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1.课程体系突出“综合化、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实际,强调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综合与整体性眼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2.科学的、立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要让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取得成效,必须是系统和科学的。一方面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时俱进,做好教材建设;其次,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补充设计性实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掌握原理”为准则,贯穿“加强实践、提高兴趣、培养技能、积极创新”的理念。
3.注重专业基础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体系内课程建设应尽量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
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电子信息类四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三本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突出“综合化、应用性”,将Matlab与《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Multisim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辅助分析电路问题让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易懂,是化解教学窘境的有效手段。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来绘制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突出重点的同时又解析了难点。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对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于应用性本科院校,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还有更长远的意义。通过软件仿真,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熟练,并进一步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缩短了传统课程与相关实用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距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2.优化整合,统一部署体系内课程建设不能孤立单干、各自为政;应减少课程群中课程间的人为隔断,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在教材建设上,削枝强干,注重基本理论和知识性,合理定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弱化复杂推导和深度计算,突出概念和原理,强调其在实际工程电路中的分析与运用;注重揭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力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营造工程环境,加强集中实践课程建设;以综合性实验为载体,实行跨课程的基础理论应用训练的和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深入理解,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转贴于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4-36.
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很严的课程,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以此来适应相关岗位技能和创造性的需要,培养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院校的任务。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服务于社会为主导宗旨,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合二为一,融为一个整体,运用创新的培训方式培训学生,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着重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充分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高度强化。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当前形势,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加强,使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学习关于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设定一些验证性实验,关于什么原理,学生很少做出分析。一些设计性的实验,也是教师做出设计,学生用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式上主要包括实验课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方面。
(1)实验课教学方面:增加实验课教学的比重,把每门课程的实验分为四个方面:由单一验证性的实验变为复杂的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的比较复杂的设计性实验;学生独自选题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学生操作能力的操作性实验。这四个层次的实验的内容由浅至深,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性实验着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设计性实验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着重于使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的内容,掌握多个重点和知识点;操作性实验着重于使学生加强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四个层次的实验,学生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完成实验,做出优秀合格的作品。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动自发的学习,牢记理论知识并做到自主创新。课程设计任务要有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有充分的创造机会。教师要多为引导,在授课过程中,不时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思考并进行讨论,每组在统一后开始实施操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中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之上的设计方法。它具有图形直观、仿真度高、准确性高等优点。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它运用到理论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弥补了传统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有效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使学生接触到现代工程技术,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设计,运用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工程实践技术与基本理论的相互结合,数字解析方法与计算机辅助方法的相互结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四、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改革
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践制作,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些电子产品电路的原理图,对学生的要求标准提高,学生可以自主选题,看懂电路原理图之后,选择一个课题并给出其基本的设计原理,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设计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自己亲手设计掌握了制作步骤和方法,提高了实战技能。还可以在校内建立电子科技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进行技术创作,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积极的参加全国、全省的电子设计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设想,在实际运用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是需要长期改革和实践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全. 徐建霖.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68-70
[2]别其璋. 王向乔.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5):516-518
[3]王汝言.电子设计类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2007;10:28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1-60-02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s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Xu Huiyan, Gao Jinding, Wu Shuyu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running status of electronic specialtiesin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a new pattern of "3+1 application" excellence electronics engineer personnel is developedwith industry experts together. Three monthsjob skills training in the seventh semester are set up creatively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They are useful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Key words: new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practice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巨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高校都开办了这类专业。据统计,1999-2006年高校扩招人数已翻了一番多,其中超过50%的扩招名额集中在电子信息类专业[1-2]。然而教学资源的建设却远远滞后于扩招的步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是每个高校都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起点低、底子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形势不容乐观。新建本科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如何正确定位,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后发赶超,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3-5]。
1 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从2005年升格为本科高校至今,以“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指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理工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子信息类本科四个专业,每年招收规模在300-400人之间。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⑴ 生源整体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历年录取分数大部分都在二本控制线附近,其中有1/3左右的生源来自职高对口升学,2/3的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如何对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⑵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但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研发工程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便是重点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学生比例也是很低的。如何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是个重要问题。
⑶ 按照一般学校的做法,在第七学期安排理论教学。但第七学期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等各种原因,到课率比较低,如何在满足考研学生需求并提高考研上线率的同时,又提高其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值得研究。
这些问题是困扰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我们结合我校办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教学方法
2.1 设置校内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提出并实践了“卓越电子工程师”“3+1”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四年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其中第七学期前10周进行校内岗位技能实训,后10周赴企业顶岗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岗位技能环节的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潜质,从“技术研发型人才”、“技术管理型人才”、“研究创新型人才”三个大方向进行选修,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分类培养,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第七学期到课率低等问题。目前技术研发型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涵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IC设计师等电子信息技术类岗位模块。与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创博龙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一起,完成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即已具备了约一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
岗位
技能
实训
教学
环节
][技术研发
型人才][技术管理
型人才][研究创新
型人才][单片机应用系统工程师
嵌入式系统工程师
PCB设计与工艺工程师
FPGA开发工程师
IC设计工程师][电子商务师
市场营销
企业管理][考研辅导模块]
图1 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2.2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成立了由合作企业知名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体系的设计、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其中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授课。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PCB课程设计、岗位技能培训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合作企业完成或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可以说,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逐步形成了“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学生教学进企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2.3 “教、学、做”一体化,大比重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类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习要求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地了解各种复杂抽象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电子信息类专业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安排在实验室授课,以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体验教学为主,采用边教边练的形式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方案中每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为2至3周,四年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不低于40周。同时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
2.4 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在完善基本实践教学主体的同时,探索实践了“企业定制”和美国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国际联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大学生电子制作及竞赛基地实践基地,成立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电子通信俱乐部”等兴趣小组;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实验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举办科技文化节和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等不同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采取教师与工程师联合指导的新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电工与电子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近年来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37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从2010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至今,累计有55位学生被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4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本文提出了设置岗位技能实训环节、深度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式教学等措施,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如何结合各个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合理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岗位技能实训环节,以及如何将校企合作机制制度化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秋华,章坚武,王玉娜.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
理科教育,2008.77(1):64-66
[2] 曾旭日,孙克辉.培养理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理科
教育,2006.1:97-99
[3] 邬书跃,高金定,李晋等.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与产业教育,2012.5:48-50
[4] 高金定,邬书跃,孙彦斌等.EDA技术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