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开放式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教学方式的开放
教学方式不能总是老一套,应该是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教学氛围中表现自我,进行交流,易于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这就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桂林山水》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语言也非常优美。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迷人风光,从而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背诵自己这篇美文,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再如,执教《我的战友》一课,教师可以放映一段电影视频,展现一团烈火将整个包围住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视频后,再让学生根据画面中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方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情景假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笔者认为,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课程标准》所极力提倡的。
1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它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仍属于探索阶段,远程教育发展各方面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均有较为健全的制度。在远程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和专业资格认定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碍。当前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认定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进行认定,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的工作要求与职责也大不相同,不应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考量。由于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和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是十分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及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开放大学,依然秉承全国电大系统办学的模式即“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分院———市级学习中心———县级教学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教育办学系统里,不同层级间教师的分工与合作问题目前还没有厘清。现实中,从开放大学总部到分院,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是课程管理教师又是专业指导教师,还是教学资源的制作者和提供者,还负责面授导学课,承担巡考或监考等临时性工作任务等等,老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各类量化的教学任务和各种繁杂事务占用,留给老师自己支配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往往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或进行学科专业研究。还有些是因为受招生专业变化的影响或受制于学校内部关于教师工作量的规定,不少老师往往要担任非专业的课程教学,有的经常处于课程教学变换之中,难以形成自己固定的核心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做到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专业发展受限。
3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电大系统的老师参加普通高校学科专业方面的培训或研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学科专业的知识更新和理论前瞻方面有所欠缺,专业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科专业研究无法深入或难以找到研究的视角,专业素质提升较慢。即使是在电大系统内部,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之间的深层次专业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也不多,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骨干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远程教育理论素质与技能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老师反映很有收获,更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适时地开展,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参与学习。在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针对重点专业(多年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和新开的招生前景看好的专业)教师的扶持和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的进修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能够出去一趟”,没有考虑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或教学需要进行进修学习。
4教学团队建设薄弱在远程教育中,教学团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训平台。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教学合作、针对问题商讨研究解决办法、团队成员的相互促进和启发,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提升,也使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得到磨练,更能有效激励团队教师对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电大系统的教学虽然是按照各级电大“层层负责”的原则开展,显示出系统的协作,但远未形成团队合作,尤其是在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方面各电大基本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教学团队建设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后明确提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中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建设,此举对团队中各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开放大学体系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中,教学团队建设的日趋成熟及其有效运作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强事物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内部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还是要看教师自身的努力。有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受限于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有些教师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意识不强,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固有的知识,教学只是被动地完成工作量的考核要求,觉得参加培训学习费时费劲,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有些教师学术研究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薄弱,对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缺乏探究精神,缺乏创新的眼光和视野,无法有效开展专业研究或教学研究。教师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其专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机构的电大,应致力促进其教师成为符合职业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专家,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等,这些措施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我们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并加强教师培训学习,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1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外部制度的保障和支撑。在当前远程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定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开办远程教育的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普通高校和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电大系统)应根据《教育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采取政府的支持,促进政府层面制定和完善远程教师任职条件、考核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为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指引远程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根据《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要“办好开放大学”的良好契机,电大系统应努力争取政府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为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完善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高质量的教育将是空中楼阁。因此,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机构的电大或开放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开放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重视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教师管理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把老师当作一般的人事管理来对待,简单量化教师的工作和时间安排,而应承认并尊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属于复杂劳动,专业积累性强,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有较多的时间自由度,要赋予教师钻研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课程教学以及推进资源建设以更大的空间;其次要完善电大系统内部的教师分类分工管理,按照远程教育的两大教学职能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完善主持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与发送)、辅导教师(主要负责答疑、批改作业等学习支持服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让两大类教师专注其职,促进其专业发展;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我发展要求,提升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3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培训、学习和交流是促进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性举措。教师的培训应是持续性和终身性的,信息技术和教育以及学科专业都是不断发展的,教师要跟上教育发展形势并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或结合教育发展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就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电大应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校内外学术交流,组织或支持其考察学习电大系统、国内外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和成功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应重点培训广大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教学和辅导能力;二是完善新任教师的培训,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解决角色定位问题,熟悉远程开放教育,促进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进修、攻读学位、参加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的进修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教师参与外界竞争、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四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远程教育取得典型成功经验的学校的考察学习和交流,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并能够借鉴其有效经验促进本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放实验室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开放实验室工作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果实。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种类越来越丰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用房面积逐年增加,实验条件得到改善。大部分高校都有完整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开放实验室体系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开放教学体系,与通识教育有相似的功能,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使用开放实验室已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平台上进行通识教育,将为通识教育节约许多人力、物力成本,也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立体化的,应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通识教育氛围,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节省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
1.2通识教育需要融入实验
纵观各高校设置的通识课,都是以理论课为主。虽然课程种类丰富,涉及各个领域,但是缺乏实践环节,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通识教育的重大缺失。长期以来人们重理论轻实验,这种思想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会安装计算机的内存条、网卡,物理专业的学生不会换灯,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专业教育尚且如此,何况通识教育?现在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有些用人单位甚至直接提出“动手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才是好用的人”,直指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从小就没有动手实验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有些专业实验课又少,更没有机会锻炼动手能力。实验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各种实验技能、实验技巧都要在实验操作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敢于动手、学会动手、善于动手”,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学里有很多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生没有机会做实验,文科专业尤为突出。通过开放实验室内的通识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接触到实验,有机会体验实验的乐趣,在实验中获得锻炼。同时理工科学生通过与文科学生的接触、合作,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思想。此外,多学科学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这是通识教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通识教育不应该离开实验,需要融入实验。
2开放物理实验室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
2.1物理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实验与其他专业实验相比,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许多实验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物理学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小学都开过科学课,初中都开过物理课,高中都上过通用技术课,这些课都或多或少地要介绍一些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做简单的物理实验并不缺乏理论知识。物理实验本身有难有易,近代物理实验比较难,需要专业的物理基础,而力学、光学、热学中可以设计出一些很简单的实验,贴近生活。如力学中的单摆、光学中光的干涉、热学中的熔解与凝固,生活中没有人没见过,只是没有深入探究和实践过。再如电工电子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电的问题,电灯中零线和火线的接法,空气开关的作用等,这些实验不仅容易理解,在生活中还很有用。
2.2物理实验趣味性强
物理实验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实验,因为它很好看,也很有趣。如电学实验,早在18世纪中叶,就在法国和荷兰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法国人诺莱特曾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放出静电的表演,表演队伍有700人参加,十分壮观。光学实验也十分好看,光的色散、光栅光谱的形成,为人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样有趣的实验有很多,实验的趣味性本身对学生就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识教育需要有吸引力,现在的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本来应该乐在其中的学习变成“烦”在其中。物理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素养没有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只有具有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就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应该对待事物有科学态度,能够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现代技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实验教学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具有客观性,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被人们接受。实验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与理论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实验事实,实验更有说服力。对于一个完整实验来说,应该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严密的理论推理、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的实验操作、正确的结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失败。不能说做好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科学素养,但一个完整的实验的确包含了科学素养中的众多要素。科学素养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融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历史的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但是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现在大家愿意把它称为教师教育,包括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此本文不作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大家公认的第一批师范教育机构是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681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早期师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毕业以后经过短期培训就去担任小学教师;二是专业性不强,由于教育学、心理学还不发达,因而教师缺乏专业性培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师范教育绝然分开为两种类型,即封闭型和开放型,或者如英国詹姆斯·波特报告(JamesReport)中所称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其实教师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由于以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几乎任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当教师。所以重视教师工作的发达国家都设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考试等方法来认定教师资格。即使如前苏联以定向型为主,有师范教育体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综合大学培养。例如法国,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资格主要由综合大学毕业生通过教师会考而获得。
由此可知,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分析一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二次大战以后大批复员军人涌入高等学校,许多师范学院由此而扩大为州立大学。其实师范学院依然存在,不过是存在于综合大学之中,有的称为教育学院。西方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两个层次的教师:一是本科生,培养小学、初中教师;二是接受其他学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为高中教师。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性也是逐步提高的。与其他职业不同,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3)高中阶段的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以开放型为主。即使设有专门师范学院的国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培养。
(4)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得很晚,如果从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中就有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把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前者属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属于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1902年又在京师大学堂内创立师范馆,招收科举时的举人、贡生、廪生、监生和中学堂毕业生,修学3年,毕业后择其优异者给予中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后至前,几乎各省都办起了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优级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两级师范学堂。癸卯学制规定在初级师范学堂内可设简易科,以解决当时初等小学堂教师的急需。至1949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12所,在校师范生1.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师范生15.2万人。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向苏联学习,师范教育实行三级制,即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初中教师;高等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高中教师。在职教师进修,小学教师有各县设的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师有各地区、市设的教育学院,高中教师则有各省的教育学院。这个系统50年来培养了千百万名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系统50年如一日,没有多大变化,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首先,这个系统设定的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低水平的。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资格设定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师定位在专科水平上,在世界范围内是偏低的。特别是第二次大战后,各国教师教育都逐步升格,小学教师一般都在专科以上水平,中学教师,包括初中教师都在大学本科以上水平。我国教师水准定位较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人口基数大,要在短期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的缺口太大,教师水准定位低一些容易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逐步调整,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教师的水准调高,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
其次,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落后。20世纪后50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50年。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总和的90%是在这50年内创造的。但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50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对培养教师至关重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几十年来也有很大的突破,但很少反映到师范院校的课程之中。
第三,师范教育在我国不能说不重视,历次教育决定中都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教育部(国家教委)也召开过多次师范教育会议,但是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却有偏差。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另一种观点是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由于有这两种观点,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就是对师范教育认识不同的反映。从1958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口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向综合大学看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确想摘掉师范的帽子,把师大办成综合大学。但按我的理解,绝大多数师大的教师并不是不想培养教师,而是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我国虽有培养教师的独立师范教育系统,但历来都不排除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以前,许多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中学教师队伍中。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舆论,认为北大的毕业生有后劲,即是说,开始的时候师大的毕业生教得好,因为他们懂得教学方法,但几年以后,北大的毕业生摸索到教学方法以后会教得更好,因为学科知识比师大毕业生学得多学得扎实。师大的老师就不服气。有人就说,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优秀青年不愿报考师范,师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北大要低50到100分;同样都是四年学制,但师大学生需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过去叫教材教法),还要教育实习,当然学的学科知识就没有北大的多。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高,科研、经费等都得不到领导部门的支持,师范大学的广大教师有一种不服气又自卑的心态。于是向综?洗笱Э雌氲玫叫矶嘟淌Φ闹С帧N嗽谘Э浦渡媳雀叩停淌逃淖ㄒ悼纬毯脱盗繁谎顾醯阶畹偷悖逃迪坝伞拔母铩鼻暗?2周压缩到现在的6周。可以说,今天我国的师范教育,学术性、师范性都不高。让这样的师资水平在21世纪里来推进素质教育,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当然不排除广大教师都在勤奋工作,为素质教育做贡献,而且不少教师做出了成绩。但从整个国家的教师队伍的总体来讲,不是说没有问题的。
三、几点建议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表现在:
(1)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教育基础,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迫切要求师资水平的提高。
(2)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已经有条件来调整教师教育的结构。
(3)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进入了小康社会,已经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这样的迫切需要,也有这样的可能。
(4)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也为教师教育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因此,教师教育要抓住当前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教育的认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没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一行专业,不是有知识的人都能当好教师。不能用50年以前的眼光来看教师教育。由于50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教师的专业是知识增长得最快的专业之一。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真正把教师教育摆在应有地位。
第二,稳步地将三级师范转变为二级师范。这种转变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城市,可以一步到位,小学教师也由大学本科生担任。但即使是这些城市,也不是所有教师都一步到位。有的同志主张保留中师的模式,不要取消中师,因为中师比较重视师范性,培养的师范生受小学的欢迎。这不是理由。小学教师由师专或师院来培养,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师专和师院要单独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教师的特点,吸收中师培养模式的优点,而不是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
第三,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有利于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综合大学文理科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去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以来都有一部分进入教师队伍。但是过去没有明确他们也有培养教师的任务,因而他们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训练。20世纪50年代综合大学曾经设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知是哪一年取消的。今后应该在综合大学中恢复教育专业课程,才能有资格培养教师。
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师范学院的领导感到一种压力或者困惑,不明确师范教育要向何处去。其实转型的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培养机构的转变或者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提高。这对师范院校是一种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既要加强学术性,又要加强师范性。50年代后期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都实行过五年制,应该恢复。使学科专业学习能与综合大学的水平拉齐,教育专业训练能加强,特别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要有三个月的时间。延长学习年限,就有一个工资待遇问题,这可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改善。
第四,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可以设主修和辅修,鼓励学生跨系科选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今天的教师既要在所教的学科上有深厚的基础,又要了解更宽广的知识领域。要改革和完善教育学科课程,设立多门选修课,把最新的教育理论介绍给学生。要让学生早日接触孩子,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是一种应用专业,要多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用信息化来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第五,尽快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就要有资格证书保证。教师是一行专业,就不是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够担任,只有经过教育专业训练,考检合格者才能有教师资格。这也是确保教师崇高地位的保证。
第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现在职前培养是由师范院校担任,在职培训是由教育学院承担。虽然师范院校大多设有成人高校,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但都是学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仍是职前培养,真正在职继续教育却很少。教育学院本来是提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但也在办学历教育。完全把事情弄颠倒了。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者为了知识更新,或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从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来看,教育学院却不如师范院校,因而大多数教育学院事实上承担不了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任务。应该把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实行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统一。目前是管理体制阻碍着这种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