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硕士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周五拉出反攻阳线,周线健康稳步得再向前运行,本周出现3130点的回踩是机会。两天的休息日,市场没有利空,7反身的预期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了一个重要支柱,上周万达利空消息一出,立刻有了表现当天进行了下杀,这说明市场存量资金的博弈,并且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精明谨慎,一有风吹草动,先出落袋。成交量处于地平量状态,没有资金进场是市场的难题。高层领导此时真的该好好反省,大A股在扩容,新股发行,新三板11200支股票等待转型,以后这么庞大的市场,怎能迎来大牛市。
市场本周还有高度,3175点一线有压力,29号X大大赴香港庆祝20年的回归,房地产万科A周五一线游资2个多亿进场参与涨停,我们要注意万科会不会带起房地产的上攻,今日注意他的延续性。
为什么3130点之上大胆做多,消息面上,【MSCI首席执行官揭秘下一步计划 未来可能纳入195只中盘股】亨利·费尔南德兹还表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诸多领域中,十分看好科技产业,以及消费、环保和金融行业,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也为企业走出去酝酿了机会。此外,伴随中国老百姓财富积累,未来会产生大量存款,他尤其看好银行部门和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上海证券报)技术上,上证指数现在已经在3100附近构建了一个平台,虽然是说量能没有有效放大,但是说在底部区域大部分投资者都被深套之中,现在上证指数我们看到MACD日线级别出现了一个空中加油信号。最重要的是20线和5日均线出现金叉。板块方面,关注银行,保险,券商这些板块个股。操作上,被套个股耐心持有,上证指数只要是说在3130点之上就可以大胆做多。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的日渐加深,各个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在全球配置相关的资源,这就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各国的大公司为了迅速适应这种趋势,纷纷调整公司的发展战略,由本土化,专一化的经营逐步走向多元化及全球化的经营,进行全球的业务布局,扩大市场竞争的空间及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取得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地位,保持公司持续竞争力。跨国公司正是在各国大公司这一战略调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在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快速扩大业务经营领域及市场范围,完成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并购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可以迅速进入新的竞争市场,完善提升各个业务结构。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跨国并购的历史。
国际物流公司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物流企业,总部位于德国的杜伊斯堡,在全球拥有超过500家分公司,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以及少量的非洲跟南美网点,为各类型的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国际空运,海运,铁路及公路跨境运输,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仓租服务及派送服务等。2015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全球服务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R公司进军美国市场,收购了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H公司,抢占美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服务网络,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推荐阅读>>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浅谈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效应及问题
……
1.2文献综述
国外知名的物流公司已经从单一的提供单纯的运输或仓储派送服务,升级为物流信息化的销售及物流网络的销售,从单一的价格竞争中转向更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给客户提供更多的物流运输仓储方案的选择,提升客户对自身企业的满意度,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1995年月1日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物流行业在我国兴起,物流企业是一个既非生产商,同时也非商品销售商的企业,而是提供从商品生产到销售流通过程中的第三方的服务企业。近几年,随着我国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际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国际物流行业正在向着优质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这几年物流行业在我国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对物流的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国内外大背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物流市场在中国的日趋成熟,服务产品也趋于同质化,价格越来越透明,物流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客户在选择物流企业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低价的国际运输服务,更多的要求物流企业在国际运输网络,IT系统支持,客户服务质量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提升。物流公司想要实现长期的发展跟盈利,不得不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辛明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析中提到随着我国的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物流市场营销观念的更新,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高和加强物流市场营销意识,对成本进行控制、进行网络的营销、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加强物流的品牌营销等营销策略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
第二章RR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
2.1公司概况
2.1.1发展历程
R物流公司成立于1912年,总部设在德国的杜伊斯堡,是全球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球有超过580家的分公司,将近30000名专业的物流员工,为客人提供包括合约物流,国际物流,港口物流,公共交通在内的四大块服务。经过了106年的发展目前R公司的服务网络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少量的非洲及南美网点。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R公司通过不断的并购来扩大全球的服务网络,2015年底为了进军美国的市场,抢占美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全球的运输网络,R公司以9亿美金的金额收购了美国本土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H公司。随着这次并购工作的展开,R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将从欧洲,亚洲为主延伸到北美区域,R公司合并H公司前后的全球服务网络图,如图2-1所示。
……
2.2营销现状
2.2.1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现状
任何一个物流企业,无论规模和能力多大,服务如何多样化,都没法满足所有客户的整体需要,而只能满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物流企业的客户群体庞大且复杂,需求也千差万别,物流企业只能通过市场调研,选定目标市场,将优先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目标上,满足该类客户的需求,获得竞争的优势。表2-2是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市场分类方式。
……
第三章R公司营销环境分析……22
3.1外部环境……22
3.1.1宏观环境……22
3.1.2行业竞争……23
第四章R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3
4.1营销存在的问题……33
4.1.1产品策略未统一……33
4.1.2供应商资源混乱……34
第五章R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42
5.1锁定目标客户群,明确优势航线及服务……42
5.2进行供应商分类,并建立选择与评价体系……44
第五章R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
5.1R锁定目标客户群,明确优势航线及服务
根据现有的R公司广州分公司跟H公司广州分公司目前的客户群体,先根据客户所在的行业分成若干个客户群体,譬如汽车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纺织品行业,化学品行业及其他行业,下一步再根据细分的客户群体按照客户不同的需求根据航线进一步细分,如北美航线,欧洲航线,亚洲航线及其他航线。根据合并后R公司新的运输服务网络及客户群体,发挥自己所在区域的优势及所合作客户行业的丰富操作经验,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同时发展该方向在珠三角的潜在客户。表5-1R公司广州分公司与H公司广州分公司主要的客户群及产品。如表5-1所示,R公司广州分公司与H公司广州分公司现有的客户群体、运输航线及运输产品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冲突,主要的区别出现在R公司广州公司拥有铁路及跨境陆运的产品,而H公司广州分公司有一套可提供给客户使用的全球物流追踪系统。
……
结论
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针对产品策略未统一的情况,了解清楚目前双方公司的差别在哪里,然后进行市场分析,确认好目标的市场,对企业有明确的定位,统一产品策略,这样有助于合并后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中图分类號]F124
宏观调控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展开社会经济控制,维持社会再生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反映了各区域经济水平、状态、规律。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差距悬殊,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有责任、有义务协调区域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分析。
1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1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政府采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作用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促进作用,优化分配,完善生产资源,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国家经济。而想要保证社会市场稳定还需通过市场自发调控与政府宏观调控,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增加社会就业率、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调动政府参与主动性,对促进经济体系完善起到间接性作用,使社会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宏观调控也存在管理失效风险。宏观经济是以计划指导为目标,对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根据经济预测展开宏观调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主客观影响如:决策依据信息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决策人员专业水平,政府反应要落后市场发展变化,成为宏观调控最大影响因素。所以,及时对政府行为科学引导保证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1.2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想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工作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有效方法。首先,社会经济总量稳定。经济总量指的是某个阶段国家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宏观经济活动指标的集中体现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宏观调控短期目标即是维持社会供给与需求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协调重要途径。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基于长远角度分析,宏观调控是社会经济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及时排除经济隐患,促进国民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城乡、城市区域的统筹协调,要求两者必须保持同步状态。
1.3 宏观调控是稳定区域经济的根本需求
首先,宏观调控的基础前提就是计划手段,要求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短期、长期计划,适应宏观经济管理计划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经济计划。以间接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指的是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市场为媒介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施加影响,通过市场传导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确保达到宏观经济管理标准。区域经济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内容,以宏观调控形式进行区域经济协调。最后,行政方案。行政方案指的是行政单位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的有效途径。单位以宏观经济形式综合人力、物力应对宏观经济问题,如利益问题,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控制。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暴露,尤其是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现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特别是长江、珠江、京津冀,根据所处地理环境看呈高密集状态。但是,想要通过高经济水平地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存在一定限制,进而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影响社会总体经济进步。现阶段我国主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与江浙区域农工相辅,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迅速。此后,汽车、石油化工、船舶产业迅速兴起,使长三角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想要通过宏观经济控制保持区域经济平衡,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第一要素是政府以宏观经济管理为方法,发挥着横幅作用。综合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优势、问题,从而创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蓝图。相对于个体控制,宏观经济控制更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进行市场控制,通过扩大投资、吸引优秀人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稳定区域经济,有助于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
3.1 促进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扩大投资,鼓励科技创新、扶持第三产业。首先,推动区域经济朝市场化发展,开放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市场制度、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产品、生产资料等走进来、走出去,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同时,要求政府打破行政性贸易壁垒,发展多元化、互补性的区域市场。其次,鼓励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政府综合有利产业资源,健全指导机制与产业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原有产业资源下以财政刺激形式带动企业走向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扶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含各类服务和产品,有助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在制度政策上给予帮助,为第三产业谋求更多福利优惠政策,并进行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生产效率。
3.2 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
关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其中,留下来是将区域高学历、年轻劳动力、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人留下来;引进来则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源。具体措施:首先,加强与金融、贸易、投资战略的互动,尤其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贸的互动。“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留下来,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其次,为外来人才提供更多福利政策,将优秀人才放在重点开发区,有助于达到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再次,政府应加大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支持,尽可能缩小与高经济水平区域在卫生、教育、文化、医疗方面的距离。最后,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3 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协调
2008年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接连成立。几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盘活民间资本规模逐渐扩大,带动投资作用日益明显,最优经济规模开始显现,贷款品种有了较大创新,但仍然存在资本缺乏后劲、经营税负较重及风险防控能力差等问题,建议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并逐步把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
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效应分析
(一)盘活民间资本规模逐渐扩大
2009年末,吉林市共9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资本规模累计约3.42亿元,截止2013年6月,吉林市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至56家,资本规模累计约25.53亿元,累计增长近8倍。从表1可以看出,公司数量与资本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资本实力不断壮大。从资本构成来看,小额贷款公司资本中,80%—90%资本来源于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可见民间资本是小额贷款公司资本的主力军。调查发现,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和盈利,不断吸引诸多民间资本流向小额贷款公司,或成立新公司,或参股入股,从而有效聚拢社会闲散资金,使盘活的民间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二)投放资金杠杆作用日益明显
我们以2010至2012年连续3年数据进行资金效率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近3年来,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投放量一直增加,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带动投资量持续增长。为准确测算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投放效应,我们用资金杠杆率指标来测算,即资金杠杆率=带动投资量/资金投放量,从表2可以看出,资金杠杆率从2010年的1:1.67,上升到2012年的1:4.55,即投放资金每增加100万元,就能带动455万元投资增长,可见投放资金的杠杆效应日益明显。
(三)最优经济规模范围开始显现
按照美国现代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提出的适者生存法(The Survival Technique),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最优经济规模进行研究,该方法的运用原理是对行业中现有企业按规模大小进行分组,然后对其市场占有率等某个增长指标作时间序列分析,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或其它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提高;相反,效率低的企业集合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或其他某个增长指标就会不断降低。通过对增长指标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就可确定在市场上适于生存的企业规模范围。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按资产规模分类,按投放资金行业占比为效率指标进行。
规模小于2000万的公司个数虽然增加,但投放资金行业占比却持续下降,同样,规模介于2000万与3000万之间的公司个数从2010年末的6个增加到2012年的11个,投放资金行业占比却从29.17%下降到9%,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两类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而公司规模介于3000万—5000万和5000万以上的两类公司,随着公司个数的不断增加,投放资金行业占比也大幅度提升,故有较大的经济性。3000万及以上的公司规模增加或保持份额,从而构成最优经济规模的范围。
(四)贷款品种有了较大创新
随着业务的开展,各小额贷款公司积极研发新的贷款品种,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辖内某小额贷款公司推出的“信元乐”品种贷款,被农户称为“流动信贷部”。该产品主要针对那些信誉较好的农户在不符合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对农户进行融资,并随着农户信用度的提高增加授信额度。同时,该公司还专门为农村贷户设置了一台专用服务车,在农忙期间,信贷员走家串户,为农户就近发放贷款,并通过随时走访,及时了解农户的贷后情况,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户在农忙期间的贷款需求问题。截止到2013年6月末,“信元乐”共为660农户累计发放贷款758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资金严重不足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80%—90%来源于民间资本,即自然人或民营企业的自有资金,然而自有资金毕竟有限,虽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吸收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但金融机构出于风险及收益考虑,基本不对其融资,加之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经营,后续资金严重不足,而对于资产规模小于3000万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不足便达不到最优经济规模,从而不利于其行业竞争,有被迫退出市场的风险。
(二)经营税负较重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为从事贷款业务的工商企业,享受不到与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样的税率待遇,加之其贷款周转速度较快,一笔资金每年至少周转三到四次,而对于行为税(印花税)、流转税等税种,每年要重复缴税多次,相当于提高了税率,加重了税负,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收益和经营积极性。如辖内某小额贷款公司要缴纳占营业收入5%的营业税、占营业收入0.5%的营业税附加、占利润25%的企业所得税、占合同金额0.05‰的印花税(多次缴纳),总税负约占营业收入的30%,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
(三)风险防控能力较差
首先,从人员构成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不完善;第二,从市场竞争看,小额贷款公司极易因偏好贷款规模扩张和增加市场占有率而忽视贷款风险;第三,从信息对称情况看,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尚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没有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因此不利于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三、政策建议
(一)应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在只贷不存的大前提下,建议采用以下方式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一是对内控制度健全、不良资产率低、盈力能力强、资信评价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较为完善的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其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与民营资本、法人单位、自然人在资金上进行合作,扩大资金规模;二是对风险控制出色的小额贷款公司,可适当放开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间拆借市场、短期与中期票据、再贷款等。>>推荐阅读《融资租赁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应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扶持力度
考虑到当前小额贷款公司非金融机构性质及资金周转快的业务特点,应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特殊的扶持政策,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办法,让小额贷款公司享受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一样的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待遇;二是在个别税种优惠上给予政策倾斜,有关部门可出台相关办法,避免小额贷款公司因资金周转较快而多次缴税问题,减轻小额贷款公司在行为税和流转税上的负担。
(三)应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逐步纳入征信系统
企业与银行之间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为获得信贷资金,可能隐瞒自身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银行出现风险与损失。财务信息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向银行传递着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但财务信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银行利用非财务信息进行弥补,以实现信贷决策的最优化。本文尝试就银行在审查审批信贷业务时,如何更充分的利用企业非财务信息,做出有益的探讨。
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最直接的反映,财务报表提供的定量信息有利于对借款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但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仅仅依靠财务信息分析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不足和局限性。首先,审查审批时使用的财务报表多为年报,报表中的数据存在滞后,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更是如此,而且有些财务比率例如各项资产的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须放在较长的时期内才有意义;其次,财务报表的编制一般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部分资产如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实际成本入账,在通货膨胀成为常态的今天,无法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各家企业对部分科目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的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等等,这些选择和估计的存在降低了不同企业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企业财务信息的局限性,使得非财务信息成为审查审批决策的必要补充,非财务信息能够通过财务数据得到印证,而财务信息的归纳整理往往也能总结出企业一些非财务的情况,银行应该通过两者相互佐证,共同揭示企业的风险。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企业非财务信息涵盖面非常广泛,要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着重分析的企业非财务数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考行业特有的非财务指标
对企业进行准确的行业定位,有助于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积极借鉴企业所在行业所特有的非财务指标进行判断,该类指标往往比通用财务指标更能针对性地反映该行业中企业运行的真实情况。比如: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可以采用资源消耗系数,医院可以关注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率,超市和购物中心的经营效益可以参考坪效指标,仓储服务企业则可以计算单位面积仓库的收入,酒店则需要考虑平均客房出租率,建筑施工企业在计算债务/净资产的比率时需要考虑企业以施工为主还是以项目投资为主。推荐阅读>>>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推荐
二、结合企业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贸易类客户相比加工制造行业,资金运行过程呈“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状态,财务上具有资产周转快、固定资产少、销售利润低、负债率较高的特点,银行审查审批时需关注贸易商品的行业面,特别是商品价格下跌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关注贸易渠道的可靠性,特别要关注上下游交易对手实力,是否具有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关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确保银行融资的资金流与货物流、现金流相匹配。
一些企业财务报表上表现不佳的数据需要银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的地位和商业运作模式。大型超市的营运资金可能算出来是负值,也就是流动比率出现小于1的情况,表面上看企业流动性欠佳。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后可能发现大型超市所处的合作地位较为强势,对其上游供应商的付款期长,而下游销售几乎全部为现金,收付账期的时间差导致其应收账款明显小于应付账款,则报表上的财务数据即体现为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
在进行流动资金测算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型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流动资产周转迅速,自身资金较为充裕,简单运用公式测算出来的结果往往不准确,甚至出现负数,因此测算流动资金需求时还需要考虑结算模式、季节性因素和三项费用等,适当调整测算参数,才能得出吻合企业实际经营模式的测算结果。
三、重视实地调查与面谈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参考文献】
1.董鹏、王滨,孙业全: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与论文质量关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2.扬立新:法学院学生怎样写作毕业论文,2006-11-02
3.王霞: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杜,2006
4.李普亮: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5.王晓敏:政教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2,15(3)
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修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到重复内容特性,只有如此在效果方面才会更好一些。首先我们要对论文内容进行定性,例如英文论文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因此重复率高的原因,在这一类型内容中引用内容重复率高的情况很普遍,因此在普通论文中适合使用的改重方式无疑不合适使用,需要对这些引用内容进行修改,只有如此在修改之后才不会出现重复率居高不下的情况。
当然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问题解决方式,我们在论文撰写期间就应该关注到重复率问题,这样后期修改的频次才会更低一些,部分毕业生在论文过程中一次通过,关键原因就在于关注到了重复率,在撰写前期阶段就有意识的规避一些常见词汇,此种状态下有效将重复率降低下来。
部分毕业生认为在论文撰写中不论借鉴那些内容,最终撰写内容在论文中都是重复率高都内容,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每年论文库都会更新一些论文,我们所借鉴的内容只要不是所有的字都相同,在其原文内容方面稍加修改,只要意思不变,对关键词进行更改之后,其不仅能够表达原文意思,更为重要的是重复率也不会高。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管理会计自引入我国始,就被作为传统核算会计的衍生学科,而由于我国多年的大会计概念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即管理会计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财务领域的辅助知识以拓宽其视野,还是作为其日后择业、就业的必须的知识储备?其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与传统会计科目一样以培养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目的,还是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企业决策的支持者?模糊的教育目标导致管理会计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其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二)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地位不高,对其的重视度不够
1.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及会计实验的教育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 48-64课时的教学课程,只能讲授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初级运用。在管理会计所含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中,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还需要经过修正或调整方可应用,有些则附有较严格的应用条件。由于受课时限制,不能充分地对其讲解。这样不仅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难以在实务中很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创新内容,如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则只能作些简要的介绍,或根本就不涉及,造成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有关企业管理的基础课程开设较少,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功底不够扎实。管理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打上管理理论的烙印。随着它的发展,它大量吸收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方法;把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决策学、群体动态学、理论等有关知识导入其中。而目前除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外,其他内容均未涉及。
3.在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培养方向的寥寥无几。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1991 年至1999年间,每年约25名会计专业毕业研究生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只有1至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1人以管理会计为题作毕业论文。
(三)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陈旧,并与实际相脱节
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型、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日本大学商学部会计研究所做的调查报告表明,在日本的制造企业里,预算控制、标准成本计算以及其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的应用十分普及;成本企画、成本改善的实施率也较高。但属于第三阶段的线性规划、现值法、概率等计算模式几乎未得到实际应用。就是在管理会计应用较为普及的美国,对第三阶段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很低。第三阶段与其说是实践阶段,倒不如说是学术性的理论阶段。而我国企业目前应用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小企业一般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经营管理,大企业则在相当程度上采用了传统管理会计。
从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大多以传统型和数理信息型阶段的内容为主,即使有的管理会计教材编排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内容,也由于受课时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只作简要的介绍,根本就不展开讲授。在上述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数理信息型阶段管理会计的内容较多,有很多数学模型分析、概率分析及假设条件分析,不仅花去了教学课时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学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概率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假设条件的不切实际性,使得这些内容尽管理论上完美,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四)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仍是运用原理教学法,注重课堂讲授和习题演算。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翻开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使其认为:“管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管理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
二、国外管理会计教育模式的借鉴
在管理会计诞生和高速发展的西方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激励了管理会计理论的日益革新。西方理论界比我们更早认识到了管理会计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这里,笔者以美国管理会计教育的改进为例,简单介绍其改革的重点和主要方面,以为借鉴。
(一)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由财务报表提供者转向决策的支持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美国,电子传播技术、先进快捷计算机和高级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使企业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仅被看作是准备财务报表、扮演历史记录者、资产监督者和信息管理者的角色已无法与其经济发展中管理理念的进步相匹配。当原有的机械核算汇总可以完全被计算机软件所取代时,新的经济环境中的会计人员更加需要“自身价值”的养成,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的职能――分析和决策,解释财务资料的内涵,并将对资料的分析成果运用于企业可采取的决策选择和判断,即提高参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能力。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从财务报表提供者转换为高级决策支持者,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高的管理会计知识。谁在这方面先迈一步,谁就会得益。如美国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针对其附近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情况,专门开设了战略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课程,受到周边企业和CPA的普遍欢迎。学过这些课程的毕业生会被优先录用。
(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意管理会计的课程及相关内容
据美国IMA(管理会计协会)1995年7月对美国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院校的556名会计教员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校已经着手或即将着手进行课程变革,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1.有43%的学校已经在会计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比重,以适应会计人员角色转换的要求。如俄勒冈大学加大了管理课程,开阔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决策的视野,提高系统决策能力;伯克利学院将教学的重心从基础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圣玛丽大学则将培养目标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转移到使用者,全面修订会计基础课程。
2.有51%的学校虽然未改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比重,但是已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注入了新内容,注意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里士满大学计划修订税收课程,以便包含更多的企业内容,增加高级管理课程和内部审计;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正将软件应用引进课程,增加写作、案例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育内容。
(三)全社会共同行动变革管理会计教育,积极主动地缩小“教企”之间的差距
管理会计教育改革1994年才被提出。当时,美国IMA和FEI(财务专家学会)在《管理会计》上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与登账水准会计实际拥有技能之间差异”的研究报告,并发表了一个“会计教育的联合声明”,并联合美国公司和学术界、教育界一起就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攻关,寻求解决办法,而且很快采取了行动。
1.为有利于人们谋求管理会计师职位和满足美国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他们提出了一个鼓励会计课程变革的四步行动计划,并很快用IMA专用邮件寄送到有关会计教育者手中,争取全社会的支持。
2.定期召开企业、学术和教育界联席会议,将企业客户需求与会计教育改革方向置于一体加以讨论,先后在芝加哥、底特律、纽约和其他城市举行过多次会议,为会计教育改革制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计划。
3.成立了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协会。这一协会由IMA发起,其成员机构来源广泛,他们定期集会,研讨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管理会计教育。
4.促成校企结对。通过定期的“校企”联席会议和IMA的积极牵线搭桥,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区的高校先后与附近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定向合作关系,极大地便利了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5.动态跟踪和广泛收集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的资料,用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加以分析,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不断缩小教育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以成功地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在理论和教学上展开分析。这样既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地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还可以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在此基础上,亦可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并能适合实践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更加成熟。
(二)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注重案例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
1.案例讨论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教师要注意组织与引导,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
2.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3.要求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这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也可以提高文字表达水平,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教师应对案例报告作出适当的评语并打分,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其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拘泥于一个统一的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1] 查道林 .美国管理会计教育新变化及其启示[J] .研究 探索 改革,2006,(9):10-11.
[2] 李金泉 .管理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四川会计,2002,(11):52-53.
[3] 陆卡娅 .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 .高教论坛,2006,(8):24-26.
[4] 任忠奇,夏鑫 .美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0):110-1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翻译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整个翻译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
翻译要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须紧密地、有组织地与规模化生产、生产力挂钩,自我融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中,主动发挥参与功能。因而翻译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翻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过产业化来壮大实力、发展规模、提高水准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高速运转的翻译体系是改善翻译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关键。
翻译产业的信息化
翻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石东,郭洁2003)。
现今大多数翻译公司主要依赖人工作业,年龄偏大的译员还要手写译稿,有些技术资料里的图表还要靠复印剪贴,电脑大部分用于录入排版而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尤其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经济论文或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因而积极利用吸收新的翻译技术和其它创新科技,对提高整个翻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时代和网络化使翻译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万人,涉及领域包罗万象。利用翻译流程管理平台,根据不同对象储存人才资料。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文章类型、专业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翻译。为了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统一译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翻译记忆是将翻译过的数据保存到记忆库中,如果以后再翻译相同或相似的数据,翻译记忆系统将把记忆库中已有的译文提取出来,完成翻译过程,使译者无需重复翻译相同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术,相似的句子也只需稍加修改。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大大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流程的效率。如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他们利用雅信CAT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Suite)系统,国内唯一可以实现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软件,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的管理平台架构,对翻译项目的译前、译中、译后的流程进行全程管理,包括术语分析、术语统一、人机交互、建语料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翻译效率、节省翻译费用、确保译文质量、优化项目管理。一个企业需要翻译技术合作项目资料,通过网络可以组织上海、或广州、或北京的翻译人员投入工作,需要的话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成功解决了传统翻译生产方式面临群体作业的翻译大单时的诸多难题。这种“朝接晚付”的异地翻译服务在网络时代已经能做到。借助电脑和网络,翻译这个古老的行业可以实现产业化运作。再如微软通过运用德国TRADOS产品,可以大大缩短不同应用版本面市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销售收入。
现在许多翻译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在线翻译和签单,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方式。同行之间还可以在线交流翻译经验、查询有关资料等。现代翻译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且是分类齐全的分支学科,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不断深入。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大量涌现和应用。翻译技术管理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翻译辅助工具、翻译处理流程、翻译规划、翻译资源的培养和分配、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译公司须尽快建立翻译管理系统,加强多语种作业的统筹,质量监控及进度报告等程序,使翻译进入产业化阶段。
翻译产业的标准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时代。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竞争的性质、市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和预测。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陈旧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由于其所服务范围不受行业限制,所以它必须与市场环境保持同一步调。当各个行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时,翻译行业也要在某种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才能跟得上市场节拍,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在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从翻译服务行业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翻译质量,缩短项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译的标准化作业上。
翻译服务企业标准化是整个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机构可以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过程方法,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方面分析和识别翻译流程,将之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环节,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对翻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实践证明,现在许多翻译公司管理模式松散,已经不适应翻译量大而时间紧的项目。它造成管理者无法控制译者的生产过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不能保障。同时,也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产品形象。传统翻译方式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信息储存与处理方式。由于翻译辅助软件在传统手工翻译生产方式中的应用,才促使这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标准化生产的可能。而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过电子化软件的信息储存、分析、管理功能实现的。分散的翻译人员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团体,每个译者只负责那些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部分,而译者们之间的协调、联系、以及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都由诸如计算机智能翻译平台来做。译者之间随时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共享资源,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翻译进度,解决问题,实现翻译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翻译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能促进各翻译服务企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能全面地节约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能提高服务质量,保护顾客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论
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管理体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份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学科设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达到13个,而各语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译产业要更快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翻译行业必须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来革新翻译手段,改变中国传统的手工劳作翻译摸式;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提升翻译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中国翻译业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中国飞速发展和提升民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拥有巨大商机。作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这必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