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老人消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和老龄化速度快速提高,社会在养老保障、老人福利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①为12.72%,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95%,名列全国第4,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达到17.83%,高出城市6.16%。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农村和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农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医疗消费和就医状况的分析,顾大男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龄老人患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的状况,结果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例略高于城镇[1];任远初步探索了老龄消费市场的特征,提出老龄人口由于生理衰老形成了以“护理服务”、“护理商品”和“护理设施”消费为主的老衰老龄市场[2]。然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仍主要集中于对城市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3-5],缺乏对江苏省这一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分析,对江苏省老年人医疗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仅见于黄润龙等,他们对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龄老人的婚姻、家庭、性格和精神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健康状态等问题[6]。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构建两部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就诊决策与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应对农村老龄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11月对江苏省北部5市(每市各选择一县: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农村居民(包括年轻人样本和老年人样本)健康状况及医疗消费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消费情况、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等。调查实行面对面询问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样本兼顾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和居民年龄结构等,最后获得985个农村居民有效样本,其中,18~59岁的年轻人样本为803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为182个。本文采用了老年人样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1.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年轻人更差,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来源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改善或保持,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表1),农村老年人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比例最多,约占总样本的38%,自我评价差和良好的比例相当,自我评价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比例最少,仅占8.24%。老年人样本和年轻人样本相比,年轻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老年人低18.4%,而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均明显比老年人的高。从有无慢性病指标来看,老年人样本有慢性病的比例占40.11%,远远高于年轻人,而且,老人所患慢性病病种主要是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
2.老年人患病的概率高,但因经济困难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也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86.26%的老年人生过病,但在患病的样本中,只有87.90%的老年人前往诊所或医院就诊,有12.1%的样本应就诊未就诊;在就诊的样本中,看门诊的比例占到85.51%,住院的比例占14.49%。然而,年轻人患病的概率略低于老年人,进一步分析显示,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的原因大多是经济困难,占各种原因的57.14%。
3.老年人医疗支出较高,但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
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支出均值为1361.66元,高出年轻人403.15元。然而,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819.4元,比年轻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603.63元。这说明,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他们会将更多的钱用于看病就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发生衰退,患病的概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要,但由于老年阶段收入较低,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老年人群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应就诊未就诊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老年人口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消费特征以及医疗产品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和家庭特征
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均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生理因素决定,也可能是男性在年轻的时候对身体的折旧更大;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年龄程度不同,对医疗服务的消费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对医疗消费有潜在的影响,越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越有预防和就诊的意识,他们生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具备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相对减少了他们患病后的医疗服务支出;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医疗消费;另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人数也是医疗服务消费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人数多的家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更多,有利于老年人优良健康状态的保持,减少医疗消费。
2.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老年人医疗消费这一购买行为来源于对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功能在于延长寿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是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首先感知到的健康问题决定他是否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变量反映老年人对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医疗服务的感知。健康状况差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平时可能会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注重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慢性病患者会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强度,所患疾病不严重时,老年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就诊,当感知到疾病越严重时,他们就诊的可能性越高。
3.经济因素
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变量还包括经济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和是否参加合作医疗等。收入增加意味着支付能力提高,这将促进居民医疗服务消费。大量研究表明,医疗产品是一种正常商品,医疗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因此,要获得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的相关信息,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老年医疗保险是一种疾病经济风险分摊的形式,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征间接地降低了老年人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4.生活方式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8项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少、高热量和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和破坏生物节律。吸烟会导致癌症、冠心病、肺病等疾病,目前,烟草的使用是世界死亡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过度饮酒对人体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最大,导致肝病、心脑血管疾病。
5.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方便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是否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医疗支出来测度的医疗消费,其内涵不仅包括数量,也暗含了质量,因此,考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应加入医疗服务质量因素。治疗效果或许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但难以量化,较直观的测评方法是老年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四、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两部模型法,采用是否就诊和医疗支出两个指标考察老年人的医疗消费行为,其依据主要在于医疗支出有别于其他一些变量具有特殊的分布特征。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支出为零,然而,这部分零医疗支出是实际支出而并非潜在支出,因此,不能选用类似工资方程的Heckman两阶段法;第二,非零医疗支出高度有偏,这反映了如果采用线性回归将导致模型残差也不服从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均值为1361.66元,标准差为4135.935,偏度系数为6.5332,峰度系数为49.6532,这说明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也呈非正态分布。由兰德实验室提供的两部模型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它将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就诊概率模型,分析是否就诊的决策行为,公式(1)中Ii表示第i个人就诊的概率,当Ii>0时,医疗支出为正,Xi为第i个个体的特征变量。第二个阶段为医疗支出模型,分析医疗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公式(2)中MEDi为第i个人的医疗支出,第二阶段的方程只有在第i个人就诊的条件下才成立[7]。
Ⅰ:Ii=Xi+βlE1i,E1i~N(0,1)(1)
Ⅱ:1nMEDi=Xiβ2+ε2i,ε2i~N(0,σ2)(2)
模型的第二阶段将医疗支出取对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支出的非正态分布。对本调查老年人医疗支出取对数后进行正态性检验,偏度系数为0.022,峰度系数为2.37,卡方值为3.93,相伴概率p值为0.1404,这说明取对数后的医疗支出已服从正态分布。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部模型和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就诊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就诊概率模型为probit模型,因变量设定为是否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是=1,否=0);医疗支出模型为对数线性模型,因变量为医疗支出的对数。
首先看就诊概率模型,模型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女性就诊的概率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都患病的情况下,女性更注意对疾病风险的规避而寻求医疗消费。变量“受教育年限”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更差,更容易生病就诊。家庭人数与就诊概率呈负相关,这说明家庭规模越大,可以降低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人数多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生病后得到子女的照顾也充分,因而同等情况下比家庭人数少的老年人就诊的可能性更小。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通过计算弹性值,老年人就诊概率的收入弹性为0.033,说明当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就诊概率提高0.033%。“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也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报销,这相当于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价格,因而能促进老年人就诊的概率。本文将全部样本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没生病、轻微、一般和严重,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患疾病越严重,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越高。另外,变量“年龄”、“单身”、“医疗服务价格”、“健康状况”、“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交通时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医疗支出模型也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布罗施—帕甘(Breusch-Pagan)检验结果为卡方值0.10,相伴概率为0.7473,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值为1.99,最大值为4.72,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总的来说,“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与医疗支出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医疗产品或服务上的支出越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疗支出越高;所患疾病越严重,医疗支出越多;医疗服务质量越高,医疗支出也越高。其他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从符号上看,男性的医疗支出比女性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支出越高;单身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中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越低;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家庭中老年人医疗支出越低,可能的解释是收入增加带来的健康效应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优良,因而医疗支出更低,这在封进等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8],她将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因而医疗支出水平更高,二是间接效应(健康效应),即通常收入较低的人健康状况较差,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医疗支出较高。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本次调查中,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作用表现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支出较低。医疗服务价格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价格弹性为-0.2094,表明当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时,会促进老年人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支出增加。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这是因为虽然合作医疗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但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消费而导致医疗支出较高。另外,吸烟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低,饮酒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老年人到服务态度较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其医疗支出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地区之一,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因此,研究江苏省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医疗消费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因经济困难应诊而未诊的可能性也较年轻人更高,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本文认为,对于社会来讲,老年人问题的本质不是人口老龄化本身,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人福利等制度的挑战。
第二,一般来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如果我们能为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家庭式集体生活的福利院,使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社会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减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对老年人救助的供养方式一般分为家庭供养和集体供养,本文的结论为集体供养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第三,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老年人更倾向于规避疾病风险,导致就诊概率增加,但由于收入带来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而导致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具有更低的医疗支出。因此,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社会医疗卫生费用。
第四,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可以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使经济困难应就诊而不能就诊的老年人能进入医疗市场就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治疗。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就是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给予居民补贴,促进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利用。
第五,实证分析也表明,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验证了医疗支出本身已包含医疗服务质量这一要素,为我们以后研究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就医及时性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2(3):54-60.
[2]任远.老龄消费市场初探[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3):46-49.
[3]孙明艳,刘纯艳.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医疗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30-32.
[4]赵君兰,王小平,王静.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就医方式调查报告[J].河北医药,2003(7):531-532.
[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17-120.
西单灵境胡同一处十几平米的空间里密密麻麻摆着近30张椅子。每把椅子上,都端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房间一面的长桌上,一字排开6台好像电脑主机的仪器。每台仪器都连着几个导线,一直通向老人身下的椅子。据工作人员介绍,体验店中展示的产品叫做“高电位治疗仪”,生产厂家为“康喜科技”,属于医疗器械范畴。
对于治疗仪的作用,宣传语听起来更加神奇:“它运用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电场轻柔地包裹住全身,人体在电场的包裹下会通过皮肤吸收电子,电子传递到神经,最终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和内分泌系统,这样一来,身体内的电子得到增强,血液内的钙离子变得活跃,血液就能保持健康的弱碱性,同时还能活化细胞、净化血液,强化自愈力,有效地延缓老化。”
“因为是免费的,这里平时总是满座,有时早上还要排队。”康喜体验店附近的店家表示,每天都有老人成群结队来这里进行体验,多数人都是常客。每周一至周六均举办体验活动,每天约7小时,以每30分钟一批、每批30人计算,每天将有超过400人次接受高电位治疗仪的“治疗”。
工作人员:要买给您便宜3000
虽然招牌上写着“免费体验”,不过康喜的工作人员表示,老人们体验的治疗仪是对外销售的,并且还有优惠措施,原价13800元的KX-9000型高电位治疗仪,优惠售价为10800元一台。
“如果有用我就买台在家使用;没用也无所谓,就当每天运动。”一位刚体验完治疗仪的老人表示,每天来体验店做电位治疗,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虽然坐在垫上没有明显的感觉,但做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身体很舒服,而且周围很多人都说有一定疗效。但多数老人均把“没事干来试试”和“听别人说管用”作为参与体验的主要原因。
康喜高电位治疗仪并非孤例,在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有关“电位治疗仪”的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记录共有73条,相关生产厂家数十个。在多家相关企业的网站上,均有类似“免费体验店”的内容。
康复专家:电疗需遵医嘱
高电位治疗仪真如自己的宣传材料所示那么神?在一份“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上,其产品适用范围远比宣传中保守:“主要适用于失眠、便秘、腰腿痛、头痛等神经功能疾病的康复理疗和日常保健。”
“高压电位治疗的治疗作用一般认为可以镇静、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什么的,可以作为神经症、疼痛、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的辅助治疗,但是,如果说延缓老化的话,这方面的论文我没见过。”在日留学的康复医学博士李先生表示,电位治疗属于物理因子治疗的一种方式,可以肯定其有一定保健治疗的作用,如降低血压等,但康喜所宣称的“净化血液”等内容,则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相关的论文论证,“这么宣传的话需要有SCI论文论证,否则就是宣传者臆断。”通常物理治疗只作为辅助治疗,电疗也不例外,其治疗都有适应症。如患者需要使用电疗,应有专业的康复医生进行指导,而非日常在家自行治疗。
工商部门:打假仍然很难
宣传疗效与实际作用有如此大的偏差,高电位治疗仪是否涉及虚假宣传?工商部门内部人士的答案是――很难说。
1.从生理、心理角度关怀老年华人的健康状况。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老龄化研究中心暨社区医学系的学者以波士顿的177名华裔老人及上海428名条件相当的中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上述两组老人的健康问题与沮丧症候的关联程度,进而得出尽管移居国外后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但与不曾移民的同龄人相比,美国老年华人的心理更为健康,而在两组老人身上,各种慢性病均与沮丧症候的累积有关等结论。研究还表明,文化因素更有可能影响中国老人对健康服务的利用(如看牙医),而同化程度(degree of accuhuration)会对美国老年华人利用同类服务产生作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社会工作学院D.w.L_Lai的Impact 0fCulture 0n Depressive Symptoms of Elderly Chinese Immigrants和Effects of Service Barriers on HealthStatus of Older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nada等文,则分别探讨了文化因素、医疗服务障碍因素等对加拿大老年华人健康的影响。
2.关注华人青少年移民适应当地社会的过程。美国旧金山大学教育学院的c.J.Yeh在Development of a Mentoring Program for Chinese Immigrant Adolescents’Cultural Adjustment一文中,以新近从中国大陆地区移民到美国的32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引入一种名为“同龄人顾问计划”(Peermentoring program)的研究模式,在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中,观察这32名高中生与由美国当地所高中的学生充任的“同龄人顾问”(Peer mentor)之间的互动情况,建议学校辅导员、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心理健康专家对移民青少年提供辅导。而在Chinese Immigrant High School Students’Cultural Interactions,Acculturation,Family Obligations,Language Use,and Social Support一文中,C.J.Yeh等学者则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流利程度,对于缓解他们适应全新环境时的焦虑情绪至关重要。此外,学校还应为移民学生提供各种论坛,让他们参与各种社交场合,以便他们与操英语的同学展开充分的交流。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家庭与儿童生态学系的D.B.Qin在Doing Well%Feeling Well:Understanding Family Dynamic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nese ImmigrantAdolescents一文中,以两组中国移民家庭为对比样本,分析“尽管亚裔美国学生的成绩普遍较高,但他们通常在心理与社交适应方面表现不佳”的原因,涉及家庭教育方法、父母期望、亲子关系等方面。
3.透过各种社会现象思考华人的相关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院主任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的The Hispanic Challenge一文,聚焦美国社会族群的融合状况,重点讨论美国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族群融入美国社会的相关问题,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华裔,如提到在非美国出生的外来族群中,墨西哥裔为数最多,约占27.6%,华裔和菲律宾裔分列第二、第三位,分别约占4.9%和4.3%,还建议所有美国人都应该掌握包括中文在内的至少一门重要外语,以利于了解一种外来文化,并方便与该文化的族群人士交流;2001年,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获第73届美国奥斯卡4项大奖后,各国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该现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K.Chan在The Global Return 0厂the Wu Xia Pian(Chinese Sword―Fighting Movie):Ang Lee’s“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一文中,讨论了该片所建构的中国意象(Image 0f China)及男女平等的可能性,认为导演李安在影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家长权威进行了冲突性解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Klein的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A DiozporicReading一文,则从海外散居者(Diaspora)的视角,分析了导演李安呈现的电影语言和美学模式,探讨了他与中国故乡、与其他散居海外的中国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此外,Xiaochun Jin和MunyiShea等学者则分别透过治安、就业等社会现象,思考了华人的相关问题。
4.重视应用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上,加拿大瑞尔森大学Lu Wang的Global Connectivity,Local Consumption,and Chinese Immigrant Experience一文,通过对多伦多华人移民消费偏好的分析,揭示了族群特征及族群文化对移民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的s.Y.Teo在Vancouver’s Newest Chinese Diaspora:Settlers or‘Immigrant Prisoners’?一文中,从海外散居者和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两个概念人手,对新近从中国移民到温哥华的技术型移民(skilled immigrants)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异国他乡语言、就业、婚姻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随后提出了“他们是移居者?还是为再次移民而暂居温哥华的‘移民囚徒’(immigrant prisoners)”的问题。在考古学方法的应用上,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的A.H.Harris在Additions to the Archaeological Fauna of the Former Chinatown Section Df ELPaso,Texas一文中,考察了美国得克萨斯州艾尔帕索(E1 Paso)一处19世纪末唐人街遗址的出土物件,并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华人葬礼习俗等问题提出了看法。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系B.L.Voss的The Archaeology 0厂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一文,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圣
何塞(San Jos6)马克大街(Market Street)唐人街的考察,对同化模型的理论和方法论提出质疑,认为历史的证据表明,该华人社区的居民并非总是生活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中。此外,F.Lau和D.L.Li等人还分别将民俗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应用于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
二、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1.对弱势群体给予持续关注。上文列举的论文中,关注华族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在相关国家生存、发展问题的占一定数量,主要从医疗卫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社会责任等方面人手,探讨帮助华族老年人维系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辅导华族青少年适应移民后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等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分析其原因及各种后果,并从社会学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角度探讨对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显著的社会价值。今后,此类研究中所折射的人文关怀精神,将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2.华族研究的触角更为细致、灵敏。当前,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相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健康到族群适应性,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将具有国际问题研究色彩的华侨、华人研究,置于国家社会稳定、族群和谐等框架内加以讨论。此外,从上文列举论文作者的姓氏看,部分作者本身即为华族的可能性很大,如B.Wu、D.w.L.Lai、C.J.Yeh、K.Chan和Xiaochun Jin等,他们大多供职于所在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而由于其华裔背景,他们也较多地以与自身族群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旨趣,进而与其他族群学者一道,共同推进所在国家华侨、华人研究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不断拓展。
3.“学科”痕迹淡化、“领域”意味增强。时至今日,国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为基调,讨论华人社会变迁、家谱个案、侨乡纽带以及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等主题的论文相对为主流,如J.C.Dorsey的Identity,Rebellion,and sociafJustice among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in Nineteenth―Century Cuba、)M.Williams的Honk Kong andthe Pearl River Delta Qiaoxiang、Wei―Wei Zhang的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Concept 0f“GreaterChina"以及Sheau―yueh J.Chao的Tracing Their Roots:Genealogical Sources,or Chinese Immigrantst0 the United States等。此外,如前所述,国外华侨、华人的研究学者还广泛应用了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方法。可见,今后国外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痕迹可能会趋于淡化,而逐渐演变为一个兼容并蓄的研究领域。
三、国外华侨、华人研究可供借鉴之处
1.秉承人文精神。当前国内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经济议题或相近的方向上,如有学者曾指出:“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下,关于华商和华人经济状况的研究最为泛滥。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几年内关于‘华商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论文及相关著作竟达数百种,造成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经济要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仅从经济视角出发,不可能圆满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问题,就华侨、华人的研究而言亦然。前文提到,近年来国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论文已越来越多地将关注重点置于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身上,致力于探讨对其提供帮助、辅导等的途径与方法,进而达成社会稳定与族群和谐,其中体现的人性关怀的价值认同值得国内学界参考。
关键词 乒乓球 俱乐部
苏州的群众体育运动开展较好,尤其以老少皆宜的乒乓球,参与人群最为广泛,各类乒乓球场馆和乒乓球训练团体几乎遍布每个社区。从娱乐、观赏、锻炼层面来说,乒乓球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素有我国“国球”之称,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本文通过对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调查研究,旨在为推动苏州市区乒乓球俱乐部产业的发展,完善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体系,促进苏州市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五家典型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以经营者、教练员、消费者、三方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围绕论文主题,就乒乓球俱乐部管理部门、经营者、消费者、教练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俱乐部在经营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2.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为三种,即管理者问卷、教练员问卷、消费者问卷。
3.统计法
通过SPSS16软件系统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一)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分析
1.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选址的分析
针对苏州市乒乓俱乐部的选址,通过对五所俱乐部选址的调查,可见其选址一般具备以下三个l件:人流量较大;停车便利;毗邻学校。
2.苏州市乒乓球俱乐部经营规模的分析
从俱乐部经营的投资份额、场地面积、配套设备来看,本文所调查的五所乒乓俱乐部经营规模为小到中型。
3.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经营性质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查的苏州市区五所俱乐部中,其经营性质主要以个人独资和集体出资两种,其中集体出资的有4所,占80%,仅1所是个人独资。
4.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经营方式
经调查显示俱乐部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会员制和青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两种。从5家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调查显示,俱乐部经营采用最多的方式是会员制,同过会员制的形式拉拢许多乒乓球爱好者,俱乐部的许多会员会建立起一些“QQ群”和“微信群”,俱乐部通过经常会在群里一些优惠活动以及举办各式各样有关乒乓球的活动。
5.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提供的服务
大部分乒乓球俱乐部都包含的服务项目有:培训;有偿的陪练;提供乒乓球器械;锻炼者进行理论讲授;提供沐浴。其中开元乒乓球俱乐部还会提供沐浴和乒乓杂志。俱乐部整体消费氛围较好,俱乐部服务人员态度好。
三、苏州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现状
通过表2显示,苏州市教练员普遍为男性,女性少数。所调查俱乐部中教练员18名,男性教练员有15名占教练员总人数83%,女性教练员共3名占教练员总人数16%。教练员年龄普遍年轻,30岁以下教练员共13占教练员总人数72%,30岁以上教练员共5名占教练员占教练员总人数27%。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授课方式:调查得知:教练员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单个指导为主以及集体性上课结合单个指导两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俱乐部教练员报酬情况存在的明显差异,教练员的收入主要与教练员自身的水平直接挂钩,收入较高的大多都是曾经从事过专业乒乓球训练的教练。
四、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现状
表6调查显示了在154名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中,男性有128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3%,女性有2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7%。
表7数据结果显示: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消费者在年龄上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调查所有消费者中12岁以下占有13%,13―18岁占有6%,19―39岁占有46%,40―59岁占有30%,60岁以上占有5%。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消费群体的学历情况:在调查的消费群体中,18岁以下的主要以小学生为主,占该群体81%。
表8调查显示,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职业只要以企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52%;其次是学生,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27%;下来是政府公务员,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16%;比例最少的是一些退休人员,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5%,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多退休老人很少有时间去锻炼,另一方面是不愿意花钱去锻炼身体,思想比较陈旧。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收入水平:据调查显示:学生进行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支出,家庭每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企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这些消费者,每月收入在6000―8000的这些人群比较多,占调查比例的84.6%,其中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只有4.4%,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调查比例的11%。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从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市乒乓球锻炼者在俱乐部进行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机有以下几点(1)强身健体,所占比重为97.0%;(2)消遣娱乐,所占比重为82.0%;(3)交际交流,所占比重为76.9%;(4)释放压力,所占比重为67.8%;(5)学习特长,所占比重为48.7%;(6)提高运动能力,所占比重为32.2%;(7)其他,所占比重为2.5%。
制约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参与乒乓球活动的因素:通过调查表明,制约苏州市消费者来俱乐部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平时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进行一些乒乓球锻炼活动;其次是所居住地与俱乐部太远,交通不方便;最后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通过表9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对俱乐部的服务质量还是表示满意,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对俱乐部服务态度表示不满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分布比较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比较繁华、消费人群比较多的地段;俱乐部的占地面积主要在400―800平方米居多,俱乐部中大多能摆放6―12张乒乓球桌,俱乐部投资量大多在18万元以下,经营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股份筹资成为俱乐部主要的形式;俱乐部经营形式主要是会员制和非会员相结合,同时俱乐部会经常举办业余比赛和建立“QQ群制”来辅助俱乐部经营;俱乐部管理层对俱乐部今后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期望,对俱乐部未来经济的收益非常有信心。
2.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主要以男青年为主,学历多为本科;在乒乓球教学工作中,大部分能被被俱乐部和消费者所认同,不断的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消费者主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退休的老人居少数;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些学历较高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有较好的锻炼意识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动机有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交际交流、缓解压力等。
4.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少部分管理者、教练员综合素质以及俱乐部的宣传和营销手段还有待提高,俱乐部的价格定位欠合理;低水平教练员的技术水平还需提高,对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不太满意。
(二)建议
1.完善政府当局对俱乐部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俱乐部相关管理体制,设立相关高效的监督管理部门,推动俱乐部经营管理体制逐步统一规范化,并且针对各项问题一一给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2.完善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有效更专业的对俱乐部进行管理,促进俱乐部向专业化、规范化、统一化发展。
3.俱乐部加强对教练员教学力能力的培养,不间断的为教练员提供有关乒乓球教学指导能力的培训。
4.俱乐部完善消费体系,按照消费者需求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完善与加强俱乐部的宣传工作,不断的增强俱乐部的有形展示,为俱乐部建立起良好的形象,使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参与到俱乐部中来。
6.在俱乐部中建立起满意度的监督体系,时时把消费者放在首位,不嗟牧私庀费的需求以及对俱乐部的满意程度,使俱乐部能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铁.对哈尔滨地区业余乒乓球健身俱乐部的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7(3):19
[2] 刘美秀.周口市区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2012年02期.
[3] 杨桂勇.郑州市经营性乒乓球俱乐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第2页.
[4] 赵晓辉.西安市乒乓球俱乐部经营性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