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

篇1

已知结论的论证是计算机传统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重点,期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实践技能都能够得到培养,但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除此以外,笔者所了解到的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项目都稍显陈旧,而这些实践课程大多安排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这种教学安排让人感觉到实践教学只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附属和辅助,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自然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学习失去兴趣。

1.2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高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完全遵循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指导来进行操作,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极为狭隘,社会工作实践时习惯按部就班,创新创造能力就此被扼杀。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缺失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被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之中。许多实践教材中不仅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数据表格,甚至还将实践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列在教科书上,如此“细致”的实践教学让其失去了教学意义,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小。

1.3教学考核管理的不完善

对于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的管理而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且教学考核管理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估工作造成困扰,无法激发并调动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整个课程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2提高计算机教育实践教学效率的看法和建议

2.1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

全国各所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学期的学时数在48节左右,教师可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分为28和20。除了这两大教学板块以外,还应设立一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时间为1周左右。对于大二、三年级的学生,依据其专业课程及相关工作的需求,可分别开设FOR-TRAN、VB、VFP、MATLAB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从48到63不等,课堂理论教学的课时数为28到31,实践教学课时为20到32。除了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可结合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类别设置了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像VFP实践课程和VB实践课程都是比较典型的,实践课程的时间大约为1至2周,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打下基础。

2.2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备知识内容为主,延伸知识则以自学为主,教师从旁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office办公系统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字、图、表、库、网的初步使用和网络的简单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更为详尽的了解,并能够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础的操作技能。(2)以典型教学案例为主线,采用讲授与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文档编辑中图片插入为例,这一动作行为的完成其实有很多种渠道,笔者在讲授这一实践内容时,采取了边演示边讲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不会像传统理论教学那样感觉到知识实践学习的乏味,演示教学还针对不同情况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应用,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来判断选择哪一种方法更为快捷、方便,有钻研精神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几种操作方法来“实验”,看看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当实践内容涉及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阅操作说明的行为,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学习状况。讲授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还起到了培养其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分析设计的自学能力也得到培养提升。

篇2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篇3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1.2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方法相对单调银行会计教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较多,不仅涉及金融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会计知识,会计核算方法与财务核对、贷款、存款、支付结算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核算过程中的有些会计科目较抽象难懂、结算业务中的凭证种类繁多,使未参加过工作实践的学生完全掌握的难度较大。银行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讲授,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这种讲授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分录等内容,但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其求知积极性,阻碍了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3实践教学不足,案例陈旧过时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完全走进计算机操作时代,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但实验教学作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往往课时数严重偏少,走马观花式的实验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核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固化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银行会计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仍停留在多年以前,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学生所学与社会的接轨。

1.4师资力量匮乏,亟需实践型人才鉴于银行会计学科的交叉性,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和广阔的金融学背景,最好能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银行会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大部分银行会计授课教师在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在模拟实务中只能靠书本知识和想象,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2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明确银行会计课程定位对于银行会计这门课程而言,只有明确其定位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很多开设银行会计课程的民办高校多选择会计系进行该课程的讲授,会计系的教师多缺乏金融学背景,而这门课程对教师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会计学仅仅是基础知识储备,所以这门课程要定位为金融学系的重点课程,由金融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为宜。同时,课程定位应更贴近银行对银行会计的职责划分,讲授办理客户业务的前台及处理前台递送凭证的后台的具体业务操作,实现精准处理柜台业务的目的。

2.2完善课程体系,借鉴西方经验当前市面上的银行会计教材品类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由资深的会计学教师编写而成,未能突出银行会计的特性,如:很多教材将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核算和成本核算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实质上与企业会计并无不同,类似重叠的内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此外,西方的银行会计学教程相对于国内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和授课教师与西方高校进行交流互动,取其所长融入到国内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中。

2.3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鉴于银行会计的高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实践部分的课时比例应适度提高,银行是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机构,因此很难安排学生直接进入银行进行岗位实习,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模拟实践教学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能否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很多教学实践实验室应用的是上个世纪末开发的软件,不仅与现阶段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电脑系统和界面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还原真实的操作情景,建议民办高校与当地商业银行有经验的前后台人员成立项目组,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当前银行会计业务的软件系统。

2.4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银行会计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与之匹配,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银行会计实践经验。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不能片面的鼓励教师提升觉悟,而应该确定一套引才留才机制,并不断自我提升,密切关注最近的会计制度、结算方法的变化,掌握银行会计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传递给广大学生。同时,考虑与当地银行建立合作,为教师提供去商业银行实践的机会,并聘用具有一线经验的优秀银行员工为学生实地授课,多组织教育界与银行会计从业者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上述各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适合银行会计学科的师资力量。

篇5

2.创新能力设计的生存价值在于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仅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在高校室内设计教育中,仍然采用创新设计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方法的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储备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的实训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指将设计思想转化为设计作品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表现技能与设计实现技能。设计表现技能是指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由于计算机设计具有制图速度快、效果图更真实的优势,因此,已经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要求。由于设计的实现需要利用装饰材料通过相应的施工工艺体现出来,实践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而目前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各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构建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型课程体系

构建何种课程体系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随着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就落在了构建实践型课程体系上。

1.实践型课程体系的教育新观念

(1)时效性。室内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十分重要,必须是在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所确定的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只有课程体系具有时效性才能保证培养的室内设计人才具有社会适应性。

(2)整体性。由于室内设计包含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之间不是孤立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课程与课程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因此,实践型课程体系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思想,课程体系要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和整合。

(3)应用性。实践型课程体系的重心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只着眼于知识的储备与系统化,轻视实际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的重心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主动性。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手段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开放性。室内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紧跟设计前沿的发展,并以此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生产经验和工程案例。

2.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现课程体系设置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的选择都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课程标准以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依据,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改革。使新的课程标准更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为实现实践型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2)课程环境。课程环境是课程实施的必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质量。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大量应用性课程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环境,只有在真实环境下参与实训操作,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团队。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践型课程体系实施的必要保证。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行业的相关专家和优秀设计师走进校园和课堂,以授课、座谈、讲演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师生进行进行交流,以作为专任教师教学的必要补充。

三、多维视野下室内设计教学内容改革

1.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艺术渗透室内设计与艺术特别是美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美学的追求越来越强,这一转变使室内艺术设计逐步回归其艺术范畴。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要注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室内设计与科学技术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分支不仅需要绘图能力和设计表达,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工程性质,因此在施工中还需要应用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室内设计专业都设在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教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比重严重偏低,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进行室内设计材料与施工部分课程的内容改革。

3.加强室内设计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形式,也必将给室内设计带来重大变革。室内设计已经从手绘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已经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上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软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大相关内容的教学。

4.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淳朴生活的艺术体现,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表达,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内涵。从艺术表达思想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与室内设计有着许多共性,所以,传统文化不仅是室内设计的不竭源泉,而且是改变我国目前室内设计西方化倾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艺术的相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四、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着眼点

1.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多元化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利用网络平台辅助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无疑是教学环境多元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有个别大学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试点,网站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供师生使用,使师生交流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在课余的任何时间都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同时可以考虑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下设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作业提交、讨论社区等服务功能。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挑选一些类似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解答,进而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室内设计专业这一侧重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来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就显得更为适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引而不发”,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来解决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加大实训力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任何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学习这些理论和技术也离不开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正是实训教学乃至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篇6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整体耦合设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课堂式教学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其动手能力。从我国目前各高校专业赛事的组织和参与情况看,当前许多高校均因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缺位,导致其在资源共享、师生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这一平台来进行实践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也遏制了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作用的应有功能。因此,优化设计当前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耦合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开展与课堂教学脱节,师生联系不够密切“大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师没有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工作有效结合,出现竞赛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师生间在时间上产生冲突等障碍;同时,由于针对参赛学生的配套激励政策的缺位(如评奖评优、冲抵学分、给予配套奖金等),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各类专业赛事时缺乏参与热情,积极性不高,也不愿自己主动联系指导老师;教师则也因相关激励政策的缺位(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评职称加分、配套奖金等),缺乏指导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而是更愿意将时间投入于个人的科研或者其他教学工作中,即便应学院指派或受学生所请勉强进行指导,也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另一方面,即便得到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也往往只是少部分精英,其余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指导老师的系统化指导和普遍关心,这进一步导致大部分学生参赛热情更低,也导致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拉大。

(二)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平台面对每年度形式多样的各类学科竞赛,不少高校均因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组织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参与学科竞赛大多是师生们零散自发的个体行为,很少有高校出台较为正规化的参赛机制来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及经费,组织起相应的正规化集训和参赛,而现有的一些学生组织如学生社团,也是以组织文娱活动或公益活动为主,极少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主要导向,导致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造成学科竞赛的参赛主体和参赛资源均相对零散,未能整合形成统一的参赛力量,学生、教师和资源也没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难以取得可喜的竞赛成绩。

(三)院系间的教学资源存在互借互用壁垒高校各院系对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硬件设备、实训场地、历年获奖作品集等,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信息、跨院资源整合及自由互借共享机制,院系间在教学资源互借互用时的藩篱壁垒在很大程度上仍普遍存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各院系之间缺乏可操作的资源跨院共享流程和制度安排,譬如,如果硬件设备在借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无法明确责任,加上各院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竞赛成果直接影响该院系的年终考核和评比优秀学院等),导致各院系之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四)资源共享的评估及导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制约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高校对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科竞赛中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低、积极性差,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赛作品质量和参赛成绩。同时,各院系之间的师资也很少实现跨院共享,大多数指导老师所指导的作品基本都是出自本院系的学生,学生也很少请其他院系的老师担任自己的指导老师,这造成部分拥有优质师资的院系参赛成绩可能较好,而其他院系则不尽人意,广大学生希望得到优秀教师指导的需求无法得到普遍满足,并且在当前政策机制下,很多高水平的教师很可能因得不到相关政策激励,可能从未参与学科竞赛或并未发挥出个人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的整体耦合设计

(一)基于赛事的教学方式设计首先,可将理论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如教学目标和相关考核可以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成绩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来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推动师生投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可从各类赛事中挑选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组成优秀导师队伍,为学生参赛提供师资保障;再次,因学生参与赛事可能会与日常的学习时间产生矛盾,可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缓解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与上课或考试产生的冲突,并制定师生参与专业竞赛的激励条例,调动师生的参赛积极性。

(二)基于赛事的参赛平台设计如何将学生、老师和软硬件资源三者有效结合,形成系统性参赛平台,关系到学科竞赛最终的成绩以及专业赛事能否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首先,在系统性参赛平台的设计中,可有效发挥高校社团或学生相关工作室的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学科竞赛和参与各大专业赛事的主要载体。如,指导老师可以以学生工作室为稳定的组织依托,每年选招一部分新生,以通过面向学科竞赛的专业技能集训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长期稳定的系统化培训,使其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还得到工作室的系统性训练,熟练掌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所需的技能。同时,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还可分年级、分梯队将这些学生们作为参加全国重大赛事的种子选手,每年的参赛主力可由受到多年训练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低年级学生也同样可以参赛进行热身。如此一来,各年级学生均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来接受“实战”的锻炼和检验,实现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目标。

篇7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29-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能把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方法。在普通物理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把物理现象和规律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物理教学中融入演示实验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演示实验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一、国内普通高校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物理演示实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演示实验硬件条件上作了不少投。而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学效果上不尽如人意。甚至在一些高校,物理演示实验成了一种道具、一种摆设,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物理学科在学生中的形象。通过近几年的考察和与交流,发现我国普通高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成如下情况:

(一) 教师或教学管理部门对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够,多数错误的认识表现在:

(1)认为演示实验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采用的手段,而大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很强,只要讲明白,大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能够理解。(2)认为物理演示实验不如学生分组实验重要,认为有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动手机会,演示实验可以不做。(3)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技术的发展,动画演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实物演示相比,动画演示有着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节省时间、重复性好、来源相对丰富等突出的优点,所以,出现重动画演示、轻实物演示的认识倾向。

(二)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薄弱,学历及知识层次较教师队伍偏低,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低。有很多学校的演示实验室管理是由某些任课老师或其他实验室的老师兼职,没有独立的管理研究演示实验仪器及教学的队伍。

(三)演示仪器建设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演示实验的基本作用是辅助理论教学,实验项目和实验仪器应满足教学设计的需要,能直观或方便地演示出基本的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的理解。前几年,为应对本科教学评估任务,大部分高校都相应地采购了一些物理仪器,建立演示物理实验室。然而这些实验仪器与物理教学结合的不紧密,甚至是与物理教学无关。有些高校甚至将艺术品或科研仪器搬进演示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一些高校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安排上,很少给学生足够的研究思考时间和操作的机会,甚至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实验当中,讲解和操作都由教师一人完成。

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讨论

演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直观的教学手段,有着非常雄厚的优势。通过考察各高校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将其教学形式分为:随堂演示实验、集中演示实验、趣味演示实验、展厅演示实验或走廊、网络演示。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层次、兴趣爱好,讲课内容的需要,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是演示教学最原始的一种形式,是演示实验的主体,是紧密配合教学需求而安排的一种实验教学手段,演示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同步,通过演示能很好的说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演示实验具有现象明显、直观形象、操作简便、花费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理论讲授中,穿插相应的形式不同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验证物理定律,可使难于讲解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增强对物理过程和物理图像的感性认识,这对巩固和加深物理理论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二)集中演示实验。

集中演示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的再现、补充和扩充,它紧密配合教学,但又不完全服务于理论教学内容。集中演示实验可以兼顾理论的系统性,可以让同学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总结,切实体会演示实验带来的学习效果。多数高校集中演示实验的授课安排是,在学生学完某一系统性知识以后,安排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演示,演示的内容与此阶段讲授的物理现象、规律等直接先关,将演示、观察、思考和复习相结合,使学生对此阶段所授内容中的有关概念、规律、原理掌握和理解的更清晰牢固。这样做可节省学生时间且内容覆盖面较全面、效率高。

(三)趣味性演示。

趣味性演示是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扩充和提高,其演示内容的观察、思考和归纳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趣味性演示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严密性、规律科学性、现象的趣味性。

(四)物理演示实验展厅或走廊。

一些高校设有物理演示实验展厅或演示走廊,这也是一种教学形式,是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普及,它与趣味性演示一起作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我国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标志性特点。一些高校开设物理演示实验受课堂教学内容、学时、空间、仪器套数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在课堂上普遍开展。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观察能力,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演示展厅或走廊,并在每个演示仪器前,附上演示内容、演示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看使用说明,就可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网络演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数字类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现代教学模式也从单一的多媒体PPT教学转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在物理教学中,计算机已经可以对微观的、宏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实验过程进行逼真的模拟,可以灵活地放大、缩小和改变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再利用校园网物理学习平台,把这些物理演示实验课件挂到校园网上,提供给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惠敏,等.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07.12.

篇8

二、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肯想、敢想、敢做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教师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跟上形势,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下不落伍,关键就在于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好坏。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个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自己动脑筋思考实验步骤、实验过程,设想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从简单仪器的使用到复杂电子线路的设计,带动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使学生能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方面分析问题

各种实验课程相关基础知识是做好实验的必要条件,从理论课本中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到各种实验室基础设备、器件的属性、使用方法的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学好实验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穿插理论知识在实际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将各种复杂的使用到或者能借鉴到基础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将书本上的各种符号、器件图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述,以此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应用进行结合,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将各种基础实验设备、器件属性的讲解,渗透到实验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由实践理解理论,使用实验手段多方面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组合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能力

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分组过大,实验器材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只看不练成了旁观者。由于电子技术更新迅速,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也随之更新,加之市场上的电子技术实验设备大多又很贵,所以,很多高校的电子实验室都存在电子实验器材少,实验设备老化等现象。这导致很多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时学生分组过大,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情况出现,最终影响或者达不到实验教学目的。因此,在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除了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外还应该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组合形式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自由组合、团队合作等方法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都能动手,都能总结讨论,最终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篇9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实践,即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人们认识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检验和证实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是否正确。实践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设计的灵感和理念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实施,将设计运用到生活中,让设计变得更加真实和有价值。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更重视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艺术构思的创造力,拓展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修养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际,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飞跃,了解设计的流程动态,熟悉设计的操作环节,感受设计的艺术环境;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创新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释放个性,不断创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触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总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开展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对产品设计的流程中学会专业技能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向培养综合型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迈进。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设计为核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实践理念和实践课程,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启发与能力培养。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将实践纳入各个课程的教学理念中,结合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环节。例如增加立体构成创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想象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再现一种新的思维空间,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完成由理论到思维再到实现的飞跃过程。再例如将素描教学增加为创意素描教学,通过一定时期的传统素描练习,掌握必要的素描基础,之后再过渡到后期的创意表现素描,让学生在把握基础造型能力之上超水平发挥他们的审美思想与情感表现,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创作。从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也可以依照不同年级的教学来安排实践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学习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基本技法,在此阶段可以安排创意立体构成和创意素描的实践课程;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大对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安排学生进入校内设计工作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增强动手能力;三年级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学习,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设计氛围,系统全面地接触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回顾和运用这四年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创新设计,完成大学与社会的对接。总之,增加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安排的实践操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者:张山林 单位:黄淮学院

篇11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关键是要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改革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的教学。

一、加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改革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就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而言,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一)会计实践教学是高校会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因为,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应用性强。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若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不可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不可缺少。

(二)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就不可能正确处理相关的会计事项。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处理各种交易或事项的实践经验及专业技能。而这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通过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所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是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针对会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应用能力、运作能力专业素质。从国外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来看,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通常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他们通常是双重身份,既是高校的教授,又是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或注册舞弊审计师,有着丰富的会计、审计实践经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引进大量的会计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充实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可以促进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机制的完善,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才。

二、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近年虽然有些高校开始重视会计实践课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会计实践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计划中会计实践教学所占有的学时数比例很小,甚至达不到10%;有的虽然开设了实践课,但所用的软件比较落后,操作时相当困难,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与实践脱节;有的甚至没有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磨砺,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然的结果。

(二)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

尽管有些高校已开始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数会计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落实。如会计模拟实验大多是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验教材更新滞后,与现实相差太远,特别是与新准则有关的职业判断、资产减值等内容均未及时反应在教材中;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时缺乏引导性和权威性;模拟实验项目单一,仅限于《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而且只涉及到生产制造业,其他行业尚未涉及。又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缓慢,造成实习基地少且覆盖面较窄,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力度不够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模拟实验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硬件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计算机及网络配置等设备还不理想,会计软件的开发还不能满足会计实验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会计实验项目缺乏层次性、综合性,模拟经济现象的现实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收等方面的内容尚待进一步挖掘。另外,高校与校外各单位尤其是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不足,没有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基地,使得会计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三、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思考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要发展,教育必先行。要赶上国际会计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快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高对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由此可见,会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不应是只会说不会做、高谈阔论的“上不挨天(理论水平不高)、下不着地(动手能力又差)”的务虚者,而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会动手操作的实用性人才。为此,首先必须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措施上要加大投入,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验机制

会计模拟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动态会计模拟环境,要求学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模拟对象所发生的一切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最终提供该模拟对象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置身于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可以直观地、系统地了解会计工作程序和会计处理过程,并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解决具体的会计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与技能、提高会计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加快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完善模拟实验机制势在必行。

1.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应紧密结合新的会计准则和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够反映新环境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会计问题,模拟实验的内容应丰富多彩,案例应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尽量涵盖各行各业的会计事项,可配套建设《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多种模拟实验教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应编制《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教材,重点反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环境、交易或事项,模拟程度应尽量符合当前的经济实际,并随时加以更新。2.加快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会计专业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会计准则发生变动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因此,应注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会计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的磨练,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工作第一线,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高校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积极、健康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模拟实验条件。高校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各项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设备和设施,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与保养,及时更新会计软件和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和相关信心的流失。

(三)加强校企结缘,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室,而应该走出校们、走向社会、走到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加强校企结缘,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了就用、学了会用、学了能用;在用中学、在用中锻炼、在用中提高、在用中发展。”

1.建立稳固的社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那些符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并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或合同。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应遵循多元化、层次化。如本地与外地相结合、学习基地应涵盖企业集团、大、中、小型企业等多个层次的单位。其次,实践基地应跨领域设置。如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农业、建筑业、金融业一级行政事业单位等都应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与国际知名公司、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会计实践教学走上国际化道路。

学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会计实务、资产评估、税务、审计与验资等相关事项,也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会计环境之中,参与实习单位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会计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2.强化社会实践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应对社会实践实行全方位监督与管理,在实施社会实践之前,学校应拟定实习计划及实施方案,选派专业指导教师,确定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必须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与知识点的结合有“缝隙”时,应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指导教师应了解实习单位是否履行实习协议,是否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学生是否到岗、履行岗位情况等。通过沟通,可以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的要求和目的。在实习结束时,应进行实结与汇报,对于毕业实习,还应进行实习答辩,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12

二、改革实践

为了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无缝连接,教师应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1.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应用型教学,一方面把企业引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把课堂放置于企业当中。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聘请手绘公司的资深专家、设计师作为课程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系统讲授制图、透视知识、手绘训练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作业直接采用手绘公司的实际项目进行训练,学生作品达到企业要求即直接采用并发放薪酬。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创作激情,学生经常通宵达旦进行创作,经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手绘表现技法和能力大大提升,部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在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可将实践教学环节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分组跟赴企业技师了解各个环节的工艺:进行地砖和木地板铺设、防水防漏的地面工程施工时,由技师讲解铺设流程、注意事项、铺设层次及现场实践铺设,通过师傅带学徒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法,能现场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木工工程及现场家具设计制作中,让学生首先对制作材料进行了解,然后进行设备的操作,接着进行木工工程制作,由于该工程工艺涉及若干施工设备,在学校进行此类实验室的建设不太现实,且没有那么多熟练的教师进行操作讲解。通过校企合作,将该实践教学环节置于企业中,在企业中学习设备的应用及操作技法是必需的渠道。在电路灯具施工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先进行电路知识的讲授,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物理知识相对缺乏,水电知识仅仅停留在初步的理论层面,在此背景下需要进行知识的重新学习,然后进行电路的初步铺设实践学习,知识完备后学习电路图的绘制,之后还要进行灯具的了解、感受、体验,对灯光的亮度、协调色、环境色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要通过实践掌握相关知识。在施工工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课程主线,通过在企业、施工现场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精神。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可以采用调研的方法让学生先期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让学生了解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公共空间的结构设计、装饰设计、材料运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联等,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学生亲自调研,收集相关知识点,最终写出调研报告并进行调研分析讲解等。通过这种亲自调研的方式使学生改变学习状态及方式,由从前的教师传授变为主动学习,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佳。在进行调研之后,课程的实践设计环节就由企业进行指导,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设计团队,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工,包含策划组、文案组、标书组、手绘组、电脑绘图组、施工图绘制组、模型组等,直接进行企业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设计理念的碰撞、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都能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前沿设计紧密结合。经过长期的课程改革,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不断交流,最终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的设计能力得以提升,也经常参与企业的项目,最终达到校企融合的状态。

2.艺术采风

艺术采风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专业要求进行户外速写、写生、摄影,通过该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都能有直观的了解,并为后续课程积累设计灵感及素材。如,通过赴西南地区进行艺术采风,其实就是有针对性地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风格、装饰纹样,这些知识点在后续课程家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中都有相互联系。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颇具特色,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对吊脚楼的特色设计有极深的印象,在后续家居空间设计课程中对于复式楼中楼的设计就大量运用吊脚楼的设计理念,创作出西南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设计。学生在室内挂画中大量运用西南民族地区的装饰画,在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亮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应该增加艺术采风教学环节的课时并认真组织,全程进行讲解,把前导后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思索。在采风路线的选择上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的针对性。要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就应该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风。总而言之,艺术采风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在这一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并将其融入艺术采风课程。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加深了解及兴趣,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实习内容宽泛,包括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手绘知识、项目的策划、模型设计制作等。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在毕业前根据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整体、系统的总结和实践,经过这一环节最终上岗。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实施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与社会达到无缝对接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高校安排的毕业实习要么是强制性的订单式实习,要么与本专业不符,要么与学生实际择业的兴趣不符,要么干脆不重视、让学生自由分散实习,其结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怨声载道,达不到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应该有充裕的实习时间、合适的地点、优秀的指导教师,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从业喜好等。为有效实施毕业实习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所有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都安排在前三个教学学年,第四年整年只安排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教学环节,且把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可以把实习成果设定为毕业设计成果。在此精神引导下,我们大量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相关的毕业实习协议: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学生根据从业喜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三方协议。具体内容一般为:实习期限为期8个月,前期为学习期,中期为实习期,后期为定岗实习期。在前期,企业按照岗位需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学习结束后进行岗位实践,在培训学习与岗位实践过程中,企业挑选合格的人才,签订定岗实习协议直接进行定岗实习,发放薪酬,学生正式毕业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方还要按照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方严格按照企业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按时上班,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若不按三方协议执行,将受到学校、企业方的批评,影响毕业实习成绩。校方则进行毕业实习效果监管的工作,校方应落实专门人员进行某个实习点的追踪工作,定期进行实习检查,查看实习效果是否与协议相符,定期对学生开展专业发展、安全管理、职业导向的实习会议。实习协议中还明确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消化率,即提供多少个工作岗位及向行业内企业推荐若干学生就业等。经过三年的实践,通过应用这种新的“3+1”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系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就业率不断提升,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赞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