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美术色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美术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正不断困扰着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色彩写生是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大学美术专业在色彩写生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诸如:忽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色彩的观察与理解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模式陈旧;教师教学随意,缺乏针对性;缺乏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的体系等。其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普遍偏低,依赖心理强,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在制约着色彩写生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近年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写生能力,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很少受过色彩写生的专业训练,加上艺术鉴赏能力不高,色彩知识欠缺,观察方法不正确,因此,在色彩写生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一
美术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要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对色彩写生课的重要性,通过美术鉴赏课教学,参观美展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色彩的魅力,理解绘画色彩的表现规律。在鉴赏作品时,要尽量选择原作,原作的笔触清晰,肌理层次分明,色彩效果生动,印刷品无法取代。如果为条件所限,也可以选择画幅大、拍摄清晰、印制精美、色彩还原准确的作品。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反复观赏、品味,有的作品细节生动,有的作品整体和谐,有的作品技艺精湛,因此,要通过鉴赏别人的表现手法,汲取画面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作品线条、色彩、形体、构成的琢磨,体验和谐、平衡、对称带给我们的美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鉴赏过程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学生写生时出现的色彩单一、色彩冷暖意识模糊、片面强调固有色的通病,可以着重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印象派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上的大胆创新,在画面光与色上的大胆突破,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色彩写生时他们不再只盯着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在光线、环境和固有色中去寻找色彩变化。
二
自然界的色彩虽然变幻莫测,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是阳光,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面对同一景物,每隔一段时间画一张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同一景物所产生的微妙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印证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火光为暖光;中午的阳光、天光、月光为冷光;光源的冷暖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为暖光,傍晚的阳光就比早晨的阳光要暖;同为冷光,月光就比天光要冷。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学生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相互关系,画色彩时不再一味从固有色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例如:画绿树不再只用纯绿色去表现,而是用不同的颜料调和成不同冷暖、深浅的绿色,使它跟特定的光线、环境相协调。
其次,色彩的三要素也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写生中学生们对原色、间色、复色的相貌较容易识别,而对混合次数增多产生的色相就难以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去加以识别。色彩往往由于其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特意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用画色表的方法掌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在写生中,学生们大都能用单纯的颜色,经过调配、组合,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理论学习中得到了化解。
三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在《遗嘱》一文中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都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宝贵的艺术精华。没有观察就没有齐白石笔下游动的虾、跳动的蛙、横行的蟹……就没有莫奈笔下变幻的教堂、多彩的睡莲……
人的眼睛都能观察物体,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重要前提。在训练色彩的观察能力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先天条件、接受能力各异,所以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对色彩感受较敏锐,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学生对色彩的感觉能力较弱,又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仍然进步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统一的要求,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明白,在对色彩的辨别上,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先天不足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获得较好的色彩辨别力。有的人虽然对色彩的感觉更具有天赋,但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只会局部地辨别色彩,一旦从整体的角度来辨别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的微妙差别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
在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何从复杂的色彩中找出其规律性,就必须首先学会整体观察,观察中要善于发现造型的优美、色彩的和谐,把握物体的主要特征和大的色彩关系。有些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容易犯孤立地看某一部分、不与其他部分进行整体比较的错误,结果画出来的色彩基本上是物体的固有色,缺乏光源色和环境色所带来的变化,这是色彩写生时最忌讳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反复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物体的局部应该服从整体的需要,局部的色彩再丰富,也不能影响整体的色彩关系。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鉴别,注意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不进行物象间明度的比较,就无法获得黑、白、灰的变化关系;不进行色彩的冷暖比较,就无法获得正确的色彩关系;不进行色彩的纯度比较,就无法感知物体的色相特点。四
色彩写生技巧的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这门课的教学,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作画步骤图展示给学生,而应该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从构图、落幅,到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完成,都要边示范,边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些常见的技法,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画法、刀画法,以及如何用笔、如何用色,也应该进行示范。教师的直接演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对写生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示范时,范围要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强调。当写生过程遇到障碍时,要及时演示。例如,有的学生画面上常出现脏、灰、粉的毛病,教师就要对其进行调色和用笔的示范,并指出产生这些毛病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画种的知识,加强画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作业的相互观摩,也是直观性教学的有效形式。教学中要及早发现优秀的作业,指出画面的精彩处,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对于有典型问题的作业,应提示大家注意,使类似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一张作业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小结,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或进行作业展示,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五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加深对重点、难点的体会和理解,是确保色彩写生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一)单色画练习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单色画是素描的另外一种形式,学好单色画,对熟悉工具、材料的性能,丰富色彩写生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大益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先进行色彩的明度变化练习,以培养学生辨别色彩明度的能力,接着便可进行室内单色静物和室外单色风景的练习,为色彩写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单色画的基础,在光感的表现、空间层次的处理、色度的变化、水分的掌握、笔触的运用上也就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单色画中得到了化解,为画好色彩铺平了道路。
(二)大色块练习
刚开始作画时,学生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对色彩的感觉也较敏锐,这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大笔触准确地表现出物体大的色彩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因长时间作画,感觉迟钝,或过多地表现细节,忽略整体的现象。这种大色彩稿可以保留下来,画长期作业时,用它来比较大的色彩关系会很有帮助。
(三)色彩冷暖练习
冷暖是构成色彩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了冷暖,色彩才更生动。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往往注意物体的明度和色相,忽略了冷暖,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色彩冷暖的训练。在室内作画,物体的亮部偏冷,暗部偏暖;在阳光下作画,亮部偏暖,暗部偏冷。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暗部如果偏冷,亮部就必须偏暖;暗部偏暖,亮部就必须偏冷。同样的色彩,离我们近的暖、远的冷。
教学中可以依靠画色表的方式进行冷色和暖色、色彩的前进与后退的练习,也可以通过画不同光线下不同距离的物体,来达到练习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的练习
如何使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顺应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这是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墨子曾提出:“量其力所能及”的教育方法。在循序渐进向前发展的同时,就要考虑量力性。在色彩写生刚进行时,应该先画结构清晰、色相明确的物体,由于它简明易画,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成功的体验,再画结构复杂、色彩微妙的物体时就不觉得太费力。例如掌握了室内静物后,再去表现室外景物,这也是循序渐进。室内静物稳定不变,较少受时间、气候的影响,作画条件相对舒适,学生可以反复推敲画面,潜心研究物体的色彩关系。而室外景物变幻莫测,受时间、气候的影响较大,作画条件又相对艰苦,难度也就更大。所以,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室内作画经验后,才能更好地表现室外景物。
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来说,写生中可能还会碰到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品种的重要一种,传入我国以后,已成为我国画坛中的一朵奇葩。分析、研究、把握水彩画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对于水彩画的创作与学习,也无论是在理论启示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不仅大有裨益,而且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试就水彩画的艺术特色这一重要艺术命题发表几点肤浅之见,以与同行共同讨论、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具体而言,水彩画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a.造型的集中性
水彩画同中外所有的绘画艺术一样,都是造型艺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水彩画更加强调造型的集中性,这种集中性,又具体通过以下几大手法来体现:
其一是以平面显立体。水彩画同所有的绘画一样,都是平面(二维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并不是孤立呆板、单调僵化的平面艺术,而是以平面显立体的艺术,即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艺术。绘画作品只有长与宽,而没有高,只能从正面通过视角进行观赏。这的确是绘画艺术之短,但作为水彩画,却可以扬长避短,甚至以短见长,即通过观赏者的第一视觉印象的联想与想像,获得最大的艺术信息量,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立体空间,获得审美的极致。
其二是以瞬间显永恒。水彩画选取的是瞬间的物象,但却以这瞬间的物象显示了人物或事物的永恒。wwW.133229.cOm狄德罗说:“画家的笔只有一个顷刻:他不能同时画两个顷刻,也不能同时画两个动作。”①莱辛也说:“绘画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后都可以从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②因此,水彩画选择的瞬间形象,应当是事物发展与人的感觉的顶点,因为顶点就意味着止境。莱辛认为: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再朝远处去看,想像也就会停止了。水彩画画出这人世间的瞬间物象,它又被圈定下来,显示出人世间事物的永恒。
其三是以静止显动态。水彩画是静止的艺术,但它却通过静止的画面表现动态性特征。例如大海的波涛在画面上是静止的,但它却显示出动态的汹涌之姿;蓝天上的白云也是静止的,它也显示出不断飘动的意象。
由此可见,水彩画正是通过以平面显立体、以瞬间显永恒、以静止显动态的辨证统一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它的集中性的。
b.形象的多样性
水彩画的绘画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动物形象,还有景物形象、器物(静物)形象,具体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壁画、年画、儿童画等各种形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之中,还饱含着画家深刻的思想与深厚的情感。也就是说,水彩画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也是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例如一幅蓝天大海的风景水彩画,其形象是碧海、蓝天、白云、海鸥、帆船等等,而在这些形象的背后,又透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与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之心和理想之趣。
由此可见,水彩画的形象,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物象本身的多样性,又表现在物象之外的多样性,即所谓“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用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而言,就是“诗中有画,画外有诗”。
因此,水彩画的学习与创作,都要仔细品味、认真揣摩、全面把握由形象性所形成的这种“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画外之蕴”。
c.风格的写实性
水彩画作为西方绘画的品种,属于写实主义范畴。从美学原则与艺术精神的视角考量,它是受西方传统美学原则与传统艺术精神所制约的。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概括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是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③
作为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彩画,主要通过明暗处理与焦点透视来得以具体体现。通过光影与明暗的不同,通过近大远小成比例的焦点透视法,来加强其真实感。
d.色彩的独特性
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色彩的独特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④水彩一的灵魂是水彩,它是用胶水和颜料等调制而成的,作画时用水溶解于纸上,利用画板的白地与水分互相渗透等条件,表现出透明感,具有轻快、湿润等特殊效果。既不同于油画的油质色彩,也不同于水粉画的用水调合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水彩画色彩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有“水彩味”。
注释:
二、《红高粱》中影视道具的色彩以及周围环境色彩
《红高粱》中的主色调是红色,从一开始的时候,这种基调就已经十分明显,在红色中还夹杂了一些黄色,黄色与红色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可以产生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给人带来激昂的感觉。在《红高粱》中,拍摄的地点是在一片黄土高坡上,那里的土地很贫瘠,寸草不生,与周围的黄色相对比,红色的花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花轿在黄土高坡的尘土飞扬中左右摇摆,上下颠簸,使得影片的艺术感觉得到了很大的升华。《红高粱》这部作品中,“颠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出彩的地方,正是因为“颠轿”,使得红色的花轿与周围的黄色之间产生了很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反差。然后又对屋内的色彩进行描绘,屋子内的装饰也是红色的,有红色的布匹,有红色的染缸,这些装饰品之间的色彩也都是十分和谐的额,在屋子里面的装饰给人带来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同时与黄色的沙漠之间产生了一种对应,对于电影的主题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使得人好像就存在于一种五彩斑斓的色彩中,让人流连忘返。在整体的红调中,电影中的一些细节的地方都在不经意之间体现出来,对于整个电影的色彩对比有很大的作用,表现出导演对于色彩的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构想。
三、美术色彩、色调的大量应用
色彩能够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很好的体现,能够将人物的复杂的心情烘托出来,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在一个限制的场所中,想要细致入微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展示,则需要能够使用一种比较恰当的视觉感受,美术色彩在电影中的就能给人这样的视觉感受。在电影作品中,巧妙地使用各种美术色彩,可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良好的展示。电影《红高粱》中的美术色彩是一种火红的颜色,但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的颜色,比如蓝色。当女主人公“九儿”再一次返回到烧酒炉子所在的屋子的时候,老头早已被杀身亡,这个时候她一个人静坐在院子中,天上有一轮月亮,在这样的场景中,导演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蓝色,蓝色在这样的场景中代表了一种冷清,一种孤寂,一种落寞,与当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相符的,给人一种比较幽冷的感觉,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想法。
四、《红高粱》中的美术色彩运用
美术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的就是各种美术色调,在这部电影中所运用的美术色彩,很明显地反映出导演的艺术表现方式,将他的艺术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美术色彩本身也有很多种含义。首先,这部作品中的美术色彩,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艺术家有国界,但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张艺谋在对这部影片进行创作时采用了比较浓厚的民族风,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展示。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莫言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民族精神、故乡情结,所以张艺谋在进行电影创作时,也将原著中的民族情感体现得很透彻,而导演所运用的方式就是色彩艺术。色彩色调的民族化艺术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事实情况的尊重,通过将美术色彩进行民族化处理,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更多的认可。美术色彩本身就是可以感染人的一种视觉语言,美术色彩是电影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觉元素,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可以将电影的情节一点点透露出来。美术色彩可以像绘画艺术那样对所描绘的目标的原本的颜色进行还原,同时,还可以对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展现,通过对电影中的各个角色的外在形象进行展示,可以对时空的变换进行详细的展现,可以创设出符合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发展趋势的情绪意境,对电影故事中的情节进行烘托。但是不同的观众对于各种美术色彩的反映是不同的,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表现出差别,一般说来,会由生理上的差别引起心理上的差别,比如对于一些色彩而言,有可能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不适。在《红高粱》中,虽然只是采用了比较普通的美术色彩,但是美术色彩中所表现出来的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美术色彩表现出来的是比较直观的效果,对各种寓意进行直观地展示。美术色彩对观众的审美情感的展示,是通过生理影响到心理的。在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主色调与十八里坡的激情野性的场景之间有十分巧妙的结合,使得整部电影中的红色中又生出其他的含义,除了电影情节带给人一些兴奋的感觉之外,电影中的颜色也会带给人一些重要的视觉感受。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使用了这种开拓性的创作手法,使得整部电影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一开始,这部电影电影中的红色就十分强烈,但是在最后的时候,这种红色渐渐减弱了。就像火苗一样,渐渐熄灭,但是观众仍然还是沉浸在这样的红色中,依旧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受,这就是电影中的美术色彩带来的重要作用,使得观众的内心一直都没有办法平复下来,尽管电影结束了,人们还可以继续想象,脑补其他的画面和情节。与此同时,电影中的红色也代表了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敢爱敢恨、无所畏惧的人生,也是一种尽情挥洒的人生,总之,适当的美术色彩的应用,可以使得观众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理感受更为强烈。
二、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假若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使得这一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美术工具的认识上来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物体对色彩进行分辨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美的情感,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也可以通过“游戏”设置来引领学生感知色彩的变化,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充分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与愿望,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更希望从大自然中来感受色彩的变化,为此可借助于课外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蓝天、绿水、四季等的变化,帮助学生体验色彩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世界
色彩对人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大脑的发育并不完全,对色彩的辨识能力有限,而对于鲜艳的色彩却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色彩心理敏感时期,男生多喜欢冷色系的蓝色和绿色,而女生多喜欢暖色系的粉色或红色,由此便可判断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心理倾向。例如,对于偏爱红色的学生,其感情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好强心,对任何事物总是好奇的追问,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对于偏爱黄色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偏向于热情,在外人面前会表现得很有自信,反应较为灵敏,做事比较积极、主动,具有团队精神等等,可以说,通过对喜欢不同色彩进行分析,能够判断出学生的性格、喜好等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这种色彩心理效应,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提高学生的色彩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对于色彩的观看是观察的一种,就拿红色来说,不论红色的物体受什么环境色影响,起什么变化,只是孤立、抽象地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一般用于装饰色彩绘画中。但是,对于不同的为物体,不同的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一个物体,因作者观看的角度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形象,比如,正方形的物体因作画者和物体的角度不同,可以看成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看成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菱形的透视形。观察色彩也是如此,一定要将对象、光源和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观察、比较,要让学生学会从对色彩的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来把握色彩的变化。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但也包含了审美的基础,因为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
(二)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离不开生活,美术也不例外,对于美术教育的学习可以借助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元素,更好的认识到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周遭的事物色彩。当然,美术学习过程漫长,量的积累是为质的转变做准备,美术的学习便是为今后美术的发展做准备,美术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的美术学习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细节,对生活当中的事物以及自然界的生物都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三)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一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最为常见的便是对名画进行鉴赏,针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在美术课程当中涉及名画赏析,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愫,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