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设计构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设计构成论文

篇1

二、解构与重构的构成形态表达

解构主义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具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评,具有很强的“反形式”“反美学”的特点。同现代主义相同,早期的解构主义一直在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存在,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解构主义对设计领域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服装设计领域。在服装设计中,解构设计的手法带有明显的“破坏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将设计的意义扩大到多元的范围。法国著名设计师让保罗•戈提埃(JeanPaulGaultier)是早期因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而轰动世界时尚舞台的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因(AlexanderMcqueen)后来居上,他们都从全新的角度以哲学家般的思想来创立新原则,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在解构的设计语汇中寻找艺术的支点。他们的设计思想与风格至今仍然对服装设计师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以中央圣马丁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为例,在2014年的作品中,散乱、突变、动态感、残缺等解构设计的表现语言很明确地强调与突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意。从某一方面来看,构成形态的表意性已经超越了服装的实用功能。在作品4中,设计者从全新的角度来阐释服装的设计观念,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创立新原则,强调各元素的综合,把质素不同的面料重合在一起,通过荒诞组合、随意结构堆砌,呈现出不确定、破碎的设计语汇特征,把构成形态的观念带入设计语汇中;在作品5中,服装的结构被重新分割,服装结构的传统样式和细节被完全进行改造,抛弃比例、形式美法则等基本要素,没有优劣判断标准,整个作品在构成形态上有着极大的可再创造空间;在作品6中,传统服装的面料搭配方式被彻底改变,用破坏的方法解构了面料的完整性,同时不受限制地重构了服装的新面貌,这是一个拆解、重组的构成手法,其设计意义也在于不断流变的设计过程。当下,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逐步形成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设计潮流,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思想上追求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特征。它打破了正统的设计原则与规矩,重构新的结构形态,以新的构成形态理念占据未来的设计空间。

三、构成形态的符号转译

服装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表征”和“被表征”、“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在语言符号系统方面可以概括地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服装设计的表层意义,是“所指”的东西,是服装材料与结构的外在表现;指示符号是“能指”的东西,是服装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象征符号是服装设计构成语境的引申意义,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背景的观照下,经过设计与思考而呈现出的深层意蕴和象征意义。在构成设计活动中,设计者通常在动态的设计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通常来自于设计者自身过去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当设计活动开始时,在相关因素刺激下,引起对过去情感经验的反应。服装设计作品的构成形态正是这种审美经验中的视觉与知觉作用联系起来的一种视觉语言,去除生活中具体的形象,并以抽象的几何构成形态作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强化了服装构成形态语言的抽象性符号化特质。“联想”是设计思维活动的关键,构成与服装设计的动因,服装设计构成形态中,通过“联想”进行设计符号的转译,最终会使服装设计产品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篇2

2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在设计标志中的应用

2.1重复构成

这是一幅意大利曼特地生公司的形象标准,这个标准同样采用了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将四个不同的四边形排列在一起,四边形的设计形象犹如四个重复的箭头,也是他们公司四大主要部门的象征,分别是食品部、纤维部、石化部以及药品部。四个箭头朝向一个统一的、向上的方向,体现了他们集团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目标一致的精神。

2.2渐变构成

渐变是指一种物体形态以有规律性、有节奏性的方式产生连续的变化。渐变是一种强调事物变化过程的设计方法,它往往会将变化中的节奏、韵律很好地体现出来。如图2所示,这是一幅大宇汽车公司汽车标志图。这款标志采用近似正圆形的椭圆为整体外形框架,里面在设计一款犹如盛开的花朵一般的标志,这个花朵的标志正是采用了渐变的基本设计形式。椭圆代表地球、世界,积极向上开放的花朵代表大宇汽车公司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敢于向世界挑战的勇气。而以简便方式设计的花朵是由六条蓝白相间的条纹组成的,可以理解为向上延伸的高速公路,也可以理解为大宇在众多的商业领域中有庞大的发展潜力。该标志的主体颜色为蓝色,象征永远年轻、充满朝气,白色象征纯洁、牺牲、团结的精神,整个大宇汽车标志充满传统儒家“仁义”理念。

2.3发射构成

发射构成是一种有中心聚合点的规律性的构成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中心对称形式,是指围绕一种固定的中心距和点,以不变或变化的形态均速、平缓地向周围扩散或向中心聚拢。发射在自然界中极为常见,如太阳照射、电灯光亮照射、水花四溅等等都是以发射的形式存在。女装品牌为“七色玫瑰”的标志是一款通过将数字“7”设计成颜色各异、形态弯曲的形式,将其向四周发射、旋转而制作成的,不仅美观时尚,还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在设计理念上“7”是一个语义双关词,既代表“七色玫瑰”经营的七大服装领域,也代表7种如彩虹般灿烂的颜色,体现女装品牌的新潮、时尚、个性,将女装行业的特征展示的淋漓尽致。

篇3

“联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现象,它是创造力的前提。构成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由角色链接反应和感知的视觉语言。在构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花布表现的一组纹样、服饰的纽扣或一朵装饰造型,把一排扣子联想成一条线,或粗或细的线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服饰设计中,点状纹样可以形成丰富的、具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经常选用协调的服饰配件作为点的要素加入设计作品,这些要素通常作为点睛之笔,起着视线焦点的作用。同样,在服饰设计中线的应用频繁而生动,粗细、曲直和长短等不同形态的线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与性格。而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均可以由自然中的一切可视形象如植物花卉、人物及动物等,通过构成设计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为其设计形式,尽管没有保留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但生活中的意境、情调的抽象感觉仍然会通过运动、秩序、对称、协调、韵律等形式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见,服装整体设计中处理点、线、面的关系就是平面构成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

色彩最能体现个人的魅力、个性及审美情趣,也是最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会因为个人的性别、年龄、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传统习俗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影响,所以色彩的心理感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色彩的知觉过程是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对于色彩的感知过程,色彩知觉的审美过程,正是人们从记忆到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主观审美主体与客观审美对象互相作用的心理过程。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色调和色彩的功能、色彩的视觉心理、色彩的采集重构组合,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特点,让色彩突出人物形象个性,展现服装风格。色彩是构成服装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了解色彩规律,掌握色彩构成原理,在服装设计中正确运用色彩,才能使服装设计锦上添花,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3.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工组合,进一步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运用创造力,学生可结合一些外在因素,如解构分割、排列重构等创作形式,创作出更浅析服装设计中的构成教学钟朝玲摘要: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最为典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多不同风格的服装。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由最简单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在三维空间中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结合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意识到空间的存在,提高空间感,以自然的形式创造更多的空间。人体是一个天然的造型,立体构成不可能创建一个与人体的具体形状完全一致的造型,但可以创造出三维人体的结构模式。在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材料,如,纸类材料有白色卡纸、有色卡纸、吹塑纸、牛皮纸、普通纸和皱纹纸;线类材料有棉、麻、羊毛织物;面料有棉布、斜纹布、纱;此外还有钣金、玻璃纸、塑料管;等等,只要可以使用的材料都可以利用起来。在实际表现中,引导学生先用纸张剪出一个原型纸样,黏合人体模型后,再将该模型结合服装款式的变化进行服装造型的表现,这一过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普通的切割方法,也可以采用粘接方法,只要达到最佳着装形态即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设计人员在真实的三维空间内能直观地了解服装设计创意的成形效果,而不是真正制作服装,这样能减少材料的消耗,是一种简单灵活的服装建模方法。由于这一过程能产生偶发的奇趣效果,学生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空间想象力。

篇4

点、线、面是视觉构成的基本要素,网页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出来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网页的视觉效果,首先就要从这三者的结合上来分析。例如:在点的运用中,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点聚合或者离散使用,从而达到动静态结合的效果,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通过点的有效结合形成线,线之间交叉使用,虚实线的结合、线的明暗渐变等,让整个网页的版面形成大概的轮廓,达到版面的基本效果。

(二)图文、色彩的合理搭配

在网页设计中,图文、色彩也是必不可少的视觉构成因素,不同的图文、色彩搭配达到的网页效果就会千差万别。所以,设计者要想提高网页的视觉效果,还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图文与色彩的合理搭配上。在选择网页的图片、文字、色彩等信息时需要与网页的主题结合起来。所选的文字、图片要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出网页的主题,选择的色彩更应该科学合理,对于比较柔情的网站可以选择淡粉色,而对于某些具有科技研究性能的网站要选用蓝色、绿色等有生机的色调来渲染。另外,所选的色彩还需要合理搭配才能体现出网站的主题,同色调的搭配、相似色调的搭配、反差大的色调搭配以及主色调的选择、辅色调的选择等都要设计者仔细掂量,并将网站的主题结合进来,才能让网页的视觉效果吸引用户的眼球。

(三)将用户的认知习惯合理的结合起来

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他们的审美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用户对网页的设计效果满意,还需要将他们的认知习惯科学合理地结合到网页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明确用户需求、了解用户认知习惯的能力,才能将各种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构成要素科学系统地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网页的效果,达到用户的需求。

篇5

二、构成艺术如何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包含点、线、面,另外还包括色彩与纹理。在园林风景设计中,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元素相互叠加,构成具有严谨逻辑的几何图案,物化为现实存在的植被、道路、景观等,就是对构成艺术的基本应用。园林当中的树木、山石、雕塑等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被看作点,道路、溪流等带状出现的对象可以被看作线,草坪、广场等大面积存在的景观则是构成艺术中面的运用。园林中的小品景观,通过点、线、面交叉运用,成为立体构成艺术的设计成果,能够恰当地表现整个园林的节奏与韵律。设计者还会将色彩融入景观布置之中,以抽象的造型来使整个园林产生协调舒适的氛围。

(一)点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点元素可说是最微小的设计单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虽然我们将其称为“点”,但在实际运用中,“点”可以是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具有各种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另外,一些小的雕塑、花草等的点缀也可以说是“点”的运用。恰当运用“点”的布局装饰作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技巧的展现,其常用手法有如下几种:陈列方式、自由方式、放射方式、旋转方式、变异方式等,不同的布局手法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的视觉效果。点元素可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园林景观中的孤植、片植、群植、假山等都可以通过“点”的形式体现在平面构成中,这些点元素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点元素的运用常常轻松、随意,非常多元化,可以多角度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愉悦观感。点元素的运用并非单纯的、孤立地存在,而是可以和其他设计元素相互配合、交错,为整个园林的氛围营造和谐、错落、富于韵律的美感。

(二)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指一切带状的景观,如林中小路、绿植组成的篱笆、蜿蜒的溪流等。线又分为曲线和直线,曲线包含弧度曲线和几何曲线;直线则可以分为垂直线、水平线,还有斜线,。不同的线条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不同。相比点元素来说,“线”更富于情感内涵和立体审美感受。如,平直的线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相对安静呆板,相反,曲线就给人以自由流动、婀娜柔美之感。所以这两种“线”常常运用于不同的园林风格营造中。比如在烈士陵园中,往往更多运用直线,以营造肃穆庄严之感。在其他日常游玩的园林景观中,则更多运用曲线,营造曲径通幽、闲适自然的园林环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元素的长度、宽度、色彩、位置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实践当中,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线性元素的不同特性,进行调配、运用。

篇6

在构成艺术中,平面构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不少作品中均有出色的应用。平面构成艺术一般体现在园林景观全局上的部署、一些道路的布局和广场的设计等。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平面构成的方法,通过点元素、线元素和面元素的结合,共同构成园林作品的整体。对于园林空间的分割则可以通过矩形元素、圆形元素、螺旋元素等使之体现为不同空间的界限,最终实现园林作品整体上的协调。同时,还能够把一些元素进行搭配,使所设计出的布局更具丰富性和灵活性。此处以某市的烈士陵园园林景观作品为例,该园林的平面采用了不同的圆形进行空间的划分,以直线元素来设计道路,使整个园林既具备足够的庄严性,又体现出简洁和谐的特点。此外,在平面构成的设计上应注重和园林景观整体的协调,在平面的规划上,一方面应该结合观者的视角进行划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到园林的具体功能。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不同大小的空间,来凸显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而空间的开闭也应既体现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使观者意识到空间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隔。

1.2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其立体构成的模式深受立体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最终逐渐发展成为构成艺术的一个分支。立体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常是通过抽象的方法设计出造型简单但具备文化含义的园林小品,使园林内容更加具有层次,凸显园林景观的文化意境。立体构成多体现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由于立体构成具有鲜明的抽象性特点,因此在建筑小品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举例来讲,黑龙江佳木斯学院的主体建筑广场上的园林作品,观者一看便知其表现出此院校是四所院校合并而成。设计者将该作品设置在四个分校的几何重心,并十分自然地溶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学校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每一个分校独有的特色。立体构成艺术通常使用的设计手法,是以巧妙设计的立体布局,体现出园林景观作品内在的空间感和韵律性。结合韵律的变化来调整园林景观的外形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呼应,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节奏,使之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此外,立体构成艺术还多见于以相对抽象的外形体现园林景观主题等。举例来讲,有些园林雕塑外形具有现代性和抽象性,一方面提升了园林景观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使观者更加明晰地体会到升华的主题。

1.3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人类感知外界环境的感官决定了园林设计作品的色彩构成。由于绝大部分感知来自于人体的视觉器官,因此色彩的使用在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色彩的把握和配置上,最方便取材的元素便是各类植物,由树草等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色彩是常用的设计手法。有不少景观植物能够很好地调节景观的色彩风格,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同,其色彩也各异,而同一种植物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也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暖色的植物能够表现出作品的律动,具有外向型的特点,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感受上拓展园林景观作品的面积;而那些具有冷色系的植物则能够带给观者宁静的感觉,使其体会到收敛感,使空间效果显得收缩。可知在作品的设计中通过引入不同色彩的植物,并注意进行相关颜色的搭配,便能够体现出作品的不同风格。而在一些建筑园林中,建筑本身的色彩同样对于园林的风格与主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建筑本身的色调决定了园林的情感基调。我国的北部地区园林建筑通常选取暖色系,因此,观者感受到的是视觉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温暖感,而在一些避暑园林景观中,建筑色彩则以灰白色系为主,能够使观者感受到清凉和放松。

篇7

2、简洁化风格诉求

报刊杂志的版面设计与广告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多是为了内容服务,换言之,版面设计应该服从于表达需要,要努力在报刊杂志传递信息和读者接受信息之间实现平衡。一定空间内信息量太小,主办方的传达意愿受到压抑;信息量过大,容易对读者造成压迫性。传统报刊杂志版面设计理念中,主办方更注重在有限的版面中传递更多信息量,不仅文章篇幅冗长,版面设计也较为拥挤,挤压感强烈,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个别报刊杂志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将版式设计的花里胡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彩、线条充斥其中,由此传递出的信息量杂乱无章。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过多的信息量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产生审美疲劳,感觉麻痹;严重的甚至会做出应激性反应,转向自我封闭。其实根据生活常识,版式设计并不一定要以繁杂为最上选择,那些简单的设计能有效消除读者的审美疲劳,反倒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当然,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主要体现在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明快以及装饰是否简单明确,而不在艺术设计时的风格繁复和视觉挤压。如何在充分保证编辑表达意愿和让读者更好地接受信息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是进行艺术设计时考虑的核心问题。以《渤海晨刊》为例,此报于2007年6月底由四开大报改为八开小报,不仅版面增加,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贴近民众。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出明显的简约风格。该报所有版面都有一个固定版面模式;整版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栏单辟,形成纵向挺拔之势;重要稿件标题字体为超粗黑,图片顶版横贯至右,如有征稿启事之类,可单辟一栏,造成大两分中的小两分;各版根据内容差异,制作不同细节。整个版式设计清新明快,简约醒目,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

3、稳定性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趣味总是在发生变化。作为和大众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的平面媒体,各个报刊杂志杂志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根据自身办刊原则和办刊方向,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版式设计,以期迎合大众口味。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调整和变化自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却不能为了调整而调整,为了变化而变化,更不能不顾稳定性盲目持续变化。某些刊物或报纸的忠实读者可能会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对其保持高度关注,这就意味着这些读者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阅读习惯。编辑切不可轻易对这些报刊杂志的封面、题字、板式结构以及栏目摆放设置进行调整变动。相反,应该利用规范严谨的版式树立起自己简明的视觉形象识别,培养、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对该报刊杂志形成高度品牌认同。如果考虑调整版面设计,一定要慎之又慎,拿出成熟的改变方案,进行充分理论论证的基础后循序渐进,先从局部、小处着手,在保持整体风格不大变的基础上慢慢调整。如果改变的幅度太大,完全超出受众的心理期待,会让这他们心生茫然无措之感,不但不会接受这些调整,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篇8

(一)平面构成艺术

1、平面构成艺术、景观平面关系

构成艺术就是把最基本的色彩、线、面、体等条件加以不同的组合,是这些新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内容性,但这些组合也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依据。构成艺术在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大多都是把一些体、点、线、面、色彩、纹理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让这些要素转换为直观的风景园林的元素,例如地形、植物、山水等。这不仅仅只是生态的属性,其中也有寓意与象征。

2、造型要素: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

在艺术中得以表达。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是通过运用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色彩和形体的建造,最终塑造出抽象美的概念。在园林设计中,点可以运用很广泛,它既可以是盆栽也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动物。然而点动成线,线有着直线、曲线。现代化风景园林设计中直线与曲线又有着很多划分,但是不同的线条给人的艺术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就像直线让人感觉大气,曲线让人感觉柔美。面又涵盖了点和线,面体现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体是园林设计的三位形态,因为体可以表现出不同角度的的美感,为人们营造出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可以更加吸引人们的视觉。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实例:新疆瑞石轩园林景观

(二)色彩构成艺术

1、色彩构成三要素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是通过光的刺激,引起眼睛产生视觉感知。然而色彩的三要素就是明度、色相、纯度。2、实例分析: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说的“色先于形”,这就是说明人们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中最初都是靠颜色来记忆的。色彩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增加了情感。例如:故宫的金碧辉煌、徽居的黑白相间、江南园林的秀丽淡雅都是色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所以现代化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色彩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

二、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

构成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以及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构成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创造方法,也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在造型语速设计中构成艺术是它的基础内容。构成要的的基本要素中的色彩、材料等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现代风景艺术园林中去了。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也使视觉形态设计变得更加完善,构成艺术在一定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艺术领域中构成艺术中的构成在含义上有很多,例如:建造、形体、构图、组织等很多含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研究室外空间的设计,利用建筑、绿化、道路等很多方面做出具有人性化,抽象有内涵化的景观设计。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构成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风景园林是通过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来体现设计的感染力与设计特点。

三、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无论什么设计都是为了给人们欣赏,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也不例外,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必须与人们的审美统一,要想达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性,就必须运用构成艺术,因为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可以满足统一性,构成艺术可以将现代风景园林艺术的美感通过设计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整体和谐原则

整体和谐大体上分为两点体现,第一点就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要达到整体一致的原则,另一方面就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所涉及到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要在设计内体现和谐一致。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整体与内部之间的和谐设计,使现代风景园林更加有感染力。

(三)体现地域特征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结合原有的环境,再加以设计,使整体较为和谐的设计,设计中也可加入创新的设计理念,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变的更加具有感染力。

四、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这些基本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体现出艺术的美感。视觉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也最为常见,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在创作体现出一种抽象美。

(一)点决定形态

点是构成所有事物的基础,在设计学中,点已超出原有的意义,点已经成为一种较小的形态,这种形态可以让创作设计者赋予更多的想象设计空间,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点可以有很多形式表现,例如点可以是一个建筑物、点也可以使一个植物,点可以说是设计中随处可见的。点的存在可以很快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可以说点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内容,点可以为现代风景园林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的感染力。

(二)线决定视觉语言

线是由点组成的,线分为两种,直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线的设计在很多设计中都广泛应用,古典的设计中,直线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受,曲线给人一种庄重的美感。在现代设计中,曲线给人以活泼感受,直线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受。因此,线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最直接的看法与感受。

(三)面决定整体效果

面又是点与线的结合,面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决定着艺术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候,要先对面积进行一个有序的整体规划,也要合理的分配各个要素在园林中的体现。不同面的设计与规划,表现的美感也不一样,但在设计中也要通过因地制宜去对面进行规划和利用,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自然的美。

(四)体决定三维形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能多角度表现设计的美感就要属体的视觉效果,体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人们能够立体的欣赏设计,并且能感受到艺术的真实性。体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表现形式比较多样,例如建筑物的造型、花草树木的造型等等。

(五)色彩决定内容

古语说得好,色先于形,这就是色彩的效果比形态的效果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色彩具有很多的颜色,不同颜色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这些色彩可以形象的烘托出设计环境的氛围,也可以赋予设计和更多的情感,展现文化上的特点。在设计中运用色彩时候,要结合色彩的多反面,例如色彩的结构和色彩的变化等很多特点,这样做是为了能够为观赏者创造更多的视觉感受效果,这样就有助于跟好的满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审美要求。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鉴定了基础条件。

篇9

高校钢结构课程设计选题较为单一,一般为钢屋架设计或钢梁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在钢结构课程教学完成几周后才进行,有的甚至到学期末,内容讲授与设计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一周或两周课程设计中,往往只能完成一种普通钢屋架的设计,内容较为单一,还会出现较多弊端。[2]如钢屋架设计,因为钢屋架可以看成厂房设计当中的一个构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整体结构设计的概念,钢屋架的设计的实际应用范围有限。钢屋架的连接计算程式化的东西过多,连接计算过于单调、重复量过大。

(二)学生识图和制图能力较差

在近些年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和指导中,笔者发现由于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往往对屋盖支撑系统的布置及关系不清楚,有些学生在进行屋盖结构布置图中常常出错。对于一榀钢屋架详图的绘制,由于图面表达内容较多,涉及的构造做法较多,学生在连接节点处内容表述不够完整,屋架的剖视图不相对应。学生在绘制钢屋架的施工图时常常不能正确地表达设计意图[3]。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图较多,而对钢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要真正看懂钢结构施工图,正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非易事,所以学生在做钢结构课程设计时,常常照搬照抄课本或课程设计指导书中钢屋架的施工图纸,甚至出现设计图纸上的尺寸结果和设计计算书中的计算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三)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钢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屋架设计由于教师已给定了屋架的跨度及桁架的尺寸,所以学生在做设计时不去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和设计资料,更不会考虑比选设计方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要精心选题,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和尺寸,以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针对上述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命题、教学和考核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二、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

(一)精选设计题目,分组设计,一人一题

教师在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精心选择并布置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题目。除了钢屋架设计外,还可以选轻型门式刚架、平台结构设计、钢框架设计等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分组设计和一人一题的方法。4~5人一组,设计同一种结构型式的题目。如设计钢屋架的小组,可通过改变设计条件及参数等方式,实现一人一题。又如屋架的选择形式多样,学生可选择梯形屋架、三角形屋架或人字形屋架进行设计。荷载的取值可提供多种组合。通过这种分组设计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

(二)改革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将课程设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再将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分解成若干专题做重点介绍,并要求学生根据分组布置的安排在每个专题讲完后开展讨论,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师在后续阶段集中重点解答。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构件的力学分析时采用板书讲解,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构件从外力到内力再到结构稳定的整个过程。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桁架的设计,此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对节点部分的构造做法和施工焊接流程可采用大量的工程图片、动画演示以及录像资料作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现代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可以加深感知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4]。

(三)建立钢结构课程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

为便于学生课后学习,教师可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钢结构课程设计课程网站,内容可包括课程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教学计划及大纲、课件、工程图片、教学动画演示、教学录像、学习参考资料目录、作业习题、友情链接等,还可提供钢结构设计的规范和图集等设计资料。学生可以随时访问此网站,获取所需相关知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宽知识面,网站还专门设置了重要学术杂志如《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钢结构》及《现代钢结构进展》等链接,以方便学生与钢结构专家直接交流[5]。

(四)增设教学实习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钢结构设计的感性认识,教师要积极联系适合现场教学的钢结构工地,带学生实地观察钢结构的空间构造与一些局部的连接构造。学生在教师或工程师的带领下按照结构布置、构件做法及节点连接方式的顺序依次参观。这种教学实习,便于学生学习钢结构施工图,逐步建立所设计结构的整体空间概念。

(五)改革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

教师在评阅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进行,然后由指导教师定性给出考核等级。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考核不客观、考核成绩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没有给学生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所以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环节,比如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增设学生的课堂答辩。课堂答辩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答辩环节,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设计的真实水平,从而客观地给出考核成绩。同时,课堂答辩过程也是学生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交流的一次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同学设计中的一些长处,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设计考核体系,将体现设计成绩的各个过程细化。比如综合多方面因素给出考核成绩:考核总成绩=平时考勤×0.1+设计说明书成绩×0.2+设计图成绩×0.3+答辩成绩0.3+创新成绩×0.1。针对以往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学生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并肯定学生设计中创新。课程设计不仅是一个熟悉设计方法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成绩评定方面也要有所体现[6]。

篇10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在工程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显著提高了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各种设计问题,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做作用。但是对于结构较为复杂,单体数量较多的工程项目来说,如:地下输电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应用的范围和实际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工程复杂,工程规模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数据信息很可能出现错误,不好掌控,再加上建模时间长等问题突出。因此,在地下输电工程这样复杂的工程设计上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水平,优化地下输电工程的结构,提高工程的质量。

1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述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就是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实际上就是用三维数字对工程项目实体、设计和性能的一种表达[1]。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信息模型,把项目工程的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料进行连接,从而完整的来表述工程项目。并且该模型会随着项目进展不断的深化和改进,有利于工程项目项目设计设计的更加合理、科学,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如: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这也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广泛被应用的重要原因。

2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的缺陷和不足分析

在以往的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2]。地下输电工程一般处于地下,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空间跨度都很大,输电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如,工作井的数量较大,地质环境差异大,排管的布置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荷载也会随时发生变化等。应用传统设计方式,主要是先对地下输电工程系统的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对地下输电工程结构的外形和尺寸进行设计,再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利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建模计算,最后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由于地下输电工程处于发展之中,这种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很不好的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结构设计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1)地下输电工程中,工作井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每个工作井的实际功能和具体的边界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工作井的外形和具体尺寸设计上,就需要区别对待,分别设计,绘制的图纸数量加大,设计工作量也很大,在对结构进行计算时,需要利用相关软件建立多个模型,这样,建模和绘图的所占用的时间非常多,工作效率非常低。(2)修改工作量大,较为困难。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如果相关某个数据发生变化,需要改动,那么模型计算和绘图工作就要重新进行,工作量非常大,修改不方便。(3)设计管理困难,计算结果缺乏准确性。由于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图纸和模型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发生数据混淆的情况,导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3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Revit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合建立参数化的工作井模型

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Revit系列软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起具有一定参数信息的工作井模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3]。并且根据工程结构设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井的具体涉及要求,进行修改,从而完成工作井模型设计。首先,工作井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外形尺寸,每个工作井的区别都集中在接口的大小和位置上,除了长宽高等结合数据上的不同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防水等级等,都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需要的具体参数,通过修改几何参数建立工作井的模型,再与非几何参数结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其次,要在Revit中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族库,要应用结构选项卡下的构件,能够掌握结构分析时的数据信息,结合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具体的构件后,再把相应的材料、尺寸等具体的参数输入到构件属性的面板中,再把这些参数通过接口传输到Robot中。然后合理放置构件,根据具体的要求生成参数驱动模型。对于工作井来说,主要的构件就是梁板等,要在墙上开洞口,把排管连接好,选定合适的构件,对工作井的模型族库进行准确组装,然后在把所有类型的信息添加进去,生成工作井模型库。

3.2把输电工程结构模型正确导入

Robot在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完成后,要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应用相关接口,把模型的数据信息导入到Robot中,涉及到的主要信息参数有:计算后的结构材料,尺寸信息,荷载等。导入完成后,要在Robot中对模型进行及时更新。对于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各个信息,要保证Robot软件能够完全识别[4]。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模型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不够合理,要进行及时修改,在发送到Revit中,还要及时查看发送报告,确认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

3.3对输电工程设计结构进行准确计算

在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输电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设计的结构进行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的质量[5]。Robot就是用来计算的软件,主要是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模型的进行动态分析,弹塑性分析等,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并且应用表格等把结果的数据输送出去。在实际计算中,只需把Revit中已经设置好的信息全部导入到Robot中,就可以直接对结构进行计算,无需模型修改等,计算效率非常高,而且结果准确。Robot在计算结构时,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网格控制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内力,还能够针对不同的设计范围和具体的参数进行结构的计算,如: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等,都可以准确进行计算。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是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网格尺寸和控制方法,结合所有的参数信息进行结构的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科学准确,从而提高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力的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输电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通过采用合理的应用方法,打破传统设计的弊端,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地下输电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能萍 汪欣 单位: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陈明,史健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16,12:196~200.

[2]牟茗.四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篇11

二、质量底线

产品质量影响个体生命健康与安全,影响社会安定与团结,影响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质量管理已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制约关键。加快迈进工业化步伐,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必须坚守质量底线。质量底线的坚守,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设立科学的质量标准,让产品制造有据可依;二是严格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使质量形成过程得以控制;三是具备严谨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使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在“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每一项工作内容均制订完成规格,即应确保的基本质量(设立质量标准)。针对制作的夹具机构,首先要求通过讨论,明确质量标准,并填写“产品验收项目表”;通过分析,提出影响产品质量的零件及其应有的技术保证,并填写“相关零件技术要求列表”;进一步仔细研究,明确保证机构质量的关键工序及拟采用的技术手段预案,同时填写“机构制作关键工序明细及质量跟踪表”。由以上一系列的工作体验,不断向学生灌输质量概念,提高重视质量保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机构制作过程中,要求按事先的设计紧密跟踪每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机构装配过程,并填写“零件加工过程记录”、“零件加工工序跟踪卡”及“机构装配过程记录”;严格采用“6s”进行过程管理,填写“工作过程6s巡查记录”(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以此告诫同学:质量的获得来自周密的预防与严格的控制。当然,一旦出现加工中的超差或损坏问题,也需关注造成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后的效果,并填写“零件超差纠正处理单”,以此让学生从教训中获得经验。制作结束,除团队自行监测机构零件及机构质量,填写“零件检测报告”、“机构检测报告”外,还必须通过教师团队对机构的技术验收,由教师出具“机构质量验收报告”,对不合格机构作出整改、返修(精益求精)要求。质量技术考核是课程成绩中最重要的组成。这一切都表明:质量底线不可逾越。

三、效率观

效率观是对效率的一种认识,包括对实现效率的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及预期与实际等多种范畴的认识。在工业社会,效率已成为企业追求经济发展的基点及管理核心,高职学生———需信守效率观。效率观的首要原则是利益最大化,支撑效率观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标准的流程、内容、工具环境等,因为标准是将工作做对的先决条件,其精华在于严格、统一、持续。“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设立有各项任务标准,明确了任务目标、内容、要求、流程、时间、成果,为制作任务实现高效率提供了必备的做事依据。二是做事到位。包含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及较强的执行力。“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事先规定各项任务完成的规格进行指导、核实,引导并促进学生准确执行团队安排的任务,养成认真做事并力图追求完美的习惯。做事态度及质量都将进入课程“过程考核”。三是时间管理。包括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工作,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与协调时间并做到遵规守时。“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对各项任务均设置有完成的时间节点,针对工作量最大的零件加工部分,还要求学生计算各道工序的占机时间,并按使用设备种类填写占机时间表。所有团队再根据自己的“占机时间”,共同协商实训基地内有限设备的使用,填写“设备使用时段协调表”,并将其纳入“看板管理”范畴。以此提示及训练学生了解、体验制造活动中应有的时效性,准确性及相关性原则。四是第一次就做对。目的在于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夹具机构制作”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中,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开发工作单(工作页),同时将超量耗材、出现废品等计入考核,以帮助学生正确完成任务,警示同学凡事应该“竭尽全力”而非尽力而为,力争“第一次就做对”。从效率角度出发,提示、引导、帮助学生,仔细了解任务目标,认真按标准执行,严格时间管理与把控,鼓励学生努力第一次就把事做到位。这些均可促进学生效率观的形成。

篇12

引言

随着结构设计辅助程序的普及,在某些工程师设计过程中产生有一种现象—重应用而轻概念、重计算而轻构造。如何正确的把握概念、合理的应用概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工程设计的成败。下面针对几个常遇的概念应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抗震设计中“强剪弱弯、强柱弱梁”不是刚柱柔梁

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大截面、多配筋,一味地加大截面和配筋,容易把框架结构最重要的抗震原则—延性破坏,变成脆性破坏,反而更不利。正确的概念是:结构在中震下允许某些构件先屈服,出现塑性铰,使结构刚度降低、塑性变形加大,当塑性铰达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结构自震周期延长,虽然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再增加或增幅较小,但结构变形却迅速增加。为了使抗震结构能维持承载能力而又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设计时应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保证主要耗能部位具有延性的设计原则。通过控制受压区高度、最小配筋率、梁上部和下部纵筋的比例关系以及梁端箍筋配置要求来保证梁端塑性铰区有足够的转动能力;通过各种内力调整系数,来保证“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具体涵义是调整梁端负筋、箍筋、梁底纵筋与柱纵筋、箍筋的相对比例关系,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较普遍、较早出现,柱端塑性铰较少、较晚出现。通过塑性耗能,避免在较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严重损伤和更强地震作用下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局部或整体失效。在这里,梁端负筋、箍筋、梁底纵筋与柱纵筋、箍筋的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成了决定结构在较强或更强地震作用下破坏模型的关键因素。

二、工业建筑的楼面设计的活荷载合理取值

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民用建筑的楼面活荷载及相关参数取值遵照4.1节规定,工业建筑的楼面活荷载及相关参数取值遵照4.2节规定执行。工业建筑的楼面活荷载,它的特点是没有像民用建筑的楼面活荷载那样的荷载折减系数。活荷载在传递过程中的折减,是以楼面均布活荷载在。也就是说——合理的计算步骤根据“附录C”,按照板、次梁、主梁(柱和基础)各构件来取三次相应的标准值分别计算,同时注意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与民用建筑要求的区别。

三、楼梯的荷载输入和计算模型

框架结构建筑中,当局部有电梯间、占总面积比例较小时,不宜做混凝土井筒,更不能用砌体承重,避免体系上的混淆。目前,一般整体设计时采用两种方式输入楼梯荷载。一种是楼梯间楼板厚度输入0,恒荷载折算后取7.0kN/m2左右,活荷载视具体使用功能而定;第二种是在半层平台梁下立小柱,此处按集中力输入荷载,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实际受力。第一种方式的问题是:楼梯间周边框架梁由三边受集中力变成四边受均布力(一边框架梁为半层平台处不受力);因总荷载大致相等,造成了三边框架梁上荷载偏小,计算挠度和裂缝偏小;当集中荷载对梁起控制作用时,梁的斜截面抗剪计算与均布荷载下的公式不同,箍筋配置值和范围均有区别。第二种方式应注意,平台小立柱截面一般小于300mm,强度设计值应乘以强度折减系数0.8,立柱及平台梁端部应配足够的负筋,以抵抗实际存在的弯矩。立柱下主框架梁也因为小立柱的存在,使其在沿梁长方向产生弯矩、在垂直方向产生扭矩,计算中没考虑,构造应加强配筋。

四、地下连梁(地框梁)的设置

基础埋深较大时,常设地下连梁承底层墙的自重和减小结构层高度。为了简化计算,常在结构计算模型中按多一层框架梁设计,此时较易出现短柱,有几种处理方法:①形成短柱后,严格按抗震规范计算其强度配筋等,并应同时建立两个计算模型:一个是有地框梁模型,考虑地下土体实际的约束作用,模型中的二层柱之计算长度系数应为1.25~1.0之间;二是取消地框梁层计算一次,实际建筑一层柱配筋取二者包络值,并短柱箍筋全高加密,建筑一层以上楼层梁、柱配筋取有地框梁模型实配。②地下连梁下移至基础顶面,此时是基础设计中常见的基础拉梁,作用是平衡柱底弯矩。承受墙体自重,仅为了计算出图的方便而仍按多一层的框架模型考虑。此时应改变计算模型中的二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由1.25改为1.0左右,基础连梁考虑弯矩和轴向拉力后一般构造配筋;不必理会软件提示的底层柱抗剪不足问题。③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的高杯口基础做成高颈现浇基础,高颈至地下连梁顶处,高颈刚度大于柱刚度4倍以上(非线刚度)。此时宜按正常模型计算,一层柱底至高颈处,注意按地基规范复核高颈配筋。

五、轻钢人字梁混凝土排架结构的计算模型

当钢梁采用人字梁时,钢梁在竖向作用下,对柱产生水平推力,在竖向力和水平力综合作用下,人字钢架弯曲变形不可忽略,已不能有效传递水平作用力,此时排架柱的联系构件实质上是铰接弹簧。排架柱的计算模型为下端固接、上端弹性连接,较水平为刚性杆的排架模型变形较大,受力较难量化分析。笔者建议,尽量少采用这种结构体系;当采用时,柱宜短、梁跨宜小,每侧柱的内力计算及配筋可采用较保守的悬臂模型单独进行。

六、地基基础设计的作用组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