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艺术论文

篇1

2自主表演,张扬个性

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篇2

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针对那些答案与教师预设答案相符合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大加赞赏,殊不知,这样的赞赏给其他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个同学的答案无可挑剔,这时候,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制着他们的答案。这时,教师应继续提问,等到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时候再进行评价,这样的提问过程既保护了其他学生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帮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二)答案与教师期望相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可能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与教师的答案一致,相反的,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刚把一个新课题抛出来,想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引发新课的教学,可是有学生却突然将答案暴露出来且答案准确至极。这时候有的教师会觉得尴尬,心里面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都不是滋味,一方面为学生的聪明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其实这时候教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看来这个学生在课下已经预习过了,这种习惯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不如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的好方法吧!”

(三)答案与教师期望风马牛不相及

在教师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许多学生会积极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但是回答的答案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听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产生了误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认真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积极的改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如果评价体系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持续发展,相反的,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拘泥于概念以及定理的讲解,要把概念、定理等计算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转为学生将来解决更难知识的基础,在重视结果目标的同时要将这些过程性的目标也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值得重视的是,除了注意知识面的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作为教师,还要重视整个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

(二)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指出,这样的评价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化片面为全面,要能够转换角度,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但这并不表示教师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想法、做法等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就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在传统的考试检查的基础上多多的增加一些探索型、开放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三、宽容并理解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下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宽容并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语言给学生的感觉就会是亲切、真诚,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增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比如针对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我很佩服你,你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佩服你敢说、敢想、敢于表达的勇气。”毫无疑问,教师这样的表达能够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能够与之交流、与之探讨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当中的“好”老师。

篇3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急着向学生提供统一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而且提出“看谁想的方法好,看谁想的方法多”的激励性要求,于是这些小家伙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有的学生用一张纸去分别分成4份和6份,然后再选其中的3份和5份进行比较,这是利用了分数学习时最初的知识;有的学生没有用纸,而是画了一个图,然后进行分取;还有的学生在数轴上标出单位长度,然后分别分成4份和6份,并选择其中的3份与5份进行比较。尽管这些不同方法背后的实质是一样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不同的思维。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更简单、更方便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的实物转向了分数本身,于是使分母相同的方法也会逐步清晰。回顾这一教学过程,笔者以为虽然学生所想的方法与最终常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还是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质量是非常棒的。这也是笔者重点描述学生的发散思维过程,而简化了最终方法的原因。笔者以为,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言,过程的丰富与求异,才能保证结果的深刻。

篇4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