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1.认识存在偏差,缺乏课后延伸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育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对心理素质形成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课后延伸重要性的认识。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应对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异于其它课程,不需要也不能布置课后延伸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负担。第二,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的点缀和摆设,既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更忽略了课后延伸这一教学必备环节。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下,教师缺乏课后延伸意识,课后延伸变的可有可无,致使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训练机会,学生个别心理问题难以及时获得矫正,课堂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2.课后延伸重预设,轻生成尤其是非预设生成
有效的预设可事先预见与提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的解决对策,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非预设生成即课堂上偶发事件。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使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有相当部分心理教师只按照教学预设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忽视了一些非预设生成的问题,比如隐性的心理伤害,比如集体辅导无暇顾及的个别心理问题等,课后延伸的实效性因此大打折扣。
3.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
有些教师设计的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为设计而设计;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活动既被动又低效,课后延伸的目的难以实现。
4.课后延伸目标过高,难于操作
课后延伸的目标过高,严重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活动难度过大缺乏可行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例如上《走进教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苦与乐,有个教师设计“我来当一日教师”的活动。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显然对于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有局限性的学生来说,缺乏可行性,更谈不上有效的实施。
5.缺乏有效的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有些教师仅仅将课后延伸当做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活动的结果既疏于检查,也缺乏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结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如何,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宣传与沟通意识差,课后延伸活动缺乏系统性协作
有些心理教师单纯地把课后延伸理解为学生单方的课外活动而已,忽视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与支持。实际上一个缺乏各方共同协作的课后延伸是孤掌难鸣,难以取得成效。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实效性对策
1.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思想迎领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必然带来行为的随意性,致使在实践中对课后延伸缺乏有效的设计、指导、检查与激励,学生的有效活动也无从谈起。课后延伸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帮助教师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白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和必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在这里,课后延伸不仅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的催化剂。
2.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导向与灵魂,也是课后延伸具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良好的课后延伸效果,首先,课后延伸目标要明确。要明白课后延伸总体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强化、巩固与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善;另外,要明确每一项具体延伸活动的目的要包括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具体目的、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具体的活动方法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与方案等。第二,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年龄心理特征等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与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生活化特点。第三,活动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目标应克服“假、大、空”的弊病,要将抽象的、泛泛而谈的高远目标,具体细化为可以训练、培养、实践和评定的目标。
3.内容的确定应立足课堂教学预设,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非预设生成
课后延伸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活动的设计至实施都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导向。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教学预设,还要善于选择非预设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受时空、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性质特点限制的非预设生成的资源作为课后延伸的内容。或者科学设计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或者及时跟进个别辅导,使课内辅导及时延伸到课后,课堂内外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课后延伸的实效性。比如在上《将友谊进行到底》一课时,面对“校园里几个男女同学勾肩搭背地说笑着,他们认为这是思想开放的表现”。这样简单的判断题,教学预设是: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班级有些同学却持肯定态度,而且平时也有这样的行为。面对这个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鉴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将这一问题设为课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后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长、写感受(“假如我的妈妈(或爸爸)经常与几个男性(或者女性)朋友勾肩搭背地说笑着,我是什么感受?”)等途径,引导学生写出辩论稿,进行辩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4.建立与完善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课后延伸活动的情况,又能让教师及时将自己对学生活动成效的态度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既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活动的质量,又可以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课后延伸活动。检查与反馈评价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前十分钟的表演、演说、辩论、成果展示,也可以是书面的心得感悟与体会,还可以是心理小报的比赛、校园心理剧的编演等;可以是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互结合,也可以是学校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5.加强宣传与沟通,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1.2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和信念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可利用生命科学史的优势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予以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英国博物学家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个从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人。在他9岁时,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对父亲说:将来我要环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去发现世界上未被人类发现的奥秘。但达尔文在父亲的安排下,不得已去学习医学及神学,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于1831年放弃神学,随“贝格尔”号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期间历尽了无数的艰难与险阻,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长达20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于1859年完成和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此时可针对个别学生由于觉得学习太艰苦而出现松懈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像达尔文那样树立远大理想,还要具有为理想奋斗不息的坚强毅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所折服,才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一切困难和压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1.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记载科学家为科学的发展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工作历史。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经历了极其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揭示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规律。整整8年的苦心钻研,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35年后,另外三位植物学家分别在各自的研究中证实了当年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学的两大基本规律。这时孟德尔的研究成果才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致使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快速发展起来。孟德尔的工作如此长久地被人忽视而默默无闻,最终获得辉煌成就的经历是震撼人心的。以此可教育学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努力加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并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合理地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妥协、不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1.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团结合作精神也显得更加重要。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科学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大多是团结合作的产物。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原因之一应归因于他们的特殊结合,两人相互补充、相互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沃森和克里克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二十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程度可媲美于前一世纪的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成就。他们在科学研究上可谓是一对最佳搭档,沃森在以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中具有独到见解,却对数学、物理学感到难以驾驭,而克里克则精通这些被沃森视之为有点难度的学科。两个人的性格也截然相反,沃森是个孤独、文静、具有内向性格的人,相反,克里克则以大声谈话和纵情欢笑而为人所熟知。他俩的合作是生物学与物理学互补的最佳典范,也表现出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沃森和克里克认为如果没有与对方的合作,他们自己是不能够单独发现DNA的结构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推进,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判断自身心理是否健康,能够辨别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最终能进行自我调适并帮助他人。能够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中,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中,丰富心理学等人文课程设置,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丰富心灵体验。
2.技能层面
通过推行工科院校校本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及心理健康发展技能。如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如何适当宣泄压力、积极沟通和交往、管理自我和职业生涯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技能也能够在致力于校本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对教学环境的利用、特色活动的研发、因人而异的疏导、自成体系的处理技能等。
3.自我认知层面
学生能否在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最终目的。将心理测试与他人评价及自身分析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和性格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我。细化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建档全覆盖,使绝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最终实现师生密切交流、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成长中发展心理,在发展中增长才干。
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改善
1.消除负性因素
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需要结合学校本身实际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做法中加入一些新尝试,前期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可能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较快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些来自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错误观念负性因素需要及时发现并消除。教师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修正部分错误观念,引导教师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特征与特定行为,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避免出现不对等的单方因素和标签效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不用有色眼镜看待有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的学生。家庭方面,建立与家长联系的长效机制,及时传达学生的在校情况,纠正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归我管”的错误观念,告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学生在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时需要和学校心理中心共同介入帮扶。社会方面,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避免社会集体感的淡化,及时消除某些不正确的“现代意识”,如不正确的竞争观、金钱观等的影响,配合学校的主流文化教育。
2.强化正性影响
二、引入必要的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而厌烦学习,害怕学习中的困难,对学习缺少自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劝说、教导。所以,在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中,延续说教意义不大,不妨从心理学角度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比如通过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马太效应等,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建立目标推动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肯定很重要。
1.在教学理念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理解不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些教师存在着“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进行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设计课程;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强调灌输和说教;还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高兴,因此,追求课堂的娱乐而导致形式化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我们多次进行的“农村中学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定位”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其课程性质的理解都存在偏颇、误解、肤浅等问题。
2.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并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但因缺乏整体考虑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能够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具体操作时就变成了一种单一的口号,更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能力的积极培养。这种目标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围绕着“应试”,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设定的,与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主观需求不一致,尽管也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但是远远脱离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明显忽视了中学生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
3.在教学内容方面,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完成
有些农村中学教师的发展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做与升学无关的事情”。特别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因此,选择的内容存在着和目标达成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学科化”倾向,很多农村中学的心理教师都是采取单一的课程方面的知识传授。例如,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体现在课程上的内容往往是教师去讲解什么是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种以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形式化。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大段的教学时间都让学生观赏,事后只是非常简单地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想,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充分交流;有些教师还“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些课形式上很热闹,但是效果不好,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有的教师为了公开课展示成果的需要,精心排练,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在教师编导下的表演课等等。这些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动”,除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还明显带有强迫学生接受的成分,由于缺少内在的积极思维、探究活动的支撑而显得空洞和肤浅,没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5.在教学效果方面,重视内容的完成,忽视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生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学科化”倾向的教师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他们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获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增长了哪些方面的见识等。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课堂容量很大,然后按照课堂时间把设计的内容一一落实,只注重自身教学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刻体验。因此,课堂虽热闹,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深刻的体验,学生除了接受,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体验后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相对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动力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大家普遍认为它没有应试学科重要,有些学校领导至今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配备的教师能力不足,甚至仅仅为了应付各级工作检查,临时安排教师做些应付性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明显不足。缺乏真正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也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2.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支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在对长春地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人员少,专业构成较为复杂;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不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现职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专业训练。为了开展工作,有些教师参加一些短期培训或者通过自学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很不系统,难以达到专业训练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自己认为都很低,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有七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较差。多数教师由于自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工作中常常按照以往的思路教育学生,过去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还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学科课,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
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研讨氛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太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在身边找不到能够交流和研讨的伙伴;加之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多,使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缺少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太少,有“孤军奋战、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从而使工作和学习陷入盲目,专业发展进程变得缓慢。由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县区级督导不到位,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找不到上一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盲目性较大、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这支队伍兼职人员较多,兼职心理工作的教师往往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理学领域的学术问题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缓慢,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解决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有自己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第三,学生本位性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始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中心。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和新的理解的生成。第四,生成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看作是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主体的发展就体现在建构过程之中,体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第五,心理健康教育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第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活动为主题,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反省来提升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结构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旨在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
(二)设计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得到学生认可、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解决目标设计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有明确和清晰的目标,而且目标要适应时代需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目标要具体和有层次,切口要小,并贯穿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以贯彻和达成。目标设计切忌笼统抽象,如果目标过大过空,就会导致一节课无中心、无主题。如“调适不良情绪”,这句话太含糊,如果改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这样目标就很具体,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在行动上实践。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集体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大家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也就更容易主动去达成该目标。
(三)设计有针对性、即时性、有效性的系列教学内容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教学内容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选择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适应性、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适应性是指选材要紧扣主题,要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适合时展的要求;针对性是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即时性是指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现象,选择学生当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有效性是指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兴趣参与,并且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能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这样就会活跃思维,讨论热烈,提高实效。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防止学科化倾向和课程化倾向;组合系列内容(围绕着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设计系列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内容的适切性。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求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教学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和真情表露,但又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只追求设计的形式、步骤和具体环节的丰富多彩,使之越热闹越好、越离奇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究竟选用哪些方法为佳,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活动专题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和班级的条件、时间场所的许可等;初中生对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较感兴趣;高中生对自我测试、理性分析、讨论等较感兴趣。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强调全员性参与和体验性学习,体现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欢声笑语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得到互助、自助和提高。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要有一定的变化,注意动静相宜和应用灵活,以免学生因单调而感到乏味,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握好节奏和手段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制作和选择要恰当,并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此应做到: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超越学生现有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不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喧宾夺主”;完善教学环节,突出实效性。
2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并灵活的处理,巧妙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把握心理健康的接触点。
2.1生物课堂中的生活观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对学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使学生在了解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2生物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养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心理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通过交替脑力活动的内容达到休息的目的,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学过的知识和内容。(2)勤于用脑。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重要,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记忆的深刻性。(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身体内形成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通过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3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受到媒体、网络的不良宣传和影响,传统的道德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心里呈淡化趋势,中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正值发育时期,性取向模糊,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生殖与发育》一章的内容和《青春期教育》一书,他首先通过课堂上的正面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性身心差异,揭开生殖系统的神秘面纱;接着组织每班男女生共同观看《中小学性教育知识》电教片,了解什么是性、胎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成长的奥秘,指导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自我保护、怎样战胜性冲动等。既解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和家长不知如何进行教育的尴尬。
2.4课堂实验教学中的自信心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生物实验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让胆小的学生多参与实验操作,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表,树立自信心等。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实验活动效果。
3解决学生学习中心理困扰
云时代就是云计算的时代。云时代的带来,不仅给人们的思维习惯带来了冲击,也造成了人际价值的变迁,给自我价值认同带来了新的危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并结合社会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改革。
一、云时代的基本特征
1.信息交流的即时互动性。随着云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论身处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利用互联网或是智能手机上的通讯软件工具将信息出去,其他人借助网络就能够立即共享这些信息,并进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在云时代网络中,多元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微博、微信等通讯软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实现信息传播的双方互动,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单个用户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得普通的社会个体成为云时代传播环境中不容忽视的主体。2.个人思想的独立化、个性化。传统时代的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主要是精英化和格式化,而云时代的传播过程中,则体现出草根化、碎片化等特征。传播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门槛较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创作过程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云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软件的不断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并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在网络上表达个性化的思想,发表个性化的信息,从而实现了人和媒体之间的高度结合。3.社会群体的关系化。在云时代的传播环境中,社会个体通过信息传递进行人际交往的需求会被进一步强化。人们在互联网媒介上发表言论,不仅仅是个人思想的自我表露,更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认可。持有相同观念的人形成一个相互的关系网,以圈子或是群体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这种关系逐渐由网上发展到网下。
二、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诉求
1.获得休闲消遣。云科技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大学生借助智能手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中获取并传播他们喜欢的信息、参与他们喜欢的娱乐。调查显示,56.7%的大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与互联网有关,55.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业余时间消遣的第一选择是网络休闲活动,43.1%的大学生认为网购的乐趣更胜于实体店购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名为“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的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娱乐类活动的使用率为88.04%。2.获取对称信息。互联网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多元化信息资源。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现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极大满足的大学生对“信息对称”的内在心理需求,同时也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根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利用率达到98.10%。3.寻求认同归属。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容易出现任性、自负等行为,导致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从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因此,大学生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动机是最为强烈的,他们依赖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寻找心灵的“港湾”。CNNIC调查报告显示,沟通交流类通讯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率明显高于网民的总体水平。4.渴望被关注认可。在云时代网络中,大学生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得到了极大唤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网络亚文化中蕴含了对否定和质疑的调侃因素和娱乐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网民心理层面上无奈、消遣的一种宣泄方式,是大学生关注自身话语权、展现自我价值、寻求被他人认可的一种体现,
三、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双重影响
1.认知方面的影响。多元化的信息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受鱼龙混杂信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云时代下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提供了多种渠道,可以说或,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增强了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了大学生向社会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尚处于不成熟状态,又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潮,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无法准备判断虚拟互联网中的匿名信息,导致大学生容易受到大量负面垃圾信息、网络谣言及碎片化信息的诱导,严重影响他们的信息认知和价值观的确立,做出一些违背社会公德良序的行为。2.情感方面的影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平台,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沉迷计算机网络或智能手机,容易造成大学生情感上的缺位。大学生心理上不成熟、社会性发展不平衡,情感尚波动性较大,具有较强的情感体验需求。云时代网络中形成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同时,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导致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行为逐渐减少,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减弱,容易出现孤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大大提高。3.意志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云时代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的互联网空间,促进了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但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容易使大学生走向极端。例如,自微博、微信朋友圈盛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这些载体发表自己对于某个社会热点信息的见解,或是某个难点问题的诉求,锻炼了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彰显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虽然很多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对面大是大非问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政府难以有效监管作用的互联网上存在着亿万种声音,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诸多社会问题时容易受到这些声音的左右,严重者甚至会成为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4.行为方面的影响。云时代带来的虚拟化环境,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主成长,另一方面却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及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对于外界未知信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云时代的虚拟空间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但是,过度依赖网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受云时代的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也都习惯使用计算机,导致当前很多学生在书写方面的能力正在逐渐弱化,经常出现“秀才提笔忘了字”的现象。加之互联网并不受传统社会的束缚,一些原本就缺乏自律精神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更加容易被淡化,导致会做出一些违道德的行为。
四、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宏观策略
1.树立适应云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及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状况,树立适应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将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践行仍然远远不够,导致教学在对云时代及学生的心理诉求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实际课程教学。因此,树立适应云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认知偏差,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既不能对云时代在学生思想、行为中的影响视而不见,也不能片面的只见其害或只见其益。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构建取向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医学模式取向,主要是针对少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从医学角度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第二种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服务对象为所有学生。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第三种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它强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实现教育、医学、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发展。由于每个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为了提高向心力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各高校应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根据摸底的结果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机制。云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对教师队伍提高了更高要求。就当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并不能满足云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在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势在必行的。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构建主要有医学或心理学专业人士、心理教师或德育教师、班级辅导员三种模式。其中,专业心理医师所占比例最小,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占比相对最大。但是,由于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定位模糊,且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和学生辅导工作存在质的区别,这两种模式并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此,各大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模式,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云时代的认知水平,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五、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微观策略
1.加强对学生网络人际经营的教育。云科技带来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得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更加快速和便捷。现代网络中的流行话题虽然更加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并通过形成群体关系建立社群影响力,但是这种关系的建立缺乏稳固的根基。当你不认同这个观点或这种思想时,即可以随时退出已经形成的关系网。云时代网络中人际关系错乱,在一些即时通讯软件或涉及个人隐私的APP中,经常出现信息泄露造成的网络安全隐患,学生内心的不安全感进一步被激发,也更加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价值,加强对网络人际经营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学会取舍,学会用人际智慧驾驭人际关系。2.引导学生加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自我价值认同对于社会个体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却也是每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无法轻视的突出问题。每一位个体的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要将自我价值认同搁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从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中逐步获取。在未进入到云时代之前,学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容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认同。但是云时代带来的网络虚拟社会,打破了评价机制的时空限制,个体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取来自各方的评价,导致学生个体自我价值认同呈现出多重化和多变化的特点,从而产生了缺乏稳定性和整体性、呈现多样性和破碎性的自我。这是因为在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往往习惯于向外求索答案,但是外界所给出的答案却又是不一样的,导致学生个体出现迷茫和困惑,无法正确认知真正的自我,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引导学生将向外求索转变为向内倾听,从而找到自我内在的价值。
六、结语
在云时代网络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心理教学工作者队伍,加强对学生网络人际经营及自我价值认同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邓如涛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盈安.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10):64-65.
[2]梁芳美.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8):86-86.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科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人本倾向, 更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色, 更为注重情与理的统一, 认知与情感的平衡, 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发展。
在英语课堂影响教学的因素有诸多方面, 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课堂结构的安排, 教学的设置, 教法的运用, 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 其活动效率的高低, 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 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 则对思维造成阻碍。
一、依据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 兴趣是心理健康的营养剂。英语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版面设计方面, 图文并茂, 新鲜有趣, 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选编方面注重科学性、趣味性, 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 兴趣和心理需求, 广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择取语言素材。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 创设情景,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 结合社会实际或英语日常用语, 英语谚语, 英文名句等, 适时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
二、把握情感主线, 散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本该是充满活力, 热情洋溢的一个年轻群体。但现在校园却有这么一群学生, 他们对学习没兴趣、没动力;对生活没热情、没活力;对未来没目标、没憧憬, 这显然失去了学生该有的活力和激情, 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老师应该要用我们爱的情感去燃起他们对生活, 对学习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 就是爱, 教师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池之水。”我们深知建立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性, 它是学生愉悦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师生间、生生间关爱、互助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 使其产生积极的心态, 以饱满的热情, 百倍的信心, 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大家知道班主任任教的学科成绩总是领先于其它学科,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关爱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们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三、采取协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步伐。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 是信息化的时代, 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向前推进的时代, 是人与人合作的时代。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说:“10个孩子, 9个因交往而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英语课程也正适应了这一特点。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 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完成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还促进来学生之间的交流, 并培养了合作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发现学生闪光点, 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
每一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及时鼓励他们, 表扬他们,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激发潜能, 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做到不偏心, 不骄纵;对于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 要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1引言
根据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并完善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仍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重视智育,忽略德育;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教学;重优等生,忽略差等生;学校生活乏味,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等。长久以来,高职生的厌学情绪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容易出现偏激、任性、冷漠、自私、孤独、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往往这种心理现象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还影响了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关系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培养个人对于失败与成功的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及知识来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学习、情感、技能的认知能力,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具有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若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媒介将各种美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就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健康心理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结构之目的[1]。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策略
3.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目标中
健康既是生活的本意,也是教育的本意。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目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各学科中的教学目标中甚少,也因此在教学活动规划伊始,便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这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中注明哪些教学内容包含有心理健康因素,并举例如何渗透于教学。
3.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材内容中
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文与道德统一。将健康人文思想与语文思想统一结合在一起,融入教材内容中予以教学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人格素养比如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宽阔的胸怀等,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将这些美的人格素养渗透于教材内容中,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美的品质,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3]。具体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分析教材中的人物,体验其中的人文环境,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形象,以此从学生的情感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比如教学《荷花淀》中,以人物语言和性格之间的关系来引导高职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为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辅导融入教学内容中,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人物语言来欣赏这篇小说,体会感受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高职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有助于一些有自卑、孤僻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中的负面影响,并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3.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教学中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职生的生源本就复杂,且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也应该不同,较好的学生问题难度大点,较差的学生问题难度小点,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并且让学生看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摒弃内心的自卑心理。
3.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目前高职生普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感心理问题、叛逆心理问题、孤僻、就业压力问题、因高考失利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感到迷茫,内心矛盾重重。语文写作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内心的平台,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于文字中。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为话题,讨论的焦点融入作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4]。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命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学习与异往的关系,违犯校规该如何处置才更加合法化人性化。关于社会道德区域的,有杀害流浪猫,往熊身上泼硫酸等事件,交通事故方面的,就业与创业等;二是评价学生作文要切合学生的情感路线,好差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即便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也不可一枪打死,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在校单调枯燥的生活,还丰富学生的课外阅历,促进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激发。具体措施有:开办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讲座、或者举办美术、书法、征文、诗歌写作、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助于丰富语文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内心的激情,忘却内心自卑孤独以及其他心理压力,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涯,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增强自我信心,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6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语文课堂中
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多看(观察)、多倾听(收集)、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小结
当今正值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之际,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年的实务经验中探索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是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域空间,在学校教学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声地渗透心理教育之理念,无息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米军霞.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园,2011(6):124-126.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关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则主要采用了“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体补救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团体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导向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来进行的。
个体补救性教育则是针对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通过谈话、讨论、测验等手段,分析、综合求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根源,并将其具体化和简明化。通过疏导,提供信息或直接帮助求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具体的计划。
一、具体实施
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我区充分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为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营造氛围。
2.行政介入,大力推行。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全面铺开,借助行政手段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引进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区又成立了由区四大班子和区教委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由教委、教科所和重点实验学校主研教师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由教委、教科所和直属学校校长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
3.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我们制订了“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实施计划。第一年,在城区四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第二年,将实验范围扩大到城区所有中小学和直属中学;第三年,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实施。实践证明,这种分步实施的策略是正确的。
4.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我们经常组织全区性及片区性教研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示优质课、经验交流、论文评选、赛课等形式,提供机会让教师们观摩学习。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和心理活动导向课的赛课活动。每两年,我们即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活动,并在每年举办的全区性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纳入心理活动导向课,将其作为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赛课,以此督导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建设心理辅导室。我区几年来共建设心理辅导室二十余个,接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六千余人次。例如合川中学“心语室”(心理辅导室)自开设以来,坚持“热情服务、平等互助、设身共情、鼓励倾诉、承诺保密”等原则,采用“情绪疗法、现实疗法、精神疗法、满灌疗法、中心疗法”等,以“门诊辅导、电话辅导、书信辅导、网上辅导、现场辅导”等形式,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
1.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心理活动导向课所倡导的平等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活动理念,被实验教师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从而推动了新课程下的教法、学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2.中小学学生心理品质普遍优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区中小学生在自信心、自我意识、学习主动意识、抗挫折能力、关爱助人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学校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心理健康教育带动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部分学校领导不仅大力提倡、鼓励、支持教师搞课题研究,还亲自挂帅,主持科研课题工作。广大干部和教师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无穷魅力。我区连续几年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
4.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同时通过家长学校传授一些基础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成绩,现在开始重视亲子关系、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养成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与学校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