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3: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艺技术毕业论文

篇1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论文与设计往往使他们绞尽脑汁,烦恼不已。那么,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如何指引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呢?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法。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完全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苏凤,王兴亮.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篇3

 

品牌会展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交流和交易的机会;具有更高的市场参与度和客户忠诚度;能够带来更好的增值服务和需求满足;更少的交易成本。如何对展会项目实施品牌化操作呢?从技术层面看,除内容要素之外,会展品牌形式要素的整合运用,是展会品牌化操作的重要手段。

具体地,会展项目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把它的品牌内涵传达给参展商、专业观众、观众及其它社会公众,使其被感知、接受、认可,并建立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品牌会展的品牌传达有两大类基本途径:语言传达和视觉传达。

会展项目的语言传达主要由品牌展会的名称,主题和理念号三个方面组成。

(1)展览会的命名

展览会命名的基本方法是:时间(年份/届数)+举办地(国家、城市)+行业+展览会性质(展销会/贸易展览会/博览会)。例如: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运用这一规则的命名能让参展商和观众一目了然。

又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组织者当时在给CeBIT这个新展区起名字的时候,一个建议是取名为“CeBOT”,意为“办公室和工作单位技术中心”的德语首字母缩写(Centum fur Buro und Organisationstechnik)。最终,参展商顾问委员会倾向于取名“CeBIT”,即“办公室和信息技术中心”的德语首字母缩写(Centrum fur Buro und Informationalstechnik)。这个名称中的第二个音节“BIT”正好是指电脑处理的最小信息单位,组织者在起初取名时并没有刻意追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而这后来却成了一种非常幸运的巧合,尤其在电子数据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和发展更为迅猛的80年代,大量个人电脑的生产厂商参加汉诺威展览会,使得展览会的规模与日俱增。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展览会将覆盖更大的市场,为更多的客户服务,因而这种命名规则正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因为面对更大的市场,展览会需要一个市场覆盖面更广的名字。面对全球市场和客户,展览会需要一个全球通用的名字核心期刊。展览会组织者所举办的展览会需要更贴近市场和客户,市场和客户在哪里,展览会就应该在哪里。传统的展览会名称显然与这种趋势不相适应,这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展览会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以CeBIT全球展览会为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几大重要和新兴市场上,同时看到CeBIT的名字,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CeBITBilisim Eurasia plus CeBIT Broadcast Cable and Satelite),中国上海(CeBIT Asia),澳大利亚悉尼(CeBITAustralia)和美国纽约(CeBIT America)等。

为更有效地影响展商和观众的认知,展览会需要一个既准确又好记的名字。由于深度的市场细分不断促进新的专业展览会产生,展览会的数量在不断地激增。面对全球市场,参展商和观众需要选择更多的展览会,而在一个重要的举办地,市场中往往充斥着许多相似的名字,这给参展商和观众的识别和记忆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展览会组织者不得不花费巨额宣传费用,甚至采取法律手段,以保证展览会名字不会与竞争者的展览会引起混淆。

(2)展览会的主题

主题是展览会组织者所倡导的办展理念凝练和体现。为展览会设计一个成功的主题,往往可以赢得参展商和观众的认同,这对招展和招商很有益处。同时,主题也是特定展览会与同类展览会实施差异化策略的重要标志。例如: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题为:让书籍走进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等。

展览会的主题设计和再设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它直接关系到展览品牌的形象。一个好的主题往往可以使展览会的品牌形象以语言形式被传播和认知。因此,在提出展览主题前要广泛征求行业领导者、重要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意见与建议。

1995年,第1届WPC EXPO的

关键词又进入了WPC EXPO的主题。到2000年第6届的时候,组织者配合日本政府提出的E-JAPAN战略,将“e-Everything·超越PC+互联网”和“e”作为新的展览会主题。2002年的第8届展览会,宽带在全社会的普及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宽带新时代·创建泛在社会”就成了当时主题。2004年,组织者又将主题提升为“惊喜连连·快乐无限--你就是主角! ‘数字无边界宣言’”,指出用户而非技术已成为时代的主角。这个案例证明:展览会的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其设计、提出、衍生和被新的主题代替与市场、行业的客户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3)展览会的理念口号

展览会的理念口号是构成展览会品牌形式要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语言形式提高展会的亲和力和沟通力,使得展会项目的特性获得富有感染力的展现。例如: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理念口号为: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理念口号是:书博天下,智慧龙江。

Get the spirit of tomorrow(把握明天的精神)的理念口号让CeBIT当之无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技术展览会。国际消费品及礼品展的理念口号被重新提炼为意大利再制造(REMADE IN ITALY),较以前的意大利制造(MADEIN ITALY),更凸显展会的创新性为展览会品牌形象增色不少。

视觉传达

品牌会展的视觉传达,就是供助于CIS的理论和方法,为会展项目进行视觉形象策划、设计和表现。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包括号:

(1)展会标志的设计

标志是一种运用特殊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通过精心设计、提炼的图文传达特定的涵义或信息。

展会的标志是整个会展系统设计的核心核心期刊。是整个会展视觉包装的坚实的基础。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设计,以光电波动为基本形象,具有很强视觉表现力,同时又包容着很多的变化。设计师把这个标志的特定样式要素,成功地扩展、推延到整个世博会的系统设计,使汉诺威世博会成为近年来评价最好的会展系统设计作品之一。

展会标志的设计应着力突出其识别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所谓的识别性是指作为符号,必须简洁、清晰。标志可以通过各种文字或图形的巧妙组合,在简单的造型中容纳多样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从而传达所要传达的各种含义。

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标志以简洁、明快的线条艺术地展示了图书造型,准确地体现了全国书博会的主题内涵及专业特征。

审美性是指标志造型一定要具有美感,要获得大众的喜爱、认可和视觉愉悦。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标志采百花原态,化简合成新形,将三角、四边、五角、六棱的多类花型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组合成一个富有东方神韵的“百花吉印”: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泽被子民。该设计意像万千,容大形厚,独居视觉意蕴。

(2)展会吉祥物的设计

展会吉祥物是强化形象、提高沟通性与视觉亲合力的设计造型。其设计要求与前面讲过的标志设计要求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要突出娱乐性和亲和力。一般情况下,会展吉祥物多以拟人、夸张手法造型,也可以制做成可爱的纪念品,成为会展活动中难忘的感官印象。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吉祥物KICCORO(森林小子),造型上别致可爱,体现他们喜欢到处乱跑,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烈,特别希望在爱知世博会上结交许多新朋友设计意图。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篇6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9-03

21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其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和训练转到职业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如何针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品牌专业的建设,对校企合作,园校融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1.拓宽教学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结合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不同方向上,将原有的“2.5+0.5”教学模式改为“2+0.5+0.5”和“1+1.5+0.5”,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工学结合更加深入。在园艺技术、设施园艺、蔬菜等专业方向上,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学期在校,第五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校内外基地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及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在茶果方向上,采用“1+1.5+0.5”的模式,即:前两学期在校,第3~5学期在校内外基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生产性实习(含毕业实习),半工半读、现场教学,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多方式融合,搭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园艺专业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二结合、二融合”原则,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校外基地群,涉及校外企业近20个。根据企业性质、任务及专业特点,探索出多种具有企业、校园文化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如以实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嘉汉模式”,该模式包含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教师到基地锻炼、为企业服务,校企互派人员讲学、合作项目,聘请客座教授,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等多项合作内容;以及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维生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任务的要求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任务及顶岗实习,企业接纳学生实训、就业。同时,通过建立“三百基地”,即招生、实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各100个,进一步促进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2012年底,学院牵头在太仓现代农业园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的更好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形成了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苏农特色的人才培养框架。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12345”课程体系。针对社会及苏州地区对园艺技术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一条主线”;理论与技能培养并重的“二元结构”模式;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与职业技能考证三种方式;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大能力培养及由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平台和其他教学环节组成的五大课程平台。

2.实施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基础认知、单项训练、专业实训、仿真训练、顶岗实习五项培养,促进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四大能力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1.注重开放性实践教学。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教育的课程取向。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开放型的实践训练新体系。实践教学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室内、室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原则,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

2.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新、宽”。即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体现“实”;能力培养突出“用”;紧跟科技进步,增加适应性和先进性,体现“新”;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面,体现“宽”。推行实验室半开放或部分全开放举措。根据职业岗位“功能模块”的技术要求来开发课程学习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建立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每项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分成四个模块,即园艺产品生产技术、园艺产品繁育技术、园艺产品产后与营销技术、园艺产品装饰技术,每项能力由多个技能构成,实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的综合提高。“功能模块”已成为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需要的结合点。

3.实践教学途径多样化。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充分开阔眼界,增加学习、训练机会;通过“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单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常规训练和创造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特色。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单项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积极推行“双证制”和“多证制”,开发各类证书培训和试题库开发,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此担负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1-4]。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无疑会削弱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时代的脉搏。因此,重视培养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对园艺师的理论要求,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产一线的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河南科技大学在全日制园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做法进行探索,以其为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

理念支配行为,有新的理念才能创造新的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研究研究生相比,前者更重视实践,后者重视理论。在培养理念上一定要分类培养、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是具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由“知识创新”向“知识转化”的转变,以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工作[5]。在课程设置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确立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文化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重,加大技术研发性课程比重,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创新性研究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环节,其中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分析,突出理论的应用方法[5];教学方式多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或管理者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开阔视野;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创建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综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专业实践阶段,一般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某一技术或项目展开实际工作,要求每生完成1~2篇调查报告,实践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参加答辩、顺利毕业。

二、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导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给理论创新和创新实践搭建了直联平台,将科研创新放在第一线上,使宝贵的科研创新思路能落到实处,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动能力,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究事物、分析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自己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导师不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期刊文献,养成阅读文献的好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尽快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精神与独立能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将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开发到最大化,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7],从而培育出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或见解独到的专业型园艺人才。营造浓厚的、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发展,相互切磋,加上导师适时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天才一定会培养出来的。

四、建设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依托。学校与洛阳的园艺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挂牌并共建了一批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在现代园艺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和研究机构每年为研究生提供半年甚至更长的实习机会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让研究生充分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重大项目研发,不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优化企业研发技术人员队伍,通过双向互动更新观念加速创新。企业从中得到廉价的智力资源,研究生得到了在学校无法得到的创新实践锻炼,实现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研究生”三方共赢的目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理顺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的关系,拓宽了园艺产业领域开展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研渠道。

五、强化建设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的培养。创建了“以导师为主体、相关部门负责,教书与育人、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严格校内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激励制度,造就并壮大了一支修养好、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促进导师对研究生的有效指导。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从课程选择、课题确定、文献查阅、开题报告的书写、试验方案的确立和实施、数据获取和处理、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等,每一个环节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会产生明显而深刻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求导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有硕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且第一学历是大学本科。其次,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能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导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学生言传身教,针对园艺生产中的棘手问题、现实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在科研中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四,重视团队合作,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诚信可靠的优良品质,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在校内导师遴选基础上,还在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单位,选聘一定数量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研究人员为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调研等指导工作,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六、强化研究生的自身修养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与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直接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一个仅仅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和找到工作而学习的研究生,就会局限于课程考试合格(75分以上)、、答辩过关等现实问题,无心去深入钻研和探索科学问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无从谈起,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是学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研究生本人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对新问题、新事物养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

七、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提升

加强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论文选题应注意导师的研究方向、工程技术应用背景、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严格要求,但论文形式、类型不拘一格,既可是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应用研究,也可是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对论文评审采取“学术专家+技术专家”双审查制度,只要有一个专家认为达不到硕士论文要求,就不能参加答辩。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设立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设创新基地,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自身修养,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等培养策略提高了园艺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廷希,张芬,张剑兰,等.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2013,(11).

[2]王振喜,刘巨保,高彦华,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三跨”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3).

篇9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主要专业课程的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实践平台,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一直存在诸多不足,加上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的自身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管理上要求更加精细化,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中,科学选题是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上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选题环节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选题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的选题重复自己的科研或设计,有的向多届学生连续提供同一题目,导致学生抄袭甚至直接拷盘;②题型不够丰富。有些院系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于居住小区环境绿化设计,而实际上此类题目由于主干道路、建筑等均已经由其他设计单位定稿,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③设计真题比例偏少,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真题能提供详尽的植被、水文、地质及现状地形图等资料,实战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而虚拟的设计学生兴趣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尽人意;④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园林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养护管理、预决算等是园林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的设计题目基本不见踪影,绝大多数的选题依然注重规划设计;⑤其他问题。如有的题目难度和广度超出学生能力,有的题目工作量不足,未能和创新创业训练挂钩,缺乏学生自选自拟题目的机制,选题环节的资料未及时存档等等。

2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要写论文,先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是采用这一套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不太适用于设计类课题,工科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只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可在开题报告中加入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等内容。

3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弊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请人代做、抄袭设计文本,增加了拷盘、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现在有很多网站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土木工程网、百度图库、建库网等均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整套园林设计图纸,很容易被学生偷梁换柱,变更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图纸。再就是有很多学生毕业设计开题之后去单位实习,将实习单位图纸带回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至于是否为其本人完成则不得而知。针对设计图纸作弊的问题,本人建议在答辩环节引入“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用CAD做毕业设计时,图纸完成75%左右的进度时,将dwg格式的文件虚拟打印为jpg格式的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将此jpg格式文件与最终设计图纸一并展示,作为本人亲自完成的证据。对于手绘图纸,可以在完成75%左右时,拍摄一张照片作为进程图。采用进程图比较实用的原因在于,网上无法下载到仅完成75%左右的图纸,而将全部完成的图纸逆向操作减少为75%左右的进度,植物配置会露出马脚。也建议引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签名制度,学生的一份毕业设计完成,需要本人在图纸背面作真实性声明和签名,其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证明其真实性,同时要求至少1/4以上的同班同学签名证明其真实性。

4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化管理

很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都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对于工科类毕业设计图件,却很少有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也是如此。在现阶段,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①工作量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公园设计或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等,其设计面积应提供一个范围,防止出现面积不足,或工作量超出学生精力和能力范围;②设计深度的规范化要求。园林设计的深度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种。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应侧重于方案设计,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应侧重于施工图设计,其余则应侧重于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提出设计深度要求,可以丰富设计题型,弥补单纯以面积来衡量工作量的不足。③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均没有提出毕业设计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因此有的学生答辩时提交3~5张图纸,有的则经验交流提交上10份图纸,这本身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④图纸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纸,无论是手绘图纸,还是电脑辅助设计图纸,对于图纸的图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签栏、线条粗细、图例等,均应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学生提交的图纸五花八门,良莠不齐。⑤设计意象图的规范化要求。设计意象图是指用来表达设计构思的相似图片。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局部设计需要用效果图来图示,这就造成了意象图的滥用和泛化,喷泉、亭、廊、花架、花池、游船码头、茶室、餐厅、大门、雕塑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的项目,被大量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意象图代替,使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毕业设计文本的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一个通行问题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文本在后面著录了参考文献,这就和毕业论文没有区别,也没有反映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园林工程设计实务一样,园林专业设计的文本也是不需要著录参考文献的,有些学校还提出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无异于逼着学生作假。试问一下,学生要在某场地设计一处亭廊组合体,或群植一丛灌木,还要引用参考文献吗?

5答辩环节的管理

①资格审查。很多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审查制度,或者资格审查仅仅审查学生是否缴清学费。从专业的角度,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检查文本、图纸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为学生亲自完成;是否削减工作量;是否变更题目或设计基址。②举报制度。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论文软件来实现,但这一手段并不适用于检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检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除了前述的展示进程图、真实性签名,终极手段就是毕业设计作假的举报制度。③改进末位淘汰制度。目前,很多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度流于形式,即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第一轮未通过,大约过一个星期之后,参加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答辩则大幅放水,全部通过。这就使末位淘汰制度不严肃,本人建议可对末位淘汰制度加以改进,对于第一轮答辩结果,可控制在每班2~3人不能通过,第二轮答辩淘汰最后一名,让其继续改进,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比如3个月或半年)达到要求后,再颁发学位证。④改进评分制度。很多学校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采用评委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回避的制度,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数,并据此确定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同班或同寝室同生也对同学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但是二者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建议评分制和推荐制并行,让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更具公正合理性。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篇10

大学本科:金融、经济学、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行政管理学、学前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学、义务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计算机信息管理。

教师类本科: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本科专业只面向高职高专在校生开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商务管理、现代商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数字媒体艺术、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造价管理、农学、园林。

二、报考对象及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年龄、民族、种族的限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并按我省开考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学完一门或数门课程的考生(根据开考各专业的报考条件),均可自愿选择专业报考。

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选择专业报考。病残者应选报与自己身体情况相适应的专业。

医学类护理学专业将继续开考,但报考人员只能是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人员(报考时需出具相应证明),非在职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大专文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科(若专业考试计划中已有该门课程的除外);报考大专理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大学语文”。

报考本科段的考生,须是国民教育系列(包括普通全日制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专科以上毕业生,办理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时须交验上述学历毕业证书(报名时不须验证),报考时按各专业要求分类报考。

三、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7月19日,考生自行上网录入报名信息。

报名确认时间及地点:具体确认时间由各州(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的确认点通知。届时考生到确认点确认,办理验证、照像、交费等手续。

四、报名手续

考生根据所报专业的开考课程,报考本次开考课程的一门或数门,并按自学考试开考专业计划的有关规定参加考试。允许考生根据开考专业计划跨专业兼报同课程名称、同学分的考试科目,但考生必须注意不同专业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是否相同。

市场营销(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两个专业从2013年1月起停止新考生报名,已取得考籍的考生仍未毕业者,过渡一年,于2014年1月停考。

(一)报名考试费:根据云发改收费[2006]98号文批复,我省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收费标准为每科32元(人民币)。

(二)考生须按《云南省自学考试 网上报名公告》规定程序进行报名,并特别注意报考部分专业和课程必备条件及报名确认点、考点设限情况。

(三)应考者的往返路费及食宿费自理。

五、考试

1.考场设置:由各州、市办考部门确定,需在县城以外设考场的,须报省招考院批准。“物流管理”(本、专科)、广告专科只在昆明设考点。

2.考生应试时,须带准考证、考试通知单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能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三证不全者不得进入考场。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作弊。凡违反考场纪律者,按2011年教育部第33号令及我省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考试成绩以百分计,六十分为及格,及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及格者可参加该门课程的下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公布在“云南招考频道”上,考生自行登录网站ynzk.cn查询。考生对成绩有质疑的可在成绩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申请查分。由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汇总后统一到省招考院查分,查完后通知考生。省招考院不直接对考生查分。

4.考生考试时间及临考复习假的占用问题,按原省自考委、人事厅、财政厅、教育厅一九八七年发文《关于对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给应考假、复习假和发放自学考试奖学金的规定》执行。

5.考试时,除“高等数学”考生不得使用计算器外,其他科目的考生可携带使用计算器,但不能有程序存储功能,也不得互相借用。不准使用有存储、接收、发射功能的电子工具。考生进入考场考试严禁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否则将视同作弊。

6.同一考试时间内,一名考生只能考一科,不得考两科。

7.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根据全国考委办函[2004]148号文件规定:

(1)NCRE课程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专科课程进行衔接;

(2)凡获得NCRE一级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0018)或《计算机应用技术》(2316)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

(3)凡获得NCRE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0342)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4)凡获得NCRE三级PC技术(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2319)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277)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8.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参加PETS二级或PETS三级考试,笔试合格者的成绩可直接替代自考有关专业大专或本科公共英语〈即英语(一)、英语(二)〉考试成绩,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PETS二级替代大专公共英语成绩,PETS三级替代本科公共英语成绩,英语专业不能替代)。考生是否参加相应口试,则根据考生是否要求获得PETS等级证书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专业定。

9.中文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定于每年的5月和11月,分两次举行,考生可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联系进行答辩事宜。英语本科的“口译与听力”、专科的“听力”、“口语”考试时间由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排,请考生与之联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及上机考试请与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系。

10.已取得本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证书的考生,如该专业有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考核要求的,应及时向当地县(市、区)考办或主考院校联系实习考核事宜,待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办理毕业证书。

六、学历及毕业生的使用待遇

篇11

2.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 

3.我国设施园艺概况及发展趋势

4.太阳能园艺拖拉机驱动系统匹配设计与性能分析 

5.基于文献计量的园艺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

6.荷兰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7.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8.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 

9.设施园艺工程集成模式构建方法

10.光照强度对园艺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11.我国设施园艺取得的主要成就

12.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分析及清洁生产对策

13.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策略 

14.设施园艺废弃物厌氧消化产沼气特性

15.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 

16.设施园艺工程集成模式的表达方式和评价方法

17.园艺疗法 

18.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 

19.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下) 

20.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

21.园艺作物果形遗传研究进展

22.中国设施园艺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23.当前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4.澳大利亚的园艺疗法 

25.园艺专业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6.强环境规制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环境投入产出表的测算

27.国外设施园艺的发展与启示 

28.中国设施园艺产业的经济性分析 

29.园艺作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0.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进展 

31.我国园艺作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32.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3.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34.我国设施园艺机械化水平现状与评价研究

3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影响为例

36.浅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前景

37.微量元素硒在园艺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38.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39.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0.中国园艺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1992-2010 

41.园艺作物在私家庭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42.园艺作物基因组技术研究及展望

43.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中的应用 

44.园艺疗法在社区和学校的实施  

45.深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6.荷兰温室园艺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借鉴 

47.园艺植物叶色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48.世界园艺博览会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  

49.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分析

50.试论园艺疗法在整合医学中的作用  

51.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52.园艺疗法在美国的历史、现状及在老年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3.中国设施园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4.园艺疗法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 

55.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56.园艺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57.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进展 

58.现代化设施园艺生产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

59.园艺作物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60.园艺疗法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为例 

61.园艺疗法发展趋势探讨 

62.园艺疗法的特征 

63.中国设施园艺高新技术的发展探讨 

64.园艺作物果实皮色遗传研究进展 

65.新形势下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6.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67.园艺疗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类型及原则 

68.我国北方温室园艺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日光温室园艺产业 

69.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70.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区域适应性的研究 

71.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增长的成因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解

72.高职院校园艺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探讨  

73.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4.我国高寒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75.“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6.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 

77.我国设施园艺现状调查与分析

78.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重大事件意义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79.我国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对我国42所高校园艺本科专业的调查

80.美国园艺疗法的发展

81.园艺疗法探讨

82.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 

83.我国园艺学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84.园艺疗法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85.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6.园艺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7.植物在园艺疗法中的作用探讨 

88.我国南方园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89.海南园艺设施的类型 

90.设施园艺中番茄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91.园艺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 

92.园艺疗法干预儿童孤独症的生态学、社会学及生理学机制研究

93.园艺心理疗法作用及应用形式 

94.“治愈系”的景观设计——园艺疗法研究应用初探 

95.园艺作物光合性状种质差异及遗传表现研究进展 

96.我国设施园艺发展模式研究 

97.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8.园艺作物果实人工驯化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99.园艺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00.绿色园艺——21世纪中国园艺业的发展方向 

101.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102.当前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103.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04.园艺作物的ISSR分子标记研究及应用 

105.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106.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研究  

107.为都市农业培养创业型园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108.园艺疗法的现状与展望——以格鲁英花园为例

109.园艺疗法的场所与实践  

110.园艺疗法在康复疗养空间中的应用 

111.基于扎根理论的节事场所依赖维度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112.论园艺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  

113.园艺植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及其调节

114.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为例 

115.植物园园艺业发展的新思路 

116.园艺作物乙烯控制研究进展 

117.《园艺学报》近10年来的发展与提高 

118.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综述

119.园艺疗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研究

120.园艺治疗起源与发展概览 

121.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22.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1-01

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衔接培养模式是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育,完成从中专到本科的过渡,是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课题组,初步构建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现总结如下: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组织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明确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要求、人才特色、人才规格,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3+4”专业衔接中,要加强园艺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根据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合理、适度设置课程体系。可设置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注意能力与素质相协调。突出设置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园艺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园艺商品学、园艺植物病理及昆虫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设与就业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学、作物栽培学概论等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的要求,需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各占总课时的50%,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园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试验设计、调查、管理、科研训练等。学生可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证书、科研小组、毕业论文等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既使学生对园艺专业加深理解和提高,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适应广”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四、拓展“3+4”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培养方式,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资源的拓展包括了专业实验平台、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可以直接把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人才“请进门”来学校开展讲座、授课和亲自指导实践教学。这样的院校与企业联盟办学使学生得到了专业实习与职业体验,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利用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即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各项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创新中增进才能、提高素质。

五、健全“3+4”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

(一)培养应用型、双师型、兼职型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应用型、双师、兼职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完善的用人机制。在授课的青年教师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场锻炼,并给予适当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质。学校还可外聘请高级水平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加强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在实训基地才能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功能较全、运行良好的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园艺专业实训基地,既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和教学条件,也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园艺专业人才。

(三)完善教学管理系统

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保障。可建立弹性学制,加强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同时,还需强化学习制度改革,改变以往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完善毕业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指导、考核工作,使教学各环节落到实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