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本主义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篇1

二、人本主义伦理学架构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贪婪、残忍与自私论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没有明显的反面角色和正面角色,这部电影很好地注释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个人物角色的背后都掩藏了一段或灰色或无奈的故事。十二位由抽签选出的陪审员在剧中可以定义为正面角色,因为他们肩负了公平和正义,有权决定违背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准则或者是法律规范的人物的命运。从这个角度分析,陪审员被定义为正面角色,而车臣男孩被定义为反面角色。但是事实上影片为观众展示了非凡的艺术创作,观众根本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反面角色。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在社会尊重感和客观职位的背后都有一颗强烈的“私心”:第一位陪审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投出了一张挽救车臣男孩的反对票,他的科研成果被国家漠视、他的微薄收入被老婆抛弃、他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落魄被火车上大多人定义为疯子,只有一个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理解他是有价值的生命。

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自我中心构成了全部幸福的出发点,爱自己和爱他们是不冲突的,尊重自己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热爱和理解自己,是可以与热爱、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爱我自己与爱他人有着内在联系。火车上的单身母亲用“爱他人”实现了爱自己的幸福,而第一个陪审员用“爱他人”挽救了车臣男孩的生命。但是在某个生活细节上的表现,他们展现的贪欲可以用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为“爱自己”,而且“爱自己”和“爱他人”是不冲突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很好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促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带来的精神迷茫。另一位陪审员曾经做过8年的墓地主任,他与墓地老太太和挖墓人合谋演出了不计其数的骗局,这里“自私”不能等同于“自爱”,因为他们只从能否从中获得好处这个角度观察,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脑后,无视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所看到的只是他自己。这样的自私被定义为一种恶行表现,贪欲、良知泯灭和掠夺让自己失去了“自爱”和“爱他”的完整性。尽管这个陪审员说他用这些钱修建礼拜堂、施舍墓地外的流浪汉、在自己的家乡修建学校,而且学校里有健身房、校车、带液晶显示屏的电脑机房,并声称只要有学校,没人在乎钱是从哪里来的。人本主义伦理学解释这种“自私”非“自爱”的人变得异常空虚并屡遭挫折,他必然是不愉快的,并忧心忡忡地企图从生活中获取他在巧取豪夺中所失去的满足。表面上,他对恶行做出了补偿,实则是缺乏创发性的爱的能量。因为暗恋死者,那位中年女人作伪证;因为地产开发商对利益的驱动,他忘记了死者是曾经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作出过流血牺牲的军人;继母因为自私,无视继子被家庭暴力殴打的现实。剧中每一个堂而皇之的社会角色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观点均可以定义为反面角色,因为他们对利益的追求超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爱发展到极端就成了自私,并无视他人的发展需求。

(二)孤独的良心与自我呼唤《这个杀手不太冷》剧中杀手里昂与“坏女”马蒂尔达来自两个不同的孤悲家庭,两颗孤独的心灵走到了一起,我们很难界定谁是影片的反面角色,正如人本主义伦理学对于“自私”与“自爱”或“无私”与“他爱”之间的探究。人性的多面性必须结合伦理学研究才能做出多面性的解释。人本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生活在市场经济中,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商品而已,他已从他自身中分化出去,这正如某种商品的出卖者从他所想推销的商品中分化出去一样。他关切自身在市场上的成就,他专心致志地把自己塑造成为能被雇佣的主体,塑造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能赚到大钱的商品。杀手里昂自从19岁跟随父亲踏入杀手生涯,经验老到、干练有效的业务素质,让里昂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反面角色是否有良心,他们的良心受何种力量支配,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良心做出了精妙的分析,区分为极权主义良心和人本主义良心。极权主义良心解释为:所谓好良心就是一种会使外在和内在的权威感到高兴的意识,所谓坏良心则是一种会惹权威生气的意识。好良心会使人产生幸福感,因为好良心意味着受到权威的赞许;坏良心使人产生恐惧与不安,因为与权威对着干,有被惩罚和唾弃的危险。而人本主义良心解释为:良心是自己的心声,是不受外界的权威支配的,所以良心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反应。当然这两种观点都属于人本主义伦理学。里昂不断地从老托尼那里接受新业务,挣钱后将钱交给托尼保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旅馆内独坐在沙发上睡去。自从做杀手后他从来没有在床上睡觉,因为他觉得在床上睡觉有恐惧感,难以入眠。里昂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为他的绿色盆栽清洗和浇灌,但是这个盆栽犹如里昂自己的生命漂泊在世间,没有生根的机会。

里昂单调有序的生活是依靠老托尼运转的,当里昂为了救马蒂尔达破坏了极权主义良心所能允许的秩序范围时,他挑战了权威,最终被老托尼出卖,受到惩罚。人本主义伦理学将里昂的激变称为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因为他挑战了权威。因而,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只不过这种良心的定义需要结合反面角色自身的处境加以考量,杀手里昂是黑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同时他又塑造了黑社会一幕幕血腥的场景。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观点解释,就是里昂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尽管他自身也是极权主义秩序的维护者。他不得不承认,当他竭力争取世间的财富、不顾一切地使自己成为在人格市场上赚取好价钱的商品时,他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丧失了自我,也就是说杀手里昂已经丧失了人本主义良心。从他开始杀手生涯到遇到小女孩马蒂尔达之前,他只具有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好良心”,也就是顺从权威的意识,完成一次次的杀人交易;当马蒂尔达以“女人”的身份闯入里昂的生活后,他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他开始珍惜生命和自己的“女人”,所以最后时刻他开始转变用极权主义良心中的“坏良心”挑战权威,维护他的女人和生命价值。当然他受到了权威的惩罚,最后时刻倒在血泊中逝去。因而,剧中的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但是如何提升反面角色的内质塑造呢?必须将角色与伦理学建立关联,用伦理学知识架构反面角色的内质,才能让反面角色展现“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反衬正面角色。

(三)暴力行为与角色定位反面角色似乎离不开暴力因素,甚至暴力美学成为电影界颇具分量的表现形式。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创作了很多血腥极端的暴力角色,每个角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伦理故事。人本主义伦理学对角色之间的暴力行为有很清晰的分类,譬如两个习武的角色之间的打斗属于娱乐型暴力行为,是不带有任何病态性质的暴力行为,行为的目的在于显示技能,而不是为了破坏,它不是有仇恨或毁灭的动机所引起的。叶问与弟子们或与其他武馆师傅们的武艺切磋属于此种类型。但是叶问为了捍卫自己或民族的生命与尊严,所采取的对立行为则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它根源于恐惧之中自然形成的行为。《沉默的羔羊》中见习生克拉丽斯进入地窖中与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对立行为也属于反应型暴力行为,她的暴力行为源自随时可能被野牛比尔杀死的恐惧意识中。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前两种暴力类型基本属于正面角色的表现行为,叶问和克拉丽斯都是影片中的正面角色。《沉默的羔羊》中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在临时管制的监狱中将送饭的两个狱警杀死,并将其中的一个狱警像耶稣一样悬挂起来。汉尼拔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他的暴力行为已经超出了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这种行为不具有防御作用,人本主义伦理学将其定义为报复型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类型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为。《沉默的羔羊》剧中还有一位更加残忍的反面角色———野牛比尔,他是一个变态的杀手,极端地痴迷于用女人的皮肤缝制女性衣服。他杀死一个又一个身穿14码衣服的女孩,将她们的皮肤剥下来缝制那件带有菱形图案的裙子。人本主义伦理学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补偿性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行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用破坏自己或别人的生活来超越生活,它的根源就是在于人的无能,它是为补偿这样的无能而采取的一种暴力行为。很显然,野牛比尔是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变态杀手,他暴力行为反映出在他幼年时代不和谐的伦理梦魇,他潜意识中的创造性活动完全是对生活进行有意识的主动破坏,一个不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只想进行破坏,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已经否定了他们本来可以明确表现出来的人的力量,他们需要的必然是破坏。补偿性暴力以病态的形式取代生活,反应型暴力则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补偿型暴力是反面角色所为,而反应型暴力是正面角色所为。

篇2

1.突破学科中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这个狭窄的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理念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发展的特定功能。

2.构建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

《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标准》中,还首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要求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它特别强调了家庭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资源,提出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

学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

1996年国家教育部曾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而《标准》中要求:“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换言之,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

2.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在理念上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并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着力体现其“人文性”。

3.重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语文教学而言,加强语文实践无疑是学好语文的绝好途径。《标准》写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篇3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构建人本主义理念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原有的传统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的发展要求,所以对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引入,成了加强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正面临着理性管理、法制管理的改革时期,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新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人本主义来对教师的管理教育工作及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在宏观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从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相互关系去考虑其功能,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在社会谋生的能力和手段。但一定不能将学生个人塑造成一个辅助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而忽视了从对个人的生命意义来衡量。否则会忽视高等教育育人,以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不断完善的根本目的。在围观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同时也往往是道德的标准,以及规则、秩序的化身。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便多按照标准学习,听从指挥做事。这容易失去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及对学生自身权利的关注。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及知识创新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也即高等教育的竞争。良好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推动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施人本主义理念的措施

制度建设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所谓制度指的是对规则、活动空间及范围的界定,也是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集合。制度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及价值观的指导的,是为了保证理论和价值观的实现而对人及事物进行界定和规范下的产物。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目标。

(一)重新认识高校教育的本质

高校从中世纪时期诞生以来,人们有着很多不同的认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认识高校教育本质,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高校所需什么样的人才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需要什么人参与人事决策及政策制定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人本主义不同程度的重视。如果以行政理念管理高校,那么在制度建设中就会更为偏重于科层制模式,其管理主体也是以行政人员为主,在权力上也就更加突出行政权力,所以也就必然会忽略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所以,要想建立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制度,就需要对高校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在制度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重要性,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强调“人”即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的主体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之本,应该强调学生和教师共同的主体性。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提供服务的则是高校及高校教师,而服务质量则取决于服务对象的质量及服务对象即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由此看来,高校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而高校教育的客体则为学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指教师,以教师为本,而作为法人的学校应该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便给作为客体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三)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所谓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指的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并充分开发潜能。教育管理过程也就是人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体系,而人的本性即是自身的内在价值实现的过程。当真正激活人的内在价值时,这个人就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体现管理体制中主体的功能特性,也才能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绩效。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对人的主体地位、生命价值以及基本权利进行充分尊重,并将高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于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采取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评价激励、成就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各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努力地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和条件。

篇4

2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人本主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步伐一致,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本主义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进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很多同学都有心理建设的需求,希望可以在新环境中有新的成长。以人为本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学校的温暖,有助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个人成长。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

①强调人的责任;

②强调“此时此地”;

③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④强调人的成长。在高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则需要时刻围绕人本主义的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强调人的责任,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人本主义强调,人应该对所有发生的事情负责,同时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活。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说“我不得不陪朋友去玩游戏”,“我不得不旷课以免朋友说我不合群”等。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情,人本主义甚至认为,人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高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多用鼓励、表扬,让每个学生相信,每个人有选择自己学习、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目前还无法改变现状,要么是自己不想改变,要么是能力不够。如果是主观上不想改变,老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让他们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如果是目前的能力不够,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2强调“此时此地”,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不被过去束缚

人本主义强调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他们觉得自己的智商一般、外貌一般、家境一般,没有任何优点,对于走上社会是否有竞争力充满了怀疑。也有同学对过去的评价是正面的,觉得过去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进入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之后一切都面目全非,只剩下自己孤单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还有一种同学,整天对未来充满无限幻想却不顾眼前的生活,只想着走上社会的美好,却不愿意在学校努力奋斗。无论哪种状态,要么是将自己束缚在过去的生活中,要么是把自己放在了未来的空想中,无论是怀旧还是幻想,都无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只有着眼现在,如上好每节课,做好每次作业,完成每次实践,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顺利到达人生的高峰。

3.3强调个体的存在,促进自我了解,提高自我意识

人本主义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问别人该怎么办,而是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问问自己的内心深处,应该怎么处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定位不准确,喜欢跟风,朋友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测试、谈心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了解,找到适合自身能力、性格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人格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一旦自我的力量发展壮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了解自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