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领导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领导心理学论文

篇1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徐”。(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贯彻互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树立全局观点,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每位成员都要从整体出发看待自己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关心、支持他人的工作,甚至随时提醒他人将要懈怠或疏忽的工作,做到在工作上互相补充,分工不分家,彼此建立起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2)每位成员应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班子动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修正自己的言行,使班子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平衡状态。

二、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通过领导班子会议进行。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及时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谈心是进行平等、诚恳、和谐的思想交流的好形式,通过个别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进行谈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要直率坦诚,谦虚谨慎,有理有节,耐心细微;要事先构思,讲究技巧,言语要朴实自然,以情感人,来取得双方共鸣,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3.通过媒介进行。这里的媒介是指充当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中介的人。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个体之间由于发生冲突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时,发挥媒介的作用是最佳途径。

作为媒介应做到:(1)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善于调查研究,讲究技巧,把握火候,有的放矢。(2)要加强感情联络,以取得冲突双方的信任。(3)与冲突每一方交流时,要做到信息准确,传递和反馈的信息要适时、适量,有弹性。

4.通过娱乐活动进行。有意识安排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谦让,交流情感,从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成见、误解和隔阂

三、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方法。

1.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班子成员自觉地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承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情感源于人的需要,所以,修养者首先要修自己的“需要观”。如要分清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眼下不能满足的。不正当、不能满足的需要应果断放弃;即使是正当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也要衡量一下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以便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修自己的涵养,即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功夫。作为领导成员,要做到心底无私,宽容大度,遇事冷静。而情绪冲动,动辄发怒,言词过激,或狂喊乱叫,大声训斥,只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情感沟通法。沟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交流,它是群体生命的要害。要维持领导群体的动态平衡,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就要通过健全的灵敏的沟通结构来实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理想的沟通结构应为混合多向型,这种结构既注重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义重视沟通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保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行动一致,还能促进同级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照顾,联系密切,协调配合。

3.角色心理位置互换法。善于换位思考,是调节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或同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冲突双方能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各自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彼此之间就能相互谅解,双方关系亦可趋于改善,从而达到团结和谐的目的。

篇2

该书共50万字,分为序言、祝辞、论文选粹、学术年表、媒体报道摘编等五部分,集中反映了沈德立先生50年学术生涯的具体成就。

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王教授和天津师范大学靳润成校长分别作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祖祥、车文博、杨治良、林崇德、欧阳仑等先生分别写了祝辞。

这本论文选集着重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沈先生为中国心理学发展所做的三件重要工作:

第一,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学教材内容陈旧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他与他的老师张述祖先生接受了国家教委下达的编写全国统编教材的任务,于1987年出版《基础心理学》一书。该书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并于1992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95年,他们又出版了《基础心理学新编》,对《基础心理学》予以丰富和发展。

第二,为了心理学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使心理学研究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主持研制并生产了第一代国产10种认知系列心理学仪器和第二代国产心理学仪器――心理实验台,供应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使用,并于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三,他在一所心理学基础非常薄弱的地方高校,创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学科。具体表现为: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争取了世界银行贷款,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大型的先进心理学仪器设备,率先在国内建立现代化的心理学实验室;争取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大量国家和省市部委级重点课题;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些在教育部重点院校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一个普通地方院校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沈先生以“爱国、尊师、勤奋、认真”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按照“人以德立”的行为规范在心理学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了五十年,反映出他对心理学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书中精选沈先生从1957年到2003年间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0余篇论文。

该书收集资料内容翔实、全面,图文并茂,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老中青三代心理学工作者为发展中国心理学事业的艰苦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书中还介绍了沈先生先辈的爱国事迹,这些都是他一生成长及其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坚实思想基础。

篇3

论文摘要: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思维工具,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历程做一系统的分析。通过描述学科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起点,呈现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在我国该学科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处于迟滞阶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时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学科概念,尝试性构建学科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体育社会心理学—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能够拓展体育科学的研究范畴和角度,深化和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体育中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推动体育科学中的理论研究,充实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中人的行为、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促进体育、人和社会三者的良性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来利用体育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在运动心理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lam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影响的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 W . 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动心理学在缓慢的发展着,对于体育中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开始发展繁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深人。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正式展开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196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研究“运动、观众、和选手行动的交互作用”,此时标志着体育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从2D世纪70年代至今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快速发展,并趋向独立。下面是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主要文献的基本情况: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团体的研究,包括运动团体、观众团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领导行为的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包括体育与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攻击、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等;社会认知:包括动机、归因等。

2、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

2.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由于运动心理学有直接为竞技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优势,使得其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文献,见表2:

这些研究文献多数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张力为、任未多主编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一书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的产生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2.2近年来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文献分析 虽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献出现,然而有关的社会心理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却仍然不多,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些学科发展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笔者查阅了1998一2003年期间7种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文献数量情况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时间里7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总计76篇。前4年中文献数量很少,但从2002年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文献数量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加。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数量分布来看,总数76篇中有24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向的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参与体育动机与兴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关于个体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关运动人格与个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别是关于体育中攻击行为、主场效应、领导方式、归因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一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由此看出目前我国的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标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动机与兴趣几方面。缺少对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同时对于社会归因、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社会态度也少见;对于体育领域中球迷骚乱、偶像崇拜集群行为、赌博、兴奋剂、贿赂等失范行为的研究十分不足;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从论文的质量上看,种类上表现为调查描述性研究较多,实验性研究几乎没有,重复研究较多;基础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不足,总体表现为与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体上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于迟滞状态。但是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中为其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着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人。

3、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结构体系

3.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界定一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到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意义,同时还要界定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关系,这些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决定了学科发展的前景。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

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集群行为和失范行为等。

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宗教信仰、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划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3.3我国体育杜会心理学发展形成目前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人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研究内容和范围狭窄。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篇4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100-08

Abstract: he international sport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have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10 years,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port on the history until now all over the world. his study analyzed the documents conserved in portdiscus to make clear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sport social psychology. tudy found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port social psychology appeared at the end of 1800s, subsequently it went to low ebb during 1900 to 1929, and until 1930 to 1959 there was a growth momentum. Benefit of the primary researches, the no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was reported at the end of 1960s, consequently the North American researchers led to construct the new discipline during 1970 to 1989, which is the most acti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up to now; however, its development momentum stopped during 1990s, although there were more related publications, there was little research from the discipline's perspective. port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are the major part of sport psych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but there is still little publication that discusses sport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discipline perspective, and what's more, the North American researchers have been ignoring the discipline issues of sport social psychology, instead, the recent publications are mainly from European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通常将美国学者Norman riplett于1898年发表在《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的硕士学位论文《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e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看做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诞生的标志(如邱卓英和邱宜均,1995;Jowett和Lavallee,2007;王进,2013等),如此算来,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门学科的发展进程如何,目前无法查阅到相关报道。本研究根据8部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Carron,1980;Cratty,1981;黄金柱,1985;Iso-Ahola和atfield,1986;Russell,1993;agger和Chatzisarantis,2005;Jowett和Lavallee,2007;王进,2013)中介绍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知识,依托国际体育科学文献数据库portdiscus中储存的相关信息,详细考证了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科学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期

人们思考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能够顾及彼此的时代,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直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Kassin,Fein和Markus,2011)。当时欧美国家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和体育传媒的进步,以及现代夏季奥运会的复兴,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常有运动员、教师、记者、医生在报刊上撰文予以评论(King、Raymond和imon-homas,1995),因此19世纪末期应该产生了一些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评论和学术论文,但受制于文献储存和检索技术,现在很难查阅那些文献(Green和Benjamin,2009),所以那个时代的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情况暂时难以深度考察。

从目前可以查阅的文献信息来看,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期,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riplett(1898)发现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单独骑行与比赛时的成绩差异,然后实施了一项实验室试验,得出竞争和他人在场会影响参赛者成绩的结论。portdiscus中还储藏着另外3项公开报道于19世纪末期的研究:1)issié(1894)观察一名法国自行车运动员,发现他比赛成绩比训练成绩好,认为与他人竞争有助于提高骑行成绩;2)antayana(1894)分析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3)Mosso(1897)在1894年7月组织10名意大利山地军人登上Monte Rosa山,11日到19日他们住在4560米的临时营地,期间进行体能测试。他发现爬山过程中领头的人会比后面的人更快的感到疲劳,引体向上测试中士兵们会自发产生一种互相竞争的态势,导致重复次数不可思议的超过力竭上限。

尽管当时的研究者们并没有故意创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或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观意愿,但从历史的视角看,这4篇论文开创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先河,特别是riplett(1898)的研究,经过Allport(1924)介绍(pp.261-262,280),让后来的一些学者意识到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存在(如Kenyon,1970;Martens,1970;Richardson,1972)。

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期出现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星星之火并没有顺势在20世纪初燎原,尽管当时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良好发展势头从理论上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环境,但portdiscus收录1900年至1929年间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文献只有7份(分别是:Patrick(1903)认为参加足球运动可以减轻心理紧张;Wallace(1908)分析了大学体育对道德的影响;ehe(1910)提出可以通过体育教育实施道德教育;mith(1914)论述了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argent(1915)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女性自信心;lither(1917)分析了教职工对学校体育的态度;ilcox(1919)介绍了体育运动中的礼节),但这些研究均源自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分析。提示,19世纪末期出现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议题和技术,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思想尚未形成。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议题范畴和研究技术取得明显发展。首先,仅30年代10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达到19篇,是20世纪前30年总量的2.71倍(见图1)。

研究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进步。以人格研究为例,Ragsdale(1932)推断体育专业学生人格的依据是他们的入学申请材料中自己陈述的兴趣、理想和社会经历,高中班主任或老师对其性格和能力的评价,以及大学班主任对其评分和评价,而Blanchard(1936)编制了行为频率等级量表(Behavior Frequency Rating cale)用来测量体育课学生的人格,随后的研究者采用心理学家研制的通用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测评体育专业大学生(Mochel,1949)和运动员(Booth,1957)的人格。

综合考量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体育社会心理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看作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研究者们还没有赋予它“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但已经在有意的开展相关研究。

3体育社会心理学理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末期形成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思潮在60年代正逢后现代社会心[LL]理学的崛起(王小章和周晓虹,1994)和运动心理学的创建(McCullagh,1995),这可能鼓励了研究者们从学科视角看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1968年,美国人Gerald Kenyon在第2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报告论文《ocial Psychology of port and Play》,根据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应该关注小团体、社会化、态度、社会改变、社会影响、顺从、沟通、攻击等问题,并且发现第1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已经报道了一些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Kenyon和Grogg(1970)编辑的第2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论文集第2章第2部分的标题是“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activity”(pp.331-427),包含人际关系、领导、自我、性别地位、态度、成就动机等12篇论文。这提示:1)当时国际运动心理学界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尚不成熟,但以Kenyon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已经意识这个新研究领域的存在;2)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成熟支持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理念的诞生,因为Kenyon的学术观念萌生于社会心理学,而取材于运动心理学,并通过运动心理学的学术会议予以传播。

为什么体育社会心理学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回顾当时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态势,可以发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首先,portdiscus中收录1960-1969年间的体育社会心理学论文129篇,10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之前的总和,而且数量增长的趋势明显(见图2);其次,研究范围明显扩大,与之前的研究主题相比(见表1和表2),20世纪60年代讨论的议题有41个,大约是之前研究范围的4倍。

4迄今最积极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创建工作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伊始,Rainer Martens(1970)在《Quest》上撰文《oci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ies》再次综合论述体育社会心理学,以及oward Richardson(1972)在《Contemporary Education》上发表《A New Discipline: he ocial Psychology of port》首次明确从学科角度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由此掀开了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序幕。这段有史以来最积极的学科建设工作持续到80年代,迄今10部体育社会心理学著作中的5部(Martens,1975;Carron,1980;Cratty,1981;黄金柱,1985;Iso-Ahola和atfield,1986),以及7篇从学科角度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论文中的3篇(Martens,1970;Richardson,1972;Foon,1987)出版于这段时间。此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如Bouet,1970;McIntyre,1971;Valentinova,1971;Jones,1971;Duthie,1972;Ball,1973;Lenk和Lueschen,1974;Petrie,1975;Lenk和Lueschen,1976;Prenner,1976;endry,1976;Roberts,1978;Reis和Jelsma,1978;Mann和Pearce,1978;Chorbajian,1978)开始整体性地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讨论体育领域中的问题。与此同时,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幅增加,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rt Psychology》一家期刊在1970-1989年间就发表了203篇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的论文。

80年代的学科建设工作更加蓬勃,来自全球多个国家(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的学者通过学术期刊(如Inglis,1980;Parlebas,1985;Ingram,1985;刘慎年,1986;Gauvin,1986;Bertels和Van-Rensbergen,1987),学术会议(rent和Adrian,1985),书籍章节(Frey,1986;Rees,1988)和4部著作介绍体育社会心理学知识。

这个时期,部分美国高校还开设了体育社会心理学课程,例如Martens利用自己编写的教科书《oci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y》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面向体育专业研究生开设体育社会心理学选修课,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Gould教授也采用Martes编写的教材给博士生开设《ocial Psychology of port》课程(Jowett和Lavallee,2007)。

由此可见,当时研究者们积极开展的相关工作,包含着试图将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一门学科的愿望,但是研究者们并没有提出独立的、明显区别于社会心理学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实际上他们一直在向体育领域移植社会心理学知识。

5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热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

尽管“sport social psychology”(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科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心理学还没有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出来,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主流运动心理学研究者的认可(苏庆富,2005),不过研究者们专注于具体议题的研究,并不考虑选题的学科属性,所以这个时期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呈现出“重具体问[JP2]题研究,轻学科理论构建”的特征,例如《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port》《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he sport psychologist》《Quest》和《Applied sport psychology》等8种期刊在90年表了624篇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但是学科建设的热度却明显下降,因为这个时期只有2部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出版(Russell,1993;季浏和朱学雷,1996),只有Brawley和Martin(1995)、邱卓刚和邱宜均(1997)从学科角度讨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即使整体性的采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讨论体育问题的论文也只有9篇(Connelly和Rotella,1991;Feltz,1992;Yaron和Jim,1992;Rose和Jevne,1993;Brawley,1993a、1993b;Ebbeck和Becker,1994;Perna、Zaichkowsky和Bocknek,1996;Williamsab和 Andersen,1998)。

[JP2]此外,体育社会心理学开始面临着体育社会学(如abo ,1993;Leonard,1998),体育教育学(如Carron,1994;Papaioannou和Goudas,1999)和运动心理学(如Biddle,1993;lepicka ,1995;utzler和herrill,1999)的瓜分,相关著作都收纳了部分体育社会心理学内容,却不赋予它们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621世纪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欧洲和中国

一边是日渐丰富的研究成果,一边是开始没落的学科地位。这种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格局延续至今,例如仅仅2014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rt Psychology》《Psychology of port and Exercise》《Journal of 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Applied port Psychology》和《he port Psychologist》等5种主要国际运动心理学期刊发表的225篇论文中就有122篇涉及体育社会心理学问题(见表3),而且主流运动心理学教科书(如Cox,2011;张力为和任未多,2000;季浏、张力为和姚家新,2007)都会包含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的主角(如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报道心理健康论文66篇、社会心理论文50篇、动机论文29篇(张力为,2010)),但国际运动心理学界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态度并不积极,例如2000年至2014年只有agger和Chatzisarantis(2005)、Jowett和Lavallee(2007)和王进(2013)等3部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出版;11种主流国际期刊(除了前文所述8种期刊,还包括《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和《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中只有Vernacchia、McGuire和Reardon等(2000)、Kranea、Barberb和McClungc等(2002)、Lewis、Forsyth和Pinto等(2006)、Podlog和Eklund(2007)、Karelis、Fontaine和Messier等(2008)、Opdenacker、Bourdeaudhuij和Auweele等(2009)、Petrie、Greenleaf和Reel等(2009)、Anderson、Petrie和Neumann(2011)等8篇论文继续整体性的采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讨论体育领域中的问题;只有Gill(2009)从学科层面讨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可见,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整体性被忽视了(Morris,2013),从学科角度看待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少。因此,不难理解第13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包括4个部分:运动和锻炼心理、运动技能与学习、研究方法学和特殊问题(张力为,2013),其中有许多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却未能促成一次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专题讨论。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故乡――北美,自Russell(1993)之后就没有出版新的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而且他们的学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少研究者认为自己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决体育领域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已经不认为自己在开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而是在做体育管理学研究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Russell(1993)、Brawley和Martin(1995)和Gill(2009),就没有其他北美学者从学科角度正式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但欧洲和中国学者逐渐成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不仅出版了5部著作中的4部,而且中国学者王进(2006,2007a,2007b,2007c,2007d),苏庆富等人(2004,2005,2006,2012),游茂林和石岩(2015)正致力于解决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

7小结

7.1portdiscus中储存的文献显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在19世纪末期出现,目前可以查阅的4项研究讨论了体育领域中的社会促进效应和动机问题,采用了观察、试验和精神分析等研究方法。

7.220世纪前30年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处于低潮,直到30年代才开始兴起,在数量、研究范围和深度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得益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所创造的学术环境,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Kenyon正式提出,继而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出现了由北美学者主导的迄今为止最积极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创建工作。

7.3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研究报告也很少,至今国际运动心理学界习惯将体育社会心理学称作“social psychology of/in sport”而不是“sport social psychology”, 可见研究者们还深受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束缚,目前的体育社会心理学在大部分研究者的学术观念中可能称作“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更为贴切。

7.4除了Russell(1993)、Brawley和Martin(1995)和Gill(2009),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其他北美学者从学科角度正式的讨论过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形之下,欧洲和中国学者出版了4部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名的著作,而且中国学者正积极讨论学科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相关问题,这提示:欧洲和中国学者成为从学科层面讨论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主力军。

7.5大量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体育社会心理学获得学科地位不存在知识基础障碍,但提出“sport social psychology”的概念尚待凝练出体育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创建所面临的这个困难,运动心理学也曾遇到,第1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的主题是“Psychology of port”、第2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的主题是“Contemporary Psychology of port”,但是运动心理学的名称早已改成“port Psychology”。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需要合理看待社会心理学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尽快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本位知识体系构建出来,呈现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特质。

参考文献:

[1]ALLPOR F.ocial psychology[M].Boston: 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24.

[2]BIDDLE .Attribution research and sport psychology[A].INGER R.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M].New York:Macmillan, 1993.

[3]Blanchard B.A Behaviour Frequency Rating 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ituations.Research Quarterl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36,7(2):56-66.

[4]Booth E.Personality raits of Athletes as Measured by the MMPI.Research Quarterl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7,29(2):127-138.

[5]CARRON A.ocial psychology aspects[A].ZEIGLER E.Physical education and kinesiology in North America: professional & scholary foundations[M].Champaign: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6]CLARK J.port Psychology ource.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30,230(1):60-61.

[7]COX R.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7th)[M].New York:he McGraw-ill Companies ,2011.

[8]COX R.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张禹,牛曼漪,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CRAIG .ports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of tudents Enrolled in the ervice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Research Quarterl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39,10(2):143-149.

[10]CRAY B. ocial Psychology in Athletics[M].Upper addle River:Prentice all,1981.

[11]DORO G.A portmozgalom Farsadalmi Lelektana.estneveles,1932,5(8-10):607-668.

[12][JP3]GAE G.he Effect of an Audience Upon Performance. Editorial Comment Upon the Effect of an Audience.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ocial Psychology,1924,18(4):334-342.

[13]GREEN C,BENJAMIN L.Psychology Gets in the Game port, Mind, and Behavior, 1880-1960[M].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9.

[14]GRIFFI C.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 athletic competi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925,30(4):193C199.

[15]UZLER Y,ERRILL C.Disability, physical activit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empowerment: a life-span perspective[A].LIDOR R,BAR-ELI M.port psychology: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M].Morgantown:W.Va., Fitness Information echnology, 1999.

[16]Isenberger W.elf-Attitudes of Women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udents and of Women Physical Education eachersResearch Quarterl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9,30(1):44-53.

[17]JOWE , LAVALLEE D.ocial Psychology in port[M]. Champaign:uman Kinetics,2007.

[18]KAIN ,FEIN ,& MARKU .ocial psychology(8th)[M].Belmont: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1.

[19]KENYON G.,GROGG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of sport: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ort psychology[M].Illinois:he Athletic Institute,1970.

[20]KENYON G.Address: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A].KENYON G.,GROGG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of sport: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ort psychology[M].Illinois:he Athletic Institute,1970.

[21]KING D, RAYMOND B, & IMON-OMA J.istory of port Psychology in Cultural Magazines of the Victorian Era.he port Psychologist,1995,9(3):376-390.

[22]KRUGLANKI A,ROEBE W.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13.

[23]LENPARD W.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5th)[M].Boston:Allyn & Bacon, 1998.

[24]MAREN R.oci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y[M].New York:arper & Row,1975.

[25]MAREN R.A ocial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Quest,1970,14(1):8-17.

[26]MCAFEE R.portsmanship Attitudes of ixth, eventh, and Eighth Grade Boys.Research Quarterly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5,26(1):120.

[27]MCCULLAG P.port psycholog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he port Psychologist,1995,9(9):363-365.

[28]Mochel M.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as a factor in the selection and guid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outhern California,1949.

[29]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0]MOO A.La fisiologia dell'uomo sulle Alpi[EB/OL].https:///stream/fisiologiadelluo00moss#page/n13/mode/2up,2013-10-28.

[31]NEILL J.PYCOLOGY 305 / 305G ocial Psychology[EB/OL].http:///305/lectures/istory.pdf,2014-10-26.

[32]PAPAIOANNOU A, GOUDA M. Psychology for physical educators[M].Champaign:uman Kinetics, 1999.

[33]PARICK G.he Psychology of Football.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03,14(3/4):104-117.

[34]RAGDALE C.Personality raits of College Majors in Physical Education.Research Quarterly.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32,3(2):243-248.

[35]RICARDON .A new discipline: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port.Contemporary Education,1972,44(1):24-25.

[36]ABO D.Psychosocial impacts of athletic participation on American women: facts and fables[A].EIZEN D. por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 anthology(4th)[M].New York:t. Martin's Press, 1993.

[37]ANAYANA G.Philosophy on the Bleachers. arvard Monthly,1894(18):181-190.

[38]ARGEN D.Interest in 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a Phase of Women's Development.Mind & Body,1915,22(12):830-833.

[39]EE D.L[KG-*2]'[KG-*3]education morale par l[KG-*2]'[KG-*3]education physique: psychologie, pedagogie[M].oissons: Imp G. Nougarede,1910.

[40]ILCOX .Manners in sport.chool,1919,8(1):47-51.

[41]LEPICKA P.Psychology of the sport spectator[A].BIDDLE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exercise and sport psychology[M].Champaign:uman Kinetic Publishers, 1995.

[42]LIER E.he attitude of the staff toward school sports[C].oronto: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Ontario Educational Association,1917.

[43]MI F.he ethical value of play[C].oronto: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Ontario Educational Association,1914.

[44]IIE P. Psychologie de I'entrainement intensif.Revue cientifique,1894,31(4):481-493.

[45]RIPLE N.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898,9(4):507-533.

[46]VAUGANA G, GUERINB B.A neglected innovator in sports psychology: Norman riplett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competitive performance.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istory of port,1997,14(2): 82-99.

[47]WALLACE C.Moral influence of college life and training.outh Atlantic Quarterly,1908,7(1):75-82.

[48]WIEMORE I.he influence of competition on performa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ocial Psychology,1924,19(3):236-253.

[49]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0]邱卓英,邱宜均.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问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9(1):17-22.

[51]沙莲香.关于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思考.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1-16.

[52]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9-111.

[53]苏庆富,李艳翎,杨维琴.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35-337.

[54]苏庆富,李艳翎.以体育社会心理学为视域解读学科三要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5.

[55]苏庆富,阮利民.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结构性要素――研究对象的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53-56.

[56]王进.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什么?.体育科学,2006,26(9):96.

[57]王进.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运动角色研究.体育科学,2007,27(3):封3.

[58]王进.“逆理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体育科学,2007,27(5):封3.

[59]王进.“符号交互作用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7):96.

[60]王进.自我决定理论在体育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8):96.

[61]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2]王小章,周晓虹.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对美国和欧洲的考察.杭州大学学报,1994,24(1):97-103.

[63][JP3]游茂林,石岩.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体育科学,2015,35(2):73-8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