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典园林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典园林设计论文

篇1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剖析

山水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必然会以绘画的理论和技法来指导园林设计,以营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山水意境,这就不仅会使画论直接成为造园理论,还会使山水画与园林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上相互影响。自古以来,山水画家参与创作设计的园林不计其数。

(一)立意

“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意在笔先”说的就是立意的重要性。立意是指画家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后而获得的主题思想。立意既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影响作品意境和品格高低的重要因素。立意既是创作的起点,也是创作的终点。山水画不是画家对客观自然的直接模仿,而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创作出来的既有生命又有美感的作品。园林设计也是如此,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和规划思想,即立意。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要有好的立意,还要相形度势,扬长避短,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在这样的立意组织下设计出来的园林才是不着痕迹、浑然统一的。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积水洼地,由于地势较低,因而在设计时仿效太湖的水乡景色,以水为中心,以赏荷为主,所有建筑依水而建,将景秀华盛的神韵与独特的地理条件相结合,既突出了荷风送香气的意境,又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思想。

(二)构图

虽说山水画构图与园林布局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但由于二者都是一种理想的图景创造,都是一种于天地之外的灵奇,人们在游览园林时看到的仍是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因而人们常以山水画中的图景来设计古典园林,而山水画中的构图手法自然也成为园林设计的重要方法。经营位置是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章法构图术语,在六法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形象安排都要受经营位置的统辖。经营位置,也称置陈布势、章法布局,是指在绘画前要对画面构图进行仔细的揣摩,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理出脉络、分清主次,这既是绘画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山水画构图手法在园林的山石配置、建筑安排上有着很好的体现。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不仅要塑造出花样繁多的风景,还要体现变化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才能营造出优美而自然、多样而统一的艺术效果。山水画构图与园林空间布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画构图中的许多原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同样适用。如山水画在布局上讲究主次分明,以桥梁、屋宇等来衬托和点缀山水,山水画中背山临水、水中设岛等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观。这种环境观在古典园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古典园林中景物众多、高低错落有致、主从关系明确,从布局上来看,全园的重心是主要部分,次要部分既具有独立性,又从属于主要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如苏州园林中以水为中心,山水参差起落、花木点缀、建筑疏密相间,一步一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当然,山水画构图与园林布局设计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别的:山水画中的景物主要通过画面位置来体现,因而表现在画面上的景物既具有画境空间布局的含义,又具有画面构图布局的含义,体现的是一种二维空间。在园林设计中,游人观赏到的是一个三维园林空间画面,随着游人的移动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物。

(三)元素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石为骨”“水为血脉”“寺观、村落为装点”,山水、树木、花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用的绘画元素,这些绘画元素也是构以成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传统山水画画家非常重视对山石的选用,如郭熙曾这样描写四季山石:春山艳、夏山翠、秋山净、冬山淡。山石的选用在园林造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来传达借物传情、营造理想的山水意境。此外,园林景物与建筑在空间中的相互融合,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山水、花木、建筑之间相互穿插、彼此协调,既实现了可游可观的目的,也达到了物我同一、心物相照的艺术境界。

(四)意境

意境是中国所有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范畴。好的山水画不是自然山水景物的简单描绘,而是“境生于象外”,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是在有限的物象之外表现无限的意象。我国古代画家提出的“以形写神”“不求形似求神韵”“画意不画形”等都是意境思想的具体化。“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园林设计中的意境是对山水画意境追求的延伸。在园林设计中,意境是指以山水、花木和建筑营造一种精神环境,以有形有色有声音的景物塑造来创造一种无限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感悟环境。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园林设计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而具有了浓郁的情感色彩。文人造园如作文,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堆石凿水、栽花种树,以展示风景的形式抒发真挚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在中国山水画中,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个性,如兰花象征着淡泊明志、梅花象征着坚强不屈、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等。在我国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也常常以这些植物来体现主人的个性、寓意造园者的气节,如扬州个园的主人以“无个不成竹之意”来寓意其气节的高尚和品格的清逸;柳宗元以“愚溪”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标榜自己孤傲不群的志向。中国山水画常以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中国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和再现无限的自然之美,就需要借助于山水画中的写意手法。“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中国园林表达意境的独特方式,江南许多私家园林在设计时常使用假山、漏窗等阻隔视线,看似普通的景色,几经周折才能看到全貌,带给人深邃的联想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园林景色的意境倍增,意蕴更加含蓄深远。

篇2

先民们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产生了山岳灵石祟拜与昆仑神话,以为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仑山,昆仑山上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山海经•海内西经》)。神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水井,并有守门神保护。山上有“平圃”、“县圃”、“悬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环绕的昆仑山模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观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灵水祟拜,产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圃,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秦始皇、汉武帝首先运用蓬莱神话系统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所创作的宫苑造型,成为后世帝王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秦汉典范”,士大夫们也竞相仿效。

佛教须弥山模式,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本义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须弥山。

以上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有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542—543页)而植物茂密的青山,引来飞禽走兽,带来鸟语花香。春山淡冶如笑,宜游;夏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如妆,宜登;冬出惨淡如睡,宜居,足可“和于明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收噪音等作用,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以盛夏植物的降温作用为例,绿化植物庞大的根系象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一般一株中等大小的榆树,一天至少可蒸腾100升水。(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如果一株树木每天能蒸腾88加仑(1加仑等于45460升)水,即可产生l亿焦耳的热量消耗,它抵得上五台一般室内空调机每天运转20小时。(同上第172页)又能产生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空气长寿素”的空气离子。

承德山庄是“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在《松鹤清樾诗序》中写到:“进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登蓬瀛,临昆圃,神怡心旷。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乾隆诗曰:“寿比青松愿,千龄叶不凋。铜龙鹤发健,喜动四时调。”

二、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半窑洞的选址与布局,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可见,古人环境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篇3

2.曲桥材质的新演绎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古典园林只能就地取材,石材是最主要的材质,然而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传统材质也在进步和发展。首先是石材的演变,石曲桥运用的比较广泛,现代景观中沿袭传统的使用方法,频繁的使用石材。如苏州博物馆,在主庭院上设计了一座石曲桥,桥身没有过多的装饰,曲折不多,两边设有石护栏低矮,伸手可触碰水面,加上强烈的透视感,与背景相得益彰。现代景观中出现了一些新材质,如不同色彩不同规格的花岗岩、毛石、陶土砖、马赛克等丰富多样的石材可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营造不同的图案、及肌理效果。其次是防腐木,传统木质材料受环境影响容易被腐蚀,这一缺点不利于木曲桥的传承,随着技术的发展防腐木的出现,木曲桥出现的频率增加。这种材料多用于农家乐或湿地公园,能够体现原生态效果,也符合现代绿色设计、低碳生活的理念。如山西省龙潭公园绿洲植物景区西侧的木曲桥,桥面采用方形纯木质防腐檩条,桥体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质朴野趣,引人入胜。最后是金属、钢化玻璃,具有现代感的金属、钢化玻璃也是景观设计师善于使用的材料。金属作为现代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坚固性、可塑性及耐腐蚀性,但大量金属材质的利用在抬高成本的同时欠缺美感,所以搭配其他石材、木质、玻璃等材质就弥补了这一缺陷。钢化玻璃的曲桥给人一种晶莹剔透和现代化的观感。除了以上常见的外,还有砖、竹、藤、铁等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能体现乡土风格和原生态的朴实。

3.曲桥色彩的新演绎

古典园林中曲桥的色彩通常取决于材料本身,不加修饰,如汉白玉的色彩洁白纯净、高贵雅致,青石板灰白的色彩基调质朴,木质纹样的色彩自然和谐、韵味十足等。在现代景观类型多样化、设计思潮复杂化的冲击下,为凸显主题或展示景观小品独特造型,具有突出色彩的曲桥往往被强调或被作为视觉焦点,如儿童主题公园中曲桥需色彩鲜艳夺目,体现活泼趣味;森林公园中的曲桥色彩既不能没入环境,又不能与生态环境相悖,往往会采用原木色。

4.曲桥与现代景观环境中其他造景元素的融糅

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绿色、环保”是大趋势,可以供人活动的草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密林让人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也引人入胜,我们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环境与人的互动,木栈道作为造型简洁,材质生态的一种小品形式应运而生,城市公园中将木栈道结合草坪或者生态林组织游览路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增添趣味。

篇4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