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1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篇2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篇3

体育课内容庞杂、主题分散、形式主义、华而不实,更有不少学校随意挤占、挪用、停上体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开足开齐体育课的不足30%;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0%,开设体育健康理论课的占25%,多数学校不能够开展业余训练。体育教学失去个性,教学过程“蜻蜓点水”,教学质量下降,体育课随意性大,近20%的学校采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学。

2.体育教师资源配备不均衡,待遇偏低。

中小学体育教育还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存在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仍然存在,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课名存实亡,学生体质严重下滑。在教育投资方面,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差距很大。作为人力资源的主体———体育教师,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像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需要评职称、晋级,因为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学校学期、年度考核中不被看好,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肯定,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3.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体育设施资源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经费短缺,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比例20%,其中实心球、哑铃、“山羊”、跳绳、栏架、等半数以上数量不够,从布局上看:单、双杠、篮、排球场、沙坑等,“分散”多于“集中”。“不便组织上体育课”占80%,其中50%学校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90%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不便组织上体育课,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完成教学任务的设施条件,更谈不上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所需的体育设施,使体育教学变成无源之水。

二、提高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开足上好体育课。

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高、中考毕业、升学的必考课。

2.加快体育教师配备。

鼓励体育教师“送教下乡”,“实施轮岗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优秀课研讨展示活动。

3.突出重点项目,力争校园传统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4.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

学校体育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不否定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前提;借鉴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在肯定继承过去同时,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课程建设到体育课教学,从课外体育活动到课余运动训练,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场地器材配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精神财富。将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乡土教材。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不同民族地域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适合各地区、各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涌入校园;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设施以产生最大的使用效果;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在不违背学校教育规律或原则的前提下,挖掘民族和地方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引入新兴健身项目,把乡土教材、自制健身器材、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如街舞、搏击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极剑、广场舞、花样跳绳、毽球、锅庄舞等诸多项目。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设计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学内容。组建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做到“学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人人重参与”;体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迎合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利用体育课轻松快乐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体质。评价不同学校的改革,深入调查研究,脚踏实地地指导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改革。

6.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利用与开发。

一方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推行有效政策,加大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搭建平台,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生之间多一些交流、沟通。

篇4

二、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体现“美育”的内容,如教材中安排的描写祖国河山秀丽,花鸟虫鱼的优美可爱;表现革命烈士品质的优秀,人们心灵的美好;还有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语言艺术美等。这些都很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特点,教学上多采用形象直观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如电化教学的运用,展示画面、感受声音,让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也可让教学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空间,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应讲求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学生乐于接受;分析课文内容时,注意文章语句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对“美育”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可根据学生的仪表、言行、美与丑和善与恶的分辨、判断,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

三、教学中应重视能力教育。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注意能力的培养,而能力要得到训练。

篇5

素质教育中不仅需要提升学生们的素质,而且这也是教育的要求,从开展学专业素质教学不断达到学生们的能力的提升。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从这三点也正好印证了当前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三个重要教育目标。所以自古就有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能够获得非常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过程中脱离了素质教育,那么教育的就显得很大的不足,仅仅是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教授,这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因此素质教育在对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素质教育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变革

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们的身心培养,促使学生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得到全面的提升。素质教育并不会否认知识传授,但是却强调了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性,改变以前重技术,轻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知识传授中渗透素质教育,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想能力培养并重。

1.3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对于学生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含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素质,这些都是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所产生的新要求。那么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从这些素质要求着手,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融入到实际的教育之中,切实有效的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生们的学习教育之中。

2民航专业加强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2.1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现在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面向综合型,因此民航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走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路线。那么素质教育则在民航飞行专业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够促使民航飞行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复合型要求。

2.2素质教育是民航飞行人才创新性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培育出进行探索和突破的学生。那么当前民航飞行专业对于人才的创新性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学习之中,将素质提升融入到知识的吸收之中,切实有效的将知识与素质提升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是当前教育的新目标。人文素质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理念,而且还能够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的追求,对于创造力的提升。

3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对策

3.1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

针对民航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树立起足够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专业教育中老师要克服以前灌输式教育,而要在课堂上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明确素质教育在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使得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专业与思想品质提升想结合,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们的身心良好发展。

3.2探究民航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拥有积极的讲授心态,这样可以从意识上感染学生,促使知识学习上的共鸣。教学过程中要富有激情,激发来自内心深处的教学培养热情,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具有深邃的辨证、严谨的思维、精彩的表达方式来提升学生们在学习中拥有更高的热情,使得学生们能够产生更加巨大的学习动力。

3.3提升教学方法开展多模式教学

民航飞行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模式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互动式和启发式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联想方法进行学习,不断从培养创造性思维上加强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

3.4教育过程中知识讲解与案例相结合

教育过程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有利于将学生们想象力的提升,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的实例进行讲解。通过对事故案例的讲解,使得学生们注重到人为因素在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点评,老师给予学生们鲜活的事实案例讲解,使得学员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素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安全教育和就业教育新模式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篇7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篇8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篇9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熟悉,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熟悉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和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熟悉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征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和“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建国之后,非凡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练习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和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熟悉规律,重视了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练习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探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探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新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功能,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10

美术是把物质材料作为媒介,塑造可以看见的、恒久静止的、在一定平面的或立体的空间里完成特定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是,美术这一物质存在方式是空间性,它主要表现出静态性和可视性这两大特点。

(1)静态性。美术以其物质媒介静态地呈现于空间之中,也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内容、、情绪表达等,都是以物质媒介静态性地实现的。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景象还是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无论是静坐沉思的少女还是激烈运动的人物等,一切对象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如同摄影抓拍式地将其瞬间凝固于静止状态。作品本身是静止的,作品中的形象是凝固不动的。龙门、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在洞窟中静坐了千年.画中的菩萨、仙女对我们微笑了千年,他们在美术家的手下诞生之后,就静止地亮相于那里,人不搬动,他们就不会主动地离开。建筑艺术,即使经历多年风化雨蚀,依然植根于原地.观者在欣赏之中会产生联想,于是作品从物理世界转移为心理世界。

(2)可视性。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是用眼观看,即美术作品的可视性。可视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于戏剧、电影的可视性,是它的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无需借助于听觉。其二,美术作品有引起视觉审美注意的性质,或是悦目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蒙娜丽莎》、《虾》等,更有千古夺目、屹立不倒的,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等艺术作品。美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时刻在影响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美的陶冶环境与平台,它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以创造美味目的,以美术精品的欣赏为教学活动,把学生带人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使学生直接地、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进一步了解美的真谛,从而去一个美的人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文教育,只是在精神上去塑造人、改变人,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进而提高人文素质,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思想和道德标准,使学生在高校里完成自己的人格教育。良好的艺术修养在人的基本素质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有着强烈的社会德育功能,在人全方面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美术家们倾注心血完成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人格塑造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次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及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起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课堂不仅是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人品教育的殿堂。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打动观者的心弦,使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处于学习成绩偏低,思想领域还没有被开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事宜来启发学生。如在欣赏课中,罗中立的作品《父亲》这一画面中对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孔和手的刻画,就深深打动了许多学生,他们低下头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想起了自己从没有对辛苦培养自己的父亲说过一句温暖的话,更是让自己的父母亲为自己操碎了心。这时拨动学生心弦的并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艺术作品无声的语言。马蒂斯曾说,美术创造是人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高职院校的美术课堂是对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目前由于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过于强调学生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思想道德上的进步。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自信、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追求真善美的好品质。

2.高职院校开办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们充分发挥特长,提高美术素质,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美术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而美术第二活动的内容因为不用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限制与约束,实施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可以根据天时地利,甚至是成员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变化的。美术第二课堂的这一特点,给了大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更给了他们创造美的自由,使学生突破了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开始有意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由于参加美术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多样化,比如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专业、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共同的活动中,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与艺术作业中,互相取长补短,学会了团结合作,走出了狭小的个人圈子,这也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养成。

3.高等职院里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篇11

一、目前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小学给了学生们一个在时间和学习上都相对宽松的环境,在目前不断减负的呐喊声中,越来越多的生活实践被学校以强制的形式搬进小学生的生活。其中不仅仅包括各种各样的义务劳动,还包括各种家务劳动的参与以及反思。

无可厚非,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必然基石,其本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我国才有可能在新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的素质教育,理所当然地应当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却并没有得到一个十分全面的改观。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和社会服务并没有真正得到学生的支持,而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自然难以收到良好切实的效果。而学校倡议的各种各样的深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素质教育形式,也常常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导向而流于形式。

二、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切入

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并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与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而不是教育的外部附庸。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小学阶段内呢,通过长时间对于小学教育的分析和观察,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常常有教师为学生平时粗鲁的言行感到头疼。训斥虽然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难以持久。

言行源于思想,粗鲁的言行是学生本身对于这种言行的认同,甚至有的学生不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想要解决这样的局面有必要从思想着手。

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思想品德课是我们从来都忽视的环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常常成为课堂上脍炙人口的历史美谈,但是这些美谈却并没有改善学生的思想,反而逼思想品德课流于形式。因此想要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就要抓紧思想品德课的建设。

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育中由来已久,然后效果却难以彰显,首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这一课程只有学而没有思。

学是对新的知识的获取,思是对已有的外部知识进行同化,而变成自身知识构成的一部分。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通常是很好的学习了思想品德课上的众多案例以及优良品质,但是并没有深入思考,并没有将这些品质同化成为自身知识构成的一部分。因而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做,却难以真的在行为上落实。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们了解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更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对于良好思想品德认同感,树立起荣辱观。这不是一个一朝一夕的工作,而需要长期的实践校正。教师更不能将思想品德课圈囿于课堂之上,更应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2.个性化---教育的趋势所在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整体趋势,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特点各有不同,教育也应当有所针对。虽然目前在中国的教育形势之下,真正的个性化难以展开,但是从细微之处观察,教育的个性化其实无所不在。

考试,如此看似一刀切的教育行为,其实是在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疏漏,而教师也会依据每个学生的考试状况来有针对性地安排联系或辅导。

篇12

笔者曾连续两年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在对“专业培养目标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15.7%,比较了解的占38.6%,有57.7%的学生不了解;在对“专业核心课程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22.9%,比较了解的占32.9%,不了解的占44.3%。由此可见,学生在校三年中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普遍比较模糊,难以激发起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职业目标,才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考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甚至有两三成的学生到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对有意向从事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任职条件”都不清楚,往往只看重企业所处地域、工资待遇等。有一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频繁地跳槽,除了追求高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三)学生对职业自我了解不全面

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择业观的模糊。另一方面是对自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缺乏全面的认识。笔者对上述院校的部分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对职业自我的认识”的调查,其中:对“职业兴趣”有25.0%了解,30.7%比较了解,44.3%不了解;对“性格特征”有31.5%了解,33.3%比较了解,35.2%不了解;对“职业目标”有22.9%了解,31.4%比较了解,45.7%不了解。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目标都缺乏了解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又怎能去理性思考?又怎能树立起科学的择业观呢?

(四)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养成认识不足

笔者在对上述院校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的学生只占二成,从未考虑过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的占到四成;在选择辅修专业课程方面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无目的性,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挣学分;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占8.1%,偶尔参加的占33.7%,从来未参加过的占58.2%;经常参与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占16.3%,偶尔参加的占45.1%,从来未参加过的占38.6%;在是否进行过有关职业调研方面,有过多次的占5.7%,偶尔进行的占38.6%,从未做过的占55.7%;在参与职业活动的方面,较多参与的占14.3%,偶尔参与的占38.6%,从未参与过的占47.1%,这导致很多学生走进职场后缺乏必要的职业情感认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五)学生对就业与择业问题的考虑滞后

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准备”调查时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从入学时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近三成的学生从二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而高达65%的学生直到临近毕业顶岗实习时才开始考虑。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与择业问题的考虑明显滞后,这也说明了近80%的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内不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就业与择业做相应的准备。因此,很多学生等到临近毕业时,坐等校内外招聘会,满世界投简历,对自己的就业与择业问题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

(六)学校职业指导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指导普遍存在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尤其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忽视了职业指导的教育培养功能,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指导形式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在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在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多,社会专业人士少;指导内容相对陈旧,方法不够灵活,职业心理测试与辅导及职业生涯系统规划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不足,也就不可能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与设计。

二、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自身缺陷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扩张,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给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科性过强。从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形式、评价方式与运作机制,一直难以摆脱本科教育学科性强的烙印。第二,职业性较弱。理论教学与有限的校内实践教学相结合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普遍做法,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计划性过强。超前性制定教学计划,执行过程缺乏动态调整,教学过程的过于模式化,教材选用标准化,毕业环节的形式化等。第四,市场适应性较弱。盲目开设专业,导致了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毕业生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矛盾,职业技能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办学机制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政府调控缺失、办学主体单一、产教融合功能低下是目前高职院校运行的普遍状况,因而表现出培养模式单一、办学机制僵化、缺乏应有活力的现状。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调控缺位。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首先要跳出“自我”的圈子,走开放办学、社会化办学的路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义务按照市场规律界定高职院校以外的各类教育主体的职业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就业服务功能及利润收益功能。还应为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政策(办学许可、收益分配、师资培训及聘任等)支持。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说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学结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价值。第三,产教融合依然停留在表面。校企双赢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然而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过分强调设备的无偿援助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忽略了对企业文化、企业实境、高素质师资的培养,从而导致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的局面,无法达到职业熏陶、真境实做、真题实战的应有效果。

(三)教育资源缺乏加大了职业素质教育难度

职业院校本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短缺,实训条件(基地)不足,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材体系亟待完善,职业技术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对应的考评体系有待健全与完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仍需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大量可利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环境由于政策层面的原因并未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条件、大批“双师型”教师(高级技术人才)、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等等,这一切社会可利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亟待合理配置与利用。

(四)专业教师在教育中的缺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还停留在简单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其言传身教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往往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择业、就业,那么在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这种较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效仿诸多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完成教学任务则离开学校,平时学生也很难见到,缺乏应有的交流与引导。因此,学生除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与少有技能外,很难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业界动态、技术前沿等关系职业养成的职业信息。

(五)学生自身的不足影响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

当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与以往发生很大的变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艰苦朴素作风淡化、政治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缺少奋斗的激情、个人功利主义倾向浓、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注定了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困难重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