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语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语言教育论文

篇1

人是未完成动物,依靠文化踏上成为人的道路。人降生伊始,带着与别的动物同样的生物本能,就生存能力而言丝毫不比其他动物优越,如果以身体的体质而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能自助与自卫的动物之一,尤其在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处处需要外力扶助。但与别的动物不同的是,人在生物本能之外还禀有多种潜能,这些潜能赋予人的自身状况以不确定性,人既可能因自身潜力处于沉睡状态而与兽类相差无几,也可能由于潜能的开启获得超越动物性生存状态的广阔发展可能性。人要使自己的生物本能成为人的生命力的表现,要摆脱软弱状态而能够自助,要开启潜能而得到发展,全都有赖于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有赖于文化与生物遗传特质之间的互动。人又是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便不能生存,更不能成其为人。人要适应于社会生活,必须使自己完成社会化过程。任何人的社会化都依赖于接触文化、经由一定文化认同而实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但是正如人的未完成性一样,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也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只有处于运动过程才有生命力。文化的运动过程由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创造这两方面构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习得文化、接受文化的模塑,同时又可能参与文化的创造,因而个人兼有文化载体和潜在创造者的双重身份,而且,每个人的素质和活动也都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置身其中的那种文化的前途。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1882—1963)所说,是一种“生动的循环”,这一循环的客观方面是文化的发展,主观方面是个人的形成。①然而无论是文化经由传承和创造而发展,还是使个人进入文化状态而成为人,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性的人类活动——教育。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递活动和催化活动。一方面,任何社会都要通过教育向个人传授一定价值观念、文化规则、生产技能和知识,把人引进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执行着社会遗传或者说文化传递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各个时代又可以把新的时代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新认识灌注到教育中,通过教育形成人类文化的新因素,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不仅维护文化而且有能力创造文化的个人,因而能不断增进文化积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是文化的一种创生活动。由于这两方面的功能,教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由于文化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的文化功能同时也就是对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遗产,它帮助个人超越一已之囿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教育是形成人的素质使人成为人的必经之途。因为把人引入文化传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实现生物遗传特质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唤起潜能,提高和革新自己受之于大自然的禀赋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教育打开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人走向未来的基础。

对于教育的上述功能,至少是它的文化传承功能以及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功能,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原始部落由有经验的人向下一代传授部落风俗、生活规则、劳动技能;希伯来人据说早在公元前715年就制订了学校计划,试图实施强迫义务教育,便每个儿童掌握法律规则,了解成年后要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在希腊,梭伦法典规定双亲履行让子女受教育的职责;②中国还在象形文字时代就有学校存在,让统治集团的儿童学习阅读和书写并向他们传授规则、知识,一般家庭的儿童虽不能进学校,但也要由家长和周围的人教给他们有关劳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知识……如果说人类早就注意到并且一直在努力实现的上述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保守性方面,那么,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及其开发人性为个人发展奠基的功能则是变革性和解放性的。这后一方面功能也一直或多或少在发挥,否则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进化,只不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或者没有为人们明确意识到而长期被忽略,或者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经常被压抑。但是随着近代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到19世纪以后,把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人自身进化的主要手段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关于这一点,国际?逃⒄刮被崆爸飨5录印じ欢谒峤坏墓赜诠式逃⒄刮侍獾谋ǜ嬷刑岢觯骸敖逃切纬晌蠢吹囊桓鲋饕蛩亍薄U飧鍪种匾墓鄣憧梢运嫡嵌越逃耐暾δ芗捌?9世纪以来教育发展走向的经典性表达。

二、受教育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

教育的重要,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主要因素”的见解也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然而一些国家对这一见解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教育对国家、社会前途的影响上。假如这样来提问,一个国家的教育处于匮乏状态,情况会怎么样?普遍的舆论总是立刻倾向于把关注焦点引向教育匮乏对国家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毋需进行专门研究便可列出许多:社会犯罪率高,人才资源缺乏,科技、经济落后或者发展缺乏后劲,国家无力接受现时代的各种挑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等等。这类危机所具有的关于国家是否繁荣强盛的社会功利性质比较容易吸引人们注意力,我国近年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对这类或已显露出来或还处于隐伏状态的危机的忧虑上。然而教育匮乏对于人——作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的人——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则因其不那么具有社会功利性反倒常常被忽略。纵然,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功利性考虑是重要的,因为这事关人们生存发展不可少的前提。但是如果国家、社会对发展的关注不把人的命运作为一种具有超越自身目的的终极关怀,就极可能本末倒置地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取得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人来说?歉J腔鲆材岩阅媪稀R虼耍诳悸墙逃逊赡艽吹闹种趾蠊保匦朐诠刈⑶笆錾缁峁侍獾耐庇殖秸庖涣⒊。氐阶魑缁嶂占康牡娜松砩希惺等鲜督逃肴说纳娣⒄沟墓叵担鲜督逃魑鋈松畹淖急敢约翱⑷诵晕蠢吹旎募酥匾浴*?/P>

谈及这个问题,得先区分教育形式。事实上,教育包括非正规教育和学校正规教育两种。非正规教育是家长和其他亲近的成年人在生活过程中对儿童附带进行的、以传递生活及生产经验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它通过口头传授、经验示范等简单方式来进行。人类早期教育主要是这种经验式教育。在社会流动小、社会习尚比较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生产技能和知识还不复杂且变化不明显的传统社会,这种方式也仍然很有效。但这种教育受个人经验和记忆的限制,它不能向下一代展示出历史上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广阔的人类生活场面。通过这种方式被引入文化的个体处在口头文化阶段,无法超越自己的生活范围去与更广泛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相接触。随着文化积累日益增加,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和复杂,人的权利与义务也趋于复杂,社会生活赖以维持的规则远远超出口耳相传的传统习俗而提炼成为一些极具概括性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较为详细、较为规范的成文法或其他规则体系来加以规定,生产技能更是日益超出经验性质而以对一定原理的理解为基础。这种情况下,经验传递式的教育便不能承担起使儿童将来能在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任务,更不能承担起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何况,经验传递完全受制于传授者的素质,现实生活大量事实提醒人们,如果家长或其他与儿童关系密切的成年人自身精神素质差,他们对儿童传授的“经验”很可能是反知识反道德的,或者说反文化的。这种经验传授将与教育的目的南辕北辙。学校是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中心而出现的。如果学校具有充分独立性,一般说来,它体现着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掌握和积累着历代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获得的知识;同时,学校作为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着一些系统的方法,借助于这些方法可以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寻找和抽取出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文化的精髓。知识内容和方法这两方面智力优势使学校教育有可能贯注着充分的理性精神。正因为如此,19世纪以来学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形式。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当指通过学校来进行的正规教育。

任何人都置身于特定社会共同体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要承担多种角色以及相应的种种责任,要遵守共同生活的若干规则,还要具备谋生和担负自身责任的能力。但是需要承担众多责任处理众多问题的人却具有任何别的动物都没有的特殊生物现象:任何人类个体在能够独立生存之前,要经过一个超常的发育时期,历经婴幼儿、童年、少年等若干阶段,生理上才能渐趋成熟,在成熟之前漫长的十几年中不能自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照顾。人类学家莫里斯把这称作“幼态持续”。③然而仅仅生理发育成熟并不能使个人作为一个能够承担自己社会角色和职责的社会成员有效地生活于社会之中,还必须在生理发育的同时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作好准备。因此,人类个体的生理发育时期也应该是为成年后作为社会人而独立生活,独立履行职责的准备时期。这种准备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首先,人们在儿童时代通过接受教育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传统习俗,宗教、道德及法律等规则,了解有关文明精神的基础知识,为文化认同准备条件;通过教育对社会关系、自己要担负的责任及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获得必要认识和一定程度的训练。这意味着,儿章接受教育,实际上是使自己的本能、冲动等天然力受到文化的疏理,使自己的遗传特质受到文化的塑造,因而使自己受之于大自然的禀赋得以渗进精神文化因素而取得高于动物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儿童学习处理一些基本关系和履行一定职责,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责任能力的人奠定基础。每个人正是通过这类学习和训练而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并能够适应过社会生活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生活来说,上述准备更为重要,这是每个人得以表现良好的公民行为的基本条件。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则是将来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因为,任何社会除了极少数人可以依靠祖辈福荫而勿需自己去谋生以外,一无所能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尤其在知识密集化而且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使儿童社会化还是使其获得独立生存手段,教育都是为儿童的未来准备基本生存条件。

人不仅要谋生存,而且要谋求发展;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优质的生活。要实现这种高于生存目标,更离不开教育。

对于人的发展和优质的生活来说,潜力的开启和尽可能充分实现、眼界的拓宽、精神世界和个性的丰富以及具有较广泛的选择机会和成功条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训练、掌握读写能力。学校的知识传授活动在人的精神上打开并且渐增与人类文化的接触点。读写能力使人走出口头视听文化的低级阶段,得以通过阅读超越个人有限生命的活动范围去接触和分享人类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接触和分享唤起人对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使人进入美好而有益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当个人一旦获得精神的自由,便可以无止境地从人类文化积累中去寻找和汲取有益的因素来不断丰富和指导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当人通过阅读进入广阔的精神世界后,可以去重温历史,了解多种文化,从中发现属于全人类的经验,理解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纽带,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进程中,这种对多种文化的广泛接触和对异质文化作同情理解的现代人气质,已成为构成健康个性的重要方面。学校的训练与自由的阅读还可以帮助个人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事物的合理的思维框架,帮助个人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反应力以及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经验和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确立起对世界的合理态度。这种能力和态度既是潜力发挥的条件也是形成良好个性的条件。总之,学校教育在以文化对个人进行模塑和熏陶时,也就在个人面前展开了无限广阔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世界,为个人打开了人性无限发展和深化的通道。

至于个人在获取知识和接受多种能力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潜力被唤醒了,才智得到了发展,这就使个人具备了成功地对世界作出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自己更高适应能力的可能性,因而扩大了选择机会,奠定了将来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基础。可见,教育对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

社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但又并非什么外在于人的力量的产物或什么独立于人的存在,它就由个人构成。虽然在实践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是被矛盾和冲突所困扰,但却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统一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责任和义务的双向互动关系。由于个人成长的特殊性,这双向的责任、义务有着排序性。社会首先要对个人尽责,使个人获得必要能力,才有权要求个人对社会尽责。这一关系决定了,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的这种权利也就是社会的义务。社会至少应该向每个未成年人提供最低限度的正规教育,让他们掌握将来履行各种基本职责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文化知识,并且在知识和智力上为将来正常生活和进一步受教育打下基础。现代心理学证明,大脑发育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假如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教育,会给大脑发育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如此,还给整个人性、品格的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潜力开发和精神、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耽误了这段时期的教育便永远无法弥补。关于这一点,英国文学家笛福早在两百年前就以一种独特而震撼人心的方式提出了。1703年,当他因写作获罪入狱时,在致女王的一封信中这样谈到他的孩子:“七个孩子,如果我不能充实他们的钱包,至少也该让他们接受教育,充实他们的头脑。这笔债现在如果不还,以后就永远无法补救了。”④后来,圣西门更以一个触目惊心的典型事例——“阿韦龙野人”——为早年缺乏教育的后果提供了有力证据。“阿韦龙野人”是一个长期流浪在法国南部森林地带无人照管的男孩,1799年被当地农民发现。尽管研究表明他具有并不劣于其他孩子的遗传禀赋,但无论怎样培训和训练,人性的基本特征和包括语言、理智在内的各种属于人的能力却再也无法形成。原因不仅在于他在发育时期与世隔绝,而且在于受教育的时间开始得太晚,发音和思维等器官长期没有得到利用,人的潜能被永远埋葬于童年期野兽般的生活状态中了。这个看似极端的事例实际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完全缺乏教育,包括缺乏来自社会环境的非正规教育的真正后果,这个人类个体的一生停留在了“毛坯状态”而不能成长为个人。

包括“阿韦龙野人”在内的许多惨痛教训所显示的儿童期与整个一生的关系,表明个人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而不能延误。50年前,这一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庄严载入了《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第26条宣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教育性质……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开放。”《宣言》所指初级教育正是应从幼儿开始的,对于智力、身体和个性的初期发展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它之所以属于基本人权,乃因为这是使人成为人的前提和走向未来的准备。

三、文盲、丧失了未来的人

如果说教育是为人的一生作准备,那么文盲,即没有得到受教育机会的人则在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甚至完全缺乏准备。首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文盲是不具备或者几乎不具备的。他们未能通过教育掌握作一个社会人所必要的文化知识,事实上处于文化传统之外,既不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生活要担负的责任和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也不具备对各种现象的和问题的判断力。这种没有得到文化装备的蒙昧状态使他们主要受本能欲望支配。而在他们身上,本能欲望这种原始生命力从未经过精神的滋养、调和。往往具有不加节制不理会任何文明规范的性质,因此他们的行动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很难具备责任能力。特别应提出的是,每个人成年之前,在十四、五岁前后要开始经历一个心理上的危险阶段——青春期。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上情感、欲求剧烈冲突,精神处于迷惘状态,需要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引导和关心才能安全渡过这段时期并对自我和世界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认识。但是文盲直接从懵懂无知的状态进入燥动不安的青春期,完全得不到学校的引导,如果再加上家庭及社会环境的精神道德气氛恶劣(这个“如果”对于文盲所处的环境来说常常就是现实),他们只能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胡乱摸索或胡乱冲闯,不仅人格上不能成熟而且往往走入迷误,最终还不得不承受走入迷途的后果。

在谋生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上,文盲也缺乏准备。由于没有通过教育获得必要知识,除非先天禀赋特别优秀,文盲一般不具备职业能力,在职业竞争中没有择业的机会和前提,除了从事运用自身体力的非技术劳动,别无他途。自身劳动素质的不利状况其直接后果是,他们没有条件去获取物质好处因而大多生活在贫困中,而且几乎没有以自身能力改善处境的可能。

在精神发展上,停留于视听文化和口头文化阶段的文盲,没有条件去接触丰富的文化价值,他们既不具备文化认同的基础,因而难以溶入主流文化而成为一个的社会成员,更缺乏对一切加以检查、过滤的智力上的活跃和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能力去审视、批判主流文化,因而更不可能成为蕴藏着极大创造力的文化异端。事实上,他们基本处于人类智慧和文化积累的进程之外,无法进入到一个较为广阔而自由的精神世界。视野狭小、智力迟钝、精神贫瘠、生命力的表现贫乏,不可避免地成为文盲的基本特点。他们对整个文明的历史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一无所知,无法与其他人平等地分享文化资源;属于人的感觉和特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被关闭在各种丰富、有益的体验之外;没有较高的智力活动以及这种智力活动带来的高峰体验……总之,他们被置于文化与个人之间“生动的循环”之外了,不仅不可能对文化的发展有所贡献,而且由于潜力沉睡、人性贫弱因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的形成。

文盲在各方面都缺乏准备的状况,使他们在生活中一开始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按说每个人在经历了发育时期的准备而步入成年以后,便是履行人生职责、展示自己实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但是没有通过教育为这一阶段作准备,文盲即不能有效地履行人生职责,更无实力可展示,也无进一步发展可言。他们无论从精神、人格还是物质、文化等方面都被排斥在发展之外,无法参与优质的生活,无法拥有一个丰满而有希望的未来。除了终身承受低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无力与他人平等分享文化资源以外,他们还要承受一种不公正:各项公民权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因为他们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判断力去享受诸

如选举与被选举权,思想、信仰、言论出版自由等基本权利。与种种不幸连带产生的还有法律问题。愚昧、屈辱、挫折、失败、贫穷、犯罪如形影相随。文盲处在社会边缘和生存线边缘,为无力感和绝望感所左右,容易产生仇恨心理和倾向,他们的精神状态注定了他们的反抗方式往往是无理性的,伴随着暴力和犯罪,对已对人对社会都具极大破坏性。犯罪行为发生后,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社会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条件都必须惩戒罪行。然而一个巨大的不公正却很少被法律考虑,尽管在较开明的社会可能会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虑到。这就是:同是破坏社会规范,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之间有一个重大区别,前者懂得避开的事情后者不懂,后者却并不能因此而减轻或免于惩罚。而且实际情况常常是:不利的社会处境使他们缺乏保护,往往受到更重的惩罚。结果,对于因无知而犯罪、而受惩罚的人来说,是使本来就很不利的处境更加恶劣。

总之,未受过教育的人的生活缺乏选择余地。要么安于不利处境,安于贫困,安于并不高出动物多少的生存条件,要么是在无知、贫穷、犯罪、监狱的恶性循环中沉沦。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他们都失去了未来。

四、消除文盲:我国最紧迫的社会任务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文盲的生存状态却表明,他们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不是一个掉队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进入文明之中。这种文明发展进程加快与文盲生存状态的强烈反差使文盲越来越丧失谋生能力,更不用说谋求发展的希望。尽管现在谁也不会否认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没有教育为人的一生作准备、为人的未来与发展奠基,遑论生存、遑论发展?缺乏教育的人不得不在终其一身在贫困中挣扎,不得不在毫无改善境况希望的情况下度过一生。这种处于生存线边缘、既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的状况不能不说是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辛辣嘲讽。一个国家,如果存在大批文盲,一方面是大批人承受毫无希望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是大量难以预料的社会危机。无论哪一方面,代价都极为惨重。当代不少人认为,文盲现象是最紧迫的社会罪恶性。这话不过分。其实对文盲现象的恶果人类并非近两百年才认识到。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兴起过反文盲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如当时一幅油画的寓义所示,弗朗西斯一世打开朱比特教堂大门,使“盲人”〈文盲〉有接受光明的机会。19世纪,欧美各国制定了强迫义务教育法,发展起一套免费的初等教育体系。在19世纪末普及了义务教育,?鹆宋拿そ撞悖槐臼兰椭幸兑岳丛蚋徊较蛑丈斫逃⒄埂N夜苍缭?909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试行过强迫义务教育,1982年的宪法规定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更明确规定在全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应该说,我国义务教育在近几十年是有成效的。但由于缺乏财政上的有力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只在城市普及,在本来就是文盲聚居地的广大农村,儿童入学率很低,边远山区更是如此。教育欠债的结果是积成一支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队伍,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以每年数百万失学辍学儿童的速度递增。这种情况在近些年又由于下述原因而加剧。在一些人“把一切推向市场”的非理性鼓噪下以及弥漫于全社会的实利主义倾向的支配下,原本只适合在经济领域运作的市场经济规律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漫无节制地越界运行,甚至严重侵入非商业性、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范畴的义务教育。许多公立学校把学生当财源,过去属象征性的而且可斟情免交的学杂费变成高额费用,这就在因财政拨款不足对普及义务教育造成的困难之上又增加了新的障碍。不仅农村贫困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仍在连,原已普及义务教育的城市也因学杂费大增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摊派而面临名存实亡的危险。结果,原属无条件的、人人都应享受的受教育权利变成了需要用钱来换取因而也就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的权利。这种人为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隐伏着导致社会分裂的巨大危险。因为,义务教育变成收费教育,对因交不起钱而被关闭在学校大门外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判定他们被永远固定在不利地位上和一生的失败;意味着宣布一切光明、一切美好事物与他们无缘。相反,因无知而犯罪、受罚、被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大批文盲的存在在事实上使社会分裂为两个智力、处境、地位天壤之别的集团,彼此之间很难沟通;这种情况再加上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权力加巨富与数量上庞大的赤贫之间的对峙,形成随时爆发社会动荡或其他重大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原因。

现今,人们已注意到文盲大批存在与社会动荡的关系,也日益看到文盲队伍已成我国一个巨大犯罪源和种种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因文盲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气恼时,为了发生于文盲队伍中的堕落行为甚至骇人听闻的犯罪行为愤愤然时,不能不看到他们本身就是社会不公的不幸牺牲品。

杰斐逊在两百年前针对欧洲人对美国人曾经有过的野蛮生活的指责作过这样的回答:“在被质问去表明我们的存在之前,要让我们进入存在状态。”这个回答震人心魄。但如今我国文盲的状态向社会发出的无声诘问更撼人心魄。别的不说,仅就这些年出现频度和强度空前高的爱国主义来说,倘以此号召于他们,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诘问:“当我们因贫穷而被关闭在校门外时;当我们在那些过去还可以让贫者踏进去汲取知识的图书馆、博物馆外望馆兴叹时,当我们掏不起买路钱,连国土上自然景物也被道道关卡阻隔而不能得见时,祖国在哪里?”这样的诘问,社会无以为答,也无由辩解。但它警示人们:消除文盲是最紧迫最重要的社会任务。其中至少有两件事刻不容缓。一是推进全民的、名符其实的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以及为免除贫困家庭孩子入学的后顾之忧“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的神圣法规提供必要保障,以杜绝新文盲继续产生;二是实施扫盲。尽管人的大脑发育有不可逆性,但并未与世隔绝的低文化者仍有一定可塑性,通过扫盲这种补偿教育可以或多或少矫正因社会的失职而对这部人造成的不利。

人的生命短暂而无重复性,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教育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注:

①参见《现代教育思想精粹》第170—171页。

篇2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的讲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安全教育所涉猎的领域大而广,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长期的工作积累,难以把相关知识组合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另一方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讲解内容还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在课程中讲授的安全知识包括通识类、危险化学品、基本实验操作规范、消防知识等。通识类安全知识主要介绍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等的使用要求与注意事项,化学废弃物的种类和相关的处理规定,以及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性。讲课中会援引一些案例,如我校某实验室冬季没有关闭窗户,致使暖气水管被冻坏,一些较贵重的设备被供暖水浸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某课题组人员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未对冷凝水管加固处理,中午外出吃饭时未留人照看实验室,从而导致水压升高,水管连接处松动,冷凝水流入电气设备中,造成较大损失;还有如果煤气灯关闭不严,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后果会更加严重。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都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性,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引起注意。实验操作规范是一门学问,不仅体现了实验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大学实验室中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较多,操作步骤也比较复杂,而实验指导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基本实验操作规范的要求。例如高中化学实验中会强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溶液,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温度计使用完毕后应该立即放回温度计套筒中;然而到了大学阶段,有的学生使用温度计时却很不熟练,水银温度计经常会被打碎,实验室的水槽底部因此经常有水银沉积。再如在玻璃管加工实验中,经常发生学生被割伤或烫伤的意外事故。这些事故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整理不及时导致的。介绍一些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使用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并将学到的相关安全防护知识应用于其他复杂仪器的使用之中。[6,7]危险化学品部分是我们讲解的重点,这方面的知识很系统也容易理解。学生应该知晓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标志符号,并读懂试剂瓶上的标签来判断试剂的性质,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查询材料的危险性。高校中使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性质各异,部分试剂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等特点。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加,有些课题组购买大量的有机溶剂,并贮存在实验室中,这就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8]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放、使用都有专门的规定,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还应该知道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征,懂得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法,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消防知识包括“四懂”和“四会”。“四懂”即懂得火灾的危险性,懂得火灾的预防措施,懂得火灾的扑救方法,懂得火灾的逃生方法;“四会”分别是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灭初级火,会逃生。这其中侧重于灭火器的使用。火灾是极端的危险情况。尽管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可一旦发生了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实验室人员应当学习相应的防护知识,遇到火灾时保持镇定,根据火灾的性质,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灭火。这样不仅会减少火灾发生时的财产损失,也会降低实验室人员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如实验仪器局部着火,应该用湿布、灭火毯等材料将其盖灭,如果直接使用干粉灭火器,虽然可以迅速灭火,但也有可能使得仪器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火势较大无法自行扑救时,师生应当及时关闭电源,迅速离开并报警求助。

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姐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许多本科生来到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常常是清理玻璃仪器,这样就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化学试剂。以前,学生对这项工作的安全性普遍不太重视,而现在则会主动地采取防护措施,戴上橡胶手套再进行相应的操作。经过安全课程的学习,本科生对实验室安全有了正确的认识,能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常常指出所在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提出改进方法,推动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化进程,从而也提升了学院整体的安全水平。目前,我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能解决实验室里所有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学校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所以,我们还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安全教育网页、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篇3

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的关系

(一)信息化时代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多元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媒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文本、广播影视、广告等应用于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媒介,搭建媒介语言素养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信息化时代下的语文学科,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媒介素养的介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思维的敏锐力度和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人们推崇,这也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这种思维的批判能力恰恰符合媒介语言素养的特点,媒介语言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语文新课标形成交集。培养媒介语言素养成为实现新课程语文标准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我们的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与媒介信息紧密相连,课堂教学不该也不能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我们必修1课本“梳理探究”模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将一部分新生词和流行语进行归纳总结,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和流行文化。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影视文化》“影视百年”“文学与影视”“大片”“国产影视”,欣赏影视表演,欣赏影视语言,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在语文课堂完美地融合了。语文越来越贴近生活,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回避媒介信息的涌入。

(四)媒介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关联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使语文应试与社会媒介越来越紧密关联。

(1)语言运用题的设题也讲求时代性

2014年马鞍山市语文的几次模考,语言运用题非常关注当下:二模中关注“雾霾”,三模中关注“浮躁的国学教育”、“出彩中国人”“中国好声音”,还有一档访谈栏目--2014年3月11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接受了《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要求根据交谈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访谈栏目题型的设置,是媒介素养在语文学科最佳体现。

(2)几乎所有的优秀作文题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014年的马鞍山的三次模考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马鞍山二模。作文极具针对性,材料如下: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选自《韩非子》)。这次作文命题直接引导学生在媒体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如何进行正确的辨别,合理地选择。引导学生对“道听途说”的信息,需有冷静的判断。今天的语文应试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现实社会的贴近,与媒介结合,是语文学科设题的方向和宗旨。媒介语言素养与语文应试紧密相连。

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媒介语言素养教育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首先要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被各种媒介放大,传统媒介(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与新兴媒介都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课本”。就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甄别筛选,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媒介信息的便捷与优势,选择丰富文本阅读内容。第二,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学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语言素养。

(二)以文本为主线,进行多角度媒介对话

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唯“教材论”,即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走出教材的范围,很少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介绍和比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育人。教师要不断从各种渠道搜集有用材料为学生提高多元化自主解读。如在上《雷雨》时,在多元自主的解读文本同时,将《雷雨》电影、话剧提供给学生,让其揣摩不同的剧作语言,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大众媒介,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

在进行媒介语言素养教育时,我们应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探讨,以从中得到启发。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其自主查阅资料,培养学生选择、重构、归纳、总结等媒介素养能力。

(四)开展媒介交际实践活动

所谓媒介交际活动,就是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广告、报纸等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交流和制作为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鉴别能力、爱思考的主动学习者。语文课堂要把媒介语言和听说读写视融合在一起,在获取媒体信息的同时利用媒体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与各种媒介互动的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信息鉴别、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有争议的、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往往会引起多种媒介的关注和报道,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不同媒体的声音,体会视像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甄别中外媒体所体现的不同立场,受众对不同媒体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异同。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从不同视角,在对媒介信息和话语进行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性媒介语言素养。

篇4

本文作者:丁佩剑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统一的数据架构使得数据与应用的关系更加清晰,数据的意义更加明确,数据之间的区分和关联更加合理,能保证数据的整体性、一致性、完整性,能提高数据的综合使用效率。数据架构的构成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业务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大类。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公文文档、音视频文件等;结构化数据包括公共数据、应用私有数据、归档数据和数据仓库四种类型。除业务数据构成外,数据架构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式、数据存储、数据安全以及数据标准。数据架构组成如图1所示。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标准集、代码标准集和全局性编码规范三个部分。数据标准集用于准确地定义数据元素,代码标准集用于确定数据元素的一致的取值范围,全局性编码规范用于确定重点数据元素的全局统一编码规则。数据元素是数据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对它的准确识别和定义是保证系统中数据一致性的前提,是建立稳定良好的数据结构的关键,也是进行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的基础。全局性编码是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数据能够关联与衔接的基础,也是整合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全局性编码应遵循唯一性、稳定性、规范性、可扩充性的编码原则。数据存储本文设计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技术架构,对数据的存储采用物理存储统一、逻辑数据独立的模式[1]。所谓物理存储就是把数据存储在统一构建的存储设备中。公共数据、应用私有数据、归档数据和数据仓库都以关系数据的形式储存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上,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物理数据文件存在统一的物理存储设备中。非结构化数据由内容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并储于统一的物理存储设备中。物理存储设备对各系统是透明的,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构建。各系统都拥有其各自独立的应用数据库,从逻辑关系上讲数据是相对独立的,并独立对其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公共数据与应用私有数据之间及应用私有数据之间,都是通过数据交换的模式进行的。数据仓库系统可以有效利用数据装载工具将独立分散的决策支持数据集中装载处理,并能形成集中的数据仓库。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的模式有:直接录入模式、系统服务模式、定格式文件采集导入模式[1],各模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使用。1系统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形式进行自动或手动的数据传输,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对于一些由中央组织统一开发,直接部署到各级地方的应用系统,可以采用这种系统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2直接录入模式是利用中央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各地业务部门可以直接登录此系统向中央系统录入数据。3定格式文件采集导入模式是通过指定的数据格式,相关业务部门依据数据格式准备数据,也可以利用中央给予的特定的数据采集器,由录入数据取得给定格式的数据文件,从而导入到中央数据库中。数据交换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各个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1],这些标准包括:信息采集的描述标准、数据的描述标准、信息的描述标准、权限的描述标准等。各系统必须遵从制定的这些标准,以保证相互访问对方系统提供的标准数据,实现与其他系统在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数据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安全关注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不可篡改性、不可抵赖性,涉及到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加密、数据审计、数据的电子签名等。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数字化建设具有如下特点:1系统整体用户类型多,用户布局分散;2系统数量较多,需要分步分块建设;3数据种类多,数据间关联关系较复杂,并需要根据这些数据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4需要与外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因此,本文提出的技术架构采用“数据架构统一、公共中间件统一、系统松散耦合”的应用架构,实现“信息门户统一集成”。如图2所示。统一数据架构各信息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需要确保遵循统一的数据架构,使用公共数据,加强全局数据间的一致性,提高数据的有效性,为综合数据服务及决策支持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公共中间件公共中间件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公共软件服务,包括统一用户管理、用户身份认证与单点登录(SSO服务[2]、数据交换服务、数据采集服务、内容管理、公文流转、地理信息、报表服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公共中间件。各应用系统应采用统一的公共中间件。应用系统根据公共中间件的选型进行设计,严格遵循相关的软件、平台应用规范,避免重复投资,避免接口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服务架构本文设计的应用架构中采用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3],通过SOA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4]。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可实现应用系统松散耦合,各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在必要时完全可以独立运行。应用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之间通过SOA的方式进行集成和整合,可以确保应用集成和部署的顺利进行。信息门户信息门户通过服务调用的方式与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整合,以应用集成和局部信息集成的模式运行,一方面作为各系统的导航,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查询的集中展示。各应用系统应确保接入信息门户,以信息门户为信息集成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集成的、整合的、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服务。

统一软件架构,将使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可集成性、可扩展性,有利于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执行效率。同时,对开发而言,相同的软件架构可以提高开发效率,确保开发质量;对运行服务而言,可以使得维护和管理所需的技术更加单一化,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行服务质量。本文设计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系统的软件架构可以满足如下要求:1具有较好的开发支持能力;2具有良好的部署和升级能力;3具有良好的系统延展性,可以较容易地进行系统的集成;4尽可能遵循国家、国际及工业标准和规范。软件层次结构本文设计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设计和建造,采用分层设计方法。在构造信息系统时,需要对如下影响因素进行协调:1应尽可能的降低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和适应性;2将不同的问题分隔在不同的组件上,增强其灵活性和可维护性;3各组件可被重用;4对各个不同组件要确保其内聚性;5各组件之间尽可能保持其松散耦合;6解决方案的各个组件的部署要独立、易于维护和更新;7确保性能优和高可靠性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将组件分隔到不同的层中,每一层中的组件具有内聚性,每一层与它下面的各层都应保持松散耦合。分层软件设计应遵循如下基本准则:1不得跨层调用,每一层都只与直接相邻的层进行通信;2上面各层都建立在下层的基础上,隐藏下层的信息并为上层提供服务;3各层要封装自己的实现,向上一层提供访问接口;4各层支持分布式的部署,即可部署于不同的容器实例中;5通用分层描述。开发技术本文在设计技术架构时,考虑到系统用户“量大而分布广”的特点,为了用户使用的便易性,为了系统运行维护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各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B/S模式的具有使用简便,兼容性好,系统升级方便,可扩展性好等特点[5]。开发平台和工具选取JAVA作为主要的开发技术,其中的B/S开发框架主要是J2EE框架,它主要有如下特点[6]:1平台无关性:跨平台是J2EE的最大特点。符合JAVA中J2EE规范的软件时,可以在不同应用服务器上部署,对平台没有特殊要求。2中间层:在J2EE构架中,事务逻辑是由JavaBean和EJB完成。EJB和JavaBean的模型相似,都是用来创建分布式的公司应用[6-7]。利用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编码就能完成复杂的功能。3表示层:提供替代JavaAWT的JavaSwing由J2EE来完成,可视化组件JavaBean也用于构造系统。B/S结构的表示层J2EE,主要利用JSP、Servlet、HMTL、XML、WML、等工具来实现。软件接口软件自身除了业务逻辑实现和应用数据库之外,还需要通过接口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本文设计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软件接口关系图如图3所示。主要使用的接口包括:信息门户接口、主数据库访问接口、公共中间件调用接口。通过信息门户接口,实现系统与信息门户的集成;通过主数据库访问接口,可以在许可范围内对主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通过公共中间件调用接口,可以访问大量的中间件平台提供的服务。数据访问方式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时,使用JDBC接口。JDBC属于中间层次的API[8],与所连接的数据库无关,数据操作是通过连接、命令语句和结果集来完成。更高一级的数据数据处理是通过实体EJB来进行的。

篇5

asas这样,在解决了投资者与劵商的交易模式之后,关键问题就集中在了投资者的资金进出渠道方面了,由此产生了银证电话转帐业务,使投资者存取股票资金可以通过联网的银行含蓄柜台来完成,而不必亲证券营业部柜台,提高了投资效率和安全度,同进也降低了商的成本和风险。但是这仍然受空间和时间所限,即空间上,对郊县,乡镇等银行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力不能及;时间上,受营业部的交易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只有在证券交易时间才可进行银证转账。

asas在这种条件下,网络时代的来临,给证券交易方式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网上交易蓬勃发展,彻底打破了时空方面的限制,使整个交易活动更加快捷和方便。

我国现阶段的网上交易模式

asas所谓证券上交易,是指投资者利用因特网的网络资源,获取国内外各证券交易所的即时报价和国际国内与投资者相磁的经济金融信息,通过因特网进行网上委托下单,进非凡实现实时撮后成交的交易方式。

asas目前,我国的网上交易仅限于网上委托,投资者通过因特网在WEB服务器上登录时,首先进行CA用户验证,验证成功后,用户可以浏览动态即时行情及历史行情,然后再据此下单委托,委托服务器与资金服务分别验证用户卖出的股票和买入的资金状况,最终验证无误后,将由DDN或双向卫星向交易主机发送申报委托,等待撮合成交。这种网上委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上交易,因为它只是利用因特网实现了从投资者到证券营业部的委托业务,而从证券营业部到证交所的交易系统仍然沿用了DDN线路或双向卫星,是一种局部的电子商务模式。目前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电信提供的因特网速率较慢和不稳定性,发送的数据时常出现丢包现象,网上证券交易不但要实现网上委托,还必须在网上实现人格撮合成交,这就要求交易主机与因特网相连结,以此实现真正的网上交易。

网上交易提供的竞争优势

asas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证券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理财模式,使证券业的经济业务发生了一场革命。原本由营业部提供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行情委托及交割清算活动等过程,已经能够很好的由网络所解决。相应的,网上证券交易的优势也就越来越显的表现出来了。

1、降低商的经营成本。由于传统交易方式的影响,营业部在装潢及选址方面往往投入较高,其经营成本中的一半以上基本都是房租、水电费和机器折旧,这部分成本又较大部分的投放到了营业部的口大户及职业散户身上,因为他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光顾营业部。相对应,进行远程交易、网上交易的客户不去或很少去营业部,必然减少劵商的成本支出。

2、拓展市场。网上交易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一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便的上班族,并且这种方式对投资者来讲又有成本低、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有利于业务拓展,占领市场。

3、增加了投资者的自。网上交易的开展,在传统实体性市场之外,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虚拟市场;在传统的划卡下单、电话委托、报盘跑单等形式之外,增加了投资者自己参与的自、互动性的交易方式。将实时行情与证券交易供求信息送到了每个投资者家中或办公室的电脑上,证券交易方式从受制于大厅空间、专用网络、租用中继线数量等,变成了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全球化市场。

4、加速银证两业融合。网上交易要求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业界限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日益模糊甚至步消失,二者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证券交易方面,商业银行与商之间原来那种争压储户资金的竞争关系,也已经步转换为共享客户资源、网络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

5、提供专来化及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不仅引发了投资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为证券投资咨询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平台。传统的证券信息服务主要偏重于行情服务,包括即时行情、历史行情和技术分析等,在基础信息方面,仅仅可以查阅上市公司的基本材料和市场公告等,可见其为客户提供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也不全面、不完整。一般来说,投资者还要通过其它媒介来补充接受、更多的证券信息,以支持基于基本面的行情分析。而网上证券委托交易则将会利用其网络优势,向投资者提供包括:查询上市公司的详尽资料(例如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和财务指标、最新股本结构、历次分红配股情况、中报、年报等);查询证券公司提供的资讯信息(国内外财经新闻,法律政策,行来和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个股点评价值分析报告):发送电子邮件账单;进行电子讨论等等。这样与传统方式相比,网上证券信息服务不仅信息容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服务质量,提高了网上证券交易的含金量。

网上交易的前景是广阔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投资者的电脑普及程度和网络化程度,必然会存在发展瓶颈,这也是短期内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国网上交易存在的瓶颈

asas网上交易是以因特网为基础,利用电脑进行商务活动,由于我国目前的网络证券业务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试验期,证券的网上交易必然要经历推广、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中间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瓶颈问题,使网上交易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缓慢的发展期。

1、交易成本较高。目前,在中国佣金收取比例是固定的,投资者除了支付佣金外,还要支付入网费、电话费、信息费、并且由于电信垄断,上网费用过高是限制网上交易的主要因素。

2、电脑普及程度不高及电脑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我国的电脑普及程度不高(据调查,中国目前只有2。45%的家庭拥有电脑),且由于电脑的应用水平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程度作为支撑,所以,发展网上交易,必然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期。

篇6

为了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实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成学券或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目前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1]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我国要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能不能也实行教育券政策呢?笔者认为,我国能否实行教育券体制关键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一)发达国家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社会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三)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将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如果各学院以科学艺术传授学生的导师或教师,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由校长指派;如果教师怠慢、无能或无行,学生未经申请许可,不得由甲教师改换乙教师,这种规定,不但会使同一学校内各导师各教师间的竞争,大大减少,而且会使他们全体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像这类的教师,纵使领受了学生非常优厚的报酬,也会像那些全未受学生报酬或除薪俸以外毫无其他报酬的教师那样,怠于职守,荒误学生。

选择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他认为政府应该为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利学校接受教育。②“他赞同将穷人的税收减至最低,并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应该每年得到4英镑的资助,以使他们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并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这一职责的履行。”[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资本主义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弗里德曼对教育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在《资本主义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缴纳不起最低要求的学校教育学费的家长分离开来,显然和我们把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办法以及和个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会的公民教育……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愿意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在《自由选择—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他提出:

政府在资助和管理学校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大,不仅导致了纳税人金钱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了比自愿合作继续起较大作用所能产生的教育制度远为落后的制度……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采用凭单制度,该制度将给予不同收入的家长以选择子女所上学校的自由……在高等教育中也采用凭单计划,该计划将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同时促使补贴高等教育的税款的分配更加公平……一种既能保证父母享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又能保持现有的财政来源的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实行凭单计划……家长应被允许在任何一个愿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学校使用凭单,不论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也不论是在他们居住的地区、城市或州,还是在其他地区、城市或州。这样,不仅将给每位家长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迫使公立学校通过收学费而自筹资金(如果凭单金额等于全部教育开支,则学校必须完全自筹资金;如果不等于全部教育开支,则学校必须部分地自筹资金)。这样,不仅公立学校之间要展开竞争,而且还要同私立学校竞争。这个计划并不减少任何人为教育纳税的负担。它只是在社会有责任向孩子们提供教育的前提下,给予家长较为广泛的选择余地,让他们自己决定孩子应受什么样的教育。

二、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会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同样受到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在教育方面,引入自由竞争机制至关重要。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提到:下述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应当以何种方式提供义务教育?应当为所有的人提供多高程度的义务教育?享受较高程度义务教育的人又应当如何挑选,以及由谁来承担这部分开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多高程度的教育应当由公共资金来提供以及以何种方式来提供……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现今推行的义务教育甚或由政府资助的普通教育,就应当以政府来建立或管理这些教育机构为必要条件。对于教育券问题,哈耶克持有赞成态度:“诚如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教授业已指出的,通过向双亲提供保证负担每个孩子教育费用的凭证——他们可以将这种凭证交给他们为孩子所选择的学校——的做法,现今在毋需维系政府开办的学校的状况下,用公共资金(publicpurse)来支付普通教育的费用在实践上已完全可行。当然,由政府直接为少数偏僻的社区提供学校教育仍然是可欲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学龄儿童的人数非常少,从而教育的平均成本也就非常高,所以不适合开办私立学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而言,毋庸置疑,完全由私人致力于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而政府仅提供基本的资助并为所有的学校确立担保之费用的最低标准,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公共选择理论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论基础

家长通过教育券而选择学校提供的教育,在实质上构成了投票问题。所有参与到投票行为中的经济人都有自身的效用期待。[3]如果政府的教育支出投向生产者(学校)而不是消费者(受教育者),那么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无法达到最优。鲍彻尔丁(Borcherding)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除去了附加在教育支出本质上的光环效应,其内容是教育支出被公共部门的职工和官员推动上升,他们垄断了民主过程的权力,并利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报酬而不是生产相应的生产增值。他进一步指出,教师根据教育、经验和区域规模大小而给予更多报酬,而这都和教育质量无关。学校可以避免效率检验。

赫希曼(Hirschman)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必然会遇到供给方式的困扰,一旦选择了不适当的供给方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能行使退出的权利或向其他服务部门寻求服务。在他看来,教育应该实行“市场+非市场的混合策略”,并时常对低效率的教育机构实行退出机制。

(三)集权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现实因素

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失败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是教育券等择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学成绩属于工业国家之尾,学校中帮派林立,、枪支在校园里见惯不怪。尽管政府多年来为公立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加教师,缩小班级规模,但家长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准仍然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择私校而读的学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因为“各私立学校能提供高水准、安全校区与校风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历次教改不尽如人意之后,选择了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强化学校教育竞争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集权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公共教育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而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1990年,约翰库伯和特里莫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集权和是导致美国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台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实行NCLB计划(NoChildLeftBehind),并自称是“美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这受到广泛的批评:NCLB计划是以集权的方式运行的,这个计划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也许是最差的,即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的下降。改变美国教育几十年来绩效平平的局面,就应该摒弃集权主义模式。相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该给予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力,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育。这种革命性的变革的关键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避免教育集权化并允许各州尝试自由选择学校的计划。[5]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三个就是学校结构的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教育收益率的问题。

(一)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由此引起教师资源和时间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经过高层次学习的博士生等人才纷纷离开教学岗位,进入高级或中级管理阶层,使一个学者整天忙于“文山会海”中,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表现于反映教育数量特征的结构、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现于反映教育质量特征的绩效、结果的不平衡,还表现于反映教育运动状态特征的速度和规模的不平衡。从数量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极度短缺。从质量特征来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运动状态特征来看,农村学校经济资源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较小。很明显,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普遍的、强烈的反差。

(三)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值。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儿童往往参加一些辅的生产老动,加大了教育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教育收益率。由于农村地区教育供给的不足,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较低。在城市地区,受内部失业和农村流民的影响,较低文化素质的人难以找到工作,或在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上存在歧视,从而造成了对高等教育的过量需求,并带动初、中级教育过渡膨胀,形成了教育深化(Educationaldeepening)和知识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大量原本只需要受较少教育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被接受了更多教育的人承担者,从而使在校期间学习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处于闲置状态,相对于国民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言,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四、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考察团在美考察期间发现有些州的教育财政拨款与目前国内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将政府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持券择校,学校则将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换取教育经费。受此启发,2001年9月,长兴教育局为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向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始“教育券”试点。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可行性,长兴县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还很难说。笔者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论层面要严密,操作层面要规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支持。理论层面要严密,就是说在实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须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由一个充分的预知,操作层面要规范,就是说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各利益主体的法制化意识,相关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的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选择权,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一旦实施后政府将不能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会导致资源流向好的学校,造成“富校越富,穷校越穷”。湖南师范大学的曾坤生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规范的市场制度迈进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过渡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渐进性,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若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优的选择范式。因此,在选择教育券这种制度安排时,一定要注意运作的规范和其本身的演进性。长兴县副县长熊全龙先生认为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办薄弱学校难以维持生存;学生培养费标准提高;教师工资财政专户将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临新挑战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摆正认识,各种教育一律平等

就我国而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仍是一块坚固的堡垒。民办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满足了国民对教育的部分需求,也减轻了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成为我国公立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投资收益等部未能得到法律保障,在竞争中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在现在的体制下,民间办学机构面对的是一个不那么公平的市场:居民家庭送孩子进公立学校,免费;进私立学校,要交费。如此的约束条件,迫使民间教育机构不得不选择“撇奶油”策略——以富家子弟中不堪公立学校竞争者作为招生目标。许多地方民间办学以所谓“贵族学校”起步,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的“贵”,指的是收费的单价高,因此投资的总量一定不会大。这就是说,公立免费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刺激民间办学,而且抑制民间投资。同时,由于教育财政经费严重短缺,也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率。因此,需要在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引入平等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三)教育券的受众要有选择性

我国的教育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实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有战略性或带动性。我国实行教育券的第一个地区是浙江,这可能和浙江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有关。其次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选择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作为实行教育券政策的对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优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判断。

注释:

①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都认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教育券的创始人。但是从思想渊源来看,亚当斯密对教育问题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②参见DavidF.Salisbury.WhatDoesaVoucherBuy?--ACloserLookattheCostofPrivateSchools.

/pub_display.php?pub_id=1345.

③JohnE.Chubb,TerryM.Moe.Politics,Markets,andAmerica’sSchools[M].Washington:BrookingsInstitution,1990.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券制度评析[J].教育与经济,2004(1),17-19.

篇7

2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针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为低年级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科研人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采用多层次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实施,进行安全思想、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

2.1课堂培训课堂教学是最正规的一种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安全培训教程为基础教材进行课堂培训,系统讲解实验室安全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对所学安全知识能有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概念,并展开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2举办讲座相比课堂培训而言,安全讲座具有专题性,可以在安全课程中选取某一个专题进行细致讲解,例如以危险化学品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法,指导如何应急处理,或以消防安全为主题,宣讲火灾避险及逃生的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可操作性强,重点突出,生动感人。

2.3安全实战演练安全实战演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说教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师生参与的热情和成就感,提高安全教育活动的效果,培养应急处理能力,掌握在危险中逃生、自救和救护的基本技能,从而保障实验人员在事故中受到尽量小的伤害。具体的实战演练可以模拟化学品泄漏进行人员疏散演练、模拟中毒急救措施掌握心肺复苏等必备技能、模拟火灾现场开展消防器械的演练,包括灭火器和消防栓的正确使用等。对于实验室常规的规范操作,教师可以进行亲身示范,如防护用品的正确选用与佩戴、水电设施及仪表的操作程序等。

2.4仿真实习仿真技术可以设定实验室或实际工厂不可能进行的各种事故和极限运行状态,例如在进行合成硫化促进剂这一典型的间歇反应的仿真模拟中,如操作不当,就会遭遇“反应器爆炸”。因此通过仿真实习,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安全”展示现实中的不安全因素,体会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教育培训考核体系的建立

考核体系的建立,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考试、考核范围,促进提升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

3.1必修学分制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设为部分院系的必修课,以算学时、记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安全培训课堂和安全知识讲座,将实验室安全教育逐步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此外,还可定期在新生入学、实验室开课、课题开题时进行其他形式的安全教育,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3.2实验室准入考核制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在国外很多高校已经运用得相当普遍和成熟,国内部分高校也正在推行。根据实验室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以及存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应安全培训教程的内容,编写了一套内容丰富的试题库。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学生对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有比较深刻的把握和有较全面的安全对策后,参加试题库随机测试,设立75分合格标准,作为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在开始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之前,提交由导师签名的安全教育报告,内容包括水电气设施、实验中所用化学物质的用量及与危害性相关的基本性能参数、试验装置与化学药品潜在的危害性分析、个人防护措施、可能遇到的意外事故处理等,保证对所研究课题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预防准备。

3.3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可以设定一个标准,以操作完成的程度和质量评定分数。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题可以源于安全培训教程内容,设置化学试剂分类、三废处理、割伤灼伤等事故的应急处理以及基本设备仪器的操作等内容。

篇8

学生社会经验浅,不知道如何区分好人和坏人。有社会经验的人认为,内心完满的人,从脸上都会看出洋溢着善良、可爱、单纯;而那些夸夸其谈、满口不着边际的,很有可能不是个好人。

2.对事处理的办法不足

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缺乏一定的实践磨炼,当出现问题时常表现为粗心、急躁、害怕、无知等,不能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那样细心、稳重、沉着、冷静,顺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导致的安全问题

1.对人的认识和防范方面

(1)购物安全问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会讨价还价,不能辨别事物真假好坏,对商家的吹嘘偏听偏信。(2)人身安全问题:大学生失联遇害案在网络上时有出现,分析产生失联的原因,除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够外,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主因。(3)情感安全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与恋爱的关系,掉进情感的陷阱。(4)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学生喜欢到校园周边消费,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学生的口袋,给大学生提供“问题食品”。常言道“病从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学生的身体出现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学生的安全。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2)交通安全问题: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3)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问题: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5)生产安全问题: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6)防灾安全问题: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

篇9

2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实施

实验室安全关乎生命安危,需要全院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实验实训中心牵头电教、教务、教学院部、、学生管理、保卫等多部门,协同创新,立体推进,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细节逐步落实到课堂内外,在保障实践教学安全方面作用凸显。目前,我院实验室安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1)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生入学时,实验实训中心将协同学生处为学生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并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协同保卫处开展实验室的防火防盗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消防安全演练;协同电教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在线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取得进入实验室学习资格,该阶段为强制教育;第二阶段,开设《实验室安全》选修课,安排16学时的教学,学分为1分。在选择选修课时,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对将来发展有用的课程来选。对此,我们加强了对该选修课程的宣传,特别是对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通过试讲自由听课的方式,调动学生选择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2)实践课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实训中心将实验室安全培训常态化,协同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面向全院定期组织相关专题的培训。培训后,再由教师将安全知识渗入到日常的实践教学当中。培训内容主要根据专业特点,由各教研室整理实施,如:各实训教研室根据自身专业内容制定的相应应急预案及实训中心制定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等。在日常工作中,各教研室不断收集素材,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拍照留底,作为培训素材;(3)实验教师安全知识的更新随着高校实验室的扩增,新设备、新仪器不断的添加到实验室当中,实验室相关人员需要对仪器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掌握,集中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培训将让广大教师更好的了解仪器,有利于实验室安全。

篇10

2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通过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师生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进入实验室前掌握相应安全知识,了解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学习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以减少和避免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引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1)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高校是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师生集中学习、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地方,他们所处环境及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对于跨入高校大门的学子们来说,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和社会的责任,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必须增强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维稳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校园安全,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担负起保护好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为高校营造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2)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体师生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安全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多与少。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水平发挥,降低实验技术设备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短板;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形象;有利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师生的安全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3)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成为当代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将“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对“四大功能”的评判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表述。高校既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领跑者,就必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使之具备安全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并借此帮助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成为全社会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3构建安全教育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1)基于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培训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即可通过计算机登录管理平台参加培训及考试,使实验室安全培训工作突破传统的面授方式,不再受场地及人员的限制,管理人员不必统一组织学生进入课堂接受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可以简单便利的接受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使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更加规范与便捷,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2)针对自身需求,个性化定制。针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的特点及难点,使其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功能设计,将学校各学科实验室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分析、整理、汇总,经过“量体裁衣”,建设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通过运行管理平台,除常规性的基础安全知识培训外,各学院可以自主选择相关专业性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验安全操作技能,使实验室安全知识管理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并且通过个性化定制此平台,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效果。(3)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安全教育闭环管理。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使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和回路,进而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12]。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现了对学生从培训到考核的闭环管理。学生通过在线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通过在线考试,完成对其的考核要求;最后考试通过后,在前签订安全承诺书,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化管理”和“结果化管理”双结合。

4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建设

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上升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高度,实现实验室安全闭环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实验室基础建设出发,增强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通过培养并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文化,使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进行重视,提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承。为方便用户使用,简化平台维护和升级工作,降低成本,平台系统设计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是基于www(万维网)服务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服务,与用户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种类和版本无关,用户使用方便快捷;B/S结构的软件的业务逻辑处理都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上,客户端无需安装单独的软件,软件维护与升级工作只需在服务器端完成,方式简单,成本较低。

5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功能

为提高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包括在线培训、在线考试、信息交互、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培训资料库的建设管理、用户管理等系统功能,系统具体功能设计如下:(1)在线学习。学生可登录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及考试平台自主进行安全教育及在线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及学习次数。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的登录信息自动推送其专业所对应的学习题库,并且学生也可自行选择浏览感兴趣的安全知识。(2)在线考试。考试类型分为基础类和专业类两种,基础类考试为各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全体学生均需参加;专业考试针对需进入专业实验室的学生,根据对专业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要求,各专业自行组织考试。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线答题考试。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登录的学号,判断其专业及该专业对应的考试试卷,按照管理员设定的出题规则,完成随机组卷。学生完成在线考试成绩合格后,并且签订了在线安全承诺书方可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3)信息交互。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可实验室安全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消息等。前台网页可包含学生及管理员登陆版块、重要信息通知、网站导航等信息,其中导航中包含实验室管理规定、法律法规、安全事故事例分析、安全视频及图片资料、全校实验室信息。为提高学生的培训质量,应设置答疑与意见箱等窗口,学生可通过此类信息交互窗口,提出问题,并得到相应的答复。(4)题库管理。系统题库分为通识类题库和专业类题库,从不同层次及安全知识侧重方向,提供多种安全知识题库。系统管理员可对试题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批量上传等操作,试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专业题库为更好的满足各专业老师对安全知识培训的要求,对相关专业的老师开放上传专业题库的权限。(5)试卷管理。试卷应根据登录系统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进行出题。将考试类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类,系统对基础类试卷与专业类试卷应分为两种出卷功能,两类试卷单独出题、单独考试,互不关联。管理员按照要求设置完成相关的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学生专业、试题库比例、每个试题库下对应各题型的数目、试题分值、考试合格分数以及考试的有效时间、模板有效时间。(6)成绩管理。管理员可通过此功能查询所有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且可以分字段多功能查询,包括是否参加考试、有无考试成绩、基础考试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等。通过查询结果督促为完成考试的学生及时参加考试,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7)用户管理。系统按用户类型分类,可分为超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学生等三类。超级管理员权限最大,拥有整个系统功能的管理权限。二级管理员由超级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管理权限,设置及修改用户名、密码等初始登录信息。学生用户通过系统前台网页完成在线培训及考试等内容,且学生登陆后,其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及考试试卷类型是相对应的。(8)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作为系统的资源管理库,包含可用于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多样的资料形式,并且可以不断扩充库存内容。

6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实施成效

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了安全教育管理模式。安全教育管理平台使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学对象更具针对性,培训内容更丰富,信息视角更开阔、学习形式更灵活。平台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们通过文字阅读、视频浏览、事故案例呈现以及模拟考试等教学形式,完成在线学习,不仅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并强化了实验室安全意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网络化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考试,减轻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室使用,节约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安全教育管理平台,各学院可按照教学进度,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学生们完成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在线学习及考核,包括确定试卷的具体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状况及考核成绩,只有完成指定学时的学习,通过在线考核,并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允许进入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并丰富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在实验室范围内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系统、规范和制度化,提供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篇11

基于网站需求分析,该网站需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l)阅读文章:根据rog号令的对象划分,分为管理部门模块、单位动态模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模块、社会公共场模块、培训机构模块;根据109号令的内容划分,分为方针政策模块、新闻中心模块、法律法规模块、消防标志模块、消防产品模块、火灾预防模块、火灾扑救模块、疏散逃生模块、自救互救模块;(2)搜索公告:提供站内一些公告性信息,附有搜索站内信息引擎;(3)资源下载:可以提供一些图文、表格等资料供会员下载学习;(4)互动交流:会员可以登录,给网站提建议或咨询一些问题;(5)友情链接:链接相关站点,便于浏览者可以学习更多知识,并提供本站的联系方式;(6)收发邮件:注册单位管理员与超级管理员之间互转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7)超级管理员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各类新闻、公告、图片的添加、更新、修改和删除功能及会员的管理功能;(8)注册单位管理员:为管理员提供掌握并修改本单位有关消防人员实际情况;(9)会员注册:为对消防安全教育有进一步需求的人。

总体设计

1开发平台

微软为了能使程序员创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具有Intemet功能、互用性的软件,推出了.NET框架。NET框架包括多种语言、多个类库和一个公用的执行平台。另外,NET框架还包括各种让程序员可以在Intemet和.NET商业服务器(如SQLServer20(X),ConunerceServe己以X〕和Biz-TalkServer等)上进行软件集成的协议。因此,与此前的任何一种平台相比,NET框架在软件集成方面都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功能,而且,使用.NET框架开发Intemet应用软件和开发桌面应用软件一样容易。

开发框架首先是整个开发框架的基础,即通用语言运行以及它所提供的一组基础类库;在开发技术方面,NET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和Windows编程技术WinForms;在开发语言方面,NET提供了VB,VC++,C#,Jse五pt等多种语言支持;而则是全面支持.NET的开发工具。

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用于生成ASPWeb应用程序、XMLWebservie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等。,VisualC++.NET,VisualC#.NET和Vis-ualJ#.NET全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该环境允许它们共享工具并有助于创建混合语言解决方案。另外,这些语言利用了.NETF~ework框架的功能,此框架提供对简化ASPWeb应用程序和xMLWebserviees开发的关键技术的访问。

2权限设计

本网站权限分为四级:超级管理员(大队主管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注册单位管理员(各单位的消防责任人)、注册用户(各单位有关消防人员、普通公民)、普通浏览用户。

(l)超级管理员:是网站的维护者也是管理者,他可以进行对文章内容的添加、删除、编辑工作,实现上传文章、图片,还可以管理会员用户并以邮件形式联系各单位消防责任人。如图1所示。

(2)注册单位管理员:可以对本单位有关消防人员信息进行编辑,可以以邮件形式与超级管理员沟通交流并获取信息。如图2所示。

(3)注册会员:注册会员相对于普通浏览用户的优势在于能在留言板上留言,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如图3所示。

(4)普通浏览用户:能方便地在网站内浏览各类新闻、最新动态、消防安全知识等自身需要的相关信息并可以进行下载。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人员对消防知识的需求,达到普及消防知识的目的。如图4所示。

3系统模块设计

总体设计就是对整个网站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确定,因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功能机构,都有各自不同功能。分析清楚各个模块的功能后,具体是由哪级用户使用的,都可以使用哪些功能。分层次将其归纳与整理,形成各层次的功能结构图;然后自上而下逐层归纳与整理,形成整个系统使用功能图。如图5所示。

篇12

19822955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前瞻 郝书辰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8期 7300字

19822956 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周建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10200字

19822957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 宫雪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2100字

19822958 教育公平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董仁忠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8100字

19822959 困境与出路:县级职教中心实践教学问题初探 郝理想 谬英丽 吴芳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9800字

19822960 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李红卫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10500字

19822961 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 唐永泽 王晓东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8200字

19822962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徐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9800字

19822963 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理论探讨 盛子强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800字

19822964 构建高职院校良性竞争的财政制度基础 宗晓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65 用创新思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欧阳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300字

19822966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辛曼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67 河南省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 赵学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700字

19822968 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 毛才盛 吕慈仙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7期 8600字

19822969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李梦卿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9500字

19822970 着力强化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曹国永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7期 5600字

19822971 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周鸣阳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9900字

19822972 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蒋祥龙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5200字

19822973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探析 王琴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2974 论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标准 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8200字

19822975 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余霞 张智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7800字

19822976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与有效管理 裴利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700字

19822977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姜洪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500字

19822978 职业教育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郭国侠 向才毅 庞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2969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勤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900字

19822980 当代手工艺的学徒制传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李亚平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500字

19822981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 徐朔 吴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82 职业教育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的提炼与《职业教育法》的修订 赵学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600字

19822983 基于试点项目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 黄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800字

19822984 再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郑雅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8期 4200字

19822985 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功能研究 邓安宝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2期 14100字

19822986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程宜康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11400字

19822987 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李丽珠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2期 7200字

19822988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王军红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7000字

19822989 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反思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90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陈必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11300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