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逻辑结构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英语科技文涉及科技领域专业知识的文章,反映全球科技的最新进展。文体多以议论文为主,说明文为辅。在语言结构层面具有长句错综、结构复杂、逻辑性强的特点。长句的结构分析是英语科技文阅读和理解的关键性问题。
1 英语科技文长句结构分析的原则
英语科技文中的句子重语法结构,通过一系列的语法结构组合成句子,以形连表意连,通过各种限定成分、修饰成分以及补充成分来分析和说明问题、阐明客观事实和道理,表达观点和态度。因此在结构上首先可将其简化成英语句子的两个基本结构:主谓宾和主系表结构。其次要找到存在的并列关系(存在代词指代问题和省略)、非谓语动词、从句的引导词、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插入语等成分。另外还要了解主语、宾语和状语的构成,明确副词和介词短语在文中的成分和作用。
2 英语科技文长句结构分析实例
(1)The things that chemists actually do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and reactions of matter vary widely,and are constantly undergoing change as new methods are developed, new equipment is invented, and new techniques devised.
本句的基本结构是:The things that…vary widely and are constanctly undergoing…as…。此句是一个由and引导的并列句,主语是The things,谓语是vary和are undergoing,前半句中由that引导的从句是定语从句修饰things,后半句中的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在这个时间状语从句中有三个并列的简单句,①new methods are developed.②new equipment is invented.③new techniques (are)devised.第三个简单句中省略了are。
(2)Comfort care involves adjusting medications to obtain relief of symptoms,providing explanations of likely causes of symptoms,and reassuring families that the constellations of symptoms they witness are expected。
本句基本结构为:Comfort care(主语)involves(谓语)adjusting…,providing…and reassuring…that….(that)….。谓语动词involves有三个并列的由动名词短语构成的宾语。最后一个动名词短语结构中,reassuring引导了一个宾语从句that the constellations of symptoms they witness are expected,在这个宾语从句中又包含一个省略引导词that的定语从句“they witness”,修饰先行词symptoms。
(3)Presidents run for office based on claims of what they will do for a vast and poorly understood economy composed of many unpredictably interacting sectors。
本句的基本结构是:Presidents(主语)run for(谓语)office(宾语)…。based on claims of…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原因状语。what they will do是介词of的宾语从句。Composed of是过去分词短语修饰economy。
(4)The whole world today is so much shaken up with the word“biotechnology”that it has become a strong belief that this is “the field”which will give solution to our any problem.
本句的基本结构是:the whole world is so…that (结果状语从句)…that(belief的同位语从句)…which(定语从句,修饰field)…。
(5)Up to this point architecture has been discussed as a series of linked spaces, each possessing a particular quality and each related to the other.
此句的基本结构为:Up to this point(状语)architecture(主语)has been discussed(谓语)as a series of linked spaces(状语), each possessing a particular quality and each related to the other(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独立主格结构由逻辑主语each和两个分词(现在分词possessing,过去分词related to)构成,表伴随。
(6)If we acknowledge that an objective of life is the achievement of a continuous flow of harmonious experiences, 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spaces to one another, as experienced over time,becomes a major design problem.
本句的结构是:If(条件状语从句)… then(主句)…。在条件状语从句中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acknowledge,主句中非限制性定语从句as experienced over time修饰主句,有插入语的性质。主从句各部分的语法成分是:we(主语)acknowledge(谓语)that an objective of life (主语)is(系动词)the achievement of a continuous flow of harmonious experiences(表语), 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spaces to one another(主语),as experienced over time(非限制性定语从句),becomes(系动词)a major design problem(表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319.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传统的完形填空教学方式,注重于对词汇意思、用法,分析语法结构以及句子结构的讲解,很少关注语篇教学。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意思准确选出最能反映文章意思、最符合要求的词语,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理解全文和把握上下文语义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完形填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衔接理论的作用,并展开衔接理论教学训练。
1 衔接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衔接理论研究,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中,深入阐述了衔接的概念。他们将衔接方式分为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两种,其中语法手段包括指代、省略、连接和替代,词汇手段分为复现和同现,在这些连接方式中,指代和词汇衔接在语篇中往往构成衔接链,这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积极作用。
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一书中,Hoey对衔接做了细致的研究,他除了指出重复的方式外,还将词汇的重复分为曲折转述、同义转述、简单重复以及曲折重复,且将词汇重复作为论述的重点,认为词汇重复是可以计算和测量的。他认为在语篇阅读中,若将三个或是具有更多词汇衔接点的句子留下,将小于三个词汇衔接点的句子舍掉,则会得到语篇的摘要,这符合文章的主旨通过文意重复或者词句重复的特征,由此看来,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语篇主旨。
2 衔接理论在高中完形填空中的应用
传统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中,忽视衔接理论教学。下面我们结合衔接理论在完形填空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实效,对衔接理论教学的作用性进行分析。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将所执教的高三年级(17)班、以及(18)班同学纳入本次实验研究过程当中。具体的实验研究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针对(17)班、(18)班同学设计内容、形式完全一致的完型填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自身所掌握知识进行作答,笔者进行评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与统计工作;第二步:在执教过程当中,针对(17)班、(18)班学生进行基于衔接理论的完形填空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将衔接理论应用于完形填空中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三步: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之后,笔者另选内容不一致,但难度评估基本一致的完形填空,同时对(17)班、(18)班学生进行测验,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完形填空测试结果进行记录;第四步:对两班学生两次完形填空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
2.2 衔接理论在完形填空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2.1 文意的理解
完形填空要求在对文章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一般来说,文章段落有主旨句、衔接句组成,而且重复出现的句子,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在完形填空文章中往往含有一些情感因素,要选择适当的情感词语,必须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和意思。如the next morning the stranger, actually a sorcerer (巫师),thanked her by granting (允准) her(26 )that anyone who climbed up her tree should not be able to come back down until she……26.A. suggestion B.demand C.permission D.wish。在下文中出现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的相关内容来看,此处应当表示她很难实现的愿望,故选D项。
2.2.2 结构的分析
从文章题材来看,完形填空文章主要涉及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从结构上来看,分别用“What”、“How”和“Why”表示,在做完形填空时,首先要分清文章性质,并根据文章的提示语进行步步深入,把握住文章的大体结构,如在高中说明文文章“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中,文章这样描述“English prevails 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edia; The languag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s English……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ure”,这就从媒体交通、信息时代、青年文化等各方面,点出文章主旨在于强调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而每次都重复“English language”,正突出了文章的结构。
至于隐性的一些文章结构,具有上下连接的形式,这就要求对文章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实施主体、动作顺序以及逻辑关系等判断选词。如看动作的执行者,And video cameras can be used to ( ) people,s actions at home. “video cameras”是实施主体,因此,在选择中,必须符合实施主体的特征,所以在A .make B. watch C .keep D. record 选项中,只有D符合要求。如根据行文关系判断代词,如2008年高考中,When the children came back to steal her 29 ,she had them stuck on the tree. They had to beg her long 30 she gave the tree permission to let 31 go.选项有A. it B.them C.him D.Her 根据文章意思是“她放走偷梨的孩子”,在31题中,指代孩子,因此选B
2.2.3 逻辑的把握
语篇中涉及转折、递进、因果、主次、并列等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关键词、上下内容,让学生确定应当填写的词或是短语。如转折关系,在In some places water is very shallow, but in some places water is().根据“but”转折关系的词语分析,要求所填词语要与“shallow”词义相反,因此要填“deep”;如并列关系中,表示并列的词有“and”、“either”等,在词语选择时,要结合上下文词句,明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在Mrs. O, Neill asked ()questions and did not scold us either.中有选项A. more B. many C. no D. certain,根据and是一个并列连词,either是副词,且either仅仅起到加强语势的作用,因此在选词时要选择具有否定意义的,所以选择答案C;如上下顺接关系,如在“After the test paper to hand in, the teacher found that there are 13 students appear when ( )errors.” A. completing B. answering C. examined D. marking,根据文章意思是教师阅卷中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因此,选项集中在C.D两项,再从动词形式上来看,C表示过去完成式,D表示那时正在进行的动作,而错误出现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是那时正在进行的行为,因此确定D选项。
3 效果分析
笔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通过百分制的评估方式,以(1)衔接词使用量;(2)整体分值;(3)平均分值;(4)优生率为指标,对学生完形填空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结合表1中的相关数据发现:在完形填空中引入衔接理论,使得学生在衔接词选择正确性方面的平均分值提高了2~3.2分,效果显著。同时,优生率也实现了10%~12%比例的提升。换句话来说:在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中引入衔接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完形填空的答题正确性,帮助学生对语篇进行有效的理解。
4 结束语
通过采用衔接词、逻辑、结构,以及文意训练后,学生做完形填空时对连接词的选择率、文章的逻辑把握、结构分析能力以及文章意思的理解力大大提升,这说明了将衔接理论引入完形填空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必须转变单一的词语意思、词句结构教学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衔接理论,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前言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得到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简便实用、易于操作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郑树棠、卫乃兴,1996;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发展,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黄国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贾正传,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的实践和认识,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法与文体学理论及新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视点。
2.当前两种主要教学法概述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教法简便,以重复操练语法规则和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语法翻译法利于学习者解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培养翻译能力。但是语法翻译法使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上,缺乏深层结构与涵义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分析法,也称话语分析法,较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微观结构分析”,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解构主义的兴起,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由微观到宏观、语内到语境、形式到功能、结果到过程”(贾正传, 2007: 74-75)。语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读者和语篇三者之间的一种交际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衔接、连贯等手段应用语法、词汇构成语篇向读者传达观点、信息和目的,而读者则通过挖掘语篇中的衔接标记与连贯意义,同时借助语境和相关知识来解读作者的“独白”。语篇分析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表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句子、短语、单词、词素等层次结构的衔接关系,深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语篇分析法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语篇分析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文体特征分析与欣赏,也未体现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3.文体分析理论
国内外对文体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辞学。现代文体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6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种文体学派别,它们从不同视角和目的出发,研究文体的本质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认为文体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投射情感并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表达力”;Roman Jakobson(1960)从语言的“诗学功能”出发,把文体看作是一种“外加结构”,是普通语言结构(语法)之外的一种辅结构,负责传达情感、态度等可变特征;Halliday(1973)则视文体为一种功能,是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种“前景化”的语言。无论人们对文体怎样定义,文体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讨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显示文体特征、传递意蕴和美感的。
其实,任何文体主要是由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基本表达方式组成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的不同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文体分析通常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的层面找出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变异”,进而说明语言手段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方式和手段(章远荣, 1997: 1)。
文体分析也被看作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经由文本实现的、文体据以产生的互动过程(林文治、刘家荣, 2000: 28-29)。作者和读者对文体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们借助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等的过程(申丹, 1994)。文体分析的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也就是那些“变异”或“前景化”的语言,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通过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辨别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与内涵,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文体分析与欣赏以及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4.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4. 1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教法单独使用都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优化融合起来并与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大效能。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尝试融合三种教法的优势,从学习主体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4. 2教学实践环节
4. 2. 1课前自主学习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与否定,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独立见解。
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都选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鲜明,而且词汇量大,篇章结构复杂。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促进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挖掘了学习潜能、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4. 2. 2课内合作学习
课内合作学习包括两个部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顾问”,做好启发、诱导及策略指导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全班或分小组利用课前所查背景资料,共同讨论和研究学习内容、辨析疑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从下列五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在语音层面,找出特定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语言,如:拟声、重音、头韵、尾韵以及语调、语速、语气和音位组合的变化等,作者往往运用语音的这种辨义和表意功能来创设意境,彰显人物性格,表达言外之意。(2)在词汇层面,找出能增添文体色彩和意蕴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语等,这些修辞手段往往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心理态度和涵义。(3)在句子层面,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作者会使用“变异”的句法表达手段: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可以渲染气氛;长句庄重严肃,凸显复杂与曲折;排比句韵律优美,可以增添语言气势;对偶句结构鲜明,语言凝练;圆周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等等。(4)在语篇层面,要准确判断作者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作者常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篇是内容和文体的统一。每种文体均有其突出的语言特征,衔接、连贯、照应等修辞手法是表达主题意义、显示审美效果和处置情感的惯用手段。(5)在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层面,引导学生把握“话语标记”,如:代词、连词、同反义词等,它们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语义关系与功能以及篇章结构。
4. 2. 3课后延续学习
学习是内源性的,需要巩固与拓展。在课内,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文,但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句和复杂段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翻译能力。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者的名篇佳作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另外,对课堂上有不同见解或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5·结束语
随着英语专业课程的发展,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新的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多地融入教学当中,使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融合了语法翻译法、语篇分析法及文体分析理论的优点,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学名著,进行文学欣赏为手段。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以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经过一年的尝试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实验前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讨论和思辨的能力越来越强,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求更加科学地服务于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 de&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 [M].London: Longman, 1981. 1-11.
[2] Halliday,M. A. K.&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4.
[3]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 Issues andProblems [M].Dubin: Authentik, 199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2).
[6]贾正传,郭惠燕.话语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3): 74-76.
[7]林文治,刘家荣.试论文体的本质[ J].外语研究,2002(2): 23-29.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