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典园林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水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必然会以绘画的理论和技法来指导园林设计,以营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山水意境,这就不仅会使画论直接成为造园理论,还会使山水画与园林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上相互影响。自古以来,山水画家参与创作设计的园林不计其数。
(一)立意
“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意在笔先”说的就是立意的重要性。立意是指画家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后而获得的主题思想。立意既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影响作品意境和品格高低的重要因素。立意既是创作的起点,也是创作的终点。山水画不是画家对客观自然的直接模仿,而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创作出来的既有生命又有美感的作品。园林设计也是如此,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和规划思想,即立意。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要有好的立意,还要相形度势,扬长避短,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在这样的立意组织下设计出来的园林才是不着痕迹、浑然统一的。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积水洼地,由于地势较低,因而在设计时仿效太湖的水乡景色,以水为中心,以赏荷为主,所有建筑依水而建,将景秀华盛的神韵与独特的地理条件相结合,既突出了荷风送香气的意境,又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思想。
(二)构图
虽说山水画构图与园林布局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但由于二者都是一种理想的图景创造,都是一种于天地之外的灵奇,人们在游览园林时看到的仍是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因而人们常以山水画中的图景来设计古典园林,而山水画中的构图手法自然也成为园林设计的重要方法。经营位置是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章法构图术语,在六法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形象安排都要受经营位置的统辖。经营位置,也称置陈布势、章法布局,是指在绘画前要对画面构图进行仔细的揣摩,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理出脉络、分清主次,这既是绘画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山水画构图手法在园林的山石配置、建筑安排上有着很好的体现。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不仅要塑造出花样繁多的风景,还要体现变化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才能营造出优美而自然、多样而统一的艺术效果。山水画构图与园林空间布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画构图中的许多原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同样适用。如山水画在布局上讲究主次分明,以桥梁、屋宇等来衬托和点缀山水,山水画中背山临水、水中设岛等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观。这种环境观在古典园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古典园林中景物众多、高低错落有致、主从关系明确,从布局上来看,全园的重心是主要部分,次要部分既具有独立性,又从属于主要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如苏州园林中以水为中心,山水参差起落、花木点缀、建筑疏密相间,一步一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当然,山水画构图与园林布局设计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别的:山水画中的景物主要通过画面位置来体现,因而表现在画面上的景物既具有画境空间布局的含义,又具有画面构图布局的含义,体现的是一种二维空间。在园林设计中,游人观赏到的是一个三维园林空间画面,随着游人的移动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物。
(三)元素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石为骨”“水为血脉”“寺观、村落为装点”,山水、树木、花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用的绘画元素,这些绘画元素也是构以成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传统山水画画家非常重视对山石的选用,如郭熙曾这样描写四季山石:春山艳、夏山翠、秋山净、冬山淡。山石的选用在园林造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来传达借物传情、营造理想的山水意境。此外,园林景物与建筑在空间中的相互融合,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山水、花木、建筑之间相互穿插、彼此协调,既实现了可游可观的目的,也达到了物我同一、心物相照的艺术境界。
(四)意境
意境是中国所有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范畴。好的山水画不是自然山水景物的简单描绘,而是“境生于象外”,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是在有限的物象之外表现无限的意象。我国古代画家提出的“以形写神”“不求形似求神韵”“画意不画形”等都是意境思想的具体化。“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园林设计中的意境是对山水画意境追求的延伸。在园林设计中,意境是指以山水、花木和建筑营造一种精神环境,以有形有色有声音的景物塑造来创造一种无限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感悟环境。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园林设计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而具有了浓郁的情感色彩。文人造园如作文,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堆石凿水、栽花种树,以展示风景的形式抒发真挚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在中国山水画中,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个性,如兰花象征着淡泊明志、梅花象征着坚强不屈、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等。在我国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也常常以这些植物来体现主人的个性、寓意造园者的气节,如扬州个园的主人以“无个不成竹之意”来寓意其气节的高尚和品格的清逸;柳宗元以“愚溪”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标榜自己孤傲不群的志向。中国山水画常以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中国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和再现无限的自然之美,就需要借助于山水画中的写意手法。“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中国园林表达意境的独特方式,江南许多私家园林在设计时常使用假山、漏窗等阻隔视线,看似普通的景色,几经周折才能看到全貌,带给人深邃的联想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园林景色的意境倍增,意蕴更加含蓄深远。
透视是处理空间景物的方法,会对所描绘的对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构图设计中,对景物的观察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散点透视法则,这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则。散点透视法则没有固定的焦点,是根据对象高度、深度或者远近变化,从观察者的感受和观察方向的变化进行选择刻画。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方法是把不同的时空间景物融合到一个画面中,画家的创作有很强的主观性。如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卷》由十二幅山水图合成一幅,表现了“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的画理;梅清的《山水十条屏》也是此意。散点透视的构图设计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景观元素的组织、四时造景季相变化的运用有重要的价值。
(二)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透视法则与构图
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著作中,总结提出了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理论,比欧洲的成角透视学要早很多年,但两种理论有很大的区别。画家们为了集中表现大自然的本质特征,反映空间无限延伸关系,摒弃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成角透视理论,采用视点运动的画法,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园林景观设计强调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其设计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因为园林一般由多个观赏层面和角度不同的景区或者景点构成,作为园林设计师,要把这些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安排好,展现最佳的观赏面和角度,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园林中的某一景点,当人们停留下来感受景色与空间时,与静态构图的绘画形式是基本相同的;而当行走观赏时,则形成了运动延伸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无限的自然之美,这与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构图形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山水画的构图设计有开始和结束的处理方法,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园林的经营布局与此相同,也有起始、发展、、结尾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能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随着行走路径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山水画的构图法则多样,宗炳提出了“远映法”,宋代郭熙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构图,一直影响至今。我国古代山水画中深远的构图形式较少,平远、高远构图则颇为常见。而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为了增加空间的纵深关系也多采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手法,比如亭台楼榭等关键景面使用隔水望山的手法,提升空间意境之美。在设置假山时,设计师也注意控制空间的位置关系,采用高远的构图形式,以产生高大的感觉。在园林空间处理上,古人讲究在同一画面或者同一个园林空间中,要有开阔视野的远景,满足极目远眺以欣赏远处美景的要求;也需要有封闭近景设计,停下脚步细心赏玩,或独处一隅孤芳自赏,满足静谧的需要。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景区中,能提高园林空间的艺术情趣。
(三)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写意表现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造园艺术都具有借助作品性质来表达和唤起人们情感共鸣和对意境空间联想的作用,主要以“写意”抒发表达为主。总的来说,写意包括抽象、概括创作手段和立意手法。中国园林对自然的态度是取其局部的景观来加以提炼升华,满足造景的需要。“一拳代石”“一勺代水”是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常用于园林设计的通用手法,也是中国园林对自然的表现中最有力的手法之一。人们在造园活动中会不自然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理念,且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山水文化思想的体现。但由于园林受所在城市环境的限制,要想搜尽奇峰融入小空间之中,就需要将自然的精粹高度概括提炼,突出特色。园林设计可以借鉴山水画写意的手法达到移天缩地的目的,置景于方圆之间,再灵活运用“借景”手法来延伸空间。在园林设计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景观,产生怎样的意境,设计者从山水画中找到了设计的源泉,形成园林立意构思。如把一块奇石象征山峰,小溪象征河流,用一片枯叶代表秋天意味。写意手法的运用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也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
二、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叠山与皴法的处理
勾、皴、点、染、擦是画山水画的五个步骤,是山水画技法的高度概括。皴法在山水画中用于表现山石结构肌理,把描绘对象作了分类,在现实、抽象、美学之间寻求折中的方法并达到平衡。与山水画的皴法相对应,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叠山理水所占空间比例较大,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结合山石画法的技法论,使得山水画和造园过程中对山石的处理表现几乎一致。除此之外,山水画中山石表现技法对园林中的置石形式也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指出,范宽的一峰居中画法,夏圭的一峰直立以近景表现,对园林中石艺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宋以后,由于写意山水画地位的逐渐提高,山水画描写山石质感的皴法逐渐统一,画山如画石,文人画家们普遍接受以山为石的思想,表现山和石的方式日趋一致,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园林中叠石为山的概念。宋代山水画家米芾提出了“瘦漏透”的品石观,树立了对山石审美艺术的标准。山水画论《画鉴》中也提出了“漏则体肥而若瘦”的论述。“瘦、漏、透、丑”的山石审美原则来源于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影响了造园叠山的选材范围,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所积累的审美理念在不同对象上的表现形式。
2.曲桥材质的新演绎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古典园林只能就地取材,石材是最主要的材质,然而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传统材质也在进步和发展。首先是石材的演变,石曲桥运用的比较广泛,现代景观中沿袭传统的使用方法,频繁的使用石材。如苏州博物馆,在主庭院上设计了一座石曲桥,桥身没有过多的装饰,曲折不多,两边设有石护栏低矮,伸手可触碰水面,加上强烈的透视感,与背景相得益彰。现代景观中出现了一些新材质,如不同色彩不同规格的花岗岩、毛石、陶土砖、马赛克等丰富多样的石材可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营造不同的图案、及肌理效果。其次是防腐木,传统木质材料受环境影响容易被腐蚀,这一缺点不利于木曲桥的传承,随着技术的发展防腐木的出现,木曲桥出现的频率增加。这种材料多用于农家乐或湿地公园,能够体现原生态效果,也符合现代绿色设计、低碳生活的理念。如山西省龙潭公园绿洲植物景区西侧的木曲桥,桥面采用方形纯木质防腐檩条,桥体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质朴野趣,引人入胜。最后是金属、钢化玻璃,具有现代感的金属、钢化玻璃也是景观设计师善于使用的材料。金属作为现代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坚固性、可塑性及耐腐蚀性,但大量金属材质的利用在抬高成本的同时欠缺美感,所以搭配其他石材、木质、玻璃等材质就弥补了这一缺陷。钢化玻璃的曲桥给人一种晶莹剔透和现代化的观感。除了以上常见的外,还有砖、竹、藤、铁等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能体现乡土风格和原生态的朴实。
3.曲桥色彩的新演绎
古典园林中曲桥的色彩通常取决于材料本身,不加修饰,如汉白玉的色彩洁白纯净、高贵雅致,青石板灰白的色彩基调质朴,木质纹样的色彩自然和谐、韵味十足等。在现代景观类型多样化、设计思潮复杂化的冲击下,为凸显主题或展示景观小品独特造型,具有突出色彩的曲桥往往被强调或被作为视觉焦点,如儿童主题公园中曲桥需色彩鲜艳夺目,体现活泼趣味;森林公园中的曲桥色彩既不能没入环境,又不能与生态环境相悖,往往会采用原木色。
4.曲桥与现代景观环境中其他造景元素的融糅
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绿色、环保”是大趋势,可以供人活动的草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密林让人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也引人入胜,我们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环境与人的互动,木栈道作为造型简洁,材质生态的一种小品形式应运而生,城市公园中将木栈道结合草坪或者生态林组织游览路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增添趣味。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中式风格景观介于古典中式与现代中式之间,它延续了古典园林中的一些景观要素并做了一定的改进,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
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兼容了一些时尚的元素。能
从景观外表上捕捉到中式景观的影子,也能从意境上感受
到中式生活的韵味。新中式是介于古典中式与现代中式之
前的风格。 由于新中式风格在传统景观基础上有较多改
进和创新,目前在别墅和公寓项目中都有应用。
1、新中式园林产生的背景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东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2、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造园思想。依次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
2.2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而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新中式景观,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的手法创作出“街-巷-院-家”的层层递进的传统空间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邻里交往空间。这样对中国传统生活模式的再现,深系中国情节,体现新中式景观对中式情感与情节的表现,达到了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3、万科第五园——典型新中式景观解析
3.1 设计风格
万科第五园是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3.2园林营造
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简洁的景墙窗框,将广阔的水景及对面的建筑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并将动态的琴声飘扬的小舟纳入其中,使人坐在园中,透过景窗欣赏美景,聆听乐曲,如临仙境。框景手法的应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4、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趋势
4.1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4.2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4.3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5、结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项目应运而生,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也初步形成了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新中式景观。
参考文献:
前言
从性质上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设计艺术,它是多种艺术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审美形式,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方面的联系。而绘画艺术和各种元素正是影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拟对绘画艺术和乡土元素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
1现代绘画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分析
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不同的多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其空间形式趋向流动性。其次,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平面布局的抽象化。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注重对称性, 不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园林景观,都追求整体对称。 很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反对对称性的园林设计,他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充满曲线,大都具有与抽象画类似的效果。最后,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将园林外在形式与园林功能结合起来。从法国印象派开始,绘画艺术不断追求新的表现方式,绘画艺术由再现客观世界向表现主观世界转变。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开始注重体现自我价值, 而园林的外在形式和园林使用功能是体现园林自我价值的两个主要方面。
2绘画艺术对园林外在形式的设计
总的来说,现代园林外在形式规律主要体现在式样统一、均衡的对称或非对称、统一的韵律和节奏等方面,而绘画艺术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产生影响。首先,是式样统一理论。要想做好园林构图工作,就必须遵循多样统一规律, 要想在尺寸不大的篇幅中描绘出多样的风景,就需要不断变化,这是绘画成功的要素,园林设计也要如此。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变化而忽视统一,园林供图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反之,如果只重视统一而忽视统一,那么园林构图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其次,是均衡的对称和非对称。古典园林比较重视对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非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 在非对称的格局中,容易产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极大的提高了现代园林的美学效果。再次,是对比的应用。对比是绘画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不同事物的对比,可以极大的提高绘画的表现效果。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很重视对比的应用。最后,是实现韵律和节奏的统一。绘画就很讲究韵律与节奏的统一,同理,现代园林设计将动与静、空间与时间结合起来,很好地实现了韵律与节奏的统一。
3绘画艺术对园林建筑空间设计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极大的受到绘画艺术中散点透视式的空间组织方式的影响。在散点透视观念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抛弃了古典园林所注重的对称结构,越来越重视不对称的空间理念,空间之间的渗透与重叠越来越密切。正是受到绘画艺术中的立体主义的影响,新的空间理念产生了,并由此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园林建筑空间越来越具有流动性, 并且园林空间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视觉透视方法和空间组织方式被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引用,由此改变了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方式,并且呈现出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不同的独具韵味的新的园林设计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4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1深度挖掘乡土元素
乡土元素存在于特定地域的人们生产、生活中,是对景观作出反应的素材。由于乡土景观种类较多,故根据其形态可将其分为 3 类,分别是实体元素、事件元素及意境元素。实体元素指的是乡土的建筑、植被、材料及工艺等;事件元素指的是乡土的民族风气、地方习俗、民间工艺等;意境元素指的是乡土所包含的地方情结、地方精神等可感知的文化意境元素。
4.2乡土元素中文化创造意境的运用
人们在对园林进行欣赏时,大多会以人格化含义、个体美为主,故许多乡土元素有了象征意义或被人格化,如竹、梅、松被称为“岁寒三友”。其中,梅代表刚直、高洁等品格,竹被称为最有气节的君子,这些都体现出了乡土元素景观的意境美。通过在园林景观中运用这些乡土元素,能够创造出意境较美的景观。
4.3 利用乡土元素形象,塑造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景观以植物举例,北方的乡土植物主要是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故常见季相分明的阔叶林景观、郁郁葱葱的针叶林景观;南方的乡土植物主要以常绿落叶植物园为主,故常见枝繁叶茂、四季常绿的景观;热带地区的乡土植物主要以棕榈为主,其叶片飘逸、树形奇特与优美,形成的是有热带特色的景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运用协调、韵律、对比等艺术原则来实现对乡土植物的搭配,以增强植物的观赏特性。
4.4 将乡土元素与设施景观进行有机结合
要想园林景观体现出良好的文化特性,不仅要靠植物本身,还要搭配其它元素,常见的如山石、建筑、园林小品等,这样才能使配景更完善。乡土元素不但有美学意义,也有文化意味。在园林的亭台楼阁种植一些乡土植物,两者实现了完美结合,既让无形的植物文化更直观,也容易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要义。
4.5 通过乡土元素实现具体艺术的呈现
大多数园林设计师的灵感都是从乡土元素中获取。在城市中对乡土元素进行加工、再现,以空间、形式及色彩等为观察点,对人们视觉审美进行关注,并通过艺术图景或大地情怀再现田园景观的美感及价值等,人们去对它进行观赏、解读及领略其文化含义,从而对园林设计的形成作出有效补充。
4.6 通过乡土元素实现抽象艺术的表达
乡土元素是最具原始性、最直观的地域印象表现形式,可通过抽象手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出来,并借助人感官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达到共鸣。以对乡土元素营造方式的研究为基础,乡土元素还包含了对乡土环境的形式、环境、符号及各种标志性场所的抽象。该类型的抽象,以艺术再现为基础,突破以往的模仿,并结合当代景观结构、功能、新材料及新技术等,使新的现代形式被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出来。
5结束语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与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不同的特点,古典园林设计讲究对称性,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则不断追求非对称性,越来越追求平面布局的抽象化;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是密闭而紧凑的,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则越来越倾向于空间的流动性;此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还越来越注重园林外在形式与园林功能的结合。正是在绘画艺术和各种不同元素的影响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在园林本质功能发生变化的现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真正实现了园林形式与园林功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1:46.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转贴于
1. 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 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绪论
置石,就是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石手法。它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现代园林,主要指从工业化国家先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园林。它是对人类生活方式极端人工化所产生后果的一种平衡或补偿,是城市土地的一种利用方式,实现了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同一[1]。
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现代的园林中,作为一种曾经是表达中国人哲学思想的造景要素,石景被大量地运用在现代造园中,依然作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对置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
2置石的作用和特点
山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之骨,也是重要的造园要素,置石组景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对于现代园林的建设,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仍然发挥着作用,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园林中叠山置石,营造山林景色,供人们观赏、游憩。置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满足了现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2.1置石的作用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首先是人文作用。置石给人抽象、飘逸的感觉。石是大自然的雕塑,是自然的精华凝缩。石既可以是稳定凝固的,又可以是灵动变幻的,所以历来被文人墨客喜爱。现存的古代事迹中很多是书法家用文字刻在石头上,在很多名山上及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
其次,置石有构图的实际作用。作为园林的一种山石要素,供人观赏;作为园林空间的障景,分隔组织空间;作为景点的铭刻石、指路石,起点睛作用;作为分水挡水石,水边驳岸,树池,花台,护坡,石桌登等,发挥实际功能作用[3]。
国内外园林设计中置石的应用,现代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可以立足于传统“自然山水观”,对优秀的传统石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在设计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诸多元素和语言,坚持民族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探寻适用于现代园林山石造景的指导模式。
2.2置石的审美特点
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之一,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小则置一二湖石,大则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唐、宋以来,中国的爱石、品石、写石之风颇为昌盛,陆放翁言道“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人们对石之喜爱的缘由。石具有传情作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虽然是一种静物,但却具有一种动势,在动态中呈现出活力,生气勃勃,能激发出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置石造景目的明确,层次丰富、有聚有散、有断有续、格局严谨、手法洗练、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散中有物,丰富了园林的景致,表现了朴实的审美效果,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3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特点分析
现代园林置石缺乏像古典园林置石那样系统化、程式化的理论基础,但现代园林置石继承了古典园林中一些优秀的叠石理论。现代园林置石的发展趋势应是: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与周边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来建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宁静的生态环境。因此,本人认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置石的运用应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下几条:
3.1形式简约化
现代园林的形式简约化表现在颜色尽可能简化,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种或两种颜色,色彩均匀精炼。并且抛弃了内在形式的连接、表现和叙述内容、视觉空间、主体与演变以及态度倾向等等,追求的是形式特征的明晰、简约、外向和单一性,作品多用几何形式,不做任何表面的修饰。与传统园林中,繁复冗杂的叠石作品相比,自然山石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形式简约,简约而不简单,恰恰却是对自然山石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的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彼得·沃克1979年设计了哈佛大学泰纳喷泉
3.2传统精神符号化
传统精神符号化即以象征意蕴的方式将传统精神用现代形式演绎出来,英语“象征”(Symbol)又译为“符号”,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韦勒克认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象征。”设计师要创造出具有语言符号意义的景观,就应该熟悉“形”与“义”的转换途径和过程[6]。美国华裔建筑艺术家林璎(Maya Lin)对于石的理解是:石头是一种永恒不老的介质,不受时间限制的,汇聚历史的,令过去与现在相连的主题[7]。谈论山,就是在谈论一种富有时光含义的东西,传统精神中的“乐山者仁,乐水者智”在林璎的作品中文化再现。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东方山水文化的特质,并将其融合入西方现代设计形式。
3.3延续历史文脉
文脉主义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切断了文脉隔离了城市文脉的延续的现状,提出修正性意见。文脉本身意味着发展,多样化的统一是文脉追求的境界,强调文脉绝非复古怀旧,而是要强调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人们对文化历史的联想和隐喻,从而传达情感,实现人与环境景观的对话。
3.4设计亲人化
人在环境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观赏者,景观不应只停留在视觉意义的表现,人们需要有机会参与其中,表达他们的感受,留下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人的亲水性特征,当小孩子用脚激起水花,投掷卵石时内心的感受自然要比静静地看着一潭深水要丰富多彩得多。他们可以在翻弄溪石的时候从一小块石头缝隙里发现自己的世界。当考虑到景观的参与性时,景观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设施,而会更加人性化。距离世茂大厦遗址不到300米的泪珠园,是曼哈顿地区首个在911恐怖袭击之 后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设计通过对石块、土壤、地形以及植栽的运用,已经对空间比例的协调,对公园进行了整体设计,在细节处体现了设计的亲人性。
4现代园林置石存在的问题
4.1置石作品注重表面而缺少内涵
布局缺少总体设计上的审美把握,显得罗列堆砌,杂乱无章,生搬硬套不考虑环境大小,置石体量不当,或局促闷塞或空旷无物,缺少神韵美。
虽然石无定形,堆叠上没有固定的一套规则,全靠造园者现场发挥,但石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依然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园林体系造景的审美原则。园林石景是对自然界真实山水再现和写意,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山川的特征,进而传达出自然山川的意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
4.2置石在技术上的细节刻画严重缺失
刻意追求形状的相似,导致置石的形象趋于媚俗,如在有些园林中刻意仿制十二生肖或寓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它给人们的不是创造性的想象,而是萎缩性的记忆,这在审美上是不可取的。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对自然形态的摹写是园林石景的主要表现手法[9]。现代人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古代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人们对自然都只会更加地向往,更加珍惜。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在不断地扼杀绿色,与人们的向往背道而驰。重视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及其石景的灵魂,也是我国园林所体现出的民族特色,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园林的园林系统。现代石景的设计仍然应该重视对自然景观精细而准确的把握,并使其融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大自然景观的原本风貌可以成为园林石景设计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石景,只能将石景的创作印象刻板化。
4.3不注重总体效果与周围景观不协调
置石在环境中过于居中,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盲目追求名石、奇石,不顾环境的要求,不能把置石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铺地等有机结合,创造多样统一的空间。
传统园林石景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将山水引入园林中,这种做法早先除了源于中国人的山水情结之外,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推动作用[10]。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引导下,中国人追求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自己的宅园中营建第二自然是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西方园林中将树木草坪修剪得规整的作法,也没有对自然的刻意改造,中国园林以及园林石景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状态中。在实际设计案例中,人们也不应该尝试刻意地改变自然环境,甚至于创造自然。正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将人置于宇宙万物之中,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5现代园林置石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5.1注重创作,深挖内涵
设计时注意把握整体感,讲究章法,顺从自然,重塑自然界的山石形象。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面比较,施工前后可用各种方法进行模型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观赏面。例如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真实的自然四季交替,生生不息,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这种生命力是自然内在精神的重要表现。
园林中通过各种造景来勾绘神奇,赋予园林以生气,藉以表达“生动”。古人崇尚“万物有灵”,石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石又被称为“云根”,有灵性而又连接着天地,也成为了表现“生动”的载体[11]。
5.2注重细节,师法自然
尊重文化、艺术、历史,把握置石的目的,功能、风格和主题思想,使置石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建造有“灵魂”的置石作品。不必刻意去追求外形的雷同,意态神韵更能吸引人们的眼光。
苏州博物馆最主要的一处石景位于其主庭院北墙下,与博物馆主入口及大厅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在博物馆主入口处就能够通过玻璃门隐约看见。石景由于处在中轴线上,在视线上占据主要的地位,起到了主景的作用。
设计者贝聿铭选用了当地普通的石材进行加工,立置于白墙下,通过石材的高低大小组合,前后错落遮挡,在白墙的衬托下形成了延绵的意象,构成了“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传统理石手法。
5.3注重协调,有机结合
选石、布石应把握好比例尺度,要与环境相协调。例如黄帝陵入口处选用卵石符合环境大气古朴的氛围应就地取材,石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石材堆砌,生拼硬凑,那样石景不具有自然活力。真材(天然石材)、假料(GRC材料等)配合的造型设计,可以使石景达到真实石材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尤其在施工困难的转折、倒挂处,少占空间,减轻荷重,而整体效果好[12]。
现代技术,如喷泉、涌泉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使石景散发活泼、自由的艺术气息,让使用者享受水来带的乐趣,也使石景本身增加了生气。但是不能盲目沉溺于炫耀技艺,使石景陷入空洞的技术表现,失去了石景本来的魅力。
6结语
置石作为现代园林建设的组成要素之一,虽然用石材料少,篇幅不大,结构简单,对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并非易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明确置石目的、布局特点,反复推敲置石的方案,把置石与各种园林要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统一又具有独到之处的空间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艺术境界,为现代园林置石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 封云.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J].中国园林,2004,12(2):53-56.
[2] 李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 庄树渊.园林置石选石及布局的初探[J].中国园林,2007(1):82-84.
[4] 金亚征,郑智新,闫凤岐,等.邢台市城市园林绿化选择与配置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0-11812,11815.
[5] 胡祯英.城市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43-5144.
[6] 张纵.中国园林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7] 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考及作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
[8] 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J].华中建筑,2007(8):188-190.
[9] 邹初红.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探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转贴于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 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 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 Chinese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一、园林的内涵
说到园林,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会想到花花草草,绿树成荫,有鸟儿做伴,有蝴蝶飞舞,把大自然搬进人们现代生活的环境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人们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向往。园林在起初的创建之时就是人类意识中的理想王国,也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开始发生着变化,而园林的含义也开始变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园林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用途。不同国界对于园林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我们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所看到的著名的历史林园,是各种各样,风格迥异。正是由于社会的认知不一,人类对于园林的理解不一,所以“园林”这个词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
我国对于园林的定义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不少园林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如周武忠就认为园林既包括供人们休息、娱乐、观赏的人造风景空间,又包括人造建筑、自然植物风景、神庙祭坛等共同交叉结合所组成的户外空间。我国相关部门曾经在2002年颁布过《园林基本术语标准》这样一本白皮书,《标准》中这样解释园林:“在一定的地域内,应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地形、整治水系、营造建筑、栽种植物、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出有没的游憩境遇。而《大百科全书》则这样定义园林:“园林是以植物、石头、水等做了美丽设计的居住生活上的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园林就是以特定的土地为基本范围,以建筑学原理和美学原理为依据,通过花草植物、山水模型、建筑等素材的整合,建立适合人们休憩娱乐的现实生活环境。
二、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已经有650多个,其大城市有46个;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8%,这个比例预计将在2020年超过50%。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但它也是环境破坏的进程,所以城市的发展是面临着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的。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一些中东部城市开发速度比较快,但是治理却跟不上步伐,河流污染比较严重,饮用水质量不过关,水污染处理系统技术不到位;城市垃圾过多,垃圾消化能力却不足;汽车发展过快,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是越来越尖锐。有些城市积极的开发其周边,建立经济开发区,这是一个缓兵之计,目的是缓解城区的环境压力,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城市内部的环境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由于城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我们居民的居住环境依然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东部地区可谓是寸土寸金,土地可利用资源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去着手抓一抓这方面的问题,发展不能不顾环境,可持续发展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三、园林在人居环境中的作用
1.美化环境,凸显品味
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说,园林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而品味则说的是园林设计风格,有品味的园林,设计一定是别具一格。在城市居民小区中,园林已经是美化小区和城市的重要阵地。在建筑物四周,道路两旁,居民区间,配上几条小河,花草树木,假山奇石,石碑小亭,这种与现代社会不搭调的穿插,无不显示出居民小区内的品味。尤其是不同植物品种之间的搭配,形态各异,色彩鲜明,风格别致,形成四季变换的过程;各种灌乔木,草坪层叠有致,体现出小区的优雅。这样的小区建设不仅仅体现居民环境的完美,更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2.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园林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植物,植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剂,而且作用还比较显著。一些植物能够吸滞大气中的粉尘和烟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还能吸收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功效。像广玉兰、银杏树、石榴等这些都可以吸附二氧化硫;槐树、杨树有抗氟的作用;樟树、桐树有精华臭氧的功能。有的植物还能够吸收氨、铅、氯等。
植物除了净化空气之外,还是天然的气候调节员。在有阳光照射的日子里,植物可以吸收阳光,一方面用于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它们能把光能转换成热能,来蒸发根部吸收的水分,以制造养分。特别是在夏天,有园林的地方要比没有园林的地方气温要低5℃左右,在闹市区效果就更加明显,调节效果可达8℃。通常在傍晚,我们会在小区园林中的树下乘凉,道理就在于此。
3.减弱噪音
城市里人力密集,车流量频繁,各种工业噪音、商业噪音遍布在我们周围,我们的正常生活通常都会被这些噪音所影响,严重的时候睡眠和正常的谈话都会比较麻烦。小区园林就可以适时的解决这个问题。树木浓密的枝叶好象一组吸音隔墙,富有弹性的树叶当声波经过时便吸收一部分能量,而使声音减弱,所以树木对减弱噪声有明显的效果。减弱噪声的功能随树木种类、高矮、层次多少而不同。
四、居住小区园林设计
1.根据地貌特征,因地制宜
有个成语叫做“沧海桑田”,这实际上给我们一种启发,地势形貌是自然赋予的财富。在住宅小区中设计园林,就需要充分小区的地形特征,顺其自然并进行充分的设计利用。自古以来,我国的建筑设计讲究依山傍水,筑屋而居,这样的布局看上去会使人兴趣盎然。所以我们可以在居民小区里规划出山水布局的那种感觉。在居民区绿地的范围里,充分的利用空间,设置假山流水,小桥庭院,环绕着小区住宅。草地里添加石子道路,穿插其间,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现代小区住宅内虽高楼林立,但讲究园林的规划布局,也还是显得舒适流畅。
2.植物造景,体现和谐
地被植物是小区园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被植物包括各种各样的花草以及一些低矮的灌木,在具体布置的时候,对植物的选取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首先选取地被植物要以当地人居环境的地形、气候为基础。因为不同的地形气候孕育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他们对于阳光、湿度、温度和水分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有其各自的生长习性和特点,所以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创造出不同的生态系统,才能给不同种类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一个大的植物生态系统。
例如在小区内,整个生态系统的骨架就是乔木,用以灌木与之相搭配,下层是大片草坪作为依托,期间栽种各式花卉起点缀效果。植物与地形、建筑、道路、场地根据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如此植物才会为我们创造好的人居环境
3.仿造古典园林,体现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也是多样,南北方差异巨大,所以植物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正是由于我国植物南北方的差异性,所以才有了我国城市园林不同的风格特征。就地取材,是布置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忽视植物对地质、气候的适应性,摒弃本地植物,去花重金从外地引进名贵品种,相信外来植物也是很难生存的。同样,如果引进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植物,那么本地植物的生长就会被打压,从而破坏生态系统。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比较注重“小中见大”这种手法,即移步换景,景观就能层出不穷。把居民小区分成几个组团,楼座形成合围或者半合围的空间布局,每个组团分别设置小型的花园和若干个庭院景观,居民就可以享受到“均好性”。中西方园林设计各有其特点,我们也可以把中西方园林中的精华合为一体,把中国式的精巧与欧洲式的开阔融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在当今房地产事业日益红火的阶段,小区园林设计时每一个房地产商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小区的园林设计中,必须要将艺术性、生态性以及生活应用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给小区居民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这样也能够让房地产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
戴秋思.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4
王坷,夏健,杨新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与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3)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二、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科技论文,建筑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2.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科技论文,建筑小品。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科技论文,建筑小品。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小品因造型、尺度、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绿地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植物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矛盾。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灯饰,在园林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它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那将会影响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利用植物配置和灯饰的结合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将草坪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设计在低矮的灌木植物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者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另外,园林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也可以借助植物配置来处理和改变这些问题。
此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配合建筑小品使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显得更为和谐、优美。如休息亭以浓郁、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比单独放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不突兀,对于游人来说这样的休息亭也更易靠近、更具有安全感。
2.3植物配置丰富建筑小品的艺术构图
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特别是建筑小品的角隅,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柔化最为有效,宜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也可略作地形,高处增添一至几株浓荫乔木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景观。
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在道路台阶边缘可用蔓长春花、扶芳藤等地被植物;在栏杆、景墙、围墙边上可以种植像金银花、常春藤、紫藤等垂挂类的爬藤植物。
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2.4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配置更加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如指示小品(导游图、指路标牌)旁的几棵特别的树可以起到指示导游的作用;在廊架上以攀援类植物栽植,更加完善了廊架蔽荫的效果和功能。
座椅是园林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功能完善的角度来设计,座椅边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做到夏可蔽荫、冬不蔽日。所以座椅设在落叶大乔木下不仅可以带来荫凉,植物高大的树冠也可以作为赏景的“遮光罩”,使透视远景更加明快清晰,使休息者感到空间更加开阔。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