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线上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10]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6~28.
[11]荣鸿利、王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J].教师园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3~15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06)
[1]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06)
[2]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4)
[4]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4(S1)
[5]孙志军.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05)
[6]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
[7]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
[8]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4)
[9]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09)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马越越.低碳约束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颜敏.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12
[5]黄万阳.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测度、效应与矫正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孟军.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张有绪.品牌资产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完善。不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原先英语专业的基础上修改的,英语专业类课程比重较大,商务类课程比重较小,课程设置体现出“强基础”,“轻职业怕勺倾向。学科专业课程和英语专业课程重复度高,如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英语语言课程仍然占据专业必修课中的核心地位,专业选修课大多是英语专业课程,没有体现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即缺乏体现商务职业方面的课程。
2.专业师资缺乏。由于各方面原因,85%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是外语系或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原有的教师川。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文化专业能力,但欠缺国际贸易、国际私法等专业知识,尤其是缺乏商务实践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足够的商务专业相关知识。由于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上课时碰到自己不懂的商务知识,要么照本宣科,要么避而不谈,更别说指导学生掌握解决现实中商务问题的能力了。这样的师资队伍是很难胜任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是不能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
3.实践实训基地不完备。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是远远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必须经过实践实训,才可能培养出合格人才。目前,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不完备,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校,由于受到当地环境的限制,很难找到实践基地,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4.缺乏实践类课程教材。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类教材极度缺乏,实践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合适的实践类教材的指引,是很难指导学生实践的,至于实践的要求、实践的效果就更没有一个标准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商务英语教学建议与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现有的课程设置重视英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的学习,却忽视了商务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除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外,更要强化专业特色,突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形成以“商务+英语怕勺双轨制课程体系。同时,我们必须定期回访毕业生、走访企业,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随时调整课程体系,只有两条腿走路,商务英语专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突出商务类专业知识教学,否则和英语专业就没有区别了,而要突出商务类专业知识教学,就需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选派有志向的教师到商务英语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的院校进修学习。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其次,可以派遣教师到公司企业进行实践工作,通过参加一线工作获得知识,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体罚是高压线,触不得;但,谈惩色变,也要不得。《赏惩教育问卷》统计显示,40%左右的老师对品行不端、屡教不改的“问题生”不愿惩戒或不敢惩戒,在说理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对“问题生”的管教是“开只眼,闭只眼”。为什么?问卷统计显示,这些老师怕“好心没好报”,其中,42.4%的教师怕受处罚(如解聘、扣绩效工资等),37.8%的教师怕被曝光、怕无理取闹,11.1%的教师怕被报复……
“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分水岭在哪里?现今的中国,没有一条政策、法规、条款上有明确的界定。学生无论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心里明白应对他们进行惩戒,但在行动上,我们不惩戒他们。”某资深老师说,“因为我们无法知道惩戒学生会不会给自己惹祸。理论上,谁都知道,体罚是指以损伤学生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学校中的体罚包括直接伤害学生身体、侮辱学生人格、变相体罚等形式。惩戒,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处罚是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加以惩治,警戒他们,使他们注意改正错误。怎样惩治他们?怎样告诫小学生注意改正错误,尤其是那些屡教不改者?让他们坐着,老师和颜悦色地劝说,收效甚微;老师脸色严肃了,有恐吓之嫌:说得重了、多了,有说话不当之嫌;劝说无效时,拉开斗殴的学生,有动手体罚之嫌……由此引起的问题,都是老师的责任。‘体罚’、‘变相体罚’这些帽子教师不敢戴,‘惩’、‘罚’之类的字眼,令教师触目心惊。
二、惩戒缺方,教师是无方难抓药
教育部已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部分班主任高兴地说:“惩戒学生,有了依据。”也有部分班主任表示:“‘适当方式’指代不明,不敢打这个球。”部分非班主任教师更是困惑:“在讲法制的今天,依法办事不可动摇。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给我们开出惩戒的方子,我们怎敢抓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惩戒方面,虽然有少数成功的例子,但存在问题更多,在调查整理中发现,主要情形如下:1不去惩戒,原因是不知道如何惩戒;2不敢惩戒,原因是怕惹祸上身:3惩戒力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教师责任心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作怪;4“借刀杀人”,让别人替己惩戒,利自己得,祸别人挡。如,让学校领导或学生家长去惩戒……次要情形如下:1惩戒过度,产生负面影响,原因是极个别教师素质差;2以惩代教,只考虑立竿见影,没有做细心的、深入的思想工作……
惩戒缺方,教师难以对症下药,是小学阶段“惩戒缺席”的主要原因。沉迷网吧,有暴力倾向,有小偷小摸恶习……这些屡教不改的小学生,可以怎样惩戒?老师束手无策,只能与大家一起叹息:“唉,犯罪越来越小龄化了!”
三、形似神异,赏识教育差之毫厘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在“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等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下,小学教师更多地倾向于赏识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和理解赏识教育的精髓和实质,错误地认为称赞、夸奖、表扬了学生就是赏识教育,结果出现了形似神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现象。具体情形如下:
1表扬缺少分寸,负面影响过大
赏识教育是赏识那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进步,是激励和赞赏的结合,激励要放在克服困难之前,赞赏应该放在克服困难之后。赞扬时,还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要学生去超越。而我们有些老师,不提目标,只提没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张口就能回答。如,一年级的数学复习课:2+3=?“啊,答对了!你最聪明!最能干!你是数学小天才……”甚至全班学生一起鼓掌:“某某某,你最棒!”有的老师还不厌其烦地给答对题的学生额头上贴花,把他们装扮成“小印第安人”。至于这样夸张,这样肉麻?过度的鼓励和表扬,会害了孩子。他们的骄娇之气滋长后,他们的心灵会脆弱,在成绩面前,他们虚荣、骄傲;在困难面前,他们退缩,没有责任心;在失败面前,他们脆弱、自卑;在集体中,他们经常表现为心胸狭窄、爱嫉妒。
近几年来,学生出走、跳楼等事件的增多,就是耐挫力差的学生在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2赞赏语言雷同,手法缺乏科学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学校运用赏识教育时,面对的是整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这样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因此,教师不但要考虑被赞赏的学生的感受,还要考虑周围几十个学生的感受。激励和赞赏时,应注意手法多样化、科学化。可现实中,大部分老师赞赏学生时语言雷同,缺乏新意,不外乎“真聪明”、“真能干”、“真棒”、“真行”之类的语言,很少使用点头、翘大拇指等肢体语言:赞赏学生答题正确的语言多,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的语言少:赞赏学生聪明能干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心胸宽阔、不怕挫折、超越自己的语言少;表面上的肤浅夸奖多,发自内心的真正夸奖少:流于形式、应付式的夸奖多,真正起实效的赞赏语言少;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上的夸奖多,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的语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