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设计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设计学论文

篇1

花园式学校是指校园环境建设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校内无空气、噪音、水域污染的学校。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校,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绿化委员会审核,才能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创建花园式学校要搞好规划设计,加强景观建设和绿化建设,注重养护管理。

搞好规划设计是创建花园式学校的前提。规划设计的好坏,决定创建花园式学校的成败。进行校园规划设计,要有长远目标,着眼全局,进行整体安排,突出景观建设和绿化建设,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绿化美化设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基本建设,构建一个实用美观、特色鲜明的学居环境。通过规划设计,使校园总体布局合理、协调、有效,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师生们创造一个生态化、园林化的美丽家园,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理想宝地。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大课堂。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有人对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人性关怀,缺少文化内涵,缺少自身特色。有的学校的同学曾有这样的感受:阳光明媚的休息日,约几个知己想到校园里晒晒太阳聊聊天,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去处;期末考试临近,想到室外找个地方看看书,可是游走了整个校园,最后还是回了寝室。因此,搞好校园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校园文化,要追求个性特色。

校园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如何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环境建设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校园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体现对生态系统完善、功能组织合理、景观特色鲜明、人文精神彰显的追求,实现校园环境、功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可观、可游、可居、可学。

校园规划设计要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利用环境艺术,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达学校长期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校园建设要融科学性、功能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寓教于景,寓教于境,使校园环境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所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是各不相同的,编制校园规划时,要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充分尊重不同学校在建设规模、发展要求、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统筹安排好建筑设施、雕塑景观、环境绿化、道路交通等各项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风貌。

校园景观是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园景观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形象的关键。校园景观设计在我国刚起步不久,如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新建的大学校园,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并且突出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计。

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中可供人观赏的、有意味的景物,如山岭、水体、石头、洞穴、花草、树木等。营造自然景观,要通过艺术构图体现出自然物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校园建设中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山景、水景、石景、物景等自然景观,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应。我国传统大学校园的选址多以远避尘嚣、环山抱水为佳,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山体与水系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使校园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文景观是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人工景物,如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等。建筑是人文景观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指各类楼房,还包括大门、广场、桥梁、隧道、河渠、塔等。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学校的外在缩影和“商标”,学校大门、透视墙等是一所学校整体形象的“脸面”,应该好好设计和建设。校园雕塑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潜在的教育意义。我国的校园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人文景观还包括名胜古迹。

校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石一桥,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可以构成丰富多彩、有意味的校园景观。有的学校,一块石头就是一处风景、一种文化;有的学校,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静物,这就是景观设计和建设有与无的区别。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一批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批当代建成的标志性建筑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学生住宿区梅园、樱园、桂园、枫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武大校园成为一个天然的植

物园。建有“孔子铜像”、“李四光塑像”、“爱因斯坦塑像”、“六一纪念亭”、“鲲鹏展翅”等人文景观。漫步武大校园,景观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景观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加强景观建设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适用原则。校园景观要依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习惯,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发挥景观的作用。如草坪建设应以开放草坪为主,多选用耐践踏草种,既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又方便师生们游憩。校园景观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使用方便和无障碍设计,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人喜闻乐见,流连忘返。

美观原则。校园景观除了满足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人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赏景的要求,使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景观设计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按照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要求进行构思。景观建设要根据美的规律来建造,体现色彩美、形态美、声响美、流动美、香味美等,使人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生态原则。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满足可持续性发展。校园景观建设要与生态原则相吻合,对自然进行再创造,营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校园绿化是校容校貌的重要方面,是学校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绿色是生命的源泉、生灵的化身,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具有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温、降低噪声、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等功效。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师生高尚的情操,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日出有浓荫,月照有丽影,风吹有清香,雨来有韵味,这种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

创建花园式学校,要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各项校园绿化建设指标符合要求。建筑、构筑物周围有花、木相衬,可绿化地域及零散空地有树林、花草覆盖,主、次干道和支路绿化到位。开展立体绿化,拆墙透绿,景观效果好。校园绿化建设要突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合理,乔、灌、花、草立体组合,层次感较强。合理安排建筑、雕塑、花坛、草坪等景观,营造园林化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植物为主,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一种优雅的绿化格调。校园绿化自成体系,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多种多样,努力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温馨的校园环境。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与颐和园、圆明园毗邻,明清两代曾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北大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遗产,营建了独具魅力的校容校貌,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风光的秀丽特色。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亭台楼阁巍然耸立,雕塑碑刻点缀其间,湖光塔影,风景宜人。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校园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学校的规模、特点、自然条件、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地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绿化建设要与自然条件相符合。绿化工作要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来绿化环境。南方的学校可以选择亚热带喜温植物,北方的学校则应选择适合于温带环境的植物。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应选择耐旱、抗旱的植物,在湿润地区则要选择耐湿、抗涝的植物。

绿化建设要与建筑形式相呼应。建筑是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校园建筑多种多样,形态不同,风格各异,校园绿化要根据建筑形式、功能等的不同进行规划设计,创造新颖独特的绿化环境,把不同形式的建筑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使建筑景观与绿化环境协调一致,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绿化建设要与学校特点相协调。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校园绿化应结合这些个性特征,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中小学校园的绿化要丰富,形式要灵活,体现出青少年活泼向上的特点。大学校园一般分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由于每个区的功能不同,对绿化的要求就不一样,绿化形>!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加强养护管理是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学校对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专业的队伍,没有足够的经费,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防冻,影响了学校的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因此,科学的养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要紧抓不放,常抓不懈。按照“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要求狠抓落实,使校园绿化更优、校园环境更美、校园品位更高,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适时做好浇水、松土、除草、施肥、打药、修枝、防冻等养护工作,培育好花草树木,养护好植物景观。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花木,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做到科学管理。管理应有粗有细,重点绿化重点养护,尤其要做好古树名木的精心养护工作。提高绿化质量,避免春天栽秋天死、成活率低等现象发生,巩固绿化成果。找出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种植方法,增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降低人工养护费用。加强校园绿地土壤改良,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开展环保工作,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按国家标准收集和处理有害物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环境清洁。推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使用环保型材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加强养护管理,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采取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配置当代先进设备,运用当前国内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搞好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高标准,严要求,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管理,用目标管理实现管理目标。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健全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校园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建立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广大师生养成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白晗,安娅宁.加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

[2]马雪梅,等.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4).

[4]陈晋.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9,(11).

篇2

2技术手段

2.1金属材料建筑表皮技术优势

金属表皮已经成为当下十分流行的趋势,铝合金、钛锌合金、铜等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正如金属具有延展性,能被弯曲、扭转以及变形,却不影响本身特性。同样金属表皮耐久且具有自洁性能,并且规模化车间的生产减少了现场施工量,易于加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金属本身的耐腐蚀、耐久性都较其他材料要强,以金属构建形成的建筑表皮甚至能够获得与建筑主体结构同步的生命周期。预装配化施工,缩短施工周期。金属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其可以在工厂中大规模加工生产,进而在工地进行组装,极其便于施工,能够大大的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现代技术不仅能让金属表皮能够创造新颖的外部形象外,而且又能起到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作用。透过金属表皮,原有建筑透过金属表皮传达出历史的信息,视线又会被其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吸引,传统与现代在轻薄的表皮上得到同时呈现。

2.2金属材料建筑表皮的节能与环保

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大楼概念设计是通过大量的节能设计计算的,例如辐射计算、对铜、锌板角度的模拟测试等,该设计力求符合当今低碳节能的设计潮流,达到一个绿色建筑应有金属表皮的拆卸或重新安装比较方便,能回收循环再利用起到生态节能的作用。环保在材料的应用上也尤为重要,金属表皮能够减少污染的产生,可以有效地过滤太阳辐射,并且能够配合自然通风、太阳能照明取热等节能技术(图5),保证了室内实现向外渗透地最大可能性。与此同时,金属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并且采用预处理技术减少二次污染。金属材料是回收率最高的建筑材料,常用的金属制品废弃之后有75%可以回收再利用,而铜的回收率则达到了100%。另外,金属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材料。

3技术美学

3.1新美学基础

20世纪以来,建筑表皮逐渐地从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建筑师们的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通过运用新型的建造技术拓宽金属的材料形式并挖掘材料更深层次的表现潜力,形成金属材料多元化的建筑语言。如今,金属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皮材料,引领着当下十分流行的表皮发展趋势。各种新型的合金、冲孔、板网、格栅或编织网形式的金属材料在幕墙及建筑屋面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我国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在借鉴与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当代技术美学理论与内容的体系。目前国内认为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从构成来看,技术美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艺术美。新美学的基础必须建构自己独特的观念及范畴体系,揭示其自身研究领域的审美规律。

3.2技术美学产生根源

目前国内技术美学研究大多是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对技术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还很少。并且,对西方技术美学思想产生、发展的介绍也只限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及工业设计的兴起、发展过程等等。其实,技术美的创造不只是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才有,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它不仅包括机械化工业技术,也包括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技术。因此,技术美的创造及其思想也不只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正如竹内敏雄所指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艺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只是在它们之间,功能的效率相差悬殊,而只要随着那一种产品都符合各自的目的,并伴随着那种程度的美的效果。那么,在它的技术美的结构上就没有本质的差异。”

3.3技术美学发展趋势

现如今,建筑师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对象的审美价值。他们试图在自己的美学理论中对此加以分析,扩大研究视野,为理论体系纳入新的内容。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议论层次,而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当代物质审美文化建设。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技术美学对实践的介入主要通过设计活动来进行。它不仅为最佳而合理的设计观提供思想基础,也为设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美学不只是美学自身的逻辑发展和延伸,更是人类实践过程中审美创造智慧的结晶和运用。当代技术美学研究不应只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技术美,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懂得怎样才能创造和实现技术美。技术美学研究不仅要解决带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方法等宏观问题,也应该关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把技术美学的基本观点微观化、具体化,用于解决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审美创造中的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样,技术美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技术美学应用案例及总结

4.1半透明的金属表皮

现代建筑重要特征是技术在建筑艺术中的觉醒,注重发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不去掩饰它们,而是将其作为建筑造型的表现要素之一。建筑中的支撑结构与表皮的分离使表皮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膜结构,这种分层构造,为表皮材料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及德梅隆在美国旧金山deYoungMuseum中铜穿孔板的使用。穿孔板的纹理重现了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意向,创造出诗意的建筑(图6)。

4.2承重的金属表皮

OMA为PRADA旧金山店设计的建筑表皮,采用横隔板结构,将钢骨架安装在与基础同标高的支撑结构上,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不锈钢厚度为25mm,使之满足结构要求,并且在295mm宽交错栅格上打圆孔从而减轻自重并扩大建筑内外视野(图7)。这些圆孔由水柱切成,从栅格、孔的分布和大小中,能够反映出不锈钢板可以承受的来自侧向力的压力,在压力较小的区域可以只留下满足结构需求的材料。

4.3金属表皮对旧建筑的保护

Peripheriques建筑事务所设计改造了巴黎历史中心附近校园的一栋建筑。策略是在原有建筑框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将原来的一个庭院改造为两个,其中一个用ETEE膜加以覆盖,十几种不同图案的穿孔铝板构成了外部表皮,用一个Z型的斜面引导着人流和视线的到达。改造后的建筑色彩丰富,在不同区域的颜色有助于空间方向感的定位。

篇3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设计先进国家。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大至国家事务,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2.创新性及难度

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

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篇4

二、人本精神在设计教育中的体现形式

“设计课程应具有人本性质,使设计教育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设计课程最为基础的要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设计课程定性为“人本性质”。众所周知,设计是社会职业分工的必然,是人文科学的细节化。设计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本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本特征都内蕴于设计师所创造的设计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关注设计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尊重学生,在教学课题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发展状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组织。

2.启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能,并提供发挥个性的空间,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设计是为“人”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劳动,整个活动都应建立在为人服务的宗旨上,并使学生树立深入的服务意识。

4.课程设置具有启发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调设计与生活的联系。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三、设计教学中怎样培养合理的人本精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个问题是供求关系链中的动力,因而我们要先来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首先,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设计教育是否需要实践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设计课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该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最后,我们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表示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基于此再来思考在设计教学中怎样培养合理的人本精神。

1.立足社会实际,体验人生乐趣

对设计课程来说,社会是最好的学习、实践基础,设计者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关心社会状况,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将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设计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的情感方式影射出人类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融入设计中,达到通过观察社会来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设计。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培养服务观念,提高人本意识

培养健康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尊重生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设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训练,同时也要培养交流、合作等能力。通过对设计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与能力。使学生树立优良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有利于设计人才的身心和谐发展且个性完善,同时也培养增强了服务意识。

3.尊重多元文化,传承优秀传统

设计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它和人类的劳动是紧密联系的,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与文化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通过走进博物馆、设计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设计、艺术等,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设计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设计公司等活动,了解中外设计师的创作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文化需求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设计与其他学科联系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设计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设计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设计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自身的领域中,教学中需要在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设计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设计的特征、设计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设计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5.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设计的创新首先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视觉语言的创新。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创新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设计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做到。打动别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总之,人本思想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将这种精神有意识地设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