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检验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篇1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篇2

1.1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使专业教学出现滞后性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仪器学科广泛介入医学领域,给传统的临床学科在疾病检测和诊断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的检验技术给医学检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之而来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很容易被淘汰,如果继续使用则会加大与临床岗位之间的差距,而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知识陈旧,仪器设备老化,在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近几年虽然在专业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度没有跟上现代医疗卫生发展的更新速度。

1.2传统的“1+1+1”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市场的标准长期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1年基础课程教+1年专业课程教学+1年临床实习这种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很含糊,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过分强调循序渐进,专业技能学习开始时间较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形成一体化,加上学生基础薄弱,专业及相关技能学习时间又很短,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市场的人才要求。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即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模式,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医学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通过文献的查阅以及对高职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各高职院校虽在教学上都做过多次改革,教学计划进行过更改,课程设置进行过调整,但改革的深度仍跟不上岗位需求,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学缺乏连贯性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中课程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是前提,为专业课程服务,是打好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撑,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之间应该互应,构成粗中有细、首尾相应的统一整体,但现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块之间却缺乏这些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基础医学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缺乏过渡和融会贯通。其次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上工作任务脱节。

2.2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工作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人才培养需要,虽然使用的都是最新出版的教材,但教材从编写、出版、发行到用于教学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编写作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而大部分的教师对医学检验工作第一线的了解毕竟是间接的,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对教师的临床实践有具体要求,但短期的临床实践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的体会,而医学检验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材编写容易脱离实际,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3以学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短、学时多,三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一般总学时在3100个学时,周学时数达30左右,教学超负荷运转,学生穷于应付,效果适得其反。尤其在基础医学课程上,课时数紧张,只能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稍以讲解,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使得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前后连贯,基础医学知识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彼此脱节,更谈不上与临床的有机联系,缺乏整体灵活性。

篇3

2.医院或所在单位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根据医院提供或单位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部门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院方医务科或科教科根据各专业统筹安排提供的如传染病防治、药物耐药性情况、检验报告解读等方面的学习。另一种是由各实验室进行定期内部培训。根据《上海市临床实验室管理基本要求和内容》5.4培训与评估条款中,要求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有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计划和记录,并定期(每12个月至少1次)对学习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形式多样,如考卷形式、口头问答和实际操作等,但必须有记录。根据2013年底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对本市142家医疗机构的年终检查结果显示,因培训记录缺失、培训效果评价记录不清、没有培训制度和计划等问题导致扣分的共有29家,占检查总数的20.42%。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岗前轮转培训(分为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和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在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方面,2002年起在上海的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对大专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开设检验技师的培养。该培养项目共3年时间,主要涉及内容为要求各检验技师在其科室的亚学科间进行轮转,通过轮转培训基本掌握各科室的操作技能。该项工作随着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而逐步淡化,但该政策中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补充政策尚无。根据对规范化培训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三级综合性医院考生参加轮转培训率为100.00%,三级专科医院为90.20%,二级医院为29.70%[3]。非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了解科室各亚专业情况,对于部分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培训。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是指在科室新添设备时对操作该仪器的所有人员进行仪器操作培训,确保仪器操作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室主任培训、各专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证培训。检验科室主任培训其培训对象多为新晋升的检验科主任,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管理、相关实验室管理要求的解读、各专业的管理重点等。根据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12年的3月对新晋升检验科主任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科室主任培训的占室主任总数的27.23%。随着2012年后各地区室主任培训班的增多,这个统计数据应明显增多。各专业人员培训多指中级职称以上,需要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的学习。上岗证培训在上海地区主要是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生物安全培训项目和细胞形态学检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主要针对从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中的新手,在开展检测该项目前进行的岗前培训。

二、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方和检验人员本身。卫生行政机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2002年开展住院医师相关培训试点中,将检验技师的培训作为子项目推进,但作为该项目的参与人员,包括检验科的主任和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理解仅为在取得主管技师(中级职称)前的一个培训内容。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3]。2013年后检验技师的技能考核陆续减少,原有对检验技师的培训规定是否执行没有定论,出现了政策的脱节问题,需要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检验技师培训制度。医疗机构方对检验人员培训重视不够,觉得培训不出经济效益,不愿花钱;考虑检验人员少,外出培训耽误工作。因此,当下部分医院检验人员培训需要检验人员自己出资,而美国医学检验人员就业期间的继续教育费用多由所工作的实验室支付[4]。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基层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差,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对Ⅱ类学分给予的方式方法和取得途径,部分医院解释不够清晰,检验人员获得途径较少,内容单一,多为内、外科专业的内容,专业不对口。检验人员本身也有部分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指不过是“赚学分”,迟到早退不在少数,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训班多、质量良莠不齐近5年来,每年开设的国家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达到100项以上。2013年开设的国家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达到251项,国家缺乏对这些继续教育项目统一的评价机制,每年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名单会以电子版方式上传到网上,但是该项目是否开设、原申报项目的讲课内容是否调整、原申报项目的天数是否按计划执行、原申报项目的内容是否如实履行都是待考核的内容。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这些项目缺乏良好的评审和监督机制。

3.技能操作少,实际应用不多检验技术是以操作为主,但继续教育中开展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多。以2013年为例,以新技术挂名的检验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就有27个,其中大多以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为多,在实际工作涉及较少。而具备实验操作的继续教育项目仅8项。实际技能操作无法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操作场地和设备的缺乏。

4.远程教育少,开设内容简单2013年开设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有33项。2006年开设的8项远程继续教育项目中,“POCT相关技术培训”、“临床检验进展及质量控制”到2013年尚在开设,内容几乎没有调整。在课程设置下,愿意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选择面较少,学习流于形式。

三、进一步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如开展检验技师的执业能力考核,颁发执业证书,对一些新型项目开设上岗证等内容的要求,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虽然2012~2013年和谐医院的评价指标中有一条“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或学习交流;有职工继续教育条例;毕业后教育职工覆盖率100%,合格率100%”的要求,但这个仅涉及参与市文明单位评选的大医院。对于基层医院,政策上应提出要求,要求医院方在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时间。

2.开设个性化课程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层次多,类型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检验科人员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初级人员开设以操作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针对检验科主任开设如新晋科主任类型的培训项目;对于从事多年室主任的人员开设交流学习相关的培训项目,以开拓视野,增加交流;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应开设讨论交流形式的培训项目,共同探讨问题,更新知识。增加对检验专业的二类学分开设内容,面向基层医院,面向基本检测技术教育。总之,让不同对象均有学习内容,杜绝“买学分”的想法。

3.开放远程课程设置鼓励各种医学机构开设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通过不同课程设置,来提升远程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数量,进一步加强远程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通过学员评估结果及时更新远程医学教育的内容,确保远程医学教育项目内容的新颖和时效性。同时远程教育的内容也应适当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操作的课程,例如一些仪器的基础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视频教育完成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上机工作的参数选取,进而分析数据,汇报结果,达到培训的目标。

篇4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各医药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所院校相继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1]。而对于医学本科层次是否需要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各方面的观点不一,但是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尝试。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已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选择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篇5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Slavin,199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对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具备歌唱表演能力,能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大专院校、艺术性院校中从事歌唱表演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夕h}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夕h}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仅仅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夕刺激的被动接手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向”作用。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性,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和相关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3、注重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高级知识的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鼓励学习者同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写作学习等。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建构主义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管理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其理论核心是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传统教学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新的师生关系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积极面对建构主义所带来的学习和教学革命。

首先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声乐表演教学由于传统的原因,在教学中“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深,教师(师傅)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比非常突出,学生(徒弟)学什么,唱什么,如何唱都是听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或依附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指导学生,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学习技能,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新的学习心理模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是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既然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就落在学习者身上,而且声乐学习的进阶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如果学生缺乏管理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建构的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是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学习任务,这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每个教师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太难,程度低的学生跟不上;太易,程度高的同学吃不饱。但在以个别课教学为主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学习能力、认知程度布置不同的学习曲目,也就是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布置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个人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上进行认知拓展,并科学地掌握学习进度,逐步帮助学生发展管理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是提高声乐表演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交流”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构建”是对学习内容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中创设情境是关键的环节,成功创设情境将使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顺利实现。声乐表演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两方面的情形,一是创设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境,二是创设所学习曲目中蕴涵的情境。

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表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登上舞台演唱,却产生紧张情绪,导致演唱失败。有人把这种失败归结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赋太差,其实这其中很多是由于不能适应面对观众演唱的情境而产生紧张,这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有关,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练唱与演出情境不同,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登台演出时不能发挥歌唱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创设与实际情况(面对观众)相似的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是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课,还是一对多的小组课或综合课,都组织其他学生担任观众并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处于模拟舞台之上,面对一群专业的“观众”,对学生克服舞台的陌生感和对观众的畏惧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试想学生学习演唱具有明显新疆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杯美酒》时,如果能在一个具有新疆特色的载歌载舞的情境中,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新疆舞蹈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中作品风格的掌握和歌曲切分音特点的表现将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通过师生、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对歌曲蕴涵的情节、情境、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歌曲意义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拓展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因此声乐表演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声乐表演教学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声乐表演教学个别课是贯彻该思想的最有效形式,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声乐表演学习是一种有别于其它任何学科的学习,声乐表演学习的“乐器”是人体的器官,其发声状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状态给予有针又中比的教学指导,即必须以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练声曲和学习曲目,创设合适的情境,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帮助学生成为教师所传送信息的加工主体,慢慢形成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反思与批判能力,而不是纯粹的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又橡。

其次,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协作、会话、交互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课教学来实现。声乐表演教学小组课是指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白勺个别教学课的方式上课,对某个学生是个别上课,对全体学生是集体上课。个别学生练习时,其它学生就是观众,因此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观众量,每节课都营造出一种表演的氛围。对于接受教师指导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舞台演唱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以参与教学的进程、参加教学过程的问题讨论、吸取接受指导的学生的经验教训。小组课教学不侧吏学生锻炼了心理素质,增加了舞台经验,还能使观摩的同学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审视、思考声乐表演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小组课教学还有助于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小组课教学还可以拓展成面更广的“公开课”和“观摩课”。

篇6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篇7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为加强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中,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进入第8学期,多种形式介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学期毕业论文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7.9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的分别达到9167%、85.4观、70.83%、70.83%、81.25%、66.67%、70.83%;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知晓情况,学生于第1234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10%、12.50%、37.50%和16.70%,还有6.20%的学生到第5学年才知道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信息获取能力、统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大检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前,33.33%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62.5%学生仅偶尔开展文献检索,仅4.17%的学生经常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检索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辅导与帮助,分别占85.42%和58.33%,检索方式主要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占91.67%;认为文献检索可帮助选题、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35.4观、43.75%和79.17%。

在论文过程中,仅14.58%的学生认为能熟练翻译与文题相关的外文资料,79.17%学生认为外文翻译困难特别是较难准确表达专业含义,即使是己通过了六级测试的学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译工作。

通过专题讲座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题依据、研宄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87.50%87.50%和54.17%。

在毕业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但在论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应用错误,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表线、有效数字和单位、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21.83%、31.25%、33.33%、22.92%、20.83%有关统计指标的正确选用调查结果显示,有20.83%的学生在资料分析中不能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指标。

毕业论文过程中,87.50%的学生采用了统计软件,12.5%的学生因为原始资料的限制,仅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SPSS和Excel,虽在论文工作前,77.0极的学生己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统计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14.5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而85.4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通过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论文书写格式的学生分别占43.75%、56.25%,论文撰写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占93.75%)论文撰写的难点主要为讨论、英文文摘和结论,分别占66.67%、41.67%和27.08%。

三、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过程、自己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精力投入、影响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评价及对毕业论文工作环节的具体建议,结果显示,认为毕业论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学生分别为37.5%、5&33%、4.17%;72.9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保证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27.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评价,6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投入,35.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未投入。

通过挖掘资源、过程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逐年提高,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论文优良率分别为85%、87%、94%,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丝毫不能忽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别占81.25%、77.08%、75.00%、70.83%、50.00%。

亲历毕业论文工作后,学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40%学生建议应于第9学期开始布置这项工作;关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54.17%的学生认为3-4学年学习较合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网速慢、图书馆数据库不全和学生文献检索方法的欠缺,影响了文献检索的质量,建议今后信息获取条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改善还有何建议?”的开放式问卷中,不少学生提出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论文前期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指导老师、增加工作经费、严格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四、结语

篇9

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诸要素之中,具有统摄作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培养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口腔临床医师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与学术学位不同,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及技术创新,能独立处理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或疑难病症。

(二)入学形式。入学形式指结合培养目标和对象,为达到培养要求制定的入学资格、方式、途径等基本条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期多面向在职工作人员,2009年招生政策改革后可通过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应届本科生,但对于往届生要求具有口腔医学医师资格证书,在招生条件上限制了部分往届优秀本科生报考。

(三)培养方式。培养方式指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对象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或形式。培养方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为组织性的要素。因此,根据不同培养类型,为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涵盖了培养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口腔医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生按培养方案完成相应学年学习,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在教学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采取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指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为依据,监控培养过程,检验培养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除中期考核、资格考试等制度外,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学术学位论文不同,专业学位论文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强调临床实用性研究,需体现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将现有口腔医学理论和规律运用于临床实践,分析与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以是临床专题研究、典型案例报告、临床问题分析或发明等。

三、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部分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之相比,我国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方面尚存在不足。[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质量是健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借鉴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部分发达国家已具备较为系统、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与评价的地位、规程、准则等尚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微弱。[5]故应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结合既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和相关机制,结束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状况,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篇10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篇11

1我校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及学习要求现况

对新疆医科大学刚入学的42名统招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及学习目的调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1]。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0.5%通过国家英语4级考试,59.5%通过了大学英语6级考试(少数民族研究生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医学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词汇方面:54.8%的学生掌握常用医学英语词汇,40.5%学生掌握简单医学英语词汇;阅读方面:37.6%学生可以大部分理解英文文献意思,59.5%学生认为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有很大的困难,必须通过字典或者Google等工具进行帮助翻译;听力方面:71.4%学生在外籍患者交代病情时可基本理解症状描述及治疗要求,26.2%学生可以听基本听懂专业讲座;口语方面:42.9%可以简单讲解与外籍患者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23.8%可详细讲解病因及治疗方案;写作方面:21.4%学生可独立完成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31.0%可以书写简单门诊病历;原版英文教材方面:57.1%学生具备口腔医学专业英语字典等工具书,仅有31.0%具备国内出版的口腔专业的英文教材,11.9%学生具备国外出版的原版的英文教材。学习目的:71.4%要求顺利查找专业文献,59.5%要求与外籍患者流利沟通,19.0%希望出国深造;95.2%学生认为自己的医学英语水平较低;92.8%学生希望开展医学英语的学习培养。调查内容显示大多数的研究生希望大量开展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通过对研究生7项内容的调查分析得出,我校研究生医学英语水平较低,大部分研究生不具备学习原版的口腔医学英语教材的能力,普遍认为自己的医学英语水平较低,并普遍希望医学英语学习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对待口腔医学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医学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缺乏口腔专业英语教材、缺乏医学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等[3]。这些原因造成研究生在阅读英文文献、英文论文写作、英语专业讲座方面带来较大的困难。我校所有的口腔硕士研究生90.5%通过了国家英语4级考试,59.5%通过了大学英语6级考试,说明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语基础水平较高。但是研究生培养阶段在掌握了公共英语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的基础上重复公共英语的学习,不仅花费时间而且消耗人力及物力,并没有开展研究生的医学英语的培养。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未单独设置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2]。现在对口腔硕士研究生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的培养提出几点对策及建议。

2对策及建议

口腔硕士研究生经过至多一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就进入临床或科研阶段,忙于临床工作或试验的设计、操作等,不能有固定的时间集中地点学习医学英语,缺乏组织性及系统性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但是可以针对口腔每个亚专业进行分组学习,如:颌面外科的研究生在病区宣教室进行学习、口腔门诊部研究生可组织在门诊科室办公室学习等。组织研究生集体学习不仅可以合理规划研究生的工作时间,并能提高医学英语的水平。现对于医学英语学的听、说、读、写四方面提出建议。

2.1注重口腔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各科室的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工作业余时间进行每周一次学习英文文献,并标注出重要的口腔专业英语词汇,每人用英语对4-5个专业英语词汇进行解释,并用其造句,然后共同讨论并提出意见。对于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前缀或后缀的专业词汇进行总结,加强其联系方法,找到学习方法及技巧。比如前牙(anteri-or)、前磨牙(premolar)与磨牙(molara)具有相似之处,而且口腔专业里面前牙、前磨牙、磨牙是对于牙齿在位于牙弓上的分类,将三个单词并列进行学习、同时记忆,就能很好的记住其拼写及读音、汉语意思。在每次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后,归纳总结出重要的词汇,在下次的学习前进行小测验,督促研究生业余时间复习专业词汇。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及测验会增加专业词汇量,为医学英语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2.2加强口腔专业原版英文文献的阅读及翻译每个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口腔医学专业英语字典等基本的工具书,利于查阅医学词汇的意思。然而由于原版医学英语教材的缺少,不能有效地连续性的学习。但是可以用口腔专业原版文献代替原版的医学英语书籍。要求研究生利用电子图书馆数资源、数据库查找并下载关于国外新技术或试验方面新进展的英文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在每次的英语学习中学习并翻译这篇英文文献。学习过程中朗读并翻译英文文献,集体讨论翻译正确与否,可以提出不同汉语翻译等。可以鼓励研究生购买经典的口腔医学专业教材进行学习,如FundamentalsofFixedProsthodon-tics,ClinicalRemovablePartialProsthodontics,FundamentalsofOperativeDentistry等。在业余时间对这些教材进行阅读及交流意见。

2.3制作医学专业英语PPT进行交流研究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也就是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或者讲解。这种形式的应用有着内容丰富,响应速度快,具有科学性等特点,它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形象化。通过视听并用的手法,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而且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的同时还能提高大家计算机能力的应用能力可以熟练的应用PPT等多媒体的应用。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还可让每小组选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并在一起进行汇报比赛,并邀请专家进行评比。参赛者回答、解释专家或研究生可以提出问题。这可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增加了趣味性。

2.4进行英语查房及讨论病情颌面外科的研究生可在对自己病人的病情记录和治疗计划确定后,以英语形式向上级医师进行汇报,上级医师查房后英语交代医嘱。这样可以促进研究生与上级医师之间的英语交流,加强医学英语口语的练习。这种形式可以督促学生预习英语查房的内容,查找相关的医学英语词汇,大概学习各个病种的医学英语词汇。无病房专业的研究生可选取一周内典型复杂病例,组织研究生在一起进行讲解及讨论。收集该病例患者的病史、口内像、相关的检查后,让该病人的初诊医师进行用医学英语进行病史汇报、描述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等,然后研究生之间相互讨论并提出问题等。以上两种形式的医学英语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医学英语学习方面可以促进口语练习和积累专业词汇,在专业方面也可学习各种病种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篇12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

二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第一,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第一,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

(2)宣传动员,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动员学生参与,最后选定试点班级。

(3)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

3启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达到“以考促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第一,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第二,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第三,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①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建议主观题≥60%,客观题≤40%。

②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1型题,为A1、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认证学习,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