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双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
双语以及双语教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是Twolanguages(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即“Bilingual”,或是一种语言为主一种语言为次。但就“双语”的具体内涵,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界定。如在美国,“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
双语教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真正被各国广泛运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过,对于“双语教学”,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定义。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著名语言学家西格恩和麦基(SiguanandMackey)则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
对于双语教学的含义,我国学者之间认识也不尽一致。如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母语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还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教师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传授学科知识。学习者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如英语)或使用第二语言教材(如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必须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其他科目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学科知识以及语言的目的。
同时,根据笔者的理解,以下情形不属于双语教学:(1)全部教学仅仅只使用一种语言,而该语言并不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如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进行的语言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大学早已是司空见惯,它显然不是双语教学。(2)在教学中使用同一语言的两种变体进行的教学,如标准语和方言。(3)一切学科教学用语为学生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只是作为一门课程。
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Program),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浸润式教学模式又可分:(1)沉浸式(Immersion),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种模式旨在使母语不是第二语言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加拿大,主要用于法语和英语的教学。(2)双向沉浸式(Two-wayImmersion),指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进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它是加拿大沉浸式传人美国后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3)结构型沉浸式(StructureImmersion),指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几门学科,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即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英语在世界经济、文化等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双语教学方法进行国际贸易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国际贸易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双语教学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许多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也开始了双语教学的尝试。然而,从各地区、各不同级别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来看,却是参差不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师资的因素,也有教材的因素以及学生英语能力的因素等。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方面,目前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不过,也有很多高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学校,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国际贸易学双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笔者认为,现阶段影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师资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因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或仅有流利的英语都不足以担当双语教学的任务。只有任课教师既具备标准、流利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又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双语教学。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能够担当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更加稀缺。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许多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教学经验也较为丰富,但是口语能力较为欠缺,难以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听、说、译、写能力,但缺乏专业英语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正是上述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尽管双语教学在国内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真正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师资的欠缺是在我国推广双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障碍。
双语教材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国际贸易双语教材的选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在双语教材的选用方面,各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一部分高校坚持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使用原版教材的优点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但是,使用原版教材也并非毫无弊端。实际上,原版教材的选择和双语教学之间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权和费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动辄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外教材自身也存在许多与我国现行教材的冲突之处。如国外原版教材一般针对性不强,教材内容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国外教材一般重点分散,给学生掌握带来困难等。再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不适合完全使用原版教材。最后,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系统论述,这必然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现有统编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至多只能是缺乏双语教材下的权宜之计。
学生素质的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习外语的经历一般也有6~7年之久,已经具备了接受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自身情况的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实行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学生语言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双语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科拉申教授所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能理解略高于他的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材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内容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增强,自信心将会上升,渐渐地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另一方面,在我国,许多学生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消极灌输的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也给双语教学的推动带来了障碍。笔者对学校国贸专业本科共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赞同态度。令人吃惊的是,超过50%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觉得难以接受。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开展。
考核和评价体系问题尽管教育部下发关于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通知已经三年过去了,但直到现在,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双语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教师的上岗资格认定标准;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等。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滞后给推广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
改进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改进。具体包括:
培养和引进双语教学师资要想大力推广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培养既通晓英语又了解WTO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就是双语教学师资。为了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师资培训。如笔者所在学校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选派15名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到英国剑桥进行了两期的双语教学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都成了本专业双语教学的骨干。这些措施无疑对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人才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有系统的安排和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在培训形式方面,采取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在国内接受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利用假期到国外进行几个月的外语实践,以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仅靠高校自身培养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双语教学人才的需求矛盾,要想使双语教学制度化,还需从国外大量引进合适的双语教学人才,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
激励和促进双语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是双语教学模式定位的关键因素。前已述及,完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也有弊。不过,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还是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贸易学双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同时又能加强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在编写双语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编写的双语教材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的要求。(2)要严把教材的质量关,做到宁缺毋滥。国际贸易学双语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3)正确处理双语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两者应该形成互补的关系。(4)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外语水平。
探索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前已论述,在双语教学方面,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模式。从各国实践来看,运用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浸润式模式;另一种是过渡式的模式。浸润式模式主张把学生完全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所有学科内容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在加拿大运用较多。浸润式模式比较适合有第二语言环境的国家和地区使用,对于缺少语言环境的国家和地区,过渡式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在我国开展国际贸易学双语教学,具体采取、应该采取什么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视不同的情形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正如学者指出,双语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简单的渗透层次,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个层次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文表达英文;第三个层次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第一个层次对很多学校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是要达到第二、第三个层次则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努力,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达到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可能要求所有学校从一开始就实行浸润式教学模式,现实的做法是首先实行过渡式的教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采取浸润式教学模式。同时,在实施双语教学时,要经过认真调查和论证,并根据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构建自己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模式。
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互动教学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最终目标是教师用双语讲授,学生用双语思维以及师生之间用双语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互动,如可以采取外文案例分析、外文原著的选读与讨论、师生之间角色互换等多种方法来加强教学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在近年逐渐开展和普及的新生事物。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在双语教学举步维艰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送大量的信息。其次,课件的使用可以缓解双语教材不足的矛盾。再次,课件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英语口语的不足。最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录像等设备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地传输给学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要使双语教学制度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在此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激励制度,给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以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以此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尽快制定出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考核标准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次,努力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教育水平,尽快培养一大批既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而通过对国际贸易系列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正如麦凯和西格恩教授所言:“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参考文献:
[1]彭军.对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前沿,2003,(5):134-136.
200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在高等学校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双语课程之后,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然而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教师的外语水平、授课形式、课堂讲解程度等因素,又受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花费时间因素等影响,还涉及到教材质量、课程课时量以及中英文讲解比例等因素。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软件分析统计,双语教学效果实证分析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针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方法
(一)调查概况
本次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本科教学中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包括选修《管理会计(英文版)》的222名学生、选修《财务会计(英文版)》的78名学生以及选修《国际会计准则(英文版)》的480名学生,共计780名学生。
调查对象按照英语水平可以分为三类:通过了CET六级的学生占11.27%,通过CET四级的学生占54.23%,没有通过大学英语等级测试的学生占34.5%。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罗列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在形式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感受来选择对于各个影响因素的认同程度:5分=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无所谓,2分=不同意,1分=十分不同意。
(三)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确定综合影响因素。本次分析KMO抽样适度测量值为0.743,此值大于0.5,可以认为本数据适合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27.329,P(Sig.=0.000)<0.05。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各影响因子的基本含义
1.X1——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主观认识
该因子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对于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以及花费在双语课程上的学习时间。
2.X2——学生自身英语水平
该因子主要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
3.X3——教师业务水平
该因子主要包括教师的英语水平,课堂讲解水平和授课形式。
4.X4——课程性质
该因子主要反映双语课程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是基础课、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课程设置中的课时量大小和所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
5.X5——双语教学模式
该因子主要反映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中英文的讲授比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程度以及课后辅导情况。
6.X6——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该因子主要反映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程度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
(二)具体分析
1.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生对双语课程的主观认识
从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在诸多双语教学影响因素中,学生对双语课程的主观认识影响程度最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主观认识取决于其对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对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花费在双语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发现,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决定了其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如果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双语课程没有实际用途,认识不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对自己来说是浪费时间,从心理上不接受这些课程,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花费的学习时间少,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反之,如果教师在授课之前,将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和用途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讲授课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双语课程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则学习效果较好。
2.学生所具有的英语水平是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客观基础
双语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专业英语词汇对于双语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重要影响,它们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专业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仅调查问卷中显示出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程度,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反映出这一影响因素是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是客观存在的。
3.教师业务水平对双语教学效果同样至关重要
对于双语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效果保障而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表明: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水平以及课堂讲解水平、授课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双语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不仅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英语阅读水平和英语口语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水平上。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专业知识在国际上的发展程度和趋势的掌握,与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双语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水平和授课方式等教学水平,决定了教师能否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对于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同样至关重要。
4.双语课程性质对双语教学效果具有相应的影响
双语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还是基础课的性质,以及与课程性质相对应的课时量,对于双语教学效果具有相应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一方面,双语课程性质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所投入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双语课程性质和课时量也决定了所选用双语教材的难易程度。
5.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双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问卷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反映出双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中英文的讲解比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程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都会对双语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过分强调一定的双语课程英语讲解比例,对英语水平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不好的影响,会慢慢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双语课程的动力,从而消极学习。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种形式的双向交流以及课后辅导,效果确实显著。其实质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乐趣。
6.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同样是双语课程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
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要比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必要的复习和预习对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巩固学习效果具有和其他课程同样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乐学”,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明确了影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重要程度,在从事多年双语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培养学生“乐学”,在“乐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出自《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乐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就是在拥有兴趣、热情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乐学”中实现“教学相长”,赋予了“教学相长”新的含义,通过建立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双语课程更是如此。为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乐学”,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应将双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强调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丰富和掌握英语专业词汇为辅,重点介绍国际上最新的知识,并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双语专业课程应以专业知识讲授为核心的同时,丰富英文专业词汇,而应避免将双语专业课当作英语语言课程来讲授。
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而且目标定位也决定了双语课程授课重点在于专业知识,不要过分强调英语语言和语法,通过教师的中文讲解,使得那些即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学到专业知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双语课程,乐于学习双语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提高了英语专业水平;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逐渐地熟悉和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整体上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二)双语课程教材重组
照搬英文原版教材,并不是对各个层次的院校都适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性质、课时量的要求,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选用重组的英文原版教材。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系列英文原版改编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的系列“高等学校经济管理英文版教材”,该系列教材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了必要摘录和注释。这种重组的双语教材,逻辑性较强,重点突出,详简适当,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产生学习兴趣,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了基础。同时,在详细讲解重组英文原版教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国内外相关专业内容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学有所用。
(三)双语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过程中起着指引方向和帮助推动的作用,以使学生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教师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然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乐于发言、善于思考,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而教师为教好双语课程,要不懈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成为具备国际学术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四)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全力推行“双向和谐式双语教学课堂控制方法”。“双向和谐式”双语教学课堂控制方法,是一种定位于“以学生为本,和谐教与学”的课堂控制方法。这种方法重点在于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控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授课之中,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加强课堂控制和提高课堂效率,并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兴趣和压力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上的双向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制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讲授过的知识,让学生提问题,而不是老师提问题;组织学生成立小组,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互相评判分数等等。通过培养“乐学”,让学生在平和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复习知识、掌握知识。
双语教学是时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开设双语教学,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有利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多元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国外先进科技成就的能力,培养大批能够熟练应用外语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使我国的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同时,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专业和语言教学问题,伴随而来的将会是深刻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球意识。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采取何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新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学习,造就了新疆双语的历史传统。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双语教育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自治区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双语教育的实施力度,相关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状况来看,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力度不够,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问题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教材和教师等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专门是针对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而言的,即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
关于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澄清。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推行的是汉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否认当前汉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特殊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否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存在的事实和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当前我们所说的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现在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双语教学推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基础上,精通汉语,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因此,现阶段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对双语教学发展的一种肯定,属于双语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现在的汉语教学并非完全否定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单纯的汉语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新疆高校中,有些大学把少数民族语言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限制在30%以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完全式的汉语教学在当前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双语形式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我区的双语教育相关政策也在积极支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教师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也精通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教学的现实角度还是相关政策措施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在高校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否认双语教学其实也就否认了汉语教学存在的基础。
(二)关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认识问题。
在学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好像这一问题不需要回答,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一味强调在少数民族班级开展汉语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及文化差异性,这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际授课效果。
就“双语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指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最终达到培养“民汉兼通”的高层次、双语型人才的目的。但是针对具体的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其本身目的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强调汉语授课而忽略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双语教育也是失败的。
按照《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双语教学则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1]。从上述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双语教学是针对使用两种语言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真正目的是为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哪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是依据学生实际对语言的掌握情况而定的。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本末倒置。
(三)双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双语现象在我国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很晚。
目前,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浸润式教学模式又可分:(1)沉浸式(Immersion),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种模式旨在使母语不是第二语言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2)双向沉浸式(Two-way Immersion),指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进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3)结构型沉浸式(Structure Immersion),指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几门学科,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
目前在新疆高校所推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第一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管理层和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师之间并没有就实行哪一种教学模式形成共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模式就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双语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虽然自我区推进双语教学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于双语型合格教师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缺乏合格的双语型教师仍然是困扰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更显突出,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汉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中、青、老教师的结构层次、学历层次也有待提高。而承担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这一方面更显突出(参见表一和表二)。
表 一
表 二
(五)教材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双语型教材和教辅材料编写和编译严重滞后,甚至是空白。现在在新疆高校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部是国家统编教材,课程内容是全汉文编写,对于使用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很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学习,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过程,不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就很难对这一种语言所代表的语意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对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学生如果只从字面意思去解释,就大大偏离了哲学中“物质”一词的真正含意。还有就是关于少数民族人物的汉语音译问题,如在地方性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阿古柏”这一人物名称翻译,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看到这一汉语音译根本不知道所指何人,但是如果用维语正确发音,对他们来说就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主要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接受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当我们问“高校政治理论课汉语授课过程中,您认为最适合民考学生的授课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67%的学生选择了以“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维文解释”,仅仅只有14%的学生选择了“100%汉语授课”。当同样的问题问及一线的教师的时候,82%的教师选择了“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这一模式。
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采用何种语言,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二)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是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最现实和有效的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之间成正比关系。学生汉语言能力越强,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经历了一年的预科学习,加强专业汉语的语言能力,但是一年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学生专业课的汉语言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从总体情况来看,每所大学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之间在汉语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们随机对新疆的一些高校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调查中得知:汉语水平(HSK)六级的占26%,七级占31%,八级占21%,九级占9%,十级仅有3%,并且有4%在六级水平以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一的部分学生在汉语的实际交流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都实行大班合堂上课的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美国加州大学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教授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时的可理解性输入,并提出“i+1”的公式(i为学习着的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即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能理解略高于他的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材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内容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增强,自信心将会上升,渐渐地会形成积极的态度。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考虑,在此我提出“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的模式,也就是说,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测试,以语言测试的结果作为分班教学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语言过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的师资队伍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队伍。
(四)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
《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通知》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材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全国通用的版本,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受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应当编写符合教学大纲和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第二,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词汇应该加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相应解释和标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基于新疆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文化迁移效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2-0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近年来,广西在实践中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广西通过定向免费培养、名师培养工程、学历继续教育、分类分层培训、举办教研活动、机构专业引领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定向免费培养。2013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广西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和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每年从壮汉双语乡镇招收100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由广西师范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壮汉双语教师,学制两年(自2016年9月开始,学制调整为三年)。学生在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按照有关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毕业后回定向录取乡镇壮汉双语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壮汉双语教学。
2014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竞赛、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小学壮汉双语师资。
1.课程设置。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设置了4种课程类型,第一类是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壮族文化概论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三笔字、简笔画、“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第三类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围绕小学壮语文、小学汉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艺术、小学体育四个方向开设相应的学科知识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围绕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及心理健康辅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内容设计,学生任选四门课程修读;第四类是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本功训练与考核(项目包括壮语、普通话、简笔画、美术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等)在内的实践类课程。本专业学生须修满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分,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4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学分,教育实践课程20学分。
2.专业竞赛。广西师范学院举办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标准壮文听写大赛、标准壮语朗读比赛等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的壮汉双语能力。其中,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汉字,领略汉字的形态美、文化美,体会到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规范书写汉字打好基础。标准壮文听写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壮文书写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壮文的兴趣与自信。标准壮语朗读比赛展示了壮语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壮语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壮语的积极性。
3.实践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加壮族文化传承节、观摩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学生体会到广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参加以“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幸福”为主题的壮族文化传承节,观看壮族盘歌、嘹歌等原生态的壮族歌舞,并参与竹竿舞、抛绣球、三人板鞋、顶竹杠等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壮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观摩第三届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增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壮语教学技能、为壮语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4.学术讲座。邀请区内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开展题为“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等学术讲座。其中“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介绍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解读了定向培养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政策;“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从加强记忆的角度来谈汉语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文学习效率;“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解读了《壮语文课程标准》,介绍了壮文标点符号的用法。学术讲座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加深了学生对壮汉双语教学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名师培养工程。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2013年3月,广西教育厅启动“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并委托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施。采取学校推荐或自愿报名参加方式,在壮汉双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100名优秀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通过集中培训、个性化指导、跟岗研修、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培养。
1.集中培训。对遴选出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基础教育与双语教育理论、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通识性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举办信息技术微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个性化指导。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为遴选出的壮汉双语教师配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各1名,借助网络或面对面的方式指导壮汉双语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且规定培养对象直接跟从导师学时间每年不能少于两个月。学习结束后,导师通过听课、查阅培养对象的有关资料,以及访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3.名师引领。2014年2月,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会”,培养对象通过名师现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理论讲座、与名师面对面讨论等形式,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新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跟岗研修。2015年9月,为了学习区外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组织壮汉双语教师到吉林省延吉市的中央小学、建工小学、延北小学、延南小学等7所朝汉双语学校开展跟岗研修。研修期间,壮汉双语教师观摩朝汉双语课堂教学,学习这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参与导师及所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微教研、教材梳理等教研活动。7所双语学校鲜明的朝鲜族教育特色、优美的育人环境创设、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生动的课堂师生互动、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使学员们收获匪浅。
(三)学历继续教育。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低学历比例较高的现状,广西教育厅委托广西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文)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参加并达到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且有志于从事壮汉双语教学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在编教师,发挥培训专题针对性和学历教育系统性的优势,量身定制课程,聘请区内外的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在寒暑假时间集中面授。2013年开始招生,教师每次参加培训均计算学分,修满学分并过自治区壮文水平测试中级以上水平后即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
(四)分类分层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广西教育厅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补助经费为主,以自治区民族双语教育专项经费为辅,多方筹集资金,委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不断提高壮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分层次安排培训活动。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壮汉双语教师壮文知识培训,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壮语文基础的差异,设置壮语文知识初级培训班、提高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通过三个层次的壮语文知识培训,实现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水平的A梯式提升。同时,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编写了初级、中级、高级壮汉双语教师培训教材――《壮语文教程》,为今后继续开展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五)各种教研活动。广西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现场观摩暨教学研讨会,以专题研讨的形式不断提升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例如,2014年5月、12月分别召开南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壮汉双语教学研讨会。2016年6月,召开全区中学壮汉双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壮汉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同时,定期举办全区壮汉双语教学优质课评选、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壮汉双语教学论文比赛、壮汉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的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六)机构专业引领。2015年6月,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师范学院成立“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设立专项建设资金。2016年10月,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组织11支由高校专家、壮汉双语教研人员、一线壮汉双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团队,对全区壮汉双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由课改专家、壮汉双语专家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开展专业引领,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通过以上几种基本途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定向免费培养逐步改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参与“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学习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经常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自治区级、县(市)级的公开课、观摩示范课等活动,先后有56名教师在区内外报纸杂志上67篇,申报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15项,厅、市级课题43项,有72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奖励。但是,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如中小学参与度不高、专业标准缺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二、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西自1980年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壮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有160多所中小学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共有在校学生93176人、专任教师5380人。2016年4月,广西教育厅、民委、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民语委等六部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到30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广西还需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除了继续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选派在职教师进行壮汉双语专业培养培训以及学历继续教育等方式外,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联动,协同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等多方责任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要依托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改革指导中心,构建“政府政策保障―高校专业支持―中小学基地实践”三方联动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为壮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与中小学壮汉双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变革培养、培训方式以满足中小学校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规格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实训基地要加大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为高等院校培养、培训壮汉双语提供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电教中心、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与资源优势整合,提高壮汉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能力,协同推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建立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壮汉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O的意见》要求出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壮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等环节处于失范状态,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参照国外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范本(如美国1974年制定的双语教师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思想政治素养、双语双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个性心理品质、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提供依据,切实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专家指出,壮汉双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壮族学生通过双语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不仅可以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了解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学会欣赏、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满足壮汉双语教育的师资规格需求,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此,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应该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加大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加大跨文化教育及活动的开展力度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文化修养,以适应壮汉双语教育的要求。
(四)创设实践性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认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新教师的关键因素,实践性知识共享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路径。因此,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考虑利用网络平台创设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将每个壮汉双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帮助未来教师和新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壮汉双语学校达300所、在校生达15万人广西出台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4-26)[2016-10-22].http:///Item/13024.aspx
[2]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
[4]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04
Abstract It's key tha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s cultivating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pla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encourage teachers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search,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three hit"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building; way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
(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
(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
(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
“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 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各学科方向为依托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接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每年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业余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设立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在学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物理学院提供了三间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做业余科研活动室,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院申报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涵盖有25个主要创新性科研训练子课题项目秉承以往改革经验,在课堂内外全面营造科研新氛围,大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让科研创新训练常态化,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多阶段多角度进行科研训练的引导、培育和指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后,能大力提升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动手、洞察和提炼科学问题等能力,成为既有扎实系统学科基础,又有强烈开拓创新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6 课程建设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课程建设,出措施、抓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物理学专业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建设了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各级精品课程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有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等。
实施本科教学目标,就要突出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合作精神(即团队精神)、具有社会交际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提出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提倡“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曾形象比喻说:“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就像两只翅膀,像鸟一样,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1]。”我们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提倡教学名师风范。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就谈不上对教学的深层次认识,不会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会有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就不能把课讲“活”。总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就是要完成从“知识继承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教师两手硬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做好这一转变的前提。为此,我们将每一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都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申请立项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项目,力求建立一个教学研究平台,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迄今已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高等理科教育》等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从而提高了我们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的认识。
2创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核心课程。针对国内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其课程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课题组强调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既要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应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此,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就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1)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问题,又便于在无机元素教学中渗入定性分析,在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2)在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篇和副篇。主篇包括以下3个知识模块:①基本化学原理部分,②化学分析部分,③元素化学部分。(3)副篇内容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大部分条目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实例,一部分则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凸显化学新概念、新知识、新发现和新技术。(4)用英文编写词汇和习题,使之成为学生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能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正、副篇内容层次具有如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1)正篇是基础,是纲,也是核心。原理部分要做到内容选择必要、能深度满足后续课程要求;讲授时要力求科学而简明,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导论的作用。(2)正篇将无机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有机结合,强化了化学理论的统一性。同时将化学分析技术单列章节,合并但不弱化。(3)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本体,既要重视周期律和反应规律,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对新反应和新化合物的介绍。(4)副篇是国内同类课程的一项首创,目的是让学生洞察无机化学新发展,体会无机化学研究的兴趣,延伸正篇的深度和广度。
3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与国际接轨[3]。书不在厚而在精,在框架、内涵、内容上要给讲课教师留有余地。印永嘉教授等编写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4]就由于简明扼要而精彩。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5]先后入选2001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2006年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它是第一届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1年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当年就被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教材。近些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几次修订,出版了3个新版本[6-8]。2005年出版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9]、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10]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11]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个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上述的立体化教材现已成为国内应化专业的主流教材之一,受到郑兰荪院士的撰文好评[12]:“教材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且带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不愧为一部精品教材。”新编《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徐光宪院士认为“是我见到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该立体化教材还曾被评为2007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3版;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版。
4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13],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应该从课堂开始[14]。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第一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说道:“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放在首位来抓。
4.1提倡大纲式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讲基础课的教师授课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事先写成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先了解讲授的内容,知道怎么预习,要听什么,要问什么,将来准备研究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种易于学生自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同时,把大纲交给学生,也能督促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不能敷衍,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介绍本学科的前沿趣闻。这种方法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5]。
1C++教材建设现状
C++语言是兼容C语言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随着软件工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主流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通用语言,也是各类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和综合性高校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教学语言之一,同时也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专业程序员水平与资格考试指定语种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C++程序设计课程(以下简称C++课程)也因此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许多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应用和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它的基础性、普遍性和重要性逐步为人认识和重视。国外高校比较重视该课程建设,从原版影印教材可见一斑。国内高校讲授该课程较晚,课程建设也较晚,现有教材状况可分下列几类。
1) 英文影印版。主要用于高校图书馆馆藏、教学参考和高校双语教学试点,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BjarneStroustrup著)和《Programming in C++》(Nell Dale,Chip Weems和Mark Headington著)。由于国外高校课程体系与国内高校有较大差别,且国外高校的教学课程通常只指定教学参考书而不指定教材,因此,若把这些教学参考书当教材使用,必然使主讲教师所讲内容与所选教材吻合度较差,很难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2) 英文编著版。这类教材是指由高校主讲教师依据本校双语教学试点要求和/或合作办学要求自编,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3) 编译版。这类教材是指引进国外经典C++教材,翻译成中文,在国内销售的教材,如Harvey M.Deitel, Paul James Deitel编著的《C++ How to Program》分别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C++程序设计教程》,施平安译)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名为《C++大学教程》,邱仲潘等译)。由于翻译质量、阅读习惯、价格、教材配套、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通常用作教学参考和图书馆馆藏,很少用作教材。
4) 中文编著版。这类教材量大面广,通常由高校主讲教师(如南京理工大学张岳新,浙江工业大学钱能,清华大学郑莉,西安交通大学罗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周霭如,北京大学吕凤翥等)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编写思路多,如有的以算法为主、有的以语法为主、有的先讲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后讲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的自始至终贯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还有的参照国外教材的编排体系等。但上述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起点高、跨度大、系统性不强、急于阐述C++的新进展等,对实验、学习、课程设计指导等重视不够,不一定满足其他学校的教学要求。
2C++教材建设思路
C++课程是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应用广、影响大。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生平均教学资源占有率严重偏低,尤其是可用的C++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较少,因此,教材在我国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教学的工具,对保障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与传统教材相比,C++课程教材的内容广,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更新速度快,成熟意味着过时,教材作者新人辈出,教材种类多、更新快、问题也多。因此,C++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C++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学以致用,以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课程内容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数据结构、编程思想、编程技巧和程序调试技术等,综合性、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实验编程环境极其严格,结果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对培养大学生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C++程序设计教材首先应以长期持续的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坚实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基础,体现课程建设成果;其次应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研究C++课程的目标、特点、内容、结构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取舍、阐述、更新、难点处理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注重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再次应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编程能力的形成规律,既便于自学和教学,又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还应有必要的优质的配套教学资源。
3C++课程建设历程
我校于1998年在计算机专业首先开设C++课程,2000年扩展到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计算、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非计算机专业。目前课程规模年均近2000人。
基于C++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2000年在校教务部门和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专门成立了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编程经验的教师为主体的C++教学研究小组(以下简称教研组),并设立课程负责人,使课程的教学、研究、建设和管理步入持续不断的良性发展轨道。
十多年来,教研组结合我校实际,对C++课程的特点、内容、结构、方法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该课程实际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即C++课程负反馈教学法,并编写了大量具有负反馈教学法特色的教学材料,采取了一系列的教改措施,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本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1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1-3]
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分析传统教学过程,于2002年建立负反馈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模型引入了负反馈环节,从理论上可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在负反馈教学模型基础上,吸收单元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的合理成分,形成负反馈教学法,在我校C++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4个主要方面。
1) 教学内容单元化组织。
按程序设计方法演进发展的自然顺序及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3个关键期,即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块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C++教学内容组织为3个单元,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素质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范例教学法由教育学家瓦根舍因(M.Wagenshein)提出,教师通过范例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得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认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以一门具体语言为主线,围绕语法知识展开。而实质上,设计程序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缜密思维方式、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兴趣,必须使他们亲自感受并体验程序设计的无限魅力。为此,我们改用范例组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真实编程环境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以程序(范例)为主线。所选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范例程序的讲解首先符合“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算法及应用;其次,通过对范例程序的启发式扩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编程的工程化思想,获得实际编程能力。
3) 采集教学负反馈信息,做好分类、分析和讲评,注重学生整体水平。
按负反馈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作业和实验报告抽样批改、单元测验的全样批改,重视实验指导和答疑。在获取足够的负反馈信息后,任课教师及时做好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讲评,以保证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4) 根据大班教学特点,推进强同步教学策略,确保整体效果。
大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教学的师生同步状态。负反馈教学法的师生同步措施有:授课、作业、实验、讲评和测验。其中,作业与实验报告同步效果欠佳,其原因是大班教学学生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作业与实验报告为弱同步措施;授课、讲评与测验同步效果较好,为强同步措施。为使大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采用强同步措施是必要的。我们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测验,以实现师生的强同步,及时取得真实的负反馈信息。
由于采用负反馈教学法,所以课堂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而将易于自学的内容只做要求不做讲解,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课时少与内容多、难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3]
C++课程难点多、综合性,主要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等方面内容。
实验是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调试能力、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本课程设有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1) 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调试能力和基本编程能力。
基本调试能力是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常被人忽视。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套以调试技术、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同步实验指导,共拟定了17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 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编程能力。
C++课程设计以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为主,选题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难点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而且感到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学生通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好程序设计风格(模块化、结构化)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初步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并具有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
C++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综合运用。其中,基本算法涉及穷举、迭代、递推、递归、排序和查找等,数据结构涉及数组、结构、指针、动态内存分配、单向链表、类、文件等。
3) 强化实践教学辅导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实行教师辅导、答疑和考核。课内实验实践环节主要涉及预习情况检查、辅导情况记录、实验报告批阅和典型问题讲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涉及预习情况检查、辅导情况记录、联机考核和课程设计报告批阅。对于课程设计考核,每位学生的联机考核时间约5~10分钟,考核内容包括讲解和演示自编程序,回答老师提问(3~5个)。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4) 及时总结和推广实践教学经验。
根据教师多年的实际编程经验和教学经验,编印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专题,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研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发展快、更新快、综合性强、存在问题多的特点,针对同类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系统性,确保将重点难点内容讲清讲透,先后发表教学内容研究论文2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C/C++中数组与指针的关系、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C++迭代器机制剖析、C++标准模板库与代码重用。
4C++教材建设成果
教研组根据对国内外流行C++教材的研究分析和试用,结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体现负反馈教学特色的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2005年2月,教研组自编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第二次印刷,累计印刷3次,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同。2005年10月,我校C++课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建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于2007年2月主编出版教材《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含教学课件),累计印刷3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主编出版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含教学课件)和《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
教材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满足了我校教学需要。其中,《C++程序设计教程》和《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主要用于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和《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主要用于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
下面简要介绍教研组近年主编出版的C++课程系列教材的特点。
4.1 《C++程序设计教程》及其配套教材[4-5]
1) 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教材按程序设计方法演进发展的自然顺序及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三个关键期,将C++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即结构化程序设计(1~4章)模块化程序设计(5~9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0~14章)。内容组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编程能力的形成规律,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考核,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紧跟标准,内容求新。本书介绍的是标准C++,符合ANSI/ISO C++标准(包括1998第一版和2003第二版),引导读者按C++标准编写程序。本书对以往教材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如“指针就是地址,地址就是指针”等进行了澄清和纠正。
3) 不避难点,力求突破。许多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学习程序设计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突破实际编程中的难点问题,这与不少主流教材以各种理由极力回避难点有密切的关系。本书针对教学和实际编程中的难点(如递归、指针、动态内存分配、虚函数等),精挑多选范例程序,想方设法讲清讲透,力求使读者突破难点,学以致用,不致半途而废。
4) 范例程序,精心设计。程序是语法、算法、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的载体,是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学习程序设计离不开程序。书中大量的范例程序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和精心设计的,表达准确、简练,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配套教材《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分三部分:
1) 实验指导。实验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是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共20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供不同层次读者选用。
2) 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列举实际编程中提炼的典型和综合问题的编程范例,突出难点及其实用价值,使读者体会到难点不难,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所列范例程序涉及程序的结构化书写格式、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
3)Visual C++ 6.0程序调试技术。这部分内容帮助读者熟练掌握主流的C++开发环境Visual C++ 6.0的程序调试技术,使他们具备主动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
4.3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6]
1) 内容组织原则与4.2一致。
2) 内容取舍上,根据阅读对象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年级新生的实际,注重基础和系统,兼顾提高。内容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简单的输入输出、算法及其表示、流程控制)、模块化程序设计(函数、编译预处理、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类、对象、继承、派生、友元、虚函数、运算符重载、I/O流类库、模板、异常处理、命名空间等)。
3) 编写思路上,通过以基本语法和基本算法为主线的典型、综合范例程序,适时阐述有关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将C++语法、基本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培养。
4) 内容阐述上,注重概念准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简明扼要、举一反三、用例精练,便于教学和自学。范例程序表达简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5) 难点处理上,不回避教学和实际编程中的难点,并适时提出扩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6) 内容的更新上,及时反映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对以往教材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如“引用型变量不占内存”等进行了澄清和纠正。
7) 配套的教学资源上,丰富、实用,包括实验与编程指导、学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电子教案、试卷库和课程网站等。
8) 教学的试点上,校内试用多年,几经调整,起点低,教学效果好。
4.4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7]
1) 学习指导。根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按章编排了相应具有较强启发性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为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按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三个关键期,共设置了三个单元测验。单元测验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及综合运用,目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实验指导。共有17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调试技术介绍、程序调试题、程序设计题和选做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强化其实际编程能力训练,激发其编程兴趣。
3) 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共8个专题,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二级考试模拟试卷。
5)VC++ 6.0程序调试技术,包括使用VC++ 6.0 IDE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5结语
十多年来,教研组围绕C++课程,潜心教学、研究、建设和积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发表相关教学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4部,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Visual C++程序设计》)、1部省级精品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和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取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7-2009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1项,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等5项省级以上奖励。
精品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将继续沿着自底向上的建设路径,及时总结C++教材建设的经验,认真做好特色系列教材的编写、重印、修订、再版和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教材建设的层次,不断扩大C++教材在校内、省内和国内的受益面。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刘维富,王春明,等. 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8-20.
[2]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等.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97.
[3] 顾晖,刘维富,管致锦,等.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102-104.
[4] 陈建平,刘维富,葛建芳. C++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5] 刘维富,葛建芳. 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6] 刘维富,陈建平,葛建芳,等.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
[7] 刘维富,丁卫平,沈学华,等.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
C++ Programming Course Research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LIU Wei-fu, CHEN Jian-ping, WANG Chun-ming, GE Jian-fang, QIU Jian-lin, GU Hui
军医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无疑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面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和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进入“十二五”后,随着新老交替,不少青年教师将逐步走上讲台,如何巩固“迎评创优”成果,继续保持教学优势,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值得探讨和关注的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青年教师要主动作为
就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而且常年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任务。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获得资格认证后,已走上讲台开始承担课堂教学(临床专业课)。青年教师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才群体,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尚能较好适应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均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训练,对教育规律和原则、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等知识相对馈乏。又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还缺乏教学经验,因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能力(1),是课程标准理解能力,运用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授知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调控教学活动能力,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成和应用。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勤奋钻研和学习,并勇于实践,才能驾轻就熟。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为临床教学的骨干力量说明,只要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主动作为,力行师德,就能够脱颖而出。
(二)增强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青年教师一般存在着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行政导向,其实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青年教师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时切不可有所偏颇。医疗、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在今天,青年教师更应正确地处理好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协调发展。只有强化教学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按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共同提高。
(三)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扩大知识面
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经过培训走上了讲台,在授课时明显地表现出专业知识面的不足和教学技巧的缺陷,看屏幕较多,不能脱离教材,不会旁征博引,延伸知识面,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典型临床病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语言表达平淡无味,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说明知识的匮乏,是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2)。
作为临床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是事业发展和教学的基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能力。如果说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那么人文知识则是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类文章、书籍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青年教师唯有博览群书,才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拓展知识面,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3)。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年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单位有计划地送出培训外,主要还是在岗培训为主,一般从旁听→带见习→实习→小班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确定上理论课前,须获得资格认定,经过试讲合格后方可登上讲台。因此,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培养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和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为学生讲解临床知识与技能,主动为学生讲授临床专题等,为日后登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我们看到,教学基本功往往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最薄弱环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基本功”的含义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的范畴较为宽泛,但作为青年教师还是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要讲好一堂理论课,离不开课前较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源于对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钻研教材和驾驭教材。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归纳、取舍,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要认真思考如何导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突破难点内容,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板书,在什么情况下和学生互动,双语教学的比例,如何把握好教学时间,如何做好课堂小结,如何布置复习思考题等,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2.认真撰写教案
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教材、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具体计划,集中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师应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系统地体现出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掌握(应用)的知识节点,重点和难点内容清晰明了,整个教学内容即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又层次分明。如外科疾病,采取以器官系统知识点为引导,以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解剖学考虑,是何系统、何脏器发生病变;从病因学考虑,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或由其他原因造成;从形态学考虑,根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组织或器官有何形态改变;从病理学考虑,组织或器官有何病理改变;从病理生理学考虑,病变器官有何功能改变;会出现什么症状、体征;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原则。这样使知识系统化,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因此,只有认真撰写教案,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更好地驾驭课堂。青年教师撰写教案尤其要克服拷贝教材,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无体现,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小结和复习思考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3.学习、掌握和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随着电教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功。因此,青年教师应学习电教理论,积极参加电教培训,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水平,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其它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有规范性要求的,切忌随心所欲,粗制滥造。
4.板书
随着课堂电教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板书的作用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完全依赖多媒体,对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板书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板书可有可无。课堂教学不是学术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缺乏板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也是不完美的课堂教学。正如现代化的医疗诊断仪器不断更新问世,但始终不能替代医生的问诊、查体(视、触、叩、听)和听诊器一样。因此,板书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对授课内容有重点地、系统地在黑板上展现出来的艺术(4)。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以语言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协调配合应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作为教师,应当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是力求准确严谨,规范地应用医学术语来揭示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有理有据,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把握好语言节奏,抑扬顿挫,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流畅生动的语言,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注重语言口才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杜绝语言表达不连贯,言不达词意,不规范用语用词,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等问题。
(六)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通常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青年教师总是能够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学习,吸纳和借鉴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思考感悟,无疑对自己在学习和借鉴中提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认识和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强调的是,青年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强教学科研意识,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促进教研相长,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