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产经营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
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以UCML为开发平台,SQLServer为数据库管理工具,充分利用了建材公司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汇集建材公司的地磅、原料进厂、配料系统、半成品生产、产品销售、设备巡检维修等一系列生产一线数据,完成了基础数据管理、地磅管理、质检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原材料入库、质检、半成品生产、配料自动化系统、库存、销售和设备一体化等过程的全流程管理。在质检取样、原料进厂管理中,该系统与地磅系统进行了无缝对接,并对生产产品的物料库存理论数据与实际仓储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统计。同时,系统能够自动分析峰、谷、平的用电数,并汇总到生产流程段,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能源消耗。通过对销售情况的统计,积累各客户产量需求的真实趋势以指导生产计划及原料采购计划的合理制定。
2.2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建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求,需要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本文设计的系统基于SQLServer2008实现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将空间信息映射到关系模型中,应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概念数据库转换为空间2维表的数据库模式,实现对空间信息关系模型下的管理,以及与其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建材业务主要分为四个模块:质检、生产、销售和设备,而系统四个模块所管理的数据库表也是相对独立的,如下所示:
(1)质检管理
取样表、检验结果表、复检结果表。其中取样表与检验结果表是多对一关系,检验结果表与复检结果表是一对一关系。
(2)生产管理
配料日报表、料仓料位表、进仓原料表、干矿渣出库表、月末干矿渣表、期末结存表、物料出库表、产品入库表、结账管理表。
(3)销售管理
销售出库表、转帐单表、发票管理表。其中,销售出库表与转账单表是多对一关系,转账单表与发票管理表是多对多关系。
(4)设备管理
设备台帐表、开车时间表、巡检记录表、设备维修记录表。其中设备台账表与设备维修记录表是一对多关系。
2.3系统各模块设计
(1)质检模块设计
质检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供货商送样信息、各原料来料取样信息、产成品取样信息及各种样品的化验检验数据录入信息系统,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合格率分析,达到化验检验数据的实时传递,从而使得各级管理人员对化验检验数据的掌握更加及时、准确,最终达到有效地控制原料供货质量和产成品质量的目的。
(2)生产模块设计
生产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重点模块,主要管理原料及产品的入、出、存,对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配料各系统的统计报表及各种台帐。该模块可以优化管理建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利用实时的准确数据对车间的生产流程进行有效指导。通过进出存管理,使得仓库物料存放由原先的杂散模糊变得更加透明规整。通过系统指导,仓库的信息管理更加及时准确。统计分析得出的生产报表为生产决策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生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3)销售模块设计
销售管理模块以基础资料管理为起点,通过地磅管理、提货通知管理、销售出库管理、销售发票管理、运费发票管理六大过程,完整体现了建材公司的产品销售过程管理。该模块能够真实体现并灵活管理销售商品库存,使销售部门及时掌握并控制产品的销售情况。通过建立全面的销售管理数据仓库,为销售管理人员分析客户、价格及销售业绩提供了方便。
(4)设备模块设计
设备管理,是本系统相对独立的模块,其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几部分:设备台帐管理、开车时间管理,设备维修审批单,设备维修明细,日常巡检记录。该模块使得企业的各类大型设备及与设备有关的各类信息更可视化、系统化,设备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以充分掌握生产设备的使用状况,使得生产资源得到高效运作。
(5)系统接口设计
地磅系统采用RFID技术进行进销货车辆的数据实时采集,采集的数据存储于地磅系统的目标数据库中。系统可以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动态采集电子车牌信息。通过RFID卡自动调入所对应的车号、司机、货物名称、供货单位和收货单位等信息。由于地磅系统与其余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够共享,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问题。而质检管理和销售管理两个子系统均需要读取地磅系统采集的车辆装载数据,因此只有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才能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本文采用OLEDB数据访问接口来实现质检和销售系统对地磅系统数据库的访问。OLEDB是一个可以连接不同数据源的战略性的低级应用程序接口,具有开放数据库互联(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的功能,也可以连接其他的非SQL数据类型。通过集成地磅数据采集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利用OLEDB接口同步得到计量数据,实现了原料进厂和产品销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并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3.系统应用
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建材公司从原料进厂到产品销售的全部业务流程,记录产品原材料的检测信息、设备使用信息、产品进销存信息以及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的人员、生产时间等信息。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并加以分析,最终以统计报表的形式实时呈现各生产模块的工作进度,使得建材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透明化。建材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为建材企业带来的好处包括: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强化了生产流程的控制和管理;提升了企业各部门协同办公的能力,节约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加及时、准确,降低了干扰,使企业管理更有据可循;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信息,使得设备维护部门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双向问询表”来源于国外企业。目前,“双向问询表”在我国的一部分企业中开始应用,主要用于企业采购中与供方的双向沟通。当一些外国企业来中国采购产品时,他们要求中方企业必须使用“双向问询表”进行书面的供需信息沟通。因而“双向问询表”的作用还仅限于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但笔者发现其作用不仅如此,在企业其他管理中也有非常好的作用,例如在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等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双向问询表”在企业营销管理、产品质量策划与设计开发管理等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谈谈拙见。
一、 “双向问询表”简介
“双向问询表”,一般由“项目确认”、“产品项目描述”“产品关键要求”“技术要求”“资料清单”等五部分内容组成:
1.项目确认
顾客(采购)方:
求购产品名称:XX
顾客(采购)方项目协调人:
供应方项目协调人(由供应方填写):
2.产品项目描述
采购XX产品的主要信息
3.产品关键要求
去磁试验要求:去磁前与去磁后之间的波动幅度应小于3%(参见“刹车杆去磁试验的特别说明”)
4.其他技术要求
5.顾客(采购)方提供的相关资料清单
“双向问询表”经供方签收、确认和填写后,还须以同样的方式回复顾客,使供需双方均记录在案。从上不难看出,用“双向问询表”进行沟通,其承载的信息资源非常全面、而且准确,信息沟通的质量好。
二、“双向问询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双向问询表”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表格记录的双方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资料非常完整、不遗漏,双方责任明确。因而它不似电话或口头联系:因沟通者语言不同形成的障碍或个人素质、记忆力、工作态度等而导致信息扭曲或其传递量衰减。
现代企业营销观念已从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向“市场营销观念”、甚至“社会营销观念”转变。这就要求企业不是从既有产品出发,而是充分了解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从在市场上反映出来的顾客需求出发,按照顾客的需求和欲望,采用市场营销组合,以合适的产品和价格,在合适的地点,用有效的促销手段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价格需求,而是全方位的需求,甚至包括产品对人和环境的安全性、消费者的用途合适性等。另一方面,从信息利用、传递的特性,信息的内容具有可干扰性。信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其内容的客观性在被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其他信息的干扰,同时,信息的内容在传递过程中,会由于人们的态度和能力的影响而受到扭曲或衰减。传统的供需双方的联系、沟通,就常常因人们的态度和能力的影响而受到扭曲或衰减。如传统的供需双方的联系方式习惯于电话或口头表达,即使传真,也多为电话或口头表达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挂一漏万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因此,传统的供需双方的联系、沟通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营销。而“双向问询表”则不然。它是事先设计、有关人员充分讨论并以一定格式进行书面传递的信息,信息内容不会因为传递环节的增多而受到扭曲、衰减。它承载的内容不仅包括了需方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信息;而且供方的答复信息也是经有关人员充分讨论、十分慎重地发出的。这样,供需双方沟通信息的可靠性、广泛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此外,由于“双向问询表”以书面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供需双方沟通的信息,双方的责任非常明确。一旦有产品质量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供需双方不存在推委、误解和抱怨等现象。尤其当供方是完全按照需方“双向问询表”中记录的要求提品,需方在产品质量或服务等方面仍觉得存在问题而投诉、甚至要求巨额赔偿时, “双向问询表”中记录的信息,就成为供方解决供销、贸易纠纷中有力又有利的证据。
2.在产品设计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
在产品生产之前,为了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企业都要对顾客所有需求、要求的信息充分研究、进行质量策划或设计开发;甚至对顾客将产品用于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使用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也要加以考虑;对使用的材料、工艺、方法、人员,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检测,包装的设计与采用的运输方式等都要分析研究。在这些质量策划、设计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输入,就是顾客的要求(例如产品的内在、外在质量,包装、运输、交付质量等等信息)。设计开发部门可以直接将“双向问询表”承载的内容、信息、资料作为输入资料,而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营销部门反复整理顾客的需求资料。这样,“双向问询表”不仅为企业设计开发部门提供了非常准确的顾客原始需求资料,设计开发、策划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因无需营销部门反复整理顾客的需求资料而缩短了产品质量策划、设计开发时间,对产品的按时交付也具有积极作用。
3.在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
“双向问询表”中,还承载了顾客使用产品的用途、范围,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对顾客使用产品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的评估,就有了依据,就能作到心中有数。例如上述“产品项目描述”表中批号为471-218的产品是顾客用于“座位调节马达”生产的。“座位调节马达”对于汽车行驶安全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就比到“汽车雨刮电机”的严重性小。这样,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在设计开发时,考虑选料、工艺、方法、人员、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就可以有所节制,从而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效益发挥作用。
4.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顾客的要求经过企业设计开发等部门的质量策划、设计开发,得出工艺技术要求或规范、以及质量计划。这些文件可连同“双向问询表”中打上特殊记号的关键要求、技术要求等内容,一起发放至企业中各相关执行部门实施,各相关部门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就有特殊的“威力”:“顾客是上帝”,如果谁对顾客的特殊特性或关键特性要求马虎了事,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参考文献:
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成长与金融成长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金融成长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和已有企业的成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更多表现在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改变了其融资需求,从而激励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调整、金融效率的提高等。即企业制度创新引致金融成长,而金融成长又会促进企业成长,企业制度进一步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需要稳定、客观的预期机制,交易主体根据这种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习俗或惯例,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则成为制度。然而,当交易主体(组织或个人)由于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或创造新制度中蕴含的潜在利益,通过建立并推广获得认同所需要的规则、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从中创造、开发和利用盈利性机会[①],则出现制度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制度。即一方面制度使交易主体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稳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潜在利益以及成为制度领导者的诱因导致制度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从而引发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变革,推动制度变迁,社会进步。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发形成内部组织管理体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此时的企业制度是利益和影响力与技术条件、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均衡的结果。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突破现有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的潜在收益逐渐显现。而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艾伦和盖尔,2000),此时,有行为能力的企业,即充分了解新的目标、拥有事先新目标的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必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
早期的企业制度采取家庭制或合伙制。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以手工作坊为主,家庭制或合伙制即能够满足这种简单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以家庭自筹或合伙出资,间或向钱庄借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家庭制以及合伙制的不稳定性特征均不能满足产业的迅速成长。此时,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具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股份制则既有利于大股东的经营管理,又能够吸收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股份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发行和流通股票的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适应这种变化,钱庄的业务活动也由原来的货币兑换和简单的资金借贷逐渐采用股份制扩大金融业规模,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股票市场的建立和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更多的家庭制或合伙制企业转向股份制,生产的规模扩大,效率提高,从而企业成长。
进入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制造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机床装备起来的大规模生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互换性、标准化和装备作业[②]。规模生产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促使企业为保证资金投入而形成产融结合(即产业和金融相互控股)。因此,原先以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成长已转变为巨型公司为主的产业成长,企业巨型化带来了“科学管理”,也创立了企业内部R&D机制以及高度产业集中率,从而企业进入产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也对金融成长提出新的挑战,银行业必须联合和集中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而企业巨型化所发行的新股票、新债券既为金融市场成长提供了载体,也为其成长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伴随企业巨型化,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也得以联合和集中。
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物资生产与分配所必需的技术知识的增加必然引发企业管理革命。一个大企业的大股东已不再能够单独的负起制订政策和实施政策的责任;一般股东大多已脱离公司的实际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时,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经理产生了。这些经理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如果不成功,便会被解雇;如果成绩卓越,不仅获得晋升,而且提高自身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场“经理的革命”将事业置于专家之手,而不是交给事业的所有人指挥。其次,解决了企业长期生存问题。企业不会因某一股东的退出而重新组合或调整经理,从而保持企业经营战略实施;大公司的管理作用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管理已取代了市场需求,协调问题使管理进一步复杂化,这种情况就构成了无须财产(所有权)所拥有的权力。因此,企业所追求的就不再是最大的短期利润,企业市场价值更为重要。第三,这场革命也建立了企业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股东、经理和职工都会预期从中获得收益。企业的成长显然是股东所期待的,企业成长,公司市场价值提高,股东的收益增加;企业成长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现金流——依靠留存收益获得成长意味着把企业视为一种竞赛(Nalebuff and Stiglitz,1983);而且,高层管理者可以此增加自己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经理者市场价值,在与股东的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企业成长使股东可以承诺给经理晋级的机会;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和晋级竞赛使企业本身具有成长性,而且只有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才能够吸引新的、年轻的管理者进入企业;职工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工作,既可能会增加薪水、奖金等奖励,也包括身居成长性企业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股东、经理层和职工对企业的预期使得企业本身具有强烈的成长性,而企业成长又进一步激励了企业内部的竞争性、晋级机会和福利增加。激励机制创造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又产生更好的激励机制,从而企业成长更快。
与产业的企业管理革命一样,金融业同样进行着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革命;在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购买大量债券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巨额资金。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资金,从而企业更多投资于新兴产业,形成企业成长,新兴产业成长。因此,金融成长具有了载体和推动力,而金融成长又可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资金,金融效率的提高使更多新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逻辑关系:
金融工具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变化→金融结构调整 →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成长→ 企业成长→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具有互动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使我国出现大范围的企业制度创新,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之相匹配,我国金融成长出现新的特征,如金融结构的多元化、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等。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金融成长仍落后于企业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应加快金融成长,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而企业成长。
首先,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目前,我国金融成长相对滞后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亟需提高金融地位。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加快企业成长,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其次,改善金融成长外部环境。产权明晰是金融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法律制度是金融成长的制度保证,而非正式制度——社会信用环境和微观规制对法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要实行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就必须改善金融成长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第三,构建企业制度创新的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于企业成长,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资本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即有效的金融市场、充足的金融工具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王晋斌,朱春燕,丁新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李斌,江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3:68-78.
[9]蒲祖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层次研究——基于美国经验数据的分析及政策启示[J].财贸经济,2007,10:
[10]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11]尹钰林,张玉利.制度创业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模型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39-43.
[12]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内容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农业企业管理学还广泛地吸取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农业企业管理学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在20世纪初,欧美的农场经营学和农场管理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诸要素的选择和利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地运用决策理论和技术,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计划和目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来考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运用信息和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以便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等。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农业企业的形式、特征,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任务,企业管理的体制与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生产诸要素的合理结合和利用,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分配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等。
由此可见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远超过了经济学科的范围,我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它、研究它,以便更好地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服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对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的协调等。
在研究生产力的组织方面,主要是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在质上的相互联系性和量上的比例性。如企业内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生产调度、不同生产要素在时问和空间上的合理组织和利用等。
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调节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经营权与所有权。生产责任制中的责、权、利关系,产品分配中的三者利益关系等。
在研究上层建筑的协调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应用。把力量、方法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和对策相关文章: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2.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现金流(Cach Flow),又称现金流转或现金流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量情况的总称。现金流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也不平衡。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保持现金流的通畅,企业必须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对企业的现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研究和加强现金流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二)现金流量的特点
企业的现金流量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这主要反映为共存性、不完全相关性、阶段性、非同步性、非对称性和影响因素多元性。认识并研究现金流量的本质属性,有助于现金流量信息的收集、制作、传播、分析和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对提升现金流量管理水平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共存性。现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企业都不能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以现金流量和企业相随相伴,具有共存性。
2.不完全相关性。企业现金流量遵循现金收付实现基础,以现金为核心,只有企业实际发生现金收付,并使企业现金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经济业务事项时,现金才可能发生流入或流出。
3.阶段性。根据产品的市场供销情况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大致经历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先进流量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征。此外,阶段性特征还表现在同一阶段不同时段的现金流量不同。由于企业采用的经营策略不同,或者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发生变化,同一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4.非同步性和非对称性。非同步性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而言;非对称性是针对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而言。非同步性和非对称性的共同特征是流入、流出的不平衡,前者为同一时点的不平衡,后者为不同时点的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偶尔的平衡只是相对的。
5.影响因素多元性。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并非由某一因素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般来讲,企业的产权属性、经济规模、发展阶段、信用等级、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经营形式、交易方式、结算制度、信用政策、收账政策等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
(三)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充足合理的现金流量,即便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也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危及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所以说,现金流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现金流量的管理状况,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
1.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每个企业有其各自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也都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阶段经营情况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现金流量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生存和营运活动的正常开展。
2.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企业面临的诸多财务风险,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企业现金流量在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的,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引起的,而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大多可以通过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改善的现金流量状况予以化解。
因此,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或投资过程中现金流量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营运资金周转风险以及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保持并不断提高企业以收抵支、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进而组织实施全面的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这对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长期稳定生存下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自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国内市场不景气,破产企业不计其数,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和运营速度,以满足消费者千变万化的要求。现金流动性是决定企业运营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通过管理现金流量,有利于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现金类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把企业的资金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答复提升。
二、现金流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实务界的广泛借鉴,许多跨国公司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强化现金流管理问题,但大多是以现金流分析为主,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体系。我国关注现金流状况也始于近几年,初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反映在经营的现金流量方面,所以,关于现金流管理实践还是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
二、目前现金流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实务界的广泛借鉴,但大多是以现金流简单分析为主,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体系。论文格式我国关注现金流状况也始于近几年,初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反映在经营的现金流量方面,所以,关于现金流管理实践还是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
(一)现金流量管理存在误区
现行很多企业现金流量管
理,缺少专门的、统一的、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各个子公司、各个银行、各种业务对资金流动的调控没有形成关联在一起的整合信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造成极大风险。目前大型企业普遍实行的是财务集中管理,其形式有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等,而现金流量的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核心。资金集中管理,从收支两个环节把握住集团的资金流动,保护现金资产的安全性,既降低资金成本,又有利于发挥资金的整体优势,从而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为实现整体目标和长远规划、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提供前提。然而,从目前实践来看不甚理想,无论是结算中心还是财务公司形式的资金管理模式,都重在“集中”,而忽视了“管理”;重在“使用”,而忽视了“流动”.
(二)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识不足
有的企业只是按照规定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甚至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编制现金流量表。有些企业按照有关要求虽然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并没有把现金流量表作为理财的有效工具来认真对待,现金流量计划更是流于形式。对现金流管理的内容只是泛泛的涉及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战术性管理,没有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现金流量管理的手段也只是侧重于事后分析,而缺乏事中的控制,特别是事前的预测和安排。因此,往往忽视了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三)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
大部分企业考核与绩效评价体系仍是“利润导向型”,对于业绩质量问题重视远远不够,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所以,企业实践中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和被动性特征。一些企业只有在发不出工资、没钱购买原材料和交税的时候才关注现金流管理。
三、完善现金流量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现金流量管理意识
强化现金流量管理意识,提高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素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仅导致企业核算不清,更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方向错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质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企业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要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和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现金流量管理,走稳健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持续壮大。
(二)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预算表
有些企业只为了应付年报的需要,并没有把现金流量表作为理财的有效工具。事实上,作为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的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偿债能力、支付股利的能力、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企业的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在实务工作中,企业应当每月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将事前的预测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即对现金流量完成情况进行事后分析,又在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下期的现金预算表。只有把现金流量表作为日常管理、调度和控制现金的有效工具,现金流量才能被真正控制住。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使经营者作出适当的决策。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销量,确定产量及生产经济所需资金,以保证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闲置的资金才可用于投资。以数字化形式加以统计,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也就是说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所需要现金流量需要事先进行准确的预算,最后再作出经营、投资、筹资决策,这一系列的决策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达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
(三)严格考核
规范基础管理,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控制管理体系,严格考核。对现金流量进行控制的第一步就是要规范基础管理,制定出涵盖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形成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现金流量控制是时间安排与空间规划、财务收益与财务风险整合,对现金流量的控制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实施现金流量控制,要借助现金流转的原理,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与过程控制,充分挖掘企业的资金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财务部门要建立流动资金主要经济指标台账,提供规范的现金流量报表,使管理者能据以监控流动资金的运作情况,随时了解现金流量、库存积压、销售、应收账款等情况,分析自身的偿债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和获利能力。加强现金流量的控制,需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作为控制分析的基础。企业的现金流入一旦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现金被到期债务“挤兑”,企业财务便掉进了流动性陷阱,并可能招致破产诉讼。因此建立控制指标对于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构建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市场、科技、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等风险因素,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期盈利,其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效地防范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又要考虑到控制的成本及其可操作性,务求使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简便易行。在对现金流量进行控制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将这些比率作为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严格考核,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确实重视现金流量,从而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演化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成本理论,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其主要标志就是在纺织业、动力机械和冶金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也加速了市场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
当工业革命兴起之初,新生的资本家和经营者对尚无经验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潜在的社会危害,并没有充分认识和相应对策。对在工业生产的成本中,所费于社会的代价,资本家既无意识,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仅有少数观察力敏锐,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企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发生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成本管理论文,人类对自然无穷无尽的索取而不考虑对自然的补偿,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接连不断的悲剧的发生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保护政策,社会经济制度,政治体制以及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要求企业约束自身行为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试图将其造成的社会损失进行计量并转化为企业成本的内容,归由企业承担使社会成本得到补偿。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个词组是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提出来的,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还应照顾到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对社会责任的披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
根据社会责任报告在线收录网站CorporateRegister的数据,截止2008年9月28日,该网站已收录全球4609家公司18299份社会责任报告。目前,我国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是进入500强的大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南方电网、南方航空、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银行、中移动、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平安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
二、中西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评述
根据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并把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则利益相关者就会将隐性的要求转化为显性的,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因此,只有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健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企业社会成本问题也就越突出,因而,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从人们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关注到推动企业社会成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成本管理论文,许多中外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对社会成本理论作了积极的探索。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籍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弟提出的“社会成本”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莫里斯?克拉克的“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理论,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C?庇古的“外部效应”思想,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理论,还有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W?卡普的“社会损失”理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那德?哈理?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美国会计学会关于“社会成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的许多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对社会成本理论也做了许多探索,主要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社会生产费用”论,以许毅、王振之为代表的“社会平均成本”论,以陈今池、刘凤歧为代表的“社会代价”论,还有吴水澎教授的“企业对社会的任何成本”论,谢志华教授的“企业非自愿性支出和耗费”论以及有关学者的社会成本是“国民经济成本”说等等。
在上述的西方“社会成本”理论中,克拉克的“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说是早期较为完整地研究社会成本的学术成果;庇古的“外部效应”思想为研究社会成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性”的观念,使经济学从单纯分析单个企业组织经济行为,扩展到对单个企业组织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影响作用的关注;卡普的“社会损失”思想试图用实物和价值指标对环境污染作为“社会损失”即社会成本的实例进行了他的计量研究。而科斯所说的社会成本是私人成本与交易成本的总和,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私人成本就会等于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的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其社会成本的含义一方面包含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又包含交易成本。
我国关于“社会成本”的诸多认识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社会平均成本论”和“社会代价论”两种不同的社会成本观念,尽管二者差异悬殊但彼此并不矛盾,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和描述,都反映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社会经济资源耗费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也应提高的要求。他们涉及不同的研究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社会经济资源耗费水平和状况,从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二者不存在取代和替代的关系,而是要以某种形式把二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成本管理论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资源耗费,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从萌芽到发展,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角度进行的理解。有些是按照政治经济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去理解社会成本的内容;而有些则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浪费去理解;还有的则是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理解社会成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一部分人是站在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待社会成本,另一些人则是站在企业角度去看待社会成本。由于人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有较大的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往是以高昂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正趋于老化,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生态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社会利益集团的内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矛盾,加剧了社会经济资源耗费与补偿的失衡。同时,特大矿难、黑砖窑、三鹿奶粉等社会责任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严峻的形势告戒我们,忽视从整个社会去研究资源的耗费与补偿,忽视社会成本的存在,最终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企业付出应尽的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只有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才能准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从而,为企业更加健康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价值的定量信息。
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实践意义述评
从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①大多数企业提供的责任竞争力实践表现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②企业提供的责任竞争力所体现出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③企业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④责任竞争力实践所体现或带来的经济效益排在第五位,比较靠后,还有待提高。同时也发现:①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的同时,能较好地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和利益;②实践意识比较高,但系统性、战略性、自觉的实施还显不足;③有较好的兼顾履行责任和提升竞争力的关系;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表现较弱,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更差;⑤企业在遵纪守法和对股东的基本责任的履行状况较好,但道德和自愿性责任的履行状况有待加强。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实践意义在于:
1.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研究源于其社会实践,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2004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目前,我国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范围、作用和如何实施等方面还处在学习、消化、探索的初级阶段,相当多的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把追求利润当作企业的惟一目的,根本不愿或者只是被动地去承担其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成本管理论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从客观角度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其发展的需要,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各界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需要有雇员、供应商、销售商、社区以及政府的支持,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资源是社会给予的,企业也有义务回报社会。当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会付出一定的短期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通过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社会公众的认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好的企业声誉带来好的财务绩效,从而促进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可提升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按照成本层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应该属于宏观成本范畴,在分析成本对象的范围时,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比传统微观成本层次的摘要求相适应。一般来说,人们把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分为八类:①保护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环境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②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因其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而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的资源使用费。换言之,是企业因开采和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应足额支付维持自然资源再生费用的成本;③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发展人力资源所发生的耗费与支出。包括对员工的招募录用费用、劳动报酬、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等;④消费者责任成本;⑤社区公益和慈善成本。是指企业为社区及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⑥其他责任成本,如节能产品的研发费用等,也包括企业对政府、股东、供应商、债权人以及顾客等承担的责任成本;⑦土地使用成本。这是对企业因使用土地而应支付的成本,特别应包括企业因过度使用土地而使土地退化、质量下降计量的成本;⑧外部不经济成本。是指一个公司或企业从事谋利经营活动而消耗的并未记入自身成本费用中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充分计量这种消极外部效应,并加以内部成本化。
根据现行的成本会计制度,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在计算其产品成本时也是相对独立的,一般都以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一套相对成熟和完整的成本核算理论,得到比较明确客观的成本计量结果。但是成本管理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具,将很难对以上的一个或多个成本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计算,这往往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特殊性。即:社会性、间接性、模糊性和滞后性。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性质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只能应用一些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尽量做到相对准确。另外,除了可用货币反映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外,还可用实物指标和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国内外会计机构的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支出成本法、设计新型成本信息系统等方法。
3.可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与效用关系问题上,美国著名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如果企业能够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那样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CSR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CSR并不简单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是慈善活动的需要,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当企业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已经促进了社会的价值,它会因此获得更好的竞争地位。
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很多途径。 但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无疑是一条捷径。因为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具体可在提升财务业绩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方面,提高效率方面,提高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方面以及降低监管力度和市场壁垒方面都会给企业尤其的跨国公司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作为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较多,研究内容五花八门,但焦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试图回答:如何从现有的财务报告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经营绩效如何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如何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如何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如何量化,等等。
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以下三方面:
1.关于企业多元化成本的准确计量问题。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成本,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生产应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比如成本管理论文,当社会责任成本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来确定;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发生的实际支出,如购买环保设备,可按历史成本计价;有些社会责任成本可以根据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成本来进行估计,如废水对河流造成的污染,可通过估算恢复污染之前的状况至少需要多少治理费用来确定。
2.关于企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计算外部不经济成本并将其内部化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较好做法,在计量社会责任成本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外部不经济成本。从经济学分析可知,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产生两类成本费用:一类是企业自己承担的成本,表现为企业产品成本、营业成本等;另一类是不由企业而由社会承担的企业外部成本。一般而言,企业的成本都是在微观范围内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付出的代价,但它的活动常常超过自己的财产权力界限,从而发生了一些由社会和他人承担的成本和费用,这就形成了外部性问题。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的建立就是要求在政府干预等手段下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
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与效用评估的关联体系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决定。若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就不会很情愿、很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反之,企业就会很乐意、很热情地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如何科学评估企业在付出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后所带来的效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对企业取证调查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与效用评估的关联体系作进一步的量化考察,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支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京).2008(6).
2.池祥麟、林怡君.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之分析——以道琼STOXX永续性指数为例.ntpu.edu.tw/coop/teacher/hlchih/data/CSR_CFP_link.pdf.
3.任迎伟、陈煦江.解析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06-25.
4.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会计研究,2007(2).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6(2).
6.刘俊海.2006.对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点评,csrnall.com/.
7.Abbott, W. F.and Monsen, R. J. 1979.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involv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2 No. 3: 501~515.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并购之路。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并购目标。中石油中海油的频繁出手,联想拿下IBM的PC业务,工商银行巨额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等案例成了国际金融界被经常谈起的话题[2]。
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IT是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更是频频发生。本文以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为例[3]进行分析,通过EVA分析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辅之以杜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原因,从实证角度论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对我国IT企业海外扩张战略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Anand和Delios(2002)结合OIL的分析范式指出投资者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和东道国的目标资源性质,决定了跨国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Aulakh和Kotabe(1997)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这些内生因素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对本国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有重要影响。Kim和Hwang(1992);Hennart和Reddy(1997)从文化差异论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要合理应对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双重文化差异增大了并购整合的难度,并购双方很容易出现彼此不信任、缺乏合作的情况,这将制约资源转移的效果和效率,限制目标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考察并购绩效。Mueller(1980)对1962年至1972年不同国家的兼并研究表明,法国、荷兰及瑞士企业兼并后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论文,而英国企业的样本则优于对照组。Peer(1950),Ryden和Edberg(1980)等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减少,而Baldwin(1995),Ikeda和Doi(1983)和Gugler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后利润增加。李东富(2005)、李祥艳(2006)认为并购后中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长期利润增加。王燕锋(2007)则对TCL的海外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分角度剖析了TCL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王海(2007)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前后的研究发现,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联想明显处于劣势。
由于上述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中国当前背景分析缺乏代表性和EVA分析方法的缺失,本文主要针对个体案例进行EVA和杜邦分析来评价并购对股东价值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方法设计
研究公司财务绩效的方法主要有平均股价研究法、积累平均收益率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考虑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个数及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经营绩效数据都很有限,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配以会计研究法下的EVA分析和杜邦分析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深入地研究。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客观具体深入。通过对单个公司并购行为引起的财务绩效变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并购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排除多个样本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案例互相影响引致并购的结果被夸大或缩小的情况,从而得出对于单个公司比较准确的并购绩效判断(李东富2005)。且对于企业决策者和股东,借鉴其他相似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变化状况及具体原因,从而完善自身的并购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也称经济利润,与基于会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是衡量企业价值和财富创造更加有效的度量标准。从数量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EVA的具体应用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A
=EBIT×(1-t)-WACC×A
WACC=D×Rd×(1-t)/A+E×Re/A
其中:EVA为经济增加值;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为总资产;EBIT为息税前收益;t为所得税率; Rd为债务资本成本;E为权益资本;D为负债。权益资本成本Re可进一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计算得出,即Re = Rf +β ×(Rm - Rf ),其中Rf 为无风险收益率,Rm 为市场平均回报率,Rm - Rf 即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β系数反映该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来进行分析[4]。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因素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替换顺序逐个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综合性经济指标变动程序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因素替换找出影响分析对象变动的因素及程度,是对传统静态杜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如下:
设F=A×B×C
基数(本分析中设2000年为基数)F0=A0×B0×C0
实际F1=A1×B1×C1
基数: F0=A0×B0×C0………………(1)
置换因素A:A1×B0×C0…………………(2)
置换因素B:A1×B1×C0…………………(3)
置换因素C:A1×B1×C1…………………(4)
其中:(2)-(1)为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3)-(2)为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4)-(3)为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F表示净资产收益率;A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B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表示权益乘数。
四、案例实证研究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京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TFT-LCD核心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液晶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风险较大,且国内的TFT-LCD产业在当时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京东方希望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后者因深陷财务困境,急于出售其资产)的TFT-LCD业务达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目的。
为了剔除行业经营周期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京东方并购案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并购当年总资产规模与京东方接近的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作为参照。[5]
(一)EVA分析:
由于京东方于2001年1月上市,EVA分析法选择并购前2年至并购后5年进行分析,即t∈[-2,5]。本文选择可比企业同方股份及行业EVA值(依据行业中值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的)进行比较分析。两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及行业均值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Wind资讯。Re计算模型中的Rf采用国家当年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平均收益率,Rm - Rf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回报率相对于1926—1992年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长期集合平均溢价在5%—6%之间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取其平均值5.5%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 β可通过Wind数据库计算得出,Rd采用中国人民银行3-5期贷款基本利率[6]。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EVA进一步分解,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投资活动产生的EVA、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其他活动产生的EVA。四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 - 生产经营资金×权益资本成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 即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权益资本成本率;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 即(短期债务+长期债务) × (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其它活动产生的EVA , 即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得税费用。
图一显示,在分析期内,全体EVA均呈现负值,电子元件行业利润空间较小,行业风险较大。并购前京东方的EVA略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的EVA,并购当年位于二者之间,但是并购后第一年开始京东方的EVA值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远超过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的降幅,仅仅在2007年有所反弹[7],2008年又下降,说明并购并没有增加京东方企业的整体价值,却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并且并购使其风险加大,具有不确定性。
表一:EVA细分情况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其他活动产生的EVA
年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2001年
-15618.7
-5278.1
-10254.7
-2261.8
4754.9
2776.5
-192.0
-4131.5
2002年
-26974.1
-21083.0
-845.8
-2896.3
11288.2
3770.9
-4151.1
-1214.3
2003年
-21942.3
-38182.7
-12639.8
-2803.6
31107.1
7797.6
-3336.0
-3318.8
2004年
-150577.7
-45726.5
6455.9
-9239.3
46443.7
13230.1
381.2
-3212.6
2005年
-292988.0
-60163.5
-14684.2
-4453.6
77942.5
13246.5
-1301.9
-1009.8
2006年
-391415.8
-71395.3
106277.9
-7163.7
44626.2
15771.8
11524.8
2221.7
2007年
-1650.2
-72552.5
-19660.3
2271.2
19618.8
15267.9
30258.8
-1876.1
2008年
-215708.4
-135690.9
-25284.3
-6054.7
23522.9
23550.8
6353.2
-2223.0
如上表所示,经过对EVA进行细分寻找EVA下降的原因,我们发现,京东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在分析期内均小于零;投资活动产生的EVA值2004年和2006年大于零,其他年份小于零;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值均大于零。与同方股份的比较中得出,京东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中并没有优势可言,并购后京东方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恶化且呈现不稳定状态,风险加剧,与同方股份相差甚远。但在财务杠杆的运用和其他活动方面京东方显著高于同方股份,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企业整体EVA下降的趋势。
(二)杜邦分析:
下面我们再通过杜邦分析方法进一步剖析京东方并购后EVA下降的深层原因。
表二:各项指标对比结果
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次数
权益乘数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2001年
2.88
11.1
0.2
3.88
7.5
5.6
0.67
0.88
0.4
1.93
2.17
3.31
2002年
3.88
6.77
2.5
3.53
4.08
6.46
0.88
0.88
0.3
2.53
2.27
3.25
2003年
15.24
4.01
2.8
3.93
2.43
6.55
1.17
0.97
0.4
4.02
2.44
3.23
2004年
5.49
3.95
2.8
2.31
2.24
6.19
0.82
0.98
0.5
4.02
2.83
3.21
2005年
-38.1
3.49
3.7
-11.1
1.83
-3.03
0.69
0.98
0.3
4.66
3.31
3.09
2006年
-48.7
4.94
-1.3
-20.2
2.56
-1.07
0.47
1.03
0.3
5.16
3.7
2.36
2007年
16.34
9.87
-1.3
8.03
4.36
5.9
0.75
0.96
0.3
3.54
3.4
2.36
2008年
-15.4
3.99
-1.1
-12
2.85
-0.14
0.61
0.78
0.3
2.6
2.82
2.37
表三:杜邦分析——因素分析连环替代法分析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净资产收益率F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销售净利率A
3.88%
3.53%
3.93%
2.31%
-11.11%
-20.22%
8.03%
-11.96%
总资产周转率B
0.67
0.88
1.17
0.82
0.69
0.47
0.75
0.61
权益乘数C
1.93
2.53
4.02
4.02
4.66
5.16
3.54
2.6
替换A
5.56%
4.56%
8.75%
10.86%
-36.62%
-65.02%
19.47%
-31.75%
替换B
5.17%
6.00%
11.63%
7.61%
-30.82%
-44.29%
31.08%
-25.83%
替换C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1.42%
1.68%
4.87%
-4.38%
-42.11%
-26.93%
68.21%
-48.09%
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0.39%
1.43%
2.88%
-3.25%
5.81%
20.73%
11.60%
5.93%
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2.29%
-2.12%
3.61%
-2.12%
-7.27%
-4.45%
-14.74%
10.46%
如上表所示,并购后的京东方的净资产收益率在绝大多数年份均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进一步说明了并购使企业的经营出现了恶化的风险。并购前后京东方净资产收益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并购前的正值转变成并购后的负值,虽然在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有大幅提升,但是在并购后逐渐下降,其中2005年、2006年、2008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值,并购前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为[2.88%,6.98%],而并购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变为[-48.74%,16.34%],净资产收益率离散区间加大,市场拓展的风险逐渐显现。
并购前后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权益乘数,影响最小的是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在并购后第二年出现了由正直转向负值的质的变化,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后第二年也出现了下降,权益乘数并购后均高于并购前,尤其是并购后第3年达到案例分析期的高位5.16,可见并购后公司的各方面指标均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京东方的销售利润率在整个分析期均低于行业平均值,在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的2004年和2007年高于同方股份企业管理论文,其他年份均低于可比企业。说明并购在短期内给京东方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效益的改善,但是长期反而加速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恶化。京东方的总资产周转率在整个分析期均高于行业均值,但除并购当年外均低于可比企业同方股份,说明京东方作为大型企业在控制库存及应收账款的周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京东方的权益乘数在并购前均低于可比企业和行业均值,并购后权益乘数迅速提高超过行业均值和可比企业,说明京东方在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购交易过程及其后对后期资金投入需求的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显著提高。
总之,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后,在本文的考察期内EVA值均小于零,但并购后进一步恶化;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值,说明企业的运营损害了全体投资者的利益。综合EVA分析和杜邦综合财务指标分析可知,并购后京东方的经营能力进一步恶化,财务运用能力有所加强,然后财务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财务杠杆的放大也会放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不妥,企业将会陷入财务困境。
(三)结果评价
TFT-LCD是一个典型的“大者恒大”和“产能决定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厂商只有迅速将产能扩大,成本才能摊薄,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才会提升,产品也才具备竞争能力。随着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海外和海内的双线扩张成为了京东方不能承受之重。京东方甚至曾作出决定将第五代TFT-LCD液晶生产线剥离出上市公司。以下对京东方并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后来者提供借鉴。
第一,技术整合困难重重,生产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京东方想借收购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3.8亿美元得来的技术仍未为其换来竞争优势。在京东方搭建TFT-LCD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主要日韩液晶面板厂的八代生产线,便已经开始量产。夏普公司甚至已经投入液晶面板第十代生产线建设。 另一方面,对并购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也不尽如人意。液晶面板的生产类似于手工艺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等关键环节,都依照湿度、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完全靠生产线工人长期的经验来把握。京东方计划收购后将技术转移到国内,然后却受到了韩国工会的阻挠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最终导致国内外的液晶生产线完全由韩国员工全面掌控,韩国方面在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具有决定性话语权。京东方面对强势的韩国工会一再退让,韩国员工在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同时,大大推高了本就已经偏高的运营成本。
第二,行业整体低迷,并购后连年亏损。
京东方贸然上马第五代TFT-LCD,是典型的“波峰投建,波谷产出”的举措。在京东方搭建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扩张也进入一个高峰。从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全球共有11条4.5代以上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形成的新增产能在2005年开始显现。从2005年11月开始,主要尺寸的显示器液晶面板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企业管理论文,京东方面临极大的压力。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产能,导致对上游配套厂商的话语权缺失,成本居高不下。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的综合成本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至少存在10%左右的劣势。
从原材料成本到最终的销售价格,京东方都并无优势可言,直接导致了其连年亏损,销售利润率大幅缩水,最终EVA维持负值,投资者价值遭到毁损。
第三,资本结构不当,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资金融通压力。
收购之时,高达3.8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给净资产只有20亿元的京东方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2003年京东方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70%。公司B股增发完成后,负债率回落到50%以下。但是在2005年巨额贷款以及巨额亏损的压力下,资产负债率又回到75%以上。
运用财务杠杆筹集收购资金使京东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又恰逢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仍处在低谷,京东方亏损持续扩大。在此情形下,政府的救助和银团的贷款有如杯水车薪,京东方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融资的压力。
五、结论启示
在国内外企业并购史上不乏“蛇吞象”成功的案例,但其成功是以特殊条件和纯熟的并购技巧为基础的。而我国的IT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显然并不具备这些优势。京东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尽管最终凭借出色策划完成了并购,可京东方缺乏并购国际一流企业的实力和经验,并购后陷入了财务费用高昂和后续资金投入乏力等危机。如若不是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国内银行的协助,京东方可能早已因“蛇吞象”一举而不复存在。然而政府的支持只能解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这些考虑不周的海外并购会使企业在很长时期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复杂的海外并购实践中,企业应遵循一般性的并购规则,不要寄希望于出“奇制胜”或追求“蛇吞象”的宣传效应,经验寥寥的我们要更加审慎。
参考文献:
[1]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1):21~44.
[2]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Analyzing 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Extendingthe Internaliz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 29(3): 539~562.
[3]Makadok K.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87~401.
[4]Anand J, Delios A. Absolute and Relative Resources as Determinants of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Strategy Manage.2002, 23:119~134.
[5]Preet S Aulakh, Masaaki Kotab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channelintegration in foreign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 (1):145.
[6]何硕.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EVA回报率评价[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54-57.
[7]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9]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10]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企业管理论文,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暂时不建立。如果企业急需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
但是,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应尽快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内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 、程序和责任。另外,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二、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授权批准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管理论文,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企业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完善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摘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四)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经过检验标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论文,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即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参考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企业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工商管理变化更为突出。就目前企业工商管理进行分析,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只有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发展,才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己成为未来时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新世纪文化管理的关键时代,更是文化致胜的关键。工商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保证其工作的科学、持续进行己成为当今管理工作要点。
1、企业工商管理概念
所谓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总称,常见工商业管理在目前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生产操作管理多个方面,是通过对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改进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现代化手段。
2、企业工商管理意义
随着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它在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当今管理领域的关键。在当今企业管理工作中,做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让企业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能,使得企业财务清晰、投资得当,最终提高企业社会经济效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企业工商管理与基础经济之间的关系
1.工商管理的基础是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发挥着监督和管理作用的工作模式。用目前企业工商管理措施分析,它在企业经营交易监督、企业人员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规范员工行为、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管理工作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趋于成熟。
2.两者相互促进
近年来,企业经济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话,必然会产生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本身具备着调节经济的作用,现如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态势,这种经济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比较存在着自我意识浅薄、法律法规欠缺的特点,虽然目前经济体制己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完善,并给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并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完善,因此两者之间可谓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推动
随着经济脚步的不断加快和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体制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利益和主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并且逐渐向着复杂、繁琐的态势迈进,给企业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推动,在工作中自我完善、维护,逐渐形成了以监督和控制为主的新模式。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得出’在企业工作中’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它主要表现在稳定经济大局、让企业自行加强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三个方面,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重大的推动作用。
1.稳定经济大局
在企业运行中,做好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可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和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并且能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和协作,从而使其自身的职能在企业当中得到体现。工商管理从改变工作方法开始,将服务机制做适当的调整,对经济大局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有利经济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者在发展企业过程中,要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要在执法过程中,了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将市场执法的方法与监管方式进行改进,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大局具有稳定的作为,保证了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企业加强管理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对工商管理的认识度不断增强,重视工商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工作中,应在实际研究这方面多下功夫,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情况,对企业的各项制度与改革措施做适当的调整,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法,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并将服务纳入管理的范畴之内。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工作都离不开工商管理部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肩负起维护市场经济的责任,正确引导市场发展,打造出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
企业生产经营在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之下,可自动加强管理力度,对不良的体制进行更改,维护企业的信誉,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胜利石油管理局财会系统现有在岗人员1 800多人。近年来,企业在推进财会队伍的职业化、精细化、复合型建设,培养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德才兼备的财会队伍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油田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财会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适应新形势,不断调整完善财会队伍体系
1.适应体制机制变化,调整财会队伍组织架构
油田重组上市之初,财务管理实行“三级核算,四级管理”模式,为减少核算层级,从2002年开始,集中财务资源,减少核算层级,变二级财务科为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撤销三级核算单位,将三级财务人员行政工资关系上转到财务资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委派财务人员到三级单位参与管理和监督。将原财务结算中心的资金结算业务和财务监督业务进行分离,突出财务监控,实现职能转型。财务组织架构的优化,为提高财务管控效率提供了组织保障。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会队伍人员结构
随着油田外部市场战略的提出,胜利局外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外部市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4.86%;国内外部市场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市场和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市场;海外市场形成了以中东、中亚、北非、美洲、东南亚五大区域市场。为适应市场变化,提出要像重视外部市场一样重视外部市场财会队伍建设,领导思想上重视,机构设置上考虑,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优厚,着力建设一支与胜利局市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素质财会队伍。胜利本土市场,是财会队伍的“主阵地”和“大本营”;国内市场,是企业重要的生存空间,配备了300多名财会人员,参与财务管理、招投标和项目运作;国际市场,是企业生存空间的有效延伸,根据项目需要配备了33名既能驾驭语言和财务专业知识,还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的一专多能财会人员,参与海外项目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等诸多环节。人员的充实到位,构建了适应胜利本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财会队伍格局,较好地满足了外闯市场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从生产经营领域选拔60多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财会队伍中,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的财会管理队伍,其中25人具有双职称。
3.适应一体化要求,搭建一体化平台,促进一体化交流
适应一体化管理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和形成了“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一个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一套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措施和标准,一套内控制度,一体化考核”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资金、资产、投资、成本、市场等资源的有效配置。着力推进上市、非上市人员的经常流,促进胜利油田的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对上市、非上市两个财务处之间、机关和下属单位之间以及下属单位之间进行了交流。其中处级和科级之间相互交流24人,一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交流21人。通过换位置实现换位思考,切实增强了财会队伍的大局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4.适应优化结构需要,科学选拔和储备人才
在财会后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不分上市、非上市界限,拓宽选拔渠道,发现和储备干部,建立财会人才梯队。从2007年开始,对二级单位的总会计师岗位,探索建立公开竞聘方式选拔处级干部模式。在全油田范围内先后分三批选拔二级单位总会计师,通过笔试、业绩评价、面试、综合考评等多个程序,从500余名参选人员中遴选出30多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员担任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同时还从相关专业中选用一批人才,充实到财会队伍中来,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激发了财会队伍活力,增强了队伍后劲。
(二)以职业能力建设和精细财务管理为重点,努力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和能力
1.加强财会队伍的培训
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胜利本土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财务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及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着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国内市场,重点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参与招投标、项目管理和独立作战的能力;国际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国外语言、合同、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我们按照不同管理需求,采取基础培训与提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2007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160多期,总会计师业务提升班26期;举办16期英语和小语种培训班,培养220人;先后举办了22期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强化岗位练兵,增强财会人员复合能力
建立挂职锻炼和基层联系点制度。油田机关与二级单位采取下挂、上挂等方式,每年选派10名以上财会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各级财务人员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动态掌握各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反映基层问题。促进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延伸。我们定期组织生产经营、定额造价等方面的专家给财会人员授课,财会人员下基层了解生产运行,通过财务管理与生产流程的结合,使财会人员能够较好地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和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切实增强了财务工作能力。用好经济活动分析平台,提高分析决策水平。目前油田已形成上市、非上市一个平台,“财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具体分析”、“分专业、分专题、分重点”展开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使财会人员在对生产经营状况“体检”和“会诊”的过程中,提高了决策水平,逐步成长为财务的专家、管理的行家。
3.多措并举,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建立履职报告制度。要求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和财务中心主任,每半年就工作开展情况形成自己的履职报告,向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做一次汇报,并书面报油田财务部和组织部门,进一步增强了财会人员管家理财的责任和意识。建立总会计师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财务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工作,相互启发,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献计献策。我们在系统内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并纳入油田整体合理化建议工作体系。近三年来各级财会人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750多项,获得局级以上成果的有32项,另外有530多项成果被各单位采纳应用。开展会计业务拉力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2008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举办了会计业务知识拉力赛,通过分站比赛和总决赛,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掌握更加牢固。参加集团公司会计知识大赛。2010年集团公司组织的“中石化会计人员知识大赛”活动中,胜利局通过培训和层层选拔,选拔出7人参加了中石化华东片区的比赛,其中4人进入集团公司总决赛个人前五十名的排名,其中2名同志分别取得了中石化集团个人第五名及个人第十名的优异成绩。搭建财会人员业务交流的平台。胜利局每年定期组织财务系统经验交流会和财务管理论文研讨会,通过交流与研讨会的形式,促使二级单位培养财会人员在工作的同时,注重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注重业务处理经验的积累和提炼,促进财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财会人员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三年来在《会计之友》、《财会通讯》、《中国石化财会》等杂志80多篇。
(三)以财会业务发展和管理手段转型为平台,着力打造适应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队伍
随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TMS)和会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的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财会人员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以会计信息获取、记录和报告为重点,转为以资源有效利用、生产经营过程优化、业务精细化等价值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财会队伍建设重点也转向培养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人员。
1.通过细化预算和严控成本,培养财务人员“细”和“实”的工作作风
在油田一体化预算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管理局从2010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了以精细预算编制,精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力为重点的预算管控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成本管理上依托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油田开展了系统节点管理、区块成本管理、单井成本预算管理、对标追标、项目组运作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成本消耗控制,夯实成本管理基础,提高成本竞争优势,确保挖潜增效任务完成,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通过预算、成本管理的“细”和“实”,培养了财务人员的精细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通过优化资金管理、做好税收筹划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培养财务人员优质和高效的工作理念
资金管理上从研究政策,优化资金源头流入开始,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统筹资金运行,通过优化资金占用和债务结构,控制贷款规模,优化结算流程,来保障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税收筹划从单位成立、公司注册开始进行税收筹划研究,对生产经营过程做好引导,做到合理节税。资产管理以摸清家底,实现资产保全效益为基础,通过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实施资产运营情况跟踪分析制度等工作,提高资产运营效益,实现整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通过资金、资产管理的“优”和“效”,培养了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能力和素质。
3.通过精细会计核算和风险防控管理,培养财务人员的精细和防范意识
精细核算是精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在统一核算标准的基础上,从业务处理流程入手,紧贴管理需求,扎实推进会计核算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风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以内控管理为桥梁,积极构筑审计、内控、财务稽核、效能监察等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油田财务风险整体受控。通过规范和精细会计核算,培养财会人员规范处理经济业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培养和提升财会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
二、财会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多年来,财务系统通过有组织地培训学习、考试取证、强化交流等措施,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全局人员配置、人才激励等因素影响,与目前油田生产发展形势的需求相比,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着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队伍总体情况的分析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会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正常的队伍年龄阶梯
从全局目前会计人员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财务人员占财务在岗总人数的53%,30岁及以下人员只占财务总人数的7.6%,不能形成正常的人才年龄阶梯结构,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二)复合型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海外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胜利油田的情况看,目前已有33名财务人员被派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这些人员基本上能够胜任语言、财务专业知识,还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谈判等一专多能的需要。因海外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三)目前财务管理整体工作压力大,财会队伍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
随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等信息化手段的实施,油田目前的财会队伍中,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稽核和会计档案的仅占财会人员总数的7.62%。从事预算、成本、资金、应收款和存货管理以及资产、内控、税务信息和综合事务管理的人员占总人数的85%。从事这些管理岗位的人员中,有很大部分的工作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特别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化和细化,财务人员承担的工作量会越来要多。因此,现在各级财务管理机构都缺员。
(四)人才成长通道单一,人才发展的空间受限
目前财会人员的成长与发展,只能走行政岗位晋级一条路,由于岗位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晋级到科长及以上领导岗位。这种人才成长模式,不符合“发展有空间,上升有通道”人才培养思路。
三、油田企业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重点工作
按照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油田企业实际,进一步优化财会队伍结构,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如下。
(一)树立四种意识,强化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财务队伍建设,德和廉尤为重要。财会队伍建设要注意对增强四个意识的培养。1.增强自律意识。廉洁从业,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身处经济要害部门和关键岗位,要始终常怀律己之心,正确审视自己的岗位和正确把握自己的权利,树立财务人员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财会人员的职责和内控制度要求,树立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对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把握清楚,自觉规范言行,防范和规避各类风险。3.增强主动意识。财会人员要把财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算账为超前预算和过程控制,积极参与经济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按照集团傅成玉董事长提出的从五个环节把握价值创造,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创造效益提供财务技术支持。4.增强责任意识。财会人员要在改革发展中当好主人翁,把本职工作纳入促进油田科学发展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大局中来谋划和运作,不仅要立足本职当好管家,更要为管理和决策出谋划策。强化职业道德作为财会人员从业的重要基础,其中廉洁自律是财会人员从业的标尺。我们要继续将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教育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反复强化培训,树立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意识。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学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通过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规范行为,筑牢职业道德防线,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二)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为财会工作提供强动力
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作风。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理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搞好挖潜增效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弘扬精细化作风。大力倡导财务精细管理和精细持家的理念,积极引导财会人员立足岗位,着眼管理,推动细化预算编制,做实成本控制,精细会计核算,努力推进预算分解到单元、成本控制到单元、会计核算到单元,考核评价到单元的单元管理思路;在责任主体上细化到基层队及班组;在重点费用项目上,建立成本项目组管理体制,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立机制。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始终面临经营压力大、挖潜增效任务重等实际困难,这对财务工作和财会人员都是一个挑战与考验。要继续发扬严谨细致、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克服困难,干出一流业绩。
(三)继续改善财会队伍结构,加强财会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建设
胜利局财会队伍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7.46%,学历总体比例偏低,财会队伍中有两个不同学科以上学历和两个不同专业职称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财会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2.71岁,偏大的年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强度财务工作的需要。需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引进一些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改善财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议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财会人才培训和成长的长效机制,规范人才培养渠道,能够快速并长期培养各个企业财务管理急需的各种人才。
(四)适应“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就是要根据“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对财会人员进行涉外税务、法律、招投标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涉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涉外财会人员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做好“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的培养,以适应中石化“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就是要熟悉市场规则,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来审视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要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员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尽快与国际接轨,支持油田“走出去”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
(五)适应“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财务”是总部确立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内涵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绩效,达到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建立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作支撑。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需要引进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从生产经营行业选拔优选的非财务专业人才进行财务知识培养外,通过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要求达到会计中级职称,这种途径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更加注重从现有的财会人员中培养,通过举办工程技术、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培养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继续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财务管理对人才的基本需要。
(六)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学术研究氛围,提升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09-02
1 我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尚未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媒体宣传、引导滞后,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至今仅是少数消费者,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消费者还没有作为一支独立的绿色力量登上环保舞台, 难以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
1.2 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不少企业绿色需求导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贸然行事;另一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更顾不上花较高的代价推行绿色营销。
1.3 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
绿色营销对我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挑战,①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有待提高;②产品的包装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③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入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④再其次,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还未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⑤促销方式陈旧,特别是一些先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还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意。
1.4 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督、调控机制
我国制定的环境资源政策多数仍然是行政性、计划性政策, 经济政策只是作为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的辅助工具, 尤其严重的是缺乏产业政策和相关技术政策,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对引导企业自觉实施绿色营销是极为不利的, 必须进行广泛的修改、补充、调整和完善。
1.5 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绿色需求不足
每个层次的消费者都愿意消费绿色产品,也期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但是这种愿望在企业中得到实现时会使其产品成本上升,引起价格上涨,当价格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时,产品就不会被消费者接受。受制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消费者无力承担绿色成本的上涨,因此,绝大多数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便成为“空中楼阁”。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营销现状还不容乐观,还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态势整体表现不佳。
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探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种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消费浪潮中,要想迅速培养发展绿色营销事业,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还需要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以及环保组织、媒体的参与监督和其他企业竞争者的良性参与,它们构成了影响企业绿色营销的五大力量(如图1所示),做好这五个方面,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2.1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担负着重要责任,所以必须要做到: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是绿色营销实践的指南。实施绿色营销,首先必须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寓绿色意识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领导不仅自己要重视和关注环保问题,理顺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树立企业长远发展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还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体员工绿色营销意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和生态监测制度, 使生态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道德标准,并将其具体落实到企业营销活动的各项工作之中。
(2)增强资金能力和技术能力。
资金和技术是实施绿色营销的两大物质基础,企业在政府给予足够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加大对绿色的投资力度,并拓宽引资渠道来改变我国目前绿色营销活动中的“资金匮乏”局面,解决绿色营销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技术能力方面,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有些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现在的关键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技术产业化,同时使科研产业化形成有效机制,科研与营销能够相互促进,绿色营销使企业通过新产品获取相比于一般产品的绿色超额利润,绿色超额利润又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绿色产品的研发, 从而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3)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设计应着眼于易回收、易修理、节省、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等。绿色生产与制造应着眼于采用清洁技术和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浪费、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三废”排放等。绿色品牌塑造应结合环保标志进行。绿色包装应着眼于采用复用、毒性小、公害少、易分解、低耗材等类型的包装材料。绿色服务提供方面应着眼于服务过程节省资源和减少污染等。
(4)积极运用绿色营销策略。
包括:①制定绿色价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以及“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等原则,把绿色行动保护环境费用计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②进行绿色促销,促销起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作用。恰当的促销可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促进企业绿色产品的销售。③选择绿色营销渠道,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产品销售量。企业可通过创建绿色产品销售中心,建立绿色产品连锁店,设立一批绿色产品专柜、专营店或直销点,来拓展绿色产品的经营。在选择中间商时,考虑其信誉的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实力与管理状况等综合情况。
2.2 政府扶持
政府在绿色营销管理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它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措施,给企业创造市场环境条件,施加足够的环境压力,从而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①政府要对一些耗费资源多的,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征收资源税和环境税,以刺激资源的节约和环境替代性产品的生产,为实施绿色营销的发展积累资金。②政府要加大绿色投资力度。例如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性资金,可以直接用于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重大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或用于银行贴息间接支持这些重点项目,也可在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项优惠贷款,用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企业的生产,以环境治理税或生态环境补偿税为主体,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基金,支持当地企业开展绿色营销。③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绿色投资,鼓励私人投资、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外商投资等,拓宽投资渠道进而改变目前绿色产品投入不足的问题。④对绿色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环保投资项目等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调节税,对新办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
2.3 消费者要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
2.4 充分发挥媒体与环保组织的作用,开展绿色宣传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绿色营销广告同其他广告比起来要强调企业产品的“绿色特性”, 宣传企业的绿色形象, 将绿色产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 刺激消费需求。
环保组织作为环境爱护的领头人应该在倡导“ 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相关的制度,呼吁企业的行为,并进行适当的监督。
综上所述, 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全面参与和良性互动。首先, 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在绿色营销战略中起到先行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东菊,常金良,赵兴艳.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及营销对策选择[J].消费导刊,2007,(1).
[2]颜弘,王锋.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经营管理,2006,(7).
[3]庄晓钟.我国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措施浅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6.(7).
[4]杨春梅,陈立新.中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J].现代管理科,2005,(2).
[5]杨沛.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浅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时代经贸,2007,(5).
[6]戈娟. 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
[7]何汉艺. 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4) .
[8]胡振华,王敏轶.绿色营销: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03 ,(1).
和普通公路不同,高速公路采用了特有的现代通讯、监控、收费、救援等系统设施,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等特点。相对的建设投资方面也比普通公路大得多,还贷压力巨大,因此高速公路的管理必须狠抓实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途径:增加通行费收入和降低成本。增加通行费收入主要通过增加车流量和提高通行费价格,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一、转变观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我省高速公路当前的管理模式采用收支分开管理,即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上级按计划下拨。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成本高低跟他们的收益关系不大。随着我国交通体制的深入改革,高速公路管理也开始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收益,所以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员工必须转变错误的观念意识,树立起新的市场观、成本观和效益观,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由于成本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所以要有效降低成本必须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1。各环节的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环节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核算、检查和考核等。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从管理环节来说,就是要全面地落实这些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这样就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2。企业内部全过程成本管理。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包括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和时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而后者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高速公路成本管理中,不仅要对公路养护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征收成本等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高速公路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进行成本预测,从各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在购建设施成本管理上,除考虑购置成本外,还应把整个设施使用期限内有关的维修、保养等成本考虑在内,综合比较成本多少选择最佳方案。
3。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管理对象除了财务部门专职人员外,还包括设施部门、征收部门、人事部门等各个部门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由于高速公路企业中各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成本开支,所以必须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为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把成本费用指标的管理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把能够用成本来反映的经济责任,分落到部门、小组以及个人,使其对这部分成本负责,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三、做好成本预测分析,提高计划成本水平。
计划成本预测分析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成本预测,可以把经营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帮助经营管理者提高警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不断提高计划成本管理水平,同时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佳方案,做出正确决策。
1。做好制订计划阶段的成本预测。为了制订正确的计划成本,明确降低成本的方向和途径,必须进行成本预测。在制订计划时,要对企业外部经济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预测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例如,在制订年度成本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发展带来的车流量变化及设备材料等物价变化对征收成本、设施维护成本等的影响。
2。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要顺利实现成本计划,达到成本目标,就要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例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测成本差距,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计划成本的完成。
四、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浪费损失现象,使经营过程的各种耗费,被控制在原先计划的范围内,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保证实现成本目标。
1。正确制定目标成本。通过成本预测分析制订总目标成本,并根据总目标成本给各部门、各环节分解一个定额指标。例如,通过成本预测,制订某高速公路管理处的年总成本为1000万元,其中征收成本300万元;专项养护工程成本280万元;设施维护及公路养护成本270万元;管理费用成本150万元。再将各个成本项目继续往下分解,细分定额指标。
2。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明确个人职责和权限,落实责任成本指标,并做好责任成本的计算、记录和奖惩工作。
例如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再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以及各有关部门,实行目标成本层层包干责任制管理;征收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养护工程成本分解到各养护处。成本费用还要逐级分解到个人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并且目标成本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责任人的经济效益,奖惩分明,把降低成本目标落到实处。
3。严把成本开支审批手续。在成本过程中要严把审批关,不合理的支出不予批准,杜绝超支。对工程成本要严格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财务、养护等多部门联合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会签;对竣工工程的验收要加强工程量及工程质量的检验。对投资较大的工程,最好实行第三方监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
4。加强对成本的分析和考核工作,奖惩分明。定期比较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对具体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的绩效挂钩,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不足者进行惩罚。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结语。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不能局限于专职的管理人员,应当扩散至各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且要发挥全体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30-31
[2]李晓峰.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研究[J].交通世界,2005,(01)
[3]孙茂广.工程变更在造价管理中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