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3: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艾灸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艾灸法论文

篇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对8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分期采用第六版AICC乳腺癌TNM分期。本资料统计Ⅰ、Ⅱ期患者包括Ⅰ期和ⅡA期,不包括ⅡB期。82例均为女性,年龄26~71岁(平均46.3岁);均为单侧,其中左侧44例,右侧3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浸润性导管癌74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

1.2手术方式

8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行改良Ⅰ式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Auchincloss或Madden手术)76例,Ⅱ式保留胸大肌(PateyDyson手术)6例。Ⅰ式清扫淋巴结时将胸小肌向内、向上提起,锁骨下血管、腋窝血管全程暴露,从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结扎切断所有向下分支,将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连同肩胛下肌群的筋膜全部清除;Ⅱ式切除胸小肌时,妥善保护好胸神经外侧支。清除腋下群各组淋巴结时注意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以及肩胛下血管。

1.3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皮瓣坏死16例(占19.5%),发生于肿瘤所在部位,因皮肤切缘大,虽能一期缝合,但仍有张力,3d后换药时见有皮肤发紫发黑,部分能自行脱落,其中6例黑痂超过2cm,需做切痂处理,4例通过换药在2周内自行愈合,2例4周内愈合。皮下积液5例(占6.0%),均在腋下拔管后第2次换药时发现,经穿刺抽液或放引流加压包扎后1周内痊愈。上肢水肿2例(占2.4%),临床表现为前臂、手背轻度水肿,均在活动后消失。所有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展和上举功能障碍,但均能在术后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

2讨论

2.1皮瓣坏死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有报道10%~60%[1],也有报道4.3%[2]和1.7%[3],本组19.5%(只要出现皮肤发黑均统计在内)。皮瓣坏死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电刀灼伤,常发生于皮下组织残留过多,采用普通一次性电刀因电凝止血接触面较大引起。本院近2年采用永久式尖刀片混切电刀手术,因火花式放电组织接触面小,在掌握皮肤厚度的前提下,解剖皮肤可清楚看清细小血管,近远端点灼后切开,既减少出血,又不会灼伤皮肤,降低了皮肤坏死率。二是皮肤张力过大,皮肤张力过大是影响皮肤血液循环造成坏死的主要原因,可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设计好切缘,一般外上、内上象限采用横切口(因横切口与胸部皮纹方向一致),同时由于的下垂而使其张力最大处得到缓解;外下、内下象限采用纵切口,既能保证切缘宽度,又能充分暴露腋窝,同时能保证皮肤张力不会过大,如张力仍过大,可采用内(胸骨)、外(腋下)侧皮瓣再游离,以减少张力。当然具体要根据大小、胖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切缘大小及切除皮肤多少。三是全身情况差,故应重视术前、术后全身情况的改善,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纠正,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等。

.2皮下积液

殷庆章等[4]报道发生率14.6%,本组发生率6.0%。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如处置不当很容易发生皮下积液,使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同时也给患者造成痛苦。预防的主要手段,一是术中彻底止血,处理腋窝任何组织均需要电刀烧灼或结扎,防止淋巴漏;二是引流管放置要得当,使负压吸引效果良好,采用在游离皮瓣下方的正常皮肤另作戳口放置引流管,可增加皮肤引流口的密封性。切口采用间断皮下缝合后,用可吸收线作连线缝合以满足和达到密封的目的,用胃肠减压盒持续吸引,使皮肤与肌层、腋窝紧贴,同时在腋窝用棉花球填塞,胸部用纱布棉垫覆盖,再用专用胸带或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内收制动。3d内不宜换药,4d后待引流管无明显引流物时换药拔管,换药后再加压包扎固定对预防皮下积液有明显效果。本组5例均因活动过早或绷带松动造成,后经抽吸或再次放引流管引流,加压包扎后痊愈。

2.3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后,中断了上肢淋巴回流通道,腋窝填塞加压包扎致使上肢静脉回流不畅,从而造成暂时性患肢水肿,一般在更换敷料和加强上肢握拳锻炼后消失,但不能选择在患肢建立静脉通道。

2.4功能障碍

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是因为腋窝血管周围组织、淋巴组织及皮下组织清除后,腋窝空虚,皮肤缝合加压包扎后与胸大肌、腋窝组织粘连形成凹陷皮肤,缺乏弹性和韧性所致,加之切口瘢痕牵拉也会导致上举和外展功能障碍。但只要在腋窝淋巴结清扫中注意血管神经的保护,使胸大肌和胸小肌功能不受影响,待切口愈合后即开始行上举、外展功能锻炼,可恢复上肢功能,本组患者均完全恢复患侧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黎介寿编.围手术期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2.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龄38~79岁(平均61岁),其中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73%)。

1.2临床表现

右上腹部疼痛44例(占88%),黄疸10例(占20%)。表现为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34例。合并胆囊结石26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合并胆总管囊肿1例。体重减轻14例。3例为体检时发现的无症状胆囊癌。

1.3辅助检查

50例中,B超提示胆囊癌13例;CT提示胆囊癌18例;MRI提示胆囊癌7例;17例手术后经病理切片才确诊;4例术前诊断为肝脏占位,术中探查发现为原发性胆囊癌。B超、CT、MRI等影像学上提示的原发性胆囊癌通过手术后确诊者均为Nevin分期Ⅲ期以上胆囊癌,Ⅰ、Ⅱ期患者无一例在影像学上有提示。

1.4实验室检查

31例在术前曾行肿瘤标记物检查,正常10例,AFP、CEA、CA19-9均升高2例,仅CEA、CA19-9升高2例,仅CEA升高3例,仅CA19-9升高14例(其中有4例CA19-9值超过5000)。

2结果

2.1手术治疗

根据Nevin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10例,Ⅳ期15例,Ⅴ期12例。Ⅰ、Ⅱ期全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Ⅲ期行胆囊切除+胆囊床部分肝脏切除或肝脏第四、五段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Ⅳ期中4例行胆囊切除+肝段切除,其中2例因侵犯横结肠而行结肠部分切除,由于累及到胆总管下段与十二指肠,1例行保留胰头的胆总管、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切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仅行姑息性的胆囊切除术。5例行腹腔内肿块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胆囊癌已经转移而关腹。Ⅴ期患者中10例未行手术治疗。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同时行取石治疗。术后并发症,在40例手术患者中出现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肝功能衰竭1例、胸腔积液6例、切口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后,除2例因治疗效果差而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的并发症均治愈,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

2.2病理结果

原发性胆囊癌的大体标本大多表现为灰白色,壁厚而僵硬,囊内壁黏膜结构紊乱,部分见菜花样突起。对于大部分Nevin分期为Ⅰ、Ⅱ期胆囊癌其病变的胆囊内壁可见慢性炎症样改变;肝脏表面的转移灶呈灰白色小结节。在组织学上,切除的35例胆囊标本中,腺癌27例、鳞腺癌5例、未分化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

3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病情即便发展也常表现为胆囊结石的症状和体征,这对于该病的早发现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临床上有着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所以,仔细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有作者提出,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有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史而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有胆囊结石病史而最近伴发渐进性黄疸、胆囊区扪及肿块者,都要警惕胆囊癌的可能[2]。在临床上,胆囊小肠瘘、胆囊结肠瘘、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陶瓷样胆囊等均有较高的恶变率。目前公认胆囊腺瘤是最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对于B超发现直径超过1cm、单发病变、合并结石或年龄超过50岁者均主张手术治疗。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不确定性及相对少见的特点,很少能在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往往胆囊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才得到证实;部分患者病理报告尚未出来就已经出院,这又是一个原发性胆囊癌漏诊及延误治疗的原因。胆囊癌病情发展迅速,侵犯和转移较快,当患者的症状或体征比较明显、影像学上有提示时,大多数肿瘤已无法切除。本组病例影像学上提示胆囊癌时均已达Ⅲ期以上。因此,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于胆囊萎缩、囊壁僵硬增厚、局部轮廓不清或合并有肝十二指肠韧带上淋巴结肿大、肝脏表面有散在的小结节、胰、十二指肠局部有侵犯时,均需引起高度重视。本组17例术后病理切片才得到证实,可见与术中切下标本未常规肉眼检视和冷冻切片送检率不高有关。本院对Ⅰ、Ⅱ期患者通常行单纯的胆囊切除术。但有学者认为对于Ⅰ、Ⅱ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其长期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强调胆囊床处作肝组织楔形切除术及淋巴清扫的必要性[3]。对于Ⅲ期患者,本院常行肝脏第四、五段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于Ⅳ期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行肝段切除、胆总管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对于Ⅴ期患者,必要时施行姑息性手术,包括姑息性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总管T管引流术、PTCD、空肠造瘘或胃造瘘术等。

关于原发性胆囊癌的化疗,有作者认为其化疗、放疗或其他非手术治疗效果均不佳[4],以5-Fu为主的化疗方案有效率仅为10%~15%,而且,这些疗效并不持久,且对生存率的影响不大[5]。最近,有报道采用术中及术后的辅助化疗,如对于部分未能切除的患者作术中放疗,术后2周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化疗,可采用5-Fu、CF、MMC、卡铂等,同时以白介素、干扰素等辅助化疗[2]。也有报道术中在肝固有动脉内插管,药泵皮下植入进行化疗[5],这有可能使大剂量的化疗药物聚集在肿瘤局部,有效杀灭局部的残留病灶及肝内的小转移灶。

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差。有作者曾对98例原发性胆囊癌作过疗效及预后评析,其总体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4%、14.24%、6.67%,但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其1、3、5年生存率可达到77.29%、34.37%、21.48%,因此认为手术治疗胆囊癌是目前最好的方法[6]。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主要为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恶性程度的高低及治疗方法等。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手术大小带来的风险,因为扩大的胆囊癌根治手术可能引起的出血、胆漏、肠漏、胰漏、胸腔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往往是致命性的。

总之,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治愈率需要把握好诊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详细了解病史和认真体检;对于那些暂不手术的胆囊小腺瘤(通常<8mm)患者应定期复查,对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且病史较长的患者更应高度重视;对于术中发现变异的胆囊应剖开检查。及时送冷冻切片检查;有效的根治术是治愈胆囊癌的关键。必要的放疗、化疗要应用,同时做到严格随访,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胆囊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连弟,张思维,鲁凤珠,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中国肿瘤杂志,1997,19:323~328.

2梅家才,林擎天.原发性胆囊癌65例诊断和治疗.肝胆胰外科杂志,2003,15:36~37.

3BenoistS,PanisY,FagniezPL.Long-termresultsaftercurativeresectionfor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AmJSurg,1998,175:118.

篇3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篇4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