论知识薄弱。学生总是面临着大四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时间冲突。改革思路是可以将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合并,以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计技术研究项目,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要求学生从入校起就选择至少1个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学习和开发,通过考核获得实践学分。这些技术研究项目选题必须依据行业必需的关键技术设置,而且要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挂钩。学生可以用研究项目的成果参加竞赛、写毕业论文。通过持续性的利用学生的时间,还可以改变毕业实习只有三周的鸡肋现状,从而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最后,实践体系建设要探索将教师实践项目、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大投入建立支撑专业认证要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落在实处,让已有的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发挥起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点要放在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的改革上,从制度上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工程开发、培训进修、对外交流、到行业和工程单位挂职锻炼等,培养工程型教师。
(七)建立完整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持续改进,这主要通过各种评估与评价来实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电子专业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反馈与管理效果较好,实践环节反馈比较欠缺,保障效果不明显。改革的思路主要有:(1)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如督导组听课,专项评估等,探讨监督机制的架构和运行方式;(2)增加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用人单位评价制度。这个环节在现阶段基本是空白,必须重点建立校外反馈机制,包括运行方式、覆盖面及反馈频度、使用的载体等方面的探索。(3)强化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包括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评估每门课程是否达到认证要求,并形成反馈整改机制。
三、结语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新的形式下,必须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以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建设支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够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的培养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服务保障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3.
[2]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2-85.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6.
[4]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5]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EB/OL].[2017-5-8].
[6]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通过认证专业名单[EB/OL].[2017-5-8].
[7]刘光伟,王俭,张凤阁.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8):96-97.
[8]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38-40.
中国分类号:H19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直接服务于我国通信、电子行业的重要工科专业。随着通信业和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那么人才的培养方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微机原理》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本质和工作原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单片机、DSP等课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中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学业教学的规定: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符合高级工程的要求。因此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指令,以及培养学生汇编语言的编程能力。但是8086系统早已淘汰不用,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不同的系统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那么针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的,在《微机原理》的教学当中应该是重点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外部接口的使用[2]。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内容,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当学生有了二进制运算的基础之后再适当地讲解CPU的内部结构,目前微型计算机的CPU都是采用了哈佛结构,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DSP系统也是采用哈佛结构,因此这部分的内容也需要详细地讲解。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电路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接口芯片的使用。那么在讲解《微机原理》这一门课的时,要结合数字电路的知识,重点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接口芯片使用。例如:AD0809、8255、8253等这些常用的接口芯片,在电路设计上应用很广泛。而且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另外,寻址方式和存储器也是《微机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的单片机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从原理上掌握。
在计算机专业和控制类专业中,汇编语言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微机原理》学习的重点。但是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弱化处理。因为汇编语言作为一门低级的计算机语言,如果只通过课堂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学生在学了80x86系统的汇编语言之后,即使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使用,因为不同的处理器芯片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在后期所学习的单片机、DSP系统等课程,普遍采用C语言编程。基于C语言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而且C语言的通用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少而精地讲解汇编语言,同时要补充C语言的内容。
三、更新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和实现,也就是说,实验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那么将起到巩固理论课堂中所学到知识的作用。既然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改变,那么《微机原理》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汇编语言实验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但是实际收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微机原理》实验中,汇编语言部分要压缩课时量,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编写和调试程序即可[3]。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直接使用,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的内容。芯片应用也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时量的内容,可以培训学生对芯片使用,以增强学生设计电路板的能力。而且芯片的使用和电路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具备有的能力。并且在芯片应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怎么根据引脚定义进行电子线路的连接、怎样根据控制字的格式定义给芯片进行初始化等。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款典型的可编程芯片,应该要包含有AD、DA等芯片的使用,这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在实验课前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与课后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在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4]。待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实验步骤都熟练后,可以安排一些创新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最后,根据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最终的成绩评定,应当采取实验成绩与现场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5]。在实验过程中还应当开设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在规定的时间教师验收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并要求学生答辩,学生成绩采用答辩和检查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评定。
四、更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微机原理》这门课中应当积极探索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符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新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随着新的教学方法提出,那么考核手段也应该伴随着提出,考核方式再也不能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应当包括考试的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应该与考试成绩占同等比重。更新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微机原理》教学中,在课堂上能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除了课堂教学生理论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作品。其中所设计的作品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和文献资料。《微机原理》是一门理论知识多、技术性强、实验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课,如果只靠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是很难达到这一门课的要求,学生应当多阅读查找相关的数据和文献资料[7]。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立问题,课后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根据问题的内容撰写报告。所撰写的报告要明确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所提出的方法必须要有依据,标出方法的出处。最终学生所选的报告也应当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本文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减少汇编语言的内容并增加接口芯片芯片应用这一部分内容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工程训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青林,解争龙,田俊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学报,2007(9):118-119.
[2]李宝华.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教学改革[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金红.提高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43-148.
[4]潘丽峰.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