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本土建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土建筑论文

篇1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篇2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脉主义建筑思想主要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活动流派,最早呈现在建筑范畴,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理论基本,并由建筑范畴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业设计范畴。文脉主义建筑思想是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一种批判与改良。建筑师试图使建筑本身富有一种原有的内涵与秩序,是对建筑人文性与历史性的重生。将其拓展到建筑的文化现象是,建筑文化现象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不一,外来建筑文化的引入,传统文化的历史再现,人们观念和时尚变异形成一种新的态势。建筑设计虽作为一种工程活动,但其具有社会活动的某些性质,其需要是人文的引入与提升,这样的建筑才是以人为本的,既符合时展有拥有历史的延续。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的引入导致建筑附了异域风情,这些必然的新的科技的引入和材料,施工方法的先进,使建筑在物质、精神文化上取得了进步。我们城市面貌正在改观,从城市中心到城市的边缘、从公共建筑到居住建筑,是焕然一新的变化,这对已有的建筑文化是冲突、是融合,是将建筑赋予情感的。

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以其保守的、封闭的观念,存在、积淀,由于外来文化的碰撞,一批有识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师,正在探求新的建筑的地方性及建筑文化在地区上的差异。地区建筑文化形象,有形、无形地影响到创造者―――人的素质上来,对建筑的。从理性和感性出发,创作了地方上有形象特征的建筑。南方的、华东的、东北的、西部的不能不看到它们受到地区历史建筑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灵魂上的。人们建筑时尚观念的要求,虽然它们的探索在地区上不怎么显现,却隐藏着深刻的内涵,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体现了一种地区精神和民族精神。人们看惯了那“方匣子”之后,又重新回顾起对历史建筑的爱好和评价,一种自身精神文化的寄托和价值观,在建筑艺术中寄托这文化与历史哲学观,它是新的现代中建筑形象和艺术形式的化身。一种认识上的精神表现,它呼唤人们的向往,回忆和重新建立新的起点。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行为,有意义的创作,虽然表现的内涵和外化上有层次之分,高低之分,在大的浮动中可以窥视出它的探求高文化的精神,我们正需要一种定势、一种再现、一种发扬。那就是新的地方建筑文化的研究,一种人文历史的延续,丰富建筑的内涵。

中国传统自然观讲求“天人合一”,传统建筑的营造思想体现着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思想,上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下到平常百姓的民居,都统一于这一哲学上的观点,并收儒家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的建筑活动如同雨后春笋,城市改变了模样,但除了那一口口浓重的方言与舌尖上跃动的没有向人们述说着城市的不同人们很难从建筑上区分出不同的城市,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么!千城一面往往它表现在城市中出现了偏大的批量化,负责的建筑单体。更可以说,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城市是对不起它的文化的,更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没有继承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建筑。建筑师不能把城市中形形的建筑按照单纯的立面改造去重新提升。应该要求我们在建筑创作方案初期引入文化的元素,去提升城市的建筑内涵与意义。

当代建筑有许多优秀的案例作品体现了文化观点对建筑的影响,在这里笔者主要对王澍老师作品与崔恺先生的作品加以简析,一是王澍老师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二是崔恺先生的苏州火车站进行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专家楼设计――瓦山

瓦山坐落于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瓦山的建筑造型独具匠心,融入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作的意境,建筑造型并不是简单的体块堆砌,而更多的考虑的是一种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现。设计者在其建

筑空间处理上引用了中国古代造园哲学与传统文

化。大量的木构件的使用使得建更具有地域性建

筑的风采,木构看似复杂但其组织结构简单,便

于施工。建筑出挑的大屋顶与素雅灰色的瓦的运

用使得建筑的气质文雅,灰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墙

体(夯土墙),自然本色的木材的色彩搭配使得

瓦山传承者中国文人的文化观,世界观,自然观。

而对于城市,象山位于杭州市郊,以自然界的形

体悠然自得,因此瓦山建筑结合了部分水体,植被减弱了建筑体的生硬,更使得瓦山融入环境。

从建筑文化观点,建筑重新唤起这种几乎快被我们遗忘了的面向自然的乡土营造做法,如何将其纳入现代建造体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传统夯筑技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运用,王澍老师从2001 年在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完成两堵夯土墙开始,一直到2010 年数次赴法国CRAterre生土建造实验室进行技术交流,将近10 年时间里,他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项工作是对场地现场挖出来的土进行取样,并送到实验室做土性分析。传统的夯筑技艺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建造方式,土源就取自于现场,或是平整场地或是开垦坡地的土方,这也是那些先民们面对自然和谐相处时的一种智慧之道。对他们而言,这个土意味着存在的依靠,需要盖房子的时候它们成为了一种适合的建材,而一旦荒废坍塌了之后,这个土还能用来种植庄稼,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苏州火车站新站

苏州火车站位于老城北边,隔护城河与姑苏相望。沪宁之间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使老车站难以满足其使用要求,需要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轨道交通枢纽取而代之。新站的建筑创作核心问题是

如何使庞大的空间体量与苏州特

有的小尺度、细腻、幽雅的文化

氛围相协调,坚持“苏而新”的

本土建筑原则。经过研究分析,

将菱形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进行发

展,从大跨度的钢结构站房站棚

系统,到门窗檐口和吊顶格棚,

以及室内外地面铺装等不断演绎,再配以白墙黛瓦的苏式淡彩,还有大大小小的苏式庭院以及广场两侧的候车敞廊,使这个庞大的现代化车站能够与古城的环境对话,成为苏州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篇3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篇4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