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理念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绿色化学理念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构建
2.1绿色化学理念在理论教学中的构建
要在理论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意识的构建,必须十分关注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进展的各项报道,注重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已有的资料加以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将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较为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并积极跟踪科研成果的新进展、新动向及其相关的新信息,不断丰富、深化和改进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节绪论课里,在给同学们讲述化学前沿技术时,特别提到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绿色化学内涵。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有机化学家———法国学者YvesChauvin和美国学者RichardR.Schroch、RobertH.Grubbs,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被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阿尔伯格幽默地比喻为“交换舞伴的舞蹈”,对化学工业、制药工业、合成先进塑料材料以及未来“绿色医学”的发展都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绿色、高效”。该项研究使得人们向绿色化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大大地减少了有害废物对人们的危害。在电化学一节,讲述了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为了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锂电池等以高速的形式发展。那么电池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之时,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连生产电池的一线员工也未能幸免于难。如无锡的某个外资电池厂所发生的员工“镉”中毒事件,以及广东一些电池厂的员工所发生的“镉”中毒事件等。电池的使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废电池的回收处理,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通过理论教学,让同学们了解重金属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如,镉被人体吸收后,将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它首先使肝脏受损,继而引起骨软化症。该病以疼痛为特点,疼痛性质为刺痛,始于腰、背,继而波及肩、膝、髋关节,并逐渐扩至全身。活动时,这种疼痛会加剧,轻症患者,咳嗽或轻微外伤即可引发病理性骨折;重症患者,其四肢可屈曲变型,身高比健康时缩短10-30厘米。通过详细地讲解,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池的利与弊,为科学合理地使用电池打下了理论基础。在水体现状和水体保护一节时,给大家介绍了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国内重大的水体污染事件,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还有太湖的蓝藻的爆发等,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可怕的报复。在讲到水体保护时,不是泛泛讲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般处理方法,而是结合现代污水处理技术,以某个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实地拍摄图片,讲述了活性淤泥法处理污水的工艺流程。通过污水处理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人文素质。
2.2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构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在做实验时,一般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每个化学实验室就像一个小型污染源。虽然每次实验排放污染物的量较小,但是其积聚起来的污染效应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个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化学实验室通过微型化实验、减少使用有毒试剂和仿真模拟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绿色化实验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化学实验室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和要求,改变和重新设计了部分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改进了实验仪器和装置,进行了微型实验的研究、重要反应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做法是:①尽量避免使用或尽可能少用有毒试剂和溶剂(如盐酸羟胺等);②对污染严重的实验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尽量少的产生或不产生污染物,或用绿色化学新实验取代之;③采用微型实验,注重对实验产物或残留物的处理、回收、再生与利用。实验中绿色化学教学的开展,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师生健康,而且增强了师生的环境意识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微型实验的开展,在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实验经验、时间的同时,也为实验内容的充实与改革提供了条件。
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分章节构建,集视、听、说、写、译为一体的教辅学习平台,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加强大学生单项语言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系统,即时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任务完成情况等,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调节,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一)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学习平台
隐性教学网络课程设计、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力求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考核方法等因课程不同而各异,依据教学对象专业、年级、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做相应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学生利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施自定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多方面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
(二)高效监控、全面评价的教学平台
隐性网络教学平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下,还具有强大的在线监控和评价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目标完成情况、学习进度等实施即时监控和正确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系统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习者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提供保障。同时,高效的监控系统和全面的评价体系还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资源配备等教学环节进行情况反馈,促进教师及时填充相关教学资源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影响,传统文化强调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官本位”思想,而古代西方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包容性强,而且在政治体制上大多实行分权制,重视民主和制度建设。在此影响之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是权力集中,官学一体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此种模式有利于各组织机构的统一和协调,但下属的各个学院的独立性不强。西方大学的管理体制则是权力制衡,官学分离的“学术型”管理模式。整个学校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根据历史背景、专业需求实行独特的学院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围绕学术发展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为确保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美国还会成立美国大学联合会,建立终身聘用制与教师投诉听证制等制度,维护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学术自由。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组织涣散,各学院标准难以统一,但同时也减少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增加各学院的独立性和自。
2、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和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
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其影响下的中国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行政型”管理下,与政绩挂钩的严进宽出的大众教育,满足“教育公平”的需要并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民族素质。但容易忽略对学生的继续培养和专业发展,导致缺乏领域创新、术业专攻的精英人才。在西方文化中,“争”一直浸透在西方人的潜意识中,从古希腊文化中的“争论”和“争辩”到现在市场文化下的“争分夺秒”,“公平竞争”,这些都促使西方大学教育在“争”的熏染下引入了淘汰制,推行的是在学术型管理下,专门培养人才的宽进严出的精英教育。学生即便进入大学后,也随时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此西方大学从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以上对中西文化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背后的阐释可以得出中西文化在中国大学教育的应用上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中国大学教育应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大学教育首先应注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同时尊重人的个性与学术自由。其次,注重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保证中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在宏观方向得到统一与协调的前提下,给予各学院、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独立、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再次,强调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在基于全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全国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实状况,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公平的同时注重适合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使大众教育真正能够成为能够包含经营教育的大众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质
1.价值观呈多元化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因素变得丰富多变,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更难以捉摸。大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因而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思想观念。在当下多元化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之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态势,进而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学习动机多样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在选人用工、招聘、职称评定、提拔晋升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候选人的文化程度。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中枢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智能化,都成为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推动力。但是,因为就业竞争的日已白热化,各行各业在对就业者的文化要求上也参差不齐,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想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的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事业型、出路型、应付型这三种类型。那么,针对这些学习动机开展大学生管理的又是人本管理的一项挑战。
3.时代观念分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有着明显的“自我主义”心理倾向,有的甚至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情绪。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跳跃性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向往民主和自由,对于社会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同时抗压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个性上要求独立的时候,行为上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往往呈现出心理上的早熟及生理上的晚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求生欲和好胜心,但更多的表现为妒忌心理,而非以正常、公平的方式赢得竞争的胜利。
三、大学生人本理念管理的必要性
1.人本理念是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深度上提出了要求,也对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本管理提出了挑战。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基本的人文思想,尤其是要加强竞争意识、诚信意识、道德意识的培育。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就要在大学生的管理理念中融入人本思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了首要地位,尊重其个性的发展。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教育场所,各类人才汇集于此,也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性格,这就需要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要有充分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个性条件能在综合素质的培育过程中充分激发出来,帮助学生有效处理个性与社会发展共性的关系。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来进行个人塑造的标准和参考,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第三,基于人本理念的大学生管理制度能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由于高校逐渐实现大众化,高校管理接受着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挑战:学生数量的剧增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量;学生中贫困学生人数增多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学生背景、程度和来源的多元化,使管理更需要分层;学生的个性更加独立、多元化,学校强制性管理已经不能奏效。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保证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以人本管理的理念来使学生从思想上服从学校的管理,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2.人本理念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学生以大学为跳板步入社会,要保证大学生对社会有充分的认识,心理环境的健康与否是重要指标。新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学习动机多样化、时代观念分化,这对于今后的社会生活是不利的。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生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基本思想和心理的教育开展的,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科学、道德、知识、体制、审美等各领域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做到全面发展。同时,对着时代进步的步伐日益加快,大学生应该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沿,具有开拓创新和时代思维,人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未来社会能够占得一席之地。
四、基于人本理念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需要为了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这必需开展素质教育。因此,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人格,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工作,为其打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发现未知领域。对于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在选择课程类别、设置课程密度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和接受程度,更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高校要拓展一切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好伙伴,真正从人本理念出发尊重、关爱一切学生。